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平遥古城和古民居的设计布局体现了什么文化内涵
平遥古城民居,以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当人们爬上城墙,看到美丽的城楼,绿色的瓦片在阳光的照耀下,好像碧绿色的玉。平遥古城独特的风貌,古朴的民风,吸引无数人慕名前来观赏,让人赞不绝口。
‘贰’ 到西塘,乌镇等几个江南古镇要注意些什么
我去过乌镇,。是在今年的暑假去的,那个时候是阳光明媚,很热,但在居民的家里是非常凉快的。
这是乌镇的资料:
乌镇
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 ; 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
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
乌镇地处江南六大古镇的中心位置,它离上海只有80分钟的车程,离杭州仅50分钟的车程,离苏州也很近,只需60分钟的车程。
桐乡市乌镇是个水乡古镇,镇上有修真观、昭明太子读书处、唐代古银杏、转船湾、双桥等景点,西栅老街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乌镇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故里。镇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侧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读书处,现辟为茅盾纪念馆。
乌镇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 院,重脊高檐,河端口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 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旧木屋,还有清清湖水的气息,仿佛都在提示着一种情致,一种氛围。过“逢源双桥”,远远水面上漂来一 叶扁舟,两位乡间女子坐在船头,悠扬的江南小调也越飘越近,走在如今的一些老街上,常会心生感触:旧貌还在,气韵无存,但游乌镇没有这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如今的乌镇大致分类为传统商铺区、传统民居区、水乡风貌区、传统餐饮区、传统文化区、传统作坊区。作坊区内,竹艺、扇艺、陶艺、壶艺、文房四宝、木雕、纺纱织布……曾在桐乡周围流行一时的手工作坊一家挨着一家。商铺区里,曾在乌镇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商铺、当铺、药铺都以原本的面貌呈现着,只不过留下了岁月刻下的刀刀痕迹。民居区修旧如旧,最值得访问的就是那些仍沿街而居的老人们,他们与乌镇共同走过了数十年的光阴。文化区,印象深刻的是蓝印花布“漫天起舞”的庭院,音韵锵锵的古戏台,还有幕布上的那一段“皮影”传说……? 乌镇1991年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去年初,桐乡初,桐乡市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进行大规模的古镇保护与开发,确立了100年前清朝末民国初的时空定位和挖掘民俗民间文化特色的个性定位。
黄磊和刘若英主演的《似水年华》就在这个古朴的小镇拍摄,浪漫的爱情色彩让它更具风情...
那时中国南方省份的一个水乡小镇,古旧,清静,安详而且幽静。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那里有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长长的青石路,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烟起雾落,云蒸霞蔚,草长莺飞,花开花落,流年似水。
有一个我曾经深深魅惑过的男子,他儒雅,雍容地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如黄昏里一帘幽梦,犹如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西塘的资料:
西塘,古称胥塘、斜塘,又名平川,嘉善西塘与桐乡乌镇、海宁硖石、海盐百步并称为浙江四大古镇。
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距嘉善县城11公里,从上海乘火车到嘉善下车后,乘中巴到西塘3.5元。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阳也晒不到。有西塘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映人。小镇上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廊棚和古弄堪称“双绝”。
西塘古镇中最着名的风景线是一道1000多米造型古朴的廊棚,一色的黑瓦盖顶,沿河而建,连为一体,绵延不断,催人发思古之悠情。古河道旁边还有不少古色古香的古居民,廊棚长长,古建筑重重叠叠,小船儿悠悠,俨然是一派古风犹存的情调。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西塘地势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环境十分幽静。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而众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古镇区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多处,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研究价值,为国内外研究古建筑的专家学者所瞩目。鸟瞰全镇,薄雾似纱,两岸粉墙高耸,瓦屋倒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唱晚,灯火闪耀,酒香飘溢,整座水乡古镇似诗如画,人处其间,恍然桃源琼瑶,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
这是周庄的资料:
周庄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周庄最为着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壁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
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关于周庄
关于周庄,有一段故事:1984年,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他的其它37幅作品,于纽约的十月金秋,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画廊展出,引起了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手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美国权威杂志《艺术新闻》发表了题为《向西方潮流大胆挑战》的评论,专门介绍陈逸飞的艺术成就。
当年十一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的那幅《故乡的回忆》高价购下,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同志。不知道为什么哈默为什么会选择中国的“土特产品”作为送给中国领导人的礼物,但是正是这一选择才使中国人真正知道了周庄。
联合国每年发行六组邮票,世界联合国协会每年从各国优秀画家中遴选6人,请他们自行设计并绘制精美的图案,作为每组邮票的首日封。1985年,这幅画又经陈逸飞加工,成为当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中国水乡古镇旖旎风情。
九百岁的古镇
周庄位于上海和苏州之间,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镇,在这里拍摄的各种电影和电视剧有四十多部。
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河流呈井字形从镇中穿过,“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小小的的周庄共有十座四百年至八百年历史的古桥。
周庄镇已有九百年的历史,镇内河流呈井字型,镇中桥梁很多,其中历史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桥的就有八九个,明代时这里住着江南首富沈万三,他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他个人出资修了南京明城墙的三分之一,沈万三在各地都有许多产业,但是他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的根基。
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的特色,在水乡几乎家家都有自家的码头。周庄还有一景就是“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船从家中过”是指张厅的院落中间有一条小河“箸泾”流过,在张厅的院子里有一个一丈见方的水池,可以在哪里会船和卸货。
开展水上旅游的第一人王小妹
90年代初,在周庄第一个想起驾着小船带客人在镇内观光的是一位名叫王小妹的老奶奶,祖籍山东,原来是打鱼的,1997年已经82岁了,还在驾船搞旅游。她说当初搞旅游时,是因为生活困难。现在周庄的游船已展到六十多只,但是王小妹的船一眼就可以看出,别的船都是摇橹,只有她一条船是双桨。很多电视台拍片时都租用她的船,沿途她负责讲解。
宁静的水乡夜色别有一番情趣,由于水镇的四周都是小河,只有通过高高的拱桥,才能进到镇当中。所以镇子里至今不能走机动车,镇中居民家中的摩托车也只能推过桥进到镇子中去,所以每到傍晚,水镇总是显得格外的寂静。
隆兴客栈
到周庄旅游,如果能够住一天的话,最好是住在老镇子的旅馆里,镇子里旅馆的虽然条件虽然不如外边的好,但是住在镇里可以更好地体验水乡的夜晚景色。周庄有个"隆兴客栈",位于着名的景点双桥旁,是个家庭旅馆,只有七八间客房,很适合学生住宿。
旅游旺季周庄镇内的客房比较紧张,可以事先与隆兴客栈联系。
周庄的风味食品
周庄有许多特色小吃,最有特色的是沈万三爱吃的肘子和猪蹄,它起源于明代沈万三家,是用来招待贵宾的必备菜肴,当地叫万三肘子和万三蹄。做法是用大号砂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火候极为讲究,要经数旺数文,以文火为主。煨煮熟烂要适度,过烂了易碎,破坏原形,煨煮好后皮色酱红,整只蹄膀可保持原状。吃的时候是用蹄膀中的一根细骨代刀。当地的餐馆中都有出售,当地的居民在过节时也都吃万三蹄。
其它特色食品还有万三糕、童子黄瓜、虾糟、三味圆及当地的水鲜等。周庄还有一种水生植物莼菜,用来煮汤,鲜美可口,西晋文学家张翰比喻怀念家乡的“莼鲈之思”,就是指莼菜和鲈鱼做成的?a target=_blank href=/view/2239.htm>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周庄最为着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壁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
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关于周庄
关于周庄,有一段故事:1984年,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他的其它37幅作品,于纽约的十月金秋,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画廊展出,引起了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手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美国权威杂志《艺术新闻》发表了题为《向西方潮流大胆挑战》的评论,专门介绍陈逸飞的艺术成就。
当年十一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的那幅《故乡的回忆》高价购下,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同志。不知道为什么哈默为什么会选择中国的“土特产品”作为送给中国领导人的礼物,但是正是这一选择才使中国人真正知道了周庄。
联合国每年发行六组邮票,世界联合国协会每年从各国优秀画家中遴选6人,请他们自行设计并绘制精美的图案,作为每组邮票的首日封。1985年,这幅画又经陈逸飞加工,成为当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中国水乡古镇旖旎风情。
九百岁的古镇
周庄位于上海和苏州之间,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镇,在这里拍摄的各种电影和电视剧有四十多部。
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河流呈井字形从镇中穿过,“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小小的的周庄共有十座四百年至八百年历史的古桥。
周庄镇已有九百年的历史,镇内河流呈井字型,镇中桥梁很多,其中历史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桥的就有八九个,明代时这里住着江南首富沈万三,他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他个人出资修了南京明城墙的三分之一,沈万三在各地都有许多产业,但是他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的根基。
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的特色,在水乡几乎家家都有自家的码头。周庄还有一景就是“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船从家中过”是指张厅的院落中间有一条小河“箸泾”流过,在张厅的院子里有一个一丈见方的水池,可以在哪里会船和卸货。
开展水上旅游的第一人王小妹
90年代初,在周庄第一个想起驾着小船带客人在镇内观光的是一位名叫王小妹的老奶奶,祖籍山东,原来是打鱼的,1997年已经82岁了,还在驾船搞旅游。她说当初搞旅游时,是因为生活困难。现在周庄的游船已展到六十多只,但是王小妹的船一眼就可以看出,别的船都是摇橹,只有她一条船是双桨。很多电视台拍片时都租用她的船,沿途她负责讲解。
宁静的水乡夜色别有一番情趣,由于水镇的四周都是小河,只有通过高高的拱桥,才能进到镇当中。所以镇子里至今不能走机动车,镇中居民家中的摩托车也只能推过桥进到镇子中去,所以每到傍晚,水镇总是显得格外的寂静。
隆兴客栈
到周庄旅游,如果能够住一天的话,最好是住在老镇子的旅馆里,镇子里旅馆的虽然条件虽然不如外边的好,但是住在镇里可以更好地体验水乡的夜晚景色。周庄有个"隆兴客栈",位于着名的景点双桥旁,是个家庭旅馆,只有七八间客房,很适合学生住宿。
旅游旺季周庄镇内的客房比较紧张,可以事先与隆兴客栈联系。
周庄的风味食品
周庄有许多特色小吃,最有特色的是沈万三爱吃的肘子和猪蹄,它起源于明代沈万三家,是用来招待贵宾的必备菜肴,当地叫万三肘子和万三蹄。做法是用大号砂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火候极为讲究,要经数旺数文,以文火为主。煨煮熟烂要适度,过烂了易碎,破坏原形,煨煮好后皮色酱红,整只蹄膀可保持原状。吃的时候是用蹄膀中的一根细骨代刀。当地的餐馆中都有出售,当地的居民在过节时也都吃万三蹄。
其它特色食品还有万三糕、童子黄瓜、虾糟、三味圆及当地的水鲜等。周庄还有一种水生植物莼菜,用来煮汤,鲜美可口,西晋文学家张翰比喻怀念家乡的“莼鲈之思”,就是指莼菜和鲈鱼做成的?a target=_blank href=/view/2239.htm>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周庄最为着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壁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
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关于周庄
关于周庄,有一段故事:1984年,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他的其它37幅作品,于纽约的十月金秋,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画廊展出,引起了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手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美国权威杂志《艺术新闻》发表了题为《向西方潮流大胆挑战》的评论,专门介绍陈逸飞的艺术成就。
当年十一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的那幅《故乡的回忆》高价购下,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同志。不知道为什么哈默为什么会选择中国的“土特产品”作为送给中国领导人的礼物,但是正是这一选择才使中国人真正知道了周庄。
联合国每年发行六组邮票,世界联合国协会每年从各国优秀画家中遴选6人,请他们自行设计并绘制精美的图案,作为每组邮票的首日封。1985年,这幅画又经陈逸飞加工,成为当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中国水乡古镇旖旎风情。
九百岁的古镇
周庄位于上海和苏州之间,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镇,在这里拍摄的各种电影和电视剧有四十多部。
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河流呈井字形从镇中穿过,“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小小的的周庄共有十座四百年至八百年历史的古桥。
周庄镇已有九百年的历史,镇内河流呈井字型,镇中桥梁很多,其中历史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桥的就有八九个,明代时这里住着江南首富沈万三,他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他个人出资修了南京明城墙的三分之一,沈万三在各地都有许多产业,但是他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的根基。
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的特色,在水乡几乎家家都有自家的码头。周庄还有一景就是“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船从家中过”是指张厅的院落中间有一条小河“箸泾”流过,在张厅的院子里有一个一丈见方的水池,可以在哪里会船和卸货。
开展水上旅游的第一人王小妹
90年代初,在周庄第一个想起驾着小船带客人在镇内观光的是一位名叫王小妹的老奶奶,祖籍山东,原来是打鱼的,1997年已经82岁了,还在驾船搞旅游。她说当初搞旅游时,是因为生活困难。现在周庄的游船已展到六十多只,但是王小妹的船一眼就可以看出,别的船都是摇橹,只有她一条船是双桨。很多电视台拍片时都租用她的船,沿途她负责讲解。
宁静的水乡夜色别有一番情趣,由于水镇的四周都是小河,只有通过高高的拱桥,才能进到镇当中。所以镇子里至今不能走机动车,镇中居民家中的摩托车也只能推过桥进到镇子中去,所以每到傍晚,水镇总是显得格外的寂静。
隆兴客栈
到周庄旅游,如果能够住一天的话,最好是住在老镇子的旅馆里,镇子里旅馆的虽然条件虽然不如外边的好,但是住在镇里可以更好地体验水乡的夜晚景色。周庄有个"隆兴客栈",位于着名的景点双桥旁,是个家庭旅馆,只有七八间客房,很适合学生住宿。
旅游旺季周庄镇内的客房比较紧张,可以事先与隆兴客栈联系。
周庄的风味食品
周庄有许多特色小吃,最有特色的是沈万三爱吃的肘子和猪蹄,它起源于明代沈万三家,是用来招待贵宾的必备菜肴,当地叫万三肘子和万三蹄。做法是用大号砂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火候极为讲究,要经数旺数文,以文火为主。煨煮熟烂要适度,过烂了易碎,破坏原形,煨煮好后皮色酱红,整只蹄膀可保持原状。吃的时候是用蹄膀中的一根细骨代刀。当地的餐馆中都有出售,当地的居民在过节时也都吃万三蹄。
其它特色食品还有万三糕、童子黄瓜、虾糟、三味圆及当地的水鲜等。周庄还有一种水生植物莼菜,用来煮汤,鲜美可口,西晋文学家张翰比喻怀念家乡的“莼鲈之思”,就是指莼菜和鲈鱼做成的?a target=_blank href=/view/24619.htm>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周庄最为着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壁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
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关于周庄
关于周庄,有一段故事:1984年,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他的其它37幅作品,于纽约的十月金秋,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画廊展出,引起了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手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美国权威杂志《艺术新闻》发表了题为《向西方潮流大胆挑战》的评论,专门介绍陈逸飞的艺术成就。
当年十一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的那幅《故乡的回忆》高价购下,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同志。不知道为什么哈默为什么会选择中国的“土特产品”作为送给中国领导人的礼物,但是正是这一选择才使中国人真正知道了周庄。
联合国每年发行六组邮票,世界联合国协会每年从各国优秀画家中遴选6人,请他们自行设计并绘制精美的图案,作为每组邮票的首日封。1985年,这幅画又经陈逸飞加工,成为当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中国水乡古镇旖旎风情。
九百岁的古镇
周庄位于上海和苏州之间,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镇,在这里拍摄的各种电影和电视剧有四十多部。
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河流呈井字形从镇中穿过,“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小小的的周庄共有十座四百年至八百年历史的古桥。
周庄镇已有九百年的历史,镇内河流呈井字型,镇中桥梁很多,其中历史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桥的就有八九个,明代时这里住着江南首富沈万三,他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他个人出资修了南京明城墙的三分之一,沈万三在各地都有许多产业,但是他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的根基。
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的特色,在水乡几乎家家都有自家的码头。周庄还有一景就是“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船从家中过”是指张厅的院落中间有一条小河“箸泾”流过,在张厅的院子里有一个一丈见方的水池,可以在哪里会船和卸货。
开展水上旅游的第一人王小妹
90年代初,在周庄第一个想起驾着小船带客人在镇内观光的是一位名叫王小妹的老奶奶,祖籍山东,原来是打鱼的,1997年已经82岁了,还在驾船搞旅游。她说当初搞旅游时,是因为生活困难。现在周庄的游船已展到六十多只,但是王小妹的船一眼就可以看出,别的船都是摇橹,只有她一条船是双桨。很多电视台拍片时都租用她的船,沿途她负责讲解。
宁静的水乡夜色别有一番情趣,由于水镇的四周都是小河,只有通过高高的拱桥,才能进到镇当中。所以镇子里至今不能走机动车,镇中居民家中的摩托车也只能推过桥进到镇子中去,所以每到傍晚,水镇总是显得格外的寂静。
隆兴客栈
到周庄旅游,如果能够住一天的话,最好是住在老镇子的旅馆里,镇子里旅馆的虽然条件虽然不如外边的好,但是住在镇里可以更好地体验水乡的夜晚景色。周庄有个"隆兴客栈",位于着名的景点双桥旁,是个家庭旅馆,只有七八间客房,很适合学生住宿。
旅游旺季周庄镇内的客房比较紧张,可以事先与隆兴客栈联系。
周庄的风味食品
周庄有许多特色小吃,最有特色的是沈万三爱吃的肘子和猪蹄,它起源于明代沈万三家,是用来招待贵宾的必备菜肴,当地叫万三肘子和万三蹄。做法是用大号砂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火候极为讲究,要经数旺数文,以文火为主。煨煮熟烂要适度,过烂了易碎,破坏原形,煨煮好后皮色酱红,整只蹄膀可保持原状。吃的时候是用蹄膀中的一根细骨代刀。当地的餐馆中都有出售,当地的居民在过节时也都吃万三蹄。
其它特色食品还有万三糕、童子黄瓜、虾糟、三味圆及当地的水鲜等。周庄还有一种水生植物莼菜,用来煮汤,鲜美可口,西晋文学家张翰比喻怀念家乡的“莼鲈之思”,就是指莼菜和鲈鱼做成的?a target=_blank href=/view/24619.htm>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
‘叁’ 重庆古镇建筑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特征,具体一点!
内涵:千年古镇重庆缩影
在磁器口正街和横街的交汇处,由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小重庆”石碑依然完好的保存。据说,民国时期的磁器口极其繁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临其景,见万舟齐发,商贾匆匆,感慨万千,欣然题之。
磁器口与老重庆城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重庆城是由8个水码头连成片而形成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而磁器口原是一个水码头,正因有众多的船家、纤夫、商贾、过客云集,河滩和街市上的生意才如此火爆,古镇才得以繁荣;
从地形地貌来看,重庆是一个江城,所有街道皆沿江形山势而建,而磁器口则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相望,凤凰、清水双溪绕镇而出,高石坎依山形而蜿蜒,正街横街形如半岛,极像是重庆城的微缩景观;
从建筑风格来看,古镇建筑群落颇具川东民居特色,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青石板路与民居和谐相依。沿街铺面多为一进三间,长进深户型,铺面后房一般为四合院,雕梁画栋,窗花户棂图案精美,做工精巧,深刻体现了老重庆传统民居韵味;
磁器口还浓缩了重庆近代产业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重庆最早的丝纺企业出现在磁器口,后来磁器口的6个丝纺厂合并成重庆丝纺厂,当时四川省一半的生丝产在磁器口;重庆最早的钢铁厂在磁器口(即后来的重庆特钢厂的前身);西南地区最早的炼炉钢出自磁器口;重庆最早的航运企业庆磁公司在磁器口;重庆最早的客运公司也在磁器口……磁器口浓缩了重庆500余年的历史。
优势:无法复制不可替代
历史无法复制,古镇也无法复制。体现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积淀,在主城区仅有两个地方:湖广会馆和磁器口。前者凸显移民文化,后者则体现老重庆的历史文化。
磁器口是一个“活着”的古镇,一个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历史街区。在这里,传统的建筑风貌被保存,传统的历史文化也被保留,诸如龙灯、花轿、彩船、评书、曲艺、川剧玩友、川剧绝技变脸等。同时,外来的如刺绣、剪纸、缫丝等手工艺也在这里落地生根,诸多民间文艺或手工艺聚集于此,老重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这里延伸。
磁器口是一个产生文化的地方,是沙磁文化和红岩文化发源之地之一。抗战时期,郭沫若、徐悲鸿、丰子恺、傅抱石、巴金、冰心等文化名人汇聚于此,而从此又走出了大批名人,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曾在古镇小学就读。而小说《红岩》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就是在古镇“鑫记杂货铺”传奇般地逃出魔爪。
磁器口老百姓传统的生活形态保存得也非常完好。街巷和房前院后的一些院坝,自然形成了公共的交流空间,成了居民谈天说地之处。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空间生存,人与人的相互联系和邻里亲情展示得更为充分。喝喝茶、聊聊天仍然是磁器口原住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生活平缓悠闲,生活淡泊宁静,虽然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还有相当数量的磁器口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仍然保持着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到古镇旅游,穿街入巷,品茶听戏,用心触摸历史,感受历史,沉醉于传统民风民俗之中,远比购物更重要。一位在川外任教的美国人,在游览磁器口后,激动地说:“我感觉到了,我找到了,这就是中国!”
磁器口作为老重庆的缩影,无法复制,不可替代。面临诸多大型复古建筑群落的竞争,坐看了千年沧桑变幻的古镇依旧岿然不动。
保护:只做减法不做加法
磁器口的单体文物繁多,有明代建筑宝轮寺大雄宝殿,还有近300年历史的宝善宫、120年历史的钟家大院、禹王宫等。同时还有由诸多明清建筑组成的历史街区。上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在考察磁器口古镇后说:“历史古镇的保护只能做减法而不是加法,只能拆除一些违反风貌的建筑,不要建一些假古董在里面。”如何保护好古镇在无序中形成的有序,是古镇保护的关键。
目前,磁器口古镇管委会对磁正街、磁横街、黄桷坪巷的400余幢临街房屋进行了风貌整治;保护维修了宝善宫、钟家院、深水井等传统民居,完成了宝轮寺大雄宝殿的维修工程,完成了码头风貌整治。磁器口古镇管委会还积极争取将原来划定的0.07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扩大到212国道江边一线,并希望在核心区四井街结合老院子的保护,做成小规模的展览场馆,展示老重庆民风民俗。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整理发掘磁器口本身的传统文化是关键。同时,还要把老重庆有价值的文化移植到磁器口,比如川江号子的保护和再现,另外还可组建“传统手工业作坊区”,恢复和再现老重庆的传统手工业。来到磁器口的游客在这里就能充分领略到巴渝文化精髓,既能欣赏到经典的川剧折子戏,又能观赏扬琴、竹琴、金钱板的演奏,还能看到川剧绝活变脸,会觉得名不虚传,不虚此行。
我市首个立足于古镇保护的行政法规——《重庆市磁器口古镇保护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经进入网上征求市民意见阶段,这是我市首次采用立法的形式对古镇进行保护,是我市探索古镇管理的一次积极探索,对磁器口古镇的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磁器口的保护已经开始有法可依了。
发展:风貌协调功能完善
区委书记翁杰明指出,要把磁器口打造成“老重庆”的绝版缩影,巴渝历史文化的静态与动态博物馆,重庆市对外接待的重要窗口,沙坪坝区的一张名片。古镇的保护建设、旅游开发、文化发掘、景区管理都要上新的档次。
目前,区委、区政府提出了“风貌基本协调,功能基本完善,机制基本建立”的保护开发思路,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000余万元,大力推进磁正街、磁横街历史街区、磁童路老重庆民俗民情餐饮街、金碧正街休闲度假区等三大片区的保护建设和整体开发。现在老街星落棋布的餐饮店将会悉数迁出,老街将恢复文化休闲和购物功能。这样将打破磁器口古镇由餐饮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而更具有文化特征。
近年来,古镇风貌得到较好的保存和恢复,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古镇内涵更加丰富,景区管理不断规范,窗口作用充分发挥,旅游运作初见成效。从2003年至2006年磁器口接待游客量超过1200万人,其中海外游客近60万人,旅游收入3亿元。2006年春节庙会期间到磁器口观光的的游客达85万,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均达50万人,旅游收入逾6000万。今年11月6日,磁器口申报国家4A级景区工作接受了国家旅游局评审组的评审检查,得到了充分肯定。
千年古镇,岁月悠悠。磁器口传承着老重庆的民风民俗,也在保护和开发中面对市场的冲击。我们相信,古老的磁器口一定会在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经济发展中,找准契合点,再现昔日“白日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的胜景。
‘肆’ 江南六大水乡古镇代表,有哪些的历史文化价值
江南六大水乡: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
周庄开发得最早,知名度也最高;南浔文化底蕴最深,单个景点很有味道;乌镇旅游做得很成功,是博物馆式的古镇,几乎没有原居民;西塘面积最大,保护了1.05平方公里和25万平方米明清建筑,廊棚、古弄很有特色。正因为共性之中有个性,许多旅行社都把六大水乡作为整体推出。
六大水乡是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江南汉族水乡文化风貌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地区,都以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风貌、古朴的吴侬软语民俗风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
‘伍’ 民国初西安传统民居的特点
西安古民居的价值
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西安,古名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素有“西罗马东长安”之说。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又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由此衍生的文化艺术往往兼具多元文化特色。
据了解,西安市古民居只有极少量的是明代民居建筑,主要是以清朝(1616-1911)及民国时期(1912-1949)建筑为主。西安古民居一般称作西安四合院,但与首都北京的四合院又有不同。北京的四合院是单体的四合院,没有前后院之分。而西安的四合院一般都有两到三进,呈长方形,为典型的“深宅大院”。另外,西安现在存留下来的古民居,以前大多是富商或官宦人家的房子,大部分都有精美的雕饰,比较华丽,艺术价值很高。
从西安市中心钟楼向西100多米、穿过鼓楼门洞,就进入了西安回民历史街区。这里总面积约54公顷,以汉族和回族为主的多个民族在此居住生活,总人口约6万。其中,位于该街区的化觉巷一带,共有大小形态各异、年代不一的10座清真寺,是中国西北地区清真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约2万名回民“依寺而居”,维持着原有的宗教传统和生活习惯。
化觉巷125号,是一座建于清朝干隆嘉庆年间的小四合院,融合着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和穆斯林建筑的文化元素,是多元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这座古民居现在的主人,是70岁的回族居民安守信。至今,在面积为256平方米的古宅,安家前后共有8代人在此生活。
1985年,挪威大学教授哈罗德(Harold)来西安旅游时,参观了回民历史街区,他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后来,经他多方努力和牵线,中国政府和挪威政府于1997年签署了一份协议,后者决定在中国实施十几个援建项目,其中包括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工程。于是,化觉巷125号,成为了中挪合作保护的第一个中国传统民居,挪方为此投入资金480多万元。
2003年,化觉巷125号院落保护工程,从15个国家的4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日益稀缺的传统民居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西安传统民居都像化觉巷125号那样幸运。据西安市文物局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西安传统民居大部分是明清以来的土木建筑,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口的增加,西安传统民居的数量在日益减少,保存下来的已屈指可数。
据最新调查资料显示,目前西安现存的传统民居数仅为上世纪80年代的30%;西安市文物园林局等部门1993年联手选出的30处“需保护的传统民居宅院和历史纪念性建筑”,如今已“损失”过半。
据吴春透露,西安市文物局早期拟订的需要保护的古民居数量是102处,2006年降到了80多处。“据我刚刚得到的消息,这个数量如今只有80处了。”吴春告诉《北京周报》。
西安古民居大多集中在北院门、东木头市和柏树林地区,其他的呈星星点点散落在城区的街巷内。因为居住面积日益狭小,加之水、电、暖、气、厕等生活设施落后,一些古民居的主人便想要拆除传统住宅,新建多层住宅,以扩大使用面积,改善和满足自身居住条件。
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副局长向德分析认为,西安古民居保护相对滞后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旧城改造不规范、房屋所有权不清以及古民居保护缺乏法律依据。例如,有的传统民居院落保存较好,主要建筑均在,但由于它是几代人共住,人口一多,改建、添建情况严重。可是,长时间以来,既有的《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古民居保护均无明确规定,对住户的拆除、改建也没有任何约束。
抢救性保护
2004年6月24日,经过调查,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向当地政府提交了《关于对城墙内传统民居实施保护的建议》,其中提出了很多对古民居进行切实保护的措施。这个建议受到了当时西安主政官员袁纯清(现为陕西省省长,西安是陕西省首府)的高度重视,并很快责成相关部门召开专家论证会,具体研究保护古民居的细化方案。至此,古民居保护逐步提上了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
“古民居和历史文化街区是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支点,具有惟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保护不好,就会愧对历史、愧对子孙。” 在考察了西安的古民居后,袁纯清曾深有感触地说。
根据文物局的建议,西安市政府当时曾表示,将逐步对一院多户的住户进行搬迁,利用国家专项资金或社会资金对古民居建筑进行逐步修复和完善,同时对登记在册的优秀传统古民居进行建档管理。
目前,西安市已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传统民居保护工程办公室,并成立了由规划、文物、建筑、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传统民居保护专家组,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传统民居的认定、调整、维修方案等有关事项的评审工作,为传统民居获得保护提供科学的、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按照文物部门的计划,计划到2011年,西安市将完成全市传统民居第一个轮次的抢修工作,同时适时公布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名单。
古民居保护新思路
古民居的保护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保障,可据记者了解,虽然鼓励境内外机构和个人参与古民居保护、但目前仍然是以西安市政府投入为主。从古民居的长远保护与发展来说,这对于财力并不宽裕的当地政府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西安市正在探索一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位于西安北院门144号的高岳崧故居(也称“高家大院”),是三院四进式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共有房屋86间,目前对外开放56间,占地近0.3公顷,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对国有性质的高家大院进行了基本整修。之后,为了减少后期投入经费的压力,当地政府决定对宅院实施可持续开发。于是,原先在高家大院办公的四家国有单位,经协商搬出了三家,最后只留下一家文化单位--西安中国画院,由后者对高岳崧故居出资管理并开发,杨霜林被确定为保护、开发工作的负责人。
“我要保持高家大院修旧如初的状态。” 杨霜林说。为了保持原有的地砖,高家大院在修缮时将所有地砖编号,并收藏到盒中,甚至不放过一个小碎砖,待所有修缮工作结束再将地砖重新铺设。相比购买仿古砖来说,成本增加了几乎10倍。
由于加入了更多的西安地域文化因素,修缮后的高家大院,如今已成为西安古城的一个新景点:游人可以在这个砖木结构的四合院里,观皮影、听古乐、玩泥陶、赏砖雕,品味古代建筑的浑厚和典雅。
据杨霜林介绍,在高家大院保护开发前,整个北院门地区每年的旅游人数约为14万人次,而在高家大院于2004年开放后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仅去年就达到了30万人次。
‘陆’ 江南古镇的特点
江南古镇的建筑特点
江南古镇建筑风格简约、隽永、院落布局原汁原味,景观设计古意新做。在继承与创新中复兴中国传统建筑、传统园林精神,重温辉煌的民族情结,再续中国花园的一生情缘。
江南水乡的民居以苏州、杭州最具代表性,物产富足的江南,住宅规模和布局也很有特色。住宅外围的墙壁高大、粗犷,因为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较高的二层楼房。另外,南方的民居经常房房相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是为了防火的考虑,庭院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一宅中采光通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
江南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不超过1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颇好。江南民居,大的住宅一般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一般大的住宅可有两到三条平行的轴线。
但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
江南的匠人心灵手巧,利用多变的地形,使流水在房屋之间畅漾。
水路,街巷呈不规则的网状履于民居之中,与之相映成趣,形成了江南民居别于北方民居的独特风味。
由于土地珍贵,屋宅内外的空间都得到了很大的利用,因为绝大部分民居出门见水,所以几乎每家门外都有一个小小的端口头。主妇每日洗衣、洗菜、淘米等都在这里,来往的小船也可在这里停泊。
和水路相比,街巷显得十分狭小,有的仅容1人1牛并走。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造成了曲径通幽的意境。
江南古镇特点
江南民居特色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木鬲扇、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柒’ 西塘古镇的建筑群有什么独特风情
江南水乡,古镇西塘,地处杭嘉湖平原嘉善县北,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
西塘素以桥多、弄多和廊棚多而闻名,因此很多明清建筑在经历了历史的风雨后大多仍保存完好,依然是街衢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大多数有“小河穿市过,人家尽枕河”的味道。因此,在这里不仅能亲身感受到古朴、安逸、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而且还领略到西塘的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之美。西塘现存有很多着名的古建筑,如圣堂、环秀桥、五福桥、送子来凤桥、烟雨廊棚、西园和石皮弄等。
‘捌’ 江南古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
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她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难怪2001年APEC会议也特别青睐周庄,把她定为上海以外的唯一举办地。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的昆山市境内,建镇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周庄的魅力在于她的文化蕴涵。沈厅、张厅、迷楼、叶楚伧故居、澄虚道院、全福寺等名胜古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正如着名画家吴冠中所言“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乌镇
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 ; 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
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陆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相衔接。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周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
乌镇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筑保存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乌镇从1998年开始发展旅游业,目标是使乌镇保持一百年前的老样子。
乌镇地处江南六大古镇的中心位置,它离上海只有80分钟的车程,离杭州仅50分钟的车程,离苏州也很近。
桐乡市乌镇是个水乡古镇,镇上有修真观、昭明太子读书处、唐代古银杏、转船湾、双桥等景点,西栅老街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乌镇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故里。镇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侧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读书处,现辟为茅盾纪念馆。
乌镇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 院,重脊高檐,河端口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 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旧木屋,还有清清湖水的气息,仿佛都在提示着一种情致,一种氛围。过“逢源双桥”,远远水面上漂来一 叶扁舟,两位乡间女子坐在船头,悠扬的江南小调也越飘越近,走在如今的一些老街上,常会心生感触:旧貌还在,气韵无存,但游乌镇没有这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如今的乌镇大致分类为传统商铺区、传统民居区、水乡风貌区、传统餐饮区、传统文化区、传统作坊区。作坊区内,竹艺、扇艺、陶艺、壶艺、文房四宝、木雕、纺纱织布……曾在桐乡周围流行一时的手工作坊一家挨着一家。商铺区里,曾在乌镇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商铺、当铺、药铺都以原本的面貌呈现着,只不过留下了岁月刻下的刀刀痕迹。民居区修旧如旧,最值得访问的就是那些仍沿街而居的老人们,他们与乌镇共同走过了数十年的光阴。文化区,印象深刻的是蓝印花布“漫天起舞”的庭院,音韵锵锵的古戏台,还有幕布上的那一段“皮影”传说……? 乌镇1991年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去年初,桐乡初,桐乡市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进行大规模的古镇保护与开发,确立了100年前清朝末民国初的时空定位和挖掘民俗民间文化特色的个性定位。
黄磊和刘若英主演的《似水年华》就在这个古朴的小镇拍摄,浪漫的爱情色彩让它更具风情...
那时中国南方省份的一个水乡小镇,古旧,清静,安详而且幽静。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那里有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长长的青石路,窄窄的街衢,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烟起雾落,云蒸霞蔚,草长莺飞,花开花落,流年似水。
有一个我曾经深深魅惑过的男子,他儒雅,雍容地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如黄昏里一帘幽梦,犹如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同里位于苏州东南27公里的吴江市同里镇是以“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而闻名国内外的古镇,1980年被列为国家太湖风景区景点之一,1982年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同里、叶泽、南星、庞山、九里5个湖泊之中。镇区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纵横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个“小岛”,由于同里处于泽国河网之中,历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灾,古建筑保存较多,是江苏省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之一。因水成园,家家连水,户户通船,构成层次错落有致的优美画卷。自古以来,诗人墨客对此赞美不绝。
同里因水多,故桥也多,镇内共有大小桥梁40多座,大多建于宋以后各时代,着名的有建于南宋宝年间的思本桥,建于元至正十三年的富观桥。成品字形架设在河道上的太平、吉利、长庆3座古桥,是昔时同里婚嫁花轿必经之轿,以示吉庆。被人们叫做读书桥的小东溪桥,桥上那副“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桥联,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同里人勤学苦读之风,证实了同里自古以来文化发达,“科名”很盛。
同里原有八景、续八景、后四景等220处自然景点。至今仍有一些景点保存完好。在一级保护区域内,明清建筑占十分之七,400多年来的文化遗址、遗物、遗迹、遗风犹存,随处可见深宅大院、园林小筑。现存着名的有退思园、耕乐堂、环翠山庄、三谢堂、侍御第、卧云庵、城隍庙、尚义堂、嘉荫堂、崇本堂等园林和古建筑。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退思园,因亭台楼阁及山石均紧贴水面,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贴水园之称,在建筑史上堪称一绝。崇本堂、嘉荫堂木雕艺术十分精美。耕乐堂庭院以田园风光见胜。古街坊、古街道粉墙黛瓦,俄脊高挑,水、声、空气都融有古远的韵味。
我觉得乌镇不错!
‘玖’ 黄龙溪古镇的居民住宅是采用什么样的格局是否体现了古代民居的某种文化
黄龙溪古镇现存的民居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主街道由石板铺就,两旁是飞檐翘角杆栏式吊脚楼。黄龙溪,到处弥漫着氤氲的青雾,幽深的街道,弯弯曲曲,两旁是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一家挨一家,楼下临街的大都是店铺,骑楼式的建筑,门前飘着一面蓝底白字的小旗,什么“鱼香子”、“吕回头”、“唐酥店”等。二楼的房子,靠近内街的用作住宅,靠近河边的用来做生意。走过一条街,又见一道巷,脚下光溜溜的青石路,乌黑发亮的门板,古色古香的招牌,透着浓浓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