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写洞庭湖的优美散文
忧伤洞庭湖(散文)
去君山岛之前本来是打算在那里住上一夜的,以便好好看看那个着名的岛,
好好感受一下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风光。
君山岛位于岳阳西南15公里的东洞庭湖中,尽管只有0。96平方公里,却是
整个洞庭湖中最大的岛屿。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岛上还有二妃墓和柳毅井等,
可以说是一个文化与传说之岛。
在写君山的诗里,最传神的要算是刘禹锡《望洞庭》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岳阳,买了一张岳阳旅游图。图上有一张君山岛的照片,漂亮极了:一大
片波光鳞鳞的湖水中,青翠的君山岛轮廓清晰,真像是一片飘在水上的绿色的树叶。
那张照片更让人佩服刘禹锡的文思。
正是黄昏时分,车子过了岳阳不久,从一条大道往东拐向了去君山岛的小路,
首先看到的是一大片一人多高的茂密的水草,莽莽苍苍,几乎望不到边。
一片树木茂盛的高地渐渐来到我们的面前,一个铁门算是高地的入口。一个
工作人员拦住我们让买门票,这才知道,原来这片高地就是君山岛了。
小岛虽然不大,还是很郁郁葱葱的,亭台错落,草深路转,修整得小巧玲珑。
只是转到了岛的另一边,放眼望去,仍然是一望无际的水草,像是一片草原出现在
面前,水草之间,间或有一些泥地点缀其间。
天色已经向晚,除了我们两三个人之外,岛上一个游客也没有,显得多少有些
冷清。退伍军人出身的年轻的守门人解释说:天晚了,白天游客还不少呢。又问他
岛上有没有游客留住,小伙子支支吾吾,有点不大好意思,只说山庄的条件还算不
错。看着他的表情,再看看岛上的情形,我们基本上也就放弃了在岛上住下的想法。
赶快抓紧时间去看柳毅井和二妃墓。没有看见小龙女,只有柳毅的塑像。塑像
的下方是一口井,那应该就是传说中通向龙宫的柳毅井了。和别的井不同的是,沿
着伸向地下的台阶,可以一直走到井水的跟前。井水上有几片落叶和一些漂浮物,
看样子是死水了。
二妃墓离柳毅井不远,比起柳毅井的落寞来,一大丛雪白的绣球花给这里平添了
几分生机。在别的地方曾经看到过这种硕大的白色花种,但是在这里看到它,才突
然觉得它更适得其所。一大片几米高的绣球花枝条从墓的两旁伸过来,弯弯地垂到
墓前,大朵大朵的绣球花成片的盛开着,从远一点的地方看上去,就像是花圈上肃
穆的白色的纸花。
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花圈上那种花的原型很可能就是来自这种绣球花。
匆匆忙忙看完了二妃墓和柳毅井后,天已经开始暗了下来。就要离开君山岛了
,因为没有看到水,总觉得很遗憾,就问那个年轻的看门人:
“怎么看不到水呢?”
“现在是淡季。”
“什么时候是旺季呢?”
“到七八月份吧。”
我又指着远处那大片大片的水草和泥地问道:
“往年也这样吗?”
“不是。”
小伙子顿了顿,又说:“第一次这样。”
震惊和失望之余,我还是不甘心,就拿出了在岳阳买的那张旅游图,指着上
面的“青螺”似的君山岛,问:
“水大的时候,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吗?”
小伙子讪笑了一下,回答道:
“那是清朝末年拍的照片。”
我们顿时无语。
回到岳阳城时,天已经全黑了,我们就住在了南湖宾馆。
那天夜里,突然间狂风大作,几次把我从梦里惊醒,印象里很少遇到过如
此强劲的风。宾馆的窗户关得严严的,窗玻璃仍然被吹得乎乎作响。忽然想起范
仲淹《岳阳楼记》中久违的句子:“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
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也许,在这个“阴风怒号”的夜晚,一望无际的洞庭湖一定也会“浊浪排
空”的。
第二天,我们也就只好雨中游岳阳楼了。
岳阳楼最初是三国名将鲁肃所建,以后历经整修,却只有藤子京的修缮最
为着名,因为他想起了让范仲淹来题写楼记。没想到这一约竟然成就了千古名篇,
也成就了一个历史名楼。真是楼以文名,人依楼传,楼湖相映,声名远播,正所
谓“洞庭天下波,岳阳天下楼”。
建于巴陵山上的岳阳楼之雄伟就不必说了,雨中的古楼游人不多,西边的
洞庭湖面开阔辽远,灰蒙蒙的水面上点缀着几只停泊的机动船只。
站在岳阳楼三楼最高处,凭栏向西望去,头一天看到的君山岛清晰可见。
因为离得远,看上去宛在水中。
因为清清楚楚的看到了君山岛,漂亮的岳阳导游小姐说:
“能看到君山岛,你们算是很幸运的。”
听了此话,我们感到有些纳闷,天是阴天,还下着不小的雨,视线怎么可
能比平时看得更远呢?
小姑娘接着解释道:
“在过去,一年中,能看到君山岛的机会真的没几天呢!”
“为什么呢?”
导游又说:
“水小的缘故呀!”
她接着说道:
“水大的时候,湖面上总是雾气蒙蒙的,即使是在晴天也很难看得很远。”
我们好像明白了什么,禁不住又问:
“和原来比,湖水能有多小呢?”
导游小姐的回答不仅让我们吃了一惊:
“大概是30年来最低的水位。”
从岳阳楼下来,我在城墙的雉堞前站了一小会儿。看着雨中的依然辽阔的
洞庭湖,我想,如果不是水位太低,洞庭湖一定要比现在壮观许多。
和岳阳楼相比,传说吕洞宾醉酒的三醉亭和周瑜夫人小乔的墓,在雨中显得
更多一些落寞的感觉。
雨一直没有停,一直伴着我们告别岳阳楼和洞庭湖,一直把我们送回到了长
沙。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回味着这次的洞庭湖之行。我也
无心去探究洞庭湖水位剧烈下降的原因和后果,我只能是远远的为它感到某种失
落。
我只知道,我曾经满怀希望和景仰去过一次洞庭湖,但是我没有看到在我心
目中那个“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也没有看到那个“上下天光,一碧
万顷”的洞庭湖,也没有找到多年前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那个波光鳞鳞“浮光跃金
”的梦。
恰恰相反,从那里归来,我却平添了一份杞人忧天似的惆怅。
更让人不敢望深处想的是,君山岛如今已不再是岛了,洞庭湖的波涛会
不会也渐渐地离岳阳楼而去呢。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也很不错
⑵ 历史上的首阳山权威的认为在哪里
千古之谜:伯夷叔齐与首阳山
一座仅有数百米之高的山,既不在三山五岳之列,也没有多么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却闻名遐迩,这正应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甘肃省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因伯夷、叔齐长眠于此地而闻名全国。 千古之谜:伯夷叔齐与首阳山 公元前11世纪末期,两位衣衫褴褛、风尘仆仆的王子从位于今天河北省庐龙县一带的孤竹国逃离,沿着古老的渭河而上,隐居首阳山采薇直至而死。后来,二人被尊为“仁”、“圣”,首阳山也从此名扬天下。两位王子就是商末周初的孤竹国二子伯夷和叔齐。伯夷和叔齐为什么逃离孤竹国,又是什么原因来到了渭源首阳山的?他们的死因是又什么哩?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起解开这一千古谜团。 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的故事 据《史记·伯夷列传》载:公元前11世纪末期,地处今河北省庐龙县一带的孤竹国,是殷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他们虽然是远离朝歌的边陲王国,但也受到了当时战乱的压抑和不安。孤竹国的国君墨胎初看到战乱将至、殷商快亡,自己也年迈体衰,难以应付这动荡的局面,便对君位的继承作了安排:他有三个儿子,长子伯夷,二子公望,三子叔齐,他立诏传位叔齐。墨胎初驾崩后,众臣民要按先君遗诏立叔齐为君。可是叔齐却说:“伯兄在先,我怎能立国为君呢?”伯夷坚辞不受,也说尊父命应立叔齐为君。二人互让不就,众臣左右为难。于是伯夷偷偷离开了京地。叔齐也逃离了孤竹。二人同时离开孤竹国京城,众臣无奈,只得拥立二子公望为君主。 伯夷、叔齐逃离孤竹国后,向西而行。听说西伯周文王姬昌养贤纳士,堪为明主,于是二人决定投奔。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到达西岐。二人见到周文王已死,他的儿子武王姬发,振军备械东行伐纣。见此情景,二人便拦住武王的马头叩谏说: “你的父亲死了,不好好地让他入土为安,却要兴兵打仗,这能说是孝子的行为吗?另外,你作为臣子,现在要去弑杀天下的共主,这能说是仁者的行为吗?”武王听了伯夷叔齐的这番话,非常生气,下令手下人杀掉这两个不速之客。这时,武王身边的姜子牙急忙劝阻说:“大王息怒,这兄弟二人虽说出这番话来,但他们是孤竹国君的儿子,也是互让君位的贤义之人,不可杀害,就随他去吧!”武王接受姜子牙劝阻,放了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一番苦心劝阻武王,差点送了性命,就感叹道:“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于是便离开周地,沿渭河西上,到首阳山隐居起来。几年过去后,周武王的大军消灭了殷纣王朝,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周朝。四方诸侯纷纷响应,归顺周朝。伯夷叔齐获悉这些情况,心里非常矛盾,为武王的不义所愤,于是立志连周朝土地上长出的粮食也不吃了。 他二人便上山采折薇菜充饥。虽然首阳山薇菜色白味美,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它毕竟是山珍野菜,很难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两人的身体日渐消瘦,面呈菜色,且出现浮肿。三国时期《古史考》一书又增其波澜,说,一天,一个村妇在山中遇到伯夷和叔齐,村妇对他们说:“二位先生有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可是你们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啊!”二人听后就再也不吃野菜了。《列士传》将“妇人”改为“王摩子”。最终,兄弟俩疲劳不堪地歌吟道:“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留下着名的《采薇歌》,饿死于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说:二人“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至贤至忠的气节被孔孟推崇,首阳山遂成天下名山。真是山因人而名。 其实,目前我国境内的首阳山大致有六处之多。一说辽西,原名阳山;二说河南偃师,原名首山;三说山西和顺,原名阳区山;四说山西蒲坂河曲之中,原名雷首山或首山;五说陕西歧山之西,原名不详;六说陇西首阳山(即今甘肃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孰对孰错,历来争论颇多。为什么全国首阳山有六处之多呢? 真实首阳山到底在哪里? 拔开迷雾重见天(“天下六首阳,唯有渭源真”)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范三畏教授认为,伯夷叔齐采薇饿死之地就是甘肃渭源首阳山,主要论据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渭源首阳山自古就有其名说。据《渭源县志》记载:周秦时期,渭源为戎族领地,秦献公元年(前384年)到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渭源一直由貔道管辖;汉高祖二年,由貔道分置首阳县,因伯夷、叔齐葬于境内首阳山,县因山得名。其城设址在首阳山出口10多公里处的渭河北岸乩阳口附近。这个名称直到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公元55l年)始更名为渭源县,因其境内有渭水,县因水而名。 二是从地理位置说。《史记》中所录伯夷、叔齐《采薇歌》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据史料记载周族的先民们在很早就居住在西北泾、渭水一带,周文王逐渐消灭了西北小国,周武王在沣水东岸建立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商朝又以关中平原为基地逐渐强大。因此,根据地理方位推断,唯渭源首阳山在镐京以西的地方,它才有资格称得上“西山”。《定西史略》讲,二人“越过陇山进人甘肃,溯渭河西进,经今清水、秦安、通渭、陇西、渭源”。庄子言“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此处“北至”之地,即为渭源首阳山。 三是采薇说。《史记·伯夷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采薇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采薇歌》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首有作者署名的抒情诗。薇被当地人叫做“蕨菜”。蕨菜,是一种草本植物,俗称“龙头菜”、“猫爪子”菜,又誉为“吉祥菜”,据史料记载:“蕨,出生时,卷曲状如儿拳,长则宽展如雉尾,高三、四尺,茎嫩时无叶,采来加以热汤,去其涎滑,晒干做蔬,味甘滑,肉煮甚美。姜醋拌食亦佳。从唐朝开始,人们就喜欢食用蕨菜,现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古代的一些着名诗人赞它:“山童新采蕨芽肥”、“石暄蕨芽紫” ......清朝时,蕨菜也被列为贡品,每年选择“茎色青紫,肥润”的蕨菜,晒后,贡奉朝廷。 渭源县首阳山一带雨量充足,气侯阴湿寒冷,良好的土壤益于“薇”之生长。该县南部土石山地盛产薇,据干隆《甘肃通志》载:“蕨可作蔬,根可祷粉,首阳白蕨最有名。”首阳白蕨色白、质嫩、味美,明清以来就被客商运往沿海各省,近年远销海内外。关于白蕨菜,据当地的老人们说那是神仙菜,一般人见不到,普通蕨菜4月份才有。俗话说:“首阳山的白蕨菜,早上出来晚上败!”可见民间对圣贤的无限尊崇,已上升为神话。蕨菜喜阴湿,高山善长,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森林地带。渭源首阳山主峰海拔2412米,比高321米,这样的地方远离周都,又居高山秀林,更适合隐居吧。别处的首阳山既无“薇”,焉能“采薇”? 四是文献说。现存大量的碑文、诗词、注解、考辨文字等都证实了甘肃渭源县首阳山的真实性。今天留存的渭源首阳山石碑达十几块,各类文字达十多万字。其中考证最认真的非明代杨恩的《首阳山辩碑》莫属,后人多以此为蓝本。古代释家中也有两位权威人士的说法为渭源首阳山的真实性添写了浓重的一笔。一个是班昭的《幽通赋注》,另一个是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西北师大文学院范三畏教授着书《旷古逸史·夷齐首阳采薇蕨》一文也认定首阳山在渭源。渭源县旅游局第一任局长徐化民先生编着的《莲峰山风土录》收录的关于此山的诗词、散文、金石碑文等达64首(篇),其中《首阳山小考》一文在《陇苗》发表后,引用者甚众。 五是首阳县旧址说。离首阳山不远有一现属陇西县名曰首阳镇南门村大小堡子社的地方,人称“熟羊城”。其实就是古代的首阳县城。“熟羊”和“首阳”只是方言的讹传而已。这儿的群众都说这儿以前叫“熟羊城”。虽然城垣已毁,但遗迹可辨。从现存的遗址看,这儿曾经是很大的一个城池。之所以叫做大小堡子,是因为中间曾经是一个城堡,后来又在这个城堡外围加筑了一道城墙,是为大堡子,也叫穿甲(意为给曾经的小堡子穿了一层盔甲)。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我们也可以查到,西汉时的确有首阳县,从其标注来看,应是现在的首阳镇大小堡子村位置。 范三畏教授说,其他地方不管怎么争论,从历史资料来看,其地名要么有“首”没有“阳”,要么有“阳”没有“首”。而只有甘肃从汉代开始就有“首阳县”县治,县名的来源一定与当地的山、河,或者某个着名的特征有关,现在可以想象,肯定是因为有首阳山而名,所以叫首阳县。回到兰州后记者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查到,西汉时的确有首阳县,从其标注来看,应是现在的首阳镇大小堡子村位置。 伯夷、叔齐因守志而饿死于首阳,首阳山也就因贤圣而彰显其名了。 首阳山就在渭源县城东南34公里处 渭源县委宣传部一负责人说,应该明确的是古代的渭源首阳山包括俗称“莲峰山”(马鹿山)和夷齐古冢(今天埋葬伯夷叔齐的墓地)两地。为了官员祭祀方便, 明朝末年,将莲峰山五台湾夷齐庙迁于山外阳坡里,后毁于兵火。从此, 首阳山与夷齐古冢分开成为两个地方,也成为两个名字了。大约在清初,始将夷齐庙迁修到现在的享堂沟,并更名为“清圣祠”。 首阳山位于渭源县莲峰镇县城东南34公里处,因九峰环峙、状如莲花而名“莲峰山”。又因马鹿成群出没于山林间,故俗称“马鹿山”。这是古丝绸之路的一处佛教胜地。景区内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后五台、皇洞、释迦庵、老君山等九座独立山峰,其悬崖峭壁,形态各异。山腰古松参天,丛林密布,山顶清泉涌波。爽气宜人,设身其间,大有坐莲揽翠之感。在首阳山五台的密林中,矗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即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09年)陇西进士杨恩撰写而立的《首阳山辨》。杨恩《首阳山辨》指出:“陇西首阳山其名最古。自孔子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其名虽与五岳争高。”杨恩对陇西首阳最真列举了五条铁板证据。马武挂鞭树旁边有一平台,据说伯夷叔齐在此处吟诵《采薇歌》,故称为“吟诗台”。 首阳山一老道士告诉记者,自汉代以来,山上就有石窟寺庙,至宋、元、明时期达到鼎盛。建国初期,这里有古建筑群落34处200余间,雕塑彩绘.栩栩如生,是一座艺术宝库。又因东汉杨虚侯马武征西羌曾屯兵此山,山腰有一棵数人合围的千年古松,相传为马武挂鞭树,此山又被称为“马武山”。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首阳山传统庙会之日,四方游人,兴会而至,人山人海,花开满山,春潮弥漫,山歌四起,白蕨滴露,成为渭源县一大文化景观。今年渭源县在此举办了伯夷叔齐公祭典礼。 在渭源县城莲峰镇首阳村的首阳山记者看到,“夷齐古冢”在那里静静地“躺着”,两个墓相偎着,大小相同,高约2米,直径丈余,周围全是苍松翠柏。其山势巍峨高峻,蜿蜒东去,主峰像一位盘腿端坐的慈母,伯夷、叔齐的墓冢在山湾的正中,犹如一对酣睡在母亲怀中的婴儿。两个墓堆就像两座小山头,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下,幽静肃穆。墓前有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楷书的墓碑“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篆额“百世之师”。两边对联是“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额“高山仰止”。墓后是供奉伯夷、叔齐像的清圣祠,初建于唐贞观年间,祠内有着名雕塑家何鄂根据唐代着名画家李唐《采薇图》以优质玻璃钢雕塑的伯夷、叔齐像。 三千多年来,坟头的萋萋芳草绿了一次又一次,生生不息,一如伯夷、叔齐的故事世代相传,千古以来脍炙人口,让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两个商代逸民、两个多年来让人们给予高度评价的名字——伯夷、叔齐。首阳山是丰富而博大的,它的明山秀水不仅熔铸了诗人高古的才情,贤者悲愤的歌吟,也留驻过征人的马蹄和出世者的破钵芒鞋。 然而,有许多人认为伯夷叔齐二人迂腐可笑,连毛泽东也说他们是不负责任的“逃跑主义者”。那么,究竟任何评价他们二人功与过?他们又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什么哩? 伯夷叔齐身上体现着一种精神 范教授认为,在伯夷叔齐的身上体现着一种精神。不知是伯夷叔齐的“仁”、“孝”行为启迪了孔孟的思想的形成,还是孔孟发扬光大了伯夷叔齐的道德风尚,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能不说伯夷叔齐与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仁义道德有很大渊源,也率先垂范了忠于职守、不朝秦暮楚、不见异思迁的做人准则,恐怕,左宗棠所题写的“百世之师”未尝不是这种意愿吧!是首阳山接纳了两位疲惫而高洁的伟大心灵,用满山白薇滋养了他们饥饿的身心,赐予了他们构建中国文化精神高地的舞台。 渭源县委宣传部一负责人说,尽管夷、齐二人的行为在后人看来颇有尽愚忠之嫌,后世虽给予众多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莫衷一是,特别是在思想领域大解放的今天,有人对此颇有微辞。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道德、讲气节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现象不胜枚举。伯夷、叔齐之后近千年,有“不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的廉者、志士,再过千余年,零丁洋上又有一位“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受元人奉禄的南宋名臣文天祥,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又有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面粉的文学家朱自清。三千年来,帝王将相,文人才子,视气节、道义为生命甚至高于生命者比比皆是,惟其如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得以在继承中发扬,发扬中光大。姑且不论夷、齐二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了历史进步的规律,仅仅是其重道义之举,也当之无愧于后人的各种称颂的。清圣殿门口有一幅笔墨拙朴的对联:“几根瘦骨头支撑天下,两张饿肚皮包罗古今”。可谓意蕴深长!有道是“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然而,伯夷、叔齐这殷商的两片落叶,无可奈何地归根于首阳山这片远离大周庙堂的地方。本该属于他们的孤竹国已是周之天下,他们以死,守住了这殷商的最后一片土地。 西北师大文学院的范三畏教授告诉记者,光绪时岳军统领范秉诚游首阳山后也留下了“奉檄迢遥戍陇疆,翩翩戎驷共腾骧。洗兵正喜临渭水,下马先宜拜首阳”的诗篇。在首阳山的山水胜迹面前,强悍的武人也敛尽了金戈铁马的腾腾杀气,而在精神上皈依于反对“以暴易暴”的夷齐二贤。可见,“下马先宜拜首阳”,是首阳山强大的文化魅力对武人的征服,更是人类和平精神对武力的胜利。伯夷叔齐二人以实际行动告诉后人珍视和平,避免不必要的流血和伤亡。不论从放弃王位到马头劝谏再到不食周粟而亡,还是从临终遗诗《采薇歌》中都可以看出他们对“暴政”的厌恶。 以暴易暴,固然是暴力的延续。但是,如果周武王不用暴力,任其自然,纣王的为君之道会有所改变吗?如果武王恪守君臣之道,不以下犯上,推翻昏庸无道的殷商王朝,纣王的肉池酒林还会让多少他的臣民们死于非命呢?如果周武王不以暴力来实现改朝换代,周朝初年农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升平景象何时才能实现?这些,都是伯夷、叔齐所未曾想到的。他们没有想到自以为忠心耿耿却招来殷鉴不远、助纣为虐的话柄,没有料到当一个荒淫无度的君王已成为众矢之的时,竭力为这个暴君维系江山已有不得人心之嫌,作为封建贵族,他们不明白人心向背决定着政权更替的规律。他们的可悲之处也正是解不开这深奥的历史命题。因为,占据他们全部脑海的忠孝之道不允许他们再想其他的事,他们只有以臣子身份守臣子之道,最终饿死,他们方能问心无愧,方能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方能以物质生命的消亡换取精神生命的永恒。在君臣之道的窠臼里,拘泥于固有伦理的伯夷叔齐没有更深远、更广阔的思想空间,留下了千古遗憾。 从放弃王位到马头劝谏再到不食周粟而亡,伯夷叔齐诚可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难怪孔、孟等儒家先贤都要给他们以高度评价和赞扬了。当然他们是两位历史人物,我们不能片面的以现代的眼光“打量”和评价他们,更不能肆意拔高。
2.甘肃省渭源县首阳山
首阳山位于渭源县东南34公里的莲峰乡享堂沟,海拔在2186--2509米之间,因其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首阳山因商末周初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县)君之二子伯夷、叔齐相让嗣君,相偕至周,后闻武王伐纣,叩马谏阻。因武王不听,遂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而成为陇右名山。秦汉在此建县时就名首阳县了。 首阳山巍峨高峻,其主峰像一位盘腿端坐慈母,山湾正中为伯夷、督齐的墓冢。坟堆高2米,直径3米,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下,幽静肃穆。墓前石碑上有左宗棠篆书的“百世之师”和“商逸民伯夷督齐之墓”的碑文。碑坊门砖上刻有陇西书法家王霖后书的对联:“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额为“高山仰止”。现存碑坊系1934年重修。墓后有清圣祠(夷齐庙),初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尚存正在大殿五间,殿前碑石林立,系清光绪年间所立。 首阳山西北侧有石门,因两座石岩东西对峙,间开一线,形似石门而得名。“石门夜月”为当地一景。两崖之间有一水库,容量500多万立方米,是一处理想的水上乐园。水库后面为长十五里的天井峡谷,这里座府陡峭的山崖相地挺立,四山合围,蓝天变成一条细线,人如处在井底,其地势恰似一大锯解开的板缝,故此当地俗称解板沟。天井峡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处景点。沿十五里开井画廊,到处充满着奇、险、壮、绝、清、秀、幽、静、古、野之情趣。如从县城向南行起码抵天井峡,约有20多公里路程。 渭源是古丝绸之路在今甘肃境内的必经之地。在渭源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莲峰乡,坐落着一座小山,即首阳山。 在商代末年,孤竹国(在今河北省)的国君有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国王很钟爱叔齐,想把王位让给他,伯夷知道了父亲的心意,主动离开孤竹;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的王位,也躲了起来。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国,并在那里定 叔齐与伯夷
居下来。后来西伯昌死了,周武王继位。武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进军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听说这件事后,便跑上去拉住武王的马缰绳,劝谏道:“父死未葬,就大动干戈,攻伐别人,这能说是孝吗?作为臣子,却去攻伐君主,这能说是仁吗?”武王的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被太公望制止住了。太公说:“这是讲道德的人。”吩咐将士不要为难他们。等到打败了殷纣王,天下人尊奉周武王为天子时,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们互相搀扶着离开了周朝的统治区,在首阳山隐居下来,靠采薇菜充饥。快要饿死时,作歌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歌罢,遂饿死在首阳山上。 明万历二十三年户部主事杨恩就此事撰文进行论证,文章被人雕刻成碑,立在渭源县莲峰乡莲峰山五台下。此碑高7尺,宽3,5尺,文1184字。碑文认为全国虽有五处首阳山,而以渭源首阳山为真。作者引经据典,多方论证。刻石字迹清晰,书法刚劲有力,堪为明代碑碣书法中的上品。石碑的背面刻的是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巩昌知府曹司牧撰写的《改建首阳山夷齐词记》,文中介绍了伯夷、叔齐的生平及历代奉祀概况,并说明了改建的原因和经过。由于此碑论据确凿,资料翔实,引起了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重视。明代朱燮远、清代左宗棠还以此碑文为蓝本,撰写了夷齐庙碑文。 在墓后面百余步,是后人为纪念伯夷、叔齐而修建的清圣祠。此词最早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后因兵乱而毁。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人们集资重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院内有正殿五间,殿前左右墙壁上嵌着墨绿色的大理石,上刻清代湖南范绍儒撰写的《首阳山怀古诗(并序)》以及陇西汪凌撰写的《重修清圣享堂碑记》。院内还有一块《首阳山新建清圣庙碑》,碑文是左宗棠撰写的。
⑶ 城市形成条件
城市形成的条件
城市是村落或田园聚落的对称。城市在狭小的地域上集中了大量非第一产业人口,居民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城市是其周围地区从事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的中心。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曾指出:“城市是人类及其居住地永续的密集地区,而且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集聚的一个社会经济实体。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但是它又是一个地域的实体,成立于一定的地域上,为地域的一个点,或中心,所以地域的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 社会经济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社会发展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城市是由于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以及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在奴隶社会开始形成的(当然也有些地区到封建社会才有城市的出现)。因此,城市不是产生于一切社会阶段而是产生于一定的社会阶段中。只是由于生产发展了,生产者生产的东西自食而有余,可以供给别人食用,因此有了剥削者的出现,使剥削者有可能不劳动而群集于城市中;同时由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的结果,手工业者可以脱离广大土地而集中于城市生产,而生产者也有多余的物品需要互相交换时,才有城市形成的必要物质基础。
城市是生产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产的变化而变化。每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着该时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所以我们对“城市”的含义必须根据各个时代生产方式的特点,即生产的特点来理解。由于每个时代和社会的生产方式不同,每个时代和社会的城市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性质和作用。不同社会不仅城市形成的条件不同。城市的规模、内部结构、城市布局也都不同。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技术发展、运输状况以及社会需要决定的。
古代的城市发生于世界古代的文明发祥地区。最早的城市雏型可以说是耕地城市,在城垣之内,耕地牧场并存,而它们往往超过宅地和家屋的面积。如我国发掘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殷代城市遗迹,埃及发现的公元前3000年前的古都卡芬遗迹,均有简单的围壁,内部为简略宅地及大片耕地。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有可能建造大城市,于是城市的规模和布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周王朝,就有计划地建设了都城,城市中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在《周礼》《考工记》中有“匠人营国……面朝后市”的记载。所谓“国”便是都城,“面朝”就是前面为宫殿,“后市”则后面为市场。这是我国有计划地建设都城的开端。后来发展到洛阳、长安等古代闻名于世的,规模巨大、规划井然的大城市。
从欧洲看,到15世纪末,许多城市尚不具备大城市的规模,城市仍带有半农、半牧的性质。当时德国的法兰克福、莱比锡等城市内尚住有大量牧民,晚间将牲畜赶入城内以至室内。
产业革命以后,由于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空前提高,使世界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的规模扩大,城市内部也产生了明显的地区差异,现代城市规划也随着发展起来。在世界上才有可能形成象伦敦、巴黎、纽约、波士顿、芝加哥、东京、莫斯科等等的大城市。
从美国城市的发展可以更好地看出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状况。美国从1625~1850年只有24个2500人以上的中小城市,没有一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当时运输方式是马车与水运。这24个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沿海、沿河、沿湖地带,都是一些商业城市。只是1800年以后由于沿瀑布线地带的城市利用瀑布作动力才发展起具有工业性质的城市。由于1830年后铁路的敷设,工业的发展使美国经济逐渐向内地发展。到1850年2500人以上的城市已发展到236个,而且出现6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但城市多为港口或者铁路枢纽。1880年以后,随着煤、铁矿的开采,欧洲、亚洲移民的大量移入,以及铁路网的逐渐形成(1890年总长度达26.3万千米),在东北部地区形成了大量工业城市,2500人以上的城市已发展到939个,10万人以上城市达20个,纽约人口已超过100万,芝加哥、费城也向百万城市发展。
1910年以后(尤其是1920年开始利用汽车以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处于暴涨的时代,2500人以上的城市2262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50个,已有3个百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洛杉矶、底特律也都向百万城市发展。同时还形成了大城市地域和大量卫星城市。到1940年,由于飞机的利用和直升飞机的普及,2500人以上的城市已达3464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9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有5个。
2.政治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一些政治事件对某些城市形成、发展影响极大,甚至对某些城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巴西1889年成立共和国时宪法规定要在戈亚斯州建首都。1956年才开工在荒无人烟之地建立首都巴西利亚。1957年时巴西利亚人口仅1.2万人,1960年国家机关正式迁入,使人口增到14万,1980年人口跃增到41万。
我国海南省的通什镇,解放前还是一片高山密林、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山谷。解放初该地也仅有几间茅草房。1953年黎族苗族自治州政府决定迁此后,人口开始迅速增加。现在城区人口已达3.4万人;加郊区人口已达4.3万人。
3.交通条件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交通是地区联系和物资交流的重要手段。重要城市皆为交通枢纽,并以交通网使它与腹地联系起来。
交通建设可促使其些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例如二连浩特,原为一荒村,建国后由于北京至乌兰巴托铁路的建设,使它成为中蒙边界的重镇,并设市制,现在人口已达7万人。
再如,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与墨西哥接境处有一条90号公路,未建公路前只有铁路,从公路建设后铁路运输的作用日益衰退。格朗特里18世纪末曾是铁路上的一个运输基地,人口曾经达到3000人。随着公路建设,铁路运输受到严重打击,1950年人口降至400人,1980年仅有40人了。
4.文化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人类的文化活动,往往也能促使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宗教活动,使世界形成许多宗教城市,如耶路撒冷、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成田(日本)、伊斯坦布尔、布达加雅(印度)等等。
教育科技也可以促使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例如,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普林斯顿,比利时的卢旺等均为着名的大学城。日本的筑波,苏联的普希诺,美国的硅谷,法国的南法兰西岛科学城等均为世界着名的科技城。
历史古迹,旅游胜地等等都可以促使城市形成和发展。
(二)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社会经济条件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而自然条件则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社会需要而发展城市,而城址又往往选于自然条件优越、符合社会需要的地点。
1.地质条件与城市的形成 地质条件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固体基础。岩石裸露处不便于城市的建设,岩石风化形成的砂、砾、粘土层便于人类活动和城市的发展。
一般城市的发展,建筑结构等都受地质务件的制约。例如建筑物层数,一层地基承压力要求为 7.5~10吨/米2,四层以上者要求25吨/米2以上。不同基础地质地基的承压力差别很大,如沿海地区淤泥仅4~10吨/米2,细砂(湿、中、密)为12~16吨/米2,碎石(中密)40~70吨/米2,粘土(固态)为25~50吨/米2等等。因此,地质基础好对城市建设有利。当然,地质基础不好的地区,也可以根据需要建设超过地质承压力的建筑物,但需要投入大量打地基的经费。
地质条件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影响较大。例如,日本建设平安京(现京都)时,当时建有左、右对立的二京,然而,左京很快就衰落荒废。这与其地基由腐殖粘土组成,水质恶化,排水困难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当时受生产力水平限制,无力改良水质和排水)。所以后来京都发展主要向由花岗岩风化的沙土地的东北部扩展。
2.地形与城市的形成 从地形上看,平原最适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地势平坦便利市域扩大,利于各种交通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农业。所以世界上重要城市多分布于平原区。如我国的上海、北京、广州、汉口等。世界上的大城市,如纽约、伦敦,柏林、巴黎、东京、芝加哥、莫斯科、加尔各答等也皆位于平原区。据沈汝生1937年统计,当时中国有193个5万人以上城市,其中90个分布于平原区,83个分布于丘陵地区(二者占全国城市的90%)。
但是,热带国平原地区潮湿,气温高,不适于人类居住,人口和城市则主要分布于高原或高山地区。如厄爪多尔的人口3/4以上居住在平均高度2500米以上的山间盆地。世界着名的大城市墨西哥城1979年达1475万人,就位于2356米的高地上;人口432万(1980年)的波哥大城位于2640米的山间盆地中。
在两种地形的接合点上,也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因为平地与山地之间,便利交通,而且不同地区产品的差异,易形成贸易中心。日本的东京、大版、名古屋都位于台地与平原的接合点上。另外,谷口或者溪口地带也利于城市的兴起。张家口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高原的交接点上,很早就形成货物集散中心。
3.气候与城市形成 从世界来看,大部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多位于适于人类生活的温带地区。气候条件往往影响城市性质。日本的大阪,英国的兰开厦成为世界早期着名的纺织工业城市,与当地气候条件(温暖,多雨,空气湿度大等)有一定的关系。
城市的小气候对于城市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例如西欧的城市多受西风影响,大城市扩展时多向西方发展,处于“上风带”不易受工业烟尘和污染物影响。以伦敦为例,市区西部多为上流住宅,市区东部多贫民区。
4.水与城市形成 城市形成与发展和水的关系颇深。河畔、湖滨及海岸带都是利于城市形成的地区。河流历来就是重要的运输通道,而且又是工业用水和饮用水的最好源地,为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
河口处往往形成肥沃的三角洲,有利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的上海、广州、天津,印度的加尔各答,美国的新奥尔良,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日本的东京、名古屋、大阪等都位于三角洲上。
河流渡口和要津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的天津、武汉、南京等,英国的剑桥,德国的法兰克福皆形成于渡口处。早期由于英国经济重心在东南部的太晤士河两岸,商品贸易多渡此河,河口面海呈喇叭口形,恰好伦敦附近狭窄,成为最好的渡口,使交易荟萃,商务渐盛,终于使伦敦形成一个重要城市。
大湖泊也利运输业的发展,湖滨又是水陆运输重要的交接点,有利于城市发展。如美国的芝加哥(密执安湖)、德卢斯(苏必利尔湖),日本的大津(琵琶湖)、我国的岳阳(洞庭湖)、九江(鄱阳湖)、无锡(太湖)等等皆受湖泊之利。
在海岸带(尤其岩石海岸具有优良港湾的地区)以及在大河入海口的沿岸地区都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的上海、大连、青岛、泉州、福州、汕头、广州,美国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日本的东京、大阪、横须贺、佐世保等海港城市都属此类城市。
在海峡和运河的两端也有利于城市的兴起,例如直布罗陀和丹吉尔(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与塞得港(苏伊士运河),巴拿马与科隆(巴拿马运河)等城市皆属此类。
总之,水对城市发展关系密切,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5.矿产与城市 产业革命以后,某些大的矿物产地迅速发展成为新建的工业城市。
在矿产资源中,最早大量利用的是煤炭。我国的大同、鹤岗、鸡西、抚顺、开滦、阳泉、淮南、淄博等都是重要煤炭工业城市。英国的五大工业中心区,除伦敦地区外,其余四个均是由煤炭基地发展起来的:第一,中部的黑乡,以伯明翰、曼彻斯特为代表;第二,北部以哥拉斯哥、爱丁堡为代表的苏格兰低地;第三,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第四,威尔士东南部的加的夫地带。其他国家以煤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也很多,如原苏联的库兹巴斯、顿巴斯等。
以铁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如巴西的见奥里藏特;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另外,南非的金伯利以产金刚石闻名于世,约翰内斯堡以产金着称;伊朗的哈尔克以盛产石油而兴起;我国大庆原为“北大荒”的一个小居民点,开采石油后,现已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油田和重要的石油化工城市。此类例证之多,不胜枚举。但是在矿产地发展起来的城镇,一旦矿产耗竭,城镇有可能逐渐衰落下去,澳大利亚西部的金矿城市,就是如此。
⑷ 三个高地指的是什么
2016年10月,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打造“三个高地”是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个高地”就是,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
在科技创新方面:2016年12月,《河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出台,明确建设一个载体,强化两个支撑,突出三个重点。“一个载体”指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创新发展的重大核心载体,“两个支撑”指强化科技投入要素和科技人才要素,“三个重点”指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构筑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和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围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河南着力建设“空中丝绸之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快建设,郑州—卢森堡航空物流双枢纽建设成效明显;着力建设“陆上丝绸之路”,中欧班列(郑州)实现每周“去八回六”常态化均衡开行;着力建设“网上丝绸之路”,推进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不断提升开放平台,河南成为全国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内陆省份;全面启动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在打造文化高地方面,2016年10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
文化发展重点推进“六大体系”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艺产品生产与传播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体系。
⑸ 我国着名的三大名楼是哪三座楼与之相关的名句吗
中国着名的三大名楼是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
1.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与黄鹤楼有关的名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李白《江夏送友人》)
(5)岳阳文化高地在哪里扩展阅读:
中国三大名楼简介:
1.滕王阁
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赣江之滨 ,是中国古代皇家楼阁,建筑艺术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
2.黄鹤楼
黄鹤楼是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黄鹤楼在历史上就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场所,并留下很多不朽名篇。
3.岳阳楼
现存岳阳楼重建于清光绪五年,在岳阳西城墙上,坐东向西,面临洞庭湖,遥见君山。
建成后,滕子京请当时的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中外广为传诵,亘古不衰,岳阳楼也与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一起声名远播, 故有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网络--黄鹤楼
网络--岳阳楼
网络--滕王阁
网络--江南三大名楼
⑹ 饮酒作诗的诗人岂会放过三大名楼,你知道分别是哪三大,有哪些与之相关的名句
1、我国的三大名楼是: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
关于黄鹤楼的名句: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登黄鹤楼》
3、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李白《送储邕之武昌》
关于滕王阁的名句:
1、滕王南北筑歌台,燕舞莺歌紫气开。
2、愁来径上滕王阁, 覆取文公一片碑.
3、虹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关于岳阳楼的名句:
1、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6)岳阳文化高地在哪里扩展阅读:
中国三大名楼的建成时间:
1、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赣江之滨,是中国古代皇家楼阁,建筑艺术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自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建成之后,历经磨难。
2、黄鹤楼现楼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址仍在蛇山头。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出了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
3、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西岸的岳阳楼,它是三国时期(公元215年)东吴将领鲁肃为了对抗驻守荆州的蜀国大将关羽所修建的阅兵台,当时称为阅军楼。据记载,这就是最早的岳阳楼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修建年代最早的楼阁。
参考资料:网络.江南三大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