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概括为以下五点:
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2、 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颇有贡献。
5、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者爱人”,即仁爱思想。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传承:
“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绝不是要回到过去,最关键的是通过国学与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使之在现代焕发出新的风采,创造出适应时代的文化形态,并应用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弘扬其优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内容,并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传承创新,用当代中国人的心胸、智慧、胆识不断激活这些精神;
树立和强化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认同中国文化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
㈡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与衰落,折射的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与衰落。复兴中华文化中的“复”是“重新”、“再一次”的意思,是文化的更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再造,创造出新的文化,即古老传统的中华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中华文化。
一、 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文明, 通过现代化来推动中华文化复兴
近代以来,多少先哲为中华文化承续和创新呕心沥血,在他们的心底,一直希望找到这样一条解决中华文化问题的道路: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华文化传统问题,这就是探索活的文化、新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活力,不仅要看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还要看它能否穿越时空,回应中国和世界在当下与未来所遇到的问题。
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变化,命运跌宕起伏,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充分认识历史上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恢复我们的历史记忆,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创新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和价值观,重铸中国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性格,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这无疑是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历史责任。
㈢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概括为以下五点:
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2、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颇有贡献。
5、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者爱人”,即仁爱思想。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3)中国文化精神怎么写扩展阅读: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传承:
“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绝不是要回到过去,最关键的是通过国学与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使之在现代焕发出新的风采,创造出适应时代的文化形态,并应用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弘扬其优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内容,并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传承创新,用当代中国人的心胸、智慧、胆识不断激活这些精神;
树立和强化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认同中国文化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
㈣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精神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畴。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2、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人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
3、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影响制约着政治,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而它是古代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
4、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这种社会的有序或无序,在儒家看来,就应是上下有序,父子有序。
(4)中国文化精神怎么写扩展阅读
传统文化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显着特点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撑,又相互融合。
3、历史悠久。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㈤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2、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
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乃至美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以及指南针技术首先应用于航海,才导致了人类所谓蓝色文明和环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国水运史》);郑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枢纽的东亚文化圈。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以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㈥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基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1四个基本精神
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3.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辫证思维
4.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传统文化精神
第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畴。
第二,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㈦ 传统文化体现的中国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所展现的中国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自强不息、进取有为的拼搏精神;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义以为上、注重伦理的道德情怀;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国人似乎是世界上最忙碌、最有拼搏进取精神的一群人。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劳动人民正是凭借这一美德创下许多卓越的功绩。就拿万里长城来说,正是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才有了这举世无双的建筑奇迹。历代圣贤名家都推崇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勤俭节约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自强、国家昌盛、社会进步而奋斗不止。一代又一代人都延续着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比如长征精神、抗洪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
二、中国人的“和”与“合”
在中国人眼里,万事万物离不开这“和”与“合”二字,“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中国人讲究阴阳协调,天与地,日与月,做事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做人讲究以和为贵。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
三、义以为上,反对见利忘义
重“德”是中华文化深厚绵长的传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做一个孜孜以求利、“放于利而行”、无德性、无操守的小人,还是做一个“义以为上”、行仁践义、行己有耻的君子,是关系人能否异于禽兽的大问题。既肯定合理之利的正当性,也弘扬义以为上的美德,争取达成“义利双成”的美好局面。
四、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平政爱民”、“富民强国”、“重民保民”、“恤民忧民”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中国精神,滋养了数千年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民族精神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随实践的发展而升华。
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基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
1四个基本精神
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3.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辫证思维
4.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传统文化精神
第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畴。
第二,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dox》
下载本篇文章
㈨ 中国文化的精神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与行为特征的总和。中国文化精神就是与中国的传统精神相结合的一种符合和体现中国人价值观念的一种解释。爱国爱家,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努力进取,团结友爱。
㈩ 中国文化到底有些什么精神,我们该怎么弘扬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产生很早。据《书·舜典》记载,舜曾要求其乐官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和谐不仅是乐律的本质,而且是自觉追求的最高境界。《国语·郑语》记载了西周末年史伯的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谐产生万物,而雷同则不能使事物继续发展;把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联结在一起即“以他平他”,叫做“和谐”,而只把相同的事物叠加在一起,则新的事物不能产生,一切就完结了。比史伯晚200多年的齐相晏婴则用“相济”、“相成”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上述观点。《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侯“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说:“和如羹焉,水火酰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形象地用厨师做羹要调配不同的味道、乐师演奏要协调不同的声音来比喻君主治理国家时,要倾听不同的意见,“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就可以达到“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的和谐状态。传世本《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孔子则更提出“和为贵”(《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重要思想。《易传·系辞下》也强调重和去同,主张多样化的统一:“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孟子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易传》云:“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乾·彖》认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是和谐的最高境界,这样天下自然吉祥。贵和是与尚中分不开的。古代兵家关于上下和谐的思想更加丰富。《孙子兵法》提出“上下同欲者胜”,“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吴子》说:“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司马法》说:“凡战,三军一人,胜。”《三略》说:“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中庸》对和谐的概括更为精湛:“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体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状态,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便各安其位,就都处于兴旺的状态。《论语·学而》云: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和”是道德的至高境界。以往把“中庸”归结成平均主义、模棱两可,或 “各打五十大板”的调和,实是误解!“中庸”所强调的“中和”,当然包括必要的“折衷”、“调和”,但更重要的是强调协调、和解中的度,即分寸;强调在协调、和解各方面关系中要尽量的考虑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特点等等,要切忌“过犹不及”。
和谐是为了团结奋进,也是团结奋进的前提。如《国语·周语》说:“众志成城,众口铄金。”《传世本老子》说:“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者,即无不乘也。”而《管子》说:“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战国策·东周策》也云:“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中铄金。”《吕氏春秋·本生》关于“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等思想,都强调了团结奋进的意义。
、重人轻神,以民为本
在科学未萌的远古时期,由于对自身及宇宙万物的无知,“神”的观念的产生是很自然的事。人们曾普遍相信“天命”,但伴随科学思想的萌生,“天命”观念渐渐动摇,如《尚书·君奭》就称:“天不可信。”于是“重人轻神”的观念渐渐显现,到西周,由迷信“天命”转为“敬德保民”。虽然“祖先崇拜”也是一种迷信,但由崇拜“天命”到崇拜“祖先”,毕竟标志着人对自己在世间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对自身价值的肯定。由对死去的祖先的崇拜到对现实的活人的尊重,标志着中国人文思想的重大突破。到“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重人轻神,以民为本”的思想受到普遍重视。《左传·昭公十八年》说:“天道远,人道迩”,就体现出这样的变化。而据《左传·桓公六年》和《左传·僖公十九年》记载,隋国的季梁和宋国的司马子鱼都说过“民,神之主也。”标志着“重人轻神”思想的确立。“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晏子春秋·内篇》)孔子所说的“天下万物,惟人为贵。”(《孔子家语》)因而“不语乱力怪神”(《论语·述而》),并强调“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论语·雍也》)“王者之道,厚爱其民也。”(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吴问》)都说明了以民为本思想之普及。《礼记·缁衣》载:“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吕氏春秋·务本》称:“宗庙之本在于民。”传世本《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庄子·天运》也说:“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到孟子便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富有综合创新精神的荀子也大声疾呼:“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荀子·哀公篇》记载:“孔子曰: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把君与民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是对民本思想的精确说明。后人多把这话误认为出于唐太宗之口,不仅大错,而且延后了千余年。
补充:中国文化很多很多 我们作为龙的传人应该坚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