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川渝除了提变脸绝活还有什么
提起川渝,不得不提变脸绝活,提起川渝,不得不提成都火锅。百变川渝,尽在成都。而味蜀吾,正是一家主打成都川味火锅的餐厅。
2. 川渝文化特点是什么
就人情而言:女人矫情,男人率真,农家质朴地道
3. 川渝文化有哪些文化元素
巴蜀文化总体上,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无为逍遥,更因刀剑而存。文化上兼容儒释道,以道,注川人风骨;以儒,举川人仕进;以释,去川人彷徨;进退之间,死生契阔。
滥觞于商代,见名于春秋,主体气质成于秦汉,巴的进取与蜀的兼容由此合二为一,秦汉以后逐渐融入中原文化,摇曳而生姿,经历代而飘然不散,是一片可以遮蔽天空的星云,和而未合,惜乎未能聚拢成星体,过去不能,现在不能,未来亦难能。
简介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
汉武帝时,张骞在大夏发现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说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国)再到西亚早就存在一条通道。这条通道,现代史学家沿用“丝绸之路”称呼的惯例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4. 为了共建巴渝文化旅游走廊,川渝两地做了那些事情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11
5. 到四川巴蜀文化川剧变脸培训机构能学到怎样的绝活啊
传授:普通变脸,回脸,回多张脸,完美回脸,无破绽回脸,中震脸,叼扇变脸,回脸叼扇,木偶变脸以及吐火,吃火,不用手操作变脸,一秒半变三张等特色技巧。学川剧变脸是一件比较有前途的事情。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川剧艺人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的汉族民间艺术瑰宝。
6. 巴蜀的精神是什么
巴山精神和蜀水文化
2008年5月12日下午2:00,一个让中国震惊的日子,与此世界也为之瞠目。7.8级的地震给这块富饶的土地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这次灾难主要发生在四川,它也向世界展示了植根于巴蜀大地的四川人身上那种“乐观幽默”和“自信坚韧”二者兼而有之的文化性格。
在人类面对灾难的最高道德考验面前和最高价值诉求的各种方案中,四川人给出了自身有巴蜀文化特色的神为之王,气为之壮,国魂为之振奋的特殊答案,让世人体验到巴蜀特色的感恩的心、博大的爱,以及坚忍不拔和乐观幽默相结合的四川精神。
这些精神和品格是巴蜀文明五千年历史传承不断发展的结果。在漫漫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巴蜀人一次又一次克服自然的和人为的特大惨烈灾难,用勤劳和智慧造就了“天府之国”的两个家园:一个是“九天开出一仙乡”的和谐人居家园,一个是巴蜀人“天地之间人为贵”的和美心灵家园;再大的震灾,可以摧毁物质文化的人居家园,但摧毁不了精神文化的心灵家园,反而更加磨炼出巴蜀人心灵中人性的光辉,人间的至爱,灵动的梦幻,乐观的浪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历史的威力比原子弹的威力还要强大。”深厚的巴蜀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证实四川人具有能够以人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巴蜀自然的能力,震后的家园在重建中会依然美丽,依然神奇,依然和谐。
四川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而到关键时刻便有重大作为的性格特点。
一是像冲出峡口的山洪,有些“叛逆”,但“叛逆得瑰丽而惊人”。四川人无论什么身份、职业都始终洋溢着一种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文化品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条件分不开。四川盆地地势复杂,高山深谷纵横,从中冲决而出的滔滔洪水终归万里长江。得此山川、文化精神的哺育和滋养,四川人出于对贫穷落后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默默无闻,蓄志待发,但一旦突破“瓶颈”现象,冲出“最隘一个峡口”——夔门,便大有一种誓不回头的志向,更有一番惊世骇俗的作为。对此,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三峡》中满怀激情地赞扬道:“从三峡出发的人,他们都有点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丽而惊人”。
二是像终究会燃起的湿木“疙兜”(树根),以“忍耐”性强而着称。忍耐是东亚文明之特征,而四川又是忍耐的典型。一方面,这种性格是他们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中养成的。在生产劳动中,他们凭借这一精神,“欲与天公试比高”,不夺丰产不回头,表现了人定胜天、不向自然低头的英雄气概。在杀敌战场上,他们凭借这一精神,敢于刺刀见红,作战勇猛,屡建奇功。但另一方面,在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惯了的四川人,也养成了一种安于现状、随遇而安的品性,只要基本生活尚能维持,一般不愿抛弃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轨迹。因此,即使受了压迫欺负,他们大多“忍”字当头,一忍再忍,甚至忍辱负重。北方人像干柴烈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所不满,拍案而起。而四川人像湿木“疙兜”(树根),更多则是采取传统的“文刺”方式,以幽默俏皮的文字,以入木三分的辛辣讽刺,来发泄胸中的愤愤不平之气。四川人干任何事情,开始时总是默默无闻,只是到了关键时刻才轰轰烈烈、闪光发热。
三是像疾风中的“劲草”,富有“忠勇牺牲”精神。在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里,四川人大多默默无闻,交差完粮,平平淡淡地作百姓的楷模。但在历史紧要关头,当内忧外患严重威胁到国家民族生存时,就会像疾风中的“劲草”,表现出强烈的“忠勇牺牲”精神。比如,在抗日战争前,由于四川军阀连年混战,一时间,四川人被国人目之为“怯于公战,勇于私斗”的人群。但抗日民族战争的烈火激发了四川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使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滚滚洪流中。八年抗争中,川军以窳劣的武器,迎战装备精良的日军,热血洒遍江淮河汉,威名播于三山五岳。与此同时,盆地之内的四川父老,为全国补充了近300万人的兵源,致使抗日前线有“无川不成军”之说;为国家承担了占总数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为全国提供了占征收总量38.5%的稻谷……四川人民在抗战八年中所做的贡献,受到了全国各界的高度评价。
自然在不停的变迁,变迁的过程中给四川带来了幸福、灾难、快乐和痛苦。但是这些被四川人用更加宽大的胸怀容纳并牢牢铭记在川人心底、深深扎根在灵魂深处,从而演绎了神奇的巴蜀文化。
举人居士
7.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巴蜀文化、“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为主题的读后感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读后感都要别人写。
你难道就不想好好读吗?
好好读了不就有读后感了吗!
8. 川渝文化精髓是什么
指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别称“巴蜀”。“川”是四川省的简称,“渝”为重庆市的简称。位于四川盆地及巫山东部地区,由于地域两地相邻,文化生活风俗上接近,故“川渝”是一个地理概念,在文化上也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因此两地经常被外界合称为“川渝”。
蜀文化
也被称为古蜀国或蜀国,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蜀族在现今四川一带建立的国家,后被秦国所灭。蜀族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华夏族群的古老民族。“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周武王伐商纣的牧野之战时,蜀人曾经相助。但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古代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有观点认为:蜀山氏与蚕丛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是古代羌人(语言学上属于藏缅语族)的一个分支。蜀国不只拥有单独一个王朝,在秦灭蜀之前,蜀分别由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杜宇氏、开明氏诸族统领。开明五世之前,蜀国的都城建于广都樊乡(即今成都华阳)。到了开明九世建都于成都。开明十二世时“五丁力士”开辟了石牛道,打通了从蜀至秦的通道。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时秦国灭掉了蜀国,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灭蜀后,蜀人残部一支在王子安阳王带领下辗转南迁,最后到达交趾,在现今越南北部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持续了五十年。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物的风格与同时期中原一带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时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程度。
巴文化
在中国先秦时期位处中原西南面、四川盆地东部的一个国家。始于先夏时期,于夏初加入夏王朝,成为其中一个诸侯国,灭于战国秦惠王时期。巴国的都城为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
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葜即伏羲,后照为巴人始祖。
据《辞源》:“巴国,古国名,位于今重庆、湖北、四川、贵州一带地方”。夏朝时(距今4100年~3600年)称为“巴方”,商朝时(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
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重庆全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战国初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从汉水流域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重庆立国。
古代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征战,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他们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这对重庆和川东地区,特别是大巴山一带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7]
战国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两部分。巴国文化是一种方国文明,巴地文化则是一种地缘文化。
重庆巴渝文化
巴地青铜器、陶器和文字系统“巴人图语”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先秦的时期考古学上所谓的“巴文化”。实际上,这一“巴文化”的概念主要是物质的,如果将这一文化概念扩展到当时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诸领域,并经与秦汉汉文化交融,传承发展到隋唐以后,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指以今重庆为中心,辐射川东、鄂西、湘西这一广大地区内,从夏商直至明清时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