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彩陶文化是指什么
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绘有红色、黑色和白色等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品。这一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又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❷ 彩陶的制作过程是什么中国的彩陶文化是如何起源的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而瓷上作品相对纸本更具张力,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制作精美,以泥质陶为主,质地细腻,因之既是实用器皿,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于色彩绘于烧制前,故和陶器一起焙烧后,色彩和陶胎结合紧密,不易发生脱落。彩绘的形式总体上可分为图案和图画两大类。
❸ 什么是彩陶文化
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彩陶几何纹盆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人面鱼纹彩陶盘 半坡彩陶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彩陶漩涡纹双耳罐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着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双耳高颈侈口带流罐 半山彩陶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马厂类型彩陶 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数量、规模、艺术水平上与上述文化类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还有一种在陶器烧成后画上纹饰的彩绘陶。 [编辑本段]技术条件 在早期陶器发展的几千年中,制陶工艺尚不成熟,彩陶生产的技术条件无法具备,因此,陶器产生几千年以后才出现彩陶。从出现陶器到生产彩陶,这是一个长期摸索、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的过程。 陶器生产之初,没有刻意装饰的纹饰,但加工过程中手捏、片状物刮削、拍打器壁等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他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转变为有意的、规则的纹饰,如成排的剔刺纹、一圈的手窝纹等。早期陶器上大量出现的绳纹是在木棍上缠绕绳索滚压器壁而形成的纹饰,既可增强陶胎的坚实度,又能起到美化陶器外表的装饰效果,一举两得。后来只起装饰作用的纹饰种类越来越多,逐渐演变为单纯的装饰花纹,也因此,人们对陶器的装饰也越来越注重。随着工艺条件具备,彩陶便应运而生了。 彩陶是将各种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缤纷的各类图案,使陶器不再仅仅是实用品,而且还具备了艺术品的审美功能。其中大多数是先在陶坯上绘制,然后人窑烧制,颜料发生化学变化后与陶胎融为一体,这样的彩陶色彩不易脱落,经久耐用而且美观。还有一类称为彩绘陶,是将颜料直接绘制到烧成以后的陶器上面,此类彩绘贴附在器物表层,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脱落。大地湾文化中上述两类彩陶同时出现,以前者居多。彩陶产生的技术条件有三:第一,生产彩陶的首要技术条件,是对天然矿物颜料的认识。作为彩陶颜料,必须在高温烧窑时不分解,比如含量较高的赤铁矿具有耐高温性能。而且还要掌握矿物的显色规律,什么样的颜料烧制后会变成红色,或者会变为黑色,如此才能运用自如地生产出理想的彩。颜料经加工稀释后才能使用,粉末的粗细程度、加水稀释的浓度,都有一个不断熟悉、掌握性能的过程;第二,陶坯表面必须达到一定的光洁度,颜料才能渗透到陶胎里面。这就需要认真对陶土进行筛选、淘洗,拉坯成型后对器表还要反复打磨。考古发现中的彩陶大多是泥质陶,即便是夹砂陶如辛店文化,器表也都较为细腻。大地湾文化陶器主体是夹细砂陶质,但器表均抹有较光滑的泥质层;第三,烧陶的温度越高,颜料的附着力就越强,纹饰越牢固。彩陶烧制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便逐渐改变了陶窑结构,加大了窑室的密封力度,以达到烧制工艺对彩陶生产的保障。
❹ 彩陶鉴定方法详解
彩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起源于中国古代。中国是一个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之都,而彩陶,作为这座文化之都的文化财产,一直延绵至今,深受人们喜爱。彩陶的种类繁多,有各式各样的纹理,在中国的市场上也有很多的彩陶工艺品的。现在还有很多的碗碟是采用了彩陶,但是彩陶在现在的市场上来说假货还是不少了,那么要如何进行鉴定呢?
彩陶的鉴定方法:
1.想要鉴定彩陶的真假,首先看它的胎质。远古的时候,人们制作彩陶的条件是有限的,但是因为条件有限,所有使用的材料都是非常的天然的。远古时代的人们会使用经过河水冲刷过的优质陶土进行制作彩陶。这样的土质是非常的纯净的,而且没有杂质,非常的温润。
2.彩陶是一种比较有“胶”质感的陶器。古代的时候烧造的技术条件是比较差的,所以一般温度会较低,但是这样的陶器出来之后是具吸水性的,而且很强。一般用手去敲打,能听到低沉哑音的。相对来说是比较轻的,没什么重量感。湿水之后能闻到土荤的气味。彩陶是古代的人使用的生活用具,所以在出土之后就会有一些磨损和氧化。
3.彩陶的造型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古朴和淳厚的,相对比较的自然和柔和,有种饱经沧桑却没有火气感的。而古代是没有什么尺寸可言的,所以一般制造出来的彩陶都是规格不一的。因为都是纯手工捏造的,所以会有些轻微的变形。表面上看起来也是会有一些凹凸感的。这些都是正常的。
4.在古时候,彩瓷上面的纹饰,都是代表一个部落和氏族的,是一种标志。所以图案各式各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在里面。而不是很现代的。一般会有鸟纹之类的图案,变化上非常的多,但是和现在的工艺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彩陶的鉴定方法,小编已经安利给大家了,大家看完之后学会如何鉴定彩陶的真假了吗?现在很多人都对中国的工艺品感兴趣,都喜欢珍藏一些小玩意儿,彩陶是一种具有珍藏价值的工艺品,也是相对比较少见的。所以想要收藏和购买彩陶的亲们一定要好好的看看小编分享的鉴定方法。一定要学会如何对彩陶进行鉴定,预防被不法商家欺骗。
❺ 彩陶的文化价值有哪些
彩陶的文化价值有哪些
彩陶的文化价值有哪些,彩陶又叫做软陶,也有人把它称作烧烤粘土,在这种材料里面往往都会添加色素以及可塑剂,它们的特点就是无毒无味很容易保存。所以是很多宝贝喜欢玩的玩具。彩陶的文化价值有哪些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一、彩陶与彩绘陶
广义的彩陶概念应当包含彩陶和彩绘陶。为了区分两者,学界和收藏界通常都把它们分开命名。
彩陶是在预制好的泥质陶坯上,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而成的陶器。彩绘陶是在预先烧制好的素面陶胎再绘上彩色纹饰的陶器(图一)。两者的区别在于彩陶是先画后烧,彩绘陶是先烧后画。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名称,由瑞典学者安特生主持并命名的,其分布范围涉及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地。仰韶文化经历了长达2000年的`发展,其器型纹饰也在发生着变化。考古学界通常把仰韶文化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称半坡类型,中期称庙底沟类型,晚期称半坡上层类型(西王村类型)或半坡晚期。甘肃大地湾遗址也出土了很多仰韶文化类型彩陶。由于发掘面积大,出土文物丰富且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具备文化命名条件,因此学界主张把该地区的仰韶文化早、中、晚三期分别称为大地湾二、三、四期。
二、不同文化彩陶的器型纹饰特征和演变脉络
大地湾一期和师赵村一期彩陶
大地湾一期和师赵村一期在时间上先后继承,彩陶纹饰上也大体相同。通常是在圜底钵、三足钵、圈足碗等陶器的口沿外侧绘一道两三厘米宽的棕红色带纹。通俗地说,就是在碗口外面画了一圈颜色。所不同的是,大地湾一期多为棕红彩(图三),师赵村一期多为黑彩。有的在器口内侧也画一圈较窄的红色带纹,还有少量彩陶在内壁上绘有简单的点、圈、直线、弧线等纹饰。
此期彩陶纹饰简单,属彩陶初创期。但不要小看这简单的带状纹,它的意义在于:这是生活在我国大地上的原始先民创造的迄今所知最早的彩陶艺术,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批用笔创作的美术作品。他们第一次使用软笔,第一次使用颜料在曲面上绘画。我们不知道原始先民在陶器上作画的最初动因,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在陶器上彩绘是为了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
软陶适合三岁以上的儿童玩,但是12岁以下的儿童,需要家长陪同,尤其是在用比较尖锐的工具时,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
用软陶可以做什么?
软陶可以做饰品,比如说项链、耳环或者是手链等,实际上我们能做很多这样可爱的小东西,寿司、草莓等,然后给它安一个小挂钩,当项链也好,当耳环也好,或者做一个钥匙扣都很方便。基本上只要你愿意,想到的物品都可以做。
软陶是怎么成形的?
软陶捏好后,只要放进温度达120摄氏度的专门烤箱,经过10到15分钟的烘烤就可以了,拿出来后就非常硬,不变形、不褪色。而且高温出来后永远不会再变软了。最好不要用微波炉,因为微波炉的温度不好掌握,制作软陶有专门的烤箱。实在需要用微波炉,千万不能把金属材料放进去,而且温度要控制在100摄氏度左右。
捏一个小草莓需要多长时间?
其实小朋友只要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捏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孩子看到了蓝天,就想到可以捏一只小鸟或者一朵白云。这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让他们更有兴趣认识周围的事物,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对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软陶制作需要注意什么?
制作之前,要先把手清洗干净,冬天软陶做起来会比较硬,此时要准备热毛巾或者是温水,让软陶变软。或者先放到烤箱稍微加热即可变软。
❻ 有谁知道中国彩陶发展史啊,尽量详细点的。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的一种形式,分布极为广泛,就艺术成就而言,主要有两大系统:一是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主要以半坡——庙底沟彩陶最具代表性。二是分布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重介绍这两个时期的彩陶的特征与历史。
一、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
仰韶文化形成于7000年前,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仰韶文化是以红陶、彩陶为特色的文化。仰韶文化的历程很长,大约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左右,延续约2000年之久。在2000年的发展过程中,仰韶文化彩陶在造型、纹样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装饰美感。彩陶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欣赏品。彩陶的装饰是最能体现原始装饰设计成就的。
二、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包含了漫长的史前艺术,彩陶是这一历史长河中的经典阶段,奠定了艺术发展的形式基础。
❼ 彩陶文化有哪几个类型啊
彩陶文化分为五大类型:
1、半坡型彩陶:分布于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代表型陶器有大口圆底陶盆、折腹陶盆、细长颈陶壶.代表器物有人面鱼纹盆.主要文饰有 绳纹,线纹.弦纹锥刺纹.
2、庙底沟型彩陶:庙底沟型彩陶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分布中心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范围比半坡类型大.以深腹曲壁的碗、盆为主,还有灶、罐及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颜色黑多红少.文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三角涡纹条纹和网纹.
3.马家窑型: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的装饰特点.其风格较为旋动和流畅.
4.半山型:旋涡纹的流动曲线和网格纹静止的直线形成了对比 ,大量运用了红色彩绘,产生了极强的节奏感.
5.马厂型:显得粗犷庄重豪放.直线网纹蛙纹是其特点,具有简练刚劲的艺术风格.
❽ 彩陶文化是什么
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初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湖北也均有发现。其中河南、陕西出土的陶器最多,装饰也最为多样。彩陶采用泥条盘筑法制坯,用铁、锰等矿物原料绘饰纹样,烧成的陶器红底黑纹。
彩陶人面鱼纹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