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包头蒙语什么意思
你好,包头蒙语是这样的。包头,包克图。蒙语是 有鹿的地方 的意思所以包头又称鹿城包头城市的标志是一宫外的三鹿雕塑(当然此三鹿非彼三鹿也)
B. 蒙古族的游牧文化都有哪些特点你知道吗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1)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现在已成为辽西阜新地区待客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农历“立秋”这天,人们大都会食用,俗称“抢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
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装束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剑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骑马时可以保护踝部、御寒;坠马时自然脱靴,可以保证人身安全。
生活在辽宁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并不经常穿着民族服装,但是在大型的节庆集会上,或是婚庆典礼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
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C. 请问古时蒙古一带的游牧民族的语言叫什么语
古代蒙古高原上主要是古蒙古语和突厥语,在经过长时间融合后,形成了现在的蒙古语,蒙古语里有很多突厥语词汇
D. 蒙古国的官方语言是什么语啊
官方语言是蒙古语,具体来说蒙古国的标准音为乌兰巴托方言为主的喀尔喀蒙古语。
蒙古语在语音方面有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中元音(阴性元音)。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与后元音或中元音均可出如今同一个词里。在形态学方面以词根或词干为基础,后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词和进行词形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后置词和形动词,都有人称、数或格的语法范畴;动词都有时、体、态、式等语法范畴。在结构学方面,句子中的语序都有一定的规律。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后。
蒙古语大约产生于9~10世纪;有很多方言,主要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卫拉特语)、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和东部方言(科尔沁-喀喇沁)。
要强调的是像很多语言一样蒙古语也有很多方言。
蒙古国80%是喀尔喀蒙古人,所以外蒙的普通话是喀尔喀蒙古语。在这个基础上借用了很多俄语英语词汇。
外蒙使用西里尔字母拼写的蒙文,社会文化较中国更为西化,语言中掺杂大量舶来语,这也是在语言发音辨识上的障碍,西里尔文是斯拉夫语系,当应用在蒙语中时涉及到转音问题,所以即便掌握了西里尔文发音,也很难看懂外蒙的新蒙文。
E. 谁可以教我蒙语或者告诉我一些习俗
火葬、土葬、天葬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法是:人死后,脱去旧衣,换上新装,或用白绸缎裹其身,将尸体盘坐装入3尺方形木制小轿里,封好轿盖。出殡时,先请喇嘛指定焚尸地点和方位。后将装尸小轿用车拉到旷野,亲友跟随送葬。焚尸时,在装尸小轿周围堆上木柴,加油点燃,并将死者生前所用或所爱之物,一并投入焚烧。同时,喇嘛为死者念经、祈祷,愿死者的灵魂尽快“升天”,早日进入“极乐世界”。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土葬是农区蒙古族普遍实行的一种葬式。内蒙古西部农业区蒙古族的土葬,与汉族大同小异。人死后(或临终前),家人给死者更换新衣,将尸体放在木板上,用哈达罩其面,等待入殓。入殓时,尸体不能见太阳,一般在黄昏时刻,将尸体从窗中抬出去入棺。入棺后,停放在院内,一般在3—7天内出殡。出殡时,死者的长子扛棺材大头,其余子孙抬小头,将棺材放在灵车或棺罩上,运往坟地。到达坟地后,用吊绳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时,死者的子孙和近亲,围绕墓穴正反各转三圈,并用手抓土向墓定撒去。然后铲土埋棺。
天葬是牧区盛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人死后,脱掉死者的旧服,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使其任意颠簸,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祥的葬地。然后,车夫赶着勒勒车快速返回,直奔家中,不得回头看。3日后,死者家属去察看,若尸体被禽兽吃掉,就认为死者已经升了“天堂”,或者已经进入“极乐世界”;若尸体完整无损,就认为死者生前的罪孽未消,对其子孙后代也是不祥之兆,于是要请喇嘛念经,替死者仟悔,消除罪孽。并在尸体上涂一层黄油,好让禽兽早日吃掉。天葬后,死者子孙一般在49天内,不剃发,不饮酒娱乐,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草原宝贝在羊皮襁褓中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洗完后用羊皮襁褓把婴儿包起来,并以传统习俗用黄油等奶食涂抹婴儿额头,祝福他健康成长。这是一种古来习俗,现今已无人这么做了:“草原的宝贝包在羊皮襁褓中”。
婴儿满月时,再次屠牛宰羊,张设酒宴大飨亲友,以示庆祝。亲友所赠礼品中,唯婴儿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赠送各种讲究的裘皮,夏季多为绸缎、布匹,如果婴儿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还要送牛羊或骏马。
婴儿在襁褓时期,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一般皆备有木制摇篮,篮内铺有软物品和荞麦皮厚褥子,婴儿仰脸卧于其中,并用布绳紧紧地绑起来,枕的是装满糜米的小硬枕头,据说这样成长的孩子头行与体形都好看。在摇篮挡头上挂有古钱或其他象征吉祥之物。一般婴儿满月后即入摇篮,首次入摇篮时要举行小型摇篮宴,并用黄油等奶食涂抹摇篮,以示庆贺。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般在室内用布为婴儿隔开一角,以遮挡风寒。为保持婴儿身体的正常体温,还要为婴儿铺盖上用驼绒制做的被褥,把明沙炒熟后装在两个布袋内,轮换放在婴儿肚腹两侧。在备有摇篮的地方,把摇篮放在母亲身边,母亲时常以手摇动,有的还哼着摇篮曲,令婴儿安睡。在婴儿大小便的地方,放上易吸收潮气的经过热炒的明沙,湿了再换新的。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也算解决得既方便又卫生。笔者就是在这种传统的摇篮里被紧紧绑着长成人的,未见体格有何异常之处。现虽已达古稀之年,健康状况良好,身体还挺硬朗。这也许是得益于我的民族的传统的抚育方式吧。今天除在家乡民间仍有人使用这种摇篮外,居住在城市的蒙古人已经很少有人用它了。我的三个孩子就不是经过旧式摇篮的捆绑长大的。他们现在也很健康,都是年轻有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而这当然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蒙古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分不开的 。
家庭沿袭
早在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畜牧业生产有了相当发展,伴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 蒙古人家庭发展起来。成书于十三世纪前期的《蒙古秘史》中,对蒙古族的家庭情况多有记载,如阿 豁阿死后,兄弟五人“即分马群家赀”,孛端察尔在兄弟的帮助下俘获扎儿兀惕部的阿当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马群、家赀、隶民、奴婢等。
由于男人在主要生产领域起着重要作用,蒙古族家庭中男人占有支配地位,在一般情况下,家长由家庭中最长辈的男人充当,最长辈的男人死后,则由最长辈的女人主持家务,但主持祭祀及重大庆典等,则不能由女人担任,遇到这种情况时,如有年岁大的儿子,则由儿子出面,无儿子则请同族中至近的长辈主持。据《蒙古秘史》记载,也速该死后,其家务由诃额伦夫人主持,而在行祭祖之礼时,诃额伦夫人只能参加,不能主持。在解放前的很长历史时期,蒙古族的大家庭,在父母均在世时,由父母、儿子、媳妇、未出嫁的女儿、孙难孙女等几代构成。儿子娶妻后虽然另居一室(牧区另设一蒙古包),而家主仍是统一的。直至解放前,蒙古族中父母均在世,儿子对娶妻但未生子前,分家另过的不多。关于财产继承权,兄弟分家时,财产按下列原则分配:年长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继承父业。其具体体现是,“年长者十,年少者四。”(蒙古谚语)拉施特·哀丁说:“按蒙古人的习惯,因为末子留在家里,因此称为额真。”拖雷就是这样成了成吉思汗家系的代表。(额真,蒙古语,主人之意。)直到解放前,蒙古人分家继承财产就是按照长子与末子为主的习惯进行的。
蒙古族虽然早已进入父权制社会,但就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以主妇为中心的。蒙古族的家庭主妇非常温顺勤勉,她们终日操劳,对翁婆孝顺,对丈夫贤惠,对子女慈爱,虽然辛苦,而毫无愠色。遇有来客,还要热情招待。蒙古族妇女这种勤劳温顺之风,由来甚久。在蒙古民族的历史上,被誉为“生得贤能”的诃额伦夫人,丈夫也速该惨遭杀害,被泰赤兀惕人抛弃后,她只身携带儿女苦度生涯,在茫茫大草原上克服种种困难,用地榆、狗舌草和杜梨等野草养活儿女,终于抚孤成立。诃额仑这种懿德相传,历代妇女于她为榜样,沿而成习,才形成了蒙古妇女勤俭朴素的治家美德。
在蒙古族家庭中,以牧区而论,男人主要从事放牧,勘察草场、迁徙营盘、整修生产工具等主要的劳动,在家庭中的地位深受家庭成员的尊重。习惯上妻子不直呼丈夫的名字。但是男子理家庭大事,一般都彼此商量,夫妻共同解决问题。他们十分讲求互敬互爱,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团结祥和的家风。
关于女人的忌限
旧时存在男尊女卑的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在蒙古族中有许多关于女人的忌限。
除了家庭主妇外,一般女人不能参加重要的祭祀活动;在东蒙地区或半农半牧地区的场院过粮时,女人没有资格参加,连现场看也不允许,恐怕冲了什么鬼神,不再丰收;另外,不许女人上房,因为上房就踩在人们的头上了,蒙古人认为头顶是神圣的,因为这个缘故,女人不许坐在男人帽子上,一旦坐了,要用火或香头绕帽子三圈。同样缘故,家庭中清晨叠被子是不能按照枕头、被褥、次序往上摞,要按照被褥、枕头的次序往上摞,女人用过的脏东西,脏纸必须埋掉。
火忌、水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因为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所以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由此来说,保护水源,爱护水流,是关系到他们生存的大事情。产生于十三世纪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为了不冒渎水神,国人确不浴河,其衣至损不解浣濯。”这些禁忌甚至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春夏两季人不可白昼入水,或者在河流中洗手,或者用金银器皿汲水。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
产忌、病丧的禁忌
蒙古族长期的游牧生活使他们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和禁忌,在孕妇生产方面也有其特定的忌讳。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条:孕妇怀孕期间,忌讳让两个孕妇面对面坐在一起;祭灶神时忌讳让孕妇参加;外嫁之女忌讳在娘家生产;忌讳将胎衣至于不洁之处,应当掩埋;
F. 求游牧文化,详细资料谢谢
游牧文化,就是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而居的人们,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的显着特征就在于游牧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游牧人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无不是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和写照。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游牧文化崇拜、依赖、适应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完美的自然环境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资源,游牧业有和自然相适应的固有机制,游牧民族有和自然相适应的固有观念。游牧是草原畜牧业的最佳选择。是经过几千年考验的、利用草原最经济、最有效的经营方式。所谓游牧文化,就是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而居的人们,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的显着特征就在于游牧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游牧人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无不是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和写照。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
游牧文化崇拜、依赖、适应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完美的自然环境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资源,游牧业有和自然相适应的固有机制,游牧民族有和自然相适应的固有观念。游牧是草原畜牧业的最佳选择。是经过几千年考验的、利用草原最经济、最有效的经营方式。游牧是大自然的选择,是人类与大自然多年磨合适应的结果,也是向大自然,向野生动物学习的结果。草原上的草组成草原,鸟、兽、牲畜聚合成群,草原上的人们同样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为适应多变的气候,鸟兽养成了迁徙的习性,草原牧民同样具有长距离走浩特的能力,为了水草和牲畜进行艰苦的游牧。人类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长期从事各自的生产劳动,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文学艺术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游牧文化的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渔猎、采摘、农耕已不适合干旱气候,有的被迫南迁,有的从事游牧畜牧业。世界游牧民族遍布各大洲干旱区。蒙古族坚持到今在蒙古草原创造出更为灿烂的文化。
G. 蒙古语:茶山扎拉日是是什么意思
“麻烦让一下”
地名也是一种文化,每个地区的地名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来历。霍林郭勒市虽然地域不大,管辖的街道、苏木及社区、嘎查、村不多,但是,这里的地名也极具民族性和地域性。霍林郭勒市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名都是蒙古语地名,这些地名都与本地区的历史以及草原文化和蒙古游牧文化息息相关。
首先,“霍林郭勒”这个地名是怎么产生的呢?在《霍林郭勒市志》和扎鲁特旗的有关文献资料中是这样解释的:从前,在成吉思汗的部落和军马到达此地时,有一条清澈甘甜的河流,适合于牧民和牲畜饮用,大家起名为“好(霍)林郭勒”,意思是“吃”或“饮用”的河水,后来演变成“霍林郭勒”。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其实成吉思汗是否路过这里没有历史记载,因此真实的来历并不是这样。
有一位名叫色勒扎布的老人,年轻时当过教师,他就出生在宝日呼吉尔,算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了,少年时他在浑迪罕(即:怪山)一带游牧过,长大后到东乌珠穆沁旗教学。这位老人认为,扎鲁特旗北部有三条东西方向的走廊,即以达坝为准,达坝南面的叫“乌布日浑迪”,“乌布日”的意思是达坝南,“浑迪”的意思是走廊,具体位置在巴雅尔胡硕和乌兰哈达一带的走廊;达坝北面是“阿日浑迪”和“霍来音浑迪”两条走廊,“阿日”的意思就是达坝北;“霍来音”是“管子”和“食道”的意思,它是以走廊的又细又长的地理特征起名的。同时这三条走廊里各有一条河流,而河名也是跟走廊名一起得来的,就是“乌布日浑迪郭勒”、“阿日浑迪郭勒”、“霍来音郭勒”三条河,“郭勒”是河的意思。霍来音郭勒也就是细长的河流的意思。后来人们把“来音”两字简化读成“林”,“霍林郭勒”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1985年建市之初,有人曾建议叫“绿洲市”,缘由是这里水草丰美,恰似一片绿洲,但这个建议很快被否定了,最终确定了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霍林郭勒”了,这也充分表达了广大民众的民族情感、自然情感和草原情感。
其次,“珠斯花”、“达来胡硕”、“沙尔呼热”、“莫斯台”、“巴润布尔嘎斯台”、“查格达布拉格”、“宝日呼吉尔”、“和热木特”、“浑迪罕”又有那些来历和含义呢?
有人曾好奇的问:“珠斯花”是一种什么花?其实,“珠斯花”并非是花。有人把“珠斯”解释为“游牧夏营地”,其实也不确切,如果用蒙古语把“夏营地”叫成“珠斯”的话,这个词明显还缺音,正确的叫法应该叫“珠斯浪”。“珠斯”是一种红色的土壤,过去,牧民们把这种土壤研碎搅拌后用于染牲畜和蒙古包,也就是用于染色和标记使用,用它染后一年不褪色。在霍林郭勒一带土生土长的退休教师色勒扎布老人少年时就曾在蒙古包跟前的珠斯花丘陵土壤里取出这种“珠斯”用来染蒙古包和羊群做记号,“花”是丘陵或山坡的意思。“珠斯花”是取“珠斯(红色的土壤)”的丘陵或山坡而得名。现在牧区的老人们还在把“印油、印泥”说成“珠斯”。在霍林郭勒市,又分东、西两个珠斯花,俗称“大珠斯花”和“小珠斯花”,东珠斯花的具体位置在老汽车团和珠斯花车站之间的山坡,西珠斯花的具体位置在小汽车团和地材之间的北山坡。
“达来胡硕”是蒙古语,“达来”是“水”的意思,“胡硕”是“山峰”或“山角”的意思。把“达来胡硕”具体翻译过来,就是“能够看到河水的山角”,也可以解释为“好望角”,这个“山角”指的就是位于国道304线与迎宾大道衔接处突兀的山头,站在山上,恰好可以清楚的远望到弯弯的霍林河水。
“沙尔呼热”是蒙古语,意思是“黄色的丘陵”。东乌珠穆沁旗人称这里的沙丘为“呼热”,“沙尔”即“黄色”之意,另外一种传说是在很久以前有一种黄牛在这一带生存,因牛而得名。还有人把“沙尔呼热”解释为“黄色的乐园”。今天的沙尔呼热南露天矿、沙尔呼热街道均以此命名。
“莫斯台”汉译是有“冰河”、“冰川”之意,源于从市区西北部山谷流经市区的一条河流,该河流曾经一年四季不断流,冬季会出现结冰现象,“莫斯台”因此现象而得名。
“巴润”的全称是“巴润布尔嘎斯台”,源于扎鲁特旗北部一条从南到北的河流,“巴润”为蒙古语,汉译为西部方向;“布尔嘎斯台”也是蒙古语,汉译为“柳条”,因河两岸柳条茂密而得名。巴润布尔嘎斯台为霍林河支流,流经扎鲁特旗北部后进入霍林郭勒市境内4公里左右,然后汇入霍林河。
“查格达”的全称是“查格达布拉格”,也是一条河流。“查格达”汉译为“警视、察看”之意,也有人翻译为“游牧边界的守护员或看管员”的意思,《蒙古秘史》里指的是成吉思汗身边守护、看管的士兵。还有人联想到查格达村附近的金界壕和古方城,把“查格达”解释为守护金界壕的士兵。
“宝日呼吉尔”是蒙古语,“宝日”是紫色,“呼吉尔”是“盐硝”的意思。有人曾把“宝日呼吉尔”翻译成“紫色的碱甸子”。
“和热木特”是蒙古语,“和热木”是“墙”的意思,“特”是指“有”的意思,因金界壕从宝日呼吉尔向西延伸,途径于此。有些地方也把“金界壕”说成是“边墙”,“和热木特”因此而来。在一些文字材料中,也有把“和热木特”写成“河日木特”的,虽然“热”、“日”字音不同,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蒙古语的汉译。
“浑迪音” 是蒙古语,也有说成“浑迪罕”的。“浑迪”是“走廊”的意思,而“罕”则是指蒙古历史中部落的头领,级别比可汗小。“浑迪罕”是指走廊跟前的最高峰,也就是指的怪山。
地名也是一门学科,地名学是近代以来出现的交叉学科,与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每个地区的地名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来历,但是,地名也是容易写错、念错、翻译错、解释错的词句。霍林郭勒地区的地名虽然很少,但是在有些文字资料中确有不正当使用的现象,比如:“达来胡硕”的“来”,有人写成了“莱”,“和热木特”的“热”写成“日”,等等,这些错误写法需要不断地进行纠正和改进,确保地名规范、合理和正确使用。
来源:《话说内蒙古·霍林郭勒》一书
H. 什么是蒙古文化
多元化的蒙古文化
根据历史记载,蒙古人大约于公元7世纪登上历史舞台。然而,在此很早以前,蒙古人的先民就活跃于蒙古草原。《敕勒歌》说:“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它质朴地描写了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游牧民族文化写照的一个侧影。从地理环境来看,南抵中国长城,东达大兴安岭,北与西伯利亚草原连成一片,向西与广大中亚草原相通。在这地域极其辽阔的草原上,从匈奴、鲜卑、突厥到契丹、女真诸族,其社会发展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的还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帝国。虽然作为统治者的民族成分不同,文化也各异,但这些文化彼此是有一定继承性的。蒙古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在上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文化。同时,也可以说游牧文化发展到蒙古民族也臻于成熟和完善。
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农业文明比游牧文明要先进,而且,游牧民族是落后的。从来很少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其实游牧民族开放式的“流动性”,比古代农业民族保守的“安土重迁”,有其进步性。游牧文化根植于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之中,人们的视野极其开阔,加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春夏秋冬辗转于不同的牧场和营地,因而多以流动、变化的角度去观察自然界,所以人们的思考方式,也就越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游牧民族长期同大自然搏斗,生活于艰苦的环境之中,因此具有充分的冒险精神和勇敢进取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由于游牧经济的脆弱性,以及对生活用品的需求,迫切需要与农业民族进行交易,有时甚至以战争的方式进行掠夺。所以说游牧民族文化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蒙古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草原特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游牧文化。
公元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后,在蒙古人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西征中亚、东欧;其二是南下入侵中国。这两件事对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意义。西征和南下,使蒙古人开阔了眼界,广泛接触和吸收了东西方各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与突厥民族和中国文化的接触。如西征中,蒙古军队就俘获了大批中亚工匠,并将他们带回蒙古,随着这些人的到来,一些中亚伊斯兰文明也相继传入蒙古地区,使蒙古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又如元朝的建立,使蒙古人与当时高度发展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其版图有所谓“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蒙古元朝,实为游牧民族文化与农业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结果。一时间出现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五教并存的局面,颇有相互影响、兼收各家所长之处,沟通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蒙古民族游牧生产方式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使蒙古民族传统的文化产生了飞跃,显示出新的更强的活力。
蒙古文化思想史表明,一个封闭的民族是难有出路的。每一种文明都包含它独有的智慧和知识,多种文明对一个民族的启迪作用,不是相加,而是相乘。异质文化冲撞的结果,是成倍的增长。成吉思汗的伟大的一面,是他对异族文化的学习、借鉴和包容并蓄。正因为如此,
蒙古民族传统文化才在中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并占有一定的地位。
因此,在对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反思中,我们主张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强调多样性。
I. 蒙古人为什么选择游牧文明
摘要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每一个人从小都是马背上长大的,就因为每一代都在辽阔的蒙古高原生长的。所以在这样长期的生活中,他们形成了蒙古族独有的游牧文化。是一种以自然界万物有灵为信条的思想。
J. 文化 在蒙古语怎么说
erdem soyol 指的也是知识、文学、艺术 跟汉语里面的引申义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