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了田黄的“身价”
往往讲到田黄,总要谈到其“物质和文化”的双重属性。
物质层面,说的自然是它的“市场经济价值”——总体来说,在于一个“贵”字。
业内有句话,黄金易得田黄难求,田黄自清代起身价剧增,清代诗人黄任曾在《寿山石》一诗中写道:“迩来田石踊高价,居奇不肯输强豪。豪家意在索必得,牙侩弋获无遁逃。”
当时的痴“田”者,有泰半是文人,他们手中但凡有些闲钱,抛掷千金揽至宝,是等闲不在话下的。而今天的收藏界,也不断有“田黄天价成交”的消息传出,今人对田黄的痴迷程度,可见与古人也是不相上下的。
田黄为什么有如此高的身价?有人说是资源稀有、矿脉无寻……这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它能够成为印石之王,登上“文化艺术”之殿堂,其自身蕴含的经济价值与“文化内涵”必然是相互匹配的。
那么,是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了田黄的“身价”?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田黄的“文化”。
田黄属于“田坑石”,它的生成环境极为特殊,要经过“山、水、田”的三重浸润,因而它有山坑石的柔韧、稳定,也有水坑石的晶莹、纯洁,在色泽和质地上中和了“山坑、水坑、田坑”不同材质特性的美感,散发一种凝腻沉稳、温净含蓄的“温润”气质,而这种材质特性,正是田黄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对于田黄肌质的品评,前人在玉之“五德”的基础上延伸出了“六德”,即“温、凝、细、结、润、腻”,田黄温润莹泽、细腻柔和,暗合于中国自古以来尊崇的儒家审美倾向。儒家讲求“中庸”思想,其所追求的“稳定、和谐”的审美特质,与田黄的含蓄平和、温润内敛的内在精神是天然相通的,这便是田黄材质自身具有的文化属性。
田黄是十分贵重的材质,历经数百年的采掘,它的储量已经日渐稀少。出于“惜材”之意,多数上品田黄,都会请技艺高超精湛的大师来雕刻。这些雕刻家们赋予田黄作品以人文性、文学性、艺术性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田黄材质和工艺相互彰显,自然和人工和谐统一,激发出“天人合一”的艺术魅力~
Ⅱ 寿山石非遗文化从何缘起
中华瑰宝——寿山石(Shoushan Stone),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寿山石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寿山石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
Ⅲ 什么是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仰韶文化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仰韶村遗址位于渑池县仰韶乡境内,距县城1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遗址东西两侧各有深沟,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
遗址坐落在县城北7.5公里饮牛河西岸仰韶村南、寺沟村北的台地上,南北960米、东西480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遗址向北可达晴山的山峰之一——韶山。仰韶村村名即取诸仰望、崇敬韶山之义。
仰韶文化影响考古学的发展。发现仰韶文化之前,中国还没有考古学,仰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仰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必将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并影响世界考古学的发展。
仰韶文化影响中国历史的研究。仰韶文化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仰韶文化和此后在黄河流域兴起的二里头文化(夏文化)一脉相承,仰韶文化的研究必将推动和影响中国历史的研究。
仰韶文化影响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使世界认识中国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旧石器文化下接龙山文化,使中国石器时代有了大致轨迹,也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是文明古国的认识。从而对中国不同于外国,独特发展的土着政治、经济、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Ⅳ 什么是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其中最着名的半坡出土单体鱼纹陶盆器纹是用人的脸和鱼的身体结合而成的人面鱼纹盆,赖以为生的鱼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护神,人们栽种谷物,只有需要时才捕鱼
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的原始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
Ⅳ 什么是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
(5)什么是山坑文化扩展阅读:
历史价值: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
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Ⅵ 我国传统的四大名石是
中国的四大名石为: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
1、寿山石:福建省福州市北郊40公里有一个名叫“寿山”的小山村,寿山石矿脉分布在小村四周的群山溪野间,明朝以后,寿山石开始应用于印章材料。寿山石的特点是,其质洁净如玉,柔而易攻,备受篆刻家们的赏识。
寿山石,有“石帝”“石后”之称,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之六德,其石质、石色、石形,石纹丰富多彩,晶莹滋润,储藏品种丰富,硬度为摩尔 2.5 - 2.7 之间,是上等雕刻彩石,有“贵石而贱玉”之说。
2、青田石:浙江省东南部的瓯江中下游,有座县城叫“青田”。因出产青田印石而十分着名 。青田石质地精纯,色彩丰富,便于雕琢。为历代金石书画家们所青睐。
在青田石的众多品类中,灯光冻,封门青等都是其中的名贵品种。青田石产于浙江省,距青田县城20里的白羊山上。这里地处瓯江中游,括苍山南麓,青田石因产地而得名。青田石是一种着名的雕刻材料。
3、昌化石:昌化石产自浙江省西北部的玉岩山。由于古时的该地区隶属于昌化县。因此,当地的这种石头就取名昌化石。昌化石色丽质嫩,适合用于制印做成精美的雕琢摆件。昌化石其中的部分矿石经过朱砂的渗染,形成了世上罕有的“鸡血石”,昌化鸡血石是印石中的珍贵品种。
4、巴林石: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以北的200公里的巴林右旗,有一座名叫“雅马图”的山峰,以出产巴林印石而着称。该山分为东西两峰,东峰高耸,印石的矿脉纵横山腰,产量颇丰。西峰略矮,所产印石质地通灵。色泽瑰丽,巴林石的佳品也多出于此处。
(6)什么是山坑文化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赏石文化也有着三四千年的历史了,中国人的赏石文化传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正因如此,古时诸多诗人文士拟石比人,相石绘影,心石交流,感情至深。
人类的文明史始于石器时代,用石制作生产工具、装饰品、工艺品,是当时人们对石的使用价值的崇拜。如红山文化遗址就有最早的玉龙出土,被史学家称为“天下第一一龙”。在汉代墓葬中也有卵石造型的“石件摆设”,可谓当时的“石玩”了。
Ⅶ 凤山村的人文景观
(1)鱼塘:修建于明朝,位于乡政府大院内,占地半亩,水质清洌,水冷,塘内鱼生长缓慢称冷水鱼,是滋养身体治疗头痛的上乘鱼。鱼塘用大片清石板雕砌而成,鱼塘边有棵千年桂花树,树粗枝茂,花香四溢,神奇的是朝鱼塘一边开黄色桂花,另一开白色桂花,属金银树。后人便于观鱼赏月,在鱼塘边建有观鱼台,观鱼台走廊用13片帘门与前堂相隔。帘门雕刻细致,古色古香,每片帘门的雕刻人物图案都是出自《三国演义》。
(2)古塔:称龙天宝塔。耸立于凤山村头浙溪旁,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618年),距今有四百年之久。相传当时山坑(凤山前称)多火灾,村人甚时恐慌,为此,村中派出德高望重族长到高湖山求问。高湖山一直是徽州有名的藏经讲学之地,山中云集高僧名人众多,高僧察看了全村地形地貌,建议在村口修建定塔。根据龙的水性和龙凤呈祥之意,又将宝塔称为“龙天宝塔”,将山坑更名为凤山村。宝塔建成后,将火神震住,村内火灾消失。塔为砖石结构,高30余公尺,六面七层,又叫七层塔,是村中制高点。腰檐层层支出,宽度向上递减,每层檐角上悬挂铁铃,风起时,铁铃铮铮有声,铃声意寓村中平安。塔内有阶梯上升,可登高远眺。
(3)西门井:又称涌泉井,终年泉水汩汩,水质甘甜,全村人都饮此井水。夏季井水冰凉,冬季井水温热,在冬季早上,井口水汽腾腾上涌。因村民常年打水,井口圆形石沿被绳子拉成了很多深沟。要是小孩不慎掉下水井,人不下沉,相安无事。凤山村文化底蕴深厚,村内古建筑、古民居众多,古建筑气势恢宏,令人称奇。
(1)查氏宗祠:是海宁、婺源查氏后裔保存的唯一一座古祠。宗祠为康熙三年(1664年)始创祭祀婺源查氏始祖文徵公,当时郑太宗题名为“孝义祠”,当时规模不大。1892年,查氏后裔查允兹、查仲兹、查启明等提议扩建查氏宗祠,并得到浙江海宁查氏迁支(金庸之祖)的资助,于1898年建成。在提议扩建宗祠三人中,查启明财力稍弱,但他变卖了大部分家产、田地,其后人因此穷困潦倒。在他的感召下,全村人人出力,修建而成。宗祠占地面积2460平方米,坐西朝东,宽22米,直进六层,从外到内有广场、花园、台门、大天池、大礼堂、后天池、后堂,气势相当雄伟。清末民初(1917年),大办洋学堂,如今广场、花园、台门、大天池已改建为学校,现保存正厅,后天池及后堂。整个宗祠由近百根2人合抱的木柱构成,宗祠建筑宏大,檐柱雕龙画凤,横梁及檐角雕刻着堆花、虫鸟。
(2)立德堂:建于明末清初,占地400平方米,堂内天井四层雕刻保存完整,堂前地面用老式三合土方块铺设而成。
(3)三斯堂:建于明末清初,占地560平方米,在门口三步金阶,2个前院,屋内清一色石板,72个门口,7个正堂,象征七品府第。全堂有12个天井。
(4)大夫第:建于清初,占地580平方米,门楼石雕细腻,石刻大夫第三字保存完整,朝堂花门十余片雕刻完整,正堂全堂雕刻。屋内清一色石板。此屋居住过百岁老人,百三区区长,院内有百岁坊遗迹。
(5)慎修堂:建于明末清初,占地280平方米,门楼雕刻完整,堂内有一大石块,可供摆设十人坐桌凳,有一座宫庭式雕刻木顶床。
(6)德仁公祠:建于明末,占地700平方米,门楼台门部分完整,清一色石板地。
(7)慎德堂:建于明朝中期,占地600平方米,堂内两侧摆设二个大鱼缸,鱼缸之间有一巨大石块,约90平方米。此屋处在凤山村中心点位置,与龙天宝塔面对相望,此屋出过百万公,建房时,在曲尺墙头九重砖下埋有财宝十万零八千,意在后代贫困时取用。
(8)益正堂:建于清初,占地400平方米。门楼砖雕完整。前院花门雕刻丰富,保存完整。
(9)立本堂:建于明末清初,占地500平方米,门楼砖雕完整,房内主人以前是更夫,后人勤奋努力,捐上监生。民间传言:三十年前斗斗更,三十年后捐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