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黑土文化的多元性都包括什么

黑土文化的多元性都包括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07 13:27:34

⑴ 谈谈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黑龙江地域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 黑龙江地域文化,以黑龙江丰腴的黑土而着称,也称为黑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和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因为黑龙江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历史上多样性、过渡性、中介性、融合性等,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黑龙江的人口长期以来处于迁移、流动之中。满人入主中原后,大量人口迁入关内。开禁放荒之后,内地移民大批涌入黑龙江省。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迁入黑龙江的俄国侨民日益增多。国内外的移民的迁入使各地的区域文化,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汇聚于黑龙江省,黑龙江文化对这些文化广收博采,丰富了自己,对外来文化的容纳,排他性较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其他地区以及他国的事物,没有狭隘的地域观念,对本地人和外地人一视同仁。另外,在黑龙江省的广大地区,以农业兼营畜牧渔业为共同经济生活、以汉语为通用语言、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共同心理素质的黑龙江汉族居民以及其他各族居民,体察以习文讲武、轻利重义、开放大方、粗犷豪爽为民风特色的黑龙江民俗民情,所以黑龙江地域文化包容了多元文化的因子,并且融入到自己文化的系统中,形成了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优良传统。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开拓性 与内地省份相比,黑龙江省的文明出现较晚。文明的水平和规模与中原地区不可同日而语。而在历史上,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人们,不甘于现状,勇于开拓,充满着进取和奔放的活力。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渤海文化和金文化,而在这两次勃兴之后继之以长久的“断裂期”。到了近、现代黑龙江省表现的都不很突出。但流人文化的兴盛是黑龙江文化的重要特色。 如果没有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北大仓”、没有今天的大庆油田。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既充分尊重了客观事实及其规律性,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两者有机统一,它充分地表现了人的高度自觉性。 (三)黑土地域文化的边缘性 黑土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带,黑土地域文化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的边缘地带。传统的儒学的影响相对薄弱,封建人伦礼教影响不深,保持一定的自由,具有边缘性。如“重实轻文”,“强悍尚武”、“求大尚侈”等都是极具地域独特性的文化现象。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征,是一种多元一体的边缘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既要应对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对本土文化,特别是对各世居民族原生文化形态的撞击、渗透、挤压与同化,同时也要考虑其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并对外来的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进入采用宽容、妥协与吸纳等灵活姿态。这种双方不断碰撞和交融的结果,就形成了多元一体,既开放又封闭的边缘性文化。 (四)独具特色的黑龙江地域文化精神 黑龙江是一块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土地,黑土地不仅培育出丰饶的物产,也孕育出特色鲜明、昂扬向上、富有感召力的文化精神。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黑龙江各族人民在斗争、开发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几代、十几代黑龙江人在长期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以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为代表的“爱国奋斗、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黑龙江优秀精神,集中体现了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展示了黑龙江人民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对于构成民族国家的各个地域文化来讲,是主文化,而各个地域文化相对于民族国家文化来讲是亚文化。地域文化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特定社会群体的根基,它是民族文化的底层,是民族个性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黑龙江地域文化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与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载体。黑龙江地域文化存在的开放性、包容性的因子,这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规范行为的功能 一般来说,统一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会起到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制约人的活动的作用。地域文化可以对当地人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地域文化的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群体行为规范,它对该地区的人民有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一方面,它通过将地区的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向本地区个人价值观内化,是本地区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规范、指导、约束本地区人们的行为。 (三)认同的功能 当今世界复杂多变,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相互交织。而越是多种文化交汇、碰撞的时候,地域文化的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相近或相似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习俗、语言,容易相互产生认同感,久而久之,同一社会的成员会对这一社会产生归属感,在社会群体内部自然的产生一种凝聚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德育价值,可唤醒乡土感情,催生价值认同。因为人们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家乡的文化也都有着很强的认同感,通过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建设家乡的情感,增强其为实现黑龙江又快又好发展而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创新功能 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祖先创新积累的结晶,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和血脉。地域文化的创新在于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探索地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地域文化也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北大荒的开发创业文化不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北大荒的建设中为广大建设者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新时期黑龙江的发展建设中,同样要继承弘扬北大荒的开发创业精神。 (五)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我国有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地方文化具有的相互渗透和包容以及表现形式的广泛性的特点。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文化,反映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可以对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大力弘扬的黑龙江优秀精神,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时代气息。培育和挖掘这些特色文化,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切实增强文化认同感,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可以说地域文化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地域文化对当地人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能够自发地弘扬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自然而言地对本地文化社会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为本地社会的发展发挥自治的真正价值。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开拓创业的黑龙江精神的底蕴,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黑龙江地域文化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基因子,所有这些都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黑龙江地域文化教育的结合 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黑龙江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地域文化是黑土地上的人对社会认识的积累,是黑龙江教育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源。在地方文化视野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和其成长环境诸如家庭、教育等有关,而且还与其生活的地域有很大关系。从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特征和精神内涵看,可以的启发,对提高电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积极作用。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与电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黑龙江的人口长期以来处于迁移、流动之中。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多民族、多地域的色彩,南北、中西文化交融,成就了其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地域风格,从而丰富了自己,并形成了包容性和开放性这两个优良特征。例如,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俄籍犹太人来到黑龙江,并且得到了黑龙江人的善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就以“人道主义光辉记录”称赞哈尔滨善待犹太人的历史。当前,电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步入社会工作后,也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何在社会的环境中求生存,取得成功,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刚刚走上社会,一个人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不善于与人打交道,自我中心,没有包容的心态,这样势必会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败。 正是这一包容性特征对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借鉴作用,所以在大学阶段,就要教会学生学会包容,养成学生良好的心态,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沟通基础。黑土文化开放性特征对今天的电大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黑龙江独特的民族演变与历史变迁,决定了黑土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要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不要墨守成规,要兼容并包。在此需要学习黑土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要有开阔的胸怀、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胸襟和气度,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面对各种挑战。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开拓性与电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养成黑龙江省的文明出现较晚,在历史上,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人们,不甘于现状,勇于开拓,充满着进取和奔放的活力。改革开放之初,黑龙江人也保持着先人的开拓精神,南下广州、深圳改革的前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果没有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黑龙江。而这种开拓精神,对当代的电大学生更是不可或缺。开拓创新就是要培养电大学生求实精神、自信心、好奇心,有挑战权威的勇气。要有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开拓创新也是一种才能和见识。可以说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民族的兴衰。那么在学校中就要培养学生这种精神。这样就能够在电大学生走向社会,不会被社会淘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弘扬黑土文化的精神,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1.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黑龙江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开发史和创业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这种精神对电大学生有着积极作用。不需讳言,部分电大学生面临就业的问题,更何况目前就业压力还相当大,如何使大学生面对这种严酷的社会现实,现在学生的抗压能力都不是很强,养成他们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至关重要。因为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失败和挫折要如何面对,是一蹶不振,还是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锐意进取,重新出发。这关系到他们的今后的事业发展,所以要培养他们的艰苦创业的精神,要勇于挑战。百折不挠。要发扬龙江人的这种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 2.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与电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奉献精神是黑龙江地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近代以前,黑龙江人为求生存,相互帮助、互相扶持。在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人民为全中国人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人把奉献精神发扬光大,黑龙江人胸怀大局,为国分忧;淡泊名利,忘我工作;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种精神也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如何培养他们具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正在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但是,发展经济,不仅要讲究效益、鼓励竞争,还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友爱、相互帮助。我们在强调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时,在思想道德领域,则必须大力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扶贫帮困的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而黑龙江地域文化中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中的典型就是大庆精神和突破高寒禁区精神,这种精神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奉献精神不仅不能丢,而且还有发扬光大。 3.和谐友爱的团队精神和电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在黑龙江的历史上,和谐友爱的团队精神是一个光荣传统。在闯关东的历史过程中,就是体现了这种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相互扶持的团队劲射。黑龙江人在长期的工作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他们在工作中相互扶持、同甘共苦、爱岗敬业。这种精神时至今日也是值得提倡的。在当前社会的大背景下,电大学生的学业、就业的压力都很大,每时每刻都面临着竞争,许多学生,为了出人头地,往往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协作精神。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让大学生在竞争和合作的问题上,选择竞争而不是合作。 正是这种团队精神的缺失,让学生们认真了解和体会黑龙江人的这种团队精神的优良传统,领会这种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益处并提高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与人共事时团结协作的主动性,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人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从历史上看,黑龙江人生存的环境是东南北三面被大山、大江环绕,西面有茫茫草原横亘。可以说,内部回旋相当开阔而外部交通极不便利。正因为这种环境,使文化心理形成了封闭的向心结构。生产方式因缺少外部的信息刺激和形象示范而亘古不变,在心理上积淀为稳定和保守(如恋家守业的现象,一旦定居下来,就生于斯、长于斯、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封闭的环境、单一的生产方式和代代相因的生活,加上历史上黑龙江地域就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使黑龙江人既具有农耕民族诚实厚重,又具有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大度的胸怀,兼具农牧民族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乐观、爽直、大气、勇敢、侠义的性格,正因为这种性格,我们黑龙江人便是满清末年胡匪、强盗的生产者,同时也为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提供了充足的兵源。由于单纯依赖土地就可以生存,他们满足于“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现状。同时,由于地广人稀,天赐丰富,生存环境相对宽松,自种自食的农产品行往往有剩余而剩余产品又无法作为商品出售,且人烟稀少,所以在接人待物上形成了大方好客的性格特点。但是,也逐渐养成了粗疏,没有商品观念的弱点,又因为物产丰饶,因此人生惰性、温饱即安,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与之相反,关内地少人多,谋生艰难,人更勤劳,关内比较复杂的生产方式,使关内的文化传统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学习和富于创造,二是善于经商和弄巧。所以自古以来状元举子、重臣良医多为南士,能工巧匠、大商巨贾也多出自南方。所以由此可以推断,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即使开发早些,资本主义萌芽也会产生于东南沿海,也不会产生于东北,经济基础差异是个因素,最重要的是地域文化的差异。这就是北大荒精神! 清朝初年,为保持其龙兴之地,对东北地区一直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后来沙俄多次入侵,强夺大片领土,国家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清政府才觉察封禁政策失误,才逐渐废除封禁政策。据《黑龙江省通志》记载:地域真正大规模放段禁垦荒始于19世纪60年代左右。当时数百万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关内移民纷纷闯关东,形成了黑龙江地域的真正拓荒者,从黑龙江的开发史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黑龙江的早期移民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极少数的流放人犯,其中大部分为戴罪官员,而且部分流放官员都遇赦而归,就是少部分属文化人范围的官员己在极小范围内形成了重视文化教育的氛围(如我省的东宁县);另一类是来自山东西部以及河北等移民,他们中除少数小商人、手工艺匠人外,多数为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闯关东是生活所迫的一种无奈的谋生行为。他们肩挑车推,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北大荒后,睡“窝棚”、住“马架”(现在我省农村以窝棚、马架命名的村屯到处都是,明显带有拓荒色彩)刀耕火种,辛勤劳作,当这些拓荒者把荒原变成良田的时候,他们已经塑造了吃苦耐劳的性格,但同时背井离乡的痛苦,艰苦的生活,不可预知的命运,也迫使他们更加迷信。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无序的社会环境,迫使他们养成了敢于战天斗地的勇猛好斗的性格。随后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如满洲国的日本开拓团,虽然规模达十万户,三十万人左右,随着日本的投降,也就迅速撤退回国,没留下什么痕迹。解放后两次大规模移民,一次是十万官兵来黑龙江省建立垦区,一次知识青年支边和上山下乡及历次政治运动下放到黑龙江的小部分知识分子。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黑龙江的移民,不管是早期的还是解放前后的,都明显带有被迫和无奈的性质,而且除了早期的闯关东的移民和建国后的十万官兵军垦,其他的几次移民都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消失,几乎是昙花一现。这作为与黑龙江同样开发较晚的美国西部相比,情形大不一样,那些主动涌入美国西部的移民,其成份有牛仔、探险者,以及欧洲大陆来的不满旧秩序的各业人们,他们中普遍文化素质较高,怀着对财富的强烈渴望,两者相比较,其移民的素质和迁移动机的差别是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从黑龙江的移民成份来看,自身的文化积淀,明显先天不足。二是俄日的军事占领并没有导致异质文化的输入。应当承认,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在“五方杂处”、“聚村而居”的移民社区环境中,通过多种地域文化的传递、交汇而逐渐形成的,而这些地域文化在文化属性上大都于北方文化范围,很快互相能够认同,没有产生冲突与碰撞。所以黑龙江的地域文化由于没有异质文化的输入而形成合金式文化。 沙俄和日本都一度统治过黑龙江地区,但主要活动是军事占领和资源掠夺。没有通过办工商、金融各业来进行经济侵略和渗透。可以说几乎没有合乎商品经济原则的经济活动,沙俄帝国自身经济并不发达。20世纪初中东铁路修成并通车,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同欧洲相连,但并没有真对哈尔滨文化产生深层次影响。从文化学角度来讲,由于自身文化积淀不厚重,必然对表层的外来文化吸收快,而对观念变革等深层次文化吸收慢、模仿流行、时髦等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容易发生。特别是十月革命以后的白俄只带来了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只影响到了哈尔滨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穿着打扮、交际方式和产品造型,但是没有引起思想观念的冲突。日本殖民统治黑龙江地区长达14年,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共性较多,日本投降后,没有给黑龙江省留下多少现代化经济和制度,由于没有激烈的碰撞,加上战争的特殊时期,也就没留下什么文化痕迹。 文化是一种积累,任何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与消亡都是历史过程,任何文化地域文化性格的形成、扬弃与改变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的,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群人的事情。如我在上面所说,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是历史的因袭,我们当代人没有必要也没理由为历史负责。但是,我们当代人却有一种责任:努力改变它!地域性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想扬长避短,变革的过程都是缓慢的。总的说来,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活动,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实在在抓下去。从百姓角度看,可以从眼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做起,使黑龙江人的行为方式、待人接物方式等等更文明、优雅。努力改变黑龙江人给外界造成的“左旧粗野”的印象,从而提高人们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从政府角度看,对“科教兴国”方针要加大贯彻力度,当务之急,要彻底抓好义务教育,提高黑龙江人素质。解放思想教育年年搞,根本是要定位在每个龙江人灵魂深处一场革命上,定位在新世纪里能否再度辉煌的上。我们应为生在这片黑土地上而骄傲,我们的先辈给我们留下这些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地域文化对黑龙江人文化性格形成的意义。谈谈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⑵ 多元文化是什么个概念多元文化包含什么

多元文化就是和国际接轨,丰富多彩的文化,与我们传统的文化有很大差异.包含什么各种各样的比赛了,活动及合作什么的.

⑶ 多元文化指的是什么

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主义一词的出现始于八十年代的美国,1988年春斯坦福大学校园的一场课程改革成为了后来被学者们称为文化革命的开端,这场改革迅速波及整个教育界继而在其他社会领域也引发不同的影响,学术界对此现象进行探讨和争论,到九十年代,由于争论的激烈程度,有人甚至把多元文化主义及相关的争论称为文化战争。

⑷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有什么不同

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文化多元化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由于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则也不同,因此,各种文化性质上的差异就是在多元的意义上理解的差异。

意义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他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的价值。

⑸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有什么不同

区别和范畴

多元化是指国与国的文化交流参与其中.文化多样性是指,比如美国,英国,通用语言只有英语一种各个州市都也一样没什么区别最多是口音的问题.我国文化就多样性了,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包刮各个省市的地方文化和语言.加上对历史的深远。

多样性多用在结果描述,强调的是结果怎样。
多元化是指一个发展的过程,含有动态的意味。
中国是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国家.多样性的对应是单一性。
世界正朝着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多元化的对应是单极化。
先有多元化发展的过程出现,然后再有多样化的结果。


1、概念

文化多元化是社会现实,它是我们的主观愿望不能随意改变的,存在的任何东西都有它的合理性,都有支撑它存在的道理。世界的一体化会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文化的多元化,唯有理性才可找到统一的根源,正所谓:“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所谓文化多元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以本国或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用费孝通先生的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讲得更简单一点,也可以用《论语·子路》所载孔子的一句名言:“和而不同”。

2、特点

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多元共存

多元共存是指各种文化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互相之间应该平等共处、和谐发展。它是文化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内在要求。经济全球化是文化多元化的基础和前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而信息网络时代所带来的各民族人民交往的便捷和网络特有的片面性,激发和增强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另外,因为每一种民族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优势因素,因此,文化的多元共存为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供了条件,各种文化在彼此借鉴优势、共同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产生了互相依存的共生性,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人类文化景观。

和而不同

这是《论语·子路》所载孔子的一句名言。这一思想认为,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和民族之间应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彼此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便于共生共长,“不同”以利于相辅相成。按照这一思想,世界各种文化应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基本象征,内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实质。别林斯基指出,“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

融合创新

在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处在同一时代、同一文化体系中的多元文化各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各种文化彼此之间是时刻不停地进行着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融合。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每一种文化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标准进行自主的选择,吸纳来自于异质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因此,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着的系统,它的发展、壮大,永远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沟通和传播。多元文化在融合的过程中也会伴有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融合,而且融合本身就包含着冲突或矛盾。它们之间不是一种天然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渗透、对话、融合和竞争的关系。多元化的文化保持其生命力的途径是正视冲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使自身文化得以更新和发展。一种文化要想在不利于自身存在的条件下获得生存的机会和可能性,就只有通过吸收其他文化的珍贵养料取长补短,迎接挑战,而整个世界文化也是在各种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不断繁荣创新的。

长期稳定

长期性和稳定性也是文化多元化的显着特征。文化多元化作为文化发展的态势,以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为前提。多元文化是随着不同民族的产生而形成的。每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繁衍和发展历程中为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从一开始就生成和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即各自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全部历史的创造物,是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它是在该民族长期的生产、实践与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在该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多种文化长期并存、交流、创新和发展的历史。因此,多元化的文化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另外,每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适应本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而且是在本民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文化形态一经产生就会在该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并起作用,它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3、做法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地位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应遵循的原则是:既保持各民族文化差异和平等竞争的权利,又维护文化互动交流、自由创造的权利。

5、方向

保留现有文化、吸取外来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多元化就是不要把文化搞得单一枯燥。

6、态度

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7、动力

文化的基本原则就是表现,这种表现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表现,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表现。因此,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性同现代社会在经济上的利益分化、政治上的个体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都是文化多元化的动力。

⑹ 多元文化是什么个概念多元文化包含什么

多元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多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并存的局面。

⑺ 北大荒文化精神主要内涵是什么

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就是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内涵。

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龙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时期弘扬北大荒精神,就是要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提升北大荒精神的理论品质,赋予北大荒精神新的内涵,攻克改革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立足优势自主创新,实现垦区长远发展。

(7)黑土文化的多元性都包括什么扩展阅读:

创造价值

从历史上看:黑龙江作为中国第三世界第六的大河,其流域内创造的文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北大荒文化发展到今天,对黑龙江流域的现代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5-7世纪是黑龙江流域最辉煌的时期,1600年以来,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北魏、大辽、金王朝、元朝、清王朝都起源于黑龙江流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现实贡献上看:65年创造了中国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出路,最重要的成果是:

1、到2012年,生产超过400亿斤的粮食,2012年将稳定在430亿斤,可以供养1.3亿人口,成为中国的可靠的粮食供应地。改变了“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

2、依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支撑的新城市化道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繁荣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农村实现城市化的独特发展模式。

3、为中国东北边疆的稳定、繁荣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4、通过粮食产业到食品工业的转变,推动农垦进入世界500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⑻ 什么是黑土文化

其实文化吧,是有的。但是被赵本山搞得他们自己好象很了不起。其实哪里没有地方戏剧?独他们二人转就中国头一份?用东北话说,叫“得瑟”,而且是“得瑟”得不行拉。
“黑土文化”,大群没文化人聚一堆就文化拉?赵本山他浑身上下哪一点有文化拉?
搞清楚什么是“黑土文化”,可以,但是不要被糊弄了。要看清它的本质。
二人转,大秧歌,简直笑死人的东西。
你看了《立春》莫?那领导说得话可有水平了!“你们比那泰国的扭得好看多了!”(这是夸他们秧歌扭得好呢!)
PS:你如果觉得扭秧歌有文化的话,请一定去看看《立春》,那里有一群大妈是你的知音。

⑼ 文化多元性与文化多样性有什么区别

首先简单地解释一下多元性和多样性的不同:多元性是指某一事物的构成要素,是由3种或3种以上的不同类型的要素共同组成;而多样性是从这一事物的表现上来看,表现出众多的显性特质。
那么回到LZ的问题,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
第一,文化多元性,可以看作是某一特定环境下,或某一特定区域内,由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经教育或自发形成的文化特性的3种或3种以上的文化载体组成,并且这些文化载体又同时担负着传播或表达他们各自特有文化特性的任务,最后,这些文化载体还要共同承担一项工作,就是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或区域内),集合形成一种非常态的文化形态。这样听起来实在是非常抽象,那么下面我试着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可能不是很贴切,但是希望LZ能看懂。比如有个文化发展传播的公司,他们有很多作家,他们共同承担着一个任务,那就是推动这一公司整体目标的发展。同时,他们又是不同的文化载体:他们有的是欧洲浪漫诗派的诗人,继承着对人性的歌颂和对生活的赞美;有的是乡土情节的作家,一如既往地传承的农业文明精髓中对“家”和“土地”的眷恋;有的是现实主义的斗士,决不向肮脏的世间低下高傲的头颅……他们是不同的文化甚至文明的代表和符号,但是又都同时共同推进着整个文化向前发展。
第二,文化多样性。这个很容易就可以理解。这是指这一特定的“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多表现样式,以上一个例子为准,可以看作有很多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古典诗歌、格律诗、小说、散文等等。
希望我的解释能帮到LZ。

阅读全文

与黑土文化的多元性都包括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