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酒的发源地在哪里
中国酿酒的历史悠久,传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最新考古资料,中国最早的酒与酒器发源于贾湖村,被称为“贾湖文化”。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处的贾湖村,总面积为5.5万平方米,从1983年开始试掘至1987年5年内共进行了6次发掘。贾湖遗址文化时代距今约9000——7800年之间,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址。贾湖遗址文化层厚约2米多,一般为三层,共发现房屋建筑遗址45处,灰坑和窑穴370多个,陶窑9座,墓葬349座。出土石器千余件,以农业工具为主。出土的陶器也非常多,有夹砂陶、泥质陶和夹炭陶,有的还夹有蚌片和云母片。以红陶为最多,还有褐陶和灰黑陶。器类有鼎、罐、甑、壶、钵、碗、盆、杯、勺、器盖、陶锉、纺轮和网坠等炊具、饮食器和陶制工具等。经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贾湖遗址主要发掘者张居正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着名教授、博士特里克.麦克戈温合作,通过对出土陶器上的附着物进行研究证明: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确认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酒,并在美国复制成功。据新华社电讯称,有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等共同出资研究的一项结果表明,在迄今为止出土人类最早的可吹奏乐器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贾湖人早在9000年前已会酿酒的科学证据。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是如何酿酒的呢?2000年10月,张居正教授陪同外国考古学家对贾湖遗址进行了现场勘察,在出土器皿里的残留物中,竟然发现含有酒的成分。于是他们带着疑问把收集到的16个极有研究价值的陶器皿碎片带回去进行详细的研究,考古学家们经过长达四年的时间对这些陶器皿残片中的残留物进行了分析鉴定,确定了残留物中包含的成分应源自大米、米酒、葡萄酒、葡萄鞣酸以及草药的混合物,另外还含有山楂的成分。研究小组得出的最终结论认为这些分析数据最直截了当的解释是:贾湖遗址出土的器皿中装有一种经过处理的饮品,它的成份酷似现代酿酒的发酵成份。由此美国波士顿大学考古系主任朱莉.汉森认为,发酵饮料源自中国。这一重大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报》上,也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国家。另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美国特拉华州一家酿造厂总裁萨姆加拉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古学人类学专家特里克.麦克戈温合作,使用大米、山楂、葡萄、菊花等复制出了类似贾湖遗址出土的残留物配方,并证明这是一种酒精饮料——啤酒。此前学术界多认为中国的酿酒历史不早于仰韶文化时期,现在通过对贾湖文化遗址的研究看来,这个观念应该作古了,中国人掌握酿酒技术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据此我们可以说贾湖遗址出土的这些文物,应该是中国乃至世界迄今最早的酒与酒器。
㈡ 酒最先是在哪里,怎么发明的
酒的历史
酒是什么时候,由谁发明的?实在抱歉,我只能回答说:不知道。这样讲,未免会使你失望,那咱们就讲讲传说吧。在中国,相传是夏禹的五世孙杜康最早造酒的,离现在约有4000 年了。在西方,则另有一说:大约在五六千年前,人们常用麦芽煮粥,吃不完的剩粥便倒在一个地方,结果倒剩粥的地方,经过自然发酵,居然生成了芬芳的液体。有一个饿汉经不起芬芳液体诱惑,竟去喝这发酵的液体,才喝了一口,便发出赞叹:“味道好极了!”这液体,便是酒。现代的酒中,啤酒是用麦芽做的,那么,饿汉喝的美味液体,就应该是最早的啤酒了。
这饿汉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可能是中东一带的人吧,因为早在公元前2000 年以前,埃及和巴比伦等地的人民就大量地用大麦来酿造味道极淡的啤酒了。甚至,啤酒还出现在古老的汉漠拉比法典中:“卖11 串酒的,如果不按规定用谷物交换,而擅用银钱代替,或有缺斤减两的,罚被丢人水中。”“犯人出现在啤酒店,若未通报逮捕,判处店主死刑。”“出家修行的人到啤酒店喝酒,处以火刑。”
这么说来,啤酒是发源在外国的了?那倒未必,早在30U0 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使用麦芽酿造甜酒的成熟技术。至少应该说,我国也是啤酒的发源国之一。
不过,尽管有着前面那么一个传说,一般人们总认为:葡萄酒的诞生早于啤酒。因为葡萄的皮上有酵母,当果实破裂,果汁和果皮接触的时候,如果温度适当,就会自然地进行发酵而变成酒,这个过程比麦芽变酒更为简单些。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000 年或更早的时代,近东地区就已种植“威迪斯威尼非拉”。就是可以用来酿酒的葡萄。后来,种植葡萄的方法和葡萄酒的酿造技术才传到欧洲大陆。
葡萄酒在中国的历史就比较短了。大约在公元前100 多年的西汉武帝时,葡萄由张骞从西域引进,最初在我国西北栽培,后来才传播到各地。开始人们只是把它当作水果食用,大约到东汉晚期才用来酿酒。即使到了那时,葡萄的栽培也还不普遍,葡萄酒还是一种很珍贵的酒,据史书记载,东汉灵帝时有一个得宠的宦官张让,因为扶风地方的孟伦送给他一斗葡萄酒,就将孟伦提升为凉州刺史。一直到唐代,尚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佳句,可见葡萄酒仍被视作为佳酿美酒。
经得起考证的中国发明最早的酒,恐怕要算黄酒了。酒,早时因其产在古属越地的绍兴一带,也称越酒或绍兴酒。由于它越陈越香,加上历史悠久,故又称绍兴老酒。
据日本的西园寺公一先生考证,黄酒已有4000 余年历史了。春秋战国时代,越地饮酒的风习,已很普遍。也许,读者都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灭吴的故事吧。勾践被吴王差放回越国后,看到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后,人口已大大减少,便订出几条奖励生育的办法,其中一条就是:老百姓养了孩子后,地方长官应发给酒以作奖励!据说,勾践在出兵灭吴前,还下令将酒倾倒在河中,令士兵饮河中之水,结果士气百倍高涨,无往不胜,很快就拿下了吴国的都城姑苏。
㈢ 早酒文化是哪里的
早酒文化是湖北的。湖北的早酒文化远近闻名,这是因为湖北属于长江水系,平原湖区广阔,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水路交通很繁华,自然也诞生了不少码头文化。
喝早酒是湖北省荆州市的习俗,是因为以前荆州是长江主干道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码头,大量的当地男人都以在码头上装卸货物为生。
为了不耽误白天行船,那些装卸工人几乎都在夜里工作,一直到天亮才收工。为了白天能好好睡上一觉,大家通常就会在早上收工之后去喝点酒以帮助睡眠。
酒文化
酒要喝好菜要吃好。是湖北人春节聚会酒桌上常说的一句话。林可是土生土长的湖北武汉人,他说,湖北人的酒桌融合东西南北的风格,年饭的桌子上常见的本地白酒品牌酒有白云边稻花香等。他介绍说湖北的早酒文化比较有特色。
湖北很多地方都有喝早酒的习惯,其中以荆州最甚,吃早餐湖北叫过早,配小菜喝小酒湖北本地人介绍说,喝早酒是湖北一些地区流传广泛的习惯,和广州人喝早茶武汉人吃热干面一样稀松平常。不到七点开喝而且大多还是高度数的白酒。
㈣ 中国酒文化发源地是哪里
杜康仙庄是酒祖造酒遗址,是酒文化发源地。“杜康仙庄”为周平
王封赐,位于洛阳东南50公里杜康村。是全国少有的酒文化研究中心和
旅游圣地。
杜康仙庄有16个酒文化自然景观和22个酒文化人文景观,山
门是琉璃瓦的朱红门楼,进入庄内有杜康祠,
爬山碑廊,雕栏池,樱花
圆和七贤台。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酒文化博览中心,
内里分设“中国酒类博物馆”,
“中国酒
类包装装潢馆”,“中国酒史工艺馆”,“中国酒类史料馆”。它是一座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宝库。
㈤ 酒文化的起源地在哪里
酒,中国,这是两个几乎划上等号的标签,中国的酿酒史,具体开始时间没有定论,一种观点是新石器农耕时代就有了,一种观点是黄帝造酒,还有一种比较出名的说法说杜康造酒。
㈥ 山西的酒文化发源地是哪里
山西的酒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类文明。山西汾阳杏花村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诗酒天下第一村”的美誉,是汾酒与酒文化的发祥地。
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历史人文环境、神奇独特的酿造工艺,积淀形成了汾酒文化丰厚的底蕴。
㈦ 中国酒的历史,源自哪里,有何发展
酒的起源
酒的起源,我国古籍记载各不相同,一说源于轩辕黄帝,一 说始于禹时仪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酒的起源是经历了一个从自然酒过渡到人工造酒的过程。
我们知道,凡是含有糖分的物质,如水果,蜂蜜、兽乳,很 容易受到自门然界中的发酵微生物的作用而产生酒。所以,不少人认为:最原始的酒,应该是由含糖水果自然发酵而成。这在古人 的笔记上屡见不鲜。众所周知的猿酒当是自然酒之一。
第一代人工饮料酒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先进入游牧社会,然后再进入农业社会 的。人类最早的人工饮料酒的发明,则是游牧时代用兽乳酿造的乳酒。因为兽乳中含有乳糖,能自然发酵生成乙醇(酒精)。这种 乳酒,古称醴酪(《周礼、礼运篇》)。也就是说,第一代人工饮料酒,不添加任何糖化发酵剂,全靠自然形成。今日的内蒙,西 藏、青海等地的少壮民族,仍保留了这种兽乳制酒的习惯。这大约是距今7000到1万年以前的事。
第二代人工饮料酒(发酵酒)
我国回第二代人工饮料酒是加了糖化发酵剂来酿成的,又称人 工发酵酒(针对非蒸馏酒而言),亦简称发酵酒。所加的糖化发酵剂,就是大家热悉的曲蘖。这是我国的一大特点,它又分为天然 曲蘖酿酒和人工曲蘖酿酒两个阶段。
(1)天然曲蘖酿酒(第一阶段)
用天然曲蘖酿酒是第二代人工饮料酒的第一阶段。出现在农 业产生前后。我们祖先因认识到野生植物的淀粉种子可以充饥,便搜集贮藏以备冬用。诚然,农业社会出现以后,贮藏的谷物就更 多。由于当时保存的方法原始、粗放、条件差,谷物在贮藏过程中受潮发芽,长霉的现象比较普遍,吃剩的熟谷物也会发霉,这 些发芽长霉的谷物,形成了天然的曲蘖,遇到水以后,自然会发酵生成酒。为此,必然启示人们模拟。从而懂得和掌握了制造曲 蘖的方法,并用于酿酒。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曲蘖是不分家 的,是混合在一起的。《淮南子》提出:清酿美酒,始于耒耜。”也就是说酒源于农 业之初。
(2)用曲作酒,用蘖作醴(第二阶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酿酒技术的进步。到了农耕时代的 中、晚期,曲蘖分为曲、蘖(谷芽)、黄衣曲(糖化用曲、酱曲、 豉曲)。于是,人类把用蘖酿制的“酒”称为醴,把用曲制作的酒 方称为酒。也就是说,第二代人工饮料酒发展的第二阶段,实现曲、蘖分家。
醴盛行于夏、商、周三代,秦以后逐渐被用曲酿造 的酒取代。至于曲蘖分家的具体时间,可能在阶级社会的商周时期。
为什么用蘖作醴的方法会被淘汰呢?正如明代末宋应星指出的 那样?“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致失传,则并蘖法亦“亡”(《天工开物》)。从发酵原理来看,蘖(谷芽)是单边发 酵,在发酵过程中,仅起糖化作用;因此,醴中含乙醇量很低。而用曲制酒,则是边糖化边酒化的复式发酵,亦称双边发酵;所 以,酒中的乙醇含量较高。从生产技术的角度判断,用曲制酒的方法,比用蘖制醴要先进得多,必然要淘汰用蘖作醴的方法。
中国是啤酒的发源地之一
啤酒是用麦芽酿造的。我国用蘖(谷芽)造酒(醴)的时间, 与巴比伦用麦芽造啤酒都同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已无法查考。可以肯定,巴比伦人因没有发明创造出酿 制高度粮食酒的方法,保存了啤酒的生产方法。而中国,如前所述,发明了曲,淘汰了蘖这一方法。
粮食酒出现的年代
我们平时所指酒的起源,系指粮食酒的出现,也就是发酵酒 的出现。第二代人工饮料酒的出现,应在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 7000年。因为,这时人类社会已进入以农耕为主的原始社会,这 已从地下出土的大量饮酒、酿酒器皿中得到证实。
曲和发酵酒(第二代酒)的发展
曲是一种利用固体培养物保存微生物的好方法。在干燥条件 下,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活性容易保持不变。这种方法的原理,一直延用到今天。
曲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贡献,19世纪传入西 方,不仅改变了西方自古沿用麦芽糖化谷物,然后再加酵母菌发酵成酒的方法,还奠定了酒精工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曲给现代发酵工业和酶制剂工业带来了深远影响。
根据殷墟的发掘,发现了用大缸酿酒的酿酒场所,其规模相 当可观,可以判断,酿酒技术已有较大的进步。史家记载的“纣为酒也、同船糟丘而牛饮者,3000馀人为辈”虽有夸张,确实反映了酿酒业的规模。
到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建立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酿酒业也有了更大的进步。不但设立了专门机构,指定专职官员来管理酒的生产,还制订了酿酒的工艺操作,这些都促进了酿酒技术的发展。
到了秦汉、酿酒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一是研究原 料,并进行分级;二是曲的品种迅速增加,仅汉初杨雄在《方言》,中就
记载了近10种。最初人类用的是散曲,至于大小曲出现的时间,一般认为大曲是秦汉以前,而小曲稍早,当在战国以前。
西汉的制酒方法是:“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酒六斛六斗。 其配方与今日黄酒的配方比例比较接近。
到了公元5世纪,北魏贾思勰在其编写的《齐民要术》中, 系统而又详尽地总结,记载了各种制曲的方法,酿酒的操作、工艺规范。这些技术很快传到朝鲜、日水、印度支那及南洋等国。 日本三大酒神庙之一的山松尾神社,就是公元701年由一个姓秦的中国酒师建造的。尔后北宋窦革的《酒谱》,朱翼中的《北山酒经》等都系统地 总结与记载了大量的制曲和酿酒的工艺方法,如酒坛内部涂蜡或漆;新酒必须杀菌,煮酒用松香,黄蜡作消泡剂; 榨酒用压板, 装坛酒应满;制曲原料不蒸也不煮,用生料,上次老曲涂在生 (新)曲外面(类似按种)等等,这些都说明酿酒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
北宋的又一大进步是红曲的发现与应用。明代李时珍和宋应 星分别在《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以上所述的酒并不是蒸馏酒,全都是发酵酒,也称酿造酒,即属今日黄酒的范畴,放不赘述。
第三代人工饮料酒——蒸馏酒的出现(唐代)
蒸馏酒今多称为白酒,又叫烧酒。这是我们祖先为了提高酒 度,增加酒精含量,在长期酿酒实践的基础上,利用酒精与水沸点不同,蒸烤取酒的方法。蒸馏酒的出现,是酿酒史上一个划时 代的进步,是我国的第三代酒。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中外学者都想弄清,至今仍在探索之中。大多数的西方学者认为,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蒸馏技术和蒸馏酒的国家。因为蒸馏技术与我国古代炼丹术有密切的关系,一旦掌握了蒸馏方法,必然 会运用到酒的蒸馏上。单就蒸馏技术来看,我国至迟应在公元二世纪以前便掌握了。那么,我国蒸馏酒的出现应在何时呢? 过去,由于受李时珍“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
保存了啤酒的生产方法。而中国,如前所述,发明了曲, (《本草 纲目》)的影响,不少同志误以为始于此。进而由此伴生了“烧酒西来说”,或曰“外来说”。关于这个问题,李时珍本人也不能自圆其说,他在这之后的葡萄酒条中写道:“有如烧酒者,有大毒。 ……烧者取葡萄数十斤,同大曲酿榨,取入甑蒸之,以器承滴 露,红色可爱,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高昌始得其法。”唐破高昌 当在贞观14年(公元640年),一唐一元,相差竞达六、七百年。为此,拟稍详叙干后。
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已经否定了“蒸馏酒始于元朝”之 说。北宋田锡的《麴本草》中便记载了一种酒是经过反复二至三次的蒸馏而得到的美酒.度数较高,饮少量便醉。说明此时我国 已懂得蒸馏酒的制作方法。1163年南宋吴误的《丹房须知》上也记载了多种类型完善的蒸馏器。同期的张世南的《游宦纪闻》卷 五也记载了蒸馏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情况。1975年河北承德憾青龙县出土的一套
金代铜烧酒锅的年代.最迟不超过1161年。敦煌 壁画中的西夏酿酒蒸馏壁画也可证明,十世纪以前,即北宋以前,我国已出现了蒸馏酒,这己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如前所述、公元640年唐太宗时,我国新疆地区便会制作蒸馏 酒了;故“唐破高昌始得其法”,说明唐代已出现了烧酒。也就是说,我国在公元七世纪便有了蒸馏酒。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心芳先生在《曲蘖酿 酒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指出,唐代可能出现蒸馏酒。这个判断不仅与前述的“唐破高昌始得其法”是相印证,而且大量的唐代文献也说明了这一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805~?)亦有“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之名句。李肇的《国史补》也记 载有剑南之烧春等等。以上是从蒸馏酒的名称来看。从蒸馏工艺来看,唐开元年间(713~755),陈藏器《本草拾遗》中有“甄(蒸)气水”,“以气乘取”的记载。此外,近几年来出土的隋唐文物中,还出现了只有15~20毫升的小酒杯,如果没有烧酒,肯 定不会制作这么小的酒杯。
这些都充分说明,唐代不仅出现了蒸馏酒,而且比较普及。正如朱宝镛教授最近指出的那样:“西南地区可能先有烧酒,所以雍陶喝到了成都烧酒,连长安都不想去了。”(1981年《对外贸易》第四期)、
这个判断也是正确的。从已发现的文献记载来看,贵州少数 民旅彝族文献《西南彝志》第十五卷《播勒土司·论雄伟的十重宫殿》
在论述隋末唐初的这件事时曾说:“酿成纯米酒,如露水下降。”这就是简单的蒸馏酒工艺的记载。《西南彝志》的记载,与唐太宗破高昌时的“用器承取滴露”,《本草拾遗》和元代《饮膳正 要》的“用好酒蒸熬取露”等记载,恰相呼应。因此,唐代出现了蒸馏熬酒已无庸置疑。
㈧ 中国酒文化发源地》
一 酒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我国酒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对此,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酒有丰富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最早出现的酒,是天然果酒,也称之为天然酒。由于在天然野果中含有能够发酵的糖类,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可以产生一种具有香甜味的液体,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天然果酒。而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谷物酿酒取代了天然果酒,这才标志着酒已经开始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物质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人类已经有了自觉饮酒需求。酒到底产生于何时?最早产生年代已很难考证。
先秦文献中关于仪狄和杜康造酒的说法,可以说明酒的酿造在夏朝就已出现,我国酒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从自然酒到人工造酒,从简单的自然发酵酒到蒸馏酒,从原始低劣的酒到现代酒的漫长的发展过程。总之,酒同中国文字的历史一样悠久,是先民文化创造的结晶。酒早已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内容,而且成了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酒和饮酒,都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 我国古代酒的品类、名酒
酒品种繁多,大体上可分为:直接发酵的果酒、发酵压榨酒和蒸馏酒三大类。
从酒带不带酒糟看,可分为浊酒(带糟的酒)、清酒(不带糟的酒);从酒的浓淡看,有质厚的酒、质薄的酒;从口味上看,有甜、苦、辛辣等品种;从原料来分,则有以粮食作物酿造的酒和动物乳酿造的酒,还有用果品、药草等酿制的酒的区分。
夏商时代,传说中的杜康所作的“秫酒”,大概是我国最早的名酒了。周代,酒已有了明显的品类、等级之分,酒名也多了起来。见于《周礼》的就有“元酒”、“清酌”、“醴”、“粢醍”、“澄清”、“旧泽”等。
在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都往往借酒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宏伟抱负和豪情壮志。诗人李白一生嗜酒,被郭沫若先生称为生于酒而死于酒的诗豪酒仙。
㈨ 中国古代白酒最初是源于哪里
历史上,中国白酒亦被称为烧酒、高粱酒、白干酒等。称白酒,是因为其酒无色……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用白酒这一名称代替了以前所使用的烧酒或者高粱酒等名称,白酒起源于何时何地?
明清时代的烧酒还只局限在平民阶层的饮用范围,清中期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白酒的饮用经济价值更合算。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传统的饮酒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最初,烧酒为人所抵触的原因是酒度高,后来人们逐渐接纳了高度酒。正如清代着名学者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道:“既吃烧酒,以狠为佳……”。
对白酒起源的探究,有利于白酒文化的自身价值的提升与传播,相信随着文物的不断发掘,还有历史学家的不断努力,白酒起源于何时何地会越来越明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