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西壮族自治区巨大变化是什么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持续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初步预计,全区生产总值5865亿元,增长14.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3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363元。财政收入703.86亿元,增长23.7%,年度增量首次超过100亿元,达1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到260亿元左右,增长40%左右。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
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2001亿元,增长2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8.5%。农副食品加工、电力、冶金、化工、汽车、机械、建材等支柱行业合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30%左右,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6%。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的企业比上年增加2家,达到16家。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9.9%。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粮食总产量1551.6万吨,增长0.82%;糖料蔗产量增长15.6%;鲜蚕茧增长14.7%;水果增长13.1%。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3亿元,增长6.5%。重点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300多万户,辐射带动约190万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273亿元,增长14.3%。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万吨,达到6300万吨,增长27.3%;全社会货运周转量1517亿吨公里,增长16.8%。全区旅游总收入430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比例为21.6:39.7:38.7,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比重34.1%,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城镇化水平由上年的34.6%提高到36.2%。
(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建设加快推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6亿元,增长31.5%。其中,城镇投资完成2630亿元,增长31.7%。投资继续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技改投资增长41.8%;工业投资增长32.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社会投资快速增长,其中民间投资1468亿元,增长43%。桂林至兴安高速公路等96个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实现新开工。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累计完成投资82亿元。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项目民心工程全面实施。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大会战项目全部开工。龙滩水电站首批机组,钦州、防城港、贵港火电厂,南宁至百色高速公路,华银氧化铝一期等69个续建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北海林浆纸、防城港钢铁、湘桂铁路扩能改造、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开放合作成效显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及九大论坛、第二届泛北部湾合作论坛成功举办,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由共识走向实践。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经济区开放开发生机勃勃,预计生产总值增长17%以上。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着。全年引进区外境内资金实际到位突破1000亿元,增长74.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7.9%。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9.2%,其中出口增长42.3%。
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各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和电子监察系统建立并运行。企业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累计完成改制708家。“乡财县管”改革范围扩大到41个县(市、区)。广西北部湾银行、铁路投资集团、交通投资集团等投融资平台抓紧组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合理制定水资源费收费标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扎实开展。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金融保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粮食流通、科技、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五)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环保建设加强
自治区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全区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在全区范围开展节能减排“百日行动”。全年关停小火电机组39台共计装机容量63万千瓦,淘汰炼铁产能41.4万吨、炼钢504.9万吨、铁合金29.53万吨、水泥258.8万吨、造纸37.3万吨。10个行业40家重点耗能企业在全国率先开展能效对标考评;新建建筑设计阶段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97%;全国第一个非粮燃料乙醇项目建成投产,车用燃料乙醇汽油试点工作扎实推进。重点二氧化硫治理工程项目全部按期开工,全区近50家制糖企业实施治污工程。11大节能环保生态项目按计划开工,生态工程加快建设。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成效显着。
(六)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生活不断改善
第三轮创新计划全面完成。“两基”攻坚战胜利告捷,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万人;普通高校招生15.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88个县(市、区),农民参合率达77.35%。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等项目建设继续加强。第十一届全区运动会成功举办。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00元,增长23.2%;农民人均纯收入3224元,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8亿元,增长18.6%。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4.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88万人次;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5.35万、339.31万和223.75万。新建五保村388个,累计建成6521个。农村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减少11万人左右,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25万人以上。自治区为民办10件实事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2003年以来的五年,广西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2%;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48.8%。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特色效益农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接近40%,成为第一大产业;与2002年相比,工业比重提高6.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7.9个百分点。发展后劲大大增强。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9223亿元,年均增长28.8%;300多个重大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五年新增高速公路1057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4844万吨,电力装机容量1239万千瓦。改革开放深化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广西区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及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新突破,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30.7%,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9%。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5.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次。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大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局面。
当前广西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二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市场需求约束较大、煤炭输入困难较多、主要原材料供应趋紧价格上升、部分工业品价格在供求变化中波动较大,工业持续快速增长难度加大。三是融资渠道和手段单一,项目前期工作滞后,保持相应的投资规模难度加大。四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五是居民消费价格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对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 广西高考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1、从2022年起,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高考成绩由语数外和3门选考科目
成绩构成,3门选考科目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任意选择,高考总分
750分;
2、外语考试可参加两次,取成绩好的一次计入高考总分;
3、高校分专业(类)确定选考科目,最多不超过3门。考生选考科目满足任何1门,即可报名。 4、考生志愿由“学校+专业”组成,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
2022年广西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试科目由现行的3+文综、理综,改为
“3+3”。高考科目为:语、数、外(必考),政、史、地、物、化、生(六选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语
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
乐、美术等14个科目。从2019年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等级性考试和合格性考试,其中思想政治、
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设等级性考试。
2022年起广西统一高考不再分文理科,实行“3+3”考试模式,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
科,外语科目(含听力)同年有两次考试机会;选考科目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科目之中任选择3科。高校招生录取实行“考生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
方式。这就意味着从2019年秋季学期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需要适应新的高考模式。
考试模式改变了,总成绩由3个统考科目成绩和3个选考科目成绩组成,前者每科满分为150分,后
者每科满分为10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为750分。其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经转换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
绩,因此复习备考的重点时段仍然是高中三年级。考生如何选择选考科目呢?高校分专业(类)确定选考科
目范围,不会超过3个科目,且会提前两年向社会公布。学生只需有1个选考科目与高校设置的选考科目
相同,就符合该专业(类)的报考条件。没有明确选考科目范围的,学生报考时不受科目限制,学生志愿由
“学校+专业”组成。
3. 广西高考改革什么时候开始
1、广西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公布了,是2019年开始高一新生不分文理科, 2022年高考实行3+3模式。
2、从2022年起,广西全国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3个统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3个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
3、统一高考科目每科满分为150分,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每科满分为10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为750分。
4. 论加快广西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途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5. 广西有什么变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在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进步,国民经济的两位数快速增长,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水平有很大提高,广西对外开放的力度逐年加大,已连续举办了 10 年东盟博览会。
由于广西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显着变化,广西的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一、二、三产业比例趋向合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日趋完善,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广西的区位具有很大优势,无论在发展与境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是在发展国内各省区的合作方面都具有许多有利条件。
广西和东盟各国在地理上有特殊区域优势,广西在南宁举办的东盟博览会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广西在有色金属、建材、轻工、中药、农业机械、重型矿山设备、水泥和制糖成套设备以及特色种植业和旅游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和东盟各国的商务贸易、技术开放、旅游文化等方面都有良好宽广的发展前景,来势很好。
广西的经济发展:
2018年,广西实现生产总值(GDP)20352.51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4%。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4.8%、39.7%和4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1%、25.4%和61.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1489元,比上年增长5.8%。
2018年,广西财政收入2790.3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81.4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122.0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6.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10.89亿元,民生重点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0.5%。全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1.3%,营业利润增长6.0%。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广西
6. 广西经济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
(一)经济增长持续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初步预计,全区生产总值5865亿元,增长14.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3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363元。财政收入703.86亿元,增长23.7%,年度增量首次超过100亿元,达1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到260亿元左右,增长40%左右。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
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2001亿元,增长2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8.5%。农副食品加工、电力、冶金、化工、汽车、机械、建材等支柱行业合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30%左右,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6%。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的企业比上年增加2家,达到16家。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9.9%。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粮食总产量1551.6万吨,增长0.82%;糖料蔗产量增长15.6%;鲜蚕茧增长14.7%;水果增长13.1%。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3亿元,增长6.5%。重点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300多万户,辐射带动约190万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273亿元,增长14.3%。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万吨,达到6300万吨,增长27.3%;全社会货运周转量1517亿吨公里,增长16.8%。全区旅游总收入430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比例为21.6:39.7:38.7,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比重34.1%,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城镇化水平由上年的34.6%提高到36.2%。
(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建设加快推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6亿元,增长31.5%。其中,城镇投资完成2630亿元,增长31.7%。投资继续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技改投资增长41.8%;工业投资增长32.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社会投资快速增长,其中民间投资1468亿元,增长43%。桂林至兴安高速公路等96个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实现新开工。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累计完成投资82亿元。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项目民心工程全面实施。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大会战项目全部开工。龙滩水电站首批机组,钦州、防城港、贵港火电厂,南宁至百色高速公路,华银氧化铝一期等69个续建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北海林浆纸、防城港钢铁、湘桂铁路扩能改造、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开放合作成效显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及九大论坛、第二届泛北部湾合作论坛成功举办,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由共识走向实践。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经济区开放开发生机勃勃,预计生产总值增长17%以上。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着。全年引进区外境内资金实际到位突破1000亿元,增长74.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7.9%。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9.2%,其中出口增长42.3%。
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各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和电子监察系统建立并运行。企业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累计完成改制708家。“乡财县管”改革范围扩大到41个县(市、区)。广西北部湾银行、铁路投资集团、交通投资集团等投融资平台抓紧组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合理制定水资源费收费标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扎实开展。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金融保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粮食流通、科技、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五)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环保建设加强
自治区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全区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在全区范围开展节能减排“百日行动”。全年关停小火电机组39台共计装机容量63万千瓦,淘汰炼铁产能41.4万吨、炼钢504.9万吨、铁合金29.53万吨、水泥258.8万吨、造纸37.3万吨。10个行业40家重点耗能企业在全国率先开展能效对标考评;新建建筑设计阶段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97%;全国第一个非粮燃料乙醇项目建成投产,车用燃料乙醇汽油试点工作扎实推进。重点二氧化硫治理工程项目全部按期开工,全区近50家制糖企业实施治污工程。11大节能环保生态项目按计划开工,生态工程加快建设。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成效显着。
(六)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生活不断改善
第三轮创新计划全面完成。“两基”攻坚战胜利告捷,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万人;普通高校招生15.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88个县(市、区),农民参合率达77.35%。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等项目建设继续加强。第十一届全区运动会成功举办。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00元,增长23.2%;农民人均纯收入3224元,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8亿元,增长18.6%。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4.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88万人次;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5.35万、339.31万和223.75万。新建五保村388个,累计建成6521个。农村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减少11万人左右,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25万人以上。自治区为民办10件实事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2003年以来的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2%;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48.8%。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特色效益农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接近40%,成为第一大产业;与2002年相比,工业比重提高6.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7.9个百分点。发展后劲大大增强。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9223亿元,年均增长28.8%;300多个重大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五年新增高速公路1057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4844万吨,电力装机容量1239万千瓦。改革开放深化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我区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及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新突破,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30.7%,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9%。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5.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次。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大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局面。
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二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市场需求约束较大、煤炭输入困难较多、主要原材料供应趋紧价格上升、部分工业品价格在供求变化中波动较大,工业持续快速增长难度加大。三是融资渠道和手段单一,项目前期工作滞后,保持相应的投资规模难度加大。四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五是居民消费价格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对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7. 广西什么时候高考改革
广西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公布了,是2019年开始高一新生不分文理科, 2022年高考实行3+3模式。2、从2022年起,广西全国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3个统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3个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3、统一高考科目每科满分为150分,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每科满分为10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为750分。
8. 广西教育厅的历史沿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同年12月11日,广西全境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是年,根据当时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的指令,进驻广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成立文教接管部。
1950年4月,成立广西省文化教育厅。随着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形势的逐步发展,省人民政府决定分设文化、教育工作机构。
1952年11月成立广西省教育厅。
1958年3月,广西省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省教育厅随之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8年3月成立自治区教育厅革命领导小组。
1968年8月至1969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内设政治工作组,政治工作组下设文教小组,统管全区文化教育工作。
1969年11月,根据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的决定,原文教小组分设文化小组、教育小组。
1971年4月,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教育小组改为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教育局。
1979年12月,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改为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教育局随之改为自治区教育局。 1983年9月,自治区教育局改为自治区教育厅。
1988年6月,自治区教育厅改为自治区教育委员会。
1998年4月14日,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在《关于自治区人民政府部分委厅机构调整和更名的通知》(桂编〔1998〕33号)中明确:“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应国务院组成部委的部分委厅作相应调整和更名”,“自治区教育委员会更名为自治区教育厅。” 2000年6月27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职能配置、内设机构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桂办发〔2000〕40号),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委员会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以下简称自治区教育厅),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自治区高校工委)是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派出机构,与自治区教育厅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广西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07年,“两基”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广西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2009年,广西有幼儿园5053所,在园人数为112.82万人,幼儿园专任教师2.91万人;
小学14290所,在校学生436.78万人,小学专任教师22.08万人;
普通初中2019所,在校学生206.55万人,初中专任教师11.82万人;
普通高中478所,在校学生75.28万人,高中专任教师4.15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392所,在校学生62.89万人,专任教师2.08万人;
高等学校75所,包括普通本科院校29所(其中独立学院9所)、高等专科学校8所、高等职业学院31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7所,全区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69.15万人,包括研究生1.88万人、普通本专科生52.83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生14.44万人,高校专任教师3.10万人。
9. 广西近年来出了什么政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1927年夏天,广西全省汽油告罄,百余辆汽车停驶。缺油情形持续了半个月之久。柳州工业史上发生了两件值得载入史册的大事——建设广西酒精厂和研制木炭车。 1928年广西大学在梧州创办 1929年12月11日 百色起义,创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影响和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 1932年广西师大创办,是我国近代早期高等师范学校之一。1932年8月底9月初,新桂系增派近万兵力对右江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19日凌晨4点多钟,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执行委员、红七军及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韦拔群不幸被叛徒韦昂杀害,时年38岁。 1934年9月红六军团长征过广西 1936年月4月1日9时31分,灵山县与浦北县交界处罗阳山脉的西北坡一带发生6.8级地震。两广各地均受波及,有感区域约50万平方公里。 政治军事上李宗仁赶走了原来的广西军阀陆荣廷,并多次与蒋介石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都有广西,但结果李宗仁都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