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留学海外如何应对文化冲击
留学生活中,接触到的不仅是知识。身处陌生的国家,由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引发的文化冲击,是每一个海外学子都会遇到并且必须面对的。那么,海外的学子该如何应对文化冲击呢?
宋振铎对语言障碍的体会非常深刻。他说,身边有一些同学因为怕碰壁,而选择将自己封闭在中国学生的圈子里。这样做的结果是既难以融入当地的环境,也会感到孤独。其实只要积极一些,交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在主动克服语言障碍,积极与当地人沟通的过程中,即使无法避免文化隔阂的存在,但是尊重和理解却打开了交流的大门。
在这个东西方文化日益交流融合的时代,中国留学生肩负着把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责任。留学生是站在文化交流前沿的人,通过多种方式向留学目的地国家的民众介绍中国文化,是责任,更是使命。
勿忘本。
㈡ 如何有效应对入世后的跨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往往会给个人和民族造成心理乃至生理上的痛苦,尤其是通过战乱带来的文化冲突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民族都是要不得的(这种情况还可以从另一层意义做出分析结论,略)。但文化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谁都无法回避也无法制止,同时文化冲突促进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使人类不断取得进步,因此,从哲学的高度来看,文化冲突的正面作用远远要大于负面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是正确地对待文化冲突的出发点。
惧怕外来文化,对文化冲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诚惶诚恐的民族,其文化一定是虚弱的封闭型的——犹太民族分散在世界各地,其文化与一些民族的文化尤其是法西斯文化发生着剧烈的冲突,但这个民族从来就没有那种文化“恐惧症”,而是在不断的文化冲突中吸取各种营养所以犹太文化的生命力是强大的,开放型的,其内聚力不仅世界着名,而且创造力极强,出现了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依德等人类思想的巨人。
日本大和民族的文化虽然属于东方文化圈,但由于日本人有着强烈的岛国意识和生存意识,使之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和主动攻击别人的愿望——在一个没有多少资源的“孤岛”上,危机感和外在的生存压力促使他们的生存能力变得非常很强,在这种情况下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是主动型、实用型的,并且兼容性很大,是开放式的——为我所用,是其文化最显着的特点,所以,在美国人的炮艇敲开了日本的大门后,日本人便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明治维新时期和二次大战后的两次外来文化大入侵,使日本文化得到了很大改造,今天的日本民族既不是过去的自己,也不是西方或其它民族的同化物,该民族以崭新的面貌,使自己的国家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流国家,而善于吸收、善于学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两次外来文化的大入侵,但民族心理的保守、封闭、使两次冲突的结果都未能使自己获的较大的进步。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仅没有犹太文化和日本文化的那种优点,而且排他性很强,一些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文化曾经造就过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但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造成了近代以来的落后,万里长城就是保守、封闭、排他性文化的象征。
要消除落后,缩短差距,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克服文化恐惧症,实行全面开放的文化政策,使民族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重新焕发出活力,获得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从根本上讲就是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今天我们搞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文化角度讲就是要向西方学习。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东方文化强调的是和谐,西方文化强调的是斗争。这个斗争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窝里斗”和所谓的阶级斗争,而指的是人与大自然的一种对立关系。生产力反应的是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西方文化积极向上的斗争精神无疑会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为西方物质文明打下了有力的基础。我们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戏谑,天人合一更多的指向是一种人生境界,是玄览体验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艺术智慧。因此,中国人注重人伦关系和个人道德的修炼,当然,这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伟大之处,但恰恰就在这里又反映了我们的文化对创造物质财富的先天性不足。所以,有人提出当今时代是中西文化大对流的时代,因为西方人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和和谐,我们需要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们还不敢承认人家的长处,谈到西方文化犹如谈虎色变般地恐惧,稍不注意就会扣上一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帽子,这说明我们的民族心理还是十分脆弱十分保守的,而一些人仍停留在“文革思维”阶段,动不动就随便用大帽子压人甚至整人,对发展民族文化,开展正常的学术争鸣,搞好经济建设是十分有害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日渐加深,有的人对此造成的传统道德失落、价值迷乱、信仰真空等现象表示担忧,但这是必然的,是旧的文化系统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后必然要出现的系统性紊乱。只有旧的封闭系统被打破新的开放系统才能形成。因而,这种紊乱从哲学高度看是文化在进步的表现,是旧的有序状态到无序状态再到新的有序状态的一个必然阶段。当然增强识别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时代选择,相信文化的发展有一种自动选择和筛选的机制,文化的相对性是很强的,许多文化是非问题的衡量标准是多重的,很难使人把握。过去曾把吃瓜子,穿高跟鞋说成是资产阶级生活作风,把电子音乐称为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现在听见有谁这么说则感到荒唐可笑,说明这些方面在经过冲突后已被我们承认和接受了,但今天我们和外来文化的许多地方还很过意不去,谁是谁非历史将会自然做出抉择。
正确对待文化冲突需要一个人一个民族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高度、开明的态度和广阔的胸怀。
㈢ 中西文化冲击的例子
中西文化冲击的例子有时间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而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
中西文化冲击的例子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吃饭时也一样。
中西文化不同的地方还有喝水方式,以前中国人对客人最热情的举动就是给滚烫的热水,中国人还有多喝热水的习惯,而西方人是基本不喝热水的,只喝冷水。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否定自己时,会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㈣ 面对文化侵略中学生应该做什么
我们知道,“侵略”不仅指武力入侵,那种经济掠夺、政治干涉、文化渗透的形式也是“侵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21世纪世界经济国际化、信息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间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必将更加深入和扩展,而在这种多元文化交汇过程中,那些拥有高新科技控制下的先进文化载体和传播手段与工具的国家,往往就处于一种主宰和支配地位,他们在向外输入其文化产品时,不会放弃以输入意识形态为主的文化渗透,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具体说来,在我国教育所面临的文化交融的挑战中,那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其实质是兜售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腐朽的意识形态,宣扬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落后思想,目的在于摧毁我们所信奉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而以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取而代之。也就是说,在文化交汇的浪潮中,我们可能要面对的严峻事实是: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处于垄断地位的所谓“西方文明”的倾销与“轰炸”中丧失自身的主体地位,进而丧失本土文化的特性;在文化冲击中逐渐以“被压迫者”自居,而把外来文化视作“压迫者”和统治者,进而不自觉地努力效仿“压迫者”的文化;动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信仰,而使传统文化的固有空间被占领甚或被同化,从而加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迷惘。
教育应担负起抵御“文化侵略”的崇高使命
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集中体现在经济势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体现在教育的竞争,而最终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要使培养的人才能担负起建设现代化的重任,能迎接文化交融的挑战,就必须使其具有面向21世纪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概括地说,教育应为人的一生提供“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同时,由于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的特点,它为教育提出了双重要求:一方面,教育应大量地和有效地传播越来越多的、与认识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为这是造就未来杰出人才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应找到并确立判断事物的标准,以使人们不会在瞬息万变和纷繁芜杂的信息海洋中迷向,使人们不会脱离使个人和集体走向成功的方向。也就是说,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而这些都是教育本身或教育在帮助人们抵御“文化侵略”中的崇高责任。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还告诉我们,教育除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外,还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传统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凝固性,又有一定的变异性和创造性。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它一方面会随着社会的变革,吸取各种异质文化而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同时也会因为要保持旧文化的特质而阻碍新文化的创建。这样教育在民族文化传统的传递、选择、发现和创造中就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应当确立起既尊重文化传统又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价值观,除了传播知识外,教育还应承担起在作为方法的科学技术与作为人类生活和行动目的的价值观之间建立平衡的作用,这既体现了教育的本体功能,也是教育的文化使命。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所以学生的责任更大,应努力学习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等!!!
㈤ 如何面对文化冲击
战胜文化冲击,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脱身术”:从困扰的场合或事件中脱身出来,对事件作一番反省,并思考合理的解析和应对方案。你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观察旁人如何应对类似场合。对事情的前后作一番描述、问问它对自己有何关联、自己该如何应对。找当地的居民或阅历丰富的人聊聊,看他们会如何处理类似场合,并了解该事件在客居文化中的含义。思考日后遇到类似场合时该如何反应。行动方案既定,则可以把它付诸行动并看看它是否行之有效。总结教训,制订下一次遇到类似场合时的处理方案。在适应客居文化的同时,别忘了善待自己。不妨找一些母语的书籍或录像带看看,尽量到户外走走,锻炼身体并安排充分的休息时间,和家人保持书信、电话联络,保证饮食均衡,别忘了和朋友共聚的良机。此外,多留意自己会喜欢客居文化中的哪些东西也会有所帮助。尽管文化冲击确是新生活中的不谐和之音,而且让人惶恐不安,但随着对客居文化了解的加深,冲击的威力还是会减缓下来。在调整的过程中,有必要提醒自己:他人对你的反应或想法未必都是针对你个人的,反之亦然。也就是说,这些反应和想法通常是双方文化价值观不一致的结果,而不是人与人个性上的磨擦。要有效避免严重的冲突,并减少磨擦的威力和损伤,往往有赖于你对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和行为表现上的差异的认识。
㈥ 公务员面试:如今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你怎么看
首先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应以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我国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文化不该排斥其他的文化,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外国文化服务于中华传统文化。例如西方的许多节日,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等,之所以同学们接受,是他们可以补充或强化很多我国原有节日给我们的欢乐和满足。我们也看到,中国更重视自己的中秋节,七夕节,和除夕夜了。在物质精神同样受重视的今天,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许正对传统文化起到补充的作用。
另外,要保护传统文化。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形态,但不可改变的是文化的精髓。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可以看到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当人们用怀疑的眼光看80后时,看到的是天安门前挺拔的受检身姿,“道,德”是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做事准则,相信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动摇,反而会更加突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面对受到冲击的传统文化,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欧美,韩日等外来文化并不比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韩剧,动漫,大片,劲舞等何以迅速占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当我们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才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也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我们看到,孟母教子已经千年,传统文化太久没有质的飞跃和创新,外来文化可以借鉴,当做我们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连接起来的引线。事实证明谁创新得好,谁就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应该也是我们坚持传统文化同时创新的动力。
综上面对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应盲目排外,更不能盲目屈从,应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包容外来文化,更要注重于传统文化之上合理创新。让我们在正确面对的同时,创造我们民族的美好未来。
㈦ 中西方文化冲击
1、西方拿到礼物会当着送礼者的面当中拆开,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国人则是放到一边,连连称好,待到客人走后再到背后议论。
2、外国人很热的天都带着头盔,中国人很冷的天都不带头盔,课件中外社会公德意识的差别。当然也可以举闯红灯等事件
3、外国人会对自己爱的人当面说“I LOVE YOU”;而中国人则不然,就是自己最亲的父母,也由于中国人心中那这种含蓄的思想,却怎么也开不了口啊,哎
4、还有就是礼节方面,外国人可以用热吻与拥抱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感情,而中国人以前是作揖等,现在中国人还好有改进会握手了
其实中外差异很多 用心观察会知道更多的
希望回答对你有用哈
㈧ 解决东方精神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和挑战的办法是什么
有效方式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传承共产党人的英烈精神。
㈨ 大学生应该如何抵制文化侵略
面对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要学习,但是要有目的的学习、借鉴和汲取,但是也一定要高度警惕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
1、首先,要注意保护我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令各国关系更加密切,大家都从自由贸易和资本市场中尝到了甜头,全球化虽然丰富了文化,同时也带来了紧张。一些国家的流行文化渗透了所有国家的文化市场,侵蚀了本国的传统文化。
因此,在打开国门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加大投资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防止被西方的文化过度影响甚至同化。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符号,它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等诸多内容。如果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消失不见了,那传承弘扬该从何谈起。
2、其次,要对外来文化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中华传统文化凝聚全世界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牢固壁垒,我们应该珍惜、继承和发展它的优良成分。为了使我们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发展,我们就得善于消化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
而且,在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中难免鱼龙混杂,会出现一些负面现象,文化交流的过程和后果也不可能获得完全而彻底的控制,文化的交流会促使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自然不可能纳入完全的社会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此问题上要保持应有的辨别力和批判力,采取辩证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一来,二者才能取得平衡。
3、再者,要借助各种手段实现文化推广,进而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在繁华商业区,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的身影随处可见。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因特网中,西方文化也大举对中国进行渗透,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西方文化如此激烈有效的渗透,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也可学习这些推广的方法,在繁华商业区宣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结合时尚,又或者再电影、电视、音乐中融入更多的传统元素,提高人们对它的接受度。
4、最后,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体制问题。
我们现在的教育都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比较忽略传统文化的授课,这也导致了中西文化的不平衡。例如开设一些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孔子学堂、国画、象棋等等的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从小受到渲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种文化总是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总的来说,对待西方文化,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西方文化就是要这样。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要有自己的严谨辨别能力,分清善与恶、美与丑,择善己者用之,去其糟帕。牢记把繁荣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对有效的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凝聚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9)面对文化冲击西方人可以怎么做扩展阅读
帝国主义的文化入侵在今天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改头换面,采用了新的更为隐蔽的方式。与历史上直接依赖于军事占领和政治控制的文化侵略不同,现在更多的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而进行的文化商品的倾销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教育系统以及新兴的国际互联网进行的。
某网上共有17334人参与调查,反对过圣诞节认为中国人过洋节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的人占53.8%,赞同认为民众只是找机会轻松,并不是被西方文化洗脑的人占29.68%,无所谓的人占17.24%。
9月28日孔子诞辰时,在浙江衢州“南孔庙”,一名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在孔子像前参拜孔子时,竟有小学生指着白须飘飘的圣人说:“这位老爷爷是圣诞老人!”由此看出,它是从更深层次方面去影响人们的,带来的危害更是无穷。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大喊“中国威胁论”。一直妄图通过“西化”、“分化”的方式和平演变我国。这种意识形态里的斗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文化渗透是他们在文化领域向我们进攻的重要手段。
与以往不同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今天的文化渗透更多体现在文化商品的倾销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他们借助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方式大肆鼓吹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让其他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去认可并追求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不能被文化入侵的假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追本溯源,不要一味崇洋媚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反对和抵制文化入侵。
㈩ 如何解决少数民族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观念的改变、外地人口的不断进入等等都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只有本民族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积极的认知,才会自觉地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
其次要提高本民族人民的知识水平,加强人民对文化的辨别能力,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