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聊城市茌平县有什么红色文化

聊城市茌平县有什么红色文化

发布时间:2022-08-05 16:43:42

㈠ 聊城八大县市是哪几个

聊城下辖2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5个县,分别是东昌府区、临清市、茌平区、东阿县、冠县、高唐县、阳谷县、莘县。
聊城市,隶属于山东省,位于山东省西部,东南部隔黄河与济南市、泰安市为邻,南部隔金堤河与河南省为邻,西部靠漳卫河与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隔水相望,北部和东北部与德州市接壤。地处东经115°16′—116°32′和北纬35°47′—37°02′之间,全境东西直距114千米,南北直距138千米,总面积8628平方千米。辖8个县(市、区)和国家级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3个县级功能区;全市有135个乡(镇、街道)。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聊城市常住人口为595.2128万人。2020年,聊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6.84亿元,比2019年增长2.8%。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000多年前,聊城即有大汶口文化古城,先后创造了史前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境内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有470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5处,聊城城区独具“江北水城”特色,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是2019年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聊城市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着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回暖迅速,光照充足,辐射强;夏季湿热多雨,雨热同步;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快,辐射减弱;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常有寒流侵袭。四季的基本气候特点可概括为“春旱多风,夏热多雨,晚秋易旱,冬季干寒”。

㈡ 茌平县政府门为什么向东开

“南京到北京,茌平衙门朝正东” 这非是传言。康熙年间,江南举子吴陈琰进京赶考路过茌平而得病,住南关悦来店,见衙风不正,便下决心考中状元非来茌平整整衙风不可,但吴因病误了考期,盘费花光,只好在京卖字为生,等待下次京考。有一天,翰林院把吴叫去写字,正好康熙到翰林院,让翰林们作联答对。康熙皇帝用对联总结清朝过去展望清朝的未来,康熙提出上联,让翰林们答下联,众翰林个个目瞪口呆,独吴陈琰写出下联,康熙看后十分赞赏,满意地笑着说“按你的文才,也算是个翰林,是我的门生。”后来,康熙又提着一个篮子问翰林,你们说“东西南北都是方向,为什么篮子能盛东西,而不能盛南北呢?”众翰林又被问住,吴陈琰答道“东西是金木,南北是水火,所以篮子能盛东西,不能盛南北”。康熙非常满意,后吴陈琰向康熙皇帝奏章,要求到茌平当县令,康熙说:“茌平是通南京的御路,每天都有官员过往,当个七品官光接送过往的官员可够累的。”吴陈琰坚决要去,康熙说:“你是我的门生,不能迎接他们,我赐你半朝銮驾,把衙门朝东开,直向御路,让过路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都要参拜你。”于是茌平衙门朝正东至今。

㈢ 聊城八个县市是什么

截止2018年11月,聊城市下辖8个县市分别是东昌府区、临清市、阳谷县、莘县、茌平县、东阿县、冠县、高唐县。

1、区

东昌府区

东昌府区居鲁西,临黄河,地处聊城市中心城区,是市委、市政府驻地,总面积829平方千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江北一都会”。

2、县级市

临清市

临清市总面积950平方千米。是武训兴学所在地、山东快书诞生地、四大奇书之一《金瓶梅》故事背景地、梨花大鼓(犁铧大鼓)发起地,是京剧之乡、轴承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和酱菜之乡。

3、县

①、阳谷县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总面积1065平方千米。阳谷有“东夷之都、千年古城、武松故乡”之称。

②、莘县

莘县地处山东省西部,总面积1416平方千米。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蔬菜第一县。

③、茌平县

茌平县位于山东省西部,总面积1003.37平方公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为中国圆铃大枣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

④、东阿县

东阿县总面积729平方千米,居黄河之滨,属千年古县,是中国阿胶之乡。

⑤、冠县

冠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1152平方千米。名扬天下的查拳、柳林花鼓、郎庄面塑均起源于此,均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冠县是中国鸭梨之乡、中国毛白杨之乡、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⑥、高唐县

高唐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总面积960平方千米。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文明县城。

(3)聊城市茌平县有什么红色文化扩展阅读

下辖各县市详情:

1、东昌府区,辖街道10个、镇11个、乡2个。为古楼街道、柳园街道、新区街道、湖西街道、东城街道、闫寺街道、北城街道、道口铺街道、李海务街道、蒋官屯街道、侯营镇、沙镇镇、堂邑镇、梁水镇镇、郑家镇、斗虎屯镇、张炉集镇、于集镇、许营镇、朱老庄镇、顾官屯镇、 韩集乡、广平乡。

2、临清市,辖街道4个、镇12个。分别为青年路街道、新华路街道、先锋路街道、大辛庄街道、烟店镇、刘垓子镇、潘庄镇、魏湾镇、康庄镇、松林镇、老赵庄镇、八岔路镇、唐园镇、尚店镇、戴湾镇、金郝庄镇。

3、阳谷县,辖街道3个、镇14个、乡1个。分别为侨润街道、狮子楼街道、博济桥街道、阎楼镇、阿城镇、七级镇、安乐镇、定水镇、石佛镇、寿张镇、张秋镇、李台镇、十五里园镇、金斗营镇、郭屯镇、西湖镇、高庙王镇、大布乡。

4、莘县,辖街道4个、镇20个。分别为莘州街道、莘亭街道、东鲁街道、燕塔街道、张鲁回族镇、朝城镇、十八里铺镇、大张家镇、古云镇、古城镇、观城镇、董杜庄镇、燕店镇、樱桃园镇、河店镇、妹冢镇、王奉镇、魏庄镇、大王寨镇、俎店镇、张寨镇、徐庄镇、王庄集镇、柿子园镇。

5、茌平县,辖街道3个、镇10个、乡1个。分别为振兴街道、信发街道、温陈街道、乐平铺镇、冯官屯镇、博平镇、菜屯镇、杜郎口镇、韩屯镇、胡屯镇、贾寨镇、洪官屯镇、肖家庄镇、杨官屯乡。

6、东阿县,辖街道2个、镇7个、乡1个。分别为铜城街道、新城街道、牛角店镇、高集镇、刘集镇、大桥镇、姜楼镇、姚寨镇、鱼山镇、陈集镇(已批复,未挂牌)。

7、冠县,辖街道3个、镇11个、乡4个。分别为清泉街道、崇文街道、烟庄街道、东古城镇、桑阿镇镇、贾镇镇、清水镇、北馆陶镇、柳林镇、店子镇、定远寨镇、辛集镇、梁堂镇、范寨镇、斜店乡、兰沃乡、甘官屯乡、万善乡。

8、高唐县,辖街道3个、镇9个。分别为鱼邱湖街道、人和街道、汇鑫街道、梁村镇、尹集镇、清平镇、琉璃寺镇、固河镇、三十里铺镇、赵寨子镇、姜店镇、杨屯镇。

㈣ 聊城的特色传统文化

聊城历史文化悠久,节日活动富有传统特色,而且极具文化内涵,柳林花鼓、聊城杂技、运河秧歌、竹马舞、高唐落子舞、三合庄高跷、田庄花船、舞火狮子等节日里的各种娱乐活动,喜庆、热烈,热闹非常,其中,尤以“火狮子”最为精彩,狮子多为手工扎制,配合以铿锵有力的节奏,舞起来千姿百态,令人击掌赞叹。此外聊城还拥有冠县朗庄面塑、马官屯泥人、阳谷泥哨、雕刻葫芦、东昌木版年画等丰富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工艺,可谓是一座馆藏丰富的民俗图书馆。
聊城民俗文化概览
莘县温庄火狮子
火狮子是莘县温庄独有的一种民间艺术绝技,据当地人推算已传九代,近200年历史。“火狮子”有别于传统的南狮、北狮,用数千根火捻点燃后的亮点组成的狮子轮廓,极其艺术感染力,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独有的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民间舞蹈形式。“火狮子”2007年被山东省政府收录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又称秧歌,是山东省冠县境内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柳林花鼓创始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以武打动作与民歌演唱相结合,载歌载舞,生动地反映了北宋末年梁山英雄化装混进大名府,搭救卢俊义的情景:持伞者:吴用;头鼓:刘唐、李俊;二鼓:柴进、花荣;头锣:孙二娘、扈三娘;二锣:顾大嫂、乐大娘子;和尚:鲁智深、武松;京妈妈:金小姐(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救出的那人,因其能歌善舞,特从外地请来,以协助众好汉进城);老鞑子:宋江;憨小:燕青。
聊城杂技
聊城杂技历史悠久,艺人辈出,逐渐形成了富有齐鲁特色的杂技行业文化体系。聊城杂技主要包括马戏、魔术、表演三大种别,重视腰腿顶功,突出新、难、奇、美、险,艺术风格朴实、英武、粗犷,素有齐鲁英豪之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运河秧歌
运河秧歌是一种综合性的舞蹈,至今约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境内古老的运河两岸的十几个水闸码头,几十个村庄流行。目前梁水镇、沙镇、道口铺、闫寺、李海务(今凤凰办事处)等一带均有秧歌队。运河秧歌阵容庞大,少时二三十人,多时六七十人。其中伞棒舞的动作豪迈粗犷,矫健、英武、多与武术套路相糅合,难度高、力度大。秧歌演出通常先以棒舞开场,然后舞伞人领诸人登场。随后伞旋棒打,舞队中花大姐、花公子、三花脸、憨老婆、憨小、绅士、老翁、火流星、高跷、跑驴等角色,在伞的指挥下依次表演。穿梭在队伍中的憨小、憨老婆等丑角,不时地说出农村最让人发笑的话,诙谐逗趣。
东昌府道口铺竹马舞
竹马舞是道口铺办事处的特色文化,也是聊城有名的民间舞蹈形式。“竹马舞”是春节期间民间的一种花会形式,多在元宵节前后表演。表演竹马者一般要求4男4女,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正生骑红马,青衣(俏闺女)骑黄马,小生骑绿马,花旦(花大姐)骑白马,小丑骑黑马。竹马的表演在跑动时,各角色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以走场为主,有“双进门”、“开四门”、“水溜溜”、“绕八字”、“蛇蜕皮”、“十字靠”、“剪子股”、“跑圆场”、“三龙出水”、“南瓜蔓”等十余种。演员手中的道具,或马鞭,或刀枪剑戟,或棍棒,根据人物身份选定。表演者通过表情、姿态和唱腔,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表演时,伴奏乐器多为锣、鼓、镲等打击乐器。目前,这种活动已与秧歌、戏曲小唱如弦子戏、三句半、吕剧、豫剧等有机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内容更鲜活的寓教于乐的民间娱乐健身运动。每逢节庆,五颜六色的群马,生龙活虎,跳跃奔驰,大大活跃了节日气氛,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冠县三合庄高跷
冠县辛集乡三合庄村高跷,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已传承11代。它的表演气势欢腾,热烈奔放,轻盈优雅,灵活飘逸,粗犷剽悍,朴实稳健,具有鲁西民间舞蹈的典型特点。高跷队刚组建时时只有3付拐子,表演动作也非常简单,后来经一代又一代传人不断丰富发展,队伍逐渐壮大,表演日渐成熟。高跷队多在民间集市、庙会上打场子表演,头付拐上锭有钢钉,能很快打开场地。表演中演员扮成各种戏曲人物,踩着高跷进行表演。技艺高超的演员能表演劈叉、翻跟斗、从八仙桌上向下翻等高难度动作,喜剧人物则插科打诨、诙谐逗乐。高跷表演没有固定的曲目,往往根据演员的特长,表演一些简单的小戏,如《小放牛》、《刘海砍樵》、《十八相送》、《猪八戒背媳妇》等。
高唐落子舞
高唐“落子”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最早起源于清朝干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发源地在高唐县城南15公里处的倪堂村。落子舞的道具简单,仅用1根1米左右的竹竿,两端加红毛线穗、铜铃数个、竹竿涂上绿颜色,杆体夹铜币,打跳起来,随着舞步的节奏,同时发出多种清脆的声音,陈列在室内,还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工艺品。落子舞的服装讲究,男演员头戴英雄巾,黑裤褂加黄坎肩,打裹腿,黑鞋加彩绸;女演员上身紧身红褂,下身紧身裤、红鞋,具有古今结合的观赏价值。“落子”人数不限,10到40人均可,但打、跳的动作、舞步、节奏要绝对一致。全队人员要求男女各半。在历史上,领舞者是类似戏曲舞台上的男丑角和女彩旦。女彩旦大多数为男扮女妆。男女领舞者是队伍的支柱和核心。他们不仅与整个队伍配合一致,而且相互挑逗,妙趣横生,令人捧腹不止。
田庄花船
田庄花船位于冠县冠城镇田庄村一带。田庄花船有着200多年的历史。田庄花船表演分“文武场”,文场演唱,武场舞蹈。文场共5人,踩街时敲锣鼓,表演时演唱本地流行的乱弹。乱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称为“北曲遗韵”,唱腔风格高亢嘹亮、悲壮苍凉,别有韵味。演唱的剧目主要有:《铁冠图》、《高平关》、《赵公明下山》、《高金宝下南唐》等。武场舞蹈表演包括4部分:它有花船、花车、二人搬、老姜背老婆四种舞蹈组成,表演各富特色。花船表演优美流畅,模仿逼真;花车表演配合默契,风趣幽默;二人搬表演热烈火爆,技术独特;老姜背老婆表演真假难辨,富有极强的生活气息。
鱼山梵呗
“梵呗”起源于佛陀时代,“梵”为古印度之意,“呗”为赞叹、赞颂,是佛教举行宗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的颂歌,是净化人生的清净之音,后世泛指为传统佛教音乐。因“呗”与佛教同样从梵土(古印度)传入中华,故称“梵呗”。公元230年曹植登临鱼山,闻岩洞内传有梵音歌唱,便拟写音调并依《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撰唱词填入曲调,后被称为“鱼山梵呗”。
临清五鬼闹判舞
“五鬼闹判”是流传于临清城区的一种面具舞蹈,是以古代传说的神话故事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舞蹈,“五鬼闹判”中的“判”即阴司判官,亦即传说中的镇鬼之神钟馗;“五鬼”即是手执琴、棋、书、画以及撑伞的蝙蝠鬼,每当演出之时,随着一阵紧锣密鼓,手执琴棋书画的小鬼首先翻腾跳跃出场,动作洒脱,加之多种形式队形变换,整个场面情趣盎然,随后身材高大、豹头环眼、腰佩利剑的判官在伞鬼的伴舞下出场,只见他手执木板,舒展阔袖与众小鬼打斗嬉戏,或环眼圆睁、明察秋毫;或托琴聆曲、凝目观画;或举盘品棋、捋髯审书,小鬼判官配合默契,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加之借鬼喻理、伸张正义、鞭挞邪恶的深刻思想内涵,因而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它都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郎庄面塑
郎庄面塑产生于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哪叱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其制作过程,用精麦面粉发面,发好后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出各种花样,然后蒸熟,上胶绘色、晒干即成。它的造形简练夸张。面塑为半浮雕式,经过蒸熟“发胖”,显现出一种浑厚的造型美。着色也很大胆,常涂以大块面的红、黄、绿等原色,间以多变的线条,再用少量的钴蓝和白粉点缀成花骨朵和小梅花,最后用墨绿勾画出任务眉眼和发色,造成色相度的对比,使面塑色彩更加活泼跳动、绚丽多彩。着名民间工艺美术专家鲍家虎曾几次到冠县考查,赞其为“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枝奇葩”。
东昌府木版年画
东昌木版年画的生产已有近300年历史。东昌府木版年画、门神画二者融为—体,既具有年画的艺术风格,又起到门神作用。构图简洁,人物突出,刻画夸张,整体感强;人物造型眼形窄长,鼻梁鼻翼瘦窄,形象丰满质朴;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其勾绘线条朴拙而生动,清秀而简炼。取材范围广泛,包括描写劳动生产的耕织图、小鱼家乐、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福禄吉庆之类的吉利画等。
雕刻葫芦
雕刻葫芦也称蚰子葫芦。独特的传统工艺品,兴盛于清末民初。当时,聊城蓄养蚰子的风气甚盛,蚰子葫芦的销量很大。种植、制作、销售葫芦的村庄大都集中在聊城城关、闫寺镇、梁水镇3地。雕刻的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虽价格昂贵,却供不应求。1978年以来,艺人们在继承传统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葫芦切割组合成各种造型,改平刻为透刻,使图案立体化,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新产品,使之成为馈赠佳品。
阳谷泥哨
阳谷泥哨属吹奏乐器。原名“咕咕虫”。用粘土(胶泥)烧制而成,是阳谷县流传的一种土制娱乐用品。从其外型、发音和原料制作来看,为古代乐器“埙”演变而来。泥哨有泥制、陶制两种。从3寸许至1尺大小不等。其上有10孔,音域在10度以上,可运用单吐、双吐、花舌等技巧吹奏,发音清脆嘹亮,委婉悦耳。特别适于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用以演奏地方戏曲和民歌有独特的乡土韵味。原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飒为其定名为"阳谷哨"。1953年10月3日,《北京日报》对阳谷哨进行了报道。1978年,阳谷哨曾在"全国民间工艺品、少数民族用品展览会"上展出,受到有关单位的重视。
茌平剪纸
茌平剪纸具有线条豪放、形式朴素、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各种各样的花鸟人物,形象传神,栩栩如生。民间艺人用其朴素的手法将纸剪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其技艺代代相传。在内容上反映喜庆、吉祥、如意、忠孝之题材较多。在艺术风格上,茌平县东、西部剪纸同中有异。东部地区注意物象的外部轮廓,不打草稿就动剪成形;西部地区在简括的物象上注意必要的花纹装饰,使作品显得俏丽高雅。逢年过节,多剪“白莲红鱼”,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新婚嫁娶,则用“鸳鸯戏水”,祝愿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茌平剪纸已被中国美术馆、省美术馆收藏80多幅,另有不少作品被国外收藏家收藏。1994年,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黄河夯号
黄河夯号是黄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历代黄河河工在治黄实践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项黄河文化,它不仅是治黄实践的浓缩,而且也是推动抗洪抢险施工的力量。黄河夯号的特点是紧张、高亢,雄浑有力。号子不同,内容有别,或缓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扬。根据施工场面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号子,可给施工抢护人员以速度和力量,达到同心协力抗洪抢险的目的。
高唐丝调
高唐丝调又名高唐四平调,是流行于高唐城乡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
高唐四平调曲调优美,长于抒情,其曲调是四个乐句的重复,演唱形式灵活,可多人一起演唱,也可一个自弹自唱。其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二胡、竹板、节子,也可加入小乐队伴奏。丝调悦耳动听,长于抒情,演唱形式灵活,既可一人自弹自唱,也可多人一起表演唱。
蛤蟆嗡
蛤蟆嗡是流行于冠县桑阿镇、贾镇、梁堂一带的民间小戏。它是由河北魏县、大名等地流行的落腔(落子)传入山东后,在演出过程中逐步吸收河北梆子、四根弦的特长,并和当地语言相结合而形成的剧种。它的主奏弓弦乐器“二胡头” (或称“胡子”)是用椿树根挖制而成,蒙以桐木薄板,上配30多厘米长的琴担和两根丝弦及马尾弓。椿树根木质松软,发音浑厚悦耳,嗡声嗡气,加之在唱腔小过门中(so、do)两音反复出现,听起来酷似雨后蛙鸣,所以当地群众称为“蛤蟆嗡”。
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流传在高唐县琉璃寺镇、卅里铺乡、尹集镇、固河镇、梁村镇的各个村庄。木板大鼓来源于高唐民间艺人表演并创作,其内容较为丰富。过去老艺人以说唱相间的形式,以成本大套的演义书说唱于书场、茶馆之中,如《呼家将》、《杨家将》、《施公案》等,有时在说唱过程中,听众则脱离“书”的内容为“说”而喝彩,正像人们所传“说的比唱的好听”。解放后,说唱段子不仅是传统的固定词句,更多是配合政治运动思想教育,歌颂新人新书而创作的段子。例如高唐县琉璃寺镇的赵华元自己改编了许多小段《白猿盗桃》、《狸猫教虎》等,在当地说唱,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冠县查拳
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查拳起源于山东冠县张尹庄(又名一里庄),由回族人查尚义(查密尔)、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创编并在回民中传播。查拳盛行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后遍及海内外,尤以在回族中流传更为广泛。历经数百年的实践和演变,查拳形成了现今的冠县的"张式"查拳,冠县的"杨式"查拳,任城的"李式" 查拳三大流派。三派的套路内容不同,练法也各有其妙,但其拳理相同,其要求也大体一致。查拳的风格特点是:姿势舒展挺拔,发力迅猛,动静有致,刚柔兼备,节奏鲜明,步活灵活多变,结构严谨,功架整齐。无论往返进退,上下起伏,力求协调配合,整个套路表现出一种潇洒剽悍矫捷的形态,是长拳类型中较为系统的拳种。
’‘’‘’‘’‘’来自爱承旅游网
方言
1.一外地人问路:古楼怎么走啊~~ 偶用标准地普通话聊城分话告诉他:不远~~ 前面一把棍儿~~~ 外地人说~哎呀~聊城人杠好啦哩~
2.偶的一位同事平时不喜欢说普通话,但是因规定没办法,只好说. 一日,接电话,对方说找某某,偶同事用标准的聊普(聊城的普通话)说:他将才还在这里呢 ~
3.嘻嘻,偶朋友给偶打电话,第一句话就问,你奏么哩,我晕。。。
4.偶有一朋友来找偶玩,有些阴天想下雨,偶问她,外面天气怎么样啊,她给偶说:下雨了。我问,下的大吗?她回答偶:qiu(求) qier(气儿)~ (就是下的不大)
5.前几日给表妹及其男友做灯泡,去新世纪蹦迪,最后,其男友说:音乐忒响了,振滴我心克朗子疼.(心口疼)
6.某日,俺跟俺朋友讲故事,讲地 leng 玄糊,俺讲完以后,她对俺说:你白dai这里八瞎了~(就是胡说八道)
7.俺一熟人,用标准普通话给俺说:结婚(gang)不好啦哩,有了小孩还得拉巴小孩子!
8.上午领导开会训话,“嫩这些人,别管俺咋梭,嫩豆四(就是)不听啊。这回抓瞎滴喽吧,人家省里来检擦的一看,嫩弄滴魔儿也不四个魔儿,俺逮旁边给嫩拼命滴死眼塞(使眼色),想帮嫩圆圆差儿(圆场),可嫩类?嫩豆四不往俺身桑死劲啊!死眼租子木眼皮啊嫩!”
9.东昌某君,一日去南方出差,宴会上操着普通话的腔调问服务员:小姐,你们这儿有什么喝头啊?服务员忙去厨房问,一会服务员回来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们这儿没有喝头.这时只见此君用聊城话大声说到:"就是汤"
10.一日我在服装店里看衣服,这时进来一个穿着时髦的少妇,操着一口普通话看衣服,试完一件衣服后,服务员问她:您觉得这件怎么样?只见这少妇用普通话说到:"样式是不错,就是穿在身上有点{固巴地上}"
11.说在一个酒店宴会包间里面,新上来两个服务员,普通话还不是很标准,上来一盘油炸花生米,服务员介绍到:先生,这是油炸长果粒儿,(花生在聊城很多地方的方言叫做“长果”),请慢用,另一服务员感觉她说错,把她叫出包间训到:你会说就说,不会说别远意(yuan yi)。
咱们聊城人的老土话
牲畜叫做“头顾”
水桶叫“梢”
骂叫“熊”,昨天晚上叫“夜来哄行”
没怎么叫“母待”
馒头=膜膜
玉米叫“棒子”,去了粒叫“棒穗子”.玉米也叫"棒槌子
红薯=地瓜、山药
上学叫“念书”
真叫做“杠”!
真累啊==杠累了!
真好啊==杠好了!
表示特别叫做“忒”
忒好了!
忒累了!
高兴叫:得
说人长的矮叫矬子
谈话叫“拉拉(la二声)”
老太太叫“老妈妈儿”
蝉的幼虫叫 “神仙” “节料鬼”
上午叫“头晌午”
中午叫“晌午”
下午叫“天夕”
晚上叫“洪行
收音机叫“戏匣子”
手电筒叫“电棒子”
烦了,腻了,叫“徐”比如:这粘(nian)粥嚒时候也喝不徐。
够了,足了,叫“局”比如娶媳妇坐席,主家来让酒,“吃好,喝局啊。”
小猪叫“捞捞”
玉米皮儿叫“棒子窝”
玉米须叫“棒子缨”
玉米面叫“糊涂”
下雨加雪叫“法不拉”或者“转么拉”
小猫叫“划划”
做饭叫"揍"饭
田螺叫“别乐牛”
小时候用纸叠的叫“趴”
陀螺叫“丢丢”
打趴,抽丢丢
媳妇叫“家里”
洗衣服叫“愁衣裳”
鼻涕叫“鼻子”
以揍开头的
干吗叫揍吗
做饭叫揍饭
蹲下叫谷底下
青蛙叫河玛
膝盖叫“哥乐百”,额头叫“也乐盖”
屁股还叫"腚呱子"
蜻蜓 叫 蚂楞
麻雀 叫 家巧 或者叫 巧巧
水瓢 叫 水舀子
啄木鸟 叫 嵌哒目[饿吴];俄吴2个字一气读,读快
西红柿==洋柿子
前儿里==前天
咩个儿==明天
“一把棍儿”就是一段的意思
厕所叫茅子
被骗叫“被嘞”
香皂叫胰子
板凳叫杌子
回家叫家走
西边叫家西
东边叫家东
北边叫家北
南边叫家南
距离远了再加个大--大家东
洗是愁
尿布是芥子
洗尿布--愁芥子
骗叫呼楞
骗人---呼楞人
枕头叫 豆枕
屋外边叫 当街
阳光叫 老业
小石子叫 磕拉
拍身上的土叫 扑拉扑拉
扫把叫 条数
急喘气叫呼歇
动物类:蛇叫“床床”
啄木鸟叫“千大模子”
鲫鱼叫“鲫瓜子”
牲口叫”头古“
用品类:摩托车叫“电驴子”
自行车叫“骑车子”
手电筒叫“电棒子”
毽子叫”卷儿“
食品类:油条叫”果子”
糕点叫“大果子”
花生叫“长果儿”
动作类:我收拾你叫”我佛你“
修理叫”捣古“
贡献者:聊城网络团队

㈤ 中国茌平简介

茌平县地处鲁西平原,总面积1117平方公里,辖6镇8乡2个街道办事处,810个行政村,56万人口,现属山东省聊城市,系山东省改革开放试点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茌平秦时置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而得名,是战国时期高士鲁仲连、唐初名相马周、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清代画家董立元等历史名人的诞生地。境内有着名的尚庄大汶口文化遗址、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孔子回辕处、鲁仲连祠等名胜古迹,展示了古老璀璨的文明史。
茌平县资源充裕,物产丰富。县域属暖温带大陆季风区半干旱气候带,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全县沃野平畴,总耕地108万亩。淡水资源充足,水利条件便利。全县有价值的生物资源多达700多种,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林果、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出口基地,名优特产闻名遐迩,特别是圆铃大枣为历代贡品,以其独特的医疗保健效果畅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已开发出枣汁、枣泥、枣酱、枣饮品等20多种系列产品。另外,鲁西黄牛、南莲池十孔藕 、黄花菜、香椿菜,以及剪纸、草编 、柳编 、条编等工艺品也久负盛名。 同心协力建设铝城枣乡,与时俱进实现跨越发展。茌平的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以高于17%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工业更是以年均35%的速度超常规发展,我们将以打造东方铝城、开发鲁西枣乡为重点,力争5年内跨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

㈥ 什么是龙山文化时代请各位详细介绍一下

泛指中国黄河中一类文化遗存

简介: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发现: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山东省章丘市)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着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于是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遗存: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着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日照尧王城遗址,寿光边线王城址,、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鹿邑栾台遗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等。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分布:大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湖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分布日照、章丘)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

历史:1928年4月,当时还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吴金鼎到离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不远的汉代平陵城遗址作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经龙山镇城子崖,不经意地回头一望,路沟边断崖的横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阳光下一条延续数米的古文化地层带清晰可见。此后,吴金鼎先后5次到城子崖实地考察,发现了大量色泽乌黑、表面光滑的陶片,这也就是日后龙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吴金鼎很快就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他的老师李济先生。被人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的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及考古学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就这样,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发现了龙山文化。
1930年至1931年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学家最初称其为黑陶文化。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4000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艺术品蛋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不要说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烧制出这样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难。 1949年以后,大量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把它视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在,我国考古专家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作为区别。一般的分法是: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 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3个类型;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类型:1930~1931年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下层突出地存在轮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壳黑陶,所以最初称为“黑陶文化”,被认为是起源于东方而与仰韶文化不同系统的遗存。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第一次发现了小屯(商代)、龙山、仰韶3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在30年代,归属于龙山文化的遗址不仅有黄河中、下游的,还包括了杭州湾地区,当时根据地区差别,划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 3个区。又有人提出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并认为后冈的龙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驱。
1949年以后,大量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把它视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在,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以资区别。一般的分法是:

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定名的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文物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900~前2800年。

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600~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 3个类型。

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3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500~前1900年。目前这些文化暂多冠省名加以区别,今后通过深入对比研究,有条件的当以代表性的遗址地名单独定名。至于30年代所称的杭州湾区龙山文化,已经另行命名为良渚文化。

陶器特征: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整,部分器物如罐类还采用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灰陶的烧成温度约为840℃。 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这一时期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主要原因用来加固器身。
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技术革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等。纹饰以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见少量方格纹。
山东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北部和辽东半岛等处,时代距今4 千多年。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在制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因而器型相当规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还有少量红陶、黄陶和白陶。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红陶950℃,白陶800--900℃。黑陶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种。细泥乌黑发亮,学者们称为“蛋壳黑陶”。
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的水平。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还有鬲。山东龙山文化鬼脸式鼎腿、圆环状鼎足最有特色,为其他文化所罕见。
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董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看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文化遗址

黑堌堆遗址

黑堌堆遗址位于永城市龙岗乡王楼村西北角,被确认为是龙山、商、西周文化遗址。黑堌堆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从发掘情况看,“遗址堆积较厚,文化内涵单纯,出土遗物丰富”。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骨蚌器和角器。 中国龙山文化也是发源于此。另外还有王油坊和造律台等遗址也矗立在这一地带。黑堌堆的传说:每年黑堌堆长高半尺,大概二十米见方的黑堌堆上曾经长有一棵大树,高高的树上曾经经常有晾晒的衣服.被褥和鞋子,路人都很惊奇,传为宝地!传说的可信度是很低的!但是黑堌堆遗址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现在已经是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黑堌堆遗址有力地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龙岗这片广阔、平坦的土地上。

尧王城遗址

尧王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地下考古表明都城面积比两城遗址还要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该遗址被发现于1934年,1977年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该遗址面积比两城镇遗址面积还要大,应该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该遗址文化层厚度一般为2—3米,最厚处可达6米。地层堆积以龙山文化层为主,兼有大汶口、岳石、商、周、汉等时代。作为在考古界有着重要影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尧王城遗址是一处由大汶口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文化遗址,是一个较早发展起来的聚落,属山东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

藤花落遗址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首例内外双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是江苏省发现的第一座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50余座龙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适宜作聚落形态考古的大遗址,对研究文明的起源有重大价值。

遗址位于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云乡,面积15万平方米。对龙山文化的内外两重城墙进行解剖后发现,外城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由城墙、城缘、城门等组成,城周1520米,面积约141375平方米。内城平面近圆角方形,位于外城内的南部,由城垣、城外道路、城门、哨所组成,城周806米,面积40560平方米。在内城内发现35座各式房址,其中一座“回”字形大房址有110平方米,可能是一个与宗教、祭祀、集会有关的场所。

藤花落遗址中还发现夯土台基、奠基坑、灰坑、灰沟、道路、水沟、水稻田、石端口头等遗迹200多处,出土石器、陶器、玉器、炭化稻米、木桩以及各类动植物标本2000余件。

丁堌堆遗址

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面积约4500平方米。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考古所的支洪远曾率领文物考察队在此进行勘探、考察。经勘探,文化层分三层:第一层,深1米,含有灰色陶片;第二层,深2米,含有黑色和灰色绳纹陶片;第三层,深3米,含有方格纹、篮纹灰色陶片,且有炭灰遗迹。文化层厚约3.7米,遗址保存完整。1981年其被中央考古研究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升格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考古专家在遗址中发掘到的大量陶片、器物可以看出,其中灰陶较多,而且胎质细密,烧制火候高;红陶相对较少,胎质疏松,烧制火候低。灰陶采取轮制法,器表光滑,并装饰有绳纹、弦纹等;红陶是手工制作,器表较粗糙,素面。但无论是灰陶还是红陶,器物都是平底,未发现圈足、袋足器。因其主要特征具有龙山文化性质,所以可认为是早期龙山文化,按分类属庙底沟二期文化。

庙底沟二期文化曾一度被认为是仰韶文化,自从1959年庙底沟遗址被发掘后才搞清楚。1959年,在庙底沟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它是叠压在仰韶层的上面,并且在文化性质上具有从仰韶到龙山的过渡性质,因此把它定为龙山早期,以“庙底沟二期文化”代表这个类型的遗存。

从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来看,都以手制为主,不见轮制的痕迹,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方格纹极少见;器物颇多大型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物,具有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特征,是龙山文化中较早的一种遗存,因此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

淄博遗址

子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城阳区城阳镇城子村东北一百米处的高台地上。因为这里原为古城(不其城)的东北角,地势较高,所以当地群众又称“东城顶”。

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西面与北面均为断崖,高约2.5米。有一米左右厚的灰褐色文化层,断断续续地暴露在表面,内含文化遗物比较丰富。

采集到的文化遗物有:单孔扁平斧、长方形扁平石铲、半月形双孔石刀、长方形带孔砺石、石钵、石凿、石镰、石矛。石器均为通体磨光,刃部锋利,制作精致。陶器以灰陶、黑陶为主。

根据考古学家考察确认,这是一处龙山文化类型的文化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为研究青岛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河南遗址

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西部边缘地带,新发现一处比殷墟还早600多年的大型龙山文化时期城址。

此次考古共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城墙140余米,房基、陶窑各一处,鹅卵石铺成的地面图案两处,出土有石斧、蚌镰、骨簪等器物及大量的陶鼎、陶罐、陶鬲、陶碗等器物的碎片。特别是在房基中发现的两处用鹅卵石铺成的地面图案,为目前龙山文化考古中仅见,其中一处面积约10平方米,从外形看很像是一只虎,专家们认为它应与当时人们的图腾崇拜或祭祀有关。

景阳冈遗址

位于景阳冈村以西。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吴汝祚首先在此发现了景阳冈遗址。1979年,聊城地区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选点试掘。

在遗址北部清理出龙山文化灰坑1 个、春秋墓1座。灰坑剖面有清晰的文化层,堆积厚约1.5米。上层为耕土,呈灰褐色,陶片、兽骨遍布;耕土层下为汉代、商周文化层;最下层为龙山文化堆积。出土了大量龙山文化中晚期的遗物,多为生活器皿。灰坑底部发现一完整牛骨架,似为祭品,对古代家畜饲养的起源、驯用、牲畜祭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还采集有小骨针、蚌刀、石刀、石斧等。春秋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东西长3.5米,南北宽2米,残深3.2米。墓底中部有一长方形腰坑,坑内殉狗一只,头向东。墓内出土遗物有陶、铜、骨器等共1770余件。1994年,聊城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文物勘探队在配合阳谷县景阳冈公园开发建设工程中又发现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城址平面近似椭圆形,东北——西南走向,西端较窄,中部弧形凸出,南北长约1150米,北端宽约230米,南端宽约330米,中部最宽处约400米,总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同年底至1996年冬,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聊城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又联合对其进行了钻探、试掘工作,发掘面积为1200平方米。经挖掘发现,地面已无城垣遗迹,地下城垣保存完好。古城遗址东北角现有南北向水渠穿过,从水渠西壁可见耕土下即有岳石文化城垣残基,其外侧被东周城垣残基打破。岳石文化残垣下压龙山文化城垣,其顶部到水渠底高1米余,渠底见水,无法钻探,估计渠底以下还会有数类以上的城垣。水渠壁上暴露的龙山城垣内侧夯层向里倾斜,夯层较厚,不规整,城垣外壁陡直,打破内侧城垣的灰坑,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城址中心处并存大小两个利用原自然冈丘经部分加工而成的台址。大、小台址分上、下两层,下层主要用纯净黄褐面沙土夯筑,上层为灰花土筑成。夯具分圆棍夯与石器夯,夯窝明显,夯面清楚。出土遗物具有显着的地方特征。陶器中以灰陶为主,黑陶较少,红褐陶占有一定比例。除陶器外,出土文物还有瓮、鼎、鬲、盆等。特别是在1996年春季发掘的一条灰沟中,发现一刻文陶片,属一小型泥质磨光黑陶罐的肩部,残存部分呈三角形,从刻划形式看,是在陶器成型之后,烧制之前刻上的,系龙山时代人们所为。从字的形体看,与甲骨文似有渊源关系。景阳冈龙山文化古城址,是迄今黄河流域发现的最大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址。城内大、小台基布局清楚,遗物丰富,为研究这一地区龙山文化的面貌与中原龙山文化的关系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等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该城址1977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一提名奖,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场铺遗址

在茌平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城墙平均宽度为28米,最宽处达到30米,保存下来的高度接近2米,用黄沙、黏土混合分块夯筑。根据钻探结果,城墙大体接近圆形,东西略长,面积在5万平方米左右。同时在城墙上发现了举行奠基仪式的奠基坑和祭祀坑,并出现了人祭现象。

教场铺遗址位于山东省茌平县乐平铺镇教场铺村西北,属龙山文化中晚期,距今在4600年-4000年之间。从2000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聊城市文物局联合进行了4次发掘。其中2001年挖掘出土的3座陶窑是山东目前发现的龙山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组。

除新近发现的4300年前的古城墙外,在发掘区内还发现了4300年前龙山时期房址20座、灰坑500多个、窑址7座、奠基坑10座、墓葬11座,并出土各类陶、石、骨、蚌质地的出土遗物近千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队长梁长合研究员认为,近几年的发掘,对于研究夏商文明的孕育和形成过程,提供了比较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并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探索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青岛胶南遗址

胶南史以“东国名地”着称,文化灿烂。截止1987年,境内已发现龙山文化遗址19处:宝山乡向阳、大张八、隐珠乡郭家河岩、王家河岩、胶南镇小尧、张家楼乡河头、纪家店子、上疃、琅琊镇东皂户、营前、营后、藏南乡高戈庄、崖上、塔山乡西寺、驼沟、张家大庄、井戈庄、海青乡甲旺墩、市美乡西茶沟;黑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在胶南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些遗址地面暴露大量陶片、蚌片、人骨,曾出土石斧、石铲、石刀、石镞、陶◆、陶罐、陶杯、玉环、泥质镂孔高足杯和蛋壳陶杯残部等。海青龙山陶器以黑陶闻名,但它同样拥有红陶和白陶。龙山黑陶有多种器形,制作方法多样,但它最主要的特色是器壁薄、器形精美、表面黑色磨光。许多黑陶是轮制或手制而成,最后用拍子和砧进行精加工。这种陶器通体漆黑,闪闪发亮,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易成春海青龙山文化黑陶从现代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这种远古时代的生活、祭祀用品,发现了它不同寻常的美,一种带有原始气息的古拙的美,正是这种朴素的美,恰恰符合今天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时尚,从而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的精美的黑色艺术品。

延伸阅读

2007年5月,刊登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Yangtze River》,里面有组数据是非常惊人的。

通过对山西陶寺文化(距今4500年)古人骨DNA的研究,目前已经可以肯定的是,龙山文化的居民,其Y染色体SNP单倍型是O3—M122,并且只含有O3和子类型O3e,没有其他类型,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现在汉族的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古代中原人,也就是龙山人。

单独看O3,各地汉族中至少60%-70%来自龙山文化,对比2004年的《evolution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population inferred from chinese Y-chromosome evidence》一文的数据,我们可以肯定,今天的中国各地的汉族,从东北到广东,从东南的客家到西北兰州,其主体就和5000年的古代中原人无异,今天的汉族,就是古代中原人的直系后代,在汉族中父系的O3一直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5000年一直没有变化。 龙山文化,尤其是庙底沟遗址,带有漂亮的玫瑰花图案的黑陶,被认为是和“华—花”部落有关,而对光明的崇拜是这个部族的特征,被认为是古代华夏族的祖先源头。现在各个汉藏语支系中,一般“hu”“gu”“hua”“gua”“hao”等词根都有光明的意思,比如苗语的gua,畲语的hu,汉语的hao(昊、皓),藏语的gu,无不具有光明、光华的含义,龙山文化,被认为是汉族人的祖先华夏族部落的文化,而对陶寺遗址的确认,也支持了这种说法。

而当代汉族的其他血统,来源于同属于我国境内的其他文化源头;比如,长江流域的其他古代文化的居民对汉族的血统也不少,大溪文化、良渚文化、吴城文化等也是对汉族的血统也构成了重要的来源,大致在占了10%-35%比例,平均大致为20%,主要是对南部汉族的影响比较大,对北方汉族的影响相对要小很多;又比如,北方汉族的其他血统主要来源于红山文化等北方文化的影响,而南方汉族受这些影响较少。

大多数学者根据龙山文化存在的时间段,猜测传说中的尧、舜、禹以及夏朝可能就处于龙山文化的范围内。特别是山东省日照尧王城遗址,该地域有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而古书上记载尧帝的部落也生活在这附近,尧帝称为陶唐氏,而陶寺的名称,是否几千年来没有变过,这让人产生了许多联想。

今天,随着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龙山文化也会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并把相关研究推到新的高度。

㈦ 茌平马周纪念馆开放时间

茌平马周纪念馆开放的时间为工作日周一到周日的早上九点到晚上的九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分析。

首先茌平马周纪念馆开放的时间为工作日周一到周日的早上九点到晚上的九点,假节日也有正常开放。

其次是茌平马周纪念馆不仅有在工作日开放,同时还有在休息日开放,说明照顾到了不同群众的需求。

再者是参观茌平马周纪念馆有助于提升自身革命精神, 学习红色文化的精髓。



茌平马周纪念馆全年开放的原因:

1、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

2、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3、可以提升群众的红色文化精神。

㈧ 山东古文化遗址有哪些

1、岳石文化城址,位于大泽山东岳石村附近;2、龙山文化遗址,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而得名;3、尧王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4、平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茌平县乐平铺镇教场铺村西北;5、滕国古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滕城村。

山东共有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曲阜、青岛、聊城、邹城、临淄、泰安、蓬莱、青州、烟台)、2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济南市章丘区官庄乡朱家峪村、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齐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山东段)、39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岳石文化遗址,位于大泽山东岳石村附近,因最早发现于大泽山镇东岳石村而得名。1959年修淄阳水库时,在岸边发现该遗址。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经考证为东夷族创造的一种古老文化。

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附近,整个遗址南北约2000米,东西约1500米,由若干个遗址群组成,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出土的黑陶主要有杯、碗、豆、盘、盆、罐、瓮、鼎、等日用器皿。

㈨ 茌平哪有好玩的一个人出差

茌平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的教场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各类文化遗址60余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重大课题,将黄河下游探源的重点放在茌平县。

淳于先生碑

旧县志载,淳于髡墓位于茌平镇(现振兴街道)小刘庄, 是茌平八景之一,名为"髡林夕照"。淳于髡墓始于何时,无考。康熙55年知县陈吴琰亲题《淳于先生碑》,重修其墓并植以松柏。

明代石桥

明代石桥位于茌平县韩屯乡王桥村西南,横跨在东西流向的徒骇河上。此石桥为明代万历

茌山

年间所建(公元1573-1620年),距今已有370多年历史,石桥与河北赵州桥建筑风格极为相似。由于年久失修,该桥于2008年7月被大水冲毁。

古琉璃井

古琉璃井位于博平邓桥村,人称"八角琉璃井"。一般井的井壁是用砖砌成的,而琉璃井的井壁却烧炼成一个整体,井壁如同唐三彩般光亮耀眼。

张家楼革命烈士纪念碑

张家楼抗日遗址位于聊城市茌平县广平乡张家楼村。该村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子高遗址

台子高遗址,又名牡丘遗址。1970年秋,对遗址进行了部分试掘,整个遗址保护完好,文化层厚7米,发现的石器有斧、簇、矛,陶器有鼎、鬶、陶、罐、盆等共100多件。陶器饰纹多见绳纹、蓝纹、方格纹以及附加堆纹。1977年12月,被列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仲连祠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冯官屯镇望鲁店东村。

博平鼓楼

博平古楼始建于宋代,干隆年间重修。楼身由四根红色合抱大木柱擎起,上下两层,斗拱飞檐,成为博平的标志性建筑。文革时被毁,后重修。

重丘

重丘即今山东茌平县广平乡驻地。春秋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诸侯会盟于重丘。康熙五十六年茌平知县陈吴琰,书"重丘"碑立于该地,于碑右端说明"春秋会盟地。

太平桥遗址

为纪念太平军与清军作战的英勇事迹,后人在太平军"出降"的寨口处修了一座桥,名"太平桥"。并在桥西立"太平桥碑"一座。此桥经冯官屯镇政府维修。

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

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位于乐平镇教场铺村西北50米处,相传战国时期孟尝君练兵于此,故名教场铺。1992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㈩ 茌平县的荣誉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县,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中国产业百强县,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财源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沼气工作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全省基层党建先进县,全省工业发展先进县,发展中小企业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全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省级生态示范区,省级园林城市,全省绿化模范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县,省级文明城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县,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县

阅读全文

与聊城市茌平县有什么红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