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

发布时间:2022-04-03 15:30:04

❶ /如何看待中国文化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众人进行的各种活动如生存交往构成了这个社会,华夏文化有好的也有坏的,宋国明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制度文化存在问题而又不思不知改革变化,我们要发展一些好的文化,摈弃一些坏的文化,进行文化建设,使华夏文化获得发展,政权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社会运转,国家机构是因人民需要而产生,政权的组织属于制度的一种。

❷ 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❸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

按传统,中国的原意为中央之国,以中原为立国之基,中央之国外是诸夏国,诸夏国外是万邦也即附属国。中国与诸夏国都是汉人立国,自立国三千年以来只有蒙元和满清是由外来部族侵略占领属殖民统治中华时期,期间文化形态被短暂改变(如毁汉人衣冠、礼仪,在文化上培养汉奸等),
除此,在文化整体传承上都是汉文化。因此依贡献、依历史,依事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指的就是汉文化。对此教科书也好,宣传也好,都不应该误导公众。

❹ 如何看待中国文化

http://ke..com/view/9564.html?wtp=tt

❺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为本位,即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文化的伦理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人阶级社会的。由家庭形成家族,由家族形成宗族,由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因此,整个社会血缘亲情意识是相当浓厚的。宗法制度土壤里孕育出来的中国文化因而带上了浓厚的伦理文化色彩,比如孔孟儒学,其整个体系都是围绕着人伦道德而展开的。中国伦理政治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积极方面表现在重人伦道德,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能培养人们的道德觉悟。加强道德修养,使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而消极面主要体现在:一是重人伦,轻自然,这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不大注重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自然科学始终处于落后发展状态;二是重礼治,轻法制,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重群体,轻个体,个人在家庭、宗族和国家中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一言一行均得符合家族和国家意志,处处都得体现群体的绝对“义务”,否则便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虽然有封建性的糟粕,但也有大量的精华,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遗产,使之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我认为用于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传统文化精华是: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2、先义后利的精神。3、言必行,行必果的精神。4、实事求是的精神。

❻ 中国文化,怎么理解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着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那么,中国文化对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与西方现代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现代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也不是始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而是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因为启蒙思想集中表现了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于是,就得出了这样两个基本命题和结论:第一个命题就是: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发生过重要影响;第二个命题就是,“启蒙思想是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条件”。结论就是: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着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新加坡则从19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中国古文化其实是很先进和科学的,但不能叫科学,比如《易经》三经里的《周易》,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很多国人做人处事的哲学都是从这里流传下来的。包括以后兴起的儒学,别看孔子一直批判易经,可他却一直研究,论语里也有很多易经的影子。其他还有佛,道之类,皆可追至此处。

❼ 论述:你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这一点来说,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是 “夕阳文化”,只能当作是古董或是文物而珍藏起来,对于这种观点是不值一驳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传统图案只是它浩瀚江海中的一支涓涓细流。而正是这支永不枯竭的细流至今依然浇灌和渗透在许多的现代艺术领域之中,标志设计就是其中之一。

相信大家对标志并不陌生,在经济信息文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无论是用于公众和社会活动的公用标志,还是用于商业性质的商标或是有关专利的专用标志,都可谓是无处不在。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种,是具有相当视觉美感的一种艺术造型,但它同时也是实用美术,它在商品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和创造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近年来标志成为了CI策划的主要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个产品的名称,更是商品制造商的代言人和企业形象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现代商品社会中,标志属于现代设计的范畴。

可是现代设计是不是就等于要将传统摒弃、淘汰甚至与之隔绝,又或是束之高阁,否则就是陈旧过时而体现不出创意感和时代感呢?当然不是。我们从近年来一些脍炙人口且深入民心的标志设计的佳作中不难看到设计者是如何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互相结合,互相融为一体的。

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商界的代表,要求体现中国特色。设计者采用了中国古钱与“中”字为基本形,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稳重、易识别,寓意深刻,颇具中国风格。中国银行标志之所以能够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想这主要还是得归功于一直以来人们对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吧。

中国电信的标志是以“中”字及中国传统图案的回文作为基础,经发展变化而成的三维立体空间图案,寓意为四通八达的通讯网络,象征中国电信时时畅通,无处不达,形象的表达了中国电信的特点:科技、现代、传递、速度、发展,该图案装饰效果强烈,并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感,可以说是将传统文化运用得极具现代感的经典之作。

北京王府饭店的标志也是此类设计的佼佼者。王府饭店地处北京王府井,是一家五星级饭店,此地原是清朝皇室官宦的居住地,饭店的建筑外形具有中国传统古典风格,所以该标志采用几何图形构成,以中国“方胜盘长”吉祥图案为基本形,经变化成垂直和水平直线构成上下左右对称的正方形,有秩序的经纬穿插,表现出王府饭店的规范管理、优秀服务的含义。在细节处理上,作者在四角处的线条有意断开,意在描绘“井”字,暗示饭店位置,同时“井”字寓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意。图形中间的“王”,既是五府饭店的第一字,又代表饭店在同行中的王者地位。

在标志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是将本土文化自我延续,在世界信息交流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向来推崇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处世哲学,而最能形象生动表述出这一哲理的,则要算“太极图”——阴阳鱼合抱、互含,两条鱼的内边衔合得天衣无缝,两条鱼的外边是为正圆。通过这个“太极图”,祖圣和先贤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这个“太极和谐原理”,无论个人之间、家庭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乃至人类与自然之间,都是广泛适用、概莫能外的。而在设计这个概念中,我们则把这种形式称之为“互让”。也正是因为这个太极图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联合国选定中国传统太极图案作为2001年8、9月间在南非举行反对种族歧视世界大会这一盛会的会徽。设计者对太极图案进行了艺术加工,将黑白两色的阴阳两极增加了不同层次的灰色作为过渡,象征着各国人民虽然种族、文化及地域不同,但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却能取长补短、和睦相处。这个标志,不仅是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把中国一向主张和平共处的原则和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向世界传播。

现今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了。从申办奥运会中所设计的申办会徽,到正式的奥运会徽,都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特色,受到全世界的一致称赞。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中国结”象征着吉祥如意,也体现了每一个中国人大家心心相连、团结一致的精神;太极拳则是中国的国粹,整个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的深刻涵义。

正式的标志更为出色,这个标志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传达和代表了三层含义: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汉字印章作为标识主体图案表现形式,选用中国传统颜色———红色作为主题图案基准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代表着民族与国家,代表着喜庆与祥和。二是作品主体部分又似“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充分反映了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传递着友好、真诚与热情。三是作品中巧妙地幻化成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人形,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强调了以运动员为主体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充满动感与活力。这个标志把中国文化和奥运会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赞不绝口,称其“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

其实诸如此类的设计还有很多,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标志中所采用的中国古代刀形钱币;港龙航空公司标志中的象征着生气勃勃、飞黄腾达的龙的造型图案等等,都深为人们所熟知并喜爱。仅是在标志设计这个的小小空间里,我们都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创作动力,更何况在现代其他各种文化艺术领域之中,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所以说,传统并不等于过时,传统文化也不会如日落西山而光芒不在,关键是在于我们如何将它们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并且发扬光大。我们不能只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更不能视之如敝履,犹恐扔之不及,我们需要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想作为每一个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者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担负起这一份责任。

❽ 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楼主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请点击资料:http://www.hewenchao.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9

❾ 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习俗

中国文化习俗浅析

近来读《醒世姻缘传》,对民俗文化中的有关生养、婚嫁、丧葬等人生礼仪,神祗信仰,祭祀巫卜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简要的分析一下。

有关生养的有“洗三”、“添盆”、“过满月”。

1.洗三:婴儿洗三之日,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

2.添盆:围盆之后,用叉子搅水,谓之“搅盆”。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添盆”。

3.过满月:婴儿降生一个月,要“过满月”,主家宴请宾客,亲友们要送贺礼。

有关婚嫁的有“过聘”、“上头”、“铺床”、“撒帐”。

4.过聘:指男家送到女家的聘礼,所用物品或取其吉祥,或象征夫妇恩爱。行聘时,男家将礼物放在红漆木盘等器物内,排列成行,鼓乐相随,送到女家。女方则要有回礼送给男家。

5.上头:即改变幼年的发式,把头发绾成一个髻,以此表示女子以为成人。往往是婚前数日,男家主妇亲自为未过门的媳妇“上头”。

6.铺床:“铺床”又称“铺房”,在婚礼前一天,女家将新房应用家具器物,送到男家,铺设布置妥当。

7.撒帐:举行婚礼时,宾相手里拿着盒子,里面盛了五谷、栗子、枣儿、荔枝、圆眼,一边念着祝颂新娘新郎和谐共处、早生贵子的《撒帐歌》,一边将果子五谷撒了出去。

有关丧葬的有“丧榜”、“喜神”、“开吊”、“念经”、“墓志”、“守孝三年”。

8.丧榜:又称“殃榜”,是记载死者生卒时辰、生肖冲克及有关殡殓活动的榜文。

9.喜神:本是民间信仰中的神祗,该书中的喜神指的是死者的遗像。

10.开吊:即正式开始吊唁死者,开吊时间各地有所不同,这里是13天。

11.念经:即“做法事”,请僧人道士送经拜佛,超度亡灵。做法事的时间少则7天,多则49天,甚至有“念百日经”者。

12.墓志:指与棺椁一起埋在墓中的碑,一般是两块正方形石板,一上一下相合,上石为“志盖”,刻有标题,文字多为篆书,故又称“篆盖”。

13.守孝三年: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孝心,儿子要给去世的父母守孝三年。起原因是儿女三岁始离父母之怀,也就是说,三岁之前父母付出的最多,死后儿女用守孝三年的方式进行报答。

有关神祗信仰,祭祀巫卜的有“灶君”、“三官三元”、“打醮”、“兰盆”、“进香”“三月三”、“占卜”。

14.灶君:即“灶神”、“灶王爷”,是民间普遍信仰的神祗。它最早的职司仅为守灶,后又增加了赐福降灾、夺人寿命的功能。自汉代开始,成为天帝派往人间伺察人们功过的神祗。灶神就在每家每户之中,三尸就在每人体内,对人们所犯罪孽了解最详,它们又负有上天言人罪状的责任,因此世人都无法逃避玉帝的惩罚。

15.三官三元:“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的合称,为道教最先奉祀的神团。“上中下三元”是民间的三个节日,与三官相配,称三官的诞辰分别在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三元者,正月十五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检勾;十月十五为下元,水官检勾。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统摄。每逢这三天,道士都要举行打醮活动。

16.打醮:每逢三元之日,道士都要举行打醮活动,民间百姓往往前去参加。民间相信,通过打醮,能够使人消灾得福。

17.兰盆:即“盂兰盆”,原为佛教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佛教徒为追荐祖先而进行,后影响到民间,遂与道教中元节相合并。其主要内容为超度亡灵,为此要大放河灯,焚法船,铙吹歌舞,搬演杂剧,成为民间的盛会。

18.进香:指信徒前往名山圣地焚香朝拜,求神佛保佑。

19.三月三:是许多民族的节日,汉族这天也称为“上巳节”。在玉皇大帝的庙宇举行醮事活动,逐步形成祭神、游乐相融合的“庙会”。

20.占卜:是影响人类最深刻的习俗之一,“占”即观察兆象,“卜”即用火灼甲骨取兆,据说早在伏羲、黄帝时已经流行。占卜术日渐繁杂,诸如蓍占、易占、占梦、占星、望气、签占、牌占、金钱卜、鬼卜、米卜等等不一而足。

以上是对几种民俗文化现象的理解,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❿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

不管是在汉语还是在别的语言中,“敬畏”并不是害怕的意思。当我们说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敬畏传统,或敬畏某种超验的东西时,并不是说我们害怕自然、害怕生命或害怕传统。而是说,我们清醒地知道人的理性有局限性,因而,对于自然、生命、传统等应秉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我们敬畏大自然,所以,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我们应当审慎。不是说我们就不可利用自然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以改进人类的处境。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应当非常小心地权衡其中可能的影响。

同样,我们敬畏传统,但并不是不能改变旧传统,创造新传统,只是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谨慎,尤其是力图避免全盘性否定一种传统、摧毁一种传统。因为,在摧毁了一种旧传统之后,我们得到的不是新传统,而是秩序的失范。

对于生命,我们也自当抱有这样的敬畏之心。有媒体报道说,国外不断有人在尝试克隆人;国内则有人试验通过对大脑进行手术的方式,戒除毒瘾、烟瘾甚至网瘾。这样的试验是鲁莽的。它对人类控制生命体的能力过于自信了,而忘记了真正的科学精神所要求的审慎,也忘记了伦理对于人类生存而言的重要性。

我不知道方舟子和何祚庥先生是否支持这样大胆的试验,但至少从两位先生的议论中,人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一种“唯科学主义”的强烈理念。信奉唯科学主义的人士想法很单纯,只要是科学的,就是正确的;只要是科学的,就是我们可以大胆去做的。

然而,在人类的整个生活中,科学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文明不仅仅是靠科学推动的,科学只是文明中很小一部分。除了科学,人类还有艺术、道德、政治、市场、宗教等。而所有这些领域都不可能以科学的标准来进行取舍。

诚如苏格拉底所说,知道我们的无知,乃是一种智慧。同样,我们可以说,知道科学的界限,乃是真正的科学精神。人类在自然科学方面确实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迄今为止,关于自然、生命,人类其实仍然所知甚少。因而,当我们介入自然、介入生命过程中的时候,我们还是谦卑一点更好。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介入,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事实上,从哲学上说,人类经常会面临“非意图的后果”。不要说复杂的自然,就是在经济事务中,一项干预政策,往往会产生政策设计者没有预料到的后果,从而完全使干预扭曲。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就是一个例证。

在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历程中的非意图后果也相当多、相当严重。这些灾难提醒我们,科学精神绝不等于科学崇拜,不等于“唯科学主义”。过分地迷恋人的理性能力,其实恰恰是反理性的。真正的理性精神,首先知道,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理性的审慎是必需的。

归根到底,面对自然、面对生命、面对传统,正确的态度就是中庸之道。我们既不必把这些东西神秘化,完全匍匐在它们的脚下;但也不应狂妄地居于其上,以过分自信的科学或理性为名义,随意地摆弄自然、生命和传统。这就是敬畏,敬畏其实是源于理性的人的明智。

阅读全文

与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8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