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不醉不许归,中国的劝酒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饭桌上如有要喝酒,就一定有个劝酒的人,很多时候喝的多就是喝的好,经常是不醉不归。这样的劝酒文化似乎在全国盛行,那么这样的劝酒文化是从何而起的,它的运行逻辑是什么呢?
先说一下古代人们是如何喝酒的,古人喝酒讲究闲来小酌,你情我愿,文人骚客之间更是如此,或是因为阔别重逢,或是因为一时兴起,常常是两人聊得开心了就喝上几杯白酒。
劝酒在古时往往等同于敬酒,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敬酒之间得到深入和升华。主人往往会劝客人喝酒来表现自己的地主之谊,而客人喝的酒越多,主人越高兴,因为这代表着客人看得起自己。
但是劝酒文化发展到今天,其内涵似乎有了很大的变化,喝酒往往成为一种社交表现,也是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一个流程。
人们劝酒不再是希望得到客人的认可,有时候只是一种对对方的测试,虽说检测对方是否看得起自己的意味还存在,但是其间的诚意和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
客人接受劝酒的原因也逐渐有了改变,现在往往是因为我和你不熟,因为我迫于情面所以才接受你的劝酒,真朋友之前反而不太喜欢劝酒,几个人感情好,有空时坐一块儿小酌几口劲酒倒是不错,大家劝来劝去就为了多灌对方几杯那大多是有其他目的。
劝酒文化的历史根源
我们从建国,到80年代,大部分地区都是短缺经济。短缺经济说白了就是东西不够,什么物资都稀缺,甚至有钱也买不到。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家里有好吃的好喝的,攒着请客用。吃饭的时候紧着客人先吃,一瓶酒一定要紧着客人喝好了。我敢说那个时候这绝对不是装腔作势,不存在什么官场商场潜规则,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最难抛下的“好面子”问题。
那时候,人家到你家来做客,不让人吃饱喝足,你这面子算是拾不起来了。所以,物资再短缺,不让自家孩子吃,也得留给客人。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你来我家做客,给你招待好了,让你明白,我过得还不错,不寒碜。
于是乎,这种做法,逐渐就成了中国待客的标准,即便现在大家都好吃好喝了,也放不下这一点,因为,作为主人,你永远都觉得客人在跟你客气,不劝不行啊,不劝的话人家出门就说你抠门。
劝酒文化的运行逻辑
这种情况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沦为了一些歪风邪气的载体,中国政商界的劝酒文化就不仅仅只是个礼仪性的了,有时候会隐含一些实际功能的,具体而言劝酒的人是要实现两个目的:
1. 服从性测试,指的是劝酒的人希望通过观察你能否服从他让你继续喝酒的指令,能不能撑起“场面”,来判断你对他的服从程度。很多情况下,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权力彰显方式。
尤其在掌权者感觉自己的权力并不稳固的时候,他会需要周围的人反复以各种“确权”的仪式让他确信自己权力在握,对方被逼喝酒的窘态,让掌权者有一种切实的掌控感。
劝酒的人为了实现这个目会用各种方法,有时候喜欢把利诱包装成威胁,“你不喝可不够朋友啊”,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有些劝酒者也会把威胁包装成利诱,“这杯干了,这个合同就是你的了”,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
关于服从性这个说法,历史上有一个典故“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服从性测试:上级把鹿说成马,下级知道这不是马,上级知道下级知道这不是马,下级也知道上级知道自己知道这不是马,但是你还得说这是马。双方心知肚明,就是要确定下级是否对上级服从。
同样,在酒桌上,劝酒的人也知道你喝下去会难受,知道你第二天头疼痛苦。但他就是要知道你是否为了服从他而可以承受这些痛苦。
在政界,这种测试是往往是一场宣誓效忠的仪式,提醒你上下关系要怎么摆;在商界,这种测试是给大家明确“到底是谁有求于谁”,看似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其实也不是平等的。
2. 诚意测试,指的是劝酒者很在意喝酒的人是否能够他面前放下心防和体面,向劝酒者及旁观者展现丑态。在双方还没有足够相互信任的时候,醉酒在某种意义上可增强信任度。
所谓“喝到位”就是在说这个。如果一顿筵席散了,你离开的时候仍然表达清晰,步履稳健,会被劝酒的人认为“今天xx没喝到位”,言下之意你仍然将你自己的体面、形象、自尊看得比我对你的信任更重要。
很多时候需要喝的疯言胡语,甚至脱了上衣跳舞,吐完躺倒,出了洋相,劝酒的人才觉得你有诚意。这期间起哄者和围观者实质上都是你诚意的见证人。
美国大学的兄弟会也是这样,入会的时候需要经历羞辱性的仪式,比如骷髅会据说需要当众手淫,其道理是一致的:一个时刻体面的人一定是抱着戒心的人,不值得信赖。只有抵押物给的“到位了”,咱们的合作关系和信赖程度才可能再上一个台阶。
这种酒桌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世界上嗜酒如命的国家有的是,比中国人贪杯的民族多了去了,但人家大多都是自己喝自己的,绝不会管到别人杯子里去。自己躲着不喝却想尽办法让别人多喝的,也只有中国了。
随着我们国家对酒驾的查处力度加强,我们在酒桌上也开始考虑酒后人身安全,喝酒劝酒也没之前严重了。当然我们这些80、90后成长起来的一代,除了酒之外还会有其他饮料替代,而且现在信息发达,个人信用数据可查,相信未来酒桌上劝酒的现象会少一些。
Ⅱ 什么是“酒桌文化”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讨厌酒桌文化
酒桌文化,餐饮礼仪的一种,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酒桌文化也从一开始的待客之道变成了如今有着各种特殊意义的“酒局”。
越来越多的人讨厌酒桌文化是因为酒局上总有人特别热衷于劝酒,看对方被逼喝酒的窘态,是一些人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劝酒者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可谓出尽八宝。
有些劝酒者喜欢把利诱包装成威胁,“你不喝可不够朋友啊”,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有些劝酒者喜欢把威胁包装成利诱,“这杯干了,这个合同就是你的了”,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
渊源
酒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几乎与人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汉字成熟之前,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很多典籍中都有关于酒和饮酒文化的记载,酒文化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影响深远。
《诗经》中有20多处提到酒,酒被赋予了礼仪、社交、休闲等含义,体现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伦关系。还有很多典籍专门讲酒,如西周的《酒诰》,西汉的《酒赋》《酒箴》,东晋的《酒诫》和初唐的《酒经》《酒谱》等等。可见,酒很早就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Ⅲ 中国酒桌文化变质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酒桌文化变质的原因有面子心理,打肿脸充胖子;强权思想,敬酒不成便罚酒;看客心态,看戏不怕台高;从众心态,无拒绝能力;侥幸心理,出事的未必是我。
1、面子心理,打肿脸充胖子
饮酒要适度,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很多人端起酒杯就停不下来,目前的酒桌文化推崇“能喝”就是好汉,酒量好意味着爽快,酒量差意味着认怂。中国人又特好面子,在酒桌上,很多人都会选择以自我伤害的方式来挣回“脸面”。
2、强权思想,敬酒不成便罚酒
骨子里老想着去统治别人,也是一种封建思想的残留。有这种心态的人,常常认为媳妇儿必须得听丈夫的,儿子必须得听父亲的,在酒桌上表现为敬了酒你就得喝。
他们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常加到别人头上,一旦遭到拒绝,就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于是敬酒便成了劝酒,甚至演变成逼酒。
3、看客心态,看戏不怕台高
当酒桌上有人醉酒,当事人可能意识不清楚,但同桌的宾客却一定看得出,此时如果有人上前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或许能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但是,往往是看热闹的多,仗义执言的少,甚至很多人爱以拿朋友醉酒失态的行为取乐。
4、从众心态,无拒绝能力
每个人的身体对酒精的接受程度都不一样,有些人千杯不倒,有些人一沾就醉。但在大众场合,只要大家举杯,一定是所有人硬着头皮一起上,集体行为成了个人行为的引导标准,很多人都是害怕一旦自己不服从,就成了被集体抛弃的对象。
5、侥幸心理,出事的未必是我
在中国人心中,总认为命运会对自己网开一面。闯红灯的人那么多,被撞的未必就是我;动物园那么多人逃票,被老虎吃掉的未必就是我;喝酒的人那么多,未必下一个垮掉的就是我。
当代劝酒文化是传统社会酒文化的变体,是强制性的政治行为内化到普通大众心中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或是一种政治。只要酒的“政治液体”身份还在,酒桌的“权力场”还未消除,敬酒劝酒的习俗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Ⅳ 中国酒桌上的劝酒文化,为何不喝就是说不给面子
从古至今,酒宴、酒局都是官场和商场上必不可少的社交场合。哪怕是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逢年过节或者遇到什么大喜事的时候,都会摆上满满一桌酒席,宴请宾客,力求宾客们酒足饭饱。渐渐地,酒桌上的文化便也开始形成了。而酒桌之上最为常见的就是这个劝酒的礼仪,如果遇到他人劝酒的时候,推拒不喝就是不给他人面子,而不知道回敬他人也要被人诟病不懂人情世故。
三、劝酒演变从敬酒到劝酒,其实这种酒桌上的文化是一直在传承和发展的。就像开头讲到的,抛却政治因素和利益因素不讲,普通人的生活也是会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酒宴的。因为劝酒一开始就带着强制性的色彩和不好拒绝的色彩,因此它演变至今,依然更多被人们当作社交的工具,色彩也自然延续了下来。不过含义有所不同,现在更多是作为人情世故的一种表现,遇到他人劝酒,不能驳了他人面子,不然就是不懂世故不懂社交。
Ⅳ 酒桌上互相劝酒是为什么
中国酒文化可能博大精深,但我现在只想知道酒桌上互相劝酒是为什么?明明有些人觉酒是一种非常难喝的饮料,为什么还要互相灌呢?
关于这个问题“知乎”上有很多深刻的观点,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1
本质是等级秩序。
敬酒与劝酒文化都是在不断地确定自己的身份与位置,上级劝酒下级,既是施展权威。
下级不喝就是对权威的挑战,这种不服从会让高位者觉得失去了掌控感,觉得"没面子"。
下级向上级敬酒则是确认自己的从属地位,一般要多喝两杯才能体现对方地位比自己高,而上级则可回敬可不回敬。行为并不是平等的。
逼酒从来都只有长辈逼晚辈,上级逼下级,甲方逼乙方,饮下的酒精越多,权势越小,地位越低。
既存等级秩序的崩溃。也正因此我们才需要这么多的活动不断地巩固自身的身份认同。这本身反映了人对于等级秩序的渴望。
革命带来的平等主义风气和重建等级秩序的需要之间产生了矛盾,最终在混沌之中孕育出了当代的酒桌文化。
2
中国社会长期是层级社会,是没有个人主义传统的,个人必须社区化或者官僚科层化生存。对于底层人来说,他们需要某种身体上的受损付出以获得信任,而对于高层来说,他们顾忌的是面子,但愿意用自己的“出丑”来获得信任。那么酒桌的酒精文化则完美地满足了这两点,酒精既可以伤害人的躯体,同时醉酒也容易出丑,酒精是一个完美的“统筹物”。在当下中国,军队是最严格的等级化组织,而商场官场则是科层化社会,乙方有求于甲方,下级献媚于下级。而在酒桌文化之后,中国人是厌恶喝酒的,他们大部分不愿意将酒精延续到家庭餐桌。
酒文化的本质是地位确认,权高者合理伤害下属。
你见过科员逼着局长喝酒的吗?
3
朋友亲戚之间虐和自虐
业务关系不够,只好用酒联系
上下级管理,沟通不好,只好用酒沟通
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文化
4
控制。
连一件能让你兴奋、让你迷糊、让你呕吐、让你失去意识最终会让你失去健康的事,都能通过一些“道德、情理、感情、做人、社会”等等堂而皇之甚至听着言之有理的屁话,来控制得你不得不做,做多做少做到什么份上都由对方的嘴说了算
然后如果你没本事反过去这样对别人,你就是无能,就不能保护自己以及维护自己的利益,就是没有真正社交参与社会,就是不理解或不能融入社会,就得不到所谓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某些机会等等??
如此而已。
我不知道外国是什么样,但感觉得到世上有两种酒文化,一种叫酒文化(或者叫社交),另一种叫中国酒文化(或者叫以社交或情感为名,实际上是对本应是纯个人行为的控制活动)。
只要这种中国酒文化还存在,中国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所谓平等交流或交往,至少从个人层面是如此。
只要这种所谓文化或所谓社交还存在,什么自由什么平等,屁。
5
中国的酒文化就是自虐和虐待的文化,通过虐待别人,获得成就感和主动感,通过自我虐待以视臣服,这都是人性最恶劣的一面。而且一个地方越喜欢拼酒,一定是经济不发达,人也比较懒,人也是不讲道理的地方。。
6
中国人喝酒自古有侠义精神,不干不敬,像梁山好汉都是大碗大碗的饮。而西方人更注重高雅,慢条斯理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归根结底,这应该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吧。
7
国内的饮酒文化,从何时起变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我们不清楚。然而究其本质,就是一种好勇斗狠、自戕以显诚勇的行为,犹如上梁山必须要交投名状,敢喝才真诚,喝到自己偷偷去厕所吐,才见真心。总而言之,就是一种以酒为媒介的类似血盟的仪式。
8
中国文化含蓄内敛,说话喜欢隐藏真实意图,难以准确把握到对方的目的,而大家普遍相信酒后吐真言,所以酒文化中灌酒直到灌醉为止也是出于这个目的。而且酒后容易失态,本性易露,既可以观察对方的为人,也更容易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在心理上,有过一起丢人、出丑、打架或犯错的经历,就很容易培养友情,拉扯出关系来。在长时间的酒文化演变中,灌酒已经慢慢成为一种习俗。喝酒本身已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延续和拓展社交关系,加深人情,并不再是为了喝酒取乐。也许只有那种一个人独饮才算是在品酒吧
以上种种观点虽然深刻,但我想也很难完全涵盖得了几千年的中国酒文化的!
其实就是酒是一面关照人性的镜子。
《说文解字》上说得好,“酒”是一个转音字,转自“迁就”的“就”,“酒者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也就是说,我们很难单纯的说酒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要看什么人来喝它。一个真正的豪迈侠义之人,他喝酒,“三被吐然诺,五岳倒为轻”。那种忠肝赤诚,让酒越喝越好;但是一个小人,谄媚,勾心独角,那么酒就有可能越喝越坏,甚至在古代的政治纷争中,用来毒杀人的也是鸠酒。
所以今天我们拥有这么多的酒,是否应该回头应召下自己的性情?不要忘了许慎的那句话:“酒者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今天可以选择的空间多了,人的性情还会和酒去融合吗?我们真的还能由酒去点燃我们之间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敬重,让中国人的气质在酒香中发挥得更好吗?
Ⅵ 中国的劝酒文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我认为中国劝酒文化绝不仅仅只是个礼仪性的东西,而是有非常明确的实际功能的,具体而言,要实现两个目的:服从性测试;诚意测试。
指的是劝酒者通过观察你是否服从他要你继续饮酒的指令, 观察你能不能为了“场面”伤害自己身体,来判断你对其的服从程度。听着好像很扭曲,但其实这是一种最典型的权力的彰显方式。尤其在掌权者自感权力并不稳固的时候,他往往需要周围人反复以各种“确权”的仪式让他确信自己权力在握,对方被逼喝酒的窘态,是权力持有者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
诚意测试,指的是劝酒者时刻在观察被劝者是否能够放下心防和体面,向劝酒者及旁观者展现丑态。维系一段关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醉酒就是这种代价。醉酒后的丑态是一种小剂量的抵押物,在人和人之间还不能完全信任,但又需要建立合作关系的时候。
Ⅶ 在中国,为什么劝酒文化如此盛行
明知道有些人喝了不舒服不情愿却还要劝酒,这就是让身体买单,纳的投名状。你只有真正不舒服了,完全受制屈服于那些长者、权威的权势,在酒桌上喝下不情愿的白酒,承受身体心理的不舒服才能加入他们的圈子。
这也可以说是我们东方古国的专制文化和等级服从意识的一个典例。在民间也有一种喝酒的小调:“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整个小调围绕着感情而展开,由此可见,人们通常认为喝酒越多代表彼此的感情越深厚,人们是借酒来衡量彼此之间的感情,这也是大多数人的一种信念,这也呼应了前面所说的“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心情~
Ⅷ 中国劝酒文化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
1.服从性测试
通过你是否服从劝酒者要你继续饮酒的指令, 来观察你是否肯为了“场面”伤害自己身体。听着好像很变态,但其实这是一种权力的彰显方式,对方被逼喝酒的窘态,是权力持有者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
对显而易见的荒谬表示服从,才是服从性测试的核心。
2. 诚意测试
指的是劝酒者时刻在观察被劝者是否能够放下心防和体面,向劝酒者及旁观者展现丑态。维系关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醉酒的后果就是这种代价。醉酒后的丑态是一种小剂量的抵押物,在人和人之间还不能完全信任,但又需要建立合作关系的时候,是某种意义上的诚意测试。
至于这个传统的来源,有人认为这是下层军队文化的杂交物,理由是中国酒局对于高度蒸馏烧酒的偏好,和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偏好黄酒完全不同,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中国的“商”许多是从“官”变来的,而中国的“官”又是从“军”脱胎而来的。而权力等级体系体现的最淋漓尽致的,必是军队无疑。
03
大部分的中国式酒桌,是场权力的游戏
似乎酒桌上有一条隐形的战壕:一边要被敬,一边要管陪。被敬的不想喝,被陪的也未必爱喝,但是一旦开了场,就务必要让对方喝下去。就像一边是盟军,一边是轴心国,你也不想死,我也不想死,一开战都要冲上去杀死对方。可更多的酒桌,喝的不是情分,拼的不是实力。
你看得到干掉的白酒,看不到干掉的尊严。
归根结底,大部分的中国式酒桌,是场权力的游戏。强者用逼人喝酒彰显权威和控制力,弱者用自虐式主动喝酒表白忠诚和服从。这里暗含着大部分人都没意识到的逻辑:人最重要、最宝贵的是健康,喝到吐了还在喝,好比是递了一张投名状、归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