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酉阳秀山有哪些着名传统文化

酉阳秀山有哪些着名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2-08-09 23:08:53

⑴ 重庆 秀山有哪些地方好玩都有些什么好玩的

花灯寨、洪安古镇、桃花源、白帝城、洪崖洞。

⑵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风景名胜

秀山县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类型和数量较多。按照旅游资源国家分类标准:秀山县有一级旅游资源秀山花灯;二级旅游资源14个,为苗王墓、龙凤客寨桥、保安渔洞、九溪十八洞起义遗址等;三级旅游资源24个;四级旅游资源43个。
秀山旅游资源以“花”、“边”、“古”、“少”特色见长。秀山花灯是中国花灯鼻祖,艺术流派较多,民族民间文化活跃;沈从文名着《边城》的原型地位于秀山,具有独一无二的边城文化;土家、苗族文化遗存历史久远,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特色;同时,秀山位于三省交界之地,除去区位地理边缘外,还有其衍生的边缘经济、边缘文化。这些使秀山县的旅游资源呈现出别具一格,独有特色的一面,避免了与周边景区的雷同,比较优势十分明显。 1、地表类
保安渔洞
保安渔洞位于秀山县保安乡建设村白岩山崖下,海拔332米,距秀山县城60--70公里。.鱼洞发育有水洞和旱洞两个洞口。水洞高7-15米,宽2-20米,流水平缓,水质清澈,可见鱼虾,钟乳石不发育。旱洞高出水洞10-50米不等,宽4-20米,洞长约350米,洞道沿裂缝发育,落差较大。景点集中在大厅约8000平方米内有十几根巨大石笋和石柱,高26米,直径大于1米,屹然矗立,虎虎生威,还有众多边石坝组成的千丘梯田, 梯田上部还有不少钟乳石,蔚为壮观,属于国家一类洞穴景观。 2、 水体类 石堤酉水风光
石堤酉水风光下至湖南龙山县里耶镇、保靖碗米坡电站、上至本市酉阳后溪古镇,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景观独特,浑然天成,集“险、秀、雄、奇、幽”于一体,主要景观有三十多处。沿河两岸风光旖丽,让人心旷神怡。 石堤酉水风光风景名胜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距秀山县城48公里,并与当前多处名胜景区相连,距“秦简出土遗址”----里耶古镇15公里,世界森林公园张家界风景区150公里,国家级风景区南长城遗址凤凰县230公里,八面山燕子洞风景区40公里。景区交通便捷,龙池至张家坝公路与国道319线在龙池交汇,龙池至张家坝高等级公路从景区经过。
肖塘至妙泉旅游风景区
肖塘距县城约15公里,距319国道线4公里,梅江河、平江河在此汇合,两岸悬崖绝壁,山势险峻,山上草木丰厚,地貌原始,乘舟漂流而下,激流、险滩、奇峰异石,茅草房、水车、碾房、石磨、溶洞、瀑布、牧童、水鸟,如天然画廊,童话世界,风光十分迷人;漂流有惊无险,其乐无穷。特别是热水塘的温泉,温度高,出水量大,含有益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多,强身健体、治病、益寿,十分具有开发价值。
妙泉湖
妙泉湖系梅江河中游宋农电站大坝建成后形成的十里长湖,水面平阔,波光鳞鳞,一派湖光山色;两岸村落民居极为古朴、翠竹掩隐,时隐时现,别具诗情画意。湖上白鹤飞翔,水中野鸭游戏,渔船、鱼鹰随处可见,十分野趣,是开展水上游乐,赏湖光山色的好地方,是一项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
峨溶温泉
峨溶温泉温度高,出水量大,含有益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多,强身健体、治病、益寿。
浮珠泉
浮珠泉位于野人洞出口,水温摄氏42度,含多种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饮用延年益寿,沐浴皮肤润滑,为渝湘黔之冠。1943年抗战时期,国民党第二军驻秀山,军长李延年派温团长驻石耶,为避日机轰炸,将弹药辎重藏于洞内,又从秀城运来城墙条石,于温泉修建洗澡室三间供军民沐浴,命名“浮珠泉”,并题打油诗一首,刻碑纪念:“石耶浮珠好温和,未许杨妃解裙罗,欲待英雄齐聚会,看谁为国伤疤多。”从此,闻名遐迩。
3、生物类 凤凰山森林公园
凤凰山森林公园位于县城东南方1.5公里处,海拔638米,山势呈带状排列,山势连绵起伏,山上林木葱笼,环境幽雅,自然条件优越,历来是县城居民休闲踏青的去处。清朝末年,山上建有庙宇,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是秀山的佛教圣地之一。
白鹤林
白鹤林处于妙泉湖下游,成千上万只白鹤四季居住在双凤山,它们成群集队,早出晚归,与当地的村民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地人自觉地担负起了保护神,早上看见的是青山一片,晚上看见的是白茫茫一片,游客到此可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让人感受诗情画意。
川河盖草场旅游区
川河盖草场旅游区平均海拔950米,全年平均气温12.1摄氏度,森林覆盖率43%。游资源极其丰富,“春看映山红遍、夏可乘凉避暑、秋观芭毛秋雪、冬赏北国风情”。依托天然的四季植被景观,独具特色的石头茅草建筑,开阔的坪坝地形,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活动。主要以生态观光,回归自然为主要功能。景点及节目:映山红(杜鹃花)节、植物科考、溶洞探险、公路景观、秋冬赏雪景、高山狩猎及骑射。 4、气候与天象类: 轿子顶林场旅游区
轿子顶位于重庆市秀山县膏田乡高东村西北角,距县城40公里,海拔1663米,为秀山最高蜂,是溶溪镇最自然的景点之一。 依托山体资源优势,加强绿化,配以度假、避暑、娱乐设施,营造天然森林避暑胜地。主要以自然观光,休闲度假为主。辅之森林探迷、森林科考。 1、历史类 苗王墓
苗王墓位于县城西12公里处的清溪场镇帮好村,古称大坟堡。该墓县志不载,据传明朝万历的间,当地苗民首领吴老k为反抗土司的残酷镇压下,即所谓“赶苗夺业”,率领苗民与反动土司进行激烈的斗争。一次战斗中,吴老k不幸身亡,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当地苗民一人捧来一泥土,将其安葬,年复一年,垒成一大坟堡,故而得名。
该墓呈园形封土墓,原墓高10米,墓顶直径9.7米,底部周长76米。原无碑记,1986年县人民政府在墓前竖“苗王墓”石碑一通,碑宽 0.7米,高1.3米。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是秀山仅存较为完整的苗族古墓,对研究秀山苗族历史有很重要的价值。
野人洞
野人洞位于319线国道旁。紧靠渝怀铁路,距秀山县城14公里(石耶方向),洞深近万米,群山环抱,古树参天,曲径盘绕,山上有回龙寺、莲花寺、尼姑庵遗址,洞前有小桥流水人家,有当年苗民抗拒官兵的古城墙。洞内钟乳垂悬,如狮如虎如豹如美女如仙童,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洞中有景,景中有洞。
清溪古地道战遗址
清溪古地道战遗址位于清溪场镇望落村,国道326线旁。该地道规模宏大,呈东西走向,纵横交错,形同蛛网。洞底深约1.5米,宽约0.8米,洞底平,洞顶呈拱形,洞壁上板锄挖掘的痕迹清晰可辨,地道容一至三人躬身行走,每行10米左右的拐弯处有可容一人存身的掩体,壁头上有一小洞放置油灯,留有烟薰的痕迹。该地道系人工开掘,用于战争的防御性军事地道。是重庆乃至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古地道战遗址。
宋农土王庙遗址
位于妙泉湖景区下游,土王庙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处的家农土王乡红旗村,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原为自合四合院布局,1974年被毁,现存正殿,面阔五间,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明间为抬梁式,四椽袱前后,牵用四柱,次稍间为穿逗式,四穿用五柱,总面积2189平方米,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内有记事碑3块,是研究土家族古代政治、民俗和摆手舞艺术的遗址。 石堤古镇
石堤古镇以酉水河和梅江河交会为着眼点,以“山”“水”为载体,“古”为灵魂,营造“古渡、流水、人家”恬淡的武陵山水空间意象,主要以探险揽胜,古渡观光,山水放歌和度假。景点有:石堤悬棺和崖棺开发、打捞寨——苗人行宫、“书箱峡”揽胜、“化险为夷”摩崖石刻、石堤卷洞门遗址、“羊马节——土家苗汉各族人民的节日盛会、长滩漂流、石堤豆腐鱼、渔家乐、古镇写生。
龙凤客寨风雨桥
龙凤客寨风雨桥位于秀山县城西25公里处,横跨平江河。始建于元代,历次均有维修,清光绪年间增建五重檐长廊及亭廊,1952年因风雨剥蚀拆去亭廊,存长廊。该桥系清溪,龙凤,塘坳等乡(镇)的主要交通要道,是当地土家族人民集会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因年久失修,有部分变形和破损,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妖家洞遗址打绕寨
打绕寨总占地面积30余亩,位于县城东北75公里处酉水河东岸。明清时称打妖寨,宋之时称打妖家洞,是古代打妖家民族首府的古城遗址。始建于元,初建打妖家洞城寺;明代时修内城墙;清代雍正末改土归流后,商人万鉴仕于喜庆年间开始在此基础上兴建一座庞大的地主庄园和油业商号,其建筑为外包石门框的盒子砖围护墙,内为青瓦木结构穿逗建筑,有48个不同朝向的石框龙门,故又称“四十八岩朝门”。古城多次遭受火灾和拆迁,现存宋、元、明、清时各一部份打妖家洞城墙和清代建筑的大部分石基,两头石门框,民初秀油作坊一处和清道光明万墓一座遗址。
錾字桥
位于县城南32公里处兰桥乡岩屯村,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为木结构三重檐凉,桥长11.7米,宽4.2米,高2.7米。
溪口天生桥
天生桥位于县城北40公里处的溪口乡五龙村北,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该桥建筑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是研究土家族桥梁建筑技术的重要依据,也是当地土家族人民的主要交通要道。
红军川河盖战斗遗址
位于秀山县城东北40公里处的川河乡楠木村,有远黔东特委书记兼黔东独立师政委,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段书权题名的纪念碑一座,高10.5米。该遗址于1978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军二野司令部旧址
凤鸣书院(二野司令部)位于县城南门外,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称凤台书院,道光时改称凤鸣书院,解放后均为县级中学。抗战末及解放战争时期,南方局为创建川东游击根据地,在此建立党的特支,开展学运、军运斗争。该建筑现为民族中学,除原一讲堂拆除翻修外,其余基本保存完好。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塘坳古生物化石地质生物群遗迹
位于秀山县塘坳乡,由塘坳乡政府至石地质生物群约5公里。距县城20公里。与国道326线相接,交通极为便利。经专家现场踏看和鉴定,塘坳古生物化石属距今约4亿2千万年前的志留系秀山组标准化石,此地层的标识性化石即三叶虫、直角石、及腹足类动物化石等,在整个华南地区都有此类化石分布,但以秀山县最为典型,因此被国家确定为志留系中统的标准地层剖面,其科学价值很高,旅游价值较大。
2、近现代类
传灯寺
传灯寺位于凤凰山脚,为清朝中期寺庙,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近两年经秀山县民宗委批准恢复,占地十余亩,现有正殿、大雄宝殿两重殿,规模较大。传灯寺大门书有对联“凤凰展翅清净地,传灯弘佛别有天”,体现了传灯寺与凤凰山的深久渊源。规划将该景点作为与凤凰山相映衬的重要人文景点,引导游客正确认识宗教信仰问题,规范教徒的施教行为,从而正确贯彻党的宗教政策。
花灯寨
秀山花灯寨位于秀山城郊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内,距县城1公里,国道326线旁。花灯寨除了展示秀山花灯风情这一特色民间艺术主题外,同时还将展示秀山的民俗风情。它是融地方文化、民俗活动、民间艺术、风味小吃、土特产制作观摩与出售等内容为一体的专业园,是集吃、住、游、玩、购、观赏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场所。
钟灵水库
钟灵水库坝址位于中溪河注入梅江河的汇合口,库区在钟灵、中溪两乡境内钟灵水库坝址位于中溪河注入梅江河的汇合口,库区在钟灵、中溪两乡境内。1970年中共秀山县作出建库决定后,经过5年精心勘测设计,1976年1月动工兴建。1985年末建成水库主体工程和总干渠与左干渠。库区积水面积92.6平方公里,淹没及施工占地1183.2亩。水面宽、水质无污染,库区两岸风光秀丽,是秀山最大的淡水养鱼基地。
3、风情胜地类洪安边城风光
重庆历史文化名镇洪安镇距秀山城46公里,与湖南省花垣县茶洞镇和贵州省松桃县乜架镇接攘,319国道贯穿集镇,交通便捷。当地建筑古朴,民风纯正,古镇文化底蕴丰厚,着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记载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民间传说。这里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大小四合院24座,隔火墙40堵,青石条砌阶梯24级,480步,其建筑工艺,造型为当今少见。这里是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第一站,有全国至今保存完好的毛主席语录塔、洪茶古渡拉拉渡、鸡鸣三省(一脚踏三省)、“三不管”岛等。
梅江民俗文化村
梅江民俗文化村以金珠苗寨为中心,钟灵水库和兰桥森林公园为依托,塑造出秀山的动态的苗族文化以与清溪旅游区的静态苗族文化相呼应。体验苗寨风情、品尝钟灵平邑茶、游戏兰桥森林公园。景点:“金珠苗寨”苗家乐、金珠苗寨5月26日“牛王节”、苗族文化氛围(苗汉双语交流区)、兰桥森林公园、錾字桥、“东玄记”摩崖石刻、狮子山“放觞静思”石刻、钟灵水库水上娱乐、钟灵水库植被景观。
秀山花灯
秀山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明清,至今有千多年历史,深深扎根民间,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秀山花灯集舞蹈、音乐、扎纸艺术为一体。其表演形式多样,主要有花灯二人传、双花灯、花灯群舞、花灯戏,演出团体为“花灯班”。班子由12人组成。主角为扎长辫、穿花裙、拿折扇的幺妹子(女)和着皮袄,扎腰带,带皮帽,执蒲扇的赖花子(男)。幺妹子的舞姿以端庄、秀丽、乖巧为特点,赖花子的舞姿以朴实、健壮、恢谐为特点。秀山花灯音乐旋律委婉动听,舞姿优美抒情,服饰道具美观多采,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苗家腊肉
腊肉是苗家人的待客珍品,每年临近年关薰制。薰制时先将猪肉切成三至五斤一块,揉盐和各种香料后腌三至五天,待盐及香料浸进肉内,再用竹条或藤条穿串挂到火坑上,以烟火慢慢薰干。
腌萝卜
秀山腌萝卜别具特色。在秀山城乡,只要有人群来往的地方,就会有卖腌酸萝卜的摊子。腌萝卜泡制的方法很多,各家自有绝招拒不外传,做得好的酸中有甜,甜中带香,再加上辣椒的辣味,这种味道只能品偿,难以言传。
苗家菜豆腐
苗家菜豆腐也是秀山名闻遐迩的特色菜。菜豆腐有细嫩、鲜软,香浓的特色,加之成本低廉,是凤凰苗家人日常最喜食用的主菜之一。 秀山社饭
秀山社饭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乃食中一绝。为祭祖祀神,将从田野采来鲜嫩的社菜用石碓冲碎,用清水洗净其苦酸味,再放到锅里烘干,拌上野葱用青油回炒,制成“傻”菜;然后将香糯米与切成颗粒的过冬腊肉拌合同煮;饭半熟时拌上“傻”菜,再焖烹片刻,社饭就作成了。

⑶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39项。
重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舞、川剧艺术、梁山灯戏、川江号子、接龙吹打、金桥吹打、梁平癞子锣鼓、木洞山歌、南溪号子、石柱土家啰儿调、走马镇民间故事、秀山花灯、梁平木版年画。
重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涪陵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梁平竹帘、荣昌夏布、荣昌折扇、永川豆豉酿制技艺、重庆漆器髹饰技艺、蜀绣、摆手舞
、刘氏刺熨疗法、梁平抬儿调、龙骨坡抬工号子、秀山民歌、永城吹打、酉阳民歌
、车灯、四川竹琴。
重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古歌、四川评书、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锣鼓艺术(小河锣鼓)、高台狮舞、四川扬琴、四川清音、金钱板、荣昌陶器制作技艺、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

⑷ 秀山花灯的起源争议

秀山(含酉阳)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经历代民间花灯艺人代代相传、继承和发展,它已形成为以秀山、酉阳为中心、传播到渝鄂湘黔四省边区的地域文化。关于秀山花灯的起源,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各种丰富生动的民间传说,初步归纳起来,主要有土着说、外来说和土着外来结合说三种。 秀山地处渝东南边陲,是渝、黔、湘、鄂四省(市)边区的结合地。地形以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为主,境内丘陵起伏,油茶葱笼,阡陌纵横,村寨星罗棋布,梅江河、平江河、溶溪河、酉水蜿蜒其间。秀山山清水秀,气候适宜,物产丰富。
千百年来,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生,聚族而居,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
在民间,普遍认为花灯艺术是土生土长的。因它的表演形式、舞蹈、音乐、唱词、服饰道具以及演出习俗自成体系,独具风格。它与云南花灯、贵州花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各异,它更不同于其它地方的民间艺术。
在跳花灯的启灯仪式上,花灯客(民间花灯艺人)首先要在自家堂屋设灯堂,敬花灯祖先,然后方能走村串寨去跳灯,在民间艺术习俗上。这是绝无仅有的。
花灯的唱词,多数用的是方言。如:老年人来看灯,转回家中头发白了要转青……庄稼老二来看灯,转回家中办阳春……,……冬月荷包绣成个,荷包绣起送情哥,我郎莫嫌花线粗,瞒着爹娘打黑摸。
花灯二人转中的丑角(赖花子)使用的道具薄扇,是用棕叶子做成的,与其它地方炯然不同。秀山、酉阳花灯音乐同甘共苦调很大部分与当地的山歌民歌的旋律调式相类似,显然是从山歌民歌演变而成。如着名的《黄杨扁担》、《四季相思》、《绣荷花》、《黄花草》、《上茶山》等。
有的民间艺人听祖上传说,土生土长的秀山花灯于清代中叶逐渐传入北、湘西以及渝东南的酉阳、黔江、彭水等地。 认为秀山花灯是外面传入的也不乏其人,有的民间艺人也持这种观点。其根据是:在秀山花灯启灯演唱《大闹红灯》的唱段中有:灯是为,灯是灯,灯由何处起?灯由何时生?仁宗皇帝登龙位,国母娘娘瞎眼睛,许下红灯三千六百盏,流传两盏到如今。关于宋仁宗的生母李宕妃被刘皇后迫害,双目失明,野史正史均有记载。相传宋仁宗(赵祯)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个儿子,生母李氏是真宗刘皇后的侍儿。李氏生下全宗后,被刘皇后夺为已子,并将李氏打入冷宫。这就是野史中的狸猫换太子。直到宋仁宗登位后才才知道事实真相。此时,李氏因年年月月对着孤灯悲愤哭泣而双目失明。全宗为祈求生母的眼睛重见光明,许下红灯三千六百盏,在京城大闹花灯,花灯成了祛病除灾,祈求光明幸福的象征,这也在情理之中。
当时酉阳、秀山地区有五姓番:龙、石、张、罗、方。全宗年间,进贡队伍每次多达四、五百人。他们在京城看见皇帝许下红灯三千六百盏,为生母祈求光明,便带回几盏象征吉祥、祛病除灾的红灯。然后一代一代流传下来,逐步演变。这便成了今天的花灯艺术。如今的龙姓、石姓均有花灯世家,很可能是当年上京进贡的五姓番的后裔。有的花灯班扎的灯的形状与宫灯相似,有的花灯曲调类似宫庭音乐,可以认为花灯是北宋年间从宋都开封传入酉阳、秀山的。
有的花灯班在启灯仪式中有灯是灯,灯是灯,灯从何时起?灯从何时兴?灯从唐朝起,灯从宋朝兴。的唱词。相传唐朝薜刚大放花灯后,酉阳就有了花灯。这大致可以证实花灯是唐宋时期传入酉阳、秀山的。 有的学者认为:元朝未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陈大败。败兵将士多系安徽、江西籍人,他们流亡湘西、渝东南一带,在此分散定居,长期与土着人在一起,从而将外地的民间艺术与本地的花灯溶为一体。多数民间世人认为 ,清朝干隆元年(公元1736年),武陵山经过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引进了先进的汉文化。大批江西、湖广的汉族人移居秀山、酉阳,他们开田垄,建家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传入了汉族的民间艺术,这就是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功绩。两百多年来,移民和当地苗族、土家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相互通婚,风谷习惯逐渐溶为一体,民间艺术互相取长补短,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花灯艺术。如今,花灯音乐中有的曲调似同江西采茶调和安徽花鼓灯,这就是外来优秀民间艺术与本地民间艺术溶和的体现。

⑸ 酉阳县旅游景点有哪些

1、重庆酉阳桃花源

离酉阳县城不到500米,有一石灰岩溶洞,高、宽约30米。洞前的桃花溪水自洞内流出,清澈见底,哗哗地流入泉孔河。溪畔有一个四角木质小亭。传说是当年渔人问津之处,故名“问津亭”。仰视洞口高处,是由着名历史学家马识途先生题写的“桃花源”三个大字。高大雄伟的石牌坊上,镌刻着着名诗人流沙河题写的“时光隧道今通古,桑竹田园主娱宾”和“无影无踪渔郎路志,有根有据陶令文章”两幅楹联。

⑹ 观于秀山的民风民俗有那些

秀山社会风俗——礼俗
第一节 婚 俗
秀山解放前,一般是一夫一妻,少数家庭(主要是富有的家庭)为一夫多妻。清干隆元(1736)建县后,封建婚俗盛行。婚姻受家庭财产多寡的制约,讲究“门当户对”,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须以大量钱财或牲畜和粮食为聘礼。早婚、童养媳随处可见。甚至还在襁褓之中就可由双方父母指腹为婚。成人成婚需经过放话、插香、讨庚、过礼等“礼规”,继后择吉日正式举行婚嫁仪式。此外,还有招夫上门和招婿上门的婚俗。
土家族在结婚当天,男方即按嫁妆多少,组织去12至24人不等的迎亲队伍,其中女青年不少于4人,中年妇女2人,媒公媒婆同往,由1名“押礼先生”负责行使迎亲队的一切礼规。至女家后,经过押礼先生三番五次拜说,然后由女家的兄弟背姑娘上轿。姑娘上轿前要穿红裙裤,头顶红盖头帕,脚穿红绣花鞋,耳戴金(银)环,手戴玉镯或金(银)镯。返到男家后,姑娘下轿人堂,举行拜堂仪式,先拜祖宗,后拜父母,然后新郎新娘对拜,互敬“交杯”酒。仪式完后,男方抢先入洞房坐铺(传说为“当家”之意),再揭去新娘头帕,始告完毕。晚上,由同辈之弟妹和表弟妹表嫂等闹洞房逗趣。
苗族有通过“歌会”、“赶秋”、“赶坳”等社交活动选择对象的习俗。县境晏龙乡的苗家姑娘出嫁独具风采。他们一不“哭嫁”,二不坐轿,三不拜堂,四不酌喜酒(下聘),五不送嫁妆,六不讲排场(大办酒席),婚日不同宿,不闹房,而是与陪送新娘的好友围着火坑对歌,往往通霄达旦。女方的送客,少则几十人,多达几百人。凡与姑娘友好的男女青年,都可陪送姑娘到男方家。
解放后,国家公布《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各族青年男女享受到婚姻自主权。只要双方自愿,符合法定婚龄,即可到人民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举行完婚仪式。结婚不坐轿、不收彩礼。机关单位由领导举行简单仪式,以烟、茶、糖相待。
七十年代后期,农村实行彩礼的习俗又开始出现,之后逐步影响城镇。讲排场、要彩礼,大肆铺张的现象在城乡一些地方呈蔓延之势。
第二节 丧 葬
唐代以前,有行二次葬和剔骨葬的习俗。明代姒前,酋首及少数富户有实行崖棺葬的习俗。今酉水、梅江河、花垣河两岸,尚存多处崖棺葬遗迹。
清代和民国时期,土家、苗、汉各族丧葬习俗基本相同,通行土葬。土家人有“跳丧”的习俗,即围着棺材边击鼓边唱边跳,有的三人手执小鼓、小钹、小锣,边打边绕着棺材唱,称为“打绕棺”。歌的内容多为死者一生的经历和作为,吐露生者对死者的感情和劝慰丧家等。安葬时还请土老师念经、杀牲祭祀。
苗族人的丧葬除了与土家族人相似外,还有唱“孝歌”的习俗,一人击鼓,众人轮流唱,或击鼓人自唱,寄托哀思,以歌当哭。出丧时,死者的亲人要备土酒上山招待抬丧群众,主要亲戚要在坟周围插“阴阳伞”以示怀念。
无论土家族、苗族和汉族都要为死者请道士择吉日殡葬,信奉风水阴阳。汉族老人死后,除请道士做“法场”等之外,还要对主要亲属“开孝”。殡葬后由子女“守灵”。
解放后,旧的习俗逐渐隐迹,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基本绝迹。之后,在部分乡村旧的丧葬习俗又有所抬头。八十年代开始在机关和城镇开始推行“火葬”。由于人们思想上未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加上距离铜仁火葬场较远,因而推广成效不大。
第三节 节 日
一、喜庆日
秀山民间历来喜庆日繁多,随着历史的演变有的已不复存在,至今除婚娶外,还有生小孩、建房、寿诞等喜庆日,这些喜庆日仍部分沿袭旧习。
生小孩:妇女婚后有孕曰“有喜”。生孩子要往外婆家报喜,禀告亲友,择吉日过“粥米客”。吉日那天由外婆家送衣服、蛋、鸡、粥酒,以示庆贺,主人大办酒席款待,喜庆3天,穷困人家至少也要过“三朝”。在“月子”里要让产妇多吃营养品。“坐月”满40天后,由外婆接母子(女)返回住七天,叫“出行”。婴儿满周岁过“满岁酒”,满周岁时煮几个鸡蛋以表心意。解放后,这种遗风在农村和边远乡村仍有存在。
建房:为大喜大庆之事。凡建房上大梁时,亲朋好友均来祝贺,户主热情款待。建房前要请“阴阳”先生择地基,选开工吉日。竖房时,由“鲁班”师傅点梁,在梁木正中画红黑色太极圈,太极圈两头写上乾、坤二字,放上茶叶、红米和阴阳历书,用红布包好,曰“包粱”;待天明“竖房”时,由主盘木匠喊吉祥语上梁,边喊边上;接着娘家、舅家或姐、妹夫家悬挂红绸布,曰 “缠梁”;继后即扔抛梁粑,鸣放鞭炮,酒席庆贺3天。在农村,此种风俗至今仍然流行。
祝寿:秀山祝寿习俗历史悠久。在一个家庭内,只有长辈才能过寿日。若长辈在,晚辈无论年龄多大,均不能过生日祝寿。在上无长辈的情况下,年龄到50岁后即可祝寿,之后逢“十”年一次大庆,其子孙(含婿)、亲朋好友赶来祝寿。夫妻健在的,双坐堂前,接受寿礼和颂词。寿礼多为福寿桃、长面条、猪肉、衣料、现金等。富有之家寿礼还送皮衣、金银首饰等。颂词一般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寿庆以长面条(长寿面)和酒筵款待来宾。农村祝寿一般不做大的排场。解放后,祝寿论辈份仍承袭下来,但一般的过生日已不再论辈份。进入八十年代,祝寿参加人的范围缩小,仅限于儿孙(含婿)等晚辈和少数至亲好友。祝寿礼品多样化,尤以送“生日蛋糕”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二、传统节日
过年:含“除夕”、“春节”、“元宵”。从头年腊月三十到次年正月十五日,为春节期间。庆祝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热闹异常,为秀山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土家族还有在农历腊月二十八日或二十九日过“赶年”的。苗族过年与汉族相似,无多大差异。
除夕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俗称“打扬尘”);有的人家在阶檐下用石灰划上一条白线,意在隔除虫蛇;在正门和侧门,各贴门神画像;在房屋落地柱上贴春联;猪圈、牛栏贴上“六畜兴旺”字条。富裕人家还要在门前悬挂宫灯,走马灯或其它五彩灯笼。除夕夜备最好的酒肴,全家围席桌而坐,叫“团年”,畅饮“年酒”,喜吃“年饭”。有“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的习俗。除夕夜,无论火坑、火盆均烧旺火,以象征生活像火一样兴旺。一家人烤火话家常、摆龙门阵,给小孩子送“压岁钱”。老年人往往彻夜不眠,名曰“守岁”。正月初一天,男女老少全天游玩,尽情欢乐。青少年踢毽子、跳绳、骑竹马等;中、老年人玩牌。初二起拜年、串亲访友或“上坟”祭祖。初五以后,开始玩龙灯、跳花灯,直至十五日完才“收灯”。元宵节家家户户点灯点烛,有祈求光明之意。
“三月三”:兴起于土家族,之后各族人民都兴吃“三月三”粑粑,传说吃后可以避免蛇咬。这一天苗族还有“赶坳”、“踏青”和“踩花山”活动,男女青年一起唱歌跳舞。
“四月八”:称“牛王节”,为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其中,苗族青年男女对歌,进行社交活动,俗称“跳月”。
“六月六”:为各族人民的晒衣节。有“六月六晒龙袍”的传说。苗族称“六月六”为太阳节,是祭天的日子。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民间祭祖扫墓的节日。要在坟上悬挂“清明纸”(俗称挂清),给祖先烧“冥财”,斟酒供肉进行祭祀;有的还要为坟墓培土、在墓地植树。机关和城镇居民要对所有为国捐躯的死难烈士进行“扫墓”。解放后,“清明”节也成为悼念烈士的“扫墓”日。
端午:俗称“端阳”,为秀山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源于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又名粽粑)、鸡蛋,饮雄黄酒,户户悬挂菖蒲、艾叶和葛藤,并用菖蒲、艾叶熬水洗澡,借以增强免疫能力。清代以来,酉水支流花垣河畔的峨溶、洪安,梅江河畔的石耶、平凯、宋农、石堤当天都要举行“龙舟赛”。
中元: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汉族人普遍信奉这个节日。每逢这天(农历七月十五日,有的地方为七月十二日),家家户户于傍晚时分祭祖烧纸,名曰“送冥财”(俗称烧“包封”),土家族、苗族人也随之祭祖供奉,意在超度孤魂野鬼。解放后,此俗逐渐消失,边远山区农村仍有个别存在,八十年代又有恢复。但烧纸者多数系以此聊表缅怀先人之情,不再迷信鬼神。
中秋:又称“八月十五”,为汉族的节日之一,土家族、苗族也渐兴此俗。每逢这天,家家早餐吃粉杷,备酒肴于晚餐,待月亮升起,以月饼果实盛盘置院坝,全家老少一起围坐赏月。有的还请老人讲中秋赏月的故事;有的人还乘着月色到别人冬瓜地里去“偷瓜”(旧俗当夜偷瓜不算偷),送给久婚不育的夫妇,曰送冬瓜儿,意为送贵子。此俗在少数地方至今仍流行。
第四节 禁 忌

清代和民国时期,秀山民间各种禁忌繁多,有的至今犹存。这些禁忌有:土家族人在本民族中,同姓和义族不能通婚;吉日忌说鬼、死、病等不吉利的话;行船忌说翻、沉、漏等语;大姑娘和产妇禁坐堂屋的大门坎和跨坐扁担;未婚男女忌吃猪蹄子(猪蹄发叉,怕婚姻不顺利);在外死亡的人,无论男女老幼,尸体不能抬进龙门和堂屋;客人不能和少妇坐在一起;兄忌与弟媳开玩笑或进弟媳卧室。还有逢丁时不剃头,戊时不动土,酉时不杀鸡,亥时不杀猪、不吃狗肉和喜鹊肉的禁忌。另有火坑中的“三脚架”,客人不能用脚踩;正月初一不能扫地、动土、吹火;平常早晨也不能说虎、豹、龙、蛇等野兽词语;惊蛰不能拿针;吃年饭不能用汤泡饭,害怕来年闹水灾等禁忌。
苗族还有办婚事时家里忌有哭声;客人不能坐“家仙凳”,也不能踏火坑里的“三脚架”;未到尝新节(俗名“报菜”),不能吃各种瓜菜等禁忌
第五节 例行祭祀
祭孔子:在文庙举行。干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边镛于县城东门内建文庙,每年农历二月初四、八月初四进行春秋祭祀。祭祀时,各官吏穿官服,学生合着乐器唱歌,场面热闹。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十五,还要由县官率领各学官、校官去文庙祭祀,名为“谒孔庙”,凡乡试中了举人,捷报传到县后,知县亲自出衙迎接,引导“新贵”到文庙叩拜、宴贺,然后归第祭祖。这种祭祀清代盛行,民国时期冷清,解放后废除。
祭社稷:在县城南门外社稷坛举行。每年农历二月初五、八月初五祭祀。祭社稷是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一种仪式。祭品有二羊、二猪、三爵酒、二匹布等。主祭祀人要穿官服,九叩首。民国时期,很少活动,但民间还有此俗,解放后废止。
祭农神:每年的农历三月八日在先农坛举行。以猪、羊、酒、豆、布匹等为祭品。祭时主祭人穿官眼。行九叩大礼。祭祀结束,进行开耕仪式。开耕仪式由知县扶犁,知名老人牵牛,儿童伴唱农歌,九推、典史播种。要求武官的副将以下围观开耕仪式。此祭祀清代极盛,民国沿袭,解放后废止。
祭厉坛:即祭鬼(逝者)。土家人信奉尤深。光绪时所编《秀山县志》载:“土夷重鬼,引为吉祥”。县中凡以“贵”为地名者,初皆为鬼,仅石耶、洪安两区就有“贵塘”、“贵措”、“贵板”、“贵道溪”、“贵定”、“贵罗”、“贵杨溪”等20余处。每年的“清明”节和“七月半”举行祭祀,设左右两坛,左坛祭祀已死去的人,曰“祭灵”,右坛祭祀被贬谪的官吏,祭祀人穿一般官服,行三叩礼,土家族民众自发祭祀。解放后已废。
祭名宦:即祭祀有政绩的官吏。每年农历四月由官府及学官在名宦祠主祭。此俗清时盛行,民国时已冷淡,解放后不复存在。
祭乡贤:即祭祀本地名人。与节孝同祭。主要祭祀太仆寺卿糜琦瑜。民国初期废止。
祭节孝:主要祭县中已逝着名的孝子、节妇。在文庙南边乡贤祠与祭乡贤同祭。民国时已停祭。
祭关帝:主祭关云长,亦祭历代着名武将。每年农历二月十三、五月十三和八月十三在武庙(关帝庙)举行,以猪、牛、羊为祭品,主祭者穿官服行大礼。咸丰三年(1853)始颁祭祀音乐,设六佾之舞,并祭关云长子孙三代。民国时期祭祀渐衰,懈放后废除。
祭文昌:祭祀主宰功名、禄位而逝的神,为读书人所崇信。每年农历二月三日和朝廷规定的秋天吉日,以猪、牛、羊为祭品,在县城东门外文昌祠祭祀,由官府主持,旨在乞求良好的命运。民国时期沿袭,解放后废止。
祭龙神:以祭龙求雨为目的。凡逢天旱,人们聚集在神龙祠,以猪、羊作祭品,规定祭日为农历二月初九和八月初九,参祭人穿官服祭祀,民间则有抬狗求雨习俗。民国时期沿袭,解放后,逢干旱年景,民间还有少数人祭祀。
祭火神:清嘉庆七年(1802)开始,农历二月初九和八月初十为祭日,主祭人穿官服,在火神庙举行,以猪、羊为祭品,意在祈求人间不发生火灾事故。民国时期已很少人祭祀,解放后绝迹。
祭城隍神:每届知县到任时和农历每月初五、十五日以香纸蜡烛在城隍祠祭祀。老百姓也有到城隍庙进香的。民国时期祭祀冷淡,解放后废止。
其他祭祀活动还有祭马神、祭李公(指咸丰年间的知县李渐鸿)等。
秀山社会风俗——习俗
第一节 服 饰
土家族
男上装是“琵琶襟”、“滚边领”,又叫“对襟衣”,安布扭扣5至7颗。多以青白二色布料作衣,有的镶花边。女上装多滚有“栏杆”花边,无领或矮领,领大而短,俗称“右开襟”。男女下装与汉族人相似,多以青、兰色布料作裤,白布作裤腰。姑娘喜欢留一根长辫,爱穿自做的红色或粉红色的绣花鞋,佩带金银首饰等装饰品。不分男女,成年人头上都喜欢包二、三米长的青色丝帕,四季不离。
苗 族
男女上装衣领和右上侧各有5对布扣,右下侧为3对布扣。女上装多镶有花栏干,下装是大裤脚,膝下镶有平行的3条“栏杆”。成年男女习惯用青丝大帕缠头。苗族的少女少妇凡遇隆重节日、行亲访友都喜欢着盛装,佩带金银耳环、手圈、项圈。l岁左右的男女孩子,头上还要佩带围有银质罗汉18至24颗的罗汉帽,以示吉祥。
民国时期,部分富有的土家族、苗族姑娘和汉族姑娘亦学穿旗袍。
解放后,衣料花色品种增多,自织的土粗布逐渐减少,土家族、苗族的服装有了改变,臀节日老年人着本民族服饰外,一般均以中山服、学生装为主要服饰。七十年代后期,服装款式均已与汉族相同,有西服、牛仔裤、春秋衫、羽绒服、连衣裙、旗袍,服装面科也很少差别。
第二节 饮 食
清代及民国时期,秀山土家族的饮食多以稻米、包谷、洋芋、红苕为主食,每日两餐。喜干食,饭菜分煮;喜酸辣味,烹调菜肴均以酸辣为最佳品。酸辣椒炒肉,已成为各族人民食谱中最可口的菜肴。几乎户户都有泡菜。凡逢年过节,习惯做糯米粑团,煮糯米甜酒,熏火炕腊肉。山区土家人嗜好赶野猪活动,往往一人打猎,众人帮忙,获猎物后,见者有份,名曰“赶仗”。
苗族也以稻米、包谷等为主食。善饮酒,以酒为礼的习俗世代相传。凡遇红白喜事或来亲朋好友,均以大碗酒相待,往往一醉方休。苗族群众还擅长加工储藏采猎的山珍野味,以作款待佳宾之用。通常用烟熏腊肉待客,笑称“用火柴块打人”(精瘦腊肉的颜色像烧红的栗块)。
解放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城镇居民均食大米、面粉,农村粗细粮兼食。八十年代起,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副产品逐日丰富,鱼肉禽蛋用量大大增加,食物构成发生较大变化。包谷、红苕、洋芋等杂粮,已主要用作饲料和酿酒原料。
第三节 居 住
清代和民国时期,县内汉族多居住在平原、丘陵地带,土家族、苗族多居住在半山区和山区,一般是同宗族聚居,且以姓氏名寨。随着杜会历史的发展,除极少数单家独户仍住在深山老林外,大都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
秀山各族人民习惯于一家住一幢房子,大多依山建房,多为草屋或瓦屋。每幢长列三至五间,以长三间正房较多,进深排列采用减柱法构造。有三柱四挂、五柱四挂、五柱六挂三种。中间作堂屋,设祖先神位,左右降各隔成两小间,以一间设火铺、灶房,用作吃饭、烤火,另一间作卧室。人口多的家庭,则在屋后配以拖檐,或在正屋配专廒加以补充。“改土归流”后,富裕家庭喜修四合院及八字龙门,甚至雕梁画栋,翻廒加脊。居住山上的人家,习惯在灶房的一角挖一正方形的火坑或用木料架设火铺,中间设置火坑,坑内放一铁三脚,供烤火、煮饭之用。居住平坝地区的人,多在卧室里置一方柜式的“火桶”,火桶正下部以陶器钵或铁盆盛木炭,中下部有供脚踩的木条或铁条(俗称火桶桥)。冬天一家人围坐在火桶边沿上,用火褥子盖着取暖。
苗族房屋结构与土家族、汉族大同小异,但在上半部常以竹子为楼板,楼上用以凉干粮食和储存粮食。
解放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各族人民居住条件大大改观,草房不复存在,已为瓦屋、砖房、钢筋混凝土的楼房所取代。
第四节 用 器
清代和民国时期,农村贫穷之家。盛衣多用木箱子或衣柜,卧具以平头床、架子床居多。富豪之家有围床、宁波床等,床前上端有重檐或三重檐,雕有花、鸟、虫、俑、佛像;妇女有梳妆匣,内装有木梳子及发鬓上的饰物;堂屋正中置有大方桌、椅,两侧放凳子或靠椅。灶房食具一般以陶器为主,置有土钵、盆、陶罐、木甑、土陶水缸、铁锅铲等。盛饭盛菜一般用陶瓷碗、盘,少数贫困之家用木碗、竹碗。筷子用竹筷。
土家族、苗族用铁鼎罐煮饭较多,刀板(菜板)、脸盆、木桶、脚盆等均为木制品,饭篓、筷篓用竹编成。坐具普遍为木制的独凳、小板凳和小椅子,也有竹编的躺椅。
解放后,五十年代,暖水瓶、手电筒逐步进入农家。六十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中档商品已为部分农民使用。七十年代,轻巧、美观的新式家俱逐步代替过去笨重、刻板的旧式家俱。八十年代,城市及主要场镇居民家庭用上了新潮的犬衣柜、立柜、组合柜、写字台、高低床、台灯、电扇、沙发、躺床等,部分居民家庭还购置了洗衣机、收录机、彩电、冰箱、影牒机以及摩托车等。这些较高档的商品也已为先富起来的部分农家所使用。
第五节 首饰发型
首饰:解放前,妇女首饰有钗、耳环、戒子、手镯、项链等。解放后,佩戴首饰曾一度消失。八十年代起,又开始在妇女中流行,男子也时兴戴金戒子。
发型:因时代和民族而异。清代,汉族男女一律留长发,结长辫子于脑后不过臀。出嫁女子则结发髻,用簪或网附于脑后,俗称“巴巴转”。土家族一律结发簪于脑后,不同的是,男子用青布绕头包扎,女的配带耳环和头饰。苗族人民纯以头帕包扎。民国时期,政府令男子剪辫,城镇男子初为光头,继为平顶,后通行三七西发;成年女子多为长辫子,女孩脑后剪“半月亮”或养辫子;乡村男子多为光头,男孩多为“稻蓬头”或“瓦爿头”;女于出嫁后则梳发髻(也叫盘香头)紧贴于脑后。三十年代开始烫发。
解放后,不论土家族、苗族或汉族普遍时兴“中山头”。六十年代有少数人烫发。八十年代起,流行电烫发,发型变化较大。女子较为流行的烫发有“波浪”、“流云”、“菊花”、“上海式”等。男子发型一般为游泳式、西发,有些青年人留长髻发。

⑺ 重庆6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哪些

分别是:刘氏刺熨疗法。
民间音乐包括川江号子、石柱土家啰儿调、南溪号子、接龙吹打、金桥吹打、木洞山歌、梁平癞子锣鼓、鞍子苗歌、永城吹打、秀山民歌、薅草锣鼓、小河锣鼓、后坝山歌、梁平抬儿调、土家斗锣、甘宁鼓乐、龙骨坡抬工号子、五句子山歌等18项。
属于民间舞蹈的有铜梁龙舞、北泉板凳龙、摆手舞、大傩舞、巫舞、狮舞。
传统戏剧包括川剧、梁山灯戏、面具阳戏、接龙傩戏、阳戏、余家傩戏、石壕杨戏、踩堂戏。此外,还有四川评书(重庆)、车灯、川东竹琴等3项曲艺;中塘向氏武术、木洞龙舟等2项杂技与竞技。
梁平木版年画、蜀绣等2项民间美术;塘河婚俗、尝新、万盛苗族踩山会、丰都庙会、秀山花灯等5项民俗;梁平竹帘、重庆漆艺、龙灯彩扎工艺、荣昌陶器、荣昌折扇、荣昌夏布、涪陵榨菜制作工艺、合川桃片、合川峡砚、永川豆豉、艺庐微刻、龙凤花烛、老腊肉制作工艺、朗溪竹板桥造纸、纸竹工艺等15项传统手工技艺也被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⑻ 秀山县有什么特产

1、秀油,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秀油是一种以木本油料——“油桐”为主要原料,通过传统工艺配方、精加上熬炼制成的优质防腐涂料。其色如茶,透明、汁浓,广泛适用于船舶、农具、家具和海中建筑物的涂刷装饰。具有附着力强、油膜峰韧、干燥迅速、防潮、防腐、防锈、耐酸、耐碱,防船底丁螺粘附、青笞滋生,减少摩擦力等特点。

2、秀山大头菜

秀山大头菜又称芜菁、或"蔓菁",是芥菜的一个变种,为根用芥菜,相传大头菜腌制由诸葛亮发明,后由马帮传入秀山。秀山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大头菜,最初就是千家万户自己播种,而后由"三腌五卤六晒"工艺自行腌制。

3、秀山土鸡

秀山土鸡母鸡羽毛麻黄,以浅黄色羽毛为主,羽毛致密紧贴,羽色光亮;公鸡羽毛为红色或棕色,单冠直立,公鸡鸡冠鲜红。母鸡产蛋期冠色加深,体躯呈梭形较窄长,头小清秀,颈长,皮薄呈白色部分呈灰色,脚细长,胫呈白色或灰色,脚趾细长,爪锋利。

4、秀山豆腐乳

秀山豆腐乳以优质大豆及其他辅助材料为原料,制作工艺独特,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染色剂,是一种百分百的绿色食品。大豆中的蛋白质在风干和发酵过程中分解挥发,使得这种豆腐乳具有独特的口感。

5、秀山米豆腐

秀山着名的小吃,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大火熬制,做成“豆腐”。吃时切片放入盘内,再将切好的大头菜、盐菜、酥黄豆、酥花生、葱花放于米豆腐上,用小碗放入红油、麻油、花椒油、酱油、醋、姜汁、蒜水等调料对成汁,浇淋于米豆腐上即可。

⑼ 重庆秀山

秀山建县于1736年(清干隆元年),于1983年成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全县幅员面积2462平方公里,辖14个镇,18个乡,263个村(居委会)61万人。

资源
已探明的矿藏达60余种,其中碳酸锰储量2400万吨以上,平均品位24%,与湖南省花垣县、贵州省松桃自治县并称中国锰矿“金三角”;煤炭储量2700万吨以上,汞为万吨级特大矿床。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等粮食作物及烤烟、油菜、油桐、楠竹、柑桔、板栗、中药村等经济作物,生猪、肉牛、山羊、水禽等养殖业和乡镇企业也是秀山具有和潜在的优势。

革命老区
秀山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34年,贺龙同志率领的红军就在秀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组建了红色苏维埃政权,全县人民为支援红军建立红色政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49年11月7日,秀山作为刘邓大军入川的第一站,在全川首先迎来了解放。

少数民族聚居地
秀山聚居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7个少数民族,除土家族、苗族外,还有瑶、侗、壮、白、回、满、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总数占全县总人口的51.8% 。全县部分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民族语言,其学校实行两种语言教学。

省、市际边区
秀山地处武陵山腹地,系渝东南门户,为渝、鄂、湘、黔边区结合部,是重庆市在四省(市)边区的窗口形象,是西部开发的前沿阵地。东与湖南省龙山、保靖、花垣县接壤,西南依贵州省松桃自治县,北邻本市酉阳自治县。距长沙604公里、武汉656公里、贵阳556公里、重庆650公里,是重庆市最边远的县。距秀山145公里的吉首火车站、230公里的玉屏火车站、250公里的怀化火车站、248公里的张家界火车站、飞机场、98公里的乌江沿河港是秀山重要的交通出口。随着渝怀铁路、渝长高等级公路等西部开发重大项目的实施,秀山将是重庆通往南方发达地区的桥梁和枢纽点。

山丘地区
秀山县素有“小成都”之称,农业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全县有耕地54万亩(其中田32万亩、土22万亩)。从全县地理位置看,平坝占28% ,丘陵占29% ,山地占43% ,山丘几乎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最高海拔达1631.4米。特别是周边的十余个乡,均处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境地。

⑽ 秀山古建筑有哪些

主要包括:涌金寺、清凉台、玉皇阁、普光寺、三元宫、土主庙(田勾町王庙)、万寺宫和白龙寺,山内生长着宋柏,元杉、明玉兰、茶花,也被称为秀山“四绝”。

秀山古建筑群的种种劫难是通海历史文化的不幸,但种种劫难过程中又始终交织着通海传统文化人对秀山的怜惜与关爱。通海民间有一批文化人,他们文凭不高,或没有文凭,但对传统文化研究得很深,特别是对秀山的历史文化。

以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许秋山——年轻时就上秀山拓印了许多碑、联、匾内容,秀山恢复重建时,他把所存的匾联资料全部贡献了出来。

阚三——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秀山的守山人,一个“文盲”却为保存秀山的历史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据说,现在还悬挂在秀山公园的古匾古联都是他在“扫四旧”中冒着极大的风险收藏起来的,包括朱熹的“松竹陋春”匾。而据一些知情人考证,传说中的阚三就是原县文化馆职员阚华堂。

姚光恒——家中收藏有干隆年间的《秀山匾联备忘录》手抄本,是记录秀山匾联最早的一本书。1982年,老人把这本书贡献出来。后来,秀山恢复一些珍贵对联,都是根据这本书的记载。

张仕昌——“文革”中,他冒着风险用“兴无灭资”的标语牌遮盖了“秀甲南滇”匾,用一幅名为《大批判》的木刻画遮住了“毓秀坊”匾,从而保住了这两块匾额。

阅读全文

与酉阳秀山有哪些着名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