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

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

发布时间:2022-08-03 23:47:20

① 中国有哪些已经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就比如说我记得有一种制茶工艺,然后他现在已经消失了,因为后继无人。

② 晋城市消失或面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渠头村位于泽州县巴公镇,是一个有着4200多口人的大村,也是我的家乡。我近日回去看了一下,听一些长辈们讲了一些渠头过去的事和现在面临的问题。我想了很多,然后决定亲自去寻找那些消失的或者正在消失的老渠头印象。我骑着电动车,在古香古色的老巷中穿梭着(实际上现在保留下来的古巷已不多),幸运的是我还是找到了很多古迹。
要说到渠头村的古迹,不得不提到“五庙”,“七十二阁”,“古墓”,“龙渠民居”,“影壁墙与舍利塔”。我找到了其中大部分遗迹,看到他们现在破败的样子,感慨万分,忽然想到了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像它们一样被历史遗忘。

[一]先说“五庙”,五庙即三观庙,关帝庙,祖师庙,山宗岭庙和王爷庙。其中三观庙,关帝庙,祖师庙在村中呈一字型排列,关帝庙在村中心;山宗岭庙在村西北角,王爷庙在村东北角。五庙中山宗岭庙的地位最高,其正殿供奉着关公,不知为何会叫山宗岭庙,而不是传统的关庙。每年的六月初六就是渠头村的山宗岭庙会(现在已经超出庙会的范畴,叫物资交流大会),当天周围的坡头,板桥等村的村民也会面向山宗岭(这些村都围绕着山宗岭)烧香跪拜。每逢庙会最神的莫过于当天的暴雨,每年的庙会这一天都会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次是王爷庙,供奉着龙王爷,女娲娘娘,还有药王,每年二月十二也会有庙会。我在其门匾上发现四字“清河~祠”(第三个字不认识,繁体字) ,立匾于干隆三十二年,刻有关于吏部任命官员的一些内容。
另外三座庙了解很少,只知道关帝庙在解放后一直作为村里交储公粮的场所,三关庙现在已改为民居,祖师庙几将坍塌。我去三关庙门口看石碑记(清光绪二年秋.民国二年夏修庙,真弄不清在这样的国难时候,人们却把精力都用来修庙来乞求神灵的庇佑了)的时候,从里面传出阵阵搓麻将的声音,真是讽刺。

[二]再说“七十二阁”,这里的阁指小型的城楼。七十二阁我知道的大部分是听来的,因为其资料和实体在文革时候几乎被毁尽,目前只留有三座阁。当我找到这三座阁时,感到既幸运又无奈。听老人们讲,古时候这七十二阁将渠头村分为七十二个区域,晚上阁门紧闭,人们不得踏出阁门一步。我想就是因为这样的管理体制才保证了渠头村世世代代的安全,然而也是因为这成为了文革时被破坏的对象。我找到的第一阁是“极拱”,三层楼高,这里的古建筑保存的还是很完整的。其他两阁不做详细介绍了。

[三]“古墓”。渠头村东有三座东北西南走向一字排开的墓。韩公墓,干隆三十年立,它的规模应该很大,墓碑前十米还有一个牌坊。第二座因碑文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只隐约看到是同治年间立的。张公墓,咸丰年间立,它东侧就是王爷庙,可惜的是在其旁边发现了一个盗洞。
另外我小时候曾亲眼在韩公墓北的小丘陵上见过一个古墓,我把烧着的纸从盗洞口扔下去,清楚的看到这个墓有一间房那么大,先是看到北侧的墙上放着一个蜡台,然后在墓正中间发现一口黑色棺材。当时吓的一身冷汗,爬起来就往家跑,整整一个星期都处在惊恐之中。
还有村西的影壁墙后面,因为是煤矿采空区,地面裂逢,裂出一口石头棺材,沙石做的,刻有花纹。市文物局下来查看,结果棺材里面是空的,于是此事作罢。那口石棺如今也不知道被哪家修房打地基用了,可悲!

[四]渠头民居。渠头的地理位置是极好的,西靠山岭--山宗岭,北面和南面也是小山丘,东面是河--发源于莒山,十分符合五行风水说。所以很早就有人开始在此定居,最早可到五代。《五代史》有详细记载:北汉末刘崇居中军,将台设渠头村(即巴公原之战);其繁盛时期应该是明清,现村中的建筑多为清代建造。最高出现过五层高的民居,后渠头建中心广场拆除了。民居多为套式和单一四合院。门面主要有三种(因知识有限,不能详细论述)。
民居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下面的石牌坊,这是典型的套式院落。一个大牌坊内有很多小家,住着的多是同姓的宗亲。这个牌坊的石雕很漂亮,历史价值很高。
每家门前的护门石又是不同的,有的是狮子,有的是圆形石雕,有的直接采用福寿等刻字。

[五]影壁墙。渠头原名龙渠镇,因村中有股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又形似砚台,古时为风水宝地,人杰地灵。晋城电视台曾经报道过渠头影壁墙和大阳舍利塔的传说,大意如下:过去大阳穷而渠头富,大阳请风水先生把脉。渠头富裕,而且村子中间低四周高,形状就象一只砚墨池。大阳风水先生就让大阳人冲着渠头修了一座高塔,塔上插上一支笔,意思就是要蘸走渠头的好风水。果然,之后大阳代代高官厚禄。而渠头开始衰败。渠头也请风水先生。先生说,对着大阳塔修个影壁,影壁上安个太阳就能将大阳的那支笔烧毁。果然应验。大阳得知,将那支笔用大锅扣了起来。
如今渠头影壁墙和大阳塔仍然矗立着,天气晴朗的时候,从渠头影壁墙后依稀可以看到大阳塔。

转载的,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③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看法

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制定非遗保护规划时应当对濒临消失的项目采取重点保护措施。

④ 现在非物质文化都在慢慢消失,比如皮影戏、打铁花,对此我们还能做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步消逝,这是客观事实,也是无法挽回的必然趋向。如今的社会关于那些传统文化,只是博古通今,没有过多的刻意去追随这些文化要素,国度在此方面也没有太大的力度来鼓吹我国的传统文化。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现状,我们不用深恶痛绝,更不用强行发扬光大,还是顺其自然吧。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这是人类进步的规律,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当然,出于研讨的目的,政府和民间机构,应该及早记载下这些文化遗产的细致状况。比方制造视频,搜集档案,保存下其完好的内容,送进博物馆,作为我们文化的记忆。

⑤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哪些频临着消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先后批准分别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2014年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
2008年6月14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
2011年6月10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
2014年7月16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3项)
其中包括:白蛇传传说、阿诗玛、苏州评弹、凤阳花鼓、杨柳青木版年画,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高邮民歌、陕北民歌、梁山竹帘,弥渡民歌、翼城琴书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联合国有《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前者管“非物质”,后者管“物质”。《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生效之前,作为试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命名了三批世界非物质遗产,共90项,其中中国4项,即昆曲、古琴、新疆的木卡姆民族歌舞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长调民歌。

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10月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的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鱼纹,鱼纹隐含一“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 央
北 京 天 津 河 北 山 西 内蒙古 辽 宁 吉 林 黑龙江
上 海 江 苏 浙 江 安 徽 福 建 江 西 山 东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广 东 广 西 海 南 重 庆 四 川 贵 州
云 南 西 藏 陕 西 甘 肃 青 海 宁 夏 新 疆 香 港
澳 门 台 湾

类 别:
民间文学 民间音乐 民间舞蹈 传统戏剧 曲 艺
杂技与竞技 民间美术 传统手工技艺 传统医药 民 俗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中国项目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中国文房四宝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昆 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入选,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中国古琴艺术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入选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2005年11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第三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蒙古族长调民歌

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2005年11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第三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⑦ 中国不断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太多了。剪纸,陶瓷,东巴文,号子,泥人,糖人,………

⑧ 中国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有哪些

1;新华社福州10月12日专电 福建永安大腔戏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一福建省内山区的小剧种面临着失传的命运。

大腔戏有戏剧“活化石”的美誉。专家认为,大腔戏的遭遇其实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问题。大腔戏的保护需要政府部门加强保护力度,尽快起草和施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以立法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华网呼和浩特3月22日电(记者 李惠子)中国声乐专家22日说,被称为“天籁之音”、“蒙古族民间音乐活化石”的“呼麦”演唱艺术正面临人亡艺绝,拯救行动“时间紧迫”。
“目前,中国能唱呼麦的大约只有100多人,其中包括处在初级阶段的学生。”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男低音歌唱家、着名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对记者说。“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纯粹利用人的发声器官,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特“喉音艺术”。

2005年底,中国文化部已将呼麦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录。 3;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传,可是到了现在,那些古老的文化却即将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有的甚至失传,面对这种情况,令国人反省。

胶片电影取代了皮影戏,机械化生产取代了零散工匠,闹钟取代了敲钟人......时代的更迭,给生活换了新容颜,最接近自然的手工操作被进步抢走了接力棒。只有在偏远的乡村里,还有人续写这些古老的生活。

皮影戏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土影戏”。传说汉武帝时,皮影戏最先流传于河北、陕西等地,皮影的造型各异、风格多变,曲目也很多。清干隆时,法国神父将皮影戏带到了法国,称“中国皮影”。后来传至欧洲其它国家,曾轰动一时。
皮影戏里表演者操纵的皮质人形,即皮影,是用羊皮或驴皮制作的。操作时,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上油,最后通过灯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
修船匠
船,起源于何时,很难考证。从原始人的独木舟到今天漂洋过海的万吨巨轮,人们在水上的行走历程,漫长又伟大,承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木船,带着曾经的辉煌,披着昔日的荣耀,在不断更新的制船材料与工艺中,在日益发达的陆上与航空交通里,逐渐退隐江湖,淡出人们的生活。
修船匠,原本四海为家,做点锯木、出料、钉边、车眼、调浆、修缝这类的活计。现在,已近乎失业。

做杆秤
杆秤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据古籍记载,远古时期有个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的横杆启发,发明了十六两制杆秤。杆秤有骨杆、木杆、金属杆;秤砣有石砣、金属砣;提绳有二提绳、三提绳。计量单位,由夏商时期使用铢和两,发展到周朝时期铢、两、金、均、石。直到解放后,改为十两一斤。
制作杆秤工序繁琐,大小程序加起来估计有三四十道。杆秤的杆,一般用硬木晾放一年左右,出杆成型,刨光打磨,才能弹线、定星位、安提绳。如今,电子秤已经大行其道,偶尔才能撞见杆称略显黯淡的身影。

打花带
男耕女织的年代,纺线、织布、绣花、缝衣、打花带等针线活是妇女的必修课。针线活的优劣,似乎成了评判女孩是否勤劳与贤惠的重要标准。东南的苗族妇女,几乎人人会打花带。花带是她们服饰的点缀,更是背孩子的重要工具,送情人的重要信物。
打花带既可用一把椅子、一双手、几根花线的轻装操作,也可以自制简陋工具,专业打造。

铜匠
人类使用铜器的历史达六千年,从前居家过日子的生活用品,用的大多是铜器。铜盆、铜勺、铜铲、铜锁是最常见的,大门的吊环也是铜的,箱子、橱子的柜门都要用铜的拉手,殷实的大户人家,还要在柜门钉上圆形的铜皮,在四角包上角铜,刻上吉祥的图案。
铜匠,挑着一担子铜器、铜皿,和着铮铮琮琮悦耳的金属声,翻山越岭,吃着百家饭,走街串巷,干着手艺活。做铜活,修铜器,风光体面。现在,随着材料种类的丰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手工铜匠少了用武之地,逐渐被人们淡忘。

修算盘
算盘,又称“中国的计算机”,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计算工具。古人用小木棍进行计算,称“算筹”,用算筹作为工具的计算叫“筹算”。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用小木棍进行计算受到了限制,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更先进的计算器——算盘。算盘后来陆续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今天由于电子计算器盛行,算盘逐渐退出实用领域。

画年画
在我国,春节贴年画由来已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张贴鲜艳悦目的年画,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唐以前,年画多为手绘门神;隋代后期,有了木版年画;到了宋代,木刻取代了画像。清代,由于绘制技术和雕刻技术都有很大发展,木刻年画进入了颠峰时期。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端口等地的木版年画名满天下。

编草鞋
草鞋,是由稻草编织而成的。编织草鞋在很多地方不叫编,而叫“打”。打草鞋的工具有鞋耙(一种打草鞋的工具)、围腰和木槌。
编草鞋时,打草鞋的老人腰间系上草绳,坐于鞋耙的一端,将事先挫好的草绳结成四股,一头栓在腰间,一头扣在鞋耙上,边编织,边用榨子、木棰把它敲落实。鞋底板两头椭圆,前宽后窄,恰好合脚。草鞋前后还各安有两排耳纽,一根细绳将耳纽贯穿起来,套在脚上。如今,草鞋早已失去了实用价值,多为人们旅游纪念和怀旧悦耳之用。

画糖画
卖糖画的小摊贩,挑着糖担子,内有一炉一锅一石板,一铲一凳一转盘。他们的转盘上画了一圈小动物,你转到什么,他就会用糖给你画个什么动物,所以糖画又叫转糖。师傅在制作糖画时,将炼制后的红糖(或白糖)置于铜瓢内加热熔化,然后以铜勺为笔,以糖液作墨,凝神运腕,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顿、放、收,时快时慢,时高时低,随着缕缕糖丝飘下,诸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神话人物等形象便栩栩如生呈现在你的眼前。

阅读全文

与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