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河南有那些文化遗产
古建筑
第一批
太室阙
少室阙
启母阙
嵩岳寺塔
祐国寺塔
白马寺
观星台
第二批
修定寺塔
第三批
社旗山陕会馆
风穴寺及塔林
净藏禅师塔
第四批
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
济渎庙
南阳武侯祠
归德府城墙
太吴陵庙
比干庙
开封城墙
周口关帝庙
第五批
内乡县衙
宝轮寺塔
山陕甘会馆
康百万庄园
天宁寺三圣塔
妙乐寺塔
嘉应观
小商桥
南阳知府衙门
潞泽会馆
大明寺
奉仙观
荆紫关古建筑群
慈胜寺
汤阴岳飞庙
安阳天宁寺塔
明福寺塔
会善寺
永泰寺塔
法王寺塔
中岳庙
第六批
百泉
法行寺塔
三苏祠和墓
阎庄圣寿寺塔
乾明寺塔
泗洲寺塔
尉氏兴国寺塔
两程故里
商水寿圣寺塔
鄂城寺
柴庄延庆寺塔
胜果寺塔
宝严寺塔
崇法寺塔
郏县文庙
百家岩寺塔
沁阳北大寺
叶县县衙
洛阳周公庙
关林
白云寺
新郑轩辕庙
千佛阁
阳台宫
许昌文峰塔
望京楼
仓房香严寺
悟颖塔
福胜寺塔
河南府文庙
祖师庙
洛阳山陕会馆
汝州文庙
朱仙镇清真寺
开封东大寺
陈元光祖祠
太康文庙
长城(河南段)
石窟寺及石刻
第一批
龙门石窟
第二批
巩县石窟
第四批
灵泉寺石窟
第五批
千唐志斋石刻
鸿庆寺石窟
小南海石窟
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
受禅碑与受禅台
大唐嵩阳观
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第六批
青天河摩崖.
西明寺造像碑
升仙太子碑
崇唐观造像
元次山碑
云梦山摩崖
彼岸寺碑
刘碑寺碑
唐兀公碑
古遗址
第一批
仰韶村遗址
郑州商代遗址
殷墟
郑韩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含辟雍碑)
第三批
平粮台古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尸乡沟商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
北宋东京城遗址(含繁塔、延庆观)
钧台钧窑遗址
第四批
西山遗址
王城岗及阳城遗址
羑里城遗址
蔡国故城
酒店冶铁遗址
戚城遗址
第五批
裴李岗遗址
贾湖遗址
八里岗遗址
北阳平遗址
庙底沟遗址
大河村遗址
孟庄遗址
古城寨城址.
府城遗址
番国故城遗址
城阳城址
古荥冶铁遗址
黄冶三彩窑址
清凉寺汝官窑遗址
鹿邑太清宫遗址
第六批
织机洞遗址
杨台寺遗址
瓦店遗址
石固遗址
郝家台遗址
王油坊遗址
李庄遗址
王湾遗址
鹿台岗遗址
新砦遗址
唐户遗址
蒲城店遗址
大师姑城址
小双桥遗址
宋国故城
卫国故城
黄国故城
共城城址
滑国故城
叶邑故城
轵国故城
下河湾冶铁遗址
望城岗冶铁遗址
瓦房庄冶铁遗址
三杨庄遗址
山阳故城
段店窑址
大周封祀坛遗址
扒村窑址
当阳峪窑址
张公巷窑址
荣阳故城
神垕钧窑址
巩义窑址
上蔡楚国贵族墓地
韩王陵
古墓葬
第二批
宋陵
第三批
张衡墓
打虎亭汉墓
张仲景墓及祠
第四批
虢国墓地
汉梁王墓群
潞简王墓
第五批
邙山陵墓群
恭陵
后周皇陵
朱载墒墓
第六批
应国墓地
许慎墓
韩愈墓
范仲淹墓
欧阳修墓
李诫墓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第三批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
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
第四批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第五批
焦裕禄烈士墓
第六批
邓颖超祖居
刘青霞故居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
吕潭学校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
八路军洛阳办事处旧址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
喳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
红旗渠
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和纪念堂
Ⅱ 河南有哪些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可以说是非遗大省,资源非常丰富。比如太极拳,花木兰,梁祝等各种传说,民间美术有年画,汴绣,灯笼张等,民间音乐有唢呐,盘鼓等。
Ⅲ 河南有哪些文化遗产
1、 花木兰传说(虞城县)
2、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汝南县)
3、 盘古神话(泌阳县、桐柏县)
4、 白蛇闹许仙传说 (鹤壁市淇滨区)
5、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武陟县、汝南县、西平县、遂平县)
6、 柳毅的传说 (卫辉市)
7、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辉县市)
8、 邵原创世神话群 (济源市邵原镇)
9、 汉族叙事长诗《郭丁香》 (固始县)
10、 愚公移山传说 (济源市)
11、 赵氏孤儿传说 (温县)
12、 大禹神话传说 (禹州市)
13、 王莽撵刘秀传说 (西平县、遂平县)
14、 灵宝黄帝传说 (灵宝市)
民间美术(9项)
1、 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市)
2、 黄河澄泥砚 (郑州市惠济区、孟州市、陕县)
3、 汴京灯笼张 (开封市)
4、 柘城李秀山泥塑 (柘城县)
5、 农民画 (舞阳县、汝南县)
6、 虢州石砚 (灵宝市)
7、 秦氏绢艺 (滑县)
8、 方城石猴 (方城县)
9、 民间剪纸 (陕县、灵宝市、卢氏县、辉县市、鲁山县)
民间音乐 (13项)
1、 板头曲(南阳市)
2、 中州筝派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3、 筹音乐 (许昌市)
4、 司马懿得胜鼓(温县)
5、 超化吹歌 (新密市)
6、 唢呐 (沁阳市)
7、 大铜器 (西平县、遂平县、郏县)
8、 河南盘鼓 武陟县、开封县)
9、 官会响锣 (项城市)
10、 轧琴 (舞钢市)
11、 信阳民歌 (信阳市)
12、 郑王词曲 (沁阳市)
13、 西坪民歌 (西峡县)
民间舞蹈(13项)
1、火龙舞 (孟州市)
2、苏家作龙凤灯 (博爱县)
3、高抬火轿 (沁阳市)
4、齐天圣鼓 (灵宝市)
5、回民秧歌 (项城市)
6、大仵民间舞蹈 (柘城县)
7、跑帷子 (汤阴县)
8、花挑舞 (固始县)
9、艾庄铜器舞 (许昌县)
10、豫西狮舞(洛阳市大里王狮舞、巩义市小相狮舞)
11、麒麟舞 (兰考县、睢县)
12、火绫子(商城杈伞舞) (商城县)
13、双人旱船舞 (临颖县)
民间戏剧及曲艺(28项)
1、 豫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2、 曲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3、 越调(周口市)
4、 大弦戏(滑县、濮阳县)
5、 罗卷戏 (汝南县、滑县、内黄县、通许县*、范县、邓州市)
6、 目连戏(南乐县)
7、 道情(太康县)
8、 宛梆(内乡县)
9、 四平调(商丘市、濮阳县)
10、 大平调(濮阳县、滑县、延津县)
11、 皮影戏 (灵宝市、罗山县)
12、 杠天神 (新蔡县)
13、 怀梆 (沁阳市)
14、 河洛大鼓(洛阳市)
15、 河南坠子(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16、 王屋琴书 (济源市)
17、 灶书 (固始县)
18、 丝弦道 (平舆县)
19、 锣鼓书 (三门峡市)
20、 清丰县柳子戏 (清丰县)
21、 河阳花鼓戏 (孟州市)
22、 二股弦 (武陟县)
23、 光山花鼓戏 (光山县)
24、 南阳曲艺 (南阳市)
25、 扁担戏 (新蔡县)
26、 扬高戏 (三门峡市)
27、 二夹弦 (开封市、睢县、滑县、延津县)
28、 落腔 (内黄县、辉县市、长垣县、淇县)
体育竞技及杂技(2项)
1、东北庄杂技 (濮阳市)
2、心意六合拳 (漯河市、淮阳县)
Ⅳ 焦作市的着名景点有哪些
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扼晋豫两省之要冲,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是中国太极拳发源地。着名景点有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练何墓、圆融无碍禅寺、陈家沟、嘉应观等
云台山:位于焦作市修武县境内,以独具特色的“北方岩溶地貌”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录,国家5A级景区(见图5-20)。
云台山
景区面积240km²,含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峰林峡等景点
神农山:位于焦作沁阳市城区西北的太行山麓,国家5A级景区。共有8大景区、136个景点。主峰紫金顶海拔1028m,矗立中天,气势雄浑,曾是炎帝神农辨百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的圣地,也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筑炉炼丹、成道升仙之所,如图5-21所示。
神农山
Ⅳ 河南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花木兰传说(虞城县) 2、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汝南县) 3、 盘古神话(泌阳县、桐柏县) 4、 白蛇闹许仙传说 (鹤壁市淇滨区) 5、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武陟县、汝南县、西平县、遂平县) 6、 柳毅的传说 (卫辉市) 7、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辉县市) 8、 邵原创世神话群 (济源市邵原镇) 9、 汉族叙事长诗《郭丁香》 (固始县) 10、 愚公移山传说 (济源市) 11、 赵氏孤儿传说 (温县) 12、 大禹神话传说 (禹州市) 13、 王莽撵刘秀传说 (西平县、遂平县) 14、 灵宝黄帝传说 (灵宝市) 民间美术(9项) 1、 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市) 2、 黄河澄泥砚 (郑州市惠济区、孟州市、陕县) 3、 汴京灯笼张 (开封市) 4、 柘城李秀山泥塑 (柘城县) 5、 农民画 (舞阳县、汝南县) 6、 虢州石砚 (灵宝市) 7、 秦氏绢艺 (滑县) 8、 方城石猴 (方城县) 9、 民间剪纸 (陕县、灵宝市、卢氏县、辉县市、鲁山县) 民间音乐 (13项) 1、 板头曲(南阳市) 2、 中州筝派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3、 筹音乐 (许昌市) 4、 司马懿得胜鼓(温县) 5、 超化吹歌 (新密市) 6、 唢呐 (沁阳市) 7、 大铜器 (西平县、遂平县、郏县) 8、 河南盘鼓 武陟县、开封县) 9、 官会响锣 (项城市) 10、 轧琴 (舞钢市) 11、 信阳民歌 (信阳市) 12、 郑王词曲 (沁阳市) 13、 西坪民歌 (西峡县) 民间舞蹈(13项) 1、火龙舞 (孟州市) 2、苏家作龙凤灯 (博爱县) 3、高抬火轿 (沁阳市) 4、齐天圣鼓 (灵宝市) 5、回民秧歌 (项城市) 6、大仵民间舞蹈 (柘城县) 7、跑帷子 (汤阴县) 8、花挑舞 (固始县) 9、艾庄铜器舞 (许昌县) 10、豫西狮舞(洛阳市大里王狮舞、巩义市小相狮舞) 11、麒麟舞 (兰考县、睢县) 12、火绫子(商城杈伞舞) (商城县) 13、双人旱船舞 (临颖县) 民间戏剧及曲艺(28项) 1、 豫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2、 曲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3、 越调(周口市) 4、 大弦戏(滑县、濮阳县) 5、 罗卷戏 (汝南县、滑县、内黄县、通许县*、范县、邓州市) 6、 目连戏(南乐县) 7、 道情(太康县) 8、 宛梆(内乡县) 9、 四平调(商丘市、濮阳县) 10、 大平调(濮阳县、滑县、延津县) 11、 皮影戏 (灵宝市、罗山县) 12、 杠天神 (新蔡县) 13、 怀梆 (沁阳市) 14、 河洛大鼓(洛阳市) 15、 河南坠子(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16、 王屋琴书 (济源市) 17、 灶书 (固始县) 18、 丝弦道 (平舆县) 19、 锣鼓书 (三门峡市) 20、 清丰县柳子戏 (清丰县) 21、 河阳花鼓戏 (孟州市) 22、 二股弦 (武陟县) 23、 光山花鼓戏 (光山县) 24、 南阳曲艺 (南阳市) 25、 扁担戏 (新蔡县) 26、 扬高戏 (三门峡市) 27、 二夹弦 (开封市、睢县、滑县、延津县) 28、 落腔 (内黄县、辉县市、长垣县、淇县) 体育竞技及杂技(2项) 1、东北庄杂技 (濮阳市) 2、心意六合拳 (漯河市、淮阳县) 手工技艺(13项) 1、 杜康酿酒工艺(伊川县、汝阳县) 2、 钧瓷烧制技艺 (禹州市) 3、 镇平玉雕工艺 (镇平县) 4、 泥咕咕 (浚县) 5、 棠溪宝剑铸造工艺 (西平县) 6、 汝瓷烧制技艺 (宝丰县、汝州市) 7、 唐三彩 (洛阳市) 8、 汴绣工艺 (开封市) 9、 太平车制作技艺 (平舆县) 10、 五里源松花蛋制作技艺 (修武县) 11、 武陟油茶制作技艺 (武陟县) 12、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 (上蔡县) 13、 宝丰酒酿造工艺(宝丰县) 民俗节庆(6项) 1、“重阳节”民俗 (上蔡县) 2、大营社火 (陕县) 3、浚县民间社火 (浚县) 4、打铁花 (确山县) 5、地坑院民俗 (陕县) 6、东西常骂社火 (灵宝市) 文化空间(10项) 1、 马街书会 (宝丰县) 2、 伏羲太昊陵祭典(淮阳县) 3、 浚县正月古庙会(浚县) 4、 老子生日祭典 (鹿邑县) 5、 帝舜传说 (濮阳县) 6、 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新郑市) 7、 洛阳关林朝圣大典 (洛阳市) 8、 嫘祖祭典 (西平县) 9、 火神祭祀 (商丘市睢阳区) 10、 中岳古庙会 (郑州市) 民间知识(8项) 1、 少林功夫(少林寺) 2、 太极拳(温县) 3、 八卦符号文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4、 洛阳牡丹栽培技艺 (洛阳市) 5、 洛阳水席 (洛阳市) 6、 开封又一新糖醋软熘鲤鱼焙面 (开封市) 7、 开封马豫兴桶子鸡 (开封市) 8、 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 (开封市) 中医中药(5项) 1、洛阳正骨 (洛阳市) 2、百泉药会(辉县市) 3、针灸铜人 (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 4、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 (焦作市) 5、禹州中医中药炮制技艺 (禹州市)
Ⅵ 河南省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刚刚拿到,嵩山、云台山是世界地址公园
洛阳龙门石窟 AAAA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
洛阳白马寺 AAAA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郊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中,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由官府...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
汉光武陵
汉光武陵原称原陵,又称汉陵,位于洛阳市北20公里处的孟津白鹤乡,南依邙山,北临黄河,总占地约6.6万平方米。汉光武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
地址:河南省洛阳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
http://www.fdays.com/travelguide/SearchResult.asp?SearchType=China&CountryID=1&ProvinceID=14&CityID=&SightTypeID=&KeyWord=&ColumnOn=&OrderBy=&CurPage=1
Ⅶ 河南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哪几处
是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河南省嵩山地区,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建筑群介绍
中岳庙,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东4千米。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56-87年)已经存在,现存建筑格局可上溯至金代,现存建筑多复建于明清,为官式建筑的代表,也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组道教古建筑群。
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建于东汉年间(公元118-123年),是中国仅存的时代最早的庙阙,代表了中国古代国家级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雕刻于汉三阙上的图画、篆书、铭文十分精美,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左:启母阙(局部)。 右上:太室阙(局部)。 右下:少室阙上的浮雕石刻《蹴鞠图》
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登封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276-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以此为中心点观测并推算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其精确度与现行公历仅相差26秒,创制时间却早了300年。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八大景区之一。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郑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它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
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禅宗祖庭,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 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时期,享有盛名,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民国时期被军阀石友三几乎焚毁殆尽。现任少林寺方丈是释永信 1982年版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而享誉海内外。
少林寺塔林
位于少林寺西约250米,为历代和尚的墓地,占地约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来历代古塔 230余座,是国内最大的塔林,有砖、石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塔。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 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余为清塔或时代不详者。有单层单檐塔、单层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喇嘛塔等。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少林寺塔林保存了公元689年至1803年间的古塔241座和现代塔2座,是中国现存古塔数量最多的塔群,被誉为“中国古塔艺术博物馆”。 会善寺位于嵩山积翠峰下,山清水秀,林深谷幽,花木葱郁,正是这样一个纳嵩山之灵气的胜地,造化了一位佛教史上着名的得道寿星——道安禅师。为魏孝文帝(471~499年)离宫,正光元年(520年)复建闲居寺。隋开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后隋文帝赐名会善寺。唐武则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禅师为国师,赐名安国寺,并置镇国金钢佛像于寺内。唐代增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高僧辈出,如元同、净藏及天文学家一行等皆出于该寺。五代时于嵩山琉璃戒坛纳法,又名“封禅寺”:后梁时废。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赐名“嵩岳琉璃戒坛”、“大会善寺”。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5年)又赐名“万寿禅寺”。
少林寺初祖庵位于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据少林寺1.3公里。此庵是宋代人为纪念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而营造的纪念建筑。因达摩常游化于嵩洛之间,修禅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静坐,所以此庵又称作“达摩面壁之庵”。 置身初祖庵山门前时,你会有置身世外、心旷神怡的感觉。这里三面临壑,背依五乳峰,建筑群虽不算大,却给人以深刻印象。除了这深藏群山之间的神奇环境外,那古老而精美的宝刹更是令人留连忘返
殷墟
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殷墟,东西南北各延伸3公里,占地面积近36平方公里,气势恢宏的古代都城遗址。它受到保护的板块含纳了我们现在身处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河北岸,安放去世商王陵寝的位置,现在同时对外开放的殷墟王陵遗址;以及位于宫殿宗庙遗址东侧3公里处的洹北商城遗址。
这里做为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历史距今已经有3300多年。在公元前1300年前后,商代的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从山东曲阜迁到了安阳小屯村,商代被称为殷的这片土地上。在这里定都255年,传位8代12王,此间商代历史皆被称之为殷。直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战乱所致,这里逐渐荒芜,沦为废墟,史称殷墟。
直到清末,当地的村民在耕地时,于田间发现了刻有商朝文字的甲骨。才以此为契机,逐渐发现了这座被尘封了3000余年的古城。
以殷墟的遗址形态来看,今天我们所处的只是古代国王居住、办公以及祭祀的场所,即宫殿宗庙遗址。
殷墟文化中有这样重要的三大要素,分别是:甲骨文字、青铜文明、都城遗址。
石 碑
在前方的石碑上您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刻写的大字:甲骨文发现地。之所以伫立它,是因为我们想借此景观向您指出,现世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文化承载体系——汉字,它的早期形态甲骨文,便是诞生于今天咱们所处的洹河之滨的。
大 门
面前的这扇大门,便是根据甲骨文的“门”字仿建设计的。您看到的整扇大门就是根据3个甲骨文中的“门”字组成的。门两侧的浮雕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型玉 放大仿制而成的。这是我们中华最早的龙的形象之一。
司 母 戊 鼎
正前我们大家看到的这个便是着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于1939年出土于武官村王陵遗址。原件通高一米三三,口长110厘米,重达875公斤。鼎最初的作用是用来烹煮食物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到夏商周的时候已经成为了权力的象征。相传,夏朝的国王大禹在统治国家的时候便把天下分为九州。而每一个州都用一个鼎来表示。大禹拥有九鼎就代表他统治了九州方圆的领土。我们平常所说到的“一言九鼎”便是由此而得。象这个鼎的重量现在咱们的游客朋友问的话没关系。但在当时是没人敢问这个鼎有多重的。因为当时谁要是问这个鼎有多重的话表明这个人心存野心。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曾经专门从武汉来到中原,那个时候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在洛阳。他到洛阳以后不问别的,只问洛阳的鼎有多重。在当时谁都能看的出来他问鼎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知道鼎的重量,而是心存野心,想得到中原。有一句话叫做得中原者得天下也。所以我们平时所用到的“问鼎中原”便是由此而得,另外象“三足鼎立”等等这些含有“鼎”的成语一般都跟权利有关系,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比照原件放大一倍的复制品。
大 殿 外 观
这个宫殿是在原址上复原的。商朝的建筑材料主要是以木头为主的。经过三千多年的变迁如今都已腐朽了,留到今天的只是地基。原来的地基东西总长51米,现在只复原了31米,我们看到房子的外形是四面坡,双重檐,这样的建筑结构在我们中国历代都是最高级别的象征。
殷墟发掘简史展厅
最早对殷墟科学发掘的时间是1928年,到今天为止已发掘出殷墟的范围是36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家族墓葬地以及洹北商城。今天我们修复的这座建筑是宫殿宗庙遗址内一座较重要的建筑之一。
清朝末年,附近的小屯村民在此地耕种劳作时,经常刨出一些带字的骨片,上面的文字便是商代的文字,也是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着名的学者夏鼐先生曾说,殷墟闻名世界有三大要素:甲骨文、青铜器、都市。
殷墟的发掘离不开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着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划,他对古文字考订造诣颇深,经过认真研究,他认为“龙骨”上刻的是商代的文字。王懿荣被人们称作是“甲骨文之父”。1900年7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以身殉国,他死后的第二年,其长子王翰甫为还债,把一千多片甲骨卖给了刘鹗。
刘鹗从自己一共收藏的五千多片刻辞甲骨中,挑选出一千多片,编成《铁云藏龟》一书出版。这是着录甲骨文的第一部着作。刘氏在自序中指出,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笔文字”,甲骨文的拓片也在众多学者之间广为流传。
然而人们并不清楚甲骨文的真实出土地。罗振玉经过细心探访,在1908年,他终于最先了解到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就是今天的安阳。
在甲骨文研究的初期阶段,成绩卓越的要算王国维,他在文字考释的基础上,用甲骨文来研究殷代历史。并把甲骨卜辞中发现殷代先公、先王的名称、世系与《史记·殷本纪》中所载的殷代先公、先王的名称、世系相互对照,证明《殷本纪》基本上是正确的。
1928年——1937年6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发掘总面积为46000余平方米,在殷墟范围内发掘出宫殿宗庙、王陵、手工作坊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数以万计的甲骨片、青铜器、玉石器、陶器。为研究殷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参与发掘的学者有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他们是中国考古界的领军人物,首开先例在殷墟进行野外考古发掘。所以说,殷墟的考古发掘,是中国考古学者的摇篮。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野外考古工作者。
甲骨窖穴展厅
1936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坑甲骨,编号为YH127,它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17096片,在1996年召开的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发掘情况,这坑甲骨的坑底距地表6米深,考虑到天气的原因和安全的因素,考古学家决定把这坑甲骨整坑运到南京室内发掘,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当时拍摄的照片,它们先把甲骨层做成一个灰土柱,接下来做了一只特制的大木箱,套在甲骨层上,然后通过马道和绳索把这坑甲骨拉到地面上,由于这坑甲骨重达6吨,而1936年安阳没有汽车,也没有起重机,所以他们组织了64个人来抬这坑甲骨,把它送到了火车站,运往南京。在南京室内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分解出17096片。从这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到YH127刚出土的原貌,它是一个椭圆形的,直径长1.8米。
我们在2003年5月份揭示了这坑甲骨的原址,现在我们到这边来看一下,大家看到的这坑甲骨是按照原件复原的,我们可以看到甲骨层的旁边有一具尸骨,它是和这坑甲骨埋在一起的,是当时看管这坑甲骨的管理人员,我们还可以看到这坑甲骨表层有很多完整的龟腹甲,其中最大的一版长44厘米,经过鉴定它是马来西亚进贡过来的。这坑甲骨所记录的内容非常丰富,现在我们大家到这边来具体的了解一下。
商朝人对于当时很多自然的现象不能够解释,所以凡事依赖于鬼神,经常占卜,所用的材料是用的龟腹甲,他们在龟腹甲的背面凿上很多圆孔和长槽,把燃烧的木炭放到其中进行灼烧,甲片的正面会产生裂纹,商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然后把结果刻上去,我们它称这上面的文字就为甲骨文。他们刻词有一定的先后顺序,首先刻叙辞,就是交代一下占卜的时间和贞人名字;接下来命辞,就是说明占卜什么样的内容;紧接着刻占辞,就是商王根据裂纹所判断的吉凶。占卜过去一段时间以后,他们要刻上验辞,记录占卜的是否灵验。
车马坑展厅
在史书中记载,中国最早的马车是夏朝的奚仲发明的。可是我们至今没发现夏朝的马车。目前中国最早的马车就是1935年从殷墟发现的。我们看到的6辆马车和这段道路遗存是1999年和2000年从殷墟的孝民屯和刘家庄发掘的,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这些车的轮子和车厢等主体结构都是用木头作成的。这里是马的尸骨,商朝都是驾两匹马,到商朝晚期和周朝才出现了4匹马,随之也有了我们今天讲的成语:驷马难追。我们再来近距离的看一下这些车。它们是在国王和贵族的墓葬周围发现的。商朝的人非常迷信,他们认为生前荣华富贵,死后应该继续享用,所以要把生前用的马车陪葬了。他们不但要葬马和车,还要葬一个奴隶来伺候他们。
截止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商朝的马车有40多辆,他们的结构基本是相同的。您看到的这张图是商朝马车的结构图。一辆完整的车是由一个车衡,两个车轭,一个车辕,一个车厢组成的。看过着张图后,我们再来看甲骨文的车字。最开始是这样写的,您看有车横、车轭、车厢,就象把这辆车画出来的一样。后来他们觉的这样写太麻烦了,就把他简化了,变成了这样的车字。最后变成了两个轮的车,直到今天变成了一个轮子的ju 字。
在古时候形容一个国家是否强盛有一个成语:万乘之国。比喻这个国家的战车达到了上万辆。商朝也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来看一辆战车清理的非常完好。您看它的车轭是用青铜铸的,另外您、看车轴两端突出的车wei 也是青铜的,这就象汽车前的保险杠一样,防止两辆车错车的时候把车轴撞断了。我们特意复制了两辆马车——
妇 好 墓
妇好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她是商朝武丁国王的妻子,这位国王有三个妻子,但是非常宠爱妇好,因为妇好能文能武,经常帅兵出征,在甲骨文里记载她帅兵最多的一次是13000人。由于她过度操劳国事,在中年就病故了,国王破例把她葬在了宫殿区中,由于很多人没有料想到宫殿区内有墓葬出现。所以这个墓葬没有被盗过,保存的非常完好。随葬品有1928件。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她墓中的随葬品。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司母辛铜觥,它是当时盛酒的用具。您看它的头部是马头,也有人说是牛头。前边的两条腿很明显是蹄类动物的腿,后边却是鸟的爪子。倒酒的地方叫做流,您看就在马的下巴。
我们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名叫zeng 形器。它是一种气锅。锅的中间有一个气柱,把食物放在气柱的周围,水蒸气从气柱喷出来,能把周围的食物蒸熟了,就象我们吃的云南的气锅鸡一样。
这件青铜器是孔斗当时舀酒用勺子。
这两件兵器名叫钺,是权利的象征,大的这一件重量是9公斤,另外这一件重8.5公斤,您看这一件上边有两只老虎在吃人头,这叫虎吃人头纹,在商是兵权的象征,另一件上边是一个龙头,两条龙的身子,这在商朝是王权的象征,说明这个女将军当时集军权、王权一身。
在妇好墓中出土的三件珍贵的象牙器,我们看到就是其中的两件象牙杯,您看到的这一件上边是绿色的,其实上面镶嵌的是绿松石,而一件虽然没有镶嵌宝石,但是花纹雕刻的非常精细,手柄雕刻的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大老虎,杯身上的花纹非常有立体感,采用了半浮雕的雕刻手法,完全可以和我们的电脑绘画相媲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妇好墓的最底层,墓葬的深度是7.5米,没有墓道,呈竖井形直上直下,我们看到正中间红色的就是妇好棺材的位置,由于挖掘到6.4米的时候,出现了大量的地下水,而它的棺墓没有任何防水的措施,所以棺材和尸骨都腐烂掉了。相反我们看到二层平台上奴隶的尸骨反而保留了下来,这是因这它们都在水面之上,没有被水浸泡到,我们看到壁龛里陈列的是妇好生前的贴身侍从,她的右上方是一个婴儿,左过的尸骨是被腰斩和截肢的,在妇好死后一共有16个奴隶来为她殉葬,除此之外还殉葬了6条狗,我们来看一下她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正中间黄色的是海贝的化石,海贝是商朝的流通货币。是我们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贝币。今天和金钱有关的汉字一般都要加一个贝字旁,如“赏”“赐”贵贱等等。您看到这些是玉器,有755件。经过鉴定后大多数是新疆的和田玉。说明3000多年前从新疆的和田到安阳已经有了一条玉石之路了,比我们了解的丝绸之路还要早1200多年。四周的是一些青铜器,大部分是酒器和食器。您看到二层平台上的小圆坑,是三千多年千商人用木头夯土时留下的。您看周围的土层非常坚实。他们把土夯实后,在妇好的棺材周围的椁室中放置随葬品,这就是我们说的棺椁,然后把另外的随葬品摆在椁室的上边,回填一层土,再摆放一层随葬品,再填一层土。就这样一直到地面上有六层,算上最底层妇好棺木,一共是七层。
墓葬土层的切块。第一层的是一些陶器。第二层白色的是一只玉臼,用来研磨朱砂用的,我们还可以看到上面有红色的粉末。第三层是一只石磬,这是商朝的乐器。在一只石头上可以敲出五个音。我们今天的音乐学家可以在一只石头上完整的演奏出东方红的曲子。可以看出,妇好墓中的随葬品越往下越丰富和珍贵,您看到的象牙杯和她用的发簪,灰色的是陶埙,商朝的一种乐器。最外面这一层是铜觚,商人的酒杯。
龙门石窟
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着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2小时的时间,在此,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
潜溪寺
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清代时洞外修建有木构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称“斋拔(fú)堂”。窟内洞顶漕进为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
宾阳三洞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历时达24年之久,用工802366个。宾阳三洞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寻为宾阳盖寅宾日出之义”,即朝阳或向阳之意。虽宾阳洞耗费工时金钱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结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南北两壁还各有造像一铸,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在宾阳洞诸像的后座上,雕饰着众菩萨、弟子闻法浮雕像。窟顶做琼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有八个伎乐和两个供养天人。我们称供养天人为飞天。飞天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满身香气的美丽仙人。宾阳中洞外南侧,依崖镌刻一碑,即着名“褚遂良碑”,即《伊阙佛龛之碑》,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为其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开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贞观15年即公元641年)
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
(万佛洞)
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两个题记互为补充,说明什末人,为什末发愿造像的原因。永隆为高宗李治的年号。太监为宫中的女官。沙门智运和内道场运单师,指比丘尼智运的号。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则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
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这种手势说明阿弥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说法,故称“说法印”。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即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盗。现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威尔逊艺术博物馆内。
在花洞
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这不多见。此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8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释迦高6米(为立佛)。洞口北侧上方有一块平面下凹的碑记,上刻两个大字“伊阙”,原为唐刻陀罗尼经,后复刻明代河南巡抚的“伊阙”二字,说明龙门的原称。
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奉先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卢舍那佛(披身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时间,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费时约21年左右。
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梵名“卢舍那”,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主尊像为结跏跌坐中央的卢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奉先寺的整个布局,使人感觉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
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这是唐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别出心裁,破天荒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妇女特有的形象。传说武则天集上述美德与卢舍纳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阳洞四壁及窟顶镌满佛龛造像,这些龛像多有造像题记,记录了当时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及雕刻艺术的最珍贵资料。在金石碑刻艺术中负有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中一种比较成熟的独特字体。《龙门二十品》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百年来为书法家所称道。
Ⅷ 焦作有什么文化
覃怀文化 (区域性的 包括历史地理 戏剧 饮食 风俗 太极等)
山阳文化(古山阳城遗址)
山水文化(云台山 青龙峡 青天河 峰林峡等等)
竹林七贤文化
饮食文化 (四大怀药当属)
太极文化 (太极拳)
貌似就这些吧~~~~~
Ⅸ 河南省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可以说是非遗大省,资源非常丰富。比如太极拳,花木兰,梁祝等各种传说,民间美术有年画,汴绣,灯笼张等,民间音乐有唢呐,盘鼓等。
Ⅹ 焦作有没有着名的历史文化
这里是商汤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纣的前沿根据地;是后汉光武中兴的大本营;是“正始玄风”的策源地和以八卦为灵魂的太极文化的产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国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脉地。 神农祭天处、尝百草处、药王孙思邈活动遗迹等,显示着古代农业和医药的起源。出土众多的陶瓷文物及当阳峪陶瓷遗址,显示着怀川是发达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颁发的《夏小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根,发源于陈家沟的太极拳、月山寺的八级拳和净影寺的猿拳,证明怀川是中华武术之根,这里还是道教中心和佛教圣地。 这里是诸多大师泰斗的故里。孔子、李白、白居易、韩愈等数不清的历史名人在此或游历、或隐逸、或葬归于此。魏晋时的“竹林七贤”曾在修武百家岩隐居游览,影响颇大。 焦作地处黄河中下游北畔,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早在七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种植粟等粮食作物。从焦作地区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除发现有大量的石铲、石斧、石镰、蚌刀等生产工具外,还有水井、房屋等原始农业生产迹象。春秋战国时期,当地的农业已十分发达。焦作古代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以采矿、冶炼、制陶、编织和工艺美术为主。战国时期已有了煤炭开采业,至明清时期具有了相当的开采规模,延续至今,使焦作有“煤城”之称。从考古发掘的文物看,春秋时期这里已开始青铜器制作,东汉时山阳已成为全国较大的冶炼基地之一,宋代出现了以制作兵器、农具为主的作坊群。 据史志记载,全市有60座历史古城,其中城区有6座;祠庙335所,其中城区70多所,现在统计,全市有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点833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44处,县级492处,城区内有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点214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6处,市级81处。道清铁路、泽煤盛矿井、福公司办公房和钱庄等体现着近代煤城的历史;焦作工学院(今河南理工大学)是河南省最早的高等院校。传统的历史文化在当今焦作仍熠熠闪光,得到了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