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传统杂技有什么
中国传统杂技节目
一、顶碗
柔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朵艺术奇葩,它正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熟于隋代,唐代进入宫廷,汉代百戏曾经一度鼎盛。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正式命名为杂技柔术,她与中国的戏剧艺术一样,门派、品种繁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Ⅱ 杂技表演都有哪些
杂技表演节目有顶技、柔术、蹬技、口技、滑稽/小丑艺术等等。
1、顶技
是大家经常看到的杂技节目之一。顶技,就是演员们在表演的时候,用自己的头,额头,鼻子来顶住棍子。有的演员还会用口咬住棍棒,同时在棍棒的顶部放上碗、凳子、桌子、瓶子等等易碎或者大件的物品来进行表演,表演的时候需要掌握好平衡。
Ⅲ 中国杂技有哪几大特点
中国杂技概括起来可以以九大特色称之。
特别重视腰腿顶功的训练是中国杂技的第一个特点。中国杂技自古重视顶功。汉代画像砖石和壁画、陶俑中,有许多拿顶和翻筋斗的形象。中国杂技艺人,即使是表演古代戏法的演员也要有扎实的功夫基础,所谓“文戏武活”,即是指此。没有坚实的功夫,在大褂里卡上上百斤的道具,还要从容自如,翻着筋斗变水变火是不行的。
第二是险中求稳、动中求静,显示了冷静、巧妙、准确的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如“走钢丝”中种种惊险的表演,都要求“稳”;“晃板”、“晃梯”之类,凳上加凳,人上叠人,但顶上的人必须在动荡不定的基础上求平求静,这必须有极冷静的头脑、高超的技艺与千百次刻苦训练相结合才行,这显示了对势能和平衡的驾驭力量,表现了人类在战胜险阻中的超越精神。
第三是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从无到有,显示人类的创造力量。这个艺术特色在举世惊绝的“古彩戏法”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戏法与西洋魔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魔术讲究运用声光道具,台面上金碧辉煌、铮光锃亮,演员却只要一件长袍,一条薄单,平凡朴实,毫无华彩,然而这一身长袍却要变出千奇百怪的东西,从酒席菜肴至活鱼、活鸟,无奇不有。演员一个跟斗能献出烈火燃烧的铜盆,再一个跟斗又取出硕大无比、有鱼有水的鱼缸。
第四个艺术特色是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功夫相辅相成。最能表现这一艺术特色的是“蹬技”节目,蹬技多数是女演员表演,演员躺在特制的方台上,以双足来蹬。至于所蹬物体,几乎包罗万象,从绍兴酒罐、彩缸、瓦钟到桌子、梯子、木柱、木板和喧腾带响的锣鼓等等,轻至绢制的花伞,重到一百多斤重的大活人;被蹬物体,或飞速旋转,或腾越自如,从光滑的瓷制彩缸,到笨重的木制八仙桌子,都可以蹬得飞旋如轮,只见影子不见物象。
第五是超人的力量和轻捷灵巧的跟斗技艺相结合。《叠罗汉》的底座负重量是惊人的。唐代《载竿》有一人顶十八人的记载。现藏日本,作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代漆画弹弓,弓背上就有一个顶六人的形象。近世的《千斤担》一位老演员手举脚蹬同时举起四付石担和七、八个演员,负重达千斤以上,表现了超人的力量。传统的“拉硬弓”、“耍关刀”都是负重极大的节目。
第六是大量运用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为道具,富于生活气息。碗、盘、坛、盅、绳、鞭、叉、竿、梯、桌、椅、伞、帽等等,这些平凡东西,在中国杂技艺人手里,变幻万状,显示了中国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有些节目就是劳动技能和民间游戏结合的产物。如绳技、神鞭等,就是牧民套马、赶车和儿童跳绳的艺术化。
第七是古朴的工艺美术和形体技巧的结合。“耍坛子”、“转碟”等节目把中国的瓷绘艺术与杂技交溶在一起。“蹬技”中的花伞和彩单同样给人以传统艺术的美感。
第八是中国杂技有极大的适应性,表演形式、场所多样化。广场、剧场、街巷、客房,多至百人大荟萃,小至一人的现场即席献艺。正是这种广泛的适应性使其能千古犹存。
第九是中国杂技有严密的师承传统,又与姊妹艺术关系密切。中国杂技有严密的内向性,每一种技艺都是代代相传。同时还有地域性,如中国北部的河北省吴桥县就是有名的杂技之乡。杂技艺人尊师重艺,对先辈传下来的技艺,总是千方百计的保存下来,传递下去。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河北省吴桥县杂技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Ⅳ 杂技的文化遗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河北省吴桥县杂技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Ⅳ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杂技与竞技(共计17项)
序 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83 Ⅵ—1 吴桥杂技 河北省吴桥县284 Ⅵ—2 聊城杂技 山东省聊城市285 Ⅵ—3 天桥中幡 北京市286 Ⅵ—4 抖空竹 北京市宣武区287 Ⅵ—5 维吾尔族达瓦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88 Ⅵ—6 宁德霍童线狮 福建省宁德市289 Ⅵ—7 少林功夫 河南省登封市290 Ⅵ—8 武当武术 湖北省十堰市291 Ⅵ—9 回族重刀武术 天津市292 Ⅵ—10 沧州武术 河北省沧州市293 Ⅵ—11 太极拳 河北省永年县(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 河南省焦作市
294 Ⅵ—12 邢台梅花拳 河北省邢台市295 Ⅵ—13 沙河藤牌阵 河北省沙河市296 Ⅵ—14 朝鲜族跳板、秋千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97 Ⅵ—15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内蒙古自治区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298 Ⅵ—16 蒙古族搏克 内蒙古自治区299 Ⅵ—17 蹴 鞠 山东省淄博市
Ⅵ 民间杂技艺术有哪些类别 请一一举例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都有哪些?
中国民间工艺品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
丽江木刻 、桦皮工艺、漆器工艺、 兽皮工艺、 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
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
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精品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民俗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县志》记载说:“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见天日,又性忍,刺肤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也载:“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清代《甄氏族谱》对武陵源一带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记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傩愿为要务,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这便是我国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历史上,中国家族先民曾经历过“万物有灵”和“图腾”信仰历史阶段。由于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传入,逐步演变为多种崇拜。以至今天所说的民间民俗。
中国民间艺人
一天,我慕名来到广西藤县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镇亚会议厅,1986年改建为共和国民族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馆内共存有中国最有名的艺术家以及着名诗人创作过的民族艺术专注,以及所收藏的数多种中国民间艺人作品。被誉为中国着名艺术博物馆之一。现在我中国民间艺术网站主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民间艺术遗产,保护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可持续性发展,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尤其是濒临失传的民族古歌、古舞、古乐艺术等。
中国民间影视艺术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篇章,大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并逐步成熟的电影艺术和随之产生的电视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的影视艺术,借助于光电的魔力,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和屏幕上,这不仅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而且也使蕴含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经验的艺术内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过程。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种类因地域而别,内容十分丰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阵舞》是由古代战争中的陈兵布阵演变而来。《打独角兽》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与兽的搏斗。《龙舞》、《狮舞》、《麒麟舞》、《赶犟驴》、《竹马舞》和《猫蝶舞》是典型的模拟舞蹈。《打春牛》和《打铁舞》是模仿人们生产劳动时的情景。《八美图》、《荷花灯》、《菊花灯》、《旱船舞》、《高跷舞》等表现了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型群众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战争时期产生的革命舞蹈。《抬阁》、《肘阁》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铜器舞》场面壮观,热情奔放。运用道具进行表演,歌舞结合和采用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是中原民间舞蹈的明显特征。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戏曲艺术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着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民间T台
“T”型台上身着古装的靓丽时装秀模特,激情四溢的流行歌手组合成了一幅古朴、神秘、生动的新场景。一个前卫现代的时尚风标,一道独特别致的风景线,呈现在了现代人民面前。每一次演出都会重新诠释了中国古典服饰之华美与古装艺术文化内涵。
中国民间建筑园林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门类一起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美学内涵。其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时期即:先秦及秦汉时期的“自然时期”,此时期是从“囿”到“苑”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占地宽广、工程浩大、人工设施增加;唐宋时期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了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园林发展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二是绘画技术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互相促进。形成时期突出的成就就是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合。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至此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已具备了功能全,形式多及艺术化三个特点。
中国民间家俱
中国民间家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木头构创的绚丽诗篇”,其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风格和中国特点。中国古代家俱发展到唐代时,随着垂足坐生话方式的流行、椅、凳家俱发展起来到宋代高型家俱定型,室内陈设束、椅、几、案,工艺技术日臻成熟。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家俱的黄金时期;不仅千纹万华的漆饰家俱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而且产生了中国古代家俱史上成熟显赫的明式家俱和丰富卓越的清式家俱。明清家具都以高级硬木为主要用材,抛弃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家俱一贯采用漆饰加工的制作方法,以木材自身的高雅材质,天然纹理和光润色泽,使家俱产生了--种崭新的意韵,品质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并运用精湛无比的工艺,使家俱的构造实现了科学与世术的完美结合,从而在世界家俱史上树起了一座光熠烁目的丰碑。
中国民间服饰
中国民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民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民族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服饰集中体现着民族文化,是区别一个民族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
中国民间饰品
在我国这片大土地上,生活着千古流传的古老民族。这些古老的民族,勤劳智慧,创作了许多民间民族饰品。至今保存着世界上最古老民间饰品。我中国民间艺术网展示了民间艺术饰品精品。许多人看了以后,都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表示由衷的赞佩。————请看我中国民间艺术网!
Ⅶ 杂技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吗
杂技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当我们探讨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杂技节目的时候,我们不难想到所谓的“中国特色”,不外乎节目服装民族化、背景音乐古典化、故事内容中国化。诚然,我们看到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节目,比如用中国故事重新演绎的《天鹅湖》、以中国经典传统小说、诗歌改编的《现在梦幻时——聊斋》、《西游记》、《花木兰》等等,无疑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杂技作品。可以说这些中国特色主要是依靠内容和形式来实现的,而当我们透过表层去挖掘时,杂技所具有的中国特色还应有更为深刻的东西,那就是中国杂技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最终成为融儒家伦理精神、道家风格气度、世俗化宗教情感为一体的精神体系。在这一精神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北宋哲学家张载在《正蒙•乾称》中十分明确地描述出中华民族的这一精神特色:“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它告诉我们,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生,因此人和万物都与天地一体相连,息息相通,人、物、天地都处于一种精神性的统一体中。这种哲学思想形成了华夏民族独具的生生不已的大生命观,并由此生发出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
儒家文化提倡“天人合一”,但在处理天人关系时,往往把重心放在人的身上,也就是“以人为本”,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于是,《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等便成了儒家文化精神的基本原则。这一文化精神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精神,即崇尚生命,积极面对人生。因此,当我们去诵读古典诗文、欣赏中国戏曲、舞蹈、杂技时,我们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
杂技起源于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时代,原始的杂技展现给人们的是劳动技能,比如捕鱼、打猎、上树、跳涧等等,当这些劳动技能达到某种超常的状态时,便成为了杂技的技巧。因此,原始的杂技所表现的就是早期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支配,反映出人类对宇宙人生的幻想和愿望。这就注定了杂技最基本的基调——壮美。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美’就是势、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杂技带给人们的正是这种力量的美。当沉重的花坛在演员手中疾飞时,当一人轻而易举地托举起几人时,当演员在细细的钢丝上腾越时,当雄狮猛虎在演员手下臣服时,我们看到的显然是一个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英雄,也看到了人的力量。杂技正是通过形体所表现出的精神力量使人体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的符号。杂技从形成之日起,就不断地向世人展示出超人的力量。早在汉代,力技就在杂技中占有主导地位。据《中国杂技史》一书载:“河南、四川、山东等出土的汉画中,常常可以看到人与人、人与兽、兽与兽之间角抵的形象。……在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中还发现壮士相角抵的壁画。两个青年,赤膊光腿,头束朝天发辫,武勇异常。”举重也是力技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在一些壁画中依然清晰可见古代男子托举重物而稳定有力的神态。杂技底座的负重量一直都是十分惊人的。《独异记》中记载着一位女艺人能头顶长竿载十八人在上面表演,唐代的叠罗汉曾创造了九人的集体叠置,显示出超人的力量。现代杂技继承了古代杂技展示力量美的传统,《皮条》就是展示人的力量美的代表性节目。演员在那一根根充满韧性的皮条上不断上下翻转,尤其是那平衡静止的一瞬间,不禁使人领悟到中华男儿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透视出中华民族强劲不屈的生命光彩。正是杂技的这种刚健的力量美传达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又一重要特征,而且是使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本质性特征。贵和就是追求至高无上的和谐状态,尚中就是崇尚中庸之道。贵和的思想使得中国人可以求大同存小异,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和谐的局面。杂技中的集体节目,如转碟、车技、流星等,表演时始终保持着整齐划一、错落有致的和谐画面,这正是贵和思想的独特外现。尚中的思想是从贵和引发出来的。因为要实现和谐,就必须要找到一条实现和谐之路,于是孔子提出了儒家的最高道德规范:“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的朱熹对“中庸”进行了更为明确的阐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在儒家看来,就是贯穿万事万物的“道”和“理”。中庸的思想使中国人做事始终讲求一个“度”,不偏不倚,不过度也无不及。中庸的思想体现在艺术表现中便形成了独特的形体符号,即内敛、收聚的形态特征及求圆占中的美学思想。《吕氏春秋》写道:“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这里便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圆弧运动轨迹。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圆式思维对中国人体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太极拳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此外,中国传统戏曲、民族舞蹈以及杂技的形体动作可以说无一不是划圆艺术。杂技动作的姿态,其动作特质是向心的、集中性的,是以一点为圆心,利用肢体做弧线运动,从而产生一种圆滑、流动的运动轨迹。柔术是体现圆文化的最好的代表。柔术有些像现在十分流行的瑜伽运动,但实际上二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柔术作为一种艺术,它力求精美,在浑圆的动作之中,蕴涵着超人的力量。圆文化不仅体现在形体动作上,也体现在技巧的运动轨迹上。《车技》在舞台上的行驶路线是圆的,《流星》舞动的轨迹是圆的,《蹬技》中道具的旋转轨迹是圆的,《绸吊》飞舞起来的运动轨迹同样是圆的,太多的圆形成了中国艺术以圆为核心的审美特征,正是这些数不清的圆使人们产生了一种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美感。
当我们欣赏杂技时,除了可以感受到那种蕴涵强烈生命意识的壮美外,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一种静谧和谐的柔美。而柔美的审美特征源于中华文化对“静”的崇尚。《庄子》有云:“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这是道家的观点,儒家中庸的伦理观同样强调的是人内心的平静。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意思是说快乐但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神,埋怨但不愤怒。佛家也是如此,司空徒曾对诗有过这样的赞誉:“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可见,无论是儒家的温静、道家的虚静,还是佛家的空静,强调的都是“静”的观念,于是便形成了中国艺术精神以静为美的审美理想。但中国艺术中的“静”与西方艺术中那种带有哀伤情绪的静穆是截然不同的,中国的“静”是静谧、是和谐,是一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人生境界。杂技中的很多节目,诸如《单手倒立》、《滚杯》等等体现的都是柔美的艺术境界。险中求稳,动中求静同样是“静”的观念的延伸。从古代走索演化而来的走钢丝,便是一个险中求稳的节目。演员不仅要在只有小拇指粗的钢丝上完成直体空翻、一字大跳等高难度动作,还要展示优美的舞姿和造型,而这一切都需要演员冷静、准确地去完成,那履险如夷的神态,带给观众的是惊险而又稳定的感觉。尽管走钢丝是一个以“险”取胜的节目,但它所传达出的仍然是柔美的审美感受。这正是险中求稳的“稳”在发挥着主导作用。不独走钢丝,像绸吊、空中飞人、排椅等都是险中求稳的典型节目。谈到“静”的观念,我们不能不谈到中国的古彩戏法。西方的魔术以光、电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道具取胜,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惊心动魄的感觉。而中国的古彩戏法却是出奇地平淡沉静。一袭朴素的长袍,一条薄薄的单子,缓缓地踱步而出,慢慢地与你话着家常,就在你不经意间,一件件千奇百怪的东西从长袍里出来了,从日常用品到活鱼活鸟,从装满水的鱼缸,到熊熊燃烧的火盆,让人无暇细想已惊得目瞪口呆。再不用说《仙人摘豆》了,演员就可以安安静静地坐在你的对面,两个碗,五粒红豆,就在你的眼皮底下把一粒粒红豆变来变去,忽而出现在这个碗里,忽而又跑到了那个碗里,最后又在你的面前猛然呈现出一满碗红豆。这就是中国戏法的魅力,在表面的沉静中蕴涵着巨大的魔力。
杂技与戏曲、舞蹈等其它艺术门类相比较,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杂技对于道具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戏曲、舞蹈中的道具主要是用来表现人物的情绪,而杂技中的道具则是用来展现技巧的。离开了道具,杂技的技巧便无从谈起。无论是高悬空中的钢丝,演员脚下的独轮车,飘飘荡荡的彩绸,抑或是演员手中的碗、坛、花盘、空竹等等,物与人交融汇合构成了杂技特殊的艺术语汇。而这种特殊性体现的正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当人把万物看作是与自己一体相关,更是自己情感的寄托、人格的体现的时候,万物与人便结成了一个生命整体,于是,山川流水、明月清风,都成了人生情怀。人们对物我合一境界的追求在杂技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杂技表演中,演员和道具之间不仅如同鱼和水一样相互依存,而且二者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当我们观看舞流星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演员手持道具在舞动,而是一颗颗划过夜空的闪闪发光的流星;当我们观看转碟时,看到的是满台飞舞的彩蝶。蹬技、手技,带给我们的都是一种上下翻飞、只见影子不见物象的感觉,营造出一番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在汉代的时候,杂技被称作“百戏”。但百戏这个概念并不专指杂技,而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除杂技表演外,还包含着古代乐舞。戏曲的起源往往也要追溯到百戏。不过,在《汉文帝篡要》中有这样一段话:“百戏起于秦汉曼延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从这段话可以得知,虽然百戏的涵盖范围很大,但主要还是以杂技为主。百戏的“戏”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第一个解释就是“玩耍、游戏”之意,而汉代百戏体现出来的正是这种游戏娱乐精神。无论是大规模的露天表演,还是在宴饮席中的娱宾之乐,百戏都洋溢着一种积极而阳刚的游戏精神和快乐向上的生命精神。这种娱乐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息息相关。美学家李泽厚把中国文化称作“乐感文化”,而“乐”正是“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当人与整个世界自然合一,便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截然不同,中国人格外重视此生此世的现实人生,呈现出对生命、生活和世界的肯定与执着。因此,中华民族虽比其它民族承受了更多的磨难,却始终保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人是以一种明朗的乐观主义来看待人生,即使处于逆境中,也能表现出天性的幽默与诙谐。杂技生长于民间,无论行走江湖,无论落地卖艺,杂技的那种民间欢乐、民间游戏的生命精神始终生生不息。随着时代的发展,“戏”的意味渐渐离杂技而去,留下的只是“技”。杂技最先那种古朴自然的民间精神、积极乐观的生存理念已渐行渐远,当我们呼唤杂技艺术化的时候,不要忘了,除了“技”和“艺”,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杂技精神,那就是杂技的游戏娱乐精神。这种游戏娱乐精神并不单指表现形式上的幽默、滑稽,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国杂技应超越单纯技巧的锤炼和形式上的雕琢,而要培育一种蕴涵着文明的世俗文化和积极的生命理想的艺术精神,再现中国人生生不已、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他说:“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杂技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它的形成、发展都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当代杂技创作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主题晚会的兴起,与戏曲、舞蹈的嫁接,都使杂技的文化含量在不断提升。杂技人牢牢把握“技”是杂技的本体、“艺”是杂技的神韵的创作理念,然而我们似乎忽略了一点,传统文化精神才是中国杂技的生命。当回顾近年来的精品之作时,不难发现,那些作品中闪烁的不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吗?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通过杂技这个载体体现出来的时候,我们才真正能够理直气壮地向全世界宣布,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杂技。
Ⅷ 什么是杂技
杂技 [ zá jì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zá jì ]
旧称把戏。由各种技艺表演组合而成的一种表演艺术。包括耍(耍弄器物)、变(变魔术)、练(人体技巧动作)等基本形式。广义的杂技也包括马戏。
Ⅸ 吴桥的杂技文化是怎样形成的有多受欢迎呢
吴桥的杂技文化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技艺精湛,很受全国各地以致海外人的钟爱,但怎么传承发展下来。由于这是一门十分艰难的手艺,对年青人来讲,再去吃这一份苦,会感觉不值得了,因此发展趋势下来是不容易的。杂技本身就是一种追求造型艺术的东西,吴桥人把这类造型艺术作为一种追求,这是众所周知的;本地自身已经习惯把杂技作为一种地方习俗来学习培训,早已产生一种习惯,因此小孩从2岁逐渐就已触碰这一东西了,不可动摇无法改变。
我国的杂技天堂有许多,像广东的聊城市、江苏省的江阴、河南省的濮阳市、湖北省的天门市、安徽省的宣城、上海的武清、河北省的吴桥、肃宁、霸州市等。杂技是技术性,都是造型艺术,是身体加游戏道具技术性的形象化,仍以身体承担极限值和表演形式的惊险刺激、奇特、刺激性、壮丽优美等反映水准多少,是一种有悠久的历史、具备武林、朝堂双向特点,备受民俗钟爱的大家造型艺术。种类有蹬技、顶技、柔技、空中飞人等,且持续有自主创新种类发生。我最喜欢以往湖北省杂技女艺人夏菊花的柔体顶碗演出,也有好的空中飞人演出,觉得令人兴奋,是美到骨子里的造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