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楚辞什么文化

楚辞什么文化

发布时间:2022-04-04 13:19:29

A. 楚辞的是怎样体现了文化内涵,体现了什么文化内涵

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点.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着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
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
形式和语言特色.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彩、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B. 楚辞有什么特色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 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秦兴,楚辞未有发展。汉初,楚的文学艺术得到复苏。这大概同汉皇室及大臣多楚人有直接关系。汉高祖刘邦就是楚人,他所作的《大风歌》等就是楚声,他的宠姬戚夫人会楚舞,他亲自为她唱楚歌。西汉前期几个皇帝都曾"征天下能为楚辞者"。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屈原作品受到重视,另一方面通晓楚辞的人也受到宠幸,如《史记·酷吏列传》载朱买臣"以楚辞与(庄)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此外不少人活跃在朝廷和诸侯王国内,以楚辞体从事创作。今存王逸《楚辞章句》中,还保存了西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等人的作品。他们虽然大多只是从形式上模拟屈原的作品。有的甚至"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朱熹《楚辞辩证》),但由此可以窥知当时楚辞受重视的程度。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约于西汉前期已成为屈、宋等人作品的总称。《史记》、《汉书》在记述西汉事时,或者以《春秋》与"楚辞"对举,或者把"六艺"与"楚辞"并列,都表明此点。西汉末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刘向领校中秘书,整理屈、宋诸作品,始编定《楚辞》。虽然东汉末郑玄、晋代郭璞等在注释其他典籍场合,引述屈原作品有时还以"离骚"来代称楚辞,但作为总集名称的《楚辞》,已流传于世。至于《楚辞》这一总集的篇目、卷数,王逸《楚辞章句叙》里曾提到:"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刘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16卷,是为总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17卷,而各为之注。"刘向编定的《楚辞》16卷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17卷本《楚辞章句》流传至今,可以略见《楚辞》原本的大概。 第一个为楚辞作品作传的,是汉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他在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受武帝之命作《离骚传》,此书失传已久,只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离骚序》里还有片断征引。自刘安以后,为楚辞作注的人渐多。如班固、贾逵、马融等,但这些注都没有流传下来。 安帝元初初年,王逸作《楚辞章句》。这就是现存最古的《楚辞》注本。以后,历代学者又对《楚辞》作了大量研究,产生了许多专着。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诚如刘勰所说:"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汤炳正)

C. 楚辞的文化意义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D. 简要说说《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刘向的《楚辞》是“楚辞”的结集,这一点并无异议;“楚辞”作为战国时期在楚地出现的一种新型诗体,也是公认的;则楚辞自然是先于《楚辞》存在。最早出现楚辞的记载,是《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38] 这是楚辞最早见诸文献的记载。大意约为朱买臣由于喜欢读《春秋》、言楚辞,获得汉武帝的召见并得以升迁。
“天问”书影
1977年发掘的安徽阜阳汉代汝阴侯夏侯灶墓遗址中,发现过两片《楚辞》残简,一为《离骚》,一为《涉江》,墓主在世时间距屈原之死约百余年,这是有实物证据的最早《楚辞》文本。(注:汤炳正曾据此实物,更加有力的批驳胡适等“屈原是传说”论,并形成确凿定案)。屈原之后的“楚辞”情况,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39] ,班固《离骚》赞序称:“屈死之后,秦果灭楚,其辞为众贤所悲悼,故传于世。”[23] 两则记载同样说明,秦灭六国,火焚书,但“楚辞”终究还是流传下来。[6]
搜集
汉初,开始有了楚辞的搜集,《汉书·地理志》载:“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显名。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客着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40] 大意简述了“楚辞”的由来;显示出高层对“楚辞”的推崇,甚至严助(注:即庄助,避汉明帝讳,其子庄忌,一说为《楚辞》“哀时命”作者)、朱买臣因之“显贵于朝”;更重要的是,文字透露出了当时“楚辞”的两个搜集群体:其一是吴王刘濞及其招纳的“娱游子弟”;其二是淮南王刘安及门下士人。据《汉书》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41] 淮南王刘安甚至还受命创作《离骚传》。但《离骚传》的内容,除了班固《离骚叙》所引几句,余皆失传,不知其详。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成帝使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刘向搜寻辑录天下遗书,《汉书》卷十·成帝纪第十:“(三年)秋八月。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于天下。”[42] 大意是,刘向在公元前26年(河平三年)的秋天,开始奉命搜寻天下遗书。这自然也包括搜集“楚辞”作品。
辑录
《汉书·地理志》所透露出来的汉初两个群体刘濞、刘安因“谋乱”,次第灭亡,时间远早于刘向的领衔集书。刘向集书性质属于最高权力的官方征集,应该有来自前两者所收集保留的若干“楚辞”作品。但一共搜集到的具体数量及内容则无考。刘向《楚辞》的具体结集时间,也未有明确记载,有些研究者希冀考据出具体辑录成书时间,但普遍未获认可。
按刘向受命搜书时间公元前26年,刘向去世时间为公元前6年[35] 。则可以推出最早辑录“楚辞”的刘向《楚辞》,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这20年之间——这是较为稳妥的说法。这期间,刘向将宫中堆积如山的图籍典册以及各地献上的遗书分别校雠缮写。每一部书整理完毕,刘向便写出《叙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楚辞”的整理、结集工作也就在这期间得以完成。[6] [29]
由于刘向《楚辞》早佚,并未能确知其篇章卷数,从被认为是保存较完好的《楚辞章句》及通行版本看,应是16卷16篇,据王逸在《楚辞章句·叙》中说,其中有屈原作品25篇(注:《楚辞章句》正文在《大招》处又注“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如加上则26篇[36] ),“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即是说,刘向《楚辞》一开始只有十六篇。[6] [29] [35] 现通行本的17篇,是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补增了自己的作品《九思》。[5]

E. 楚辞的文化渊源

楚辞渊源:诗经、楚地

F.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今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四库全书总目》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而各为之注。”但刘向编定的《楚辞》16卷原本已佚。《楚辞章句》即以刘向《楚辞》为底本,它除了对楚辞做了较完整的训释之外,还提供了有关原本的情况。在《楚辞章句》的基础上,南宋洪兴祖又作了《楚辞补注》。此后,南宋朱熹着有《楚辞集注》,清初王夫之撰有《楚辞通释》,清代蒋骥有《山带阁注楚辞》,等等。他们根据己见,作了许多辑集、考订和注释、评论工作。

G. 楚辞跟中国古代什么文化有关

《楚辞》,是一部收录中国战国时期楚地诗歌的诗集,是仅次于《诗经》的中国历史上第二部诗歌作品集,与《诗经》一样成为之后两千多年内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源头.
楚辞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中国诗史上的第二个春天.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这样的特点,容纳而且催生了更精彩细腻的艺术技巧,诸如比喻、象征、托物起兴等表达手法,都得到更大的发展.形式上的活泼多样使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楚国踞南,蛮夷之国;文化来源,与周同受殷商影响.楚庄王时,楚国势力急张,以北进取;南北文化,水乳交融,中原高度的思想文化大大地为楚国吸收.到了战国时代,南北文化之汇更显,《诗经》移植于南方足可证.当时楚国君臣上下,说起话来,诗经朗朗;此等移植,开始之时,多用于外交辞令,后来渗入楚文学,感染文人的思想.关于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
《楚辞》作品或者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2],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H. 诗经是中原什么文化的代表,楚辞是南方什么文化的代表

诗经是中原文化(现实主义)的代表,楚辞是南方楚文化(浪漫主义)的代表
《诗经》《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 、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I. 楚辞的风格是什么

楚辞代表战国时代南方文学的代表(战国时代南方楚国的诗歌)。产生时期作者汉代 刘向编辑楚国 屈原的离骚诸赋与宋玉(战国时代楚国)、枚乘、贾谊(汉)等人的赋作成书(为文士所作)。形式句法较长,多“六、七言”参差,多以“兮、些、只”等虚字延长语气,便于咏叹,其用韵而长篇铺叙,开“汉赋”先河。内容风格描写个人情志与幻想,文字铺张华美,富浪漫神秘气息。

阅读全文

与楚辞什么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8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