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天柱山介绍50字左右
天柱山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的山脉,因主峰如柱倚天而得名。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古称霍山、衡山,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岳”之称。天柱山为古皖文化荟萃地。
天柱山座落于大别山南麓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交汇处,主要山体距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区西北9公里。风景区总面积333(主景区82.46)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山有45峰、17岭、18崖、14岩、25洞、86怪石、18瀑、17泉、7关寨、2寺观、有植物119科、1000种以上。
(1)天柱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景点文化
据说,称万岁山是因汉武帝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南巡时,亲临皖山设台祭岳,敕封皖山为“南岳”,被誉为“江南第一山”。又因春秋时为皖国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旧称山南为皖南,山北为皖北;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所以又称为安徽的“源头山”。
在祭岳时,人群高呼万岁,所以将此山称为万岁山。后隋文帝诏废,隋唐以后,南岳改为衡山。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了一首赞美天柱山风景奇秀的诗“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诗云:“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② 天柱山有哪些好玩的景点
天柱山九曲河激流探险漂流九曲河,漂流位于国家AAAA级风景区天柱山境内,位于距离潜山县城仅19公里的天柱山镇茶庄村距主景区6公里。从天柱山巅汇淌成流的溪水在群峰夹峙的九曲大峡谷中奔流而下,与天柱山景点连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廊。因沿途落差较大,又呈九曲十八弯之势,故名九曲河。从潜山县城驱车,沿105国道线上盘山公路行经半个小时,便到达九曲河大峡谷。满眼的绿色包裹着,路侧是一片茶园,散发着泥土的馨香,不时看到掩映在林木中的山村屋舍。此处海拔700米,多激流水瀑,峡谷险川,有丰富的森林水景资源,九曲河峡谷探险漂流堪称天柱山水上游乐项目中的代表作。九曲河激流探险漂流天柱群峰遥遥在望,湖面上布满倒影,几幢房子点缀在水库后岸线,使这里既有大山的况味,又有水乡的风韵。转身向坝下望去,坝高约20余米,闸口喷泄的水柱溅射出四五丈远,发出如雷的轰鸣。九曲河两岸峰体险峭,林木幽深,河道大致呈S形,河水时而静若处子,时而动若脱兔。皮划艇在河道上起伏跌宕,平缓时如平湖泛舟,急流中又如野马脱缰;直道上一马平川,弯道前环生险象;宽处艇随浆行,窄处,皮划艇沿河而下,充满着惊险和刺激,富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 九曲河原生态峡谷探险漂流全程1000米,高低落差近200余米。峡谷幽深,瀑潭相连,水流湍急。当您乘坐皮艇穿深潭、越险滩,在湍急的溪流之中左冲右突,与浪共舞之时,挑战的是你的智慧、勇气、胆识和毅力。您在尖叫和欢笑声中,收获的是有惊无险的愉悦。这就是您寻找已久的九曲河漂流。
③ 请问黔东南天柱县有什么好点的风景区,名胜古迹。谢谢!!!!!
天柱县是黔东门户,是出黔入桂之要道。现有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纪念地和纪念建筑等各类文物单位150余处,其中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已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
天柱县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传统民居吊脚楼、民间工艺(竹编、剪纸、纸扎、侗家织锦)、民间艺术(侗歌、苗歌、酒歌、踩梁歌、祭祀歌、傩文化、阳戏)、民间故事、谚语、谱牒、经卷)、独具物色的宗祠群和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17座)、众多的石刻(石碑、摩崖石刻)。
天柱县分别于1984年、1995年2002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城镇:三星岩、龙泉井、石柱岩、钟鼓洞、观音洞、烈士陵园、飞机场、王天培亲兄弟故居、雷寨县治遗址、乐公堤遗址、杨铁山古墓、“卧雪堂”袁氏宗、乐寨杨氏宗祠、吴绍文故居、龙贤昭故居、周竹铭先生故居、“修竹庐”、紫云岩摩崖石刻(二处)、联山村图腾石柱、岩寨民族村、凤城历史文化名镇、王天培将军墓。
石柱岩坐落在天柱县城北4公里的石坪村南侧,经观音洞,上鹅飞踏,步行30多分钟即可到达,为天柱八景之首,是由天然造化、突兀于山坡之上的数座巨大石灰岩石柱组成的奇异景观。有多根大石柱,石柱高矮不一,大小各异,其中最高者达20余米,底粗近20米。似层层巨石累迭而成,挺拔秀丽,直撑蓝天,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石柱岩周围石笋林立,顶上石块状如椅子,柱身呈海花状纹彩,石缝中草木藤葛丛生,在石柱岩的南侧有一块倾斜的大岩石,从这块大岩石的顶端可以攀援到石柱岩的下半腰,然后借助经长年累月风雨侵蚀而形成的疙瘩和小坑洼,可以攀援到石柱岩的岩顶。石柱岩的顶部相对比较平坦,由三块石头堆叠而成,可容六七人在其上耍玩。攀达柱顶,在柱顶极目远眺,四面几十里莽莽群山历历在目,天柱万亩大坝和县城全景尽收眼底,鉴江、朗水两条河流像两条玉带束于山脚,然后再婉蜒东去。常有勇敢者沿石柱犯险登临绝顶,望深邃苍穹,观飞云逐日,把酒临风,啸傲苍天,感茫茫宇宙,心则至清至净,顿出于滚滚红尘之外,让人乐而忘返。
冒险登临自然要冒险而下,登临石柱岩不仅仅只是在攀援而上和登临绝顶时可以感受到充分的快乐,缘石而下时也自别有一番滋味,当此之时,面临石壁背朝天,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危如累卵,注意力高度集中,提心吊胆,目不斜视,速如蚁行,至底方长舒一口气,继之欢声笑语,其兴奋、惬意非旁人所能体会,历年来旅游爱好者尽管明知攀援石柱岩难而且险,然而却并没有因之而却步不前,反而趋之若鹜。所谓游险境,攀高峰,兴更浓,怀更壮,此乃石柱岩游人如织的缘由。
石柱岩岿然挺拔,雄伟壮观,柱石高而圆,有凌云擎天之势!关于它还有着很多美丽的传说,传说古时仙人于夜间欲从石坪架桥过迎春坪,因时到天晓而止,留下了桥礅成为人间一景,故冠名“石柱擎天”,前清合肥诗人辜宽有诗为证:
何年突兀起高标,直接银河上下潮。
撑破云霞迷石足,拨翻星斗系天腰。
龙行万里回风远,鹤去千秋待月遥。
唯有邑君来往便,任将凫舄踏层霄。
另有传说,很久以前常有凤鸟歌鸣于石柱岩之巅。据传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在今县城东面里许的雷寨迎春坪,常有成百上千的鸟儿飞上石柱岩,在其顶上盘旋,如云似雾,弥漫天空。待云收雾散,但见百鸟簇拥,聚于石柱岩巅。倏忽一只彩凤离群飞出,盘桓歌啸,清丽悦耳,怡人心魄,逗得百鸟附合,歌荡千山。
天柱县县名亦因石柱岩而得名,据清干隆《镇远府志》载:“在天柱县北,有一山,上有石如柱,此天柱所由名也。”清康熙《天柱县志》亦云:“天柱县之城,盖收功于人力,而取录于山岳者。”明万历年间,天柱县第一任知其一县朱梓主修《天柱县志》时,见此景奇特,题名为“石柱擎天”。列为天柱八景之首,载入县志。从此,景誉日升,游人涌往,成为天柱县的游览胜地。
邦洞镇:金凤山凤景名胜、干隆主题诗碑、古银杏、狮子口、金风山地下溶洞、姜应芳故居遗址、高野郑民宗祠、邦洞小学“亘古于兹”碑、织云“将军桥”、织云(章程)民族村、地茶水青岗、邦洞历史文化名镇 。
社学乡:平甫“古凉亭”、社学碉堡、善缘寺、田心寨龙王阁、龙塘治县遗址(5 处) 。
天柱县
远口镇:吴氏总祠、远口古渡、远口历史文化名镇 。
渡马乡:杨柳“龙王阁”、江东古银杏、七月二十坪歌场(遗址)、龙盘陈氏宗祠、岩门杨氏宗祠、江东古庙、龙盘民族村。
坌处镇:坌处三门塘水江沿岸石碑群、镇街头王氏宗祠、抱塘吴氏宗祠、三门塘刘氏宗祠、大冲碑群和石围子、平芒歌场、坌处古渡、坌处镇三门塘民族文化村 17处文物古迹。
竹林乡:天华山四十八寨公庵遗址、地坌彭氏宗祠、阿婆坳歌场、地坌古桂树。
坪地镇:阳寨杉木王、圭原始天然林、阳寨古银、坪地六月六歌场。
兰田镇:杞寨杨氏总祠、公闪村“禾翠亭碑记”、贡溪“承先永禁”和“遵古重刊”碑群、坪寨犀牛洞。
白市镇:湖广汶溪所遗址、白市香樟场、杨氏先祠、新舟氏宗祠、宋氏先祠、辞兵洲遗址、宋仁溥衣冠冢、北岭钱塘桥、北岭昌善桥、乐氏宗祠、阳山风雨桥、新舟白岩公、白市古渡、白市历史文化名镇。
地湖乡:地湖风雨桥。
高酿镇:章寨三拱桥、高酿碉堡、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硝洞风雨桥、地良龙氏宗祠、高酿小学“孔子令碑记”。
石洞镇:咸同农民起义军战斗遗址九龙山(省保单位)、槐寨紫檀群、水洞斗牛场。
④ 天柱山简介的内容是什么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柱山位于潜山县西部,因主峰如“擎天一柱”而得名。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被誉为“江淮第一山”。这里自然风光雄奇灵秀,兼容并蓄;人文景观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堪称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
天柱山为古皖文化荟萃地,人文景观博大精深。道教尊天柱山为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禅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来驻锡;唐佛光寺、南梁山谷寺显赫一时;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碑刻,集历代文学和书法之精华;石牛古洞摩崖石刻之多之精,名冠安徽全省;薛家岗古文化遗址,将新石器时期原始风光重现。
天柱山自然景色奇绝,自然风光雄奇灵秀,雾潮云海,瑰丽壮观,兼具黄山之雄奇、庐山之幽秀。既有奇松怪石、飞瀑流泉,又有峡谷、幽洞、险关、古寨。这里植被繁茂、物产丰富,珍贵植物有香果树天女花、鱼鳞木、珍珠黄杨、云锦杜鹃等,珍稀动物有花面狸、琴鸟、娃娃鱼等数十种。主峰海拔1485米,奇峭峻拔,直插云天。水资源十分丰富,冠盖全国名山。
⑤ 贵州天柱县的历史
天柱县-县城历史 天柱县地图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后改名,1961年复置。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天柱县县总面积2201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326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41万余人,以侗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3%,是贵州省少数民族比例最多的县份之一。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天柱千户所,属湖广靖州卫;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析会同、绥宁二县地益之,属湖广布政司靖州;崇祯十年(1637年)迁治龙塘,改龙塘县,不久回治天柱,仍复天柱县名。清雍正五年天柱县改隶贵州,属黎平府;十二年(1639年)改隶镇远府。
天柱县民国二年(1913年)天柱属黔东道;十二年(1923年)直属于贵州省;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年)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镇远专区,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销天柱县并入锦屏县,1961年恢复天柱县。天柱人杰地灵,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干隆钦点翰林宋仁溥,侗族农民起义领袖姜应芳均被载入史册,北伐名将王天培、抗日名将吴绍周名垂青史。1949年以后,天柱更是英才辈出,涌现出了张作为、滕树嵩、粟周熊、潘年英、杨长槐、杨抱林、杨念一、杨绍榈等蜚声文坛的作家、画家、音乐家。 天柱县-人口概述 天柱县 天柱县辖10个镇、6个乡。315个村民委员会,11个居民委员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天柱县总人口34830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风城镇52194、邦洞镇37512、坪地镇18081、兰田镇26614 瓮洞镇18013、高酿镇27487、石洞镇25464、远口镇23944、坌处镇13902、白市镇30607、社学乡19478、渡马乡16904、注溪乡5008、地湖乡3899、竹林乡13395、江东乡15800。
2003年,天柱县辖10个镇、6个乡,315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0.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7万人;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40.2万人,占98.2%。人口出生率10.99‰,自然增长率5.88‰,计划生育率93.88%。天柱县-经济发展 天柱县2002年,天柱县国内生产总值5.5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3.42亿元、0.72亿元和1.4亿元,增长.1.20%、9.76%和11.37%。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粮食总产量12.30万吨,油菜籽产量3680吨、烤烟产量254吨,肉类总产量1.50万吨。除粮食因灾减产4.40%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产。年末大牲畜存栏8.74万头,生猪存栏21.96万头。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更新、退耕还林都有新进展。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6075万元,比上年增长13.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10.0万吨、重晶石7.91万吨、水泥3.24万吨、发电量2220万千瓦时。财政总收入4372.8万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95 万元,增长3.10%;财政支出1.52亿元,增长18.2%。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0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5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4970万元。招商引资项目25个,协议资金1.6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095.5万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天柱县公路通车里程502千米,其中干线公路149千米,新修和改造公路52千米。兴建了一批通村公路,已有224个村修通了公路,占天柱县总村数的71.1%。水电建设成效显着。积极争取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第四批农村电气县等一批重点项目,地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实现完成了第一期农村电网改造。天柱县有218个村实现了城乡同网,占总村数的69.2%。通信发展突飞猛进,固定电话装机2.1万门,农村有75%的村通了电话;移动通信网已形成,移动电话用户1.3万户。开通了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宽带因特网。城镇供水、绿化、市场、电力、通信以及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有所改善,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宽4.4平方千米。天柱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比上年增长4.7%。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最低生活保障投入215万元,受保人员达4.2万人次;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投入305万元,受保人员13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416元,比上年增长5.4%。基础教育质量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99.4%,初中阶段净入学率由上年的77%提高到84%。小学和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分别比上年下降0.33和0.09个百分点。高考再创佳绩,有827人被大专院校录取,重点院校上线人数突破100人大关。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有5个乡镇被州政府评选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天柱县有卫生医疗机构24个,卫生技术人员810人,病床位447张,93.3%的村建立了卫生室,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得到了加强;有文化服务设施21个,有114支业余文艺队伍,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002年4月,天柱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文化先进县称号。有线电视节目增加到了6套,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为83%和88%。2002年,天柱县围绕富民强县建市的目标,以财源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施科教兴县、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发展小城镇、扶贫开发、非公有制经济等方面新的突破,发展以开发水资源为主的能源工业、以加工重晶石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以人工种草为主的畜牧业、以脐橙和油茶为主的林果业、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工业,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天柱县-行政区划 天柱县辖10个镇、6个乡:
凤城镇、邦洞镇、坪地镇、兰田镇、瓮洞镇、高酿镇、石洞镇、远口镇、坌处镇、白市镇、社学乡、渡马乡、注溪乡、地湖乡、竹林乡、江东乡。天柱县行政区划 天柱县-历史名人 王天培 王天培:
王天培(1888年-1927年),男,原名王伦忠,号植之,贵州天柱执营人。其父王大瀛曾任清朝"绿营兵"都司。王天培少年时代进私熟读《五经》。清末废科举,始进天柱县官立小学就读,继进贵阳陆军小学堂学习。1909年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担任宣传工作。1912年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1914年毕业分回贵州,历任黔军见习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
详细参见:王天培杨长槐:
杨长槐笔名乎石,贵州天柱人,1938年生,1963年于贵州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师从贵州老一辈画家宋吟可、孟光涛、王渔父等,工作后在贵州美协长期从事山水画创作和美术组织工作。其作品主要以贵州山川风物为题材,其代表作有《一江春水来》、《醉玉满春》、《侗乡烟云》等。
详细参见:杨长槐
吴绍周:
吴绍周吴绍周(1902年-1966年)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兼八十五军军长。派名吴见 登,字子斌,苗族,光绪二十八(1902年)二月生于天柱县瓮洞镇客寨村。
详细参见:吴绍周 姜应芳:
姜应芳(1833年-1862年)侗族农民起义军首领。道光十三年(1833年)五月端阳出生在天柱县邦洞镇坌溪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嫉恶如仇,具有侠义肝胆。在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过程中,他英勇善战,冲锋陷阵,威震敌胆。道光二十年(1840年)其父姜老毛被地主胡兴发勾结县官潘光泰以拖欠“皇粮”为由,被囚死于狱中。
详细参见:姜应芳天柱县-文化概况 天柱县天柱属北部侗族方言区,繁衍于此的北部侗苗人民一直传承着重教兴学的传统,因而文化教育较为发达,素有“文化县”之称。在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中,这里拥有黔湘北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古建筑——家祠。这些家祠主要分布于清水江下游的天柱县境内。天柱家祠文化极其深厚,建筑典型、历史悠久,颇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其中远口吴氏总祠、白市杨氏先祠,建筑规模宏伟,墙上雕画艺术精湛;坌处三门塘刘氏宗祠更是异彩纷呈,成为民族文化之迷。充满神奇色彩的清水江下游家祠群,已成为天柱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和魅力独特的风景线。天柱县家祠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7座。天柱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三门塘民族文化村、远口吴氏总祠、王天培将军故居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柱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侗家人人会唱歌”,侗族民歌源远流长。无论逢年过节、喜订丰收、婚丧嫁娶、宗教礼仪,都要以唱歌来庆祝。侗族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北部地区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伴嫁歌等。玩山、赶歌场是侗族青年男女主要娱乐和建立婚姻家庭的主要途径。竹林的阿婆坳、坌处的平芒、三门塘至今仍保持赶歌场的传统。其景况热闹非凡,真如是“歌的海洋”。
天柱县文化单位有县文化广电视局为行政管理部门。其系统的下属单位有:文化馆、文工队、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文化广播电视科稽查队、广播电视站。投资400余万元的县宣传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各乡镇都有文化服中心。天柱县有村级文艺(腰鼓)队187支。天柱县城乡群众文化活动频繁开展。呈现出异常火爆的场面。二00二年四月,天柱县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化先进县”称号。
⑥ 天柱山茶的历史渊源
天柱山为古皖文化荟萃地,人文景观博大精深。而天柱山茶更是天柱山历史发展中的一朵珍贵奇葩。如同天柱山一样缓缓走进人们的视野被人们接受、喜爱。
说道天柱山茶的历史渊源不得不说到安徽天柱山,中华历史文化名山,自古就有“南岳”之名 。隋以前称衡山(湖南衡山为湘山)汉设衡山郡!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临天柱山封号“南岳”。道家将其列为第14洞天、57福地。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对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叙。
天柱山是全球瞩目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地段,还拥有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2011年5月5日批准)、全国文明森林公园、中华十大名山等称号。2005年9月,经专家评审,国土资源部批准天柱山为国家地质公园,面积135.12平方公里。2011年9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天柱山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⑦ 安徽天柱山 和 黄山 各有什么特点 和不同的 地方呢
天柱山特点:天柱山遍布流泉、飞瀑和龙潭。每逢春潮、夏汛,到处银练飞舞,银河倒悬。河谷横剖面呈深切峡谷和谷中谷的特征。两岸奇峰夹持,古松掩映,更显得分外灵奇险秀。
黄山特点: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多球状风化;后山岩体节理稠密,多柱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区别:
一、位置不同
1、天柱山:天柱山,位于安庆市潜山市西部。为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称余脉)。一般指潜山市境内以其主峰天柱峰为中心的山地,有时也指其主峰。
2、黄山:黄山位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其中,黄山风景区面积160.6平方千米,地跨东经118°01'—118°17',北纬30°01'—30°18'。
二、海拔不同
1、天柱山:主峰海拔为1488.4米。
三、景观不同
1、天柱山:天柱山呈现出奇峰、怪石、幽洞、峡谷等自然景观,以雄、奇、灵、秀而着称于世。地质专家称其为“东方最美的世界花岗岩景观”;文学家形容其为“山峰丛林”和“石头宫殿”。
2、黄山:黄山代表景观有“五绝三瀑”,五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
⑧ “古南岳”天柱山与黄山、九华山齐名,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所以,在“南岳”变成了湖南“衡山”之后,安徽“天柱山”也就被大家称为“古南岳”了,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天柱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依然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之一。
⑨ 藏有数百方石刻的天柱山峡谷中都有哪些名人大家的作品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是天柱山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如此密集的石刻群在全国也不多见。
⑩ 天柱山与古皖文化的联系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AAAA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天柱山,以其雄奇灵秀的山水、令人赞叹的文化、争奇斗艳的花卉和四季宜人的气候,构成了独特的自身价值,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境,陶冶情操的圣地。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县西南部,景区面积82.46平方公里,又称皖山、皖公山、潜山,潜山县因山得名,安徽省简称“皖”亦源于此。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登临天柱,封为“南岳”,由此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时止,历代均有加封,备受世人仰慕。早在唐宋时期,佛、道两教视此为“洞天福地”,争相建观造刹,传道布经。当年佛教禅宗三祖僧璨在此以禅之妙义悟世,安贫乐道,传钵立化的遗迹仍依晰可见。而今三祖寺殿宇林立,香烟缭绕,已成为全国重点寺庙。 天柱山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秀。“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白居易赞美天柱山的诗句;李白的“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苏东坡的“平生爱舒州风土,欲居为终老之计”,流露出他们把天柱山选为自己归宿的愿望,足见其迷人之处非同一般。她既有充溢阳刚之气的“擎天一柱”,又有构成挺拔之躯的45峰;既有奇松怪石、流泉飞瀑,又有峡谷幽洞、险关古寨,还有全国第三大高山人工湖“炼丹湖”,真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后人更有“一柱擎天”、“万岳归宗”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