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许多人都是“金庸”迷,”金庸“到底好在哪里
因为金庸的作品,基本每一部都很经典,而且基本每一部都被翻拍成了电视剧。像《鹿鼎记》、《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更是被翻拍了好几次。甚至这几年,依然还在继续翻拍。
就是因为太经典了,所以观众愿意去看。而且,在金庸的每一部小说当中,都包含了很多的知识。除了江湖之外,还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包括人情世故、历史文化等等。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金庸陪伴我们整个成长阶段,晚上偷偷躲在被窝里,看金庸小说。放学回家后,第一时间就是打开电视,看各种武侠经典。所以,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成为了大家回忆的一个部分。
‘贰’ 急求金庸<<天龙八部>>文化底蕴的文献综述
【萧峰】
曾经见文章说萧峰是深受儒家仁义观念的堂堂大侠,甚至说什么萧峰有诗人气质,儒家气质,这比较费解。孔子说,勇而无礼则乱,萧峰后半生被中原武林所谓的礼义之道贬斥,告白无门,他也索性睥睨了“礼和义”,奔走杀戮,凭着天性中的清白和骄傲,为所欲为,实在是孔夫子所谓君子之乱。
《天龙八部》起始时的乔峰的状态,应当是一个努力履行礼义的所谓“侠义领袖”,他的行为标准类似成年后的郭靖,可是他的生活突然中断,无论是出于如何荒谬微小的理由――一个女人微小的愤恨拉开了癫狂世界的幕布,乔峰的光明道路中断了。整个天龙八部,写的是乔峰从这样一个稳定的状态走向灭亡,他在天龙里的经历纠缠着自我认知和复仇雪恨,他被陷害,又夹杂着血统带来的原罪,他被那些教养他的中原武林大豪怀疑,被所谓的忠义爱国者疏远排斥。他的确充满了重重疑窦,矛盾,激愤,误会,价值观的崩溃,在复仇和雪冤的道路上,逃不过灾难的天罗地网,他是一个受天谴的英雄,最终虽然坦白接受了自己的契丹身份,却无法再对所谓的中原武林有价值认同。但同样他也无法融入契丹阵营,于是在极端的孤独中死去。萧峰身上有经典的西方悲剧因素:自我认知和复仇,萧峰冲冠一怒,杀人如麻,血性发作时的确凶狠,他追查自己身世杀的人,采取的强硬和坚决,是郭靖不会做的。的确他也自认:我蛮性发作,就什么也顾不得了。萧峰胸前的狼头刺青,他的仰天长啸,都是不可忽视的隐喻,象征一种原始的爆发力,来源于神秘的血统。
胡军的萧峰,在我看来是比黄日华的乔峰更接近原着里那个癫狂世界中竭力保持着清醒的英雄,乔峰活了三十岁,天赋神勇,为人上进,又有名门正派侠义道的自幼教育,世界在他看来无疑是非分明,他自信他的武功才艺也能让他扶正锄奸、洞察秋毫,他自制禁欲,仁义果决,自信朋友和下属对自己的服膺和爱戴。然而,杏子林中,这三十年来他所熟悉的世界突然天翻地覆,背叛、陷害、误会,一切他无从辨白,他看惯了的信任和友谊也都瞬间变成了怀疑和疏远。而这一切迷雾中,最让他震惊的是他的身份血统,他自认为清白无私的前提被质疑。甚至可以说,萧峰从此走上的,是痛苦的自我重建。
作者: 222.63.0.* 2006-7-30 19:31 回复此发言
--------------------------------------------------------------------------------
2 [转帖]天龙人物分析
世界的无理和癫狂压迫着萧峰,他在诬陷中越陷越深。聚贤庄上,萧峰以一套太祖长拳应对其它汉人来自四夷八方的武功,这时他已经起了对汉族正统的讥讽之心。雁门关外,对着族人共同仰天长啸,那时他已经彻底嘲笑民族正统观,剩下的就是复仇之心了,而一件件血案如幽灵铁定了他和中原武林的对立。有人评价胡军的眼神时常迷惘,以为是弊病。我不知道是否演员故意如此,萧峰在和阿朱相处时,也依然不忘他的重重疑惑,杏子林之前他的心地有多清明镇定,复仇路上他的心地就有多震惊迷茫。也正因为这种迷茫,让他失去了阿朱。萧峰受康敏之骗追杀镇南王,并不是处于很镇定清醒的状态。误杀阿朱,让他突然清醒,也意识到他和阿朱之间的深情,他的复仇在这种爱情牺牲下显得荒谬可笑,等到他找到康敏,连复仇之心他也淡了。萧峰远走辽东,后来出入辽国和女真部落,不再认中原为故土,实际上他的还乡却为永恒的流浪。
萧峰失落了故乡,早年乔峰显然是无条件的尽忠效命于国家,后来他虽承认了自己的出身“勇猛的契丹人”,但对辽国的效忠,却已经有所保留。他的道德观,无疑还有汉民族游侠观里的重然诺,行高洁,抗强暴,悯贫弱,但所凭借的,已经是一己之良知。北宋时代的侠士纠缠于民族纷争,所有入世的侠士都必需效忠一个国家,不能做先秦时代个人主义的游侠。萧峰早年所受的教育又使他无法象虚竹那样出世,仅仅满足于个人的幸福。这个离开了土地的英雄高高在上俯观世间,不胜寒冷。等燕云十八骑少林寺认父,他所持的自我认知大概就是对慕容复的那一句:可惜萧峰大好男儿,竟然与你这等人齐名!
萧峰是孤独的。少林寺后的萧峰是一个纯粹的“大好男儿”,他为了制止辽汉间的战争失去了最后的容身所,再没有故乡可以让他回归。面对民族战争的尸横遍野,段誉感叹“乃知兵器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深入萧峰的心,他对武力的信任也意兴阑珊。萧峰长吟匈奴的祁连山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却并不意味他愿意为契丹的疆域扩展效力,他哀伤惨然的,只是战祸带来的六畜不蕃息,妇女无颜色,四海列国之大,却无这个“大好男儿”的立足之地,萧峰最后致力的不如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逼迫辽帝定下和平契约,但这是癫狂世界的生存之道么?这一点辽帝明白,萧峰未必不明白。他意兴索然而自尽。
这部书中,段誉所占的篇幅,是最多的。他除了自己独立的故事。更是全书针线,贯穿始终。全书以段誉在无量宫看无量剑比武起始,以段誉携王语嫣手远去而结束;更是段誉先与萧峰在江南酒楼喝酒比武义结金兰,后与虚竹在灵鹫宫畅谈爱人再结金兰,方成就这世间难寻的三兄弟,结合起这百万字浩翰巨着。当然,段誉一介富贵闲人,总爱四处东游西荡,其闲情非萧峰虚竹可比。以此人针线最为合适不过。只是此人性好多事,所到之处必然风波迭起,再无片刻安宁。
段誉本身,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也不过一介肉身、凡夫俗子。然而世间万事总是有因有缘,而这段誉却于无知无觉中,作了各方因缘的聚会之处。首先,在他的身上, 汇聚了金庸笔下的多种感情:伯父段正明,父亲段正淳,母亲刀白凤以及大理皇家上上下下的亲情;钟灵。木婉清及后来王语嫣的爱情;萧峰、虚竹的手足之情;或许还有南海鳄神,段延庆之流说不明白的感情……所以段誉身上那种近乎天生的温情并不奇怪,因为他本身便处在一个充满感情的环境里,尤其是大理皇家的亲情之爱,对段誉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他也是各种矛盾的汇聚之。大理皇家一脉单传,皇帝谁做?终非段誉莫属。大理段氏唯一嫡子,绝妙武功传谁?仍非段誉莫属。然而此君视帝位也平常,于武功更是避之不。段正淳四处留情的结果不仅使段誉成为其情人报复的对象(比如王夫人),更遗下美貌女儿四处分散,却偏偏叫段誉一一遇上,并各发生一段情缘,再一一被告之是兄妹。于无法可想、黯然神伤之际却忽然有了完全意料之外的豁然开朗。段正明的地位本不算名正言顺,然保定爱民,天下归心,地位根基早已稳如磨石不可动摇;段延庆固然是最名正言顺的“延庆太子”,落拓江湖后更一心想夺帝位,然既为四大恶人之首,行为暴劣,又无背景根基,实则除前朝太子名外一无所有,岂能再做皇帝?这些矛盾由来已久,根深蒂固,要解决他们,唯有着落到段誉一人身。。钟灵、木婉清、王语嫣虽为段正淳所不知道的女儿,段誉这镇南王爱逾性命的宝贝儿子却不是他的亲生儿子,而是段延庆之子。段誉既是镇南王世子,又是段延庆之子,保定帝一意传位之人,无论孰是孰非于情于理段誉都非作皇帝不可。大理段氏的帝位回环周转,最后又责无旁贷的落入段誉的手中。这样的结果,段延庆心满意足,段正明放心宽慰,段正淳求之不得,所谓皆大欢喜众望所归。
于是最终段誉还是作了皇帝,娶了爱人,成就了一身旷世绝学。这纠缠的死结,终于为段誉所解。而这解决之法,竟是刀白凤当年枯龙寺外种下的因果。
二、《天龙八部》段誉篇 之二 潇洒尘世间
金庸小说的男主角少有饱读诗书之辈。而读到精通易经者,更仅有段誉一人。严格的说, 段誉算不上完全的武林人士, 他是王子,是书生,也算半个江湖中人,半个佛教中人。王子的尊贵, 书生的迂腐, 江湖人的义气,佛教徒的慈悲,还有那种经过历代文化积累的书香,在段誉的身上全化作一种骨子里的潇洒。
这段誉的潇洒, 缘于书香,来自教养,却尤似一种天然的存在,而他,以这真性情的潇洒,游于尘世,以超然之心面对俗世之情,于是他成了整个《天龙八部》中最快乐的人。
从先天条件来说, 此君未免得天独厚:世子身份、俊俏容貌、武林世家、天资聪颖——世人所羡所求所念念不忘之一切也。然而段誉何人?天下第一洒脱之人,第一豁达之人,第一莫名执着之人也。大理国世子的身份, 世人所谓致富之贵,然而此人视富贵于无物,只爱一顶书生巾游荡江湖;大理段氏武功闻名天下,世人垂涎,多少人欲求之一闻而不惜一切,然而此人视之如洪水猛兽,唯所恐避之不及。世人看重的, 偏在他眼中如粪土,他所执着追求的,世人却又莫名其妙。于是潇洒快乐的段誉,在世人的眼中不过是一个痴痴傻傻,一身侠气的书呆子而已。
一介文弱书生在风波险恶的江湖游荡, 自然不可避免的常常陷入极其狼狈的境地:被人追杀,掉入深谷,横拖直拽,受人挟持……甚至还有好长一段时间被木婉清弄得“臀无裤。以堂堂大理国太子之尊,竟然狼狈如斯,当情何以神甚?然而段誉却总是高兴得很,从开篇第一页他便“忍不住‘哧’的一声笑”,之后更是笑声不断。尽管每笑必惹祸,他依然自得于笑;尽管常常命悬一线,他依然无忧无。这已然难得,更可贵的是,他总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往往一看之下,便是大大自嘲一番。他被人追杀,眼见逃不掉了,居然心中尚道:”段誉啊段誉……为什么要没来由的笑上一声?这一笑岂不是笑去几十条人命?人家是绝色美女,才一笑倾城,你段誉又是什么东西了,也来这么笑上一笑?倾什么东西?“能对生死看得如此之淡本已难得,但金庸的英雄们个个重义轻生。段誉之轻生死虽然难得,却也不算少见,只是在生死关头想的居然不是传统大侠的传统大义,而是这般有趣的自我审视的,当非段誉莫属。这种好玩的自我审视于段誉所谓屡见不鲜,好像后来被闪电貂咬中命已去了大半条的他,想的是:”我这般死法模样实在太不雅观。这般长大了嘴不知是白痴鬼还是馋鬼?……“此时的段誉决不是大侠(其实他自始自终都没做过”大侠“),只能做一个潇潇洒洒的”痴儿“,一如他父母对他的称呼。
‘叁’ 为什么说金庸的武侠小说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金庸武侠小说处处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表现在外在的,比如小说人物名字,就像周芷若、李莫愁等等,都是出自经典传统文化;比如美食,就像射雕英雄传等等里面的或纷繁复杂的大餐或简单平淡的家常菜,都体现出来传统文化的意蕴。另一方面表现在内在的,比如爱国爱民的情怀、忠义当头的情操、隐逸潇洒的情结等等,更是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意蕴。
侠义天下
‘肆’ 金庸小说的江湖文化的内涵
金庸老师写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14部武侠小说,我觉得江湖文化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是一个正义的侠士到无赖侠士的转变,也是一个人由年少轻狂到成年圆滑的过程!
‘伍’ 金庸小说的文化意蕴的内容简介
自从金庸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后,二十多年时间里,有许多学者关注着金庸小说,解析金庸小说,陆续发表和出版了一些金庸小说研究的论着,取得了不少有意义的成果。一些大学也开设了金庸小说研究课或讲座,对金庸小说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学理性探讨。这是因为,金庸既然是当代中国拥有读者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其小说自20世ES0年代问世以来,风靡华人世界已近半个世纪,又是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电子游戏软件最多的以古代社会侠义斗争为内容的文学作品,还是读者文化修养跨度最大的作家,不但广大市民、青年学生和有点文化的农民喜欢读,而且连许多文化程度很高的专业人员、政府官员、大学教授、科学院士都爱读(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金庸:一种奇异的阅读现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页),其小说中许多人物形象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受众之广,几乎无人可比。金庸小说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甚至有人在给20世纪的文学大家排座次时,将金庸列为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茅盾之前的老四(前三位是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是老舍、郁达夫、王蒙、张爱玲、贾平凹--王一川《重排大师座次》,载《读书》1994年第l l期);不少在学术界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给予金庸小说感情色彩浓烈的高度评价,有的认为:金庸是当代第一流的大小说家。他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奇峰突起;他的作品,将永远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财富。(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第209页)有的认为:其小说的结构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冯其庸《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序》,浙江文艺出版社,l992年,第2页),几乎没有第二个中国作家像金庸那样在小说中将如此广博的知识信息熔于一炉(廖可斌《金庸小说论争集·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页),有的断言:也许用不了多少年,人们就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新发现一位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那样伟大的作家,发现一部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那样伟大的巨着。(陈墨《金庸小说赏析》,百花洲文艺出版社,l992年,第3页)金庸武侠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文学的代表,完全可以与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相提并论。(徐尚扬《金庸解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金庸小说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在思想的深刻、独到方面,不亚于新文学大师的杰出作品,我们还从来不曾看到过有哪种通俗文学能像金庸小说那样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如此高超的文化学术品位(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第209-2U页),等等。也许正是如此这般热情的评价,才激发了那场对于金庸小说的否定性批判而引发的新闻性远远大于学术性的王金论争。在一些学者们看来,毕竟金庸的小说是武侠小说,属于通俗文学,而通俗文学如何能当得起这般高的赞誉?毕竟武侠小说写的都是子虚乌有、离奇古怪的故事,哪怕再高妙、再新奇,如何能入大雅之堂?
‘陆’ 请问金庸武侠小说中蕴涵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精忠报国和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
‘柒’ 金庸的文化水平究竟真的高吗
金庸的文化水平高不高不知道,但写作水平要高出其他武侠小说作家。
金庸小说之所以影响面如此巨大,是因为他能做到雅俗共赏,说它雅俗共赏,是因为金先生的小说在形式上是武侠小说,而实际上它已大大地超越了武侠小说的范畴。小说中文戏的分量相当重要,而且武中有文,文中有武,二者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密不可分。
突出人物性格是金庸小说的一大成就,金庸曾说过:他的一十四部小说中的所有人物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这是一般作家所做不到的。黄蓉的机智聪慧,临危不乱比她的美貌更能打动人心,但在该剧中,当黄蓉看到女儿被金轮法王绑在高台上处境危险时,竟然哭着喊着一个人连滚带爬地往前冲去,张导演的意图可能想表现黄蓉爱女心切,痛女心急之意,可他却忽略了一点:黄蓉不是一般的村妇,这是一个智慧超群颇有乃父之风的巾帼英雄。其智慧不在诸葛武侯之下。即便是再着急也不会做出那种举动的。
‘捌’ 金庸武侠小说中蕴涵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这个问题范畴太广,在这里我只做一个粗略的梳理:
微观方面,金庸小说很多细节都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从琴棋书画到经史子集,几乎都有涉猎,与一般武侠小说不同,金庸小说在武功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有的融入琴棋书画,有的融入不同个性,有的融入儒释道文化。
宏观方面,我常把金庸小说按照创作顺序分为四个阶段,1955年-1959年是第一阶段,是金庸侧重入世的儒家文化的阶段,书里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一般都是积极入世的,常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阶段的代表是《射雕英雄传》和儒侠郭靖;1959年-1963年为第二阶段,这阶段人物和思想都由儒转道,以杨过、张无忌为代表——当然,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文化写的同样好的《笑傲江湖》却是个特例(因为它不仅涉及道家文化,还要影射政治);从1963年-1967年是第三阶段,作者由道入佛——这大概与金庸先生中年开始读佛经不无关系,以《天龙八部》为典型代表;从1967年《笑傲江湖》之后,金庸通过反思,或者说是颠覆,否定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糟粕,进入“无侠”的阶段,开辟了武侠小说,乃至通俗小说的巅峰,以《鹿鼎记》和韦小宝为代表。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阶段只是人为划分的,其实不管在哪个阶段,儒释道都是相互渗透的。另外,作为新武侠的代表,与传统的武侠小说相比,金庸小说更多地融入了西方的文化,以骑士文化(如《堂吉诃德》)最为突出。
附上金庸小说时间表:
小说作品
《书剑恩仇录》 1955年
《碧血剑》 1956年
《射雕英雄传》 1957年—1959年
《雪山飞狐》 1959年
《神雕侠侣》 1959年—1961年
《飞狐外传》 1960年—1961年
《白马啸西风》 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倚天屠龙记》 1961年
《鸳鸯刀》 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连城诀》 1963年,又名《素心剑》
《天龙八部》 1963年—1966年
《侠客行》 1965年
《笑傲江湖》 1967年
《鹿鼎记》 1969年—1972年
《越女剑》 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
我觉得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了解小说和进行金庸小说研究非常重要的窗口。
‘玖’ 金庸是什么意思
金庸是一个人名,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他在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报创办人,并着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4部武侠小说,作品亦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脍炙人口。金庸小说深受欢迎,不少文坛才子和读者都提笔撰写书评,形成“金学”研究的风潮。金庸
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括号内为该书开始创作年份):
飞─《飞狐外传》(1960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说的读者称为“侠文化的歌颂”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年)(封笔之作)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说读者称为“情的赞美”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金庸本意为“卅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