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保护温州历史文化街道

如何保护温州历史文化街道

发布时间:2022-08-07 13:09:05

⑴ 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遵循哪些原则和方法

① 历史文化名城应保护城市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保护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和落实。
② 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分析城市历史演变及性质、规模、现状特点,并根据历史文化遗存的性质、形态分布等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保护原则和工作重点。

③ 保护规划要从城市总体上采取规划措施,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又要注意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④ 保护规划应当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继承,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⑤ 保护规划应当突出保护重点:保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对于具有传统风貌的商业、手工业、居住以及其他性质的街区,需要保护整体环境的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建筑集中连片的地区,或在城市发展史上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代建筑群等,要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予以重点保护;特别要注意对濒临破坏的历史实物遗存的抢救和保护,不使继续破坏;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一般不提倡重建。

⑵ 潺潺江南水,幽幽古巷深,青砖黛瓦的老屋,是萦绕在温州人心头最深的牵挂。蓦然回首,老街旧屋却日益难觅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有关部门在保护老街古屋之前,先制定了《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是发挥意识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的表现。(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温州老街古屋等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使优秀文化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对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⑶ 温州有哪些古建筑可以体现温州的历史文化

4-1-4 保护框架内容为:“环”、“线”、“片”、“点”的保护
“环”:一环,指温州山水城市格局,主要由构成古城山水“环”的海坛山、华盖山、积谷山、松台山九山河、郭公山和江心屿及小南门河、瓯江、勤奋河、九山外河、花柳塘河组成。
“线”:十线,指古城内主要的空间景观骨架,包括谯楼——江心双塔、谯楼——华盖山、谯楼沿公安路——五马街、江心双塔——信河街与江滨路口、江心西塔——郭公山、江心东塔——海坛山、郭公山——松台山九山河、海坛山——华盖山——积谷山、五马街——松台山、五马街——积谷山共十条视廊保护线。
“片”:八片,指古城内文物古迹较集中,并能较完整地反映温州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并有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包括海坛山历史文化保护区、华盖山历史文化保护区、积谷山历史文化保护区、郭公山历史文化保护区、松台山九山河历史文化保护区、江心屿历史文化保护区、解放北路历史文化保护区、五马街历史文化保护区,共计八个历史文化保护区。
“点”: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和优秀历史建筑。

⑷ 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泰顺廊桥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泰顺廊桥及其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泰顺廊桥,是指泰顺县行政区域内的下列廊桥:

(一)国务院、浙江省人民政府、泰顺县人民政府分别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泰顺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泰顺廊桥(以下简称文物保护单位泰顺廊桥);

(二)泰顺县文物主管部门登记公布为文物保护点的泰顺廊桥(以下简称文物保护点泰顺廊桥)。

泰顺县人民政府应当编制泰顺廊桥保护名录并向社会公布。

本条例所称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第四条温州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泰顺廊桥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泰顺廊桥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泰顺廊桥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中的重大事项。

温州市文物主管部门以及市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泰顺廊桥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第五条泰顺县人民政府负责泰顺廊桥保护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泰顺廊桥保护责任制。

泰顺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的规定,推进泰顺廊桥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泰顺县文物主管部门对泰顺廊桥保护实施监督管理。泰顺县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公安、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行政、应急管理、城市管理、气象等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泰顺廊桥保护相关工作。第六条泰顺县乡镇人民政府在职责范围内做好日常巡查,落实防洪、防火、防虫、防盗等泰顺廊桥保护管理工作。

有关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泰顺廊桥保护工作。鼓励将泰顺廊桥保护事项纳入村规民约。第七条泰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泰顺廊桥保护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下列事项:

(一)编制泰顺廊桥相关保护规划;

(二)保养、修缮泰顺廊桥;

(三)整治泰顺廊桥周边环境;

(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五)继承、弘扬泰顺廊桥传统民俗文化;

(六)传承、传播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七)其他保护项目。第八条温州市、泰顺县有关单位和新闻媒体应当宣传普及泰顺廊桥知识,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泰顺廊桥的义务,有权劝阻、举报破坏泰顺廊桥的行为。

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出资认修、认护等方式捐赠泰顺廊桥保护资金,或者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泰顺廊桥保护,对成绩显着的给予褒扬。第九条泰顺县人民政府根据泰顺廊桥保护需要,由泰顺县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泰顺县文物主管部门商定泰顺廊桥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内的空间管控内容和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泰顺县人民政府应当设置泰顺廊桥保护标志碑、界桩界标。第十条泰顺廊桥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除文物保护工程外的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

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泰顺廊桥保护范围内进行前款规定的建设工程或者作业的,必须保证泰顺廊桥的安全。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泰顺廊桥的,根据国家、省的有关规定审批;属于文物保护点泰顺廊桥的,有关主管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施工许可证时,应当征询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意见。第十一条泰顺廊桥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内建设工程的选址、布局,建(构)筑物的高度、体量、造型、风格和色调等,应当与泰顺廊桥相协调,注重保护其周边古道以及所依托的山水、地貌、林木等自然景观,其工程设计方案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并依法批准。第十二条泰顺廊桥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尚未被认定为文物的附属物或者有关环境要素,由泰顺县人民政府设置保护标志,列入泰顺廊桥保护名录一并保护。属于集体所有或者他人所有的,列入泰顺廊桥保护名录时应当征求所有权人的意见。

第一款所称附属物包括下列对象:

(一)泰顺廊桥的碑刻、匾额、石木构件等附属构件;

(二)与泰顺廊桥相关联的桥屋、古民居、宫观寺庙、路亭驿站等古建筑;

(三)其他具有关联保护价值的对象。

第一款所称环境要素包括泰顺廊桥所依托的山水环境、古树名木等自然环境要素。

⑸ 历史古城如何保护与发展

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文化遗产是基本标志和价值构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遗产流失和破坏现象。作为国务院首批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大同市近年来积极探索既保护文化遗产又实现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古城保护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大同市的做法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基本走向”。

从旧城改造走向遗迹保护,以先进理念指导古城保护。城市发展中的旧城改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破坏相当严重。旧城改造需要大拆大建,而旧城区往往是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区域。为了保护大同古城,大同市政府发布通告,勒令古城保护范围内的旧城改造项目全部停工,同时全面启动古城保护工程,力求最大限度地留存文化遗产原貌。对淹没在废墟中的珍贵遗址华严寺、善化寺、清真寺、法华寺、文庙、关帝庙、纯阳宫、帝君庙、城墙等进行整体性保护,全部拆除了这些遗址群保护范围内的破坏性建筑。

从单体保护走向整体保护,努力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价值。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只保护单个文化遗产,就会使一处处文化遗产成为“文化孤岛”,削弱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价值。大同市致力于从整体上保护文化名城,把北至操场城街、南至北都街、东至御河西路、西至魏都大道,面积约4.8平方公里的区域全部划定为保护区域,把该区域内对古城风貌造成严重破坏的多层建筑全部列入拆除范围。同时,把该区域内的所有历史文化遗产全部划定为保护对象,尽最大可能恢复古城的基本格局。

从两相对立走向两全其美,妥善处理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应该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从实践经验看,把保护与发展放在同一个城市空间是很难实现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大同市于2008年初提出了“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的古城保护基本思路,立足古城搞保护,跳出古城求发展,把保护与发展分开。具体来说就是,以御河为轴线,在御西保护完整的古城,在御东建设现代新区,把传统文化保护放在古城,使两个不同的空间相得益彰、互利共赢。事实证明,这一做法克服了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较好地实现了当时的设想。

从随意修复走向修旧如旧,自觉按照传统方法延续古城生命。在大规模的古城保护和修复中,大同市始终遵循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坚持四个基本方法。一是充分考证。在大量考古发掘、信息收集、调查研究、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保护方法。二是保持原貌。文化遗产属于哪个朝代,就按哪个朝代的营造方式进行修缮、重修、复建,不是按现代人的理解随意修复。三是“四原”保存。在修缮、重修、复建中,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原来的建筑结构、原来的建筑材料、原来的工艺技术。四是修旧如旧。基于我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价值和审美要求,坚持修旧如旧、原汁原味。

从甩掉包袱走向产业创新,深刻认识古城保护的价值。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上,一些人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认为低矮破旧、功能缺失的遗迹是城市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包袱,保护的成本昂贵,得不偿失。在这种认识影响下,有的城市将文化遗产当作包袱甩掉。这实际上是把珍珠当垃圾。大同市在实践中认识到,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教育价值、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巨大商业价值;一座拥有完整历史风貌的古城不仅是昨天的辉煌,而且是今天的财富;在名城古都的保护中,只有坚持把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

⑹ 五马街有什么传统文化

五马街,中国着名商业街,古称五马坊,五马坊,地名,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始名于东晋,因王羲之出任永嘉太守时而得名,现为温州旧城古街道之一,东起解放街与公园路相接,西至蝉街与府前街相交,街长四百米,宽十二米,街两侧拥有十四条小巷。

宋代诗人杨蟠写过一首《五马坊》,

相传有五马,

曾此立踟躇。

人爱使君好,

换鹅非俗书。
五马街在温州人的心目中,一直是“温州第一街”。这条历经千年文明孕育的繁华老街,还有着“浙南第一街”的美誉。五马街上保留的近现代建筑,不论是从历史的视角或是现代的构建规模,均有其丰富的内涵。从温州走出去的人,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五马街上走一圈,因为,五马街是温州的魂和文化发源地。 在中华民居杂志社举办的“中华民居展评活动”中,温州市五马街被评为“中华民居开发与保护示范街”。2016年4月18日,中华民居展评活动组委会、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专家组经过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高度肯定了五马街的历史建筑保存情况和商业街活化情况,对五马街“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现状给予赞赏,并希望其进一步发扬传统文化、擦亮地区名片。 韩健徽: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商旅文产业联盟主任、中华民居展评活动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着名商业街专家,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商业街区行业、商旅文化产业、中华民居开发与保护科学、有序、创新地发展。 五马街主街区现存的147幢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建筑群,以巴洛克式和装饰艺术派为主,如此大规模且特色鲜明、保留完好的欧式建筑群,在全国都较为罕见。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结合,让年轻人到这里感到非常时尚,老年人到这里感到非常怀旧;外地人到这里感到“非常温州”,外国人到这里感到“非常中国”。 ——韩健徽 千年文化街 行走在五马街上,像是回到了民国时代。街道两侧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像是标牌,无言提示着来往的行人,五马街至少已经繁华富庶了数百年。而散布于街区各处的中式古建筑,点缀其间,有着说不出的韵味,正如高雅华美乐章中古典悠扬的插曲。幽深的谯楼,布满苍苔的青砖路,青砖黛瓦的名人故居…… 在五马街心位置,矗立着一座五匹骏马拉着车帷的“五马奔腾”铜雕,造型生动,古意盎然。这是五马街的标志雕塑,也是街道名称的由来。 五马坊与王羲之 五马街地名由来一说与着名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相传,王羲之出任永嘉(今温州)郡守时,经常乘坐五匹马拉的马车从街上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写道:“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出则控之,故今有五马坊。”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作诗《百里芳》:“时清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诗歌写的就是此事。现存北宋真宗年间(1008—1016年)古籍《祥符图经》中,温州五十七坊中五马坊已然在列;明代神宗年间(1078—1085年),这条街正式被称为五马街。明嘉靖《温州府志》记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 五马街名称由来的另一说法与东晋着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有关。相传,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经常随身带着五匹马出游。也许正是因为不能确定五马出行的主人是王羲之还是谢灵运,所以至今五马街雕塑的车座上还是空着的,留下一个悬而未揭的谜底给后人。 五马石传说 而关于五马街的民间传说也瑰丽多彩。清代孙同元、徐希勉所着的《永嘉闻见录补遗》中,记有五马街有五马石一事。相传,东晋时期,这条街上的居民夜里经常听到马蹄音,但开门不见马的踪影。街上住着一位打草鞋的老人,屋外放着一块石头。他每天打草鞋时,就在石头上将草捶软,日子一久,石头被捶得光闪闪。有个过路人看到石头后,想出钱买下来,但老人舍不得卖。老人担心石头被偷走,就将石头搬进屋里。三天后,过路人又来买石头。他一看石头不见了,急忙问老人,老人答道:“我把石头搬进屋里了。”“几天了?”“三天三夜了。”过路人一听,惋惜地对老人说:“你这块石头上面有五匹马,石头放在屋外马天天有露水喝,又有你捶的草吃,所以长得油光健壮,如今你把石头搬进屋里,马没水喝,一定渴死了。”采宝客说罢,与老人进屋把石头翻过来,果然有五匹马的影子,只是僵立不动了。 正是王羲之、谢灵运等人的风采和逸事给五马街留下了一抹千年未曾消散的文化香气。 繁华富庶之街 文化是五马街的根,商业则是五马街的魂。自唐宋时期,到明代改“坊”为“街”,五马街一直是温州的闹市区和城市商业中心。在此经商的不仅有本地商贾,还有“闽邦”“赣邦”“广邦”及本省“兰(溪)邦”“宁(波)邦”和“吴(兴)邦”商人。自清朝末年温州开端口,辟温州为通商口岸。五马街因为地理位置靠近“南市”,得地利之便,又是传统的商业街,最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陆续出现了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公司、商行。街道两旁店铺排列,商品琳琅满目,绸布庄、百货店、铜锡器皿行、中西药店、钱庄等鳞次栉比。街面从早到晚熙熙攘攘,人气旺盛,商业氛围异常浓厚。 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地区大都沦陷,温州成为东南地区重要的吐纳口岸,外来轮船进出比任何时候都频繁,内外客商都在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地点,地处温州中心发展的五马街自然成为首选。前所未有的温州经济的畸形发展,促进了五马街的进一步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着名的“温州模式”,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如果说,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的话,那么五马街算得上是温州模式的一个缩影。 中西合璧的巴洛克建筑 徜徉在五马街上,深刻体会到“建筑是时代的烙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街道两侧的商业建筑群主要为民国时期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其主体风格为欧洲巴洛克风格,造型富丽堂皇,极具动感。而在建筑细节方面,又非常接地气地揉入了很多典型的中国元素,高大气派的石拱门前卧着两只精雕细刻的石狮子,拱形门楣与松鹤延年的精雅砖雕相配合,虽然风格绝然不同,但彼此却相得益彰,无比熨帖。 这大概缘于温州很早就形成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在温州有一句话:“世界上只有鸟飞不到的地方,没有温州人到不了的地方。”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有着“东方犹太人”的美称。他们在世界各地辛苦打拼,叶落归根之后带回来大笔财富,也带回了西方的审美观和异域风情。他们雇佣能工巧匠,仿照欧美流行的建筑风格建造新居。同时,他们对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民居也念念不忘,愿取其精华融入新居。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筑。尤其是1876年,温州开端口,西方近代物质文明传入温州后,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温州最早出现的欧式高层建筑始于19世纪末。1919年,名闻遐迩的温州百货业巨擘许漱玉在五马街建造了一座极具特色的洋楼。当时,他买下五马街的矮屋10余间,拆建成两座毗连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即今大众电影院及市第一百货商店位置),总面积7042平方米,规模宏大,是昔日五马街口西式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大楼。 其后,五马街陆续出现了一批欧式建筑风格的楼房,形成了一片相对集中的欧式风格建筑群景观。如此规模的特色鲜明保留完好的欧式建筑群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五马街主街现存147幢近代商业建筑,形式主要为巴洛克式和装饰艺术派。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在五马街区出现的“老字号”共有303家,其中包括闻名遐迩的“金三益”“老香山”等“老字号”,这些商铺至今仍沿用这种风格。 悠悠古谯楼 温州有西式洋气的一面,也有古老厚重的一面。古谯楼就是温州古老厚重的印章,千百年来稳稳钤在老城中心。 古时,有城多有谯楼,史载“世人铸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历史的温州,存留下来一座千年谯楼。谯楼高大雄伟,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如威武的将军,雄踞在城南口,镇守着一方的太平。谯楼面阔五间,楼高两层,重檐歇山顶,条石叠筑城门,青砖砌成拱顶,花岗岩雕就护栏,楼高11.1米,通面宽19.5米,进深9.5米,飞檐雕梁,青瓦红柱,颇显雄伟壮丽。楼南北门楣上分别写着四个篆书大字——“东瓯名镇”“民具尔瞻”,古朴庄严。 千年谯偻,曾经历几多变幻。谯楼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吴越国的都城设在杭州,吴越王钱镠命令其子钱元瓘加固温州郡城,并增筑内城,史称“钱氏子城”。四处城门上各筑一座城楼,东为华盖楼,南为谯楼,西为西楼,北为临圃楼。 南宋时期,金兵渡过黄河,大举伐宋。高宗赵构曾逃往温州跸于此31天,于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乘御舟离温奔杭州,正式定都临安。至今,谯楼内还有高宗在温州停留的壁画和“建炎驻跸”四个大字。 此后的元清年代,谯楼经历了多次修缮、兵祸毁圮、几度修复。最终如同一位老者,悠然立在五马街中央位置,站成了一本温州城历史书。 名人故馆情怀 在温州深厚的文化家底中,五马街上的名人旧居有着不能忽略的精彩。郑振铎、朱自清、胡炘……这些名人如同星星一样闪耀在五马街的上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郑振铎纪念馆 两层古雅的民国建筑,中西结合,开阔的天井中似乎充溢着书卷气,一座宅院也有着自己的气质。这座宅院的气质属于郑振铎。 郑振铎故居位于温州市沧河巷,坐北朝南,临街而建,由门屋、厢房、正屋等组成合院式建筑。如今,已作为郑振铎纪念馆对外开放,设置了“书生报国数十载”、“心怀温州故乡情”、“一代才华万古传”、“鞠躬尽瘁为文物”等展览内容,分别介绍了郑振铎的生平、交友、着作、对文物考古事业的贡献等情况。 朱自清故居 四营堂巷22号,高楼大厦包围着的朱自清旧居,在现代都市的霓虹幻影中吟诵着林花春红庭院深深;让步履匆匆的人们在不经意的回眸间,轻轻地放慢自己的脚步——那古旧的青砖黛瓦、斗拱雕梁筑就了闹市中的一方静地。 抬梁穿斗梁架、硬山屋顶、砖雕门台、灰塑照壁……这座五间三进合院木构建筑,占地602平方米、房屋整体结构和风貌保留了晚清民国时期温州民居的风格,颇具江南建筑特色。 七枫巷胡宅 与隔壁喧闹的朔门街相比,曲径通幽的七枫巷显得较为寂寞,不过,小巷的沧桑历史,照样能透过粉饰过的墙壁显露出斑驳的影迹。 在七枫巷60号,有一座名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叫胡炘的国民党官僚的父辈拥有了这座静庐。胡宅坐北朝南,为三间两层楼房,一个由大片青砖铺成的院子,院子里有大树,苍翠蔽日。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通面阔15.5米,进深15.8米,设有前后廊,主次间贯通。建筑面料相当讲究、墙面清灰和砖红相间,没用涂料,直接以砖的本色表现色彩的变化,使得这幢宅子历经秋霜冬雪,色彩如故。胡宅为巴洛克式建筑,夹带哥特式和中式装饰风格,华丽而不失大气,充分体现了巴洛克风格追求自由的内涵。 温州老建筑中的每一种外来风格,都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和一段历史经历。

⑺ 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本地的历史和当代文化建设情况,并就此谈谈如何加强本地文化建设温州的

广大农村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如何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与建设和谐社会相一致的思想、文化理念,抓住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初步探讨。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趋向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来,我市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农村文化建设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村文化意识不断增强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事业发展的机遇和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渴望,把农村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入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了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塑造新风貌的重要内容,并切实做到了抓紧抓实,初见成效。无论是在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领导方面,还是在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方面,包括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和进步。在领导上,各级政府建立健全机制,出台措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制定了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市、县两级专门派出了农村文化建设指导员,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新村办就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联合发文做出部署。随着新农村建设推进,结合实际,市政府又出台了《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意见》、积极申报特色文化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针对性很强的措施,认真组织贴近农村生活的农民艺术节等,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投入上,近两年,仅文化部门这条线向上争取资金近1700万元,全市先后投入近5000多万元架设了市至县(市)1100公里的光缆干线网,投入了800多万元为500多个配装健身路径,再加上市、县两级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这样的投入可以说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管理上,逐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净化农村文化发展环境。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要求,由文化部门严格资格审查,统一办证,在管理中引导、扶持剧团的发展;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实行持执照演出,做到合法经营;公安部门对演出内容,演出场所的治安加强监管,对违法经营场所坚决予以取缔,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化演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等。这都充分体现了农村文化意识在逐步增强。
(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还不够牢固
一是思想基础还不够牢固。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有的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政绩马上就可以体现出来,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的,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领导嘴上讲要重视文化建设,心里和行动上不重视。一些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化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二是组织基础还不够牢固。一方面表现在乡镇文化员队伍不够强。这支文化员队伍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有很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文化工作开展的需要了;另一方面表现在职责不够清,乡镇的文化员大都兼其他工作,而且以兼职工作为主,从事文化工作精力很少,存在着文化干部不姓“文”的现象;再加上村一级缺乏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立住。
三是群众基础还不够牢固。人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由于我市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且大多没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尽管现在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人口的素质培训,但由于受精力、经费等的限制,较具影响的文化、科技、卫生、体育下乡活动也非常有限,各种针对农民的培训也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农民的素质提高不快,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和宗教、迷信留有了空间。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还不够有力
一是经济支持不够有力。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的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由于经济欠发达,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导致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支持不够,这里面也有一个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难谈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另外,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仍然缺乏,各种企业和经济实体的参与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
二是载体设置不够贴近。包括载体设置在形式上与群众存在一定的距离。乡镇文化站作为繁荣和推进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大多数是设在乡镇机关内部,作用难以发挥。各类送文化下乡也大多局限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直接把活动开展到村子里去的很少,群众文化群众参与难以体现。载体的内容上难以与百姓产生共鸣。目前活跃在农村的文艺群体,由于缺乏长期的打算和素质较高的人才,在内容上创新不够,缺少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新意,难以与群众产生共鸣,导致了生存危机。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还不够优化
一是政策不够配套。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而目前除《文物法》和几个有限的条例之外,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很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如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政策,没有明确的规定,难以保证有效投入。
二是氛围不够浓厚。首先政府对城镇文化建设较农村文化建设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如城镇文化建设氛围浓厚。其次农村文化发展的人气不旺,由于我市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而且主要是青壮年,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人气。三是民间剧团不多且现状不容乐观,缺乏专业队伍,势必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氛围。
面对农村文化现状,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至少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转型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国家现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这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期间,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丰富,而且要求社会进步,包括文化发展。从深层次来讲,这一转型首要的还是在观念和精神上发轫,然后才表现在物质和行为方式上。农村本来的文化资源就很匮乏,特别是长期以来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比较贫乏,填补这方面的短缺显得尤为迫切;许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逐步走向消亡,而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不成熟,农村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是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价值观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这种新型农村社会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农民群众共同的道德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广大农村、农民的文明程度和文明进步。长期以来,由于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这种新型农村价值观形成也受到一定影响。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才能引导农村社会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因此,建构新时期既能体现农民价值观追求、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要求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体系,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是建设新农村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不仅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层面。新农村要永具活力,必须以新型农村文化为支撑。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和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健康、科学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这是农村发展的治本之策。
三、今后农村文化发展思路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先进文化牢牢扎根农村阵地,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推进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任重道远。
(一)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各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搞好农村文化建设规划,使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携手同行。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更好地实施对公众特别是农民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文化设施。
2、继续深入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知识工程”、“蒲公英计划”;进行农村电影数字化改革;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建设实施力度,并做好资源共享工程的扶持指导工作。2007年要达到县县建有资源共享网点的目标。
3、继续巩固发展新农村建设创建“百、千、万”文化工程建设成果,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加大新建和改造县(市、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力度,瑞金、信丰新建建筑面积不低于2500平方米的图书馆,新建扩建兴国、瑞金博物馆(纪念馆)等项目。与此同时,持续深入开展全省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加大对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资金使用和开展活动情况监督力度,组织举办全市农民艺术节和“赣州市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成果图片展”。
4、加快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认真抓好圩镇文化示范点的规划和建设,2007年全市有35%的乡镇文化站达到省达标站标准,其中有一级站10个;每个乡镇有一个影剧院或室外演出场所;逐步实现3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特色文化村”,全市60%的行政村有二室一栏(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宣传栏),并能正常开展活动;每个自然村至少拥有1户符合标准的农村文化中心户。
5、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创新机制,以乡镇为重点,抓住村这个关键,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抓住农户这个细胞,鼓励群众自编、自写、自演、自唱、自拍、自画,培养百名群众作者和农村文艺明星,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培育和扶持各类群众文艺社团,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
(二)建设和谐农村文化
1、大力繁荣文艺创作,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为农民创作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特别是结合当前文化工作实际,加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价值取向的文艺创作,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充分运用文艺作品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功能,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继续组织人员根据农村、农民的实际状况,汇编农村文化活动方案集、优秀剧目集和电影片目集,以供全市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交流共享并得以借鉴。
2、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新农村文化发展环境。积极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根据农村文化市场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流动性的特点,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和重点地区的管理。针对目前“文化垃圾”有向农村蔓延,腐朽落后文化毒害农民群众的迹象,要严格资格审查,统一办证,加强对演出内容,演出场所的监管,对违法经营场所坚决予以取缔,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化演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
3、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把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送书籍下乡与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大团结等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三)保护和利用农村特色文化
1、进一步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和申报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及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中,进一步发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积极组织推荐申报文物保护名录和历史文化名村。赣南是客家摇篮和聚居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古村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并不多。要切实做好古村落的文物保护工作,鼓励各县(市、区)采取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对古村落中濒临倒塌的文物古建筑实行抢救维修。积极制订古村落文物保护管理措施,抓紧对农村濒危古建筑、古民居的抢救维修工作,每年重点安排2-3项较大文物维修工程。
2、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在研究保护的基础上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适应农民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时,积极挖掘现有的、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整理民间艺术,培育民间文艺队伍,创新活动方式,搭建展示平台。充分利用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过节庆日和农民文化艺术节,组织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客家民俗风情展演和民间绝技表演及美术、书画、摄影展览等活动,使农民朋友在“农民演戏”“演农民戏”过程中活跃生活,陶冶情操,传承保护当地民间民俗文化。
同时,深入挖掘、系统性地加工整理赣南采茶戏曲艺术创作、声腔、曲牌等;努力培养艺术新人,尖子人才,并深入开展采茶戏曲理论研究。积极抢救、整理赣南民歌。编辑出版一期赣南民歌集,把原有的民间音乐盒带资料全部录制成光盘。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推出弘扬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宋城文化等地方文化研究论着,完成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建档、项目申报工作。创2个“江西省民间艺术之乡”、1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6个特色文化村,再创一个先进文化县。
3、加强新农村建设文物保护工作,有计划地抢救保护一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建筑及红军标语漫画等文化遗存。高度重视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抓紧实施对苏区标语、漫画等珍贵革命历史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做好红军标语、漫画的保护与资料整理工作,完成《赣南苏区红军标语漫画选》。“十一五”期间,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30个点,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名录100处。
(四)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加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通过组织根雕、奇石、灯彩、笼灯、书画、剪纸、纸扎等具有我市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批量生产,打响根雕、奇石、纸扎、竹编、砚台等更多个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打造“客家民俗风情”、“红绿古”、“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给农村带旺人气,增加经济收入。积极推进特色文化产品业、农村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优化升级。积极拓展演艺市场,增加经济效益。逐步将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真正做到将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广大的农民带来精神和物质的实惠。
(五)加强人才培养
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将文化建设与农民经济增收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劳动力产业,还要加入更多的科技文化。当前,尽快改善农村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成为紧迫任务。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逐步配齐配强队伍,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确保农村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做、有人管。

⑻ 如何打造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一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和管理者思考的问题。本文借鉴国际上对历史街区保护的经验,提出了中国也应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街区,并提出了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完全有条件率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依据,并对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尤其是利用,即可持续利用的保护提出了建议,即把平江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成为苏州文化遗产(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集中展示街区。

⑼ 为什么要进行历史文化保护 你认为该如何保护

第一,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是旅游.尽管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完全等同于旅游,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关系密切.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为旅游部门增加直接的收入,还可以带动整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和就业的目标.同时通过旅游开发进行资源合理利用,才能展示其固有价值.并使它们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达到更好地保护的目地.

第二,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必须结合起来.极端的采用政府主导开发或市场主导开发都是不可取的.开发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到不同的阶段市场和政府调节力的强弱也应该有所变化

第三.对各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考虑旅游开发历史,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等情况而灵活运用.

阅读全文

与如何保护温州历史文化街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