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1、服饰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1—3米长,戴多层“人字形”。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妇女衣较为复杂,头帕颜色与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为拆叠式,由前额向后脑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圆形,似古代官妇发髻。雅酉一带妇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区别,层层相叠,如峨冠秋菊。妇女衣服一律满襟,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衣领。裤短而大,腰系围裙,胸前、袖口、围裙、裤脚习惯滚边,绣花或排纱,并加栏杆于其间,五光十色,焯烁眩目。
2、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3、禁忌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4、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5、建筑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❷ 苗族的文化有哪些
苗族的文化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采、风格独特的民间文学和艺术。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和传说故事,多以口头传说流传至今。诗歌一般是五言体,间有七言体或自由体,大多只讲调而不押韵,一般曲调简单,变化不大,节奏也不太严格,篇幅长短不拘,分别为古歌、理词、巫歌、苦歌、反歌、情歌和儿歌等。如《老人开天地》、《九十九个太阳和九十九个月亮》等就是讲述苗族历史的古歌,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与自然界的斗争情景。苗族的诗歌和古老的传说故事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也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苗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和苗戏等具有悠久历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苗族“飞歌”享有盛名,现已作舞台演唱或谱曲演奏。器乐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两类,以木鼓、皮鼓、铜鼓和芦笙最为驰名;此外还有芒筒、飘琴、口弦琴、木叶和各种箫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猴儿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技巧很高,深受国内外赞赏。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丽多彩。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解放后已发展到能染彩色图案,并向国外出口。苗族的传统银饰多种多样,包括手钏、项圈、头饰、胸饰、银衣等,花纹雕凿精工,也享有盛名。
苗族人民创立自己的医学,把人体的疾病分为内科36症,外科72疾,治疗方法20余种。石启贵先生着有《苗医验方》、《畜医指南》。陆科闵着有《苗族药物集》。19世纪末,松桃厅地甲司苗医师龙老二能为孕妇剖腹取出死胎。治骨折、蛇伤、毒箭射伤、刀枪伤,苗药医有神速之效。苗药多用生药,现采现用。
❸ 苗族文化特色有哪些
苗族文化特色为语言、宗教信仰、服饰、姓氏等。
其中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并且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
苗族姓氏
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来输入的。苗族的分布地域广袤,内部方言土语和支系繁多。各地、各方言区和各支系的苗族,都曾有自己世代相传的苗语姓氏,而且至今依然在内部流行
❹ 苗族的民俗文化
苗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有“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着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是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二、苗族婚嫁
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三、苗族丧葬
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四、苗族节日
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苗族还有以下节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杨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4、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五、苗族艺术
1、苗族的蜡染
2、苗族刺绣
3、贵州苗族锡绣
4、黔东南苗族民间剪纸
5、精美苗画
(4)苗族经典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岜沙苗寨的古老风俗:镰刀剃头 神奇树葬
岜沙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州,距从江县城7.5公里,被称作“最后一个持枪部落”。岜沙人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神秘的生产生活方式,堪称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岜沙的镰刀剃头、奇特壮观的鸣枪、放铁炮迎宾仪式、神奇的树葬习俗,以及对树木等的多元崇拜、“人树合一”的神秘文化让人感叹。
特别是由于他们崇拜树木并以树为神,绝不乱砍一棵树,因而村寨四周古树参天。微电影《树图腾》就是以岜沙苗寨为场景,在呈现了黔东南传统村落神奇独特的风俗与自然和谐生态的同时,反映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❺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
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传统风俗:
1、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
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
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
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3、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
4、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
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5、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
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
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6、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
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
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7、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
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
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
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8、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
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
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
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5)苗族经典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
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参考资料
网络-苗族
网络-苗族节日
网络-苗族的习俗
❻ 在苗族,有什么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
几乎家家户户都养了不少的马匹。而一年一度的那达慕赛马,更是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好不夸张的说蒙古人可以无汽车,但不可以无马。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
新疆的民族。新疆风景太丰富多彩了,而且,这不仅仅是意志力的考验了,这样的修行方式是已经超脱肉体之上了,有些偏远地区的朝拜者从家乡出发到拉萨,路程坎坷且漫长,如果不是信仰在支撑,单凭意志力是无法实现的。比如喀什的老土屋,让人向往。新疆和许多国家接壤,风情多样。
藏族,神秘的宗教文化,瑰丽的喜马拉雅,孕育了很多传说。各有千秋!还是汉族最吸引我,所以我就上了汉族户口长期的游牧生活让他们领略大自然的奥秘与规律,知道大自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赖以生存的摇篮。蒙古人使“游牧”从形而下的生存需求上升到了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和生态智慧。
那必然是蒙古族,内蒙古的九宝乐队、杭盖乐队,在海外开演唱会,都是几万白人一起摇旗呐喊,反倒是我们自封的什么亚洲天王之类的,开演唱会只有黑头发的华裔买票。藏族文化。因为藏传佛教历史悠久,充满神秘色彩,使人向往。
❼ 苗族的文化特色
1、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2、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
3、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对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树、竹、山岩、桥等。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当农作物抽穗时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农作物丰收,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遗迹。
4、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
5、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来输入的。因为过去苗族没有文字书写自己的苗姓,只用汉字书写汉姓,以致使人误认为只有汉姓,而不知有苗姓。在未使用“汉姓”之前,苗族内部早有自己区分血缘宗亲和族系的“苗姓”。
(7)苗族经典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地的灵魂,也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西江苗寨之所以能够发展旅游业,最显而易见和最富有吸引力的核心资源,就是由上千栋木构吊脚楼依山就势构成的村落景观,以及蕴含在村落里面的苗族优秀传统文化。
西江苗寨历来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村民谋生,以种植水稻为主,烧荒种小米次之,农闲时上山打猎以弥补肉食的不足。改革开放以前,农业在西江苗寨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西江苗寨开始零星出现各种经营商户。
到1995年,整个村寨仅有10户人家从事商业经营,20来户人家从事刺绣品加工,跟全国众多的民族村寨一样,生计单一、经济薄弱,没有任何现代产业作为发展基础。自2008年旅游开发以来,无论在景观景点打造、旅游文化产品供给、还是营销策略上,都紧紧以苗族文化为引领。
❽ 苗族独特文化都有那些
、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服饰文化: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
❾ 苗族文化有哪些
苗族是个古老的民族,苗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经过几千年的时光洗礼,传承下来的苗族文化在现在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还是可以能明显的看到和感受到。
在苗寨,除了欣赏特色的服饰及歌舞表演,最值得去感受的就是苗寨的建筑文化了,我们看到的苗寨大多依山伴水,风景秀丽壮美;她(他)们居住的建筑也是我们称之为
吊脚楼 ,这种吊脚楼学名应该叫做半干栏式建筑,除了这个建筑特色外,苗族建筑还有穿斗式的干栏式建筑,和苗族服饰文化一样,不同的苗寨建筑也有所不同。苗族建筑是在千百年来生活和生存环境下的智慧结晶,吊脚楼不仅适合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同时适宜多山地丘陵的地形。
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苗族医药文化,其中包含的精髓估计没有亲身经历是无法从旅行中去体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