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学校如何融入理念文化

学校如何融入理念文化

发布时间:2022-04-04 13:19:14

① 大学生如何践行校园文化理念

大学生要多学习校园文化,在学校里多去了解学校的文化,多看看学校校史和学校的优秀事迹。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文化。

② 如何将学校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去

学校文化?神马文化?如果真要这样的话,叫企业的人来这个学校上个一学期的课吧,应该差不多了。

③ 如何厘清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之间的逻辑关联

摘要 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但各自在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概括地说,办学理念是核心,学校文化是载体,办学特色则是表现形态。学校文化蕴含着内容丰富的办学理念,承载着悠久的办学传统,也体现着一所学校独特的办学功能,而不同学校因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特质,并总是以一种为人们认可的办学特色所表现出来,因此,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乃是三位一体。

④ 学校教育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有很多,具体要采取哪一种途径,应依据要传承的主要是哪一层面的传统文化而定。
传统文化存在两个层面:即精神理念层面和形式载体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传承来说,系统的教育应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这里的教育既指由国家和政府主办的各个水平层级上的国民教育,也指受国家教育部门主管的担当着基础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国家和政府主办的教育。
无论是国家和政府办的,还是私人团体或个人办的这类教育,他们都有责任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使学校更好地履行这一教育职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出全面规划,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无论是政府主办的还是非政府主办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都要传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容。
通过系统的教育,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义、诚信、爱人、敬业、合和等等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化为人们的血脉,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
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吸取世界先进文化之精华,又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色,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从而实现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认同、经济利益共同体认同、精神文化共同体认同。
(4)学校如何融入理念文化扩展阅读: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 [1] ,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⑤ 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1、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开设更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提倡和鼓励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研读国学名着,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2、精心组织活动,让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思想升华
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邀请校内和校外专家举行弘扬传统文化的系列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节庆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歌舞比赛等,让学生感悟经典、启迪人生。

3、校领导高度重视,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制度上重视,开展“书香校园工程”,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构建“德育特色学院”。从措施上重视,真正从根本上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道德色彩浓重的校园文化氛围,消除低俗文化,抑制垃圾文化的传播;在校园设施建设上,布置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教学楼等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师生员工很容易实现耳濡目染,促进主体人文意识的养成,提升主体平等向善、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发挥其对学校人文底蕴的形成、对主体人文意识养成和主体性调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拓展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中,主体的能动性得以调动,校园文化才能得以创新和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提升校园主体的人文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丰厚的人文文化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文明的智慧,包含着反映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念,如自强不息、崇尚和谐、重义轻利等。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在传承和弘扬中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可以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引导校园主体注重个人德性和品行的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⑥ 如何理解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校园环境职场化,构建新型的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层面,主要指师生生活和工作学习的环境。它包含学校整体布局、学校建筑、形象标志、艺术景点、文化走廊等。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学校可以将本校职业化的办学理念与特色融入校园布局和设计中,创建浓厚的企业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职校要彻底打破普教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职场环境。将企业工厂的布置、设施等复制到学校课堂上;在墙上张贴企业核心理念、形象标识等,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学生统一着装、佩戴工号、上课打卡,让学生每天到学校来上课犹如到企业上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变为对员工的要求,努力为师生构建职场化的生活和教学环境。
(二)导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完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理想状态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和谐、民主、向上的校园精神氛围,主要通过校风、教风和学风等体现出来,具有积沉性、隐渗性、持久性。好的精神文化会代代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三)引入优秀企业制度,提升和完善职校制度文化
制度对于学校的师生员工具有强制约束力,天长日久,最后内化为师生员工的心理契约,形成一种制度文化。那么,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除了进一步完善与健全学生行为规范、教职员工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外,可以借鉴企业的做法,将ISO9000质量认证运用于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构建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职校要有选择性地吸收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等,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习惯以及善于与他人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职校还可以安排学生下到与本校合作的企业,让他们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
(四)结合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建设职校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形成的课程观念和活动形态,往往反映了学校对社会需求的定位,集中体现在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等层面。学校要成立由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广泛的市场需求调查。然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确定学校的培养计划。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作为该岗位(群)的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从而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再根据这些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安排及教学实施办法。课程内容是将现有的课程体系和企业行业的需求进行有机整合,同时,将以章节知识点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变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项目编写中融入企业文化,使课程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教学以项目为中心来展开,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手段与方法。
(五)多开展有职业特色的活动,使职校活动文化职业化
职校通常会组织艺术节、歌赛、球赛、运动会、开学仪式、毕业典礼、绿化校园等活动,活动涉及面广且丰富多彩。那么,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职校可以多开展有职业特色的活动,使职校活动文化更职业化。一是以大赛为突破口,实施“走出去”。学校依据学生的兴趣及特长,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组进行强化训练。在政策上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技能比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也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实施“请进来”。定期邀请企业优秀的工程师或技师到学校来做专题报告,将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带入学校,使班级企业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另外,还可以将校园文化活动办到企业里或邀请企业到学校开展企业文化活动,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的文化内涵、价值理念等。三是以技能节等活动为媒介,搭建校企之间交流的平台。每年定期举办技能节,在各个专业全面展开。邀请企业领导和专业人士担任评委,从职业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更客观公正,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校园开放日、校企合作洽谈会、先进员工事迹报告会等活动,让企业文化走入校园,也走入学生心里。

⑦ 如何将传统文化将学校文化相结合

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校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也为校园文化

⑧ 如何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

工学结合的本质就在于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打造企业文化来塑造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未来企业的要求,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有着重要影响。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者,高职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新的视角深入探析企业文化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创设新型育人环境,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从文化视角看现代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与企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企业的现实需求应当在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里得到体现。现在,企业选才、用人乃至整体管理已从更深更广的文化层面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课题。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要求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环境。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毕业生进入企业不仅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岗位上,以适应岗位的技术要求,更应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而崭露头角。事实上,一些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并非不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缺乏对企业管理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才导致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甚至被淘汰。我们需要意识到:以往高职学生在接受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掌握知识技能上,他们很少、也很难通过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行为去了解、领会到企业管理的精神,换言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予以正视的问题。 要求毕业生富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员工创新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现代企业不断变革和创新的必要条件。只有构建学习型组织,企业才能应对变革;只有具备继续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创新精神,毕业生才可适应社会的要求,才能在人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受到企业的欢迎。然而,因体制、观念等因素所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的灵感得不到激发,创新才能得不到培育,毕业生到了重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企业很难有突出的表现。这与现代企业所崇尚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 要求毕业生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技巧。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企业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一个富有团队精神的企业必将能够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减少内耗、提高效率。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院校对学生强调了竞争教育,却忽视了合作教育。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不足的状况亟待通过学校的培养得到改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只有适应企业环境、接受企业文化、形成合作精神、发挥创新能力,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进而赢得在企业发展的机会。所以,学校再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收有价值的元素,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使高职院校园文化体现职教特色。也就是说,融入企业文化、促进文化互动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项要务。 二、文化的互相渗透吸纳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和意义 任何一种主流文化都是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提炼、汲取和扬弃,才形成自己具有核心意义的精神和方向的。同样,对企业文化的吸纳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从而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准的有效提升。 文化融入有利于学生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树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过程中,学校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生追求不明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价值选择上采取双重标准,在实践中体现出“知”与“行”的背离。现在我们倡导校企合作办学,实行工学结合,校企文化在互动中形成合力,能更加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奉献与索取、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等关系,加深对不同文化和多元社会的认识与理解,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尤其是企业员工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净化他们的人格品质,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企文化互动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职业素养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高职教育的“高”应当体现在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上,而这依赖于学校较高的人才培养水平,也依赖于对文化的吸纳。现代企业选才的依据决不仅是学生的一纸文凭或技能证书,更看重其职业素养。他们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外,更应具有忠于职守、严谨负责、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实行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情境中更容易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逐步把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自身的内在需求:学生在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中,学习他们高超的技艺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确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通过亲眼目睹现实生活中竞争的激烈性,会认识到“市场不相信眼泪”,从而增强竞争、效率和成才意识,炼就不怕艰难,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到企业参加大量的实践锻炼有利于高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展,学生能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企业文化可以加快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促进学生社会心理成熟,培养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全面的职业综合素养。 企业的精神文化有利于高职院校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校园精神文化。高职院校学生应懂得:许多成功的公司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制定的行为标准,常常激励着全体员工,并成为对外界的一种精神象征。海信集团提出“敬人为先、创新为魂、质量是根,情感管理”的理念,把创新作为“企业之魂”;而奇瑞汽车正是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主创新的意识和“世界一流、造福人类”的大气魄才实现了迅速崛起并跻身大企业行列的奇迹。现代企业一系列优秀的管理理念和精神不仅激励员工不断进取,同时更值得在校企合作中为我所学、为我所用。借鉴与学习这些,有利于学校良好校园学习风气的形成,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培育人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互渗透,交融,能够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并体现出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透视企业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多维影响,实现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互补,应当成为当前构建、创新特色高职校园文化,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者有责任设计、培植一种新的复合型文化,形成一种新型育人环境,通过这种环境,去规范、协调、激励新型人才的行为,促使他们实现“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三、高职院校应如何实现对企业文化的交流与吸纳 目前,校企合作已被公认为高职教育办学的必经之途,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相渗透、互相吸纳则是校企合作的高层次追求。在两种文化的吸纳融合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大学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更应强调教育对社会实践的适应和融入,从而铸造一种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相统一的高职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环境。 正确对待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与碰撞。因为需要面对竞争与淘汰,企业更加注重绩效、更加讲究实际利益,所以经济价值才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学校的职责是教育学生、服务社会、培养人、塑造人,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它更注重社会效益,更具有人文色彩。于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矛盾在交流过程中日益凸现。其实,碰撞和矛盾是必然的,也是有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将逐渐社会化,只有与社会相互撞击、相互补充,才能实现相互的交融和促进。我们需要做的是发现两种文化的相通、相同之处以及文化融合的积极价值,积极思考怎样把两种文化的碰撞力,更好地转变成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持续动力,同时树立开放、宽容、理性的文化观念,构建和谐的动态结构,持续不断地发挥文化的推动力。 坚定不移地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选择,它也为文化互融提供了基本的保障。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现在我们所推行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真实情况,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为他们树立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营造氛围,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而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对学生作长期的潜移默化。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这既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及校企文化交流的目的,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其次,移植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缩短学生适应期。

⑨ 学校文化的理念

校园建设规划的理念创新主要包括规划理念的转变,规划立足点的转变,投入观念的转变以及功能分区理念的转变等内容。在模式转化的过程中,十分明显地产生出两个“社会化”,即一是部分校园职能的社会化,二是校园内的后勤服务体系的社会化。这样,与之相应,校园建设规划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搞“校中校”的规划与设计,而是要从校园总体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生活区、后勤区的规划与设计;同时,还要从学校与所在城市两者的发展高度,从结构优化与功能分区的角度来考虑建设规划。
以往,在实际的建设规划中,人们往往强调如何保持和体现出某种设计的流派风格,而如今,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我们则应该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和校园原有风格的同时,着重强调如何体现出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教育与教学目标、学科建设规划和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等诸多元素与环节。应该说,这是一个建设规划立足点的转变问题。具体来说,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要体现出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氛围,而且它还要体现出人才培养的优化环境。这些体现即是校园规划建设理念的创新。同时,在校园规划与建设中,我们还应具有对内、对外的开放意识,突出公众参与理念、特色理念以及人文关怀理念,突出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
知识经济的技术支撑和物质技术基础是网络,因此,人们又把知识经济称作网络经济或信息经济。在这一宏观背景下,21世纪校园建设规划的投入应该是重在智能化的投入,应该是主张建设智能化的校园,即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和投入,把校园的各个方面整合成一个系统,并和外部世界连成一块,实现网络管理。实践证明,这种校园远比求全求大更有效,因为,它既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运用先进手段,集中学科化优势,发挥大学最基本的学科的最大作用,同时,又能节约人力、财力和智力资源。
中国近代社会,大学校园的基本特征是“校园趋向城市化,校园建筑趋向一体化,校园功能趋于综合化气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校园模式开始由封闭型向分散、开放型转变。这表现为:学科建设不断分化、综合,学科教学用房不便交流向有机开放型转变:许多高校形成了校园社区化的格局,校园空间内外开放;科界线被打破,交叉融合发展。校园基本特征的上述转变,要求在规划理念上,应该由传统的机械功能分区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区域互动。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与之对应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则把教室、教学楼和教学区作为重点。而当今的教育即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及其实践能力为目标,既重视课堂教学,又重视课堂外的教育。显然,与之对应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就应该同时重视教学空间和非教学空间、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联系,重视校园、校舍自身与社会不可分割的联系等。

⑩ 专业文化怎样融入校园文化

专业是职业学校的内核,专业文化是专业的成长环境,也是职业学校履行其使命,发挥其社会职能的隐性背景。因此,我们在进行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时,要紧密结合专业,凸显特色,以营造专业文化氛围为手段,弘扬职业精神。创设专业文化专栏,除名人肖像、格言警句外,还应有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历史,新工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业内成功人士以及能工巧匠、优秀毕业生事迹介绍等与专业相关的因素,让学生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经常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工程师作学术报告和创业讲座,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专业学习与交流平台。学校每年还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专题报告会,并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同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确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如技能大赛、才艺展示、模拟招聘会、营销、谈判等活动。通过上述工作,进一步体现职教特色,丰富专业内涵,着力营造富有特色的专业文化氛围。

阅读全文

与学校如何融入理念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4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84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