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分析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中国化原因:
1、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怎样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
2、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オ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征,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可题。洋八服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1)立足国情是对待外来文化的什么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最根本的一条,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对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弥足珍贵。
2、立足国情,贴近实际,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强调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3、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既反对脱离国情的教条主义,也反对否定理论指导作用的经验主义。
㈡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以祖先传下来的优秀文化为主要目标继承和学习,对于外来优秀文化吸收加以利用,让两者相结合,然后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的发展,推出新的中华文化,让其成为优秀的中华文化!
在把握好中华文化的发展的同时,已不能忘记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借鉴各国文化,满足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的同时,立足于民族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盛宴当中博采众长!
㈢ 未来,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进一步发扬中华文化
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促进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文化适应当代的时代内涵,实现创新性发展,接着,就是要使传统文化与我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发展处符合我国人民需要的文化,最后就是要在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又要面向世界,向世界传播出我们国家的声音,努力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转型文化强国,提高民族自信。
㈣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屏弃 要1000字!!!可以写吗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积极吸收、消融外来文化的过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展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和兼容并蓄的特质。
中国一开始便以富饶的东方农业大国的面目出现。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在思想文化领域,儒家学说在绝大部分时间内占据着封建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并和中国原有的道家、法家思想等以及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等相互吸收而浑然一体,逐渐融合成为恢宏磅礴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凝结、沉积为共同的民族社会心理和文化心理,成为中华民族共同遵行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从秦汉到明清,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曾与中亚、西亚的草原文化(即西域文化、契丹、蒙古和阿拉伯文化)以及南亚次大陆的佛教等异土文化进行过长期的冲突和交流,但中国原土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基本风范和稳定的精神结构,并吸收和改造了异质文化的一些因素。一些外族入侵中原之后,固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一定的军事优势乃至政治优势,但在文化上却总是被消融。
犹太文化的凝聚力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罕有匹敌。但就是这个犹太文化,在传入中国后却被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消弥于无形。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曾在世界上显赫一时,所向披靡,进入罗马帝国,促成了罗马家族制度的崩溃。但是它于明末清初进入中国时,一方面未能撼动中国的宗法家族制度和原有文化体系,相反地,基督徒不得不服从中国的家族制度和儒家的纲常伦理。
古代中外文化最为壮观的一次冲撞和交汇是佛教传入中国。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原有文化对佛教文化具有排斥抵制的一面,但更主要表现为对佛教文化的积极改造和吸收。在中国原有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由浅入深地影响和渗透的过程中,后者的本来面目逐渐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原有文化在影响和改造佛教文化的同时,也从佛教思想中吸取了大量养料。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这种吸收、消融外来文化的能力,保证了中国历史的延续性和民族心理结构的稳定,使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先忧后乐的责任感,积极进取精神,爱国主义等优秀成分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并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财富。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吸收和融合,不断地补充和丰富自身,在古代的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着世界文化系统中的领先地位,并使中国文化成为举世唯一的虽历数千年行程而亘绵不绝的悠久文化,创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明清以后,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在自然经济基础上成长的维持封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传统文化也开始走向停滞、僵化、没落,特别是近代以后面对大量涌进的先进的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已失去吞吐百家的能力和兼容并纳的胸襟,乃至陷入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封闭保守状态,成为民族的沉重历史负担。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才重新走上人类文化发展的大道,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表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已经用开放的眼光,积极的态度加入世界规模的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已经能够自觉地、有选择地吸取利用当代西方文化及其发展的新成就,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和发展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