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加强政治文化建设

如何加强政治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2-02-25 23:05:59

A. 高中政治文化知识 我们应该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你好 听我的 1.奏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 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大力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 2.大力发展科学 文化 教育事业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利 3.加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环节的文化建设 培育四有公民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4.积极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5.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世界历史上任何文化形态都是在特定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形成的。如中国古代文化即是在以儒家思想为底色的思想体系指引下逐步形成的,而现代欧美文化则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西方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的理论指引下逐步形成的。没有指导思想的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当代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我们的社会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经济上,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在政治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由这样的经济、政治决定的文化就必然呈现出多成分、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指导,才能把这种多样化的文化格局统一到社会主义这个大目标上来,才能保证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鲜明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它在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文化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作为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具有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品格,同样可以最有效地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邓小平同志曾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的一种精神动力。”① 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失去动力,失去灵魂,失去方向。
(二)文化建设必须植根并服务于当代实践。
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始终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内容之一,同时又有服务和促进经济和政治建设的重要功能,对此我们必须给以充分的重视。
1、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伦理教化功能,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精神支持。一个健全的社会总要有自己特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这是文化核心的核心。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共同生活中,通过教育、培养和熏陶,使这种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接受,从而形成大体一致的思想信仰、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民族精神,有了它一个国家民族就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就可以干成大事业。如今,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把全国人民动员起来了,各个阶层的人们依照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参与进来,认识不一,行为各异,评价不等,一时间形成了某些无序状态。甚至唯利是图,弄虚作假,蝇营狗苟,违法犯罪的现象也普遍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文化的信仰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功用就突现出来了。我们经常进行的“三个代表”的教育和当前正在进行的“八荣八耻”的教育,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提高全体公民的品德、强化遵纪守法意识的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首先全面提高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素质,继而教育和影响全国人民。此外,我们还要调动一切教育手段,如宣传媒体和文学艺术,来进行信仰、道德和法制教育,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向人们提供真假、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标准,把全社会的智慧和能量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目标一致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技能教化功能,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中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和社会生活技能,通过文化教育,将其传给下一代;下一代经过发展和丰富再传给下一代。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意味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知识和科学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个科学的论断已经被社会普遍承认。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历史表明,所有发达国家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获得的。正是鉴于这样的现实,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方针,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培养知识渊博能力高强的各类人才。当前,我国人口的整体文化科学素质还不高,培养足够比例的高水平的各类人才还须经历相当长期的过程,相当长期的努力。
3、我们还须认识到文化的定向功能,即一种成熟的文化可以制约和塑造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决定一个社会的特色和取向。一个国家民族的思维传统和价值体系一旦定型,它就会形成一种潜在的惯性力量,制约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进而决定其未来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败甚至关乎着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命运。
(三)继承祖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
如何认识和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从“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是个讨论的热点。这是一个科学问题,需要作理智的思考,情绪化的论断是轻率无用的。马克思曾说:“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对于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精神文化部分,大体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定型的。那是个充满灾难的混乱的时代,然而在文化上却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其特点是人们冲破天命鬼神的观念,张扬理性精神,凭借自己的理性思考去探索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构筑出庞大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这个时代先后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等大的学派,留下大量经典性着作,对其后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型范。秦汉以后,中国文化不断发展,深化,充实,出现过若干领先世界的辉煌时代。如何承继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之向现代转型,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力量,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几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讲一下传统文化精神应该继承,而且完全能够继承的道理。
1、由传统的“忧患意识”到现代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是个重理智的民族,在经历无数兴亡盛衰、深重苦难之后,培养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如儒家最早的经典《易经》里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里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是我们的先民对天道自然和人生社会长期观察和深沉思索得出的结论,是一种深沉的戒惧心情,也是一种坚毅的人生态度。从这种忧患意识出发,到“忧国”、“忧民”、“忧天下”直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从屈原,到文天祥,到秋瑾,历史上的爱国英雄犹如满天星斗,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脉传承下来,直到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无数先烈和先驱者也是怀着这种忧患意识走上革命道路的,读一读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便可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迅猛向前发展,但是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少,如果不能洞见和预防,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忧患意识是一种富有远见的精神状态,我们今人仍须具备。由忧患意识发展而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不可或缺的,仍是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2、由“穷变通久”的思想到现代改革自强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深刻的“发展、变化”的观念,这就是始于《易经》时代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中国人把其视为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法则,认定事物的变化和生灭是普遍的、绝对的,天地万物,概莫能外。我们的先民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效法“天道”,要不断变化向上,奋斗不懈。《易经》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刚健自强就成了高尚人格的核心,它鼓励人们去追求高远的目标,为崇高的理想去献身。这种信念和追求,造就中国历史上无数大有作为的英雄人物,鲁迅称他们为“中国的脊梁”。正是“穷变通久”的思想和“刚健自强”的信念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变法求强”的传统。历史上的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人领导的变法便是例证。鸦片战争以后,“变革弊政以求自强”成了全民族的基本心态,成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内驱力”。龚自珍、魏源、王韬、郑观应、严复、康有为等等思想家无不以传统的“变易观”为武器,提倡变法求强。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虽然步履维艰,艰难曲折,终究还是缓慢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我们今天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改革,实质上也是历史上改革的发展和延续,目的都是求中国之富强。
3、由传统的“民本主义”到现代的民主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着“民为邦本”的思想。如《尚书》里说:“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的“民为贵”的话更是尽人皆知。儒家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德治”的主张。这些思想显然带着很大的理想成分,历代的统治者没有人完全做到,但至少对他们起到了一些约束作用,使历史上出现了一些较贤明的君主和好官。但是民本思想还不是近代的民主思想。与西方的“民有,民治,民享”〈林肯语〉的思想相对照,中国传统思想中完全没有“民治”的内容。近代我国的先进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们接受了西方的民主观念后,重新研究中国固有的民本思想,作出新的解释,赋予它“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使其演化成现代的民主思想。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由此演化出“公仆意识”,即共和国的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他们的天职是为人民服务。
4、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来的世界社会。20世纪人类文明发生了人们没有想到的巨大变化,21世纪还将会有我们无法预料的大变化。但是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从来都是“双刃剑”,带来的不全是美妙的后果。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说,由于人类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造成对自然的巨大破坏,气候反常,环境污染,资源穷竭,耕地减少,物种灭绝等等都是眼见的事实。从人和人的关系说,工业文明的进步带来了社会失衡,导致人性的异化。金钱拜物教、权力拜物教到处泛滥,导致精神价值失落,道德沉沦。如德国学者马尔库塞所说,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对这些问题马克思早在19世纪就有过深刻的批判。上述问题是全球性的,须用全人类的智慧来解决。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应该为解决上述问题作出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强调有机地、整体地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这对今人未尝不是一种智慧的启示。《庄子》里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宋代思想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都是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热爱自然,平等、和谐地对待自然。这种思想可以启发人们善待自然,对西方“戡天役物”的倾向有所补正。儒家历来讲“内圣外王”,即向内追求个人的人格完善,向外追求社会的安定和谐。人格完善包括讲求“义利之辨”,讲求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这同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不同,应该对其有所补正。
(四)博采世界各国文化之长。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作出过类似“全球化”的判断,这已被20世纪的历史所证实。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席卷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主动地开始“照国际惯例办事,与国际惯例接轨”了。正是面对这样的现实,邓小平同志指示中国人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文化的角度看,在当前这个时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想、道德等等,都已超越国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与世隔绝是没有出路的,聪明的中国人当然不会自外于世界。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备高远的目光和博大的胸襟,把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化视为自己的历史责任。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的“要大胆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我们成果”,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五)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一代新人。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外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人们从儿童时代开始就受其引导和规范,伴随着知识和技能教育,成年后开始定型。一个社会成员的素质是由这个社会的文化塑造,这是显见的事实。没有文化意蕴的人只是生物,不是社会的人。就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文化素质是人的第二生命。现代化要靠人来实现,因此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领导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需要大量的创作人才;同时全体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也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不仅要有高级的专业才能,而且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优秀的品德,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这个宗旨。
知识分子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各类人才的培育者,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他们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怀和爱护。
当前文化建设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千头万绪,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不解决得好一些,必定影响文化建设全局。就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现状看,如下一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一)国民教育问题。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教育事业。改革开放近30年来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是举世共知的,但目前我们的教育事业依然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无庸讳言的事实。首先是一个沉重的老话题,即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现在我国的教育投入还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对比上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资金的投入见效甚慢,远不如其它的建设项目见效快,因此许多领导干部虽然也承认教育的重要,但舍得在教育上花大钱的似乎还不多。现在,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和教师流失的情况在许多地方仍然存在。这说明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此外还有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有待解决,如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的问题,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教学管理体制一成不变不适应时代变化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亟待在进一步改革中一步步解决。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项重大目标”,其中第三项目标便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项目标相当宏伟,相当振奋人心,因为它关涉到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关涉到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关涉到人的现代化。如果这一目标达不成,其余三个目标便会落空。然而,达成这个目标绝不是轻松的事情。从以往的经验看,如果某些领导缺乏领导现代化的战略眼光,舍不得在教育上投入财力、物力和心力,那么这个目标的实现就要大打折扣,其结果将贻害现代化建设,贻害子孙后代。
(二)学术文化问题。任何社会都有其特有的学术文化,即由专家学者所构建的理论、学说,表达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以期对社会产生影响。这种高层文化主要表现为观念形态,即它是一种“思想创造”,有鲜明的主体性和自觉的价值追求,对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有导向作用。经过历史检验体现出其价值的理论、学说,将丰富文化的内涵,形成文化积累,成为文化遗产。我国从建国始,直至“文革”结束,由于文化建设主导思想出现“左”的偏差,压抑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思想成长,一连串的政治运动使知识分子心怀恐惧,发挥不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术文化,成果寥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切地意识到学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重新执行“双百”方针,打破长期的僵化状态,使学术文化出现活泼的生机。在科技、教育、文化等等领域,许多知识分子投入各种学问的研究,着书立说,自觉地为“四化”建设中的各类问题出谋献策,提供理论依据,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我们的学术文化远未繁荣。我们知道,学术文化相对于政治文化,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科学的学术文化往往会成为政治文化的营养补充,使政治文化更为健全。为了真正繁荣我们的学术文化,使中国出现更多的有影响的学者学说,甚至世界级的学者和学派,我们必须真正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学说文化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大众文化问题。大众文化,是指理性成分较少,偏重于满足人们感性要求的文化现象,亦即广大群众经常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大众文化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娱乐功能,即通过看电视电影,读书看报,参加舞会等等,取得松弛、愉悦、调剂身心的效果;二是教化功能,即健康舞会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培育人们的良好品德,还可普及一些文化科学知识。自党中央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以来,我国的大众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大众文化随时都存在着畸变的可能性,实际上我国的大众文化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畸变。这是相当数量的素质不高的文化接受者和素质很坏的文化骗子交互影响的结果。一些冒牌的文艺工作者仅仅为了牟利,把大量艺术低劣“作品”推向市场,有的出版、发行部门也乐得借此发财。有的娱乐场所成了黄、赌、毒的黑窝。由于人的文化素质低,传统陋习仍在延续。整顿文化市场的任务相当艰巨。当然,大众文化要绝对纯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体规范是应该也可能做到的。即便要达到这个起码的标准,也须待相当时日。
(四)道德文化问题。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多数党员干部一直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人民中的多数也恪守着我们民族崇德重义的道德传统,他们遵纪守法,急公好义,从不放弃对高尚的精神价值的追求,这是我国社会道德精神的主流,是我们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然而,一些党政干部贪污纳贿,一些犯罪分子坑蒙拐骗,还存在盗窃、抢劫、杀人等丑恶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信仰失落。长时期极“左”的影响,特别“文化大革命”降低了党和社会主义的威信,一些人没有理想,不相信任何道德说教,只是“跟着感觉走”,加上周围“纸醉金迷”的诱惑,就随时可能堕落。这种道德堕落、世风败坏的严重情况早已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多年来,我们在进行正面品德教育,树立榜样,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的同时,也在加紧惩治腐败,严打各类违法犯罪,遏制道德滑坡。特别是在今年胡锦涛总书记郑重提出“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为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树立起标杆,必定在我国的道德文化建设中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任何社会的道德建设都是长久的战略任务,所谓“百年树人”的话就反映了道德建设的艰难。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五)法制文化问题。法制文化是整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也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有法制才谈得上文明。建国后的相当长时间,我们忽视了法制建设,甚至像《宪法》也几乎无人重视。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抓法制,没有法制不行。”② 近二十多年来,我们陆续制定了许多法律,这是重大的历史进步。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还很普遍。其重要原因是,人们缺乏法制意识,法制观念普遍淡漠。这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健全法制不容易,要在全民中培养起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比制定法律还要困难。一部法律的制定用一、二年时间就可以了,但法制意识的培养和法制传统的形成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有了法律后,一些执法人员执法不严,甚至自己枉法,使百姓失去了对法律的信任,也是法制观念难以培养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建立法制文明,我们须作长期不懈的努力。
文化建设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各个子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上述问题的解决,固然须作单项努力,但更须全部文化系统的完善。我们对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充满了信心,但对于面临的诸多客观困难也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一是我们这个庞大的国家各个部分发展的还很不平衡,宇宙飞船与独轮车同在,贫穷的魔影还未完全消散,在这种条件下,文化的全面高度的发达,不会很快。二是生态环境的困难。“地大物博”千真万确,如把它作分子,加上“人口众多”这个分母,其数值就立刻变小了。资源制约着经济,那么由经济决定的文化的发展也必然受到制约。面对这样的实际,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老子》里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用在这里也许最恰当不过了。

C. 如何加强政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提高人员的法律意识。
接受群众的监督。

D. 如何加强组织部门的政治文化建设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政治纪律意识。党章明确规定,党员必须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遵守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要遵守党的政治纪律。

二是要坚决维护政治纪律的严肃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政治纪律的约束,决不允许在群众中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见,决不允许公开发表同中央的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决不允许对中央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决不允许编造、传播政治谣言及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决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泄露党和国家的秘密,决不允许参与各种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党的政治纪律是高压线,任何党员,不论其在党内的威望和职务有多高,只要是违反了党的政治纪律都应给予严肃的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纪依法予以严肃惩处,决不姑息迁就。

三是要切实履行维护政治纪律的职责。各级党委(党组)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自觉担负起执行和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的责任,切实加强对职责范围内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工作的领导,从总体上了解把握本地区本部门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工作情况,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把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情况列为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和巡视的重要内容,将维护政治纪律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各级纪检机关要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会同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开展工作;要建立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自觉作好表率,既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主动维护政治纪律,又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坚决同一切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作斗争,坚决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E.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3)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4)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F. 政治 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针。科学的进步、理论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创新,都必须长期坚持“双百”方针。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扎根亿万人民群众之中,从中提炼创作的选题,激发创作的灵感,挖掘创作的素材,不断推动文化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要坚持重在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律等是手段,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G. 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八年、执政六十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着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在过去的八十多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的经济水平也取得了极大的提高,中国的CPU增长率排名世界第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和政治间的竞争更加的强烈,国际社会环境更加的复杂,因此,党应该更加加强自身的建设,只要加强自身的建设,才能发挥党的组织领导作用,才能使我们国家经济更加发达,人民更加的富裕。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之所以能保持奋发向上、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能够结合每一阶段的中心任务,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使自己始终顺应时代的要求,反映人民的意志。共产党党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是无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代表。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也就必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除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离开了人民群众,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和理想不但不能实现,而且变得豪无意义。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因此,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共产党员和干部的全部任务、全部工作,就是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与人民群众同呼共命运,忠心耿耿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样我们就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我们党更好地团结和全国人民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这正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贯穿与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首先要进行密切联系群众,调查研究,摸清情况。重视和善于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只基,成事之道”。如果我们不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凭一知半解,靠老经验、想当然做决策、领导工作,没有不失败的。毛泽东同志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已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在改革和建设中,广大党员、干部的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做到能够切实把握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始终走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列。这就要我们善于抓住问题,摸实情况,掌握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科学的提炼、概括和总结,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总结实践上,为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做好基础性工作。在调查研究中,首先要把党员干部队伍的构成和思想状况、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和活动开展的情况、党建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待摸清楚,做到心中有数。无论是企业党组织还是农村党组织,无论是经济工作、科技教育工作,还是思想文化工作等等,都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问题。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都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抓住那些加强和改进我党的建设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调查研究,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寻找正确问题的答案,卓有成效地做好各项工作。

H. 新时代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国家统一,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实现祖国繁荣富强、促进祖国统一而奋斗。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汇聚中国力量,需要我们在当代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西方盛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传入,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冲击。

“软实力”是指与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形成的“硬实力”相对的文化、意识形态等对内外产生吸引影响的无形力量。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这种软实力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1世纪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软实力”的较量。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在新时代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文化方面,就要求我们加强文化建设,补齐短板,均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I. 如何营造党内政治文化

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贯彻党章和党规、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文化基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强党兴党,实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文化强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推动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党内政治文化是融入党员干部血脉的精神标识,反映着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当前,我们党已基本形成一整套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党的建设制度。更好发挥党的建设制度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推动作用,需要更加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对制度的支撑作用。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进一步指明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努力方向。
党内政治文化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是由先进文化孕育而生的,又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决定了我们党一直具有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思想建党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纠正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凝结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优秀基因,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在重视思想建党的同时,以制度治党进一步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人民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推进伟大事业的坚实支撑。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这既需要真理的力量,又需要人格的力量,而党内政治文化正是我们党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同志深刻阐述了文化在我们党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于党的建设来说,党内政治文化无疑是强党兴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实支撑。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推进伟大工程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打“虎”拍“蝇”猎“狐”,反“四风”、转作风,党内正气上升,社会风气上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取得新成效。但也要看到,当前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一些问题的存在又与一些庸俗政治文化息息相关。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把我们党建设好、建设强,需要从党内政治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切入,大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端正政治思想、强化政治认同,促进党的建设由“治污”向“清源”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迈进、由“关键少数”向基层党员拓展,使党经受住“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始终成为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走自己的路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必然有别于其他政党。我们党又是有着8800万党员、在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长期执政的党,新的长征路上充满艰难险阻,没有先例可循,党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走自己的路,既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又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在传承中持续创新。没有根脉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根脉和底色,坚决不能丢,丢了党内政治文化就失去了根和魂。比如,从1922年的第一部党章到今天的党章,历经多次修改,但始终都把忠诚老实铭刻在党章上,这就是我们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要传承,但也要认识到文化是上层建筑,党内政治文化需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推进而不断创新。尤其要看到,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由“冷眼向洋看世界”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转变,党执政的环境异常复杂,“四大危险”“四种考验”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只有顺时应势、与时俱进,才能与党的事业同发展、共进步。
在开放中不忘坚守。在社会信息化大潮中,封闭的文化形态既不可能、也没有前途。文化的发展要有开放的心态,做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是如此。但是,在开放中决不能忘记本源、忘了坚守。在开放中坚守,关键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了这“四个自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才能始终不忘初心。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对先进党内政治文化的坚守是一种全面的要求,要全方位向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看齐,不搞选择,不讲条件,不打折扣;是一种具体的要求,要落实到日常工作的一言一行中;是一种长期的要求,不管风吹雨打,精神品格都不能变,必须一辈子牢记、一辈子践行、一辈子维护。
在自信中加强自觉。文化要深入人心,靠的不是行政的力量。仅仅依靠行政的力量,很容易出现“雨过地皮湿”的情况。文化要深入人心,关键是要服人,让人们在内心真正认同、真正自信,从而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要让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自信,再将文化自信上升为文化自觉,从而不断坚定信仰。只有在自信中自觉,树立坚定信仰,党员干部才能在战争年代做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在和平时期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自信中自觉通常要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比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精髓,但在一个时期里我们也曾一度背离了实事求是的要求。可以说,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精髓。当前,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贯彻**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自信和自觉。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遵循政治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在以文化人上出实招、求实效。组织部门应从自身职责职能出发,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厚植育人、选人、管人的先进党内政治文化。
用教育塑造党内政治文化。教育是塑造党内政治文化、实现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要聚焦真懂真信,不断创新党内政治文化教育的载体、形式、方法和手段,不断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比如,可以强化仪式教育,不仅把面对党旗宣誓作为入党的第一步,也可以作为表彰奖励、批评帮助、担任党内职务时的重要仪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文化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在文化供给侧发力,催生有思想、叫得响的优秀政治文化教育作品,建设用得上、有吸引力的政治文化教育阵地。重视党内法规在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党内法规教育和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以党内法规传承党内政治文化、发展党内政治文化。用好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同时加强管理、善于对话,防止党内政治文化在新媒体上被削弱、被稀释。
用导向引领党内政治文化。以文化人需要确立正确导向。选人用人导向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风向标”作用,有什么样的选人用人导向就会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当前,在领导班子换届的关键时期,更要以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正风气、以好风气引领政治文化建设。选人用人要突出政治价值观,把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融入好干部标准,力求做到选一名干部立一面旗帜、树一个标杆。要高度警惕、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严防“带病提拔”,力阻沾染官场劣**的干部得到重用,防止出现干部选用上的逆淘汰。组织部门要大力弘扬公道正派的组工文化,把公道正派作为核心理念、核心要求,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使选出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
用严管纯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实现以文化人,必须激浊扬清、扶正祛邪,不断纯洁党内政治文化。这就要求坚持真管真严,坚决抵御和清除党内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应紧抓问题不放,对于班子建设以及巡视、审计、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该提醒的提醒、该约谈的约谈、该问责的问责,通过紧抓、常抓抓出**惯,形成自觉管、从严治的政治文化建设氛围。紧抓预防不放,经常性地与干部谈心谈话,了解其思想、工作、作风、生活的真实情况,及时咬耳扯袖,让党员干部把成文的纪律、不成文的规矩记在脑中,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紧抓责任不放,盯住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分管领导监督职责落实情况,让管理者把责任扛在肩上,做到知责、尽责、负责,不断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J. 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精神文明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而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这就需要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以保证。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必须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其次,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单看军事和经济实力,而且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抓好法制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阅读全文

与如何加强政治文化建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29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2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0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7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4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29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3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7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7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19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