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经济出版社和湛庐文化是什么关系
同行业的关系。
都从事专业的经理管里类的书籍出版。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已经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负责运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商业与文化事业部”,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和生活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它象征着精华与灵光,更象征着仁者无敌。
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央一级出版社,隶属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作为中国知名的经济专业出版机构和大众信息传播机构,在中国知识界、文化界、经济界享有良好声誉。在知识、文化、学术的绍介传播、昌明普及方面,为国家机构、社会大众及学界同人提供了充实丰富的理论养料与时代信息,成长为走在时代前沿的学术专业出版商和经济生活资讯提供商。
❷ 课外书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
如果是学生那就是和学业无直接关联的书,如果是工作了,那就是和工作没有直接关联的书,可以这样理解吧?
再界定一下,我们这里谈论的书籍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有一定专业性的书籍,不包含口袋书,言情小说,霸总,言情漫画书籍。
界定完这两个概念之后,那么我想说,读课外书的好处真是太大了。任何知识对于我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强关联,但一定有弱关联。三毛说过一句话“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里。”
讲一个我自己的小例子吧,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看世界油画,名画等书籍。那时候,我在一家外商企业驻华代表处工作做石油石化设备,这些书对我来说就是课外书。后来我跳槽了,去了一家机械加工公司做产品安全控制,那些读过的关于绘画的书籍帮我很好的理解机加工图纸的解读和理解。你看,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都算数。
提一个小的tips:选书很重要,如果不是资深的读者,那么建议先信赖正规的、大的出版社,个人比较喜欢的有:中信出版社,湛庐文化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商务印刷出版社等,国外的出版社有:企鹅出版社;当然,如果你有很喜欢的作者,也可以顺藤摸瓜,看看你喜欢或欣赏的作者喜欢什么书,大概率来说她/他喜欢的书,你也会喜欢。
希望对你有帮助。
❸ 湛庐文化目标受众是什么
摘要 请稍等一下我正在努力的为您查询答案马上亲
❹ 实体作家和网络作家的区别是什么
网络作家的有几个特点:
内容更新速度快,一天要达到数千字。
内容铺陈较大,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宏大的世界观。
充满想象力,越红的作家,想象力越丰富。
在收入方面,网络作家一样赚版税,不过是网站提供,之所以愿意出版,无非就是想成为真正的作家,因为一本数百万字的小说,可能要出十几本书。实体作家的作品,如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有90多万字,已经算是鸿篇巨着了,不过跟网络小说比,在字数上,简直不值得一提。
有人好奇,为什么网络小说要那么长?是不是长就好?
其实很多写小说的人都知道,一本小说需要漫长的准备时期,即使20万字的小说,包括资料收集、撰写、修改,少说也要一年以上。但是,网络小说,随便一年就能写上百万。之间的差异究竟在哪?
事实上,网络小说已经被读者逼的变形了,变异了,不再是纯粹的小说了,在作品中很难找到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多人物刻画。只能看到剧情高潮迭起,一次高过一次。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读者需要,他们仅仅是消费时间,或是一天几毛钱去看这些小说,根本没有想到通过小说,去更加客观的认识世界,认识不曾见过的人、事、物。进而早就了这样畸形的产物。
不过,网络小说不是不好,但不应该称之为文学。其与我们看到的微博、博客、小段子一样,都是“快餐文化”,吃完了抹抹嘴就走。桌子上除了残余的剩饭,还有几枚硬币。可是,这样却偏偏很赚钱,因为太多人喜欢图省事。
那实体小说怎么样?
我更喜欢把它叫做小说,因为它是纯粹的文学作品,没必要因为一个不纯粹的产物,去想尽办法区分二者。
小说的创作并不容易,大部分作家需要收集资料,还要完整的设计故事结构,确保其中毫无出入。同时,小说的创作并不是凭空而来,作家希望通过叙事来表达一些内容。这边是与网络小说本质上的不同,简单来说,网络小说所要表达的是:我天下无敌,我万人宠爱,我聪慧无双,我天赋异禀,我天姿国色,我……
所以,网络小说看完之后,我们只是知道看完了,却感觉很空洞。
而小说,在内容上更实在,可以让我们感悟到一些,比如环保、战争、经济泡沫等等,从这些内容上,获得反思。
对于网络小说和小说的区别,只能简单的说明一下。二者并不能分好话,每种文化存在,都是因为人的需要,网络小说也有出彩的作品,给人以很真实的感觉,这种作品,便是小说,只是在网络发表而已。
关于LZ问的收益问题,我只能告诉你,韩寒每年有数千万的版税,唐家三少也有数千万,两者是小说和网络小说中,分别最赚钱的人。这说明,去踏踏实实的出版,只要你写的好,就能够获得收益,否则即使创造很多富翁的网络,读者也不会愿意为不值一哂的作品买单。
另外,我还想说一个问题,网络小说的作家,之所以称之为作家,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而不是因为人和所处的环境。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独立创作出一部作品,并且得到读者的喜爱,那么这个人就应该是作家。因为,作品真正的好坏,是在读者心中,而不是我这种评论者的心中。
虽然时隔四年,我还是决定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并没有用复杂的理论去辨析,因为这是没有必要的,任何人写出来的东西,都希望是给人看,而不是给人品头论足。所以,只要读者需要,读者喜欢,就是小说类的作品。当然,我也只能把网络小说称之为小说类。
最后,我想留下一句话。在湛庐文化出版的作品后面,都会有一句“时间才是读者付出的最大阅读成本”。希望大家不要用下载,去享受阅读,有时候一部作品,要耗费一位作家一年的时间,所投入的经历和成本,却要远高于作品带来的收益,要知道,一本能够卖五千本的着作,作家只能赚到一万块,而这样的作品投入,除了一年的时间之外,在资料搜集上的投入,也远不止这些。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去支持正版作品,如果怕书不好看,可以去看看书评,再决定要不要购买。否则有一天,真正努力创作的作家,开始渐渐吃不饱,穿不暖了,这个世界上,就只有网络小说了。
❺ 跨出舒适区的好处
有的朋友也许会说:因为原来的状态感觉上舒适,未来的变化充满未知,一定是不舒适的啊。
那么,问题来了:
1、如果原来的状态感觉上舒适的话,为什么要改变呢?一定是因为原来的状态有那么一些问题,令你感到不满,才会想要改变的。多想想那些令你感到不满的事情,也许,以前那个令人眷恋的舒适区,就变成了令人急于逃离的灾难区了。
2、“未知”一定代表不舒适吗?“未知”所代表的,也许仅仅是“不习惯”,但是转念想一下,有哪些事是生来就习惯的呢?当我们是孩童的时候,抱着满腔的好奇去探索世界的时候,我们有多少“未知”啊,又是带着怎样的热情去尝试,摔倒了也若无其事地爬起来继续探索呢?带着“探索”的精神面对未知,无论如何也会比带着“恐惧”,要好得多,积极得多。
当我们对自己改变的愿望认识得更清晰,当我们对未来的探索欲望更强烈,转变,就不是“走出舒适区”了。转变,不过是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去往一个新奇的地方,不过是打开未来大门的过渡期罢了。
不怕疼不如不知疼。
小时候打针,没有经验的护士总是说:“要勇敢,不怕疼啊!”那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把牙咬得紧紧的,把肌肉绷得紧紧的,皱着眉头一副英勇就义的样子。结果呢,越紧张越疼,肌肉绷太紧,护士若是技术再差点,那可能还要多挨几针才能解决问题。
如果遇到个有经验的护士,则会一边聊天一边备针,跟小朋友讲着故事说着笑话,就把针打了。等小朋友反应过来,针已经打完了。
家里小朋友小时候学溜冰,上完第一课回来,我问她“今天学什么了?” 她兴奋地跟我显摆:“教练说啦,学溜冰要先学摔跤!我今天学摔跤了!”那兴奋的样子,好像摔跤一点也不疼似的。
很多朋友都知道,长久不运动,一开始运动第二天,肯定会肌肉酸疼。对于不爱运动的朋友来说,这种感觉是避之唯恐不及的酸疼,而对于爱运动的朋友来说,这种感觉却被称之为“酸爽”,因为他们知道,正是这种酸爽,才代表他们达到了能够提升关键指标的运动量,在酸爽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肌肉在生长。
在过渡期内,一定会有一些与以往不一样的感觉,疼,不过一种定义。你可以定义它为“疼”,也可以定义它为“成长”。如果把它定义为“成长”,带着探索的心情去感知和观察,也许要比紧绷着肌肉“忍受”要好一些。
当“走出舒适区”成为习惯。
有一次,在阅读社群中,大家说起差旅途中的阅读体验。有的人阅读速度快,在机场候机,遇到飞机晚点1、2个小时、,就能刷完1、2本书,我曾遇到过晚点8小时的情况,那得带多少本书啊?!我就曾有过出差一个星期带了5本书全刷完的经验。
有的朋友建议带Kindle,当时包括我在内,许多人都说电子书的阅读体验不好。当时,湛庐文化陈晓辉老总在群内,发表了一下意见,原话我忘了,大意是“不要让阅读习惯成为阅读的障碍。”听完这话,我一想,也对,就入手了Kindle。刚开始时的确有点不太适应,不过以我“常态穿越舒适区”的能力,不到一个月我就习惯了Kindle。
这小小的一次经历,也是一次“走出舒适区”,虽然技术难度不大,但是带来的帮助却很大,它极大地扩展了我阅读的时空。现在,Kindle里装着上百本书,成为我随身携带的必备工具,就连去洗手间,也是手机Kindle一起带着。
在工作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情的改善,其实都是一次次小小的“走出舒适区”。比如,整理好桌面,发文前检查错别字,每天花5分钟冥想,做眼保健操等等。
这些碎片化的“走出舒适区”,至少有两个好处:
第一,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起许多良好的微习惯,一点点改善工作与生活质量,小的改善多了,大的转变就少了;
第二,还可以让我们在不断地微调整中,越来越熟悉“走出舒适区”的感觉与技巧,当“走出舒适区”已成为习惯,跟去邻居家串门似的,那也就没有“走出舒适区”这件事了。
❻ 湛庐阅读和得到、喜马拉雅有什么区别
感觉喜马拉雅更像知识付费市场里面的淘宝,很多很杂很便宜,虽然现在也有自己的付费产品,想要培养一个天猫出来,但是很难改变用户心目中免费的形象。优点是内容五花八门,从科技商业到奢饰品、育儿经验,拥有海量的用户。
得到的内容都是浓缩的干货,目的是把书的内容嚼烂了在喂给读者,内容侧重于商业,也有一些沟通技巧、音乐艺术和心理学。定价较高,也很少有打折活动。
湛庐阅读刚上线没多久,有有声书也有课程,都是围绕着湛庐文化出版的书展开的。和得到、喜马拉雅相比,更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精读班,都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读书。
❼ 湛庐阅读APP和湛庐FM有什么区别
湛庐阅读APP是以湛庐FM为原型开发的APP。
湛庐FM需要从微信登录,湛庐阅读是一个单独的软件,操作更方便更流畅。
❽ 怎么学心理
讲到这里,似乎心理学学习太难了,是不是要我们知难而退啊?当然不。
诚然,在心理学学习的热潮中由于学科特点,存在误读乱用的可能性,但是,心理学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绝代佳人,如果了解她的背景和一些脾气,还是可以俘获心理学的芳心的。不是心理学不好,不是心理学没用,而是没有用合适的方法,学到有针对性的心理学知识。
1.做好思想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学习心理学,尤其是自学心理学,必须采用适合的策略和有针对性的方法。不同人学习心理学会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学习目的采用的学习策略也应有所差异。考试的学生,依据教材亦步亦趋深入是正道;心理疾病的患者,去寻找靠谱的医院医生是坦途。在这里,我们所针对的,是一些身心正常的普通人,对心理学感兴趣,不以考试自疗为目的,仅仅想了解自我、认知他人,提升生活质量,这些人,如何来学点心理学?
要认清一些现实:
首先,在当前的心理学图书市场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却又良莠不齐。人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心理学涉及的内容可谓方方面面,图书市场上以心理学为名的书也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这些图书中,既有严谨的科学研究着述,也有很多以“心理学”为名的心灵鸡汤类不靠谱出版物。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基础,去自助阅读这些所谓的“心理学图书”,自然对工作生活益处不大,不仅不能提升个体的幸福感,说不定还“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其次,即使在正规、科学的心理学出版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补救性的心理知识,即关注的是如何去治疗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或者是心存困扰的人群,阅读一下或许不无裨益,但是,一般人阅读此类图书好处有限,你身边的正常人比有病的人多多了(当然,如果你觉得身边的人都有病,那求医的就应该是你),他们也不需要你的解救;而且,看此类心理疾病的书多了,还容易因为“自我证实倾向”的存在,把自己和身边的人普通问题归结为心理障碍。
至少笔者所见,在心理学学习这方面,还真称不上开卷有益。学习的话,必须把有限的生命运用到最具性价比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式,才能有所收获。
2.选择合适内容
对于大多人而言,学习心理学的目的主要不是进行心理学研究,而是让心理学的研究结论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通过学习心理学,提高生活工作品质。基于此,面对众多的心理学知识,有些内容就可以暂时不学或不重点学了。比如,在心理学入门的课程中,基本都有研究方法的介绍,这部分内容有些艰深晦涩,对搞研究很重要,然而跟真正的生活关系不大,就可以舍弃不看。再如,心理的生理基础,关于脑科学的探讨也是当前心理学的热点,但和现实离得比较远,亦可以暂时忽略这方面的学习。
那么,一般人读心理学要从哪里学起呢?笔者建议如下:
一是心理学史。
心理学学派林立,内容繁多,究竟哪些内容是科学心理学的范畴,哪些内容又是民间心理学的智慧,哪些靠谱,哪些扯淡?……读史使人明智,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学史的学习得到解决,学习心理学史,我们可以知晓心理学是怎样成为一门科学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每个学派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你所喜欢的心理学研究和理论,在历史上,又处在什么样的地位……等等。通过心理学史的了解,你可能更清楚心理学各种理念和研究的源头,以及自己对于心理学的兴趣在哪里,学什么,会满足自己的工作需要,学什么,会提升自我的心理素养。
推荐书目: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Roger R Hock:《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Lauren Slater《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二是社会心理学。
一些人可能有疑问:社会心理学是不是要谈社会变革、不同社会中的群众心态啊?这个和我们的工作有关系吗?还真不是,在英语中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的“社会”(social),不是我们日常概念中“社会主义”那个社会,在心理学上,社会心理学其实谈的就是人和人相互动的心理现象及规律,涉及到的内容多是人怎样自我认识又怎样认识他人啊,人和人之间为什么喜欢为什么爱,偏见是如何形成的,人是如何受到别人影响的,等等,更确切一点表达似乎是“人际互动心理学”。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心理学不幸是由西方人创建的,结果,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了太多的变态心理和个性行为。如果心理学是由中国人创建的,那么它一定是一门强调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中国人学心理学,一般学到社会心理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内容。人们要想理解自我、影响他人,社会心理学必须好好学,掌握了这其中的规律,不仅对理解自我有帮助,在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人际互动中也不无裨益。
推荐书目: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罗伯特·B·西奥迪尼《影响力》
三是心理学导论。
如果心理学史和社会心理学你读得性质盎然,心理学不仅没有吓跑你,反而对心理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了,那说明你是真正喜欢心理科学的。所以,就要从西方人学习心理学的第一本书看起吧,可能枯燥一点,但过去这一关,你就真正步入科学心理学的世界了。该看心理学导论了。
推荐书目:《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最佳入门》
这些书读完,剩下的内容不推荐了,你已经在头脑中建立了基本的心理学学科框架,现在可以根据兴趣进入自由阅读阶段了。育儿的,读《发展心理学》;当官的,读《组织行为学》;恋爱的,读《亲密关系》……
多说一句,本人的新浪微博 @迟毓凯 曾开设了一个话题:#读心理学的书#,那里面我推荐了一些心理学读物,包括每本书的特点以及适应人群,需要者可移步新浪微博搜索。
欢迎来到心理学世界!
3.采用多元形式
知道了学习心理学的内容重点,到哪里去寻觅这些内容呢?
一是图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心理学的自我提升离不开展卷阅读。然而,对于琳琅满目的心理学图书,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人,如何判断一本心理学书靠谱不靠谱?其实也不难,找到自己喜欢的图书,首先先看出版者。靠谱的出版社总会出靠谱的书。就心理学图书而言,几所高校出版社出的心理学书相对还是有质量保证的,如北大、北师大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等等;另外,有些书系的书出的也不错,如万千心理系列,湛庐文化系列,等等。其次,再看着者。虽然有的心理学家你并不知晓,但如果是一本呕心沥血的着作,作者常常会在前言后记中把该书特性,成书艰辛之类娓娓道来;而相对另一些图书,前言后记都无,编者不详,这样的图书就要小心一些了。
二是影视。在图书之外,关于心理学的影视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网络上各大高校公开课的存在,可以让大家做到足不出户,而游学天下。在网易、新浪等公开课的课程中,也有一些心理学的内容,而且他们大多是来源于世界名校,和他们学心理学,等于同高手过招,自然获益多多。
三是同志。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学习心理学也必须找到同道中人。当然,身边有喜欢心理学的同行更好,可以互相促进着学习。如果身边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少,也不怕,现在的网络众声喧哗、资源丰富,去微博、微信、豆瓣转转,很快就会找到同道中人;而且,一些专业的科普网站也在不断更新着心理学的内容,如壹心理、果壳网,等等,浏览一下,你会找到理想的内容和合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