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长春文化广场的历史沿革
文化广场是长春市最大的城市休闲广场,已经有70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广场已经由充满“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的广场,变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70年中,文化广场发生了许多变化,归结起来可以梳理为“四大变化”。
变化一是“名称之变”。文化广场始建于1933年,最初的名字充满“封建皇权”的味道,叫“帝宫广场”,实际主持广场建设的则是日本人。1952年,“地质宫”建成,文化广场随之改名为“地质宫广场”。1996年,随着长春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地质宫广场”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并正式改名为“文化广场”。这个名字贴切地表现了广场的功能,那就是市民开展精神文化生活的场所。
变化二是“格局之变”。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文化广场一条马路直通地质宫门前,将广场分为东西两部分。1996年改造后,广场打破了多年来东西两侧“分而治之”的局面,采取中轴对称手法使整个广场浑然一体,在更加广阔通透的同时,还突出了地质宫古朴庄重的建筑姿态。
变化三是“色彩之变”。上世纪90年代前的文化广场黄土露天、杂草丛生,给人一种“土黄色”的感觉。如今已是满眼绿草荫荫、树木郁郁葱葱。3000只广场鸽、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也为整个广场增添了不少情趣,文化广场已经变成了“彩色”广场。2000年,广场添置了千余盏现代化的照明灯,夜色下的文化广场也由黑色变成了五彩斑斓。
变化四是“‘味道’之变”。70年前,为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日本侵略者将伪新京帝宫建在了长春至高点上。门前的广场也在所难免地染上了“殖民统治”和“封建皇权”的味道。如今,文化广场每年承担各种文化活动百余场,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万人以上,高峰时,达到10多万人次,文化广场已经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充满现代气息的景色与快乐的人群,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人文图画。
Ⅱ 长春市文化广场西侧王记酱骨头后边楼最近几年有拆迁可能吗
快的话,一年之内就可能拆了,慢的话,没底了。就像世博会附近,如果不是世博会,10年都不一定拆得了。你那里如果周围房子都很好,而你的房子很不好,拆的几率很大!如果差不多,就不太可能很快拆了。你想呀,如果拆了你的房子,你周围那些和你一样或比你差的房子也要拆,这是个大工程,没什么特殊事,不会拆的。
不过,祝:您那里的房子早日拆迁!
Ⅲ 长春小南村拆迁什么时完毕
2022年9月底。
2021年9月22日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小南村改造项目征收范围公告,上面写有自本公告公布之日起至2022年9月底止将完成该村划分范围内的拆迁工作。
小南村是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小南村与团山街社区、天朗社区、小南街社区、首山路社区相邻。小南村附近有伪满皇宫博物院、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长春文化广场等。
Ⅳ 长春文化广场的广场简介
文化广场以新民主大街道路中心线至地质宫广场主楼中央为南北主轴,中轴线全长429米,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文化广场主入口、南北主路。中心广场的中央是太阳鸟雕塑,北面是露天音乐坛,跨过东西主路是1万平方米的主楼前庭广场,最北端为地质宫主楼。整个中轴线采用天然花岗石铺砌,给人以自然、庄严、厚重的感觉。中心广场至主入口两侧均为广场绿化用地和园路用地,总面积4万平方米,还饲养了3000只广场鸽,为整个广场增添情趣。
文化广场建于1996年8月,是长春市最大的城市休闲广场,它坐落于市区中心。地处:东至东民主大街,南接解放大路,西至西民主大街,北邻是吉林大学朝阳校区,总占地面积20.5公顷,是国内城市中较大的休闲广场。
文化广场前身为地质宫广场,历史上地质宫广场曾是伪满州国的国都广场,始建于1933年,名为“帝宫广场”、“顺天广场”,建国后,地质宫广场作为我市的大型集会广场,在全市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八十年代初期,广场东半部被改造成城市公共绿地。
地质宫的历史连同它前面的文化广场可以追溯到1938年。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人着手规划长春。不久,他们便把今天的解放大路以北,东、西民主大街之间的这个区域定为“宫廷建筑用地”。
地质宫位于“八大部”建筑中心区—新民大街北端,是长春科技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地质宫曾为日伪新宫内府所在地。地质宫是作为溥仪的正式“皇宫”来修建的。1938年9月动工,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财力紧张而停工,只完成地下部分,而金碧辉煌的宫殿系50年代完工。1953年,在原来基础上修建了这座绿色瓦顶,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三万平方米。因为是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故名“地质宫”。地质宫是典型中国古代建筑风格门前广场有18万平米,称文化广场。地质宫内设有地质博物馆,从各种珍贵钻石,矿产直到各种古生物化石标本,恐龙化石等应有尽有,如矿物的标本,有宝石和象牙,化石,还有恐龙化石,真骨含量百分之七十。还有古老的三叶虫,恐龙骨架。里面的陈列给人一种古朴沧桑的感觉。在那里会让人感觉沉浸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有豪华的装修,红色的木地板,朴素的陈列柜,但每一件藏品都很珍贵。是六大自然科学之一,地学胜地。
殿前的草坪广场可容50多万人集会。站在宫殿的中轴线上向南眺望,一条宽80米的笔直的新民大街直向南湖公园延伸,中线花坛为松、柏、丁香树风景带和两侧的高可钻天的杨树,形成1500米的绿色长廊,伪国务院及下属“八大部”的办公室全部坐落大街两侧,形成一个菱形景区,建筑各具特色,绝无雷同。
1996年初,经市政府批准,将地质宫广场改建命名为文化广场,同年五月拉开了彻底改造广场的序幕。长春市政府把文化广场的改建工程列为九六年为全市人民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当年宋春华市长在长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地质宫广场建设成以草坪为主,合理配植植物造景的文化广场。为了使广场改建工程有一个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控制,面向全国征集了改造规划方案,国内很多着名大专院校,规划设计院、所,对地质宫广场的改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热情。经过各路精英的激烈角逐和专家的最后评审,确定以清华大学的设计方案为主,以长春规划院、长春市园林管理处的方案作为补充,由清华大学完成方案的综合工作。
改建后的广场打破了多年来东西两侧“分而治之”的格局,采取中轴对称的手法使整个广场浑然成为一体。广场以新民主大街道路中心至长春科技大学主楼中央为南北主轴.中轴线全长420米,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广场入口3500平方米的主入口集散地,然后是35米宽100米长的南北主路至中心地段。主路以北衔接16000平方米,可容纳上万人的中心广场。中心广场中央建有37米高主体雕塑“太阳鸟”(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说太阳里有一只三足鸟或人面鸟身,腹部有一个太阳的羽人形象的传说,作者借用了神化传说的内容,运用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太阳鸟这一形象,以表现人类对太阳的赞美和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文化广场的改建工程于1996年5月20日动工,8月21日主体工程完工,历时三个月,完成第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九七二期工程,对文化广场树木配植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种植了大量的东北红豆杉、黑松、黄檗、鸾枝等十几种乔、灌木,并种植花卉进行彩化。同时,从1998-2003年相继对广场东、南、西、北主要入口设置了人物石雕,分别代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2000年在喜庆长春建城200周年之际,文化广场在全市亮化工程中更新增设各种主体彩灯10余种,其中:广场南主入口东西排列设有海鸥灯20盏;中轴主路两侧设有水晶灯22盏;中心广场南邻东西草坪分别设有电子礼花灯各5盏;中心广场北段东西两侧南北排列分别设有满天星灯各4盏;舞台两侧东西排列分别设有彩色激光射灯各5盏;广场北段东西主路设有燕尾灯18盏;广场外围东西两侧分别设有高杆灯3盏以及U形路和广场周边人行步道、树木彩化等照明灯计173基2077盏。
文化广场自开放以来,平均每天接待游人上万人次,高峰时可达十多万人次。省、市一些重大活动,如长春电影节、长春书市、科技展会、亚洲艺术节、全国汽车拉力赛以及迎庆香港、澳门回归,纪念长春建城二百周年、各大博览会等大型庆贺活动都在此举行,每年大中型文艺演出上百场次,群众自发性的自娱自乐活动也随处可见,有声有色。广场每年重大活动和文艺演出活动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极大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构筑了文化广场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文化广场已成为长春市的政治、文化中心,为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环境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Ⅳ 长春文化广场占地面积
文化广场原名地质宫广场,是全市最大的城市广场,坐落在市区中心,总面积20.5公顷,历史上地质宫广场曾被规划为伪满洲国的国都广场。
Ⅵ 吉林榆树2022榆树底拆迁有啥规划
会扩建,并且建设一些休闲文化广场。
拆迁的相关消息已经公布在官网上了,通过拆迁的方式,达到扩建的目标,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具体的开发还需要等待的,建设是需要一段时间完成的,在扩建的同时 ,肯定同时也要将路修起来,这样可以跟外围连接起来。
Ⅶ 奥北家居文化广场什么时候拆迁
这个目前还在计划中,还没那块,可以当地的街道直接问下
估计是这个是还需要一段时间,最少出通知还要有四五个月的样子
最好是可以到当地的相关部门的网站问下最好了
这个上面可能你问的得不到最佳的答案
毕竟这个上面的影响力也是有限,如果上面开始安排了
那你就要做好准备的了,以及以后的一个房子规划
等等,要运筹帷幄,到时候受手访脚乱就不好了。
Ⅷ 文化广场是长春最大的么
长春文化广场原名地质宫广场,是长春市最大的城市广场,坐落在市区中心,总面积20.5公顷,历史上地质宫广场曾被规划为伪满洲国的国都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