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农业文化亚区是什么意思

农业文化亚区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8-07 19:11:35

㈠ 亚区这词一般用在形容什么

亚字,从字面上来看是第二的意思,所以亚区表示第二、非主流的区域,一般可以用来形容文化亚区,也就是不是主流文化区。

㈡ 中国分为哪些文化地域 包括蒙古,朝鲜一代

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
1.东部农业文化地区(北方文化亚区,南方文化亚区)
(1)关东文化副区:主体位于我国东北,因其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文化副区。此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文化占主导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经济类型是渔猎。明清时期,此区与关内汉族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现在此区民族以汉为主,满族星散其间,在西部大兴安岭地区还分布着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在长白山地区有朝鲜族。汉族和朝鲜族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其他少数民族多为渔猎。不同的经济类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艺术形式。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东北的“二人转”。
(2)燕赵文化副区: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区民族以汉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这里的民风民俗粗犷豪放,尚武之风普遍,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豪侠之士。燕赵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
(3)黄土高原文化副区:依托于黄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东抵太行山脉,北界万里长城,南限秦岭太白山。此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历史悠久,主体民族为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留给这里大量的物质文化景观,今陕西省被称为“地下文物博物馆”,山西省被称作“地上文物博物馆”。这里的民风热情、朴实,艺术风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区: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横贯中原大地,历史上它与黄土高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继黄土高原之后的中国古代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由于这里长期为帝都所在,因此历史上曾云集了许多天下有识之士。本区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民风淳厚豁达,少林武功、河南豫剧名扬华夏。
(5)齐鲁文化副区: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本区位于黄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沿海有渔业。此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从这里扩散到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被世人视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层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讲礼数、重义气的齐鲁之地民风特点。山东大鼓、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等是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淮河流域,大体上北界陇海铁路,南濒长江,西临河南、湖北,东达江苏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无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还是转移到长江下游地区,本区都位于重心区的边缘,加上这里是自然地理的过渡带,因此本区文化也带有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过渡特点。表现之一,这里的传统经济虽以农耕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从旱作向稻作过渡的特点;表现之二,这里的语言也具有汉语北方方言向吴语过渡的特征。本区为人熟知的艺术形式有凤阳花鼓、淮海戏、柳琴戏等。
(7)巴蜀文化副区:位于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庆为巴国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为蜀国王都,因此人们习惯上将这里称为巴蜀之地。本区虽偏处西南,但是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依托,传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本区盆地四周形势险要,军事上利于攻防,加之与外界文化交流不畅,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川剧是巴蜀地方戏曲的主要剧种,活泼生动,幽默风趣。
(8)荆湘文化副区(荆楚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东有幕阜、武功诸山与吴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别山与中原分野,南以五岭为界。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因此传统农耕业比较发达。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本区是中国古代的又一个文明中心,也有学者认为它是黄河文明中心扩散后的又一个中心。无论本区与黄河流域文化有何关系,人们都承认本区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对后来本区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戏剧方面,除了发展较为成熟的汉剧、楚剧、花鼓戏、采茶戏等外,民间的歌舞艺术形式也比较丰富。
(9)鄱阳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一带,以今江西省为主。本区一面对水(长江),三面环山。传统经济以农耕为主。本区多山,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许多风景秀丽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选为圣地,例如庐山和龙虎山。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有弋阳腔,它是中国四大声腔(余者为江苏昆山腔、浙江余姚腔和海盐腔)之一,其特点是激越奔放。
(10)吴越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沿岸,北临长江天堑,西望鄱阳平原,南界雁荡山脉,东濒茫茫大海。本区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传统农耕发达,是物宝天华之地。本区富庶的经济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苏州园林、西湖美景、云锦、宋锦、苏州刺绣、文房四宝等都与富裕的经济有直接关系。昆剧、越剧是本区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本区戏曲细腻、婉转、清丽、圆润的特点。
(11)岭南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南岭以南。本区背山面海,历史上长期位于华夏文化核心地区的边缘,近代以来本区又处于中外文化交汇的地带,因而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本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起步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区晚,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本区艺术形式中的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最有地区特色。
(12)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基本上与今天的福建和台湾两省范围符合。本区西部与鄱阳文化副区相连,北部与南部分别与吴越文化副区和岭南文化副区接壤。尽管台湾与福建文化各有特点,但是从文化渊源上看,台湾与福建文化同脉共祖,至今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紧紧地联系着海峡两岸的人们,例如妈祖信仰。本区多山,适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区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成为了历史上许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护所”,如汉语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以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为主体,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尽管本区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但是其文化综合体的特点又与东部农业文化区有很大区别。本区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地区,文化特点也显现出众多少数民族的多元化风格。从物质文化层的起居、饮食、服饰到精神文化层的风俗、信仰、艺术等都能体现这种
3.西部游牧文化地区:
(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大致包括除陕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广阔地区。这里自然环境以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为主,因此游牧是本区的主要传统经济类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绿洲地区还有种植业、园艺业。本区的艺术特色粗犷、豪放、热情、开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艺术形式。
①内蒙古文化副区
②北疆文化副区
③南疆文化副区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尽管历史上本区有独特的发展历程,但是本区与中原的联系较与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区的联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区文化各个层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㈢ 中国文化地理的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文化与地理环境
一、文化的内涵
二、地理环境及其与文化形成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宗旨
一、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二、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宗旨
第一章 在中国文明的故乡
第一节 创世纪的苦难历程
第二节 春光明媚的大好时机
第三节 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
第四节 中国文明发祥的区域
第五节 文明摇篮的地理背景
一、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富源
第二章 中国本土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 双源并出
一、中原华夏文化的发展壮大
二、南方楚文化的蓬勃兴起
第二节 合而为一
一、兼并战争与文化大融合
二、统一中国与文化大一统
第三章 中原农业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之间的碰撞一融合
第一节 亚欧大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形成和对抗
一、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形成
二、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波动性与文化碰撞一融合的周期性
第三节 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文化的冲击
一、第一次冲击
二、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结晶——盛唐文化
三、第二次冲击
四、第三次冲击
第四章 中国国内文化中心的转移
第一节 关于文化中心转移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中原文化轴心时代
一、政治中心:缓缓向东迁移
二、经济重心:从稳定、倾斜到基本转向江南
三、文化中心:在摇篮中徘徊
第三节 江浙人文渊薮时代
一、政治中心:从吴越到燕赵
二、经济重心:稳定在江南
三、文化中心:江浙汇成人文渊薮
四、近百年来: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初步形成
第五章 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风貌
第一节 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
一、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
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三、条件优越的农耕世界
四、幅员辽阔的文化领地
第二节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文化风貌
一、中国文化的气质——内向型
二、中国文化的风格——和谐型
三、中国文化的内核——伦理型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延续性——不废江河万古流
一、中国传统文化从未出现断层
二、中国地理环境的保护性反应机制
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聚力
第六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区域分异
第一节 中国文化地理区的划分
第二节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
一、关东文化副区
二、燕赵文化副区
三、黄土高原文化副区
四、中原文化副区
五、齐鲁文化副区
六、淮河流域文化副区
七、巴蜀文化副区
八、荆湘文化副区
九、鄱阳文化副区
十、吴越文化副区
十一、岭南文化副区
十二、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
第三节 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
第四节 蒙新草原一沙漠游牧文化亚区
一、内蒙古文化副区
二、北疆文化副区
三、南疆文化副区
第五节 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
第七章 汉文化圈的形成
第一节 关于汉文化圈的概念
第二节 汉文化向东亚的播扬
一、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第三节 汉文化向东南亚的辐射
一、中国文化的踪迹
二、中国文化对越南的影响
三、新加坡华人与中国文化
第四节 关于汉文化圈的沉思
一、唐代是汉文化圈形成的关键时期
二、东亚比东南亚更彻底地接受了汉文化
附录 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地理学分析

㈣ 中国地域文化分为哪几种类型

中国地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
1.东部农业文化地区(北方文化亚区,南方文化亚区)
(1)关东文化副区:主体位于我国东北,因其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文化副区。此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文化占主导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经济类型是渔猎。明清时期,此区与关内汉族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现在此区民族以汉为主,满族星散其间,在西部大兴安岭地区还分布着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在长白山地区有朝鲜族。汉族和朝鲜族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其他少数民族多为渔猎。不同的经济类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艺术形式。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东北的“二人转”。
(2)燕赵文化副区: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区民族以汉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这里的民风民俗粗犷豪放,尚武之风普遍,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豪侠之士。燕赵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
(3)黄土高原文化副区:依托于黄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东抵太行山脉,北界万里长城,南限秦岭太白山。此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历史悠久,主体民族为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留给这里大量的物质文化景观,今陕西省被称为“地下文物博物馆”,山西省被称作“地上文物博物馆”。这里的民风热情、朴实,艺术风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区: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横贯中原大地,历史上它与黄土高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继黄土高原之后的中国古代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由于这里长期为帝都所在,因此历史上曾云集了许多天下有识之士。本区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民风淳厚豁达,少林武功、河南豫剧名扬华夏。
(5)齐鲁文化副区: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本区位于黄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沿海有渔业。此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从这里扩散到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被世人视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层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讲礼数、重义气的齐鲁之地民风特点。山东大鼓、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等是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淮河流域,大体上北界陇海铁路,南濒长江,西临河南、湖北,东达江苏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无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还是转移到长江下游地区,本区都位于重心区的边缘,加上这里是自然地理的过渡带,因此本区文化也带有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过渡特点。表现之一,这里的传统经济虽以农耕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从旱作向稻作过渡的特点;表现之二,这里的语言也具有汉语北方方言向吴语过渡的特征。本区为人熟知的艺术形式有凤阳花鼓、淮海戏、柳琴戏等。
(7)巴蜀文化副区:位于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庆为巴国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为蜀国王都,因此人们习惯上将这里称为巴蜀之地。本区虽偏处西南,但是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依托,传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本区盆地四周形势险要,军事上利于攻防,加之与外界文化交流不畅,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川剧是巴蜀地方戏曲的主要剧种,活泼生动,幽默风趣。
(8)荆湘文化副区(荆楚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东有幕阜、武功诸山与吴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别山与中原分野,南以五岭为界。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因此传统农耕业比较发达。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本区是中国古代的又一个文明中心,也有学者认为它是黄河文明中心扩散后的又一个中心。无论本区与黄河流域文化有何关系,人们都承认本区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对后来本区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戏剧方面,除了发展较为成熟的汉剧、楚剧、花鼓戏、采茶戏等外,民间的歌舞艺术形式也比较丰富。
(9)鄱阳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一带,以今江西省为主。本区一面对水(长江),三面环山。传统经济以农耕为主。本区多山,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许多风景秀丽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选为圣地,例如庐山和龙虎山。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有弋阳腔,它是中国四大声腔(余者为江苏昆山腔、浙江余姚腔和海盐腔)之一,其特点是激越奔放。
(10)吴越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沿岸,北临长江天堑,西望鄱阳平原,南界雁荡山脉,东濒茫茫大海。本区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传统农耕发达,是物宝天华之地。本区富庶的经济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苏州园林、西湖美景、云锦、宋锦、苏州刺绣、文房四宝等都与富裕的经济有直接关系。昆剧、越剧是本区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本区戏曲细腻、婉转、清丽、圆润的特点。
(11)岭南文化副区:顾名思义位于南岭以南。本区背山面海,历史上长期位于华夏文化核心地区的边缘,近代以来本区又处于中外文化交汇的地带,因而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本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起步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区晚,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本区艺术形式中的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最有地区特色。
(12)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基本上与今天的福建和台湾两省范围符合。本区西部与鄱阳文化副区相连,北部与南部分别与吴越文化副区和岭南文化副区接壤。尽管台湾与福建文化各有特点,但是从文化渊源上看,台湾与福建文化同脉共祖,至今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紧紧地联系着海峡两岸的人们,例如妈祖信仰。本区多山,适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区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成为了历史上许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护所”,如汉语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以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为主体,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尽管本区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但是其文化综合体的特点又与东部农业文化区有很大区别。本区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地区,文化特点也显现出众多少数民族的多元化风格。从物质文化层的起居、饮食、服饰到精神文化层的风俗、信仰、艺术等都能体现这种
3.西部游牧文化地区:
(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大致包括除陕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广阔地区。这里自然环境以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为主,因此游牧是本区的主要传统经济类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绿洲地区还有种植业、园艺业。本区的艺术特色粗犷、豪放、热情、开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艺术形式。
①内蒙古文化副区
②北疆文化副区
③南疆文化副区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尽管历史上本区有独特的发展历程,但是本区与中原的联系较与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区的联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区文化各个层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㈤ 中国文化地里分区如何划分

1.中国文化区划原则

严格地讲,文化区不仅是一个空间地域概念,而且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演替、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空间单位。因此,在划分中国文化区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考虑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各地的经济、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背景,还要考虑各区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般来讲,在区划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具有相似性;

1.2现状基本特征具有一致性;

1.3物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和采取的政策措施具有共同性。

2.中国现代文化区及其特点

实际区划时,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去分析研究各文化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所以,大部分学者的划分都主要依据中国文化地理分布的现状,尽可能考虑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遵循以上三个原则来划分的。

这里,我们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划分。根据王会昌等《中国文化地理》,中华民族文化既包括为其主体的农业文化,又包括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因此,中国文化的地理分布可以笼统地划分为东部农业文化区和西部游牧文化区两大部分①,即两个独立的一级文化区(图一1)。显而易见,一级文化区的划分与中国地理的大势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中国地理学界的传统习惯,常常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之间作一连线,将我国版图划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半壁以平原、丘陵和海拔2000米以下的高原、山地为主,盛行季风气候,是我国比较发达的农业区;西半壁以草原、沙漠、高山和高寒高原为主,属大陆性气候,是我国主要的游牧区。正是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以及与这种差异相适应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农耕和游牧———导致了生活于其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文化风格的迥然相殊,这正是我们划分中国一级文化地理区的最重要的依据。当然,东、西两大文化区的划分是相对的,在东部农业文化区中,例如在我国东北与西南山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也有从事狩猎和游牧的

民族,表现出游牧文化的浓重色彩;而在西部游牧文化区中,例如在河套平原和新疆塔里木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某些少数民族也有从事农业(多半是灌溉农业)或半农半牧者,他们的文化色彩倾向于东部的汉民族。这种两种文化类型在地域上相互交错分布的现象,只有在更次一级的文化区域的划分中才能显示得更清晰、更准确。

. 二级文化区(即文化亚区)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民族集团的分布及其文化特征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基础当然与地理环境的进一步分异有很大关系。例如在西部游牧文化区内部,从地理环境的宏观角度来看,南北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北部蒙新草原沙漠和南部青藏高原两部分。蒙新草原沙漠地区横亘于祖国的北疆,地形以高原、高山和巨大的山间盆地为主。由于地处内陆,东南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失。因此,干旱成为自然界的主要矛盾,水分的分布自东向西依次减少,因而从大兴安岭到天山地区,在我国北部呈现出典型的温带草原、沙漠草原、荒漠和戈壁的自然景观的有规律的递变。这里分布着蒙古、维吾尔和哈萨克等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元帝国在世界历史上曾以其强悍的游牧民族特有的牢事冲击力,向亚欧大陆南部的农耕世界和农业文明发起了凌厉的进攻。

同样是在游牧文化区,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游牧文化却别有风韵。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大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既高且寒,既寒又干,致使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风俗人情自然有别于北部游牧世界的其他民族。而且,由于毗邻南亚次大陆,神秘的印度佛教文化也渐次传播到这个高原游牧世界中来,使得这里的游牧文化又弥漫着宗教文化的神秘气氛。据此,我们将蒙新草原沙漠和青藏高原两个游牧文化地区分别划分为西部游牧文化区的两个文化亚区。

在东部农业文化区,根据同样的原则,我们划分出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和西南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两大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亚区的文化特征尽管与蒙族、藏族等游牧文化判然有别,属于农业文化的范畴,但其文化风格又与汉民族不同,因而有必要单独列为一个农业文化亚区。应当说明的是,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虽然也分布着很多狩猎和游牧的民族,他们的文化特征也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不同,然而就整个东北地区来看,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农业文化(尽管这里农业文化的历史并不太悠久),所以,没有将东北边缘山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分布地区单列为一个文化亚区。

三级文化区(即文化副区)的划分比较复杂。在中国两大文化区的四个文化亚区中,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由于众多的民族交错分布,只能从民族文化的类型上而无法从其地域分布上划分开来,故该亚区未再进一步划分出文化副区;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尽管地域十分辽阔,除藏族外也分布着其他几个少数民族,但藏族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其他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方面也与藏族大致趋同,况且由于人口稀少,藏北高原甚至出现纵横数百里的很多无人区,因此该文化亚区也未再作进一步的区域划分。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和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进行三级文化区即文化副区的划分。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内,水分和热量都比较充裕,而且地形比较坦荡,土壤比较肥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地带。然而该文化亚区南北纵长数千千米,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亚寒带等几个气候带,农业耕作的制度和类型南北相异,地理景观的风貌各地不同;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艺术风格、欣赏情趣等,各具特色,各有风味。因此,必须进一步划分出文化副区,才能在了解中国文化整体特征的同时,认识其内部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格,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蒙新草原沙漠文化亚区东西横亘数千千米,地域辽个,民族众多,地理环境的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民族分布的区域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区,以蒙古族居主导地位;在西部地区,大体上以天山山脉为界,其北部为哈萨克等族集中分布区,南部则以维吾尔族为主。天山南北的文化风格也各有特色。相对而言,南疆地区绿洲农业比较发达,因而其文化风格比较倾向于农耕社会的文化特色。因此,我们在该文化亚区内,又根据主体民族的分布及其文化风格的不同,划分出了内蒙古、北疆和南疆三个文化副区。

文化副区界线的确定实际上关系到对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风格的认识和分类问题。我们将文化风格相近的地域理解为一个文化副区。在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内,我们大体上遵循主体民族地域分布的范围和界线,他们和今日行政区划的界线大体上是一致的。在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内,我们考虑的重点是文化风格的是否相近,并没有完全依照今天的行政省、区界线去确定文化副区的界线。就目前来看,我们划出的文化副区有时只包括一个省区(如中原文化副区之于河南省,有时包含两个省市(如荆湘文化副区含湖北、湖南两省,巴蜀文化副区包含四川省和重庆市等),有时甚至包含三个省(如关东文化副区即含有今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等)。即使以一省或数省做基础,也没有绝对遵从现行的省区界线,例如荆湘文化副区是以湖北与湖南省为基础的,但与湖北省相邻的陕西省安康地区,无论在文化风格上还是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上,它都因汉水与江汉盆地的密切联系而表现出荆楚文化的特色;相反地,;鄂西、湘西的土家族和苗族居住的地区,却应当划归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亚区。吴越文化副区与淮河流域文化副区的确定,则基本上打破了现行的行政区划界线。问题的关键在于江苏与安徽两省虽然沿袭了清朝以来的行政区划范围,但由于长江从两省的中南部横穿而过,作为隔断南北的天堑,使得江南、江北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速度与风格出现了很大差别,即使自然地理景观也迥然相异。这就形成了苏北与苏南不同而与皖北相近、皖北与皖南不同而与苏北相近的文化格局。如果再机械地沿用行政区划界线以图保持江苏和安徽两省行政单元的完整性,显然违背了文化地理区划的宗旨。因此,我们暂且将苏北与皖北合并为‘—个独立的淮河流域文化副区,而将苏南与皖南划归吴越文化副区。当然,这种划分的方案只是粗略的初步尝试,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文化副区的设计和区域界线的确定,都会越来越接近客观现实的。

㈥ 西亚农业文化的西传是怎么回事

世界文明最早起源何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文明最早起源于非洲;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文明最早起源于西亚地区。我们持第二种观点。

距今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大冰期结束,人类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化(农业和畜牧业)最早发生在西亚。这个最早的农业文化区,西起约旦河和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东到扎格罗斯山,形成一个新月形地带。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8000年,这里的居民开始搜集野生谷物,转而长期定居生活;从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7000年,开始确立农耕和畜牧文化。

公元前6500年左右,这里的居民开始向西迁徙。这是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的扩张,也是历史上最早的殖民运动,为西亚、北非和南欧各地向文明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化就由西亚传播到欧洲。大约从公元前4550年起,第一批农业文化居民,便出现在爱琴海诸岛和大陆希腊等地区。这些来自西亚的农业居民,住在希腊半岛上的叫皮拉斯吉人,住在海岛上的叫勒勒吉人。

爱琴海地区的新石器农业文化一直延续到公元前3000年代初。这时的居民巳建筑了真正的圆型茅草屋,用泥涂篱笆做墙;有的房子是长方形的,用晒干的砖砌成墙,墙基用石头,屋顶是涂泥的树枝。这种房子一般有两个房间。居民的工具是磨得很光而又十分锋利的石斧和刀片。他们还用骨头制成针、维和穿孔器。这时的陶器制造已有相当水平,虽然还未使用陶轮,但已能制作形态各异、颜色繁多而美丽的陶制品。例如被学者们所称赞的“虹霓陶器”等。农业在居民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他们已种植小麦、豌豆和扁豆等农作物,并使用石钵和碾子来碾谷物,用纺锤纺线。

考古学家通过发掘的住宅的残迹,证明这个时期已存在民族制度。例如,在克诺索斯有一所周围聚集着许多小屋的大屋,它是若干家庭的住宅。

考古学家在狄萨利亚和克里特新石器时代的居民点,还发现了一些妇女雕像。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崇拜的遗俗,同时也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宗教信仰。

考古学家在爱琴海地区的考古发掘中,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这进一步证明,爱琴世界新石器时代的居民是从西亚地区迁来的。他们带来并继续创造着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化。从而为西方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阅读全文

与农业文化亚区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