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族文化都包括那些
民族文化包括本民族鲜明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的总和体现,同时也是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的一个标志。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内容分别为:
一、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内容。
二、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内容。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有:
一、春节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
还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拜年、给压岁钱、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二、立春
立春是汉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预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历来为汉族人民所重视,早在宋代,立春习俗就已十分丰富了。
三、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汉历(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四、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仲秋节、秋节、八月节、追月节、拜月节、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在传统历法中,将每一季节分为“孟、仲、季”三个月,汉历(农历)八月十五,恰值秋季之半,故得名。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就是源自古代的祭月。月圆人团圆,表达了中国人在那轮圆月中寄托的无数美好愿望。
五、腊八节
腊八节,又称腊祭日,是中国先民进行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日子。
每到腊八这一天,为了祭祀腊神,民间往往要准备一顿别具风味的粥。这种粥是用五谷杂粮掺入花生、栗子、红枣、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炖烂,再添加红糖,做成八色香粥,称之为“腊八粥”。粥煮成之后,先要盛上几碗,放置于庭院天井、碾磨盘上、牛马羊猪圈的门上,以表示同庆丰收、迎吉祥之意。
(1)民族文化建设有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民族文化不仅具有国家意义、民族意义,同时还具有者教育价值,不容忽视:
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是指将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又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
第一,民族文化中蕴涵的优秀精神品质可以在经过动态解读之后,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
不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哲学、政治、道德观念,还是它所创造的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作品,或者是它在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风俗习惯中所凝结的审美意识等等,都可以汇聚成人们自身的素养逐渐积淀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我们的民族获得持续不断的精神力量。
第二,民族文化中作为其中最具有民族性、最富于艺术特征的部分。如古典绘画、古典音乐、古代书法、古典建筑等等,不仅包涵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表现意识,而且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许多有益的启迪。
这些启迪在现代化程度比较发达的今天,不仅没有失去意义,反而彰显出它的不朽价值。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在以民族文化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重新解读,积极思辨,这本身也是开启我们心智的过程。
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素质的教育固然可以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但是,恐怕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最容易发挥作用的,是这些以审美的艺术教育为特征的文化教育,它可以把学生带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宫殿,在那里阅读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在那里发现真,发现善,发现美,逐渐形成优秀的精神品质。
‘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大的方面.
(1)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又分为理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两个方面.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政治立场和人生观,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道德,是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为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还包括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发展教育和科学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叁’ 民族文化有哪些内容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如历史、文学(包括口头文学)、历法、医药、科学技术等,都是用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宗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在早期的阶级社会中,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很大,波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逐渐减弱。
民族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剥削阶级的与被剥削阶级的两种文化,反映着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观。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
(3)民族文化建设有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相关延伸:民族特征
1、指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2、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当民族共同体在人类历史上形成并区别于其它各种人们共同体的类型以来,文化总是表现为各不相同的乃至千差万别的民族文化。
任何文化与文化创造都是以民族与民族社会为根基的,没有民族社会生活的沃土,文化便无由生根。文化使民族与民族社会得以形成,为它提供最广泛的物质和精神以及其它方面的基础,并以其整体的内部结构和完整的外部面貌执行民族区分功能。
在民族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背景,阶段、阶层、等级、各种利益集团以及语言、宗教等等,都可能导致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但只要一个民族或民族社会仍然存在,它就总会具有某种共同的民族文化。
‘肆’ 中国的文化建设有哪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代表说:“这个论断深刻把握了我国文化发展总的态势。落实这一要求,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他认为,总体上我国文化实力还不够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创造活力不够。“有外国友人问我,哪一部作品能代表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我还真讲不出来。这就表现出我们创造力不足的问题。”
十六大以来,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很重,继续深化改革对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有重要意义。
柳斌杰说:“不仅仅是转企改制,我们还要进一步建立文化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对束缚人的体制、机制要改革,要让每个文化企业、每个文化人的创造活力得以发挥。”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骆芃芃代表曾带领她的团队将中国篆刻艺术成功推向世界,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说:“这些年中国文化能够繁荣发展,就得益于国家为艺术工作者营造的宽松的创作空间和环境。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就需要继续改善和扩大目前宽松的创作环境,减少束缚,艺术才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精神的领域,既要弘扬主旋律,也要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柳斌杰建议,下一步要具体制定鼓励创新的文化政策。“允许在文化上标新立异,使聪明才智尽情发挥,真正将百花齐放的方针贯彻到创作生产里面去”。
湖南红网董事长舒斌代表认为,激发文化创造活力,需要以人为本,扩大群众接触和参与文化的渠道。他说:“人民群众就是创造的主体,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能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性,让人民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这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切实增强文化创造力,一是要鼓励创作者锻造崇高思想、凝聚核心价值、提高创新能力;二是要将“以人为本”作为传播核心,提升文化影响力;三是要改变产业结构,打破区域分割、行业分割、所有制分割等阻碍,给予文化生产者足够创新空间,以创意为力量推动“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记者杨雪梅赵婀娜张贺孙秀艳申琳魏贺)
‘伍’ 民族文化具体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呢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民族从诞生的原始社会到经历科技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在衣食住行以及用等方面,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智,让其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舒服。所以民族文化就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内容。物质文化就是关于衣食住行以及使用的工具方面的物质,而精神文化就是在科学艺术创造,宗教风俗等内容。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反映了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三、民族文化的困难我们现在,传播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旅游开发,是在众多的旅游项目中,文化类的旅游项目是最难开发的,因为它不像山水风景那样,有必要的资源。文化类的旅游要不断的提炼概括,所以难度比较大。
‘陆’ 民族文化包含哪些内容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民族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剥削阶级的与被剥削阶级的两种文化,反映着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观。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
‘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是物质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1、思想道德建设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2、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当前,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民族文化建设有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根据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要求,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做出了新的谋划。
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可以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形成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捌’ 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体现在哪些方面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些优秀文化是每个少数民族成员在本民族生产、生活领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每个少数民族成员势必要学习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成为本民族和本地区的一名合格成员,通过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本民族成员中的传承以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各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和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名成员,在当前文化多元一体的开放环境下,为了更好的发展也必须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学习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实本民族文化的宝库,最终实现文化的时代性。当前,由于民族地区多处在西部边远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决定了儿童和青少年传承本民族文化、学习他民族文化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
‘玖’ 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途径是什么
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既要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建设其传承体系,弘扬其思想精髓;又要在尊重命意传统和历史语境的前提下,以一种当代视野、前沿方法、世界眼光、未来关怀和问题意识来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些要求内在地蕴涵了快速发展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辩证法,主张要把文化发展和文化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9)民族文化建设有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21世纪,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在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这一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