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泛文化英语怎么说

泛文化英语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2-08-08 04:38:18

① 如何提高英语水平

BEC(商务英语等级考试),中级口译,高级口译
说句实话,不要说四级,就是六级也没什么用,真的去面试,别人首先看的还是你的口语

② “泛文化意义的 ”英语怎么说

“泛文化意义的 ”
Pan cultural significance"

“泛文化意义的 ”
Pan cultural significance"

③ 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如大多数人不论遇到什么挫折

因为人们现在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心理问题,已成为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杀手,因而,有这么多的问题和回答,是一种好事啊!

④ 高考选什么专业,将来容易当教师

作为高中应届毕业生,有针对性地选择这几种专业,毕业后更容易考上老师,更容易端上铁饭碗。

幼师专业

在上大学的时候,如果你已经决定将来要考教师了,其实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报考幼师专业。随着中国放开二胎政策,近两年出生的新生婴儿越来越多,对于学前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如果你现阶段进入大学学习幼师专业,毕业后参加幼师招聘时,更容易进入教师行业。

⑤ 世界杯与奥运会谁更重要

奥运会

世界杯与奥运会新闻报道比较初探

世界杯与奥运会,是世界上影响最广泛的两项体育盛事。相对而言,德国世界杯是距北京奥运会最近的一次世界体育大赛,做好世界杯的报道,无疑将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有借鉴意义。笔者采访过4届世界杯和2届奥运会,亲身经历了德国世界杯残酷的新闻大战之后,探索比较一下世界杯与奥运会之间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异同,既为世界杯新闻报道摸索经验,也为北京奥运会投石问路,抛砖引玉。

一、 影响与地位

国际足联成立的时间比国际奥委会晚,但较早完成了组织统一,进行商业化和职业化操作,所以世界杯从一开始就取得了全球性的影响力,一度成为超越奥运会的世界第一体育大赛。而奥运会则因早期国际奥委会对其发展方向、组织结构、商业运作等关键问题,出现了严重分歧而影响了发展,甚至成为冷战政治的牺牲品,多届奥运会都出现了生死存亡般的举办危机。

从新闻报道看,对奥运会的报道似乎受政治、宗教、意识形态等非体育因素影响较大;相比之下,世界杯相对单一,比奥运会更加体育化,商业化也比奥运会来得早,影响更大。奥运会在早期特别强调业余性,拒绝商业经济的入侵,使得奥运会成为了人见人怕的蚀本生意。以体育赛事价值最高的电视转播权来看,1960年第八届冬季奥运会首次出售电视转播权仅为5万美元,同年第17届罗马夏季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售价也只有66万美元;2004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收入高达14.769亿美元,大大超过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13.32亿美元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9.35亿美元。不过,雅典奥运会的纪录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被打破,北京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售价将达到再创新高的16.97亿美元。据罗格估计,2012年奥运会电视转播费用将达到令人瞠目的33亿美元。2006年德国世界杯电视转播权收入为14.05亿美元,与雅典奥运会旗鼓相当,但据专家透露,事实上德国世界杯的转播权收入高出北京奥运会2亿美元。

德国世界杯的电视观众达到创纪录的500亿人次,雅典奥运会电视观众约为39亿人次。因此从全球性影响力来看,世界杯领先于奥运会。即使是会员协会的数量,拥有209个会员协会的国际足联也多于国际奥委会。

值得指出的是,申办奥运会的竞争激烈于世界杯。所以,从长远来看,世界杯与奥运会之间应该是一种“竞合”关系,只有两者在竞争中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周期与范围

无论世界杯还是奥运会,都是4年一届,这也是体育大赛的“周期表”。有专家认为,如果从世界杯、奥运会申办的酝酿、启动、竞争、成功,到赛事各项工作的筹备和组织,再到赛事举办和后续事件,世界杯和奥运会的新闻报道周期最长可达12年。

本届德国世界杯,从6月9日揭幕到7月9日(德国时间)冠亚军决赛,历时一月;而根据《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奥运会的赛期不能超过16天。

世界杯赛程漫长,与不断扩军有关,首届世界杯参赛球队只有13支,现在却达到32队,世界杯赛期已到了极限。世界杯与奥运会在赛期上还有一个较大的区别是世界杯的预选赛也非常漫长,一般都有3年时间。相比之下,奥运会的预选赛一般都集中在举办年前一年举行,周期较短。德国世界杯预选赛参赛队达到了194队,比赛场次847场,上场比赛球员有8265人,观众人数更是达到了1865万人次,平均每场约2.2万人次,影响力的确非常惊人。

另外,世界杯的举办模式是举国总动员,而不是像奥运会那样,只由一座城市承担。德国世界杯就分散在12个城市举行。韩日世界杯由于两国联办,更是史无前例地将世界杯的举办范围扩大到两国20座城市。

世界杯报道是考验传媒综合实力、专业素质、战略高度、战术组织的一场持久战。而奥运会虽然比赛时间比世界杯短,但纯赛时却更为密集。奥运会多达330多枚金牌的争夺,焦点往往只在瞬间,迫使媒体必须更加精细化、快速化,奥运会对媒体的疲劳消耗,绝对不亚于世界杯。

如果以赛跑来形容世界杯和奥运会,世界杯像跑马拉松,奥运会更像是百米跨栏。

三、心态与视角

世界杯和奥运会的申办国家几乎都走了一条“先奥运会,后世界杯”的道路。在目前既举办过世界杯,又举办过奥运会(主要指影响最大的夏季奥运会)的9个国家来看,只有意大利是先在1934年举办了世界杯,再于1960年举办奥运会。事实上1934年世界杯的举办较为特殊,如果以意大利1990年举办第14届世界杯计算,意大利也是“先奥运会,后世界杯”的一种变形。

“先奥运会,后世界杯”的规律说明奥运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大于体育意义,而世界杯则相对更具体育意义。因此媒体对奥运会、世界杯报道的出发点、心态、视角也会出现较大差异。笔者通过多届奥运会和世界杯的现场采访发现,国际上的着名媒体经常会派政治、经济、文化记者采访奥运会,这种现象在世界杯则较少出现,因此从新闻业务角度看,奥运会报道对记者的要求是广和杂,世界杯报道对记者的要求是专和深。

从北京奥运会的情况看,国际传媒有提前“筑巢”、探路的新趋势。据北京奥组委介绍,国际传媒的“北京奥运热”从雅典奥运会一结束,就开始逐渐升温。雅典奥运会结束以来,北京奥组委已经先后接待了300多家国际传媒的1000多次采访,采访量之大,面之广,实为罕见。国际传媒提前进驻奥运会举办城市之早,规模之大,也超过了悉尼和雅典两届奥运会。相比之下,这种“三军未动,媒体先行”的情况在德国世界杯并不十分明显,国际传媒的提前量最多只有半年左右。

作为本国媒体,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将是未来两年的重中之重。由于中国队没有打进32强,所以国内媒体对世界杯的报道重视程度低于奥运会。

四、专才与通才

奥运会和世界杯对记者素质的要求,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如何处理专才与通才的关系。

奥运会拥有32个大项330多个小项,个人很难对奥运会所有项目了如指掌,即使是资深的体育记者,对奥运会的许多项目,也可能是第一次采访。另外,奥运会采访已经超越体育范畴本身,而应该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育领域综合性采访。要求记者除拥有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还要对与体育运动相关、相连的新知识有所掌握和了解,像运动医学、兴奋剂知识、生物科学、建筑流派、环保理论等等,都要有所涉猎。

如果说奥运会需要通才,那么世界杯需要的就是专才。目前中国仅足球记者就有7000人之众,如果只满足于报比分,写消息,是无法符合世界杯的要求的。在韩日世界杯的报道中,中国媒体普遍暴露了一个通病,就是缺乏对世界杯的专业理解力和判断力,鉴于中国队首次打进世界杯,各大媒体把报道重点全部放在了中国队身上,而放弃了世界杯内外的其它报道。事实上,世界杯赛前的国际足联主席竞选,在国际体坛是一项比世界杯重要得多、影响深远得多的重大新闻事件,国外媒体无不把最精锐的力量甚至是政治记者,投入到对竞选的采访之中,而这种采访又最讲究专业性和权威性,如果没有专业的研究和积累,没有相关的关系网和渠道,就会出现连采访资格都不知道如何申请的尴尬。

国外同行曾经批评有些中国记者只热衷于做“泛文化球迷”而不是“体育专业记者”。君不见中国记者最喜欢做的就是借足球指点江山的所谓“评论”,似乎骂得越凶、越出轨,水平就越高。这种想出名、走捷径的虚浮行为,为国外专业体育记者所不齿。笔者多次采访世界杯,发现采访过多届世界杯的知名体育记者都十分讲究报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具体体现就是他们非常注重数据的比较和研究,把世界杯当成一项科学来精心研究,所有的论点都有科学的论据,而不是随心所欲。这也更能体现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的宗旨。而他们撰写出来的报道,有许多对国际足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足球风格的形成和改变,对足球新理论和新概念的推广和流行,产生超出新闻报道范畴的影响和效应。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中国体育记者第一次有规模地采访国际大型赛事;中国记者有规模采访世界杯则是在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早期出国采访是作为一种福利和荣誉,所以许多单位派出的并不是体育记者,即使是体育记者,也不具备外语、驾驶、电脑等现代化采写手段。至于新一代体育记者,虽然已经国际化,但是他们的政治敏感、文化素质、个人修养却有待提高,无论是国际奥委会,还是国际足联都对某些中国记者表现出的低劣素质,颇有微辞。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如何有意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体育记者进行培养和使用,是中国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五、套路与应变

从记者人数看,奥运会占压倒性的优势。雅典奥运会正式记者达到空前的2.15万人,而悉尼奥运会正式记者只有1.5万人。雅典奥运会记者与运动员之间的人数比例达到了2∶1。按照国际足联公布的数字看,韩日世界杯正式记者3600人,德国世界杯上升到5000之众。虽然奥运会记者人数大大多于世界杯,但是如果按照记者与运动员的比例看,德国世界杯736名球员,每位球员平均被6.8名新闻记者包围,世界杯采访的新闻密度和难度又要大于奥运会。

德国世界杯在新闻竞争方面还出现了一个历史性变化,国际足联首次将正式记者名额发放给了网站记者。而以往无论世界杯,还是奥运会,网络记者都没有采访权。因此对德国世界杯,出现了空前激烈的网站资源竞争,多家网站为取得世界杯的各种资源,不惜血本,有的投入达5000万元。网站的介入,对平面媒体冲击最大。从实际效果看,由于网站对世界杯的巨大投入,又无意间救活了一大批二三流报纸,这些报纸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少的投入,直接从网上截取新闻。所以本届世界杯出现了新趋势:一是网站对体育专业报纸和主流媒体报纸的冲击,二是内容的雷同化、同质化严重。

对于众多地方媒体而言(包括相当部分的中央媒体),奥运会报道采用联合体形式,已成为固定套路。雅典奥运会期间,媒体合纵连横,组成了多个媒体联合体:全国日报类联合体、全国晚报类联合体、全国都市报联合体、复合媒体联合体等等,而许多没有正式采访名额的媒体,通过多种渠道,组成五花八门的记者团赴雅典采访,奥运新闻大战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德国世界杯的媒体联合体大为减少,这也是由世界杯与奥运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国际上,鉴于赶时差和抢新闻的需要,还出现了编辑部前移的新闻竞争趋势。

奥运会和世界杯的新闻大战都需要有固定的战术套路,也需要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更需要从微观到宏观的战略策划,还需要前线与后方的团队作战。记者不仅仅要对体育赛事进行最权威的报道,而且还应该具有从历史到现在的纵向新闻比较意识,从中国到国外的横向新闻比较意识,以及不同项目、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之间对比的立体式大新闻意识。单一性新闻视点将无法适应新时代和新形势的要求和需要。从分工上看,前线记者要有版面意识,后方编辑要有采写构想,大新闻意识至关重要。

大新闻意识还体现在媒体中高层的新闻战略思想和指挥艺术方面。对于奥运会和世界杯,媒体都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集团军作战,大投入、大制作、大兵团,像2002年韩日世界杯,在韩国小小的西归浦,居然云集了中国500多名记者。许多报业集团动用了集团的各方资源和人才,以新闻、体育、外语、摄影、后勤等多“军兵种”组合作战的集团军,结合一批特约记者、作者、专家的强力支援,前后方共同协作,展开空前激烈的新闻大战。对中国媒体来说,世界杯的新闻大战最终是在为北京奥运会练兵、预演和热身,可以预料,在北京奥运会上,新闻竞争将会更加惨烈。

⑥ 介绍日本音乐,我把内容分成,动漫,男\女歌手,和影视剧四块,分配给组里的四个同学

日本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应该算是J-POP和日本摇滚了
介绍这个准没问题

J-POP
曲风简介
J-Pop是Japanese Pop的缩写,是指受到西方影响的日本流行音乐。J-Wave(一个FM广播电台)创造了J-Pop这一个名字,并曾经用它来代表“新音乐”。而后在日本被广泛地用来代表不同类型的音乐,包括了流行音乐、摇滚、舞曲、嘻哈和灵魂音乐。
一般的日本商店将音乐分成四种:J-Pop、演歌(一种传统的民谣)、古典乐及英语/国际。有些的音乐则融合了演歌和J-Pop,代表歌手为安全地帯和中岛みゆき。
历史
J-pop(或Jpop)起源于昭和年间(也就是裕仁天皇时期),那时爵士乐开始流行起来。爵士乐为早期只演奏古典乐及军乐的酒吧和俱乐部引进了更多的乐器,更为日本乐坛新增了“愉快”(Fun)的元素,而“音楽吃茶”(音乐咖啡厅)则成为现场演奏爵士乐的热门地点。
爵士乐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来自日军的压力而暂时停止了活动。大战结束后的美国en:占领日本时期,美军和远东网络引进了相当数量的新乐风给日本。日本音乐家为美军演奏Boogie-Woogie、曼波、布鲁斯和乡村音乐等音乐。而一些歌曲,像是笠置静子的“Tokyo Boogie-Woogie(1948)、江利智恵美的“Tennessee Waltz”(1951)、美空ひばり的“Omatsuri Mambo”以及雪村泉的“Omoide no Waltz”则开始流行起来。一些国外的音乐家及乐团(包括了JATP及路易斯·阿姆斯壮)到日本访问演奏。而1952年更被定成“爵士音乐发展年(Year of the Jazz Boom)”,然而这个时期的作品风格需要有高超的演奏水平配合而使得演奏日益困难,使得许多业余音乐家转向乡村音乐并在远东学习及演奏,最后造成乡村音乐类型的音乐大幅增加。
从1956年起吹起一股摇滚热潮,据信是起于一个名为Kosaka Kazuya and the Wagon Masters的乡村音乐团体重新演唱了猫王(Elvis Presley)的“伤心旅舍(Heartbreak Hotel)”。整个摇滚运动在 1959年达到最高峰,其中一些日本摇滚乐团曾经在电影中演唱。然而,日本摇滚乐也随着美国摇滚乐的败亡而相继衰退,因为太多乐团都依照美国的脚步风格来走而大受影响。而有部份的演奏家开始将传统日本流行音乐和摇滚乐融合起来。以此为目标的音乐家中,坂本九以他的歌曲“上を向いて歩こう”(较广为人知的曲名为スキヤキ)取得了成功。这首歌是第一支在美国(在钱柜杂志(Cashbox Magazine)上四周、在看板杂志(Billboard Magazine)三周)、日本、美洲地区取得排行榜第一的日文歌曲,并且获得了颁给销售达一百万张的“黄金记录”。
对流行文化的冲击
J-pop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份了,在许多地方都被广泛的使用,如:日本动画、商店、广告、电影、广播节目、电视节目及电玩……等,更有部份的电视台在新闻结束时播放J-pop的歌曲。

基本上大多数日本流行音乐都算是J-POP,所以举例也很好找:
SEAMO、EXILE、Soulja、清水翔太……
マタアイマショウ/seamo
honeyhoney/seamo feat·AYUSEKOZUE
ここにいるよ/soulja feat.青山テルマ
そばにいるね/青山テルマ
one love/童子-T feat.清水翔太

摇滚是视觉系、朋克摇滚比较多:

视觉系(视觉系摇滚)
英文名为Visual Rock。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视觉系乐队以其夸张唯美的造型和强烈的视觉刺激为主要特点,是一种具有蕴涵极大商业潜质和轰动效应的商业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历经20年的发展及商业运作,已经在亚洲地区拥有广泛的市场基础及消费群,后来日本人开始模仿继而发展VISUAL ROCK,视觉系乐队所传达的独特的美学理念迎合了年轻一代的审美观和娱乐方向,并派生出一种泛文化现象,其中涵盖唱片、服饰及其他商业领域,在为乐队带来巨大声誉的同时,也为相关产业带来滚滚财源。
从音乐角度看是欧美ANDROGYNOUS(阴阳摇滚),GLITTER ROCK(华丽摇滚),THEEATER(夸张摇滚)的继承和发扬视觉系(日语:ヴィジュアル系)是从日系摇滚发展出来的一种乐团类型。视觉系这个名称实际上和任何音乐类型无关,是用来指称那些拥有夸张服装与化妆的乐团。X/X Japan最早的视觉系摇滚乐队之一,也是视觉系摇滚最重要的乐队,Visual Rock这个总称是其全称而来。X/X Japan不仅推动了整个视觉系摇滚向主流文化发展,也在全亚洲范围内激起了摇滚的狂潮。X的队长yoshiki被尊为视觉系摇滚的第一人.其主要代表乐队还有:Glay,Luna sea,Dir en grey等。不过视觉系摇滚乐并不是一个以音乐风格所建立出来的流派,所以它也不会在音乐风格上获得传承。‘以视觉表现与音乐结合’是视觉系摇滚乐团最重要的关键。

Punk(朋克)
朋克摇滚是最原始的摇滚乐----由一个简单悦耳的主旋律和三个和弦组成。其变化在于朋克摇滚将过去的旧式摇滚演奏得更快速更激昂。由于有些乐队片面地理解了朋克音乐的风格----包括60年代的车库摇滚乐队和the velvet underground, the stooges, the new york dolls----直到70年代中期朋克音乐流派才正式形成。西方的许多新生乐队不再强调区别于主流硬核摇滚的超音乐形式,而是直指音乐的本质。纽约的第一只朋克乐队是the ramones; 在伦敦则以sex pistols为代表。尽管他们的音乐表现不尽相同----the ramones显得轻快随意,相比之下the pistols更强调了重复段落表达-----可是这些独特的尝试革命性地影响了美式音乐和英式音乐的风格。朋克音乐在美国一直低调地存在,最终在80年代孕育了硬核摇滚和独立摇滚概念。而在英国,朋克摇滚则成为大众的宠儿。sex pistols被看作是对政府和君主制的严重颠覆。更重要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乐队加入了朋克摇滚。一些乐队几乎照搬了pistols的原始风格,另一些则创出了属于自己的新的元素,如buzzcocks的尖锐摇滚,clash的赞美诗般的瑞格摇滚,以及wire 和 joy division的艺术试验。不久,朋克分裂为后朋克(比原先更具艺术性和试验性),新浪潮(更具东方流行意味),和硬核摇滚(一种形式上更激烈更快速更具侵略性的朋克音乐)。整个八十年代,英国和美国都将朋克的定义与硬和摇伦联系在一起。90年代初,一批朋克复兴主义者----以green day和rancid为代表----从美国地下乐坛浮出。这一批新生力量将朋克音乐重新带回到最初的风格道路上,并尝试着在其音乐中加入重金属元素。

还有流行摇滚比较偏于J-POP

代表性的有B'Z、ORANGE RANGE、Aqua Timez(现在比较受欢迎的)

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⑦ 什么叫“泛文化”

泛文化,文化现象,简言之,即什么都文化了,什么都打出文化幌子,假文化而行。泛文化现象越泛越离奇,越说越邪乎,也有由庸俗走向恶俗的趋向。

新闻界在盘点媒体上的媚俗,文艺界在坦言创作上的低俗,出版界在指责读物中的鄙俗,信息界在曝光网络上的恶俗。诸俗之风骤起,危害不浅。特别是对青少年危害尤烈,有些家长诉说之时,声泪俱下,百般无奈。

就媒体公告的内容看,各界之俗,与文化上的庸俗之风相关联。而文化上的庸俗之风,又与一种泛文化现象相联姻。

所谓泛文化现象,即什么都文化了,什么都假文化而行。比如说,爱赶饭局的,说是饮食文化;爱喝酒的,说是酒文化;爱跳舞的,说是娱乐文化;爱泡妞的,也许可归入性文化……产苹果的,说是苹果文化;产大葱的,说是大葱文化;养龙虾的,说是龙虾文化,养果子狸的,说是果子狸文化……再说具体点,修一间房子,叫建筑文化;安个门脸,叫装饰文化;房子内部,叫居室文化;居室里面,还有厕所文化;厕所里蹲着个文化人,更是文化的文化……仅仅泛到这种程度,仅仅大办什么文化节,倒也罢了。文化就文化吧,能说谁不是呢?办节就办节吧,能禁止谁呢?说谁不是,不让谁办,人家准得跟你急。

可是,泛文化并没有到此为止,还在一个劲地泛下去,以致越泛越离奇,越说越邪乎,也有由庸俗走向恶俗的趋向。比如说,收藏旧时女人小鞋的,说是抢救“三寸金莲文化”;写乞丐小说的,说是研究“丐帮文化”;编演妓女电视剧的,说是挖掘“勾栏院文化”……如此看来,再泛下去,就该有三陪文化、走私文化、吸毒文化、瘟疫文化、恐怖文化……诸如此类,都得及时研究,努力挖掘,免得后人回过头来,再费心劳神地抢救。

于是乎,文化洋洋大观,却也蝇营狗苟。文化温文尔雅,却又面目狰狞。

如此泛文化现象,泛到报刊上,能不出现媚俗?泛到作品中,能不出现低俗?泛到书籍中,能不出现鄙俗?泛到网络上,能不出现恶俗?如同饮食文化相中果子狸文化,生发出SARS文化,一场灾难。

这当然不是文化之过。泛出来的那些东西,即用文化装扮的那些东西,许多是沉渣,是污垢,是浊流,是病毒。它们披上文化面纱,操着文化腔调,大行其市,实质却是一种反文化现象。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呢?只好求助辞书了。一查,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既然谈泛,选取广义的,即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说法实在是广,但也不是无边无际。文化无论多么广泛,也有明确的内涵和范围。它有一个基本要素,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必须是“财富”。只有具备“财富”这个基本要素,才能汇入文化这个“总和”之中。

人类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谁能保准不出下脚料,不出垃圾,不排污?天上冒黑烟,地下流臭水,那情景是会有的。下脚料、垃圾、臭水、黑烟,归入不到财富之列,总不应该称为文化吧。真不容易,终于找到了文化之外的东西,也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质问:下脚料们、垃圾们、臭水们、黑烟们,你们也称文化,配吗?

虽然有文化垃圾之说,那是指从文化中排泄的,扬弃的,堕落的,沉淀的,不再属于文化的东西,叫文化垃圾。

又为什么都抢着假文化之名呢?因为有人认为,文化像油彩,涂抹到自家的脸蛋上,或者贩卖的私货上,立马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也有人认为,文化像智慧果,吞进肚子里,一夜之间,蠢驴便变成了天才。文化毕竟有品位,是个好东西。愈没有文化,没有品位,不是东西,愈要拉上文化,以显得有品位,是东西。

其实,肿瘤称为肿瘤文化,就能成为新肌?瘪三称为瘪三文化,就能成为雅士?巫术称为巫术文化,就能成为科学?污垢称为污垢文化,就能成为财富?有人信,我不信。

是文化的本是文化,不是文化的决不是文化。泛文化现象,并非近时才有。它时隐时现,时敛时张。近来愈演愈烈,对其做点解析是必要的。不能由着一些人,打起文化幌子,怎么骇人听闻怎么说,怎么让人恶心怎么来。文化泛滥了,污染了,新闻、文艺、出版、网络都该跟着遭殃。

比如说,爱赶饭局的,说是饮食文化;爱喝酒的,说是酒文化;爱跳舞的,说是娱乐文化……产苹果的,说是苹果文化;产大葱的,说是大葱文化;养龙虾的,说是龙虾文化;养果子狸的,说是果子狸文化……泛文化并没有到此为止,还在一个劲地泛下去:收藏旧时女人小鞋的,说是抢救“三寸金莲文化”;写乞丐传的,说是研究“丐帮文化”.

⑧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⑨ 什么是奥运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也称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语境中,“奥林匹克精神”有专门的含义显然,《奥林匹克宪章》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

⑩ 中国民族文化丢失了什么

近代中华传统文化为什么丢失的最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革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思想、知识和精神泛文化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基本上谈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厚政治、文化,薄经济,重人伦道德也不能不承认它轻试科学。
虽然不乏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内容,但这个部分也只是为它的主旨服务的。
五四运动,一方面也可说是新文化革命,带动了社会的变革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杀伤也是惨烈的,而这些被我们的书本奉为新时代的开始。
新中国基本继承的是五四后的反传统,而此之前还隔有几个世纪的清政府对其进行非主流文化的偏压,
传统文化被统称为腐朽再加十年动乱,破四旧,批孔等,作为文化载体的文物,很多都被破坏了!
现今实际情况就是
成天穿西服住洋房的我们,
在要细心的寻找到,再分析,挑选,还原,去粗取精后
剩下那么丁点儿东西。
甚至再这个基础上,还要看这点东西能不能为我所用,不然还有可能抛弃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传统文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继承传统精髓文化……
许多东西,尤其是思想领域的,颠覆了容易,再想拾回来可就难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不能脱离了文化而进行。西方世界的崛起,不是有伟大的文艺复兴作为开端的么?现今教科书评价一种思想,先说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再谈“局限性”,当年“全盘西化”虽然偏激错误,但是却没有现在的“谬改”更有害于古代文化!
谬改,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伤害更是从理念上根源上来彻底进行的
各地兴起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运动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有如**在卖春奉客……
四处流行的仿古建筑,表面是弘扬中华传统,实际上连起码的比例结构都不讲……
一些传统文化的从业者,起码的文化操守都有没有,只要给钱,便任其自流,包君满意……
而这些人还以革旧维新者自居……
现在盛行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诚然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可没有科学技术奠基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导向的科学是残缺不全的科学。我们在吸收先进科技时,同时不可避免的也在流失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边缘化越来越显而易见。
物质决定意识的意识形态占据上风,人们麻木的面对传统文化的流失和篡改。
救亡图存,已是当日传统文化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在文化上有所作为,找回我们的传统,整个民族才能有根基而不虚浮。
与我们创新的与发展的相比,我们继承的实在是太少了……文化传统正是我们不自觉地彻底丢了.
面对如此窘境,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守卫者怎样应对?
几千年前,孟懿子来问关于如何能继承先人之志的问题,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就行了。”
这是很有道理的,在我们讨论,甚至革新传统时,请铭记你的首要任务是传承,只要是不相违背的
就应手下留情,口中留德,饶它一命吧……
请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文化,观点不同也无大碍,可是如果不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文化,那么文化的精神大义,国民的内在的文化向心性,都将不复存在。
请站在古人的历史环境评论古人,你就会发现你并不比他们高明……
请在历史中评论古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要以今人之功利思想对比古人,这并不能证明他们的迂腐,往往证明的只是今人的狭隘。
不要等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文化才会产生最强的反弹,那时悔之晚矣……
树立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与坚守传统中宝贵文化的意识.重振文化自信,需要守望传统艺术的人们奋发图强,更需要全社会对传统文化有清醒认识。在高层,要形成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略思考,系统政策;在民间,需要有大量资金注入并扶持传统艺术团体。 可喜又可悲的是,在中国,许多生活窘迫的文人,和更多寂寞的、传统艺术“守望者”仍抱着一个信念:忍耐住今天生活的清贫,也就守住了明天传统文化复苏的希望。

阅读全文

与泛文化英语怎么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