① 这个字怎么读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这里读:ke,第一声。
② 山西兴县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影响力的人物
1.孙嘉淦(1683-1753年),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历康熙、雍正、干隆三朝,是清前期一位突出的有胆识的宰相级官员。前人评价说,“嘉淦初为直臣,其后出将入相,功业赫奕,而学问文章亦高,山西清代名臣,实以嘉淦为第一人”。
2.康基田,干隆进士。历任知县、通判、按察使、巡抚等官。曾以陈奏不实,遣戍伊犁,后复起用。两任河道总督,驭下极严。久管河物,精于治水,治河之法,以“束水攻沙”为 ,成绩显着。着有《河渠纪闻》。
3.牛友兰,晋绥边区着名开明士绅。兴县中学的创始人。
4.刘少白(1883~1968) 知名爱国人士。原名象庚。山西兴县人。
1.刘昂(生卒年不祥)——字子昂,兴州人,金大定十九年(1179)进士。自高曾祖以下,七世科名相继。昂33岁时,任平凉路转运副使,不久因母忧去职,十年仕途不顺。后经推荐,升为国子司业,又擢升左司朗中,又因执政贾铉受人弹劾,累及刘昂,遂被降为上京留守判官,卒于任所。昂天资聪颖,工于诗赋,自成一家,诗得晚唐体,绝句尤佳。元好问《中州集》载其本传及诗十余首。
其弟刘海,旧志谓其举状元,但未详年代,曾任河南府尹。兴县城东关东街梢门一带称为“状元里”,据传曾有其府第。蔡家会沙盆洼旧有刘昂、刘海墓,今已无存。
2.孙嘉淦(1683—1753)——字锡公,号懿斋,别号静轩,清兴县人。少时家贫,且樵且读。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进士,官检讨。性刚直,有胆识。雍正初登位,命诸臣进言,孙嘉淦即上疏陈述三事:“清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雍正帝感到他太放肆,但又觉得他有胆量,不仅没有加罪,反提升为国子监司业。四年后又改为祭酒。雍正六年(1728)代理顺天府尹,丁父忧,请准回乡,服未满,以府尹召晋工部侍郎,仍兼祭酒。后调刑部侍郎,又兼吏部侍郎。又因举荐教习不称旨,而被夺职。因他不爱钱,调银库工作,与吏卒共劳苦,收支银不差分毫,深得雍正帝嘉许。十二年命署河东盐政。
干隆即位后,召回孙嘉淦,先后委以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吏部侍郎、刑部尚书、湖广总督、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干隆十八年卒,谥文定。入祠乡贤及晋阳三立阁。
孙平日居处,恒以“八约”自戒。其八约为:事君笃而不显,与人恭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举。所以虽刚直疏匡,却未能受到重用;虽有谣言挑拨,仍未能改变干隆对他的信任。孙家淦精通理学,曾着《春秋义》,自以为不足取而毁之。另着有《周易述义》、《诗经补注》、《近思录辑要》、《南华通》、《南游记》诸书。后人辑有《孙定文公奏疏》。
其兄孙鸿淦,雍正进士,任湖北公安县知县,着有《庄子内篇评注》。其弟孙扬淦,雍正进士,任国子监丞。是为“一门三进士”。
3.康基田(1728—1813)——自仲耕,号茂园,清兴县城关人。幼年家贫,苦心求学,14岁成秀才,选送省城晋阳书院读书。干隆二十二年(1757)举进士,任江苏新阳、昭文知县,后又任河南怀庆知府、江南河道总督、安徽巡抚等职。
康基田为官清廉,抑强扶弱,深得民心,久管河务,精于治水。所着有:《河防筹略》、《河渠纪闻》、《合河纪闻》、《合河方彦》等。
其弟康基渊,干隆十七年进士,曾任吏部郎中,兼翰林院编修。
其侄康绍庸,嘉庆四年进士,官至安徽布政使。
4.刘少白(1883—1968)——名象庚,字少白,兴县黑峪口村人。出生于破落地主家庭,六岁入私塾,光绪二十九年(1903)选拔为贡生,先后就读于山西武备学堂和太原府中学堂。求学期间,看到清廷腐败,列强环逼,逐渐形成爱国思想。辛亥革命时,就读于山西大学的刘少白剪掉辫子,参加起义。1912年,当选为山西临时省议会议员。1918年山西大学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被选为阳兴中学董事。
“五四”运动后,他的思想受到强烈的震动,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并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多次掩护和营救地下党员和革命志士。1928年9月,刘少白任河北省建设厅四科科长,次年出任天津市商品检验局副局长、局长。他把在北平的寓所作为中共河北省委的秘密联络点。1935年,刘少白任绥远省乡村教育工组训练所政治主任,曾掩护刘澜涛避开蒋介石的追捕,还为营救王若飞出狱做了不少工作。
抗战爆发后,刘少白回到山西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9月,刘少白在兴县动委会搞经济工作,筹资创办了兴县农业银行,为发展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支持八路军抗日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还创办了“新运书社”,发行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八路军军政杂志》、《论持久战》等进步书刊,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40年,刘少白任晋西北农民银行经理。他大力提倡种棉纺织,扶助发展生产,粉碎了蒋阎联合的经济封锁。1942年,以副团长身份率晋西北土绅赴延安参观团访问延安,后又被选为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副议长。毛泽东在其着作中称赞说:晋绥边区的刘少白、陕甘宁边区的李鼎铭等人,在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以后的困难时期内,曾经给我们以相当的帮助。
从1938年起,他三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中,由于“左”的偏差,他受到无端批斗,被撤销临时参议会副议长职务。毛泽东得悉后,立即指示作了纠正。
建国后,刘少白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担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八十高龄的刘少白也受到冲击,忧愤成疾,于1968年12月10日与世长辞,终年85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为其恢复名誉,骨灰移入八宝山公墓。1988年移葬于兴县县城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为其写了碑名。
其女刘亚雄,建国后历任中央妇委副书记兼城工部长、劳动部常务副部长、中央监委委员、中监委派驻交通部监察组组长等职。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5.牛友兰(1885—1947)——名照芝,兴县蔡家崖村人,晋绥边区着名开明土绅、教育家。出身富裕之家,曾求学于北京京师大学堂,接受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教育。1909年因病辍学,回乡后兴办新学,先后筹办兴县第二高等小学堂、兴县第一所初级中学校等。
1927年夏,牛友兰、刘少白与县署共同举办三民主义训练班,对全县小学教员、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及中学生进行了训练。1929年3月和1931年10月,牛友兰两次发动学生、群众捣毁国民党兴县党部,停止了蒋系国民党在兴县的活动。1935年,“九一八”事变后,牛友兰支持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推动了兴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1937年秋冬,八路军120师来到晋西北开辟根据地,牛友兰捐献银元2.3万元,支援抗日政权开办兴县农民银行。又筹金1万多元,开办产销合作社,生产毛巾、袜子、肥皂、裹腿等,供应部队。1940年,牛友兰又捐献了8000元银元,120石粮食和自己商店的所有棉花、布匹支持了革命。除积极支援抗日救国斗争外,牛友兰一生致力于民主教育新事业,积极鼓励子女参加革命,先后送子女十几人进入抗日军政学校学习,并参加了革命队伍。
1942年5月,牛友兰担任团长,带领晋西北士绅参观团赴延安参观学习,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和中央及延安各界的热烈欢迎。延安《解放日报》对他兴学育人、举办实业、支援抗战、送子参军等模范事迹作了专题报道,给予高度的评价。同年10月,当选为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参议员。
其子牛荫冠,建国后曾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
6.贾宝执(1917—1973)——兴县白家沟村人,全国着名农业劳动模范,中共八大代表,全国二、三届人大代表。生前历任白家沟大队党支部书记、白家沟公社革委会主任、中共兴县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先后23次出席中央、省、地、县劳英会,5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嘉勉,1952年和李顺达等同志一起出国访问。
③ 海河文化习俗是什么
文化,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话题,尤其是当与一个城市结合起来。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兴盛于明清时漕运,尤其以三岔口为中心。正是由于漕运的发展,才有了公元1404年在天津三岔河口西南设天津卫。海河又是九河下梢和南北运河的出海口,随着海河发展与漕运发展成就了天津城市的发展,天津近六百多年的发展史,都与海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海河承载了天津卫文化,海河被天津人称作母亲河一点都不为过。
天津市是一个即传统又开放的城市。传统是指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对民俗的坚持,对天津的喜欢,开放是指,天津又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广的城市,对于外来人口有较强的吸纳性,对外来文化有辨别的吸收,自成一体。海河文化体现在“保守与吸收,包容与排斥,古典与前沿”。
天津海河文化艺术,更贴近生活,渗入更广泛。典型的有天津的茶馆相声,泥人张彩塑,杨柳青的年画,糖人,魏记风筝。 民间音乐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演出团体多以老会、圣会呼之。法鼓、大乐、十番、杠箱、高跷、秧歌等传统乐舞十分普及,各会所在社区居民均以公益事业视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平日自娱自乐,为茶余饭后消遣乐事。逢年过节或重大庙会活动出会表演,为本社区争光添彩。民间游艺竞技项目十分丰富,民喜运动,除放风筝、抖闷葫芦、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竞技游艺项目外,部分群体以玩鸟、玩鹰、斗蛐蛐等为乐事。
④ 山西文明史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
文明滥觞于原始社会
山西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很多,是人类历史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芮城西河度文化及合河文化和云南的元谋猿人属于同期,证明在 250 万年以前,山西已经有了最早的原始人类。
⑤ 合河文化怎么来的
合河文化
⑥ 合河乡的历史沿革
1955年建合河中心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7年,面积43.2平方千米,人口3.3万,辖东水东、西水东、水南、水南营、朱小郭、田小郭、郭小郭、崔小郭、都小郭、合河、北陈庄、范岭、西河、东元封、西元封、南永康、西永康、西北永康、东北永康、石村、前村、后村、潘屯、贾桥24个行政村。2003年12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34号):将新乡县合河乡的东水东、西水东、水南营、水南4个村划归卫滨区管辖。
⑦ 什么是河洛文化,影响是否很大
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之始。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
太极图是河洛交会的自然现象,这是因为太极图很像是黄河洛河交汇形成的旋涡,通过这个自然现象触发灵感,人族伏羲才创造出太极和八卦。
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这里是河图洛书的发源地,研究易经的人寻根拜祖,哪个不到河洛汇流处?这里是少林拳,太极拳,轨迹拳,苌家拳的发源地,欲学武术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我们依托资源的优势,开设河洛讲坛,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之内,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大量考古发现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说明,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华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文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
化形成的直接源头。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就这点而言,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可以说是以后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20世纪初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通过艰辛努力,释读了甲骨文,利用地下出土文物与古代历史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证明了殷墟确实属于商代晚期都城,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关于有商一代历史的基本可信。
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郑州市发现了属于商代早期的二里岗遗址,几十年来的田野考古工作证实,二里岗遗址是一座商代早期大型城址,其中有规模巨大的城墙、数量众多的宫殿建筑遗址,有重要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还有一些“重器”——大型青铜礼器的出土。这就说明该遗址不是一般的大型城址,而应该是商代早期都城遗址之一。80年代初,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配合首阳山电厂基本建设时,在偃师县城和塔庄一带发现了一座保存较好的商代早期城址。此后,考古发现了这座城址的宫城遗址及其中多座宫殿建筑遗址,勘探了“小城”和“大城”城墙与范围,发掘了城门遗址、库房遗址和一些手工业遗址,清理了同时期的若干墓葬。通过对这些丰富考古资料的深入、全面、系统的考古学研究,证明偃师商城遗址与郑州商城遗址同样是一座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而且偃师商城还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保存着宫城与郭城时代最早的中国古代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从考古学上解决了早期商代王朝的存在问题,从而使安阳殷墟的商代晚期文明在河洛地区找到源头。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找到了早于安阳殷墟商代遗址、晚于河南龙山文化的大型建筑遗址。其后,这里又发现了数十座大型夯土建筑遗址,考古工作者全面发掘了其中的第一、二号大型建筑遗址及其它宫殿建筑遗址。研究表明,这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遗址。除此之外,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围绕这一大型夯土建筑群遗址的围墙遗迹,初步研究确认这是宫殿建筑群周围的宫城遗迹。在二里头遗址范围之内还发现了制铜手工业作坊遗址、贵族墓葬、重要的青铜礼器、玉器等遗物。上述一系列考古发现证实,晚于河南龙山文化的二里头遗址,不但早于安阳殷墟遗址,也早于郑州商城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据此,学术界一般认为以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二里头遗址不但是一处重要的、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址,还是一座夏王朝的都城遗址,即历史文献所说的“夏墟”。正是由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不但确定了夏代后期的都城遗址,而且使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更为突出。
河洛地区的夏商王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早期王国。在同时期的当今中国范围之内,各地没有比夏商王国对以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影响更大、更为重要的王国。寻找直接产生夏商王国文明的考古学文化,是实施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关键。田野考古揭示,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母体文化。
近年来学术界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中,由于辽西红山文化、江浙等地良渚文化的考古新发现,一种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地区、“多元”学说比较流行,而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关键性作用却被忽视。我认为,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文明在学术概念上不是等同的,不能因各地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就推导出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多元”。有的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反映出从史前向“文明”的过渡,甚至从中还能看到文明的形成、国家的出现,但大多数考古学文化则是伴随着社会历史的“文明化”进程发展,被先进的考古学文化所“同化”、“融化”,也有极少数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趋于“石化”,近代的民族学资料可以提供这方面的许多生动例证。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历史道路,也基本上遵循着上述历史发展过程。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文明化”过程中,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考古学文化社会群体,基本在相同时期或稍有先后进入“文明”时代,形成“万邦”、“万国”的局面。但是这些“万邦”、“万国”,是否即真正具有科学意义上的、数以“万”计的“国家”,这还是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学术课题。作为科学常识而言,这些“万邦”、“万国”对以夏商王国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的影响不可能是等同的,进而言之,即使当时的“万邦”、“万国”文化对河洛地区的夏文化产生影响,形成于河洛地区的夏文化及华夏文明也不可能是河洛地区以外的“文明”所造就的。这是因为,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新资料说明,夏文化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也就是说夏文化基本上是河洛地区“土生土长”的考古学文化。我们承认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对同时期及其后的中原地区、河洛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程度不同的作用,但是河洛地区古代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的源头,只能是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而不是红山文化或良渚文化,更不是中原地区以外的其它考古学文化。因此,我们以为,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源头来说,夏文化直接渊源于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从对夏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而言,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夏文化是孕育华夏文明、中华民族文化、汉文化的核心文化。
⑧ 黄河文化的主要内容黄河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黄河文化——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
2、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黄河文化。
3、黄河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过蕴藏深厚的黄土高原,以其本身的活力,创造了一望无际的掼北大平原。这条川流不息的大河两岸,孕育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原始文化,进而迸发出灿烂多彩的人类文明。尔今回想,当初正是这样一种心灵上的感受,促使我虽然身陷敌人的囚牢,却含有然向往着那黄土高原上正在兴起的民族希望。
⑨ 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距今已有多少年左右,他们生活在现在的什么省。
不是元谋人,这是在初一都应该学过的!!!应该是蓝田人,遗址在中国陕西,详情如下
蓝田人(学名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通常称作蓝田猿人,学名直立人蓝田亚种。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 1964年发现于 蓝田人
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命名为“蓝田人”。蓝田人的生活年代,本来认为是距今约69万年前到95万年前,但是1987年重新测定后认为是距今110万年前到115万年前。
编辑本段发现
蓝田人在1963年中国陕西省在蓝田县陈家窝村附近发现,化石为一30多岁女性的头骨。眉嵴硕大粗壮,左右几乎连成一条横脊;头骨高度很低;骨壁厚度超过北京人,脑量只有780毫升,亦小于北京人。她是目前亚洲北部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 据测定距今约50万年,晚于公王岭化石。有人将这件化石也称为蓝田人。但不少学者主张,这一名称以专用于公王岭的直立人化石为宜,而另把陈家窝的直立人化石称作陈家窝人(Homo erectus chenchiawoensis)。她是目前亚洲北部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直立人”是指已能直立行走,并懂得制造石器的人类。 “蓝田人”曾泛指中国陕西省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发 蓝田人
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化石;但不少学者主张,这一名称以专用于公王岭的直立人化石为宜,而另把陈家窝的直立人化石称作“陈家窝人”。公王岭地点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断代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100万年,一是距今约80万至75万年;陈家窝地点的地质时代亦属中更新世,用古地磁法测定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65万年,一是距今约50万年。在公王岭,与人类化石同层,还出土了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的石器,并发现了用火遗迹。公王岭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
编辑本段特征
蓝田人的年份较北京人早数十万年。因此他们在体质形态上有不少差别。例如蓝田人的容貌更似猿猴,智力和四肢也比不上北京人发达。考古学家因而把蓝田人分类为“早期直立人”,把北京人分类为“晚期直立人”。他们住在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人为西安最早的居民。
编辑本段化石
公王岭的头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的颞骨和上颌骨(附有第二、三臼齿),左上颌骨的何况和额突部,大部分左鼻骨和右鼻骨的鼻根部,以及1颗左上第二臼齿,同属于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个体。原研究者将它命名为Homo(Sinanthropus)erectuslantianensis——“直立人蓝田亚种”,亦可俗称为“蓝田人”。 蓝田人头骨有许多明显的原始性状。眉嵴硕大粗壮,在眼眶上方几乎形成一条直的横嵴,两侧端明显向外侧延展。眉嵴与额鳞之间的部位明显缩窄。额骨非常低平。头肌骨壁极厚,同北京人、爪哇人头骨相比较,蓝田人头骨各部分的厚度基本上都位于它们的变异范围的上限 头骨化石复原图
,有些甚至超过最大数值。 例如,顶骨前囱点附近的厚度,北京人的6个头肌的平均值为7-9.9毫米,爪哇人的4个头骨平均约5.5-10毫米,蓝田人则为16毫米。蓝田人头骨的高度是所有直立人中最低的一个。蓝田人的脑量估计为780亳升左右;而爪哇人为775-990毫升;北京人为850-1300毫升。蓝田人比爪哇人和北京人都古老,只有爪哇的莫佐克托人(Homoerectusmodjokertensis)可与之相比。陈家窝的下颌属于一个老年女性,其形态总的来说和北京人的一致,但也不完全相同。原研究者把这个下颌骨和公王岭的头骨归至一起,称为蓝田人。但是,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件标本所显示的原始性状程度明显不同,两个地点的时代又有先后之分,建议给公王岭头骨另立新种Homolantianensis——“蓝田人”;给陈家窝下颌骨以Homoerectuschenchiawoensis——“直立人陈家窝亚种”的学名,亦可俗称为“陈家窝人”(“Chenchiawoman”)。 在蓝田人化石的层位中发现有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加工方法为简单的锤击法,石片一般未经第二步加工即付诸使用。
编辑本段分布
2005年,中科院古人类学家黄万波在三峡龙骨坡发现了巫山人时,也发现了蓝田人。因此蓝田人虽然在陕西蓝田发现,但其故乡却可能在秦岭以南。因为蓝田一带的地质构造是黄土,根本不适合原始人类居住。中国的气候是冰川间隔冰川,蓝田人是某一个时期气候变暖后,从三峡地区迁移过去的。
编辑本段生境
生活
他们大约生活在110万至115万年前。当时蓝田人的生活地区,草木 蓝田人头骨化石
茂盛,很多种远古动物栖息,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葛氏斑鹿等素食动物,更有凶猛的剑齿虎。蓝田人用简单而粗糙的方法打制石器,包括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在自然环境中挣扎求存。他们捕猎野兽,采集果实、种籽和块茎等为食物。
年代和自然环境
公王岭是灞河左岸最高的一级阶地。在一个古老的巨厚砾石层之上,堆积着厚约30米的棕红色砂质粘上,即地质学所称的“红色土”或“离石黄土”,人类化石就埋藏在其中。 陈家窝位于灞河右岸,化石也发现于最高一级阶地的红色土层中。“红色土”属华北中更新世堆积。公王岭的红色土中,发现哺乳动物化石42种,不但包括较多的华北中更新世常见种属,如中国缟鬣狗、李氏野猪、三门马和葛氏梅花鹿等,而且存在少量的第三纪残存种和第四纪早期典型种,如蓝田剑齿虎、中国奈王爪兽、更新猎豹和短角丽牛等。 这表明公王岭人类化石的时代比北京人要早,属中更新世早期,相当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现粗健直立人化石的哲蒂斯层,或阿尔卑斯冰期系列的贡兹-明德间冰期。在陈家窝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4种,它多半见于公王岭,但也有晚更新世的动物。许多学者认为,陈家窝的时代晚于公王岭,大致和北京人的相当;也有人认为可能与公王岭相同。用古地磁法测定的年代数据表明,公王岭地点早于陈家窝地点。 公王岭动物群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其中的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华南巨貘、中国貘、毛冠鹿和秦岭苏门羚等,都是华南及南亚更新世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公王岭动物群中存在着这么多的南方森林性动物,一方面表明当时蓝田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林木茂盛;另一方面也表明那时的秦岭不象今天这么高,还未隆起成为妨碍南北动物迁移的地理屏障。陈家窝与公王岭不同,缺少带有强烈南方色彩的哺乳动物。软体动物也基本上都是现代生活于华北的种类。有的学者认为,两个地点的直线距离只有22公里,动物群却存在如此大的差别,这一事实也反映了时代的不一致。
编辑本段文化遗物
在蓝田的中更新世地层里,共发现200多件石制品,其中从公王岭含化石 下颌骨化石
层和稍晚层位中发现的不过13件,另外一些则出自附近与之层相当的20来个地点。这些石制品本身的技术在差别不大,在目前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一般暂时将它们都看作是蓝田人的文化遗物。蓝田石制品包装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还有一些石核和石片。它们多半用石英岩砾石和脉石英碎块制成,比较粗糙。石器中最有物色的是大尖状器,断面呈三角形,又称“三棱大尖状器”。除蓝田外,这种石器在丁村遗址、合河文化、西侯度文化和三门峡市等地点中也有发出。上述地点均位于“汾渭地堑”及其邻近地区,表明大尖状器是这个地区旧石器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蓝田只发现一件石球,制作粗糙,与丁村、合河、三门峡市等地点发现的比较接近。蓝田的砍斫器的刮削器没有什么特色,制法和类型都和华北其他旧石器时代早期地点的差不多。在公王岭含化石层里还发现了三、四处灰烬和灰屑,散布范围均不大,原研究者认为很可能是蓝田人用火的遗迹。
编辑本段新观点
黄万波研究员不仅是“巫山人”的发现者,也正是当年“蓝田人”的发现者。1954年他从东北地质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中科院致力于古人类研究。他说,“蓝田人”(距今110-115万年)虽然在陕西蓝田发现,但其故乡却不在西安,而在秦岭以南。因为那里的地质构造是黄土,根本不适合原始人类居住。中国的气候是冰川间隔冰川,蓝田人是某一个时期气候变暖后,从三峡地区迁移过去的。因为在发掘工作中,他们找到的都是南方动物种群,有熊猫等几十种。 黄万波研究员认为,“巫山人”以及周围的“建始人”、“官渡人”、“河梁人”、“大溪人”、“奉节人”等,都在长江三峡流域,它们体现了人类活动的传承性和完整的演化过程。在龙骨坡除发现了200万年前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外,还发掘出了100多种动物的骨化石,以及多个年代人类生活过的痕迹。他曾去东非大裂谷考查了半个月。他认为,东非大裂谷是人类的摇篮,其中一支迁移到现在的长江三峡地区后,一直繁衍至今,是我们的祖先。 黄万波曾提出了“长江流域大三峡———人类演化的摇篮”等学术观点。他说,所谓“大三峡”,是指长江流域,包括长江支流所辐射的地区。经过21年的考古工作证实,目前长 遗址
江三峡集中发现了大量古人类遗址,这里已成为我国古人类化石分布最为密集和最有连续性的地区。200万年以来,三峡地区一直有人类活动痕迹,长江“大三峡”是中国古人类的故乡。
编辑本段文化
蓝田人是1963年和1964年分别在陕西蓝田县的陈家窝和公王岭发现的。公王岭在 蓝田县城东南17公里,是一个小土岗,前临灞河,后依秦岭。登上公王岭,即发现厚约30米的砾石层、上面覆盖着厚约30米的“红色土”。红色土的下部夹有两层埋藏土,就在这两层埋藏上之间发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头盖骨和三枚牙齿化石,还有石器和许多动物化石。在陈家窝则发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下颌骨化石。 在蓝田人产地发现的石制品仅三十四件。原料主要是石英岩和脉石英,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种类有大尖状器、大型多边砍研器、中小型多边砍斫器和单边砍听器,还有刮削器和石球等。加工技术粗糙,有单面加工和交互加工者。器形多不规整,对原料的利用率也较低,表明当时的石器制作技术仍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与蓝田人伴生的动物有三门马、大熊猫、鼢鼠、李氏野猪、葛氏斑鹿、中国鬣狗、东方剑齿象、剑齿虎、中国獏、爪兽、硕弥猴和免等,有明显的南方动物群色彩。根据动物群及其所在的地层判断,年代应属中更新世早期。匼河文化匼河村属山西省芮城县,位于西侯度西南的黄河岸边。1959年调查时发现若干石器地点,1960年对其中几个点进行了发掘,总共在十一个地点发现①吴汝康:《陕西蓝田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第1期。戴尔俭、许春华《蓝田旧石器的新材料和蓝田猿人文化》,《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石制品一三八件,以及烧骨和许多哺乳动物化石②。除6055地点是发现于红色土之下的泥灰岩层中以外,其余都是发现于红色上之下的砾石层中。前者很少受水冲磨,后者则多有不同程度的冲磨现象。 石制品的原料除极少数为脉石英外,绝大多数是采自当地河滩的石英岩砾石制成的,不少制品还保留有原砾石的岩面。匼河石器的制法主要是锤击法和碰砧法,也有砸击法,有的用原砾石的平面作台面,有的则用已打过石片的疤痕作台面。石片大多宽短。石器器形有砍斫器、刮削器、太三棱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等,多用石片加工而成,也有由石核制成者(如石球等)。砍砸器分单面刃和双面刃两种,刮削器则多为单面加工,即从劈裂面向背面加工而成。 与石器伴出的动物化石有披毛犀、三趾马、肿骨鹿、斑鹿、剑齿象、纳玛象、水牛和野猪等,其时代应属中更新世早期,与蓝田人的年代接近。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