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临洮旅游
老子文化园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学派创始人。据史料考证,老子晚年出函谷关, 向西来到陇西郡,在岳麓山凤台(今临洮岳麓超然台)飞升而去。
老子的曾孙叫李昙,李昙的儿子叫李崇。李崇“建功北狄道讨西羌”,“受封南郑家素昌(狄道)”,在秦时曾任陇西郡守,驻防郡治狄道(今临洮)。李崇就是为后世所称颂的李氏陇西房始祖。这样,从老子西行飞升临洮,到老子九世孙李崇以后,就开始有了“陇西房”李氏,即“陇西李氏”。
水泉山庄
水泉山庄位于临洮县城北40公里,距兰州市40公里、兰临高速公路安家咀出口7公里,濒洮河而建。
战国秦长城遗址
秦长城起始首于临洮城北15公里处的三十墩南坪的望儿嘴,绵延起伏于沿川子、塔湾、东廿铺、窑店等8个乡界,穿越长度45公里。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
佛归寺生态旅游园坐落在临洮城南3公里的洮阳镇旭东村紫云山,其山峰属岳麓山山系,是国家AA级临洮县岳麓山森林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西湖水上公园
西湖水上公园地处县城西,洮水之滨,是临洮县着名的“洮阳八景”之一。
临洮县博物馆
临洮县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博物馆前身为1941年成立的民众教育馆,1949年,民众教育馆更名为人民文化教育馆,兼管文物工作。1957年临洮县博物馆成立,专管文物工作,馆址设在岳麓山东岩寺内。1958年县博物馆与与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合并,统称为临洮县文化馆。1981年县博物馆建制恢复,隶属县文化局,馆址仍设东岩寺内。
‘贰’ 临洮县的介绍
临洮,古称狄道,兰州南大门,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有“彩陶之乡”、“兰州的卫星城“、”兰州的后花园”的称号。1临洮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地处东经103°29'至104°19',北纬35°03'42''至35°56'46''之间,陇西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边,甘肃中部、定西市西部。东临安定区,北接兰州市,南连渭源县,西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广河、康乐县接壤。临洮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6个乡,54.54万人(2011年)。22013年,临洮县完成生产总值50.7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5.1亿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8亿元。1临洮县获得了“全国田径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称号。
‘叁’ 关于临洮遗迹的导游词
临洮,古称狄道,兰州南大门,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有“彩陶之乡”、“兰州的卫星城“、”兰州的后花园”的称号。
1、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2、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是商周文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种表现,距今约3600年——2600年。临洮县辛店镇的辛店遗址,是辛店文化的命名地,除丰富的辛店文化遗存外,还有马家窑文化遗存,它包括辛店镇石郭家行政村的石家坪、郭家沟遗址和辛店行政村的骆驼崖遗址等。辛店文化的陶器,几乎全都是夹砂粗陶,彩陶器很多。
3、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以发现于洮河西岸的广河齐家坪而得名,其时代约为公元前1890年—公元前1620年,是父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此期彩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晚期。齐家文化彩陶以泥质和砂质的橙黄陶器为主,也有部分灰陶。器形多属壶罐类,壶有小口鼓腹和高领折肩篮纹壶,罐有双耳罐和双大耳罐,以双大耳罐和侈口高颈深腹双耳罐最富代表性。
4、寺洼文化
寺洼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发现而命名,此遗址又名庙坪鸦沟遗址。寺洼山遗址内除寺洼文化外,还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遗存。寺洼文化的墓葬,同时还发现过铜器,其年代距今约为3300年—2500年。
寺洼文化的器形,以罐最多,罐器都是灰砂粗陶。陶器表面磨光,颈部都有对称的双耳,高肩,马鞍形口沿,平底,表面多为红褐色,间有褐色斑点,一般不具纹饰,有的仅在耳和颈部有附加的泥条堆纹,作曲线状或指压纹。
‘肆’ 甘肃省临洮县人民政府的历史文化
临洮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闻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都因首先发现于境内而得名。战国秦长城起首、老子飞升地、汉代古墓群、唐代哥舒翰纪功碑等历史文化遗迹星罗棋布。自周安王18年(公元前384年)建置狄道县,秦昭王27年(公元前280年)始设陇西郡以来,临洮就长期是郡、府、州、县治所在地,作为中央政权连接西域少数民族的桥头堡,发挥了西部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伍’ 甘肃临洮八大景有哪些
临洮,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上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文化县”、“彩陶之乡”之美誉。闻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都因首先发现于境内而得名,马家窑彩陶文化更被公认为中国彩陶文化的巅峰;战国秦长城西端首起临洮县城北部15公里处,唐明皇御笔亲书哥舒翰纪念碑、古汉墓群、三国姜维点将台、明代超然书院等历史古迹四散分布;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特有的以“花儿”艺术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是临洮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更有“临洮八景”——北岭横云、南山积雪、洮水流珠、宝鼎停云、龙泉涌月、西湖晚照、东岩伏冰、西献卧龙享有盛名。
紫松山
紫松山位于临洮县城南30公里与康乐县交界处,植被面积3000多亩,这里重峦叠翠,林木茂盛,盛产红芪、党参等数十种中药材和獐子、雉鸡等多种野生动物,主要风景区娘娘殿湾三面石壁环抱,石壁上草绿花红,百鸟欢歌。这里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古建筑全部毁于民国战乱,近年新建的仿古建筑紫云洞、娘娘殿、将军殿、菩萨殿、玉皇阁等殿宇或于洞窟之内,或矗于险峰之巅,石梯、护栏纵横山腰和峰顶,形成了奇异雄壮的景观。站在玉皇阁上,有白云从肢下飘然而过,举目望去南有莲花山如莲花初绽,北有洮河水似玉带萦回,甚为雄奇壮美。
最使紫松山负有盛名的是花儿和花儿会。由于紫松山位于汉、回、藏等多民族聚居地域,属洮岷北路花儿与河州花儿的交叉地带,使这里的花儿会异彩纷呈,独领风骚。每年春暖花开之时,紫松山以农历三月二十八花儿会拉开临洮、康乐50多个花儿会的序幕,又接莲花山盛会,以农历六月初六将花儿会推向高潮,吸引邻近三个地区、(州),六七个县的数万群众不远千里来游山、对歌、经商、采风。花儿会期间帐篷满山,花伞飘摇,人山人海,歌声如潮。如果你有幸来这里一游,不仅能尽情领略如火如荼的民族文化风情,也可以随便席地而坐,品尝牛、羊杂碎,甜醅等风味小吃,你们的心灵会在这里得到净化,情感会在这里得到升华。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
陇上听歌到翠微,万千游女唱夕晖;
花乡此去情堪醉,几度新曲入梦来。
海巅峡
海巅峡东依南屏山,南和康乐县接壤,距县城30多公里,海巅峡两岸绝壁千仞,峡口如蜿蜒银蛇,洮水奔腾,汹涌澎湃,其势如万钧雷霆,其间蕴藏着丰富的水利、森林、煤炭等资源。清代诗人吴镇这样写道
“我忆临洮好,城南碧水来;
崖飞高石出,峡断锁林开……”
所以海巅峡又称锁林峡。
如果在这里观赏洮河流珠,则更令人流连忘返。洮水流珠是“临洮八景”之一,也是洮河独有的奇观,堪称天下一绝。由于洮河上游山岩险峻,落差很大,三九严寒时节,溅起的水珠冻结为冰珠落入水中,浮在河面而形成。每到严冬季节,北国大地银装素裹,洮水奔腾不息,一泄千里,河面上一簇簇的流珠滚圆晶亮、玲珑剔透,浩浩荡荡地随波而下。特别是冬日的早晨,旭日东升,朝霞满天,给洮河流珠镀上了一层火红的霞光,显得更为美丽、壮观。
清代诗人陈钟秀《咏洮河流珠》一诗曰:
万斛明珠涌浪头,晶莹争赴水东流;
珍奇难入俗人眼,抛向洪波不敢收。
清代诗人王维新在《洮阳八景·洮河流珠》一诗中写道:
冬日河流急,浮波珠粒粒。
不劳象罔求,自有鲛人泣。
貂婵湖
垂钓在临洮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洮河自南向北纵贯临洮115公里,是西北惟一一条没受污染的河流。因而洮河鱼以肥美、少刺而闻名遐迩。特别是貂婵湖,湖水清澈、鱼翔浅底、水草荷花、尽在眼前。更为奇特的是,湖水在六月入伏天清凉无比,而在三九严寒百川封冻时,却波光潋滟,热气蒸腾。
据说貂婵湖水源出距临洮城西南30公里处的潘家集乡貂崖沟中,奇巧的是貂崖沟确实有一
‘陆’ 临洮五千年第二集
大型文史系列片《临洮五千年》
早在5000多年前,远古先民们就在临洮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马家窑文化。在其后约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又留存和积淀了秦长城、姜维墩、哥舒翰记功碑、东二十铺汉墓群、超然书院等诸多丰厚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古文化遗迹,折射出了临洮5000年文明的灿烂辉煌。
为了进一步挖掘、开发全县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临洮县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策划和拍摄制作,完成了文史系列片《临洮五千年》17集脚本的编印和12集电视片的摄制工作,将历史文化名城临洮秀丽的风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富饶的物产、杰出的人物、多彩的民俗,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
‘柒’ 甘肃临洮有几千年历史了
临洮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边,甘肃中部、定西市西部。东临安定区,北接兰州市,南连渭源县,西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广河、康乐县接壤。古称狄道,兰州南大门,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临洮,古称狄道。
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灭西戎部族狄,设置狄道县,为临洮建县之始。
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陇西郡,郡治为狄道。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改置武始郡。
唐朝初期,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连陷秦、渭、洮、临四军,狄道陷于吐蕃。
五代十国时期,仍属吐蕃所有,改称武胜军地。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改武胜军为镇洮军,后升镇洮军为熙州,建置熙河路,治所设熙州。
金、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
清干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建狄道州。
民国二年(1913年),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狄道县为临洮县。
1949年8月16日,临洮和平解放。1949年7月,中央西北局决定设立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洮、洮沙二县属临夏分区。
1950年5月,撤销洮沙县并入临洮县,划入定西分区。1961年12月,设立临洮专区。
1963年10月撤销,划归定西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