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跪拜的礼节是怎么来的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
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
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王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如今的跪。
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1)跪拜文化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跪拜礼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稽首(qǐ shǒu),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稽有(jī)和(qǐ)两个发音。有学习礼仪的学者认为稽首的发音应该是jī shǒu。
注意,中国传统礼仪的稽首动作和佛教的叩头动作是不一样的,手的动作是不一样的,当然它所代表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佛教的叩头动作手心是向上的,意为承接佛法。
㈡ 什么是跪拜之礼
跪拜之礼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
㈢ 现在都啥社会了,为什么还有一些地方行施跪拜礼
跪拜,俗称磕头,细分来又有“稽首”、“顿首”等名目,其作用主要是晚辈向长辈,身份低向身份高的人表示礼敬。作为约定俗成的传统社交符号,跪拜的意义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的效用十分复杂,甚至包括尊崇、感恩、臣服、求肯、自贱等多种含义。这一礼节究竟起于何时,今已颇难说清,但它在我国古代社会是司空见惯而又十分重要的一大礼节,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自上个世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以来,经“新文化运动”、“破四旧”等社会浪潮的冲击,跪拜礼与许多其他传统礼节一样不断被扫荡、“祛魅”,在神州大地一股脑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要说完全绝迹,也不尽然。因为跪拜行为除了在一些宗教领域(如佛教内部),以及丧葬祭祖等特殊场合有所孑遗外,在一些地区仍是活生生的现实存在。如在笔者老家山东省西南部的不少农村,至今过春节仍有晚辈串门向长辈磕头的习俗。就我本人来说,有几年对此事特别抵触,自以为是读了书的文明人,不应再随波逐流地蹈此陈规陋习(当时脑子里甚至浮现作家巴金“不向任何人下跪”的告誓)。但人在老家过年,委实身不由己。尤其是母亲每次都要郑重其事地向我再三叮嘱此事(她甚至会专门提醒要给某人磕头)。我为此挣扎、犹豫、苦恼过,但想想自己一年到头在家之日少,何苦为此小事使母亲不快,最终也就被动服从了。不必说,我对此跪拜之礼是深不以为然的。只是这般年复一年过去,习惯成自然,内心也早已不复纠结此事,有些入乡随俗的心态罢了。平心而论,这类乡间礼节,多少也有点增益感情、加强团结的功效。譬如邻里间有两家不和睦的,趁着过节给对方的长辈磕个头,彼此寒暄几句,关系也就舒缓多了。这一习俗在当今中国毕竟极少见了,我在南方读书时,将其讲给舍友听,彼辈竟瞠目结舌,似乎不相信天底下尚有如此蒙昧的群落。
河南一高中要求学生集体跪拜孔子 每天读“圣贤书”(资料图)
举这个切身的例子,意在说明:像这类跪拜行为,是一种民俗性的社会历史遗存,你说它是陈规陋习也罢,流于形式也罢,这都不无道理,但要说反映“奴性人格”、“跪拜心态”什么的,恐怕也扯不上。总体看,这一习俗在我们当地也日渐衰微,再过上一两代,说不定真要绝迹了。
有道是“风水轮流转”,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出现,一些沉寂多年的传统礼仪渐有复苏之势。值得玩味的是,这种复苏并非出现在“落后”农村,反倒是一些“文明”相对较高的大、中城市,而且有一批敬仰传统的文化人在自觉提倡,乃至于蔚为风尚。在诸多礼仪中,或许因为跪拜礼最有象征性,又集中展现古今文明的价值冲突吧,故最易引起媒体关注和社会热议。如某学校组织师生祭孔啦,某社区孩子集体跪拜父母啦,某行业学员集体跪拜师父啦,某地群众公然跪拜官员啦,此类事件一经报道,每每令世人侧目。于是,现代人该不该行跪拜礼忽地成了一个尖锐的社会话题。
就反对意见看,一派观点是斩钉截铁的,认为现代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坚决不能下跪,甚至认为组织跪拜者是侵犯人权。理由是:跪拜礼是专制文化下的产物,只能展现封建礼教培养出的奴性人格。作为现代公民,应追求人格上的平等与尊严,正所谓“启蒙”尚未完成,岂能再让这种体现尊卑等级制度的腐朽礼教死灰复燃?有的观点则相对温和,认为个人性的自愿跪拜本无所谓,但跪拜毕竟是落后的东西,有组织的公开集体跪拜就非常不妥,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须加以反对。有篇题为《跪拜孔子应该批评吗?——站起来不容易,又何必跪下》的文章,被采访者孙立群先生所持的就是这种观点。
支持派的观点恰恰相反,认为内容必须赋以必要的形式,否则不足以显示其内容。既然跪拜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代表着表示一种谦卑、感恩和礼敬,恢复这一礼节,不仅不是奴性人格的表现,恰恰是一种德性的觉醒。今人应该为跪拜去“污名化”、“脱敏化”,面对天地鬼神、古圣先贤,父母师长,他们生养你、教化你,你在某些场合跪一下又有何不可,怎么就有损你的人格尊严啦?对持此类观点的人士而言,“有些人虽然跪下了,但跪得感天动地;有些人虽然站着,但总是奴颜婢膝”,在一些特定场合,不跪还不足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崇敬感恩心态呢!他们认为在“礼崩乐坏”的当下,应该适当地复兴这种古礼,即使显得“夸张”、“另类”,或担负“哗众取宠”、“奴性未改”等恶名,也在所不惜。
当然,相当多的人持中间立场。认为当今是多元化社会,不跪是个人自由,跪下也无可厚非,都不必大惊小怪,心安理得就好。更有人认为形式无所谓,内容才重要,甚至搬出孔子“无可无不可”的话。但这类高妙而旷达的议论,并不能解决社会上一般人的困惑。
就个人观点说,窃以为在社会层面大规模地提倡跪拜,尤其是强制性跪拜,不仅完全没有必要,而且会适得其反,易激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感。有道是“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跪拜毕竟是今人不肯轻易做的事情。百年来的“反传统”,固然值得反思和纠偏,但文化重建并非“翻烙饼”,非要将以前打倒的尽数复原。吾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向禅师参禅一样,知道何为“死句”,何为“活句”。既然跪拜在绝大多数民众心中已较少正面价值,与其让其在日常生活中重现礼仪之大端,不如把更多精力用在其他方面。即便孝敬父母,尊敬恩师的礼节,形式上也可以灵活掌握,比如在一些庄重场合拱拱手,甚至鞠个躬,也就够了,不必非跪下不可。因为后者既不方便,又不卫生,别人看着矫情,自己说不定也心理别扭。有些人定要在跪拜礼一节上继承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在有点食古不化、近乎迂执。有人甚至鼓吹跪拜是古人的伟大发明,说什么磕头不但使人懂得谦卑、感恩,而且可以调和五脏六腑,是一种极好的身心锻炼方法。这也未免有些滑稽。无论如何,社会上的各类反对意见,已警示提醒真心弘扬传统文化的人,大可不必在某种具体环节上以一种强势姿态与大众较劲。君不见一些明星大腕,坦然接受所谓弟子跪拜的表演,已足够让人恶心反胃。至于那些对官员下跪的行径,更是要鸣鼓而攻之。
支持复兴传统礼仪者,多是一些研究和亲近儒学的学者。但在对行跪拜礼这一点上,儒学界内部也有不同声音,甚至不乏极力反对者。如推广“生活儒学”的黄玉顺先生,就撰有《孔子的悲哀——关于集体跪拜孔子的感言》一文。此文乃针对河南某中学组织学生集体跪拜孔子这一事件,以及《人民日报》所刊发的张贺先生的批判文章《“跪拜心态”岂能弘扬传统文化》而发。黄先生对张先生的文章表示赞同之余,又觉得张文论说不充分,遂亲自撰文,从“跪拜孔子有违孔子思想”、“跪拜孔子有悖儒学原理”、“跪拜孔子现象体现‘跪拜文化’”三个方面,对集体跪拜孔子事件予以批判。
黄先生反对学校集体跪拜孔子的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这种把孔子当偶像崇拜的行为,有违孔子本人的思想。其二,产生于宗法社会的跪拜礼是“前现代性”的东西,“违背现代生活方式”,“违反现代文明价值”。因此,集体跪拜孔子表面上看似尊重孔子,实质上违背了主张因革损益、与时俱进的儒学原理。其三,集体跪拜是一种“奴性”行为,组织集体跪拜,违反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违反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文章最后,黄先生还沉痛地写下了“孔子地下有知,其不悲哀”结语。
如前文所述,笔者本来本并不支持全面复兴跪拜礼节。但读了黄先生的“批判”,却非但不敢苟同,反倒激起了对集体跪拜孔子一事的同情。理由也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黄先生缺乏对“跪拜”礼节的客观评价。以黄先生的学养,看问题应该考虑正反观点,以增强论说的力量。跪拜作为一种传统大礼,是中华礼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存在了几千年,岂能无一点正面价值,以至得不到黄先生的半点同情?即使黄先生反对“集体跪拜孔子”本身(尤其是校方有“裹挟”行为),总该对此礼仪写几句正面话吧,何必将其妖魔化,将其等同于女性“缠脚”的陋习,贴上“奴性”、“封建”等标签呢,使其万劫不得复生呢?个人觉得黄先生并未从百年来所谓“礼教”的“污名化”中走出来,对于“跪拜”过于敏感了,才有了上述看法。黄先生可以大声质疑“传统的就是正当的吗?”我们也可以大胆质疑黄先生:跪拜就一定“违背现代生活方式”吗?学校组织集体跪拜孔子,就一定“违反现代文明价值”吗?按照黄先生的思路,东亚的一些国民,比如日本人、韩国人岂不都因该羞愧自惭而死,因为韩国学生毕业要行跪拜礼,而日本人仍将跪拜普遍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日本人也无疑是世界上“奴性”最强、最不讲究自由平等、乃至文明素质最差的群体了。
其二、集体跪拜孔子未必违背儒学原理。诚如黄先生所指出的,“因革损益”是儒学的重要精神之一。这也是笔者从总体上反对复兴跪拜礼的理由。但因革损益,是既有“因”、“益”,又有“革”、“损”,不能只强调一面。如黄先生批评对象是跪拜官员之类,我辈自然毫无异辞。但师生在特定场合“跪拜孔子”,毕竟与归拜官员等行为大为不同(后者大可“革”去了)。尤其是国民尚缺乏一种民族特色的礼仪系统的当下,师生该如何表达对孔子这位伟大人物的敬仰呢?在这样一点上,我们能不能发挥下孔子“虽违众,吾从下”的精神呢?就拿某学校教师节组织学生祭孔来说,试想如果该校校长,能在讲清楚跪拜孔子的历史文化意义的前提下,通过带领师生集体跪拜本民族的至圣先师,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让学生亲炙一次直抵身心的人文教化体验,岂不胜过许多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吗?须知当今国人的精神世界,正面临扁平化、世俗化、虚无化的危机,这本来也是百年来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但西方在社会层面还有基督教,使遵守现代礼仪的西方人还多少保持着内心的神圣性,很多人仍自动祷告、礼拜、忏悔,他们是否认为在主前的“忏悔”就是人格低下的表现呢?我们民族本来缺乏严格的宗教信仰,端赖“天地君亲师”的人文教化精神,才让一个偌大民族知道敬畏、担当与自性,从而开辟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向上一机。故而跪拜孔子,岂能简单地以“奴性人格”、“跪拜文化”视之?坦白说,我们对西方的“人权”、“自由”等所谓现代价值应保持一定的谨慎。这些东西在政治领域可以大谈特谈,但在文化领域要尤其慎重。很多现代人缺乏这一自觉,满口是人格平等,却疏于反躬自问,自己跟孔子有什么人格平等的呢?夫子的人格,是在救世觉民的路上毕生修来的,你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其三,集体跪拜孔子未必违背宪法。大凡一种集体活动,尤其是盛大的典礼,必须有规定的程序,正如今日升国旗要行注目礼一样,要统一纪律,这与违反宪法是两回事。试想,学校在教师节组织师生向孔子拜祭,你非要在此场合发扬什么“自由”、“民主”精神,结果有人或跪或站,人格自由是有了,但整个典礼乱作一团,又成何体统?不用说,一种人数众多的集体活动,有一些“表演”、“其心不诚”的成分是在所难免的,但不必因此就否认这一活动本身的意义。而按照黄玉顺先生的思路,校方组织跪拜孔子,必然有学生不赞成,结果势必造成“裹挟”,从而有辱学生人格,这是强迫学生信教,从而又违背了宪法规定的信仰自由。这就未免言重了。事实上,学校组织这种跪拜,是对中华人文精神(或者说“道统”)的一种接续,未必就是强迫学生“信教”,更未违背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若要非拿“违背宗教信仰自由”,今天的教科书向学生灌输唯物主义,算不算违背信仰自由?
本来,经过百年的反传统,“跪拜礼”已经被污名化。社会上很多人一听到有组织的“磕头”行为,就容易上纲上线,不问青红皂白地深表悲哀,怒骂连连。而黄先生作为当代十分活跃的儒学名家,其对集体跪拜孔子的批判有很容易被误解为儒学界的内部声音。一方面,可能使一些想通过拜祭孔子来重振文教精神的学校或团体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某些家长以“侵犯人权”、“侮辱人格”来反对学校。——今后只要有学校组织“祭孔”等活动,就会被人批判“违宪”,害得上级主管部门也不得不对校方施加压力。
我想不明白的是,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跪拜”孔子到底是何等程度的“违宪”?在当今中国,侵犯人权的事情岂不多了去,何须在这类事上不依不饶、喋喋不休?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见到有人动辄宣扬人格独立,决不在任何场合下跪,话说得貌似很有骨气,其实人在形体上不跪易,在精神上不跪难。关起门来说,我私心里还期盼着国家最高领导人能在孔子诞辰,率领百官举行全国的祭孔大典呢!须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光有自由、人权、平等、法制这些舶来品是远远不够的,其灵魂深处还要有信仰和敬畏的东西,否则乃是求建大厦者自废其地基。在没有比“跪拜”更能表达一种最高尊敬心态的当下,跪一下又有什么值得深感悲哀的呢?窃以为在一些特殊场合,别说集体跪拜孔子,只要真诚自然,跪拜一下父母、师长,也是值得肯定的。
总之,在当前国情下,该不该行跪拜礼,不可一概而论。对此流行千年,而一时中辍的古礼,我们固不必大肆提倡,也不可任其继续“污名化”,要分清跪拜对象等是非曲直,该肯定的就要勇于肯定,该反对的就要坚决反对。因为事实的真相往往是:在一些场合,有人坚决不跪,可能代表着一种尊严与傲骨;而在另一些场合,有人坚决不跪,却可能只显露出一种浅薄与偏执。
㈣ 古代“下跪”礼仪文化有哪些
一说到“下跪”,立即会有人跳出来说,这是封建礼仪、奴隶意识。没错,但还忽略了一种,“下跪”也是一种传统文化。
下跪也叫叩首,如三跪九叩首。《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曰: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指稽首,顿首,空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如今,一些摆满祖宗们牌位的祠堂,让子子孙孙跪下去;庙里面安放着数座泥胎神仙,让人们为它们下跪、供奉香火……很多都偏离了原来的“跪拜”文化。
㈤ 什么是古代的跪拜礼
我国在汉代以前,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进食、看书时,坐在席子上,称“席地而坐”。如请客人坐正席,也只是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古代所谓“坐”姿,和我们现代人完全不一样,要两膝着地,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跪。接待宾客时,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往往伸直上半身,使坐变成了跪,然后再俯身向下,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古人认为,不跪就不叫拜。拜,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规定,跪拜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凶拜、吉拜、奇拜、褒拜、肃拜等9种,称为“九拜”。
在“九拜”中,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慢慢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种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僧人举起一手向人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和稽首好多相同,不同处是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用于下对上的敬礼。后来在书信中,开头或末尾用“顿首”,是表示对对方的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首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因此叫“空首”。
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跳踊。这一般是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极度悲伤。凶拜是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即一拜,褒拜,就是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因此又称作“手拜”。肃,是手到地的意思。后来,在书信来往中,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写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就是由此而来。
汉代以后,渐渐有了高座,椅子凳子出现了,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还存在,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臣子拜见皇帝、小官拜见大官、奴才拜见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民间的祭祀、祝寿时,仍世代相传。后来,又有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
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君主制度结束了,跪拜礼这种充满封建色彩的礼节才消失。
㈥ 古代的“跪文化”:古人怎么“跪”才叫跪有跪相,其中又有何讲究
古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礼仪方面的要求,古人也是非常重视礼仪制度的,在这点上与西方礼仪有着很大的不同,就比如说我国古代的跪拜礼吧,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官职大小等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那么,你知道古代的跪拜礼有什么讲究吗?你知道古人为什么要求跪有跪相吗?你知道稽首、顿首和空首礼仪的区别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好了,说到了这儿,相信大家已经对我国古代的跪拜礼方面的礼仪已经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了解了跪拜礼对于古代来说的重要意义,还有跪拜礼所包含的不同形式的不同礼仪。
现在的我们,我们继承了祖先带给我们的优良文明礼仪,如尊老爱幼、易容有整、礼貌待人等,这些都是我们国家进行精神文明创作的活动,塑造文明的风气,需要我们一直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周书》
2.《周礼制度》
3.《史记》
㈦ 为什么日本人总喜欢跪着跪着或蹲着对身体有好处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当我们的文化跟别人的文化产生冲突的时候,要学会尊重其他的文化。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社会的文化繁荣发展,而日本的跪膝文化也是独有的。那么为什么日本人总喜欢跪着?跪着或蹲着对身体有好处吗?日本人跪着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当然也是长期以来的一种生活习惯 ,跪着或蹲着,是对身体也有一定的好处。
所以在文化交往礼仪当中,我们可以借鉴好的摒弃糟粕,使我们的文化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更好地适应现代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并不是一味的变与不变。所以日本的跪拜礼仪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是表示他们彼此之间的重视和虔诚的态度,我们可以理解,并且保持尊重的眼光去看待。
㈧ 跪拜的起源是什么
《春秋左传正义》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五千年的中国史,也是一部礼仪史,礼仪涵盖的种类很多,从日常生活、交往等方面都有严格的体现。尤其在君臣关系、外交关系上,礼仪更是马虎不得,其中尤以跪拜礼最能体现中国臣服四方的威严。这里就对跪拜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略作论述。
但到了乾、嘉时期,欧洲国家使节来华访问与中国发生冲突最多的就是朝觐礼仪问题,即三跪九叩礼。干隆朝马戛尔尼使团以及嘉庆朝阿美士德使团,皆因三跪九叩礼与大清发生礼仪上的冲突,及至晚清,才通过礼仪改革,废除了西方使臣觐见皇帝的三跪九叩礼。
㈨ 下跪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情况下才会下跪
古人"席地而坐"就是跪坐,相互叩拜是对等的,来而不往非礼也。君王与百官也平等,都采用跪坐姿势上朝议会,并不分高下。除非祭拜天地祖宗才是单方面的三拜九叩,毕竟,自然界和死人是无法还礼的。
现代社会里,跪养育之恩,跪救命之恩,或者真心忏悔等才下跪。不要动不动就跪,这就是得软骨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