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玄奘和鉴真为中外交流做出了哪些贡献
贡献:玄奘西游天竺,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佛经,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贰’ 鉴真和玄奘为中外文化交流分别做出了哪些贡献
鉴真东渡的时候,将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法律、教育制度、天文历算、医学、建筑、美术、乐舞、风俗娱乐甚至年中行事等带到了日本,与其他谴隋唐使、留学生、留学僧、学问僧等帮助日本从奴隶制过渡到了封建制,而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各方面先进的生产资料后进入了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最后又促使日本进入到了历史上辉煌的平安朝时代.
鉴真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是日本天台宗的先驱者,他带到日本的大量佛经中还有许多华严宗、真言宗的经典文籍,为日本佛教诸宗的创建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到了近现代的1963年,鉴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忌日之际,虽然当时中日两国尚未复交,但中日两国人们都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这充分的表现出鉴真在中日人们心中的价值和影响.日本人民把1963年称为‘鉴真年’.
‘叁’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对中外文化的主要贡献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huī),洛州缑(gōu)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13岁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三藏是对佛教经典的三个部分——佛经、戒律、论述与注解的总称,通晓三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唐初,他在四川、长安研究佛教理论,感到佛教宗派众多,佛经译文多误,令人无所适从,决心到天竺学习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的一些疑难问题。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于贞观二年(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着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贞观五年(631年)末,到达摩揭陀国,来到那烂陀寺。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出城迎接,长安城成千上万老百姓走出坊门欢迎他。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召见了他,他向太宗介绍了西域及天竺见闻。他随即回长安开始翻译佛经。19年间共译出佛经75部1 335卷。他由于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又精通梵文,所以译文流畅优美,有些专用名词如“印度”、表示时间的词“刹那”就是他确定下来的。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
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方位、道里、疆域、城市、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着。
公元630年至834年的二百年间,日本派19次遣唐使(其中到达中国者为15次)来华,规模之大少者二百人,多者五六百人。这充分证明了当时日本对唐文化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鉴真六次东渡的感人事迹,代表了中国人民与邻国友好交往的真诚愿望。中日友好交往,既对日本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变、社会生活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同时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公元600年,玄奘出生在河南洛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原名陈袆,玄奘5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1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10岁的陈袆被僧人哥哥带入白马寺(白马寺:中国最早的寺院)。
在佛教中,最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奘获得三藏法师的称号那一年,年仅24岁。
公元626年冬,玄奘向当时政府申请出国留学,唐太宗并没有理会一次次的请求。公元627年秋,27岁的玄奘混入逃难的灾民中偷渡出关,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数的道路。
玄奘的一生是一部罕见的传奇。
从27岁那年开始, 他踏上西行的道路。穿过茫茫沙漠,越过巍巍雪山,西域的国王与他称兄道弟,佛教的高僧与他惺惺相惜,印度的帝王对他顶礼膜拜。
长达两年的徒步旅行,12000公里的行程,穿越108个国家,在1300年前,玄奘用脚步丈量了丝绸之路。 19年后,他载誉归来,重回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 此后的生命中,他日夜无休,翻译佛经。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玄奘不仅仅是一位佛教徒,还是伟大的翻译家、大探险家、大外交家,地理学家。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肆’ 鉴真为中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他的事迹表明唐政府实行了一种怎样的对外政策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最后在失明的情况下才成功到达日本。在日本,鉴真传播佛教,是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着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在医学、建筑上也颇多建树。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
所以说,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表明唐朝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
‘伍’ 鉴真和玄奘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
加强了中日之间的友谊
加强了日本的经济文化发展
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生产了深远影响
鉴真除了讲授佛经,弘扬佛法还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他主持建造唐昭提寺。
满意的话加分
‘陆’ 玄奘和鉴真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什么贡献
玄奘法师故事二则
一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不仅精通佛法,虔心求学,而且胆识过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一、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离开长安,艰难地跋涉在西域的雪山荒漠中,偶然遇到一名胡人,是个猎户,名叫石磐陀。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做玄奘的弟子,随师父前往印度。
但经过十多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感到前途艰险,九死一生,顿时失去信心,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一天法师正在打坐,石磐陀抽出钢刀,向他逼近。见石磐陀目露凶光,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
直到此时,玄奘才开口说:“石磐陀,你为何还不走?我没有你这样的弟子,你快回家和妻儿团聚吧。”
在玄奘法师的责难下,石磐陀终于惭愧而去。
二、 大度义服婆罗门
玄奘法师经过两年的艰险旅程,到达印度后,拜在着名的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刻苦参研佛法,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但也因此招来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婆罗门僧人自以为学问高深,无人可及,于是在那烂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自称如果任何人能够破解得其中一条,就立即将自己的头颅砍下。寺中众僧不服,纷纷前往观看,但果真无人破解得出任何一条。众僧求助于玄奘,玄奘却淡淡地说:“都是出家人,何必好勇斗狠呢?”遂一连三日不出寺院。
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刚刚走到寺院门前,就被那婆罗门僧扯住。那婆罗门僧骂道:“玄奘,你连一条经义都破解不出,还是滚回大唐去吧!”
玄奘微叹道:“身为出家人,为何还要出言不逊?这五十条经义,我又怎能不解。“说罢,玄奘随口讲解经义,众人听的如同醍醐贯顶,大为欣喜。婆罗门僧面如死灰,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剑准备自刎。玄奘制止道:“你舍命求学,实在难得,说过的话何必当真呢?”婆罗门僧拜倒在地,拜玄奘为师。
不久,玄奘听说那婆罗门僧回讲解《论胜》这部经典,于是便请他为自己讲解。婆罗门僧惊异地说:“我是弟子,怎敢给师父讲经?”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没有学过,既然你精通,我就应该向你求教。”
待到那婆罗门僧讲解完毕后,玄奘对他说:“以前我是你的师父,现在你给我讲经,又是我的师父,咱们还是不以师徒而论,平起平坐地研究佛法吧。”
经此一事,全寺众僧无不敬佩玄奘的渊博和大度。
‘柒’ 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哪些贡献
鉴真东渡日本除讲授佛经外,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对中日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贡献。
‘捌’ 鉴真和尚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鉴真(688—763),唐僧人,日本佛教律宗创始人。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十四岁出家,二十二岁受具足戒。不久游洛阳、长安等地,遍研三藏,尤精律藏。后住扬州大明寺,专弘戒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应日本普照等邀请东渡,几经挫折,且双目失明。至天宝十二载,第六次航行成功,于日本天平胜宝六年(754年)抵日本九州萨摩秋妻屋浦(今日本九州南部)。次年在奈良东大寺建筑戒坛,传授戒法,为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始。759年建唐招提寺,传布律宗。并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学等介绍到日本,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玖’ 鉴真的奉献有哪些
鉴真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