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怎么判断外来文化

怎么判断外来文化

发布时间:2022-08-03 03:21:13

⑴ 外来文化的定义

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的别族文化。

⑵ 什么是外来文化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马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书”,是指历代文人体现他们思想观点的专着,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礼”,是指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礼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易”,并不单纯的是指《易经》,还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数学。而“春秋”便是特指从《尚书》到《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的史学专着。中华传统文化涵盖范围之广,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现代那些伪民俗或是一个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

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宋词》,还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表达的?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草”或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

我们现在是否能从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潇洒不群、壮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龙金庸小说里的“任侠之气”是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致,与君痛饮三百杯”。而“侠之大者”是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呢?大概只会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杀杀中了吧。

没有了“花间一壶酒”、“共剪西窗烛”的烂漫情怀,没有了“誓扫匈奴不顾身”、“醉里挑灯看剑”的壮烈胸襟。没有这些古韵的滋养,我们的80年代和90年代难道只能在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韩式的多袋阔脚裤中显示自己的潇洒不羁么?没有了任侠的少年轻狂,没有了温文的少年情怀,我们的青春还完整吗?

还有多少人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来自孟子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的兴亡,不是匹夫之责,而是我的责任。有多少年轻人还会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大概只会装作很酷的说“我就是我,我喜欢,我可以。”他们只是整日埋首在《蜡笔小新》和《机器猫》中拒绝长大。

还有多少人知道何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吴宗宪的《我猜》和《周日八点档》,大概只会迷惘的说: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多少人会觉得“香九龄,能温席”是一种孝心的表现,大概会觉得他好傻,干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买台空调不就得了吗?还有谁会觉得“融七岁,能让梨”是一种中国式的谦逊礼让?孩子们自小接受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课内科外功课压得喘不过气。哪还会有人说,第一名我不要,给你吧!再不知何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们可以成为象曹子建、王摩诘那样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了。孩子们现在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已大多为考试加分服务,哪还有“为君唱遍《红豆吟》”的情怀了。

君不见上元灯节赏花灯,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君不见盂兰盆会驱鬼傩,君不见重阳登高插茱萸。我们开始相信基督,相信有圣诞老人。我不知道谁是阿福,也好久没放过爷爷纸糊的风筝了。传统的节日在我们看来除了意味着能看到无聊的文艺晚会,多几天去哪里都是人满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苍白。传统,从我们指缝滑过,轻轻流失。

西元一九00年,梁启超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造世界”的少年气质在我们身上依稀可见,却再嗅不到中华之气息。纯粹的行乐主义、盛气,在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显得那么的苍白和轻浮。我们应从何处寻觅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难道是在邻国日本的传统活动上发现:“咦,这个东西是从我们中国唐朝传过去的嘛!切~小日本~。”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反省,我们为何只有在别人那里欣赏到曾经的国粹。蓦然回顾,国已不国。

常思将来,不忘过去。以千载文化积淀来充实自己而让我们走的更远,在座诸君难道不会心思神往?

⑶ 我们中国人该如何看待外来文化

1.
对待外来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决,我们中华文化包容性是非常强的,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
2.
要看外来文化属于何种文化,如果是强制性的文化入侵我们应该抵制。
3.
如果这些外文化是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价值的话,我们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
我们要合理的对待文化,不能崇洋媚外,现在的中国已经飞速发展,逐渐迈入强国之列。

5.
我们的文化有着5000年的历史,我们的文化不从断层,所以我们的文化是很源远流长的。

⑷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辩论会正方辩词

在展开本场辩论之前, 先来明晰几个概念: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什么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那么什么是外来文化呢? 方认为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即外来文化。今天, 面临的是一个利弊交锋的辩题,利和弊从来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结果,从不是建立在猜测之上的可能性,因此衡量利和弊只能由事实判断来得出。其次,利与弊谁大谁小,标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方认为用整体全局的眼光,发展辨证地来看,只要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这就是利大于弊。同时。 也清醒地看到外来文化的本身有其优劣之分,但是 从来不都是取齐精华,去其糟粕吗? 从来不都是应该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吗? 从来不都是要做善于拿丕的新人吗,因此,决下能用错误引进民族文化带来的种种弊端来判定外来文化本身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利弊大小。先让 为大家展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吧!在文艺复兴的欧洲,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使欧洲复兴成为可能。优秀的意大利古典作品哺育了具有高度英格兰民族性的莎士比亚。而中国呢,曾经与拥有古代西方全部文化遗产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的中国人却在此后的闭关自守中备尝落后挨打的教训。当 今天再一次站在世纪之交的广阔舞台上,回顾几个世纪的世界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交流的时候, 惊叹外来文化带来民族文化怎样的崛起和飞跃, 相信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只有在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碰撞中,才能够突飞猛进, 也同样将相信,"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坚强自信和历史价值的最佳体现。有道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为身在最高源。"谢谢大家!

⑸ 如何定义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是指非本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非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⑹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辩证否定观

首先介绍辨证的否定观的内容如下: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3)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简单的说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和“否定”一样,不能完全的接受或者不接受,就像我们对事物不能完全的否定或肯定而是要辨证的否定,辨证的否定就包含了肯定.
其次再说文化:
文化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在其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又有很多物质体现.且不同的分类情况下有特殊的情况,你给的范围实在太大,只能大概的加以假设,然后说明.
1)假设此文化在国内没有流行、甚至没有出现过
2)假设被讨论的外来文化本身具有明显的进步性(这也是此文化能够被流传的根本原因)
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本身可以分为三种:完全接受、部分接受、完全不接受
那么在结合假设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时的态度如下
1.全盘接受,因为没有评判标准,所以无从取舍.这个阶段应该是非常短的.
此外,因为此外来文化本身的进步性,完全不接受的情况应该是个别的不正常现象.
因此以上两种情况讨论的意义不大.
2.部分接受,在吸取和比较的基础上与本土人文相结合,有所创新.这就是一个辨证否定的过程.
1)因为国与国之间政治体制、经济形势不同的原因,外来的新鲜文化必然有不被适用的方面.没有被接受的部分就是体现了接受态度中内部否定的部分.
2)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进入必定伴随着思考,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本身也是由思考决定的,也就是说其发展的过程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思考.而这种内在的取舍否定是思考的结果之一,也就是过程的必要环节之一.
3)而另外重要的环节就是肯定及创新,也就是扬弃.是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体现,肯定包含于内在的否定之中,是否定的意义所在,是否定的实质.

⑺ 怎样看待外来文化

要正确的对待外国文化,就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观,有意识的去吸收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而驱除那些消极的思想,这样就有助你的思想意识的提高和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取之精华,去其糟粕。不可盲目接受,也不能统统排斥。也就是要区别各种文化的好坏哦!

⑻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

社会的变迁影响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社会的需要与社会的心态决定我们怎样去看待外来文化,研究外来文化。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触中,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会的各种需要决定如何去对待外来文化。

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外国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外国的文化性格也产生了无数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

⑼ 如何正确看待外来文化

一、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不分精华和糟粕,全盘否定民族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其结果:一方面摧毁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赖仰仗其他民族,甘做其他民族的附庸;另一方面必然走向全盘西化,把资本主义当成救世良方,主张一概吸收,全盘肯定,照抄照搬。资本主义在几百年发展中,为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成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资本主义创造的文化里,优秀文化和腐朽文化鱼目混珠。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白金主义的价值观,都是腐蚀民族的灵魂,消蚀民族意志的精神“鸦片”。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必须以鲁迅为榜样,学习鲁迅先生的态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拿来’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全盘肯定,一概吸收是错误的;全盘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夹杂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级制、家长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堕落、官僚主义等等。这些都是败坏民族风气,沉沦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盘肯定就会把文化“垃圾”继承下来,影响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吸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与此同时,把外来文化包括资本主义文化杂内,都看成是消极落后的,采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态度,会使民族文化停滞,乃至延缓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资本主义文化中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不吸收这些先进的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进,中化民族就会落后。
二、继承本民族文化为主,吸收外来文化为辅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搞物质文明建设要对外开放,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对外开放。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先进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有用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民族,才能不断发展和前进,立于不败之地。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长和所短,各有优势和劣势。只有通过交往,在改革中扬长避短,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弱点,自立于民族之林。在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上,要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去除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还必须坚持以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精华为主,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为辅。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在传统文化这个基点上,它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是自尊自强自立的基础。其次,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使之融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机勃勃,茁壮成长。最后,把外来文化拿来,必须结合本民族文化特点去消化吸收,不能生吞活剥,不顾民族文化之特点。

⑽ 如何用辩证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但不能离开中国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环境和营养。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推进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系统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

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这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视野宽阔了,就不会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会因世界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有一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典型的封建制相适应的,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这就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这是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对待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只能是对优秀传统实现弘扬超越。所谓弘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继承性,弘扬就是不割断历史,而是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它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历史继承关系。二是选择性,弘扬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三是时代性,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古,而是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所谓超越,是指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性,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优秀的成果,又包括传统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不仅作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影响,只有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实现时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进步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对于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世界性课题,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解释和阐发,是前瞻性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焕发这种前瞻性的意识。总之,弘扬超越作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是讲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弘扬,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

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文化礼仪之邦:有着近四千历史的优美的汉字,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灿若星辰的文学之秀,浩如烟海的古籍图书,众彩纷呈的哲学思想,悠久富宏的教育传统,绚丽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农林牧渔水利经验,卓越领先的科技理论及发明创造,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丰富精湛的医药卫生知识及技能,珍爱生命的养生之道及体育传统,出奇制胜的军事权谋,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这些文化科技哲学基础上的强国兴邦爱国爱民的治世经验、仁爱礼义的人伦道德规范、崇德齐贤高风亮节的情操修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承传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同志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读《论语》,一读就是六年。”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别叮嘱全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以预言,中华智慧必将而且正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儒家文化的核心——伦理道德精神、社会伦常、天道自然观、人性修养,被东方诸国所尊崇。《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日本近代工业之父涩泽荣一所着《论语加算盘》一书,提倡道德经济合一论,成为企业家们的必读书。王阳明(宋明理学集大成者)的心学自明治维新以来在日本、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中都被作为精神的源泉和动力,影响着一代代东方各国政治家、企业家的思想,连《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也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医学、军事权谋学等等也极大地影响着世界,中医中药已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部分,日本、韩国的中药已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至于“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外国人尚且如此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热衷于“中为洋用”,我们华夏子孙,不好好地承传这宝贵的遗产,多么可惜!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反对那种一概否定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斥之为腐朽陈旧的过激行为。但是也不主张一古脑儿因袭照搬。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毕竟,由于丰厚而沉甸甸的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中积淀下来的,自然会烙印上一些统治阶级的意识,会渗入一些剥削阶级的观念,所以,我们在了解、吸纳承传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原则。比如说,儒家学派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在今天,就要实行“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挑选,占有”的原则。

(一)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它包括儒、墨、道、法、佛等,以儒家文化居主导地位。

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仁爱、入世、忠君。

基本准则:“仁”,“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忠恕、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基本规范:忠、孝、礼、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基本手段:以德服人、以德治国

墨、道家:核心是“无我”,主张避世、重道轻器,小国寡民,回归自然。

法家:以荀子为代表。主张法治。

佛家:主张出世,修心养性,以世无争。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朝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建立了以儒家
为核心的中国封建伦理思想体系。

2、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封建关系及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以伦理政治为核心的文化系统,
重德治轻法治,重社会轻个人,重内在超越轻外在形式、重人伦轻自然、重道轻器、崇古
重老、重教轻法等特质。

3、中国传统道德在人生修养中的精华所在:

(1)“以修身为本”。《大学》开篇明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
为本。”

(2)反身内省。《论语》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而不习乎?

(3)主敬,慎独。主敬:敬畏也,内心存德,不敢放纵;慎独:独自一人情况下,亦能按
道德准则办事。

(4)存心修性,清心寡欲。保存与扩充人性中本有的善端,不致被物欲引诱所掉失。

4、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封建的愚忠、愚孝,有利维持封建统治。

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扼杀了人性和人的个性。

5、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1) 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基础。

(2) 它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乃至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

(3) 它对于扭转社会风气、保证社会的有序运作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4) 它是大学生进行人生修养的重要课题。

(二)对西文化的借鉴及批判

1、 西方文化主要流派及观点

(1)宗教文化:

基督教是西方影响最大的宗教文化。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赎罪论。把“爱、信、望”作为
人生的基本原则。主张仁爱、信仰上帝、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2)合理利己主义:

代表:爱尔维修。基本理论是“人性论”。

主要观点:1)“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所以人本质是利己的;2)人和社会是不可分离
的,所以个人的自爱利己亦应符合社会利益,为了满足个人的自爱本性,必须把个人利益
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约束自己的私心。

(3)功利主义:

代表:边沁、葛德文。以感官的苦乐作为判断道德的准则。

主要观点:1)给人带来快乐、幸福度越高的行为,其道德价值就越高;2)人是利己的,
利他是达到利己目的在手段。

2、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西方文化具有重个人轻社会、重人的自然属性轻人伦关系、重
法器轻德教、重利轻义等特质。

1)可借鉴之处: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以利为核心,有利于刺激经
济的发展;强调人性,有利于尊重人和对人的人文关怀。重视法、器的精神,有利于建立
法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2)要批判之处:极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纵情恶欲的人生观;冷漠的人伦关系;弱肉强
食的霸权主义。

阅读全文

与怎么判断外来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