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一)文化变迁的定义和种类 1.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2.文化变迁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后者又包括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变迁三种类型。 (二)文化变迁的基本模式 一个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变动都会促使其文化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从而引发新的需要。创新、传播、涵化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途径。文化变迁的模式的各个环节之间并非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o (三)文化变迁的机制与结果 文化变迁的主要机制为创新、传播和涵化。 1.创新,通常包括发现和发明两种。 2.传播。对传播的界定;依传播形式的不同而分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和刺激传播三类;采借时的选择;文化传播的整合过程。 3.涵化。涵化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接受、适应(同化或融合)、抗拒。 4.文化变迁与进化。一般进化和特殊进化。社会人类学家能够亲历和体验的文化变迁结果通常是涵化,而不是属于抽象层次上的或长时段的一般进化。
②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是怎样的呢
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精华,当然也有糟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中不足的地方得到改善,糟粕的很多也被遗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远古时代到现代文明,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更新文化,学习新的东西,中华文化的不断更新,也是人类新的进程。
之后在元明清三个朝代,中国的文化没有经历过很重大的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在低落的格局中又产生新的文化,清朝初始,西方文化传入了一部分到中国,但是雍正期间,西方文化几乎湮灭。之后,中国文化有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各种各样的西方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两种文化中既有互相冲突的文化,也有相互交融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想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还需要更多的发现。
③ 文化变迁的介绍
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
④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尽管这一时期华夏组的宏大空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宗法伦理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三、定型期:秦汉
如果向前追溯,一统帝国文化的端绪应该溯源至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其时所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变革和文化大转型,已经寓合着政治的大一统和文化的大一统。
四、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这一时期,与庄园经济和门阀贵族政治相表里,精神领域里神学弥漫,儒、道、玄、佛各擅胜场,影响着思想意识各文化门类。
五、强化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唐代前后期的转折,规范了中国文化史后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间,中国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总体上已显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辙的种种动向,韵语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称之为近古文化期。
六、转型期:明末迄今
这一阶段,已先期完成现代转型的工业西方以炮舰加商品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中国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势位”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调适、融合过程异常艰难也异常痛苦,中国文化在制度、物质、行为、精神诸层面进入现代转型期。
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至于文学、艺术皆根植于上述思想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以地方为特色的区域文化,其中不乏下里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但有许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部分逐渐散失了,于是传统文化传承就突显出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⑤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文化特征分别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大阶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
时间:夏、商、周时期,具体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约1800多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总特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是最杰出的思想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总特征:制度化、模式化、程序化。元明时期至清朝中期,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衰落,暮气沉沉,又孕育新生。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以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为代表,西方人带来了近代的世界观念与自然科技成就。但到雍正年间,传教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总特点是新旧杂陈,外来的西方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既冲突又交融,两种文化展开较量,“死的要拖住活的,新的要突破旧的”,但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5)文化变迁从哪个文化方面开始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显着特点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撑,又相互融合。
3、历史悠久。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⑥ 文化变迁的发展历程
从人类学诞生以来,各个学派都讲社会文化变迁。 早期进化学派用文化进化理论来说明文化发展的普遍性,认为人类文化普遍地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进化,形成一个发展顺序。涉及的主要是历史上的文化变迁,当然重建人类的过去也是为了了解如今的情况,但他们不大重视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以及正在发生的文化变迁过程。
传播学派侧重于进化论所忽视的文化的地理、空间和地方性变异,着重研究文化的横向散布,认为文化的变迁过程就是传播过程,文化主要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迁。但是,他们忽视人类创造文化的能力,对文化变迁的过程或传播时间顺序的解释就缺乏说服力。
功能学派虽着重于社会文化的功能、结构的研究,讲文化现象的变化着重讲它的功能的变化、消失与替代,但也注意研究在调查中所发现的文化变迁。拉德克利夫一布朗论述了文化接触产生的相互作用,认为研究文化变迁的过程,共时性研究优于历时性研究,但同时也必须进行历时性研究,才能发现文化变迁的规律。马林诺夫斯基写了《文化变迁的动力》,对文化变迁作了具体的论述。
美国历史学家博厄斯强调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认为这种特殊性—方面取决于社会的内部发展,另—方面取决于外部的影响。这既考虑到独立发明,也考虑到传播的作用。他们强调传播,也反对极端传播论。早在1920年博厄斯便指出美国学者开始对文化变迁的动态现象感兴趣,1932年在《人类学研究的目的》一文中说,“人类学必须研究文化现象的相互依赖,必须通过对现存社会的研究取得资料”,“我们不仅要知道现存社会的动力,还要知道它们如何变成这样”,他认为应研究不同文化接触所产生的影响。研究文化的涵化,只研究文化分布不研究社会文化变迁则不完全,“总之,我们试图开展的方法建立在现时可以观察得到的社会动态变化的研究上。他强调要作详尽的描述性的民族学调查,虽因其忽视理论的倾向而受到批评,但细致的调查可以使研究者从中观察到文化变迁的过程。
赫斯科维茨等从30 年代开始便把文化变迁作为专门的研究课题。美国人类学家着重研究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接触所引起的变迁,赫斯科维茨说文化的变迁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历史学派。与此同时,英国人类学家着重研究殖民地土着居民与白人文化接触所引起的变迁。二次大战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促使人类学家更多地研究文化变迁。文化变迁研究仍然是研究的热门课题。
巴尼特(H.G.Barnett)的《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1953年被认为是研究文化变迁的基本着作。他得出了创新是所有文化变迁的基础的结论,指出“创新应被界定为任何在实质上不同于固有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严格说来,每一个创新是一种或一群观念;但有些创新仅存于心理组织中,而有些则有明显的和有形表现形式。”。创新包括进化、发明和发现、传播或借用。
进化、发明、发现、传播或借用,是文化变迁的过程或途径。进化是社会内部发展引起的,如生产技术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社会组织由简单发展到复杂。文化的进化自然地引起文化变迁,进化的过程就是变迁的过程。发现是使某些已存在的过去不为人所了解的事物变得为人所知。发明是对先前的材料、条件进行新的综合,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东西。有些发现和发明是无意识的、偶然的,如古人发现用火烧陶土可使之坚硬从而发明制陶;有些发现和发明是有意识的革新,如纺纱机、蒸汽机的发明。当社会接受了发现和发明并有规律地加以运用时就引起文化变迁,比如欧洲工业革命、当代的科技革命。发现和发明可以在—个社会内部产生,也可以在外部产生而被—个社会所接受。传播是文化变迁过程的重要内容,创新的普遍形式。早期进化论者不仅强调发明和发现。也指出了传播的作用,摩尔根说“所有的重大发明和发现都会自行向四方传播”,泰勒也讲“文化的传播法则”。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社区内部所引起的文化变迁是由于独立进化,不同文化接触产生的文化变迁则由于传播。他甚至把借用看作与其他的文化创新形式一样具有创造性。
传播和借用有几个特点:
1.传播是一选择的过程 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被接受或抗拒,视其对接受—方的效用和适应性而异。传播的速度各不相同,A.M.罗杰斯等认为,对某一特定的 创新所采用的速度,决定于创新在接受一方文化中的相对优越性、适应性、复杂性、可行性和可鉴性。即新的文化特质与旧特质 相比的优越程度,与现存的价值观念、经验和需要的适应程度,被 理解和应用的难易程度,能够进行试验的范围大小,其结果的可 见程度等。
2、 传播是互相的、双向进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相接触,文化的传播一般是相互的、双向进行的,他们选择地互相采纳对方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
3、 文化传播的范围或借用的程度决定于两个民族之间接触的持续时间和密切程度。
4.相似文化的群体容易相互适应和借用量大具有相似文化的群体,由于有相似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比较容易互相适应,文化的互相借用数量大。
5. 重新解释(Reinterpretation) 指接受的一方对新引进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在形式、功能和意义上的改变,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6.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学家们对于哪一个领域更易于引起变迁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技术先于意识形态;一说意识形态更为根本;米德等则认为越早学到的东西越难改变。第二种观点以L.A.怀特为代表,认为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技术系统引起社会系统的变化。而技术社会系统又引起意识形态系统的变化。这个看法符合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7、文化系统的变迁 文化系统中其一部分的变迁,引起其他部分的相应变迁,巴尼特称为连锁反应效应。因为文化是一个整体,文化的一个部分发生变迁,必然引起整体中互相关联的部分的反应,最先改变的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⑦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变迁
中华传统文化变迁是一个悲剧。。。近100年以来一般人认识的传统文化都是虚假而且毫无内涵可言的。中国古文化是博大精深,如今只剩下华丽的外壳。
中华传统文化有历史记载已经4700年了。人民主要是以儒家,道家,佛家治家治国的。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那时候的学派和宗派众多。天下大乱之后,统一了中国。 在这以前都是文化的实施和演变过程。秦王统一天下,焚书坑儒,创立了依法家治国的政策,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统治不过12年便被推翻。从那以后的汉朝开始以儒家治国,所以在过去很多年儒士很多。道家和佛家都是人民的学习标准。人民在以儒释道为基础,延伸了很多的学说和学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代末年不注重传统儒释道教育,代清代灭亡,传统文化才开始衰败
⑧ 文化怎样变迁的
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文化变迁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无论你愿意与否,文化变迁一定会发生,或快或慢而已。其实,一成不变的文化不一定就好,而且不一定永远站得住脚。纵观世界文化史,多少古代文明只能存在一段时间,而不能永远存续下去,恐怕其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发生适应性的变迁。
原因
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当环境发生变化,社会成员以新的方式对此作出反应时,便开始发生变迁,而这种方式被这一民族的有足够数量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它的特点以后,就可以认为文化已发生了变迁。
影响文化变迁的原因
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当环境发生变化,社会成员以新的方式对此作出反应时,便开始发生变迁,而这种方式被这一民族的有足够数量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它的特点以后,就可以认为文化已发生了变迁。
文化变迁的借用具有选择性。人们并不是完全接受他们面前的所有东西,对接受一方来说能用的;适应性较强的。有意义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否则可能会被拒斥。由于其相对优越性、适应性、复杂性、可行性和成果的可见性,某些创新可能会比其他创新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否则可能即使不完全阻止、也会延缓人们对创新的接受。
一些人对于创新比其他人可能更迅速一些。在同一群体中,创新者对外部世界有很强烈的探索欲、喜欢冒险、具有理解新的技术知识的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创新所需资源;早期采纳者注往是群体中受人尊敬的人。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过较好的教育,比较创新者能够从创新中获取更大既得利益。
借用是否能够实现及其可能的范围也取决于民族或族群之间的关系,即彼此之间的接触持续时间和密切程度。不断直接接触者借用更容易发生,而且,借用往往是双向的,有选择的互相接纳对方的特质和丛体,
人们也发现,变迁具有连续性。文化整合较好的系统更难于发生借用。但那些文化整合程度已经受到动摇的系统则容易发生借用。文化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变迁往往会引起其他部分的相应变迁。怀特认为,意识形态的变迁源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则是由技术进步导致的。技术变迁会引起一系列的连续变迁;生态条件的变化也可能会引起文化变迁。
⑨ 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大变化过程,本质上是什么过程
文化是一种活着的东西,一种新的文化发展起来必然有适合其发展的环境,环境变化旧的文化可能就不再占据主流。这一点与生物群落的演替极为相似,有时候旧的文化被淘汰并不是完全死亡,新的文化也要依赖于旧的文化,我们或许无法阻止文化的新旧交替,但我们可以改变文化变迁的方向与速度。
中国的近现代史,从文化的角度看,是一场极其生动的文化变迁史。
一、从皇权至上到民权意识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中国政治体制的整体走向是向中央集权,皇帝集权,这一点并不是没有道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防御外敌如匈奴等少数民族。虽然到了明清时期君权神授的观点已经削弱,但大部分文人还是抱着国家不能没有皇帝的想法,这是一种文化惯性。
不光是国家层面,在一个家庭里要有当家人,在一个家族里要有族长,在一家店里要有大掌柜,其实都受这种中央集权思想的无形影响。并不是说这些人拥有与皇帝同样的权威,而是说这种集权的体制渗透了中国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以后,有些中国文人听说一些西方国家没有皇帝感觉很不可思议,一些出国留学的留学生在见识过西方的先进与繁华后自然就有把矛头指向皇帝专政的。然而他们忽略了中国与西方的不同之处,中国之所以会有这种中央集权,皇帝专政的文化,与中国本土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与儒家文化密不可分。一味学习西方的民主自由,只会造成民主与自由水土不服的情况。
要推行民主自由,那么势必要先创造出适合适合民主自由发展的环境,资本主义想要在中国做到,但失败了,共产主义做到了。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再到共产主义,其实是中国人的民权意识在慢慢觉醒,中央集权的文化还在,但已经成为新的文化的垫脚石。
二、外来文化的“拿来”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拿来主义”这个词,字面意思,就是把人家的东西拿来用。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可以说很多新的东西都是从别人那拿来的,这些新的东西有没有影响中华文化的纯度呢?答案是没有。
首先中国的文化十分博大,如同汪洋大海,所以西方文化的溪流并不能对中国文化造成根本上的影响;其次,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外来文化的汇入,正是由于这些新鲜的文化不断补充,中国文化才得以保持活力;最后中国文化也有着强大的同化力,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往往很快就被同化,并且有可能反向入侵西方世界。
以太平天国为例,在这起农民革命中起重要作用的“拜上帝教”,本质上和陈胜吴广起义的鱼腹藏书、刘邦的斩白蛇是一样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外来文化终究只是补充。
又比如佛教,中国的佛教与印度的佛教早就不同,少林寺这类由佛教衍生的产物也被打上了厚重的中华文化的烙印,并且反向输出到印度与其他国家。
唐朝也曾经是历史上中国最开放的时期之一,盛唐年间借由丝绸之路许多异域来客带来了商品,却也带来了文化,那时候的盛唐人在赶时髦用异域文化时是不会考虑“崇洋媚外”这件事的,因为盛唐国力强大,拿来主义在那个时期贯彻地倒极为彻底。
三、封建迷信到相信科学
《未来简史》里有一个观点,现在的人在遇到饥荒,天灾这类问题时不会再想着请巫师来祈雨作法,而是想着谁来解决问题,谁来为事件负责。这是个十分新颖但是其实并不难理解的观点。
在近代史上一次次惨烈的挨打过后,幸而有一群为中国的前途奋勇呼告的仁人志士,他们是行动派,他们不会妄想靠上天帮助来拯救一个国家,他们只会用切切实实的实践来为中国探出一条明路。
这些人虽然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精神,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这是一种人定胜天的精神,在过去每个朝代更替时,往往会有人用迷信的说法解释王朝破灭的原因,在中国曾一度被列强瓜分时,或许也有人感叹中华命数已尽,但是并不是这样。
这些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辈,用其行动与实际,告诉了中国人一个实打实的道理,那就是实践出真知,封建迷信必然自取灭亡。
这种文化的变迁确实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网络扫墓的出现,就是一些旧民俗文化逐渐被淘汰的表现。试问时光倒退一百年,有谁敢相信中国人会放弃烧纸钱呢?
文化的改变是潜移默化无形无色的,猛然回首,才发现今日已与往日不同。
在当今的中国,网络早已成为了第二现实,各种新文化层出不穷,然而回顾近现代文化的变迁,我们就会发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无比强大,我们无法阻止中华文化在这些新文化的注入下发生改变,但我们能够决定中华文化向着哪个方向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