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凤为雄,凰为雌,那风凰为什么是一只鸟,又为什么生了一男一女后叫龙凤胎而不叫龙凰胎
凤凰1.【传说中的神鸟】
凤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鹍鸡等,又叫不死鸟、火之鸟、长生鸟、火烈鸟,是传说中的一种瑞鸟,是四灵之一,百禽之王。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 它跟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龙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自古以来凤凰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凤凰的形态
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凤鸣
据现存文献推断:凤鸣如箫笙,音如钟鼓。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雌雄和鸣曰锵锵。
凤凰起源概述
凤凰的起源约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很多鸟纹是凤凰的雏形,距今约6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双鸟纹的雕刻形象,这双鸟纹应是古代凤凰的最早记载。
根据神话传说,凤是从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成。
《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有一种五彩鸟,有三种名称,叫皇鸟、鸾鸟及凤鸟。
《山海经·南次三经》记载一种鸟,样子像鸡,有五彩的花纹,叫凤凰,说明凤凰的形象一开始便是很美丽的。
《诗经·大雅·卷阿》:“非梧桐不栖息,非竹实不吃。”
《大戴礼·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长。”
《毛诗陆疏广要》:“龙乘云,凤乘风,……众鸟偃服也。”
凤凰传说
要谈凤凰的起缘离不开龙,从出土的各种动物化石中,从未发现过龙和凤的化石标本。那么,龙凤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轩辕黄帝统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个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黄帝打算制定一个统一的图腾(类似现在的国旗,或者说是国家的标志)。在原来各大小部落使用过的图腾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图腾——龙。
那么凤凰又是怎么来的呢?‘龙’的图腾组成后,还剩下一些部落图腾没有用上,这又如何是好呢?黄帝第一妻室嫘祖是一位绝顶聪明的女人,她发明了养蚕,给黄帝制作了衣冠,发明创造了许多东西。嫘祖受到黄帝制定的新图腾的启示后,她把剩余下来各部落的图腾,经过精心挑选,细心端详,也仿照黄帝制定的龙的图腾的方法:孔雀头,天鹅身,金鸡翅,金山鸡羽毛,金色雀颜色······组成了一只漂亮华丽的大鸟,嫘祖叫来黄帝另外三位妻室征求她们的意见,方雷氏是个有心计的女人,她对嫘祖说:“姐姐,你组成的这只大鸟像只美丽的大公鸡,可就是个单身汉,水中的鸳鸯还是成双成对呢?”一席话提醒了嫘祖。当时,彤鱼氏,嫫母也齐声叫好,都说方雷氏说的有道理。她们姐妹四人,一齐动手,把剩余下来的,没有用到‘龙’图腾上的其它小图腾,很快地组成了另一只华丽的大鸟。正好和嫘母组成的大鸟配成一对。可是,把它们叫什么名字呢?这下可把黄帝四位妻室都难住了。最后,她们还是请来老谋深算的风后、造字的仓颉。叫他俩给这两只大鸟取个名字。风后看罢,哈哈大笑说:“黄帝制作了一条‘龙’,世界上各种飞禽走兽中找不到它,你们四人又制作了两只大鸟,空中飞翔的鸟群中也找不到它。这就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吉祥物”。仓颉全神贯注,一直在详细地观看这两只鸟,一句话也没有说。直到嫘祖问他时,仓颉把早已在脑子想好的名子脱口而出地说:我看就叫‘凤’和‘凰’。凤代表雄,凰,代表雌,连起来就叫凤凰”。
“好!我赞成,就叫凤凰”。
原来,谁也没注意到黄帝早已站在他们身后,倾听着他们各种议论。现在黄帝既然赞成叫凤凰,就请黄帝最后作决定,黄帝沉思了半天,才说:“龙凤在世界上生存的飞禽走兽中没有它们,谁也找不到,它的高贵处就在这里。我看,还是风后说的对:这两种图腾谁也不会伪造,给后世的子孙万代也立下规范。我同意,‘龙凤’就正式定下来,作为新部落统一联盟后的新图腾”。这就是“凤凰”的来历。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都接受了龙凤的神话传说,龙凤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物,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广大人民也把龙凤作为吉祥物。所以,中国人走到哪里就把龙凤带到哪里,在世界各地只要发现龙凤,就有中国人。
楚文化的图腾
楚人尊凤是由其远祖拜日、尊凤的原始信仰衍化而来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历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汉代《白虎通》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卞鸦·绛鸟》注曰:“凤凰属也”。可见,祝融也是凤的化身。楚文化遗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鸟身的图案表明,正是楚国的先民们以“人心营构之象”经历了对鸟的崇拜,由此开启了我国传说文化中“龙凤呈祥”文化渊源的滥觞。从图腾崇拜在氏族制时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点来看,凤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加以崇拜、尊爱便是必然的事了。
凤不仅是神鸟,而且还是楚族、楚国尊严的象征。楚人尊凤的影响便透到各个领域。如在楚国的文物中,凤的图像、绣像和雕像不胜枚举,楚人衣服上的刺绣图案也是以凤为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凤鸟双连环”、“虎座凤架鼓”、“凤龙虎绣罗禅衣”等,楚国的凤纹彩绘可谓千姿百态,无奇不有。
凤凰的象征
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凤其甲骨文和风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风的无所不在,及灵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为至高至大之意。
凤凰也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常和龙一起使用,风从属于龙,用于皇后嫔妃,龙凤呈祥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图腾。民间美术中也有大量的类似造型。凤也代表阴,尽管凤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将其看作阴性。“凤”、“凰”常见于女性名。
凤凰被认为是百鸟中最尊贵者,为鸟中之王(尽管她是虚构的),有“百鸟朝凤”之说。
按阴阳五行之说,凤色赤,五行属火,是南方七宿朱鸟之象。另也为中国民间指的四灵之一(《礼运》,龙、凤凰、麒麟、龟)。
凤凰华韵
在古代,凤凰是尊贵、崇高、贤德的象征,含有美好而又不同凡俗之意,人们出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把一些山川城邑以“凤凰”命名。
Ⅱ 为什么龙凤胎是一男一女龙跟凤不都是男的吗
题主说的确实是个问题,呵呵……凤凰本是合称,雄为凤,雌为凰,这跟麒麟是一样的。麒麟也是雄为麒,雌为麟。
秦代以前,“凤”和“凰”是一对,分雌雄。传说中“凰”染病而死,所以“凤”为了救活“凰”而答应了王母的要求,忍受万年孤寂,最后临死前化作一团火焰,把自己烧成了灰烬。最后,一只新的“凤”从灰烬中重生,因它对“凰”的爱万年不变、至死不渝,故而不但“凤”得到了重生,“凰”也重新复活飞来,二者又幸福的在一起了。这就是“浴火重生”的神话传说。
传说中,仓颉给黄帝建议了一种找不到的动物作为本族的图腾——“龙”,以突出它的神秘性与权威性。因为统一中国的是与黄帝部族同发源于相似文化带的先秦,秦始皇为突出自己的华夏正统地位,因此有意抬高了龙图腾的地位。秦始皇称帝,自称“祖龙”,因此“龙”在华夏图腾崇拜中第一次达到了顶级地位,象征着阳刚、霸权和威严。相对的,“凤”的形象则开始雌化、阴化。个人感觉,凤凰图腾的形象更多的是来自楚文化与古蜀文化的“三足乌”(鸟崇拜)与太阳崇拜。由于政治上属于被华族支配的从属地位,明显来源于古楚与古蜀文化的“凤凰”形象开始从属于象征华族正支的“龙”,因而慢慢雌雄同化了。为表明华夏一统的趋势,因此“龙”与“凤”开始同时出现,共同作为“龙凤图腾”而逐渐发展成为华夏多民族的共同图腾崇拜。
秦汉以后,“龙”与“凤”同时出现时,龙为雄,凤为雌;“凤”与“凰”同时出现时(双凤图案),雄为“凤”,雌为“凰”。
Ⅲ 凤凰是哪国人发明的
凤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鹍鸡等,在西方神话里又叫火鸟、不死鸟,形象一般为尾巴比较长的火烈鸟,并周身是火,估计是人们对火烈鸟加以神话加工,演化而来的。神话中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磐”。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鸟”的名称。是传说中的一种瑞鸟,是四灵之一,百禽之王。《大戴礼 易本命》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长。”《毛诗陆疏广要》释之云:“龙乘云,凤乘风,……众鸟偃服也。”它和龙一起构成了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 它跟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龙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自古以来凤凰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凤凰外形】
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凤鸣】
据现存文献推断:凤鸣如箫笙,音如钟鼓。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雌雄和鸣曰锵锵。
【凤凰的起源概述】
凤凰的起源约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很多鸟纹是凤凰的雏形,距今约6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双鸟纹的雕刻形象,这双鸟纹应是古代凤凰的最早记载。
根据神话传说,凤是从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成。
《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有一种五彩鸟,有三种名称,叫皇鸟、鸾鸟及凤鸟。
《山海经·南次三经》记载一种鸟,样子像鸡,有五彩的花纹,叫凤凰,说明凤凰的形象一开始便是很美丽的。
《诗经·大雅·卷阿》:“非梧桐不栖息,非竹实不吃。”
《大戴礼·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长。”
《毛诗陆疏广要》:“龙乘云,凤乘风,……众鸟偃服也。”
【凤凰的象征】
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凤其甲骨文和风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风的无所不在,及灵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为至高至大之意。
凤凰也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常和龙一起使用,风从属于龙,用于皇后嫔妃,龙凤呈祥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图腾。民间美术中也有大量的类似造型。凤也代表阴,尽管凤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将其看作阴性。“凤”、“凰”常见于女性名。
凤凰被认为是百鸟中最尊贵者,为鸟中之王(尽管她是虚构的),有“百鸟朝凤”之说。
按阴阳五行之说,凤色赤,五行属火,是南方七宿朱鸟之象。另也为中国民间指的四灵之一(《礼运》,龙、凤凰、麒麟、龟)。
在中国人的思想形态里,“凤凰”自古以来就是传说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据说凤凰能火中再生,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
●凤凰很早就出现在图腾之中,是殷民族的标志。《诗经》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殷始祖契的母亲简狄一次在河中沐浴,忽有玄鸟飞过,坠落一卵,被简狄吞食,因此怀孕生了契。契长大后协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地,赐姓子氏,尊为玄王。从此有了商民族,殷人以后就把玄鸟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玄鸟的形象类似燕子,后来随氏族部落的不断发展和融合,玄鸟逐渐演变成了有鸡冠,鹤足和孔雀尾巴的凤凰了。
●今天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凤凰的形象,已是数千年来逐步演化的结晶.它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形成、融合、发展的历史,对塑造,陶冶民族性格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本身浓缩和寄寓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刚强坚韧的伟大精神。
●儒家始祖孔子南游楚国时,楚国的隐士接舆路见孔子,曾以“凤德”来比喻世风不古,留下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感叹;在楚国诗人屈原的诗作中,凤凰作为一种频繁使用的象征意象,用以指代贤能之人。“以凤比德”、“以凤比才”的思维方式亦体现了华夏民族对德行与才能的重视与培养。在楚国的出土文物中,无论是丝织品上刺绣的凤凰,还是漆木器上彩绘的凤凰,以及雕刻造型中的凤凰,其基本特征都是引颈长鸣,振翅冲天,体现出一种向上升腾的动感和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西方有凤凰涅磐的神话,中国也有火凤凰的传说,中西方的神话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凤凰象征着生命、活力与激情。
【凤凰的传说】
1、 相关的神话传说最早是流传于东方,因此有东方神鸟、长生鸟之称。
西方神话传说中亦有关于神鸟的叙述。郭沫若所作诗歌《凤凰涅盘》中的凤凰,即指西方传说中的phoenix。
古埃及传说认为,凤凰和鹰一般大小,全身长有金色的羽毛,闪闪发光光的翅膀、斑斓的外表、鸣声悦耳,能给人降福添寿;同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只凤凰,而寿命为五百年。在临死之时,凤凰会采集芳香植物的树枝、香草筑成一个巢,然后点火自焚,在熊熊火焰中,一只幼凤凰诞生了。新生的幼凤凰就将老凤凰的骨灰装进药蛋中,在蛋上涂上防腐的香料油,带着它飞到太阳神那里,由太阳神将它放在太阳庙的神坛上。
以上所指的“凤凰”,与中国传说中凤凰有一定差别。西方传说中的凤凰与鹰相象,而中国传说中的凤凰更近似于孔雀的形象。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似无凤凰自焚之提法。
2、 要谈凤凰的起缘离不开龙,从出土的各种动物化石中,从未发现过龙和凤的化石标本。那么,龙凤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轩辕黄帝统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个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黄帝打算制定一个统一的图腾(类似现在的国旗,或者说是国家的标志)。在原来各大小部落使用过的图腾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图腾——龙。
那么凤凰又是怎么来的呢?“龙”的图腾组成后,还剩下一些部落图腾没有用上,这又如何是好呢?黄帝第一妻室嫘祖是一位绝顶聪明的女人,她发明了养蚕,给黄帝制作了衣冠,发明创造了许多东西。嫘祖受到黄帝制定的新图腾的启示后,她把剩余下来各部落的图腾,经过精心挑选,细心端详,也仿照黄帝制定的龙的图腾的方法:孔雀头,天鹅身,金鸡翅,金山鸡羽毛,金色雀颜色……组成了一只漂亮华丽的大鸟,嫘祖叫来黄帝另外三位妻室征求她们的意见,方雷氏是个有心计的女人,她对嫘祖说:“姐姐,你组成的这只大鸟像只美丽的大公鸡,可就是个单身汉,水中的鸳鸯还是成双成对呢?”一席话提醒了嫘祖。当时,彤鱼氏,嫫母也齐声叫好,都说方雷氏说的有道理。她们姐妹四人,一齐动手,把剩余下来的,没有用到‘龙’图腾上的其它小图腾,很快地组成了另一只华丽的大鸟。正好和嫘母组成的大鸟配成一对。可是,把它们叫什么名字呢?这下可把黄帝四位妻室都难住了。最后,她们还是请来老谋深算的风后、造字的仓颉。叫他俩给这两只大鸟取个名字。风后看罢,哈哈大笑说:“黄帝制作了一条‘龙’,世界上各种飞禽走兽中找不到它,你们四人又制作了两只大鸟,空中飞翔的鸟群中也找不到它。这就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吉祥物”。仓颉全神贯注,一直在详细地观看这两只鸟,一句话也没有说。直到嫘祖问他时,仓颉把早已在脑子想好的名子脱口而出地说:我看就叫‘凤’和‘凰’。凤代表雄,凰,代表雌,连起来就叫凤凰”。
“好!我赞成,就叫凤凰”。
原来,谁也没注意到黄帝早已站在他们身后,倾听着他们各种议论。现在黄帝既然赞成叫凤凰,就请黄帝最后作决定,黄帝沉思了半天,才说:“龙凤在世界上生存的飞禽走兽中没有它们,谁也找不到,它的高贵处就在这里。我看,还是风后说的对:这两种图腾谁也不会伪造,给后世的子孙万代也立下规范。我同意,‘龙凤’就正式定下来,作为新部落统一联盟后的新图腾”。这就是“凤凰”的来历。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都接受了龙凤的神话传说,龙凤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物,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广大人民也把龙凤作为吉祥物。所以,中国人走到哪里就把龙凤带到哪里,在世界各地只要发现龙凤,就有中国人。
【凤凰的考古】
凤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后来与"龙"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但它的产生却一直是个谜。近年在湖南洪江市高庙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白色陶罐上,戳印有我国最古老的凤凰图案,距今有7800年的历史。这一发现为揭开凤凰"诞生"之谜提供了异常珍贵的实物资料,震惊了考古界。
在湖南发现中国最古老的凤凰图案并非偶然,湖南是我国稻作文化的故乡,而凤凰的诞生与远古稻作文化密切相关,可以说,它原本就是稻作文化的产物。长沙大塘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凤凰图案,其凤鸟口中即衔着禾苗。
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在原始时代,中国南方稻作民族以"鸟"为图腾。这已为学界所共识。去年我在湘中发现一张明代万历四十四年的图卷,上面绘的裸体五猖、雷神,就是鸟首人身,手里还握着一只鸟。这种人鸟合一的形象即为典型的鸟图腾崇拜产物--这说明在390年前,鸟图腾崇拜观念在湖南民间还很突出。至今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风雨桥上,还雕塑着鸟,这也可以看成是鸟图腾崇拜的文化遗存。
这种被原始人类视为图腾的鸟,古称"丹雀",又称"阳鸟"、"鸾鸟",与稻作文化起源关系密切。《拾遗记》卷一说:"(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所谓"丹雀"、"阳鸟"、"鸾鸟",就是凤凰神鸟的原型。《广雅》云:"鸾鸟,凤皇属也。"
由于凤凰文化深深植根于稻作文化之中,"和"也就成了凤凰形象的基本特性,《山海经·南山经》云:"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者天下安宁。"所以,凤凰在民间自古就代表着和美、和谐与吉祥。
"凤凰"形象本身就是和谐观念的产物。一方面,它是一个"二合一"的对立统一体,雄为凤、雌为凰,表示阴阳调和、合和祥瑞;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多元和合体,是在鸟图腾的基础上,融合原始时代多个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征,集大成之美而成的。如《说文》就这样描绘凤凰形象的多元和合特征:"凤之象也,鸿前麟后,鹳颡鸳腮,龙文龟背,燕颔鸡啄,五色备举。"
在中国文化中,凤凰形象不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类社会之"和"。凤凰"五色"后来就被看成是维系古代社会和谐安定的"德、义、礼、仁、信"五条伦理的象征。如《山海经·南山经》说:"(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山海经·海内经》也说:"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在古代,凤凰还用来指有德之人。主张"和为贵"的大圣人孔子,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尊称为"凤"的人。古代思想家老子曾以凤凰来比喻孔子,据《庄子》记载:"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为勇。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可以说,凤凰文化的和谐理念涵盖了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凤凰形象的这种"和"的特性,在有关凤凰的成语中也被经常运用。如:
1、"鸾凤和鸣"。"鸾凤和鸣"既表示自然界鸾鸟与凤凰相应鸣叫,声音和悦;也常被人们用来表示夫妻关系和谐。
2、"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既象征自然界的和谐秩序;旧时也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象征全社会的和谐。
3、"丹凤朝阳"。"丹凤朝阳"既形象地反映了原始农业时代阳鸟与太阳的和谐关系;在古代也被用来表示君臣之间的和睦协调状态。如王世贞《鸣凤记》:"前后同心八谏臣,朝阳丹凤一齐鸣。"
湖湘远古稻作文化孕育出了中国民间如此完美的和谐文化象征物,这是湖湘文化的和谐魅力之三。
【楚文化的图腾】
楚人尊凤是由其远祖拜日、尊凤的原始信仰衍化而来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历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汉代《白虎通》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卞鸦·绛鸟》注曰:“凤凰属也”。可见,祝融也是凤的化身。楚文化遗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鸟身的图案表明,正是楚国的先民们以“人心营构之象”经历了对鸟的崇拜,由此开启了我国传说文化中“龙凤呈祥”文化渊源的滥觞。从图腾崇拜在氏族制时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点来看,凤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加以崇拜、尊爱便是必然的事了。
凤不仅是神鸟,而且还是楚族、楚国尊严的象征。楚人尊凤的影响便透到各个领域。如在楚国的文物中,凤的图像、绣像和雕像不胜枚举,楚人衣服上的刺绣图案也是以凤为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凤鸟双连环”、“虎座凤架鼓”、“凤龙虎绣罗禅衣”等,楚国的凤纹彩绘可谓千姿百态,无奇不有。
【凤凰华韵】
在古代,凤凰是尊贵、崇高、贤德的象征,含有美好而又不同凡俗之意,人们出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把一些山川城邑以“凤凰”命名。
据有关的资料记载,在我国大陆上,当今有42座山叫做凤凰山。它们的名称由来,或者因其状似腾飞、似蹲伏的大鸟;或者因古代神话、民间传说而得名。这种重名之广,是很少见的,可谓是“九州凤凰多”,这些凤凰山分布近二十个省,遍及全国各地区:
辽宁省朝阳市、凤城满族自治县
浙江省杭州市、瑞安县
湖南省衡东县、凤凰县、祁阳县、平江县
陕西省延安县、潼关县、安康县
广东省潮州市、增城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天峨、河池、宜山四县市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自治县、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
四川省成都市、西充县、达州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唐山县
湖北省京山县、嘉鱼县、大冶县、宣化市
上海市松江区
江苏省武进县、江宁县
福建省沙县
河南省新野县
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自治县
安徽省凤阳县
黑龙江省萝北县
江西省丰城市、修水县、玉山县
贵州省凤冈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等等。
【凤凰的文化定位】
中国人民的吉祥观念源远流长,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快乐,向往和谐美好的情感愿望。中国人民赋予吉祥物以道德、审美的涵义,通过艺术加工,使之深深打上民族文化的印迹。具体来说,中国的崇拜文化,影响最大的为动物四灵龙、凤、龟、麟。 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和百鸟之王,能在火中再生,它与龙一起构成了龙凤文化。如同龙是封建帝王的象征一样,凤也成为后妃的符瑞。凤的形象广泛出现在中国文化之中,经过艺术加工,更使凤蕴含了很多浪漫主义的色彩。凤为中国古代动物四灵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凤凰的原型】
凤凰的动物学原型,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个混合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何新1987年和2004年发表的“谈龙说风”一书所列举的证据和论证表明:龙的原型动物是大型爬行类,主要是鳄鱼及巨蜥,凤凰的原型动物是大型鸟类,主要是大鸵鸟。 上古三代以前,中国古陆气候暖湿,此二类动物在中国大陆多所存在,旧石器新石器遗址都有鳄鱼及鸵鸟化石鸵鸟蛋壳化石的发现。
【关于凤凰的典故】
1.梧桐栖凤
梧桐为树中之王,相传是灵树,能知时知令。《闻见录》:“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魏书·王勰传》“凤凰非梧桐不栖”凤凰择木而栖,后比喻贤才择主而恃;凤凰的这种君子风范在姜子牙、诸葛亮身上也能找到影子,他们在没有遇到“梧桐树”前宁愿做一个平凡的钓者耕者。
2.得凤之象
传说中凤凰死后还会再生,相传能知天下治乱兴衰,是我国历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是乱世兴衰的晴雨表,成为神学政治的“形象大使”,古人曾分出五个等级,以凤凰的五种行止标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于是历代帝王都把“凤鸣朝阳”“百鸟朝凤”当成盛世太平的象征。南齐·谢兆《永明乐十首》:“彩凤鸣朝阳,元鹤舞清商;瑞此永明曲,千载为全皇。”
3.凤求凰
西汉辞赋作家司马相如贫困之时,到四川临邛寻访好友县令王吉,时有当地首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在卓王宴会上当众弹奏琴曲《凤求凰》,以此挑动文君。卓文君在宴会厅窗外偷窥,见司马相如容貌英俊,才华洋溢,当夜随其私奔。后比喻男女相爱男子追求女子,也象征对美满幸福的姻缘向往和歌颂。
4.凤还巢
《凤还巢》里"错中错"兵部侍郎程浦告老还乡,元配夫人所生之女雪雁,貌 丑陋;妾生女雪娥,美丽聪慧。程浦喜爱少年英俊的穆居 易,欲将雪娥嫁与他,夫人却要先嫁亲生女雪雁。程寿诞 之日,穆居易前来拜寿,被留宿书馆。深夜雪雁冒雪娥名 去书馆,穆居易见其貌丑,行为不端,误以为受骗,连夜 愤然出走。
程浦被朝廷起用,离家赴任。皇族朱焕然早就垂涎雪娥,乘机冒穆居易名来程家迎娶,夫人暗用掉包计以雪雁 嫁之。洞房之夜真相大白,二人好比哑子吃黄连--有苦难言。程浦平定贼寇,接雪娥到军中,穆居易从军也在此, 程浦又重提婚姻。穆记前事,坚决拒婚,但元帅与监军强制主婚。洞房中,穆见雪娥貌美,惊喜异常,连连赔罪, 误会消除,花好月圆。 该剧是一出喜剧,由于误会和"错中错"生发出一系 列妙趣横生的情节。在情节结构上"留扣子"、"抖包 袱"等技巧的运用是相当成功的。"书房"一场,雪雁冒 雪娥之名深夜去纠缠穆居易,穆便认定雪娥是个丑女子, 这就"留扣子"埋下了伏笔。"洞房"一场,新娘子明明 是美如天仙的雪娥,穆居易却执拗地认为她是丑女子,不肯人洞房,厌恶而烦躁不安;主婚的洪公公等人则不知原因,疑神疑鬼。这种主观和客观的不谐调使产生了喜剧性,引起观众的笑声,笑声中椰榆穆居易正在"搬砖砸 脚"。等到"包袱"一抖露,帐帘揭开,误会消除,意外 的发现使情节突转,欣喜若狂的穆居易又急忙向受了委屈的雪娥赔礼,也引来观众的哄笑。正是"扣子"留得好, "包袱"抖得妙,喜剧性悬念才能紧紧抓住观众。 《凤还剿》原名《阴阳树》,又名《丑配》,最早由梅兰芳编演。
5.凤鸣铿锵
春秋战国时期,陈国大夫懿氏占卜把女儿嫁给陈历公之子陈敬仲,他的妻子占卦 ,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和鸣,即雄雌声音相和,响亮和谐,在此言夫妻必能和洽,后世强大无比。
6.百鸟朝凤
黄帝即位,自觉天下太平,想亲眼看看传说中的凤凰。为此,他请教天老。天老回答:凤凰显形,乃是祥瑞的预兆,只有在太平盛世才出现。见到它一掠而过已是很不容易,如果能看到它在百鸟群里飞舞那就是千载难逢的祥瑞了。黄帝听后很不高兴,他说:我即位以来,天下太平,为什么连凤凰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天老说:东有蚩尤、西有少昊、南有炎帝、北有颛顼,四方强敌虎视眈眈,何来太平?黄帝听罢便率兵讨伐,于是天下一统。他看见一只带有五彩翎毛的大鸟在天空翱翔,而数不清的奇珍异鸟围着它翩翩起舞。黄帝知道,这只大鸟就是凤凰,也是他想看到的瑞象—百鸟朝凤(《韩诗外传》)。
7.凤鸣岐山
《国语·周语上》上就有周朝兴起之时,有凤凰一类的鸟在陕西岐山上鸣叫的记载。而西周晚期的《诗经·大雅·卷阿》也有句曰:“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也是讲凤鸣岐山之事,因此西周之时将凤鸟视为神奇的吉祥生物,器物之上颇重凤鸟纹。
8.凤凰涅盘 浴火重生
《广雅》:“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飞翔五百年后,负香木飞入太阳神庙中,于神坛上自焚,翌日雏生,已着毛羽,第三日羽翼已丰满,辞庙主而飞去。《淮南子》天文训云:“火气之精者为日”凤凰为火精,是则凤凰此鸟,在古时为日之征象,原即所谓“金鸟”。在诗《女神》指一个新中国的诞生。
《涅磐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经曰:不离诸法而得涅磐。又曰: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以知涅磐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进之弗先,退之弗后,岂容终始于其间哉!天女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
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语言:无名者说,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必有空寂灵昧的体验,体验到空境,就不会在意世界万象的事物,万物由我心流出,执万物与我合一,只有圣人能做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掌握这个真理就不能成为圣人,反之,不是圣人也不能知道这个真理,正因为掌握了这个真理才成为圣人,所以圣人与真理契合无间,凡是圣人都不能离开这个真理!这正如般若观照所说的色心不二,相即相离,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不二之理。从缘起法的角度来看,万法为空,空为万法,见佛即见法,见法即见空,诸法性空,即成见佛,物我两忘,不一不异。所以通达空境的圣人总是勘玄机于先兆,隐未来于变化,将东南西北上下六合统摄一心,过去未来同成一体。古来今往都是一样,穷本极末,没有二致。将浩浩然物我一心,就是涅磐。这就是佛经里说的“不离诸法而得涅磐”。又因为诸法无边,故求得解脱也无尽,由是推知,涅磐之道在于保持契会妙理之“妙契”,有了“妙契”,乃知万法冥然一体的真理。万物与我没有本质的差别,我与万物实质一样,物与我玄妙会通,无极是它们最后归宿。涅磐就是进而不前,退而不后,无始无终,终始不在其间!天女说:耆年(舍利弗——引者注)的解脱也无终始。
9.凤毛麟角
“凤毛麟角”,常用不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宝。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东晋将军桓温也以“凤毛”一语称赞丞相王导的第五子王敬伦:“敬伦风姿似父。桓公望之曰:‘大奴固有凤毛。’”麟,麒麟,传说中的神兽。“麟角”,和凤毛一样,也形容少而珍贵。“北史·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现常用来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宝。
10.凤凰来仪
凤凰飞来起舞,仪态优美。古代用以比喻吉祥的征兆和祥瑞的感应。《汉书·王莽传上》:“甘露从天下,醴泉自地出,凤凰来仪,神爵降集。”《尚书·益稷》:“《萧韶》九成,凤凰来仪”《三国演义》第八十回:“自魏王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
11.吹箫引凤
春秋时代,秦穆公费尽心思为女儿弄玉物色足以匹配的如意郎君,某日弄玉梦见一少年骑凤吹箫,秦穆公乃派人寻找吹箫少年,知吹箫少年名叫萧史。秦穆公非常欣赏萧史的才华,便把弄玉许配给他。萧史和弄玉婚后幸福美满,因萧史是天上神仙,不能长留人间,于是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飞上天去。
凤凰有个传说:浴火重生。相传在五百年前,有一种神鸟,集香木自焚,然后从死灰中复活,美艳非常不再死,是以,称为不死鸟,也就是凤凰。关于凤凰还有一说,说凤凰是死神的使者,负责勾走人的魂魄,好人升天,坏人如地。
Ⅳ 丑陋的不是湖北人!是谁谁明白!
关于张一一先生《丑陋的湖北人》一文,本没有必要深究,湖北人生性大度,就当被想出名的人拿来再炒做一次,我们就当做善事罢了。本文目的不在讨论张先生的人品,毕竟人如其文,多说无益,也不在讨论张先生的真实目的为何,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以下只是个人关于张先生文中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予以说明,以免误导大众!
首先,“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确实赞美湖北人的俗语,只是张先生对历史恐怕了解不多才会误以为这句话说的是湖北人的狡诈阴险。张先生既为湖南人,也算是楚民族的后人了,建议去看看《楚辞》以及《山海经》中关于九头鸟的描述,楚民族是崇拜龙凤的民族,相传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是凤鸟的化身,《山海经》说:“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湖北人因勤劳聪慧出了名,所以有九头鸟之称。还望张先生了解祖先的真实意图,别篡改了老祖宗的意愿,为图出名而忘了本。
楚国管辖湖北,湖南两地,自古人才辈出,荆楚之地自然是楚文化的中心,湖北人对楚文化的热爱有错吗?屈原生在哪里不重要吗?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就是不重要的知识未免也太可笑了一点。补充一点历史常识吧,屈原出生在湖北省秭归县。如果出生地不重要,那请问张先生如何判断自己是湖南人呢?屈原在汨罗投江不假,难道死在哪才算是哪的人?那我们现在岂不是都不知道自己根在何处?有个词叫做“客死异乡”不难理解吧?既然明白了屈原是湖北人这一常识,湖北人纪念和缅怀一下自己的祖先有问题吗?当然,我也在想,倘若张先生侥幸拿了什么大奖,又或者侥幸娶了位湖北姑娘,更甚者可能侥幸在湖北投了江,湖北省志也一定不会为张先生记下任何一笔来抹黑我们的湖北文化,这一点可以请张先生放心。
关于湖北人的骂娘,我不知道张先生的根据从何而来,“婊子养的”和“你妈个侉子”确实出现在湖北人的脏话中,不过生活中说脏话的时候毕竟是少数,不过,也有例外,如果经常和路边的小混混或是民工或是外来人口混在一起,也许这些话会听得比较多,可能张先生来湖北也属于外来人口,以至于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真正的湖北人,会有如此误解也情有可原。不过我觉得奇怪的是,您真的听过有父母说“你个婊子养的,怎么又考了个第一啊”这样不符合逻辑又对家长本身不利的话吗?虽说艺术高于生活,也不能“高”太离谱,脱离了现实和常识啊。
再者,如果湖北人真是知难而退,我们今天能看到《本草纲目》一书吗?当年能有美女自愿去塞外和亲吗?武昌首义能打响吗?李先念,董必武,刘华清这些老革命在战场上知难而退了吗?如果“极目楚天”被理解为东张西望的话,相信毛主席也会想要好好教育一下他的湖南老乡吧。
湖北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太有特点。湖北位于九省通衢,受南北文化的冲击,及吸收了各方文化的精华,也保留了我们楚文化的底蕴。我们有南方人的细心,精致,也有北方人的豪爽,仗义,我们斗狠却不蛮横,我们精打细算却不斤斤计较。我们的性格不是四不像,而是侠之大者,所谓有容乃大,我们能够容纳多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湖北人不沾南方发财,北方当官,西部大开发的边,张先生对历史不大通,可是如果经常看报的话也应该懂得有个词是“中部崛起”。
Ⅳ 楚人的文化
楚文化,因楚人、楚国而得名。是形成于周代的一种地域文化,源自中原文化。她初成于江汉地区,是以中原商周文明为核心,吸收一定南方土着民族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初期水平不高,但随着楚国势力的不断强大,武攻为文治开拓了天地,文治为武攻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楚灭陈之后,楚国势力牢牢地控制了陈地及周围地区,楚文化随之北上中原,与这里的东夷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交流汇融,进而形成华夏文化的主干、两汉文化的母本。汉朝的服饰、歌舞、文学、哲学、音乐主要照搬楚人的。
“苞茅缩酒”是楚人最为重要的祭祀仪式,甚至可以成为引发战争的理由。《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桓公纠合诸侯借伐蔡为名,南下攻楚。楚使质问:“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齐国的相国管仲在答复楚使时说:“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问罪的理由之一就是楚人不向周天子贡奉苞茅,周天子不能缩酒。《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也说:“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看来,周王室一直是依靠楚国进贡苞茅来进行祭祀的。
“苞茅缩酒”的遗风今在湖北端公舞中有所表现。端公舞是保存在襄樊南漳、保康、谷城一带的巫教祭祀舞蹈,这种巫舞就是从古代楚国流传下来的。
紫姑是厕神。中国最古老的民俗志《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南朝荆楚之地有在正月十五夜迎紫姑的习俗。引刘敬叔(约公元390-公元470)的《异苑》来解释这项习俗:“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云:‘子胥(云是其婿)不在,曹夫人(云是其姑)已行,小姑可出。’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说的是紫姑本来是一户人家的小老婆,因被大老婆嫉妒,于正月十五日气愤致死,所以人们(在正月十五日)做成紫姑的形象来迎接她。祝告说:“子胥(说是紫姑的丈夫)不在家,曹夫人(说是大妇曹氏)已回娘家了,紫姑你可以出来。”在厕所或猪圈边迎接,如果手中紫姑的形象重些了,那就是厕神来了。相传厕所和猪圈里必须安静,才能招致紫姑。
主食方面,楚人以稻食为主。副食方面,楚人以畜牧、捕猎和采集品为主,以园圃种植物为辅。其中以鱼羹和包裹烤熟的螺蛤为日常主要副食和菜肴。
在我国南方约有7000年以上历史,而稻对于中原居民来讲,不是常食之物,它虽被列入五谷,但排列次序却为:黍、稷、麦、菽、稻。除了稻米,楚人也种植其他旱地作物,北方有的粮食品种,楚国也都有,不过在食用次序上,以稻米为首位。
楚人的基本副食除鱼之外以肉类和蔬菜为主,这两大类副食品是从畜牧、捕猎、园圃种植和采集等方式获得的。在战国时期的“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铜鼎里,就有牛、羊、猪、鸡等的遗骸,在一件长方形的竹筒里也有许多鸡的大腿骨。”除天子、诸侯祭牲取自官牧外,卿、大夫、士的祭牲皆为家畜之物。庶人祭祀以及饮食虽不用牲肉,但也普遍养有家畜和家禽。楚国官牧畜养的主要是马、牛、猪等大、中型牲畜。楚国也是先秦时期最早池塘养鱼的几个方国之一。除池塘养鱼,稻田养鱼的方式也是存在的。但是,对于以鱼类为日常主要珍馐的楚人来讲,人工养鱼与捕捞野生鱼类相比,只是一种补充方式,楚人主要是以后一方式来满足食鱼的需要的。
蔬菜和水果方面,有王瓜,也就是土瓜,调味料有生姜、小茴香。蔬菜有芋、葵(冬葵、冬苋菜)、芥、菘(白菜)等。楚人水果品种较蔬菜更多。《吕氏春秋·本味》记楚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还有板栗、柑橘、棘(野生酸枣)、樱桃、梅、砂梨、柿。
捕猎和采集也是楚人谋取食物的两个重要方式。常食的鱼类有:大龟、鲤、鲫等。所食禽类有鸹、鸿(大雁)、凫、鹑、鹜等。楚人食用的许多动物都是北方人一般吃不到的稀有美味。楚人捕获的禽兽及鱼类,一部分用于尝鲜,一部分则制成乾肉(或腊肉),乾鱼以备不时之需。
楚人采集的天然植物副食品种类也相当多,有苦菜、菱角、云梦之芹(楚葵)、还有桂、菌,这是属于调味料。
在楚国最具传统特色的酒是香茅酒。楚人向周天子进贡,祭祀神灵都使用香茅酒。楚人有两种饮酒方法,“冻饮”和“酎清凉”。“冻饮”是将冰块置于酒壶外使之成为冻酒。“酎清凉”则是将酒壶浸入冷水中使之成为凉酒。这都是楚人在夏季的饮酒方法。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件冰(温)酒器,这种器物是由两种容器组合而成,里面的方壶形容器是盛酒的,每个方壶中均有一把铜勺,外面的方鉴形器在夏季里用来盛冰或凉水,在冬季则用来盛热水。
楚人的建筑样式和居住习俗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楚国都城的建制和布局同北方一样基本上采用大城套小城的双城制。楚都纪南城(图1,楚都纪南城故址)呈长方形,城垣周长15560米。城内东南部为宫殿区,存有台基84座,并发现城垣土墙遗迹和护城河古河道。宫殿区北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再往北即城的东北部则为商业区。楚王宫的正门之一名为“茅门”,通过茅门后便是楚王治朝的朝堂。王宫内既有空间宏大的“高堂”又有曲折相连的“曲屋”, 既有进深幽远的“邃宇”,也有小巧精致的“南房”。这些由大小、高低、长短、层楼、结构、繁简不一的宫廷建筑组合在一起,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宏伟壮观、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体。最能反映出楚人的建筑特点和工艺水平的,还不是都城内的宫殿建筑,而是游苑区的行宫和高台建筑。历代楚王建有大量有行宫供他们游乐。楚成王建有“渚宫”,是建在郢都南面的水中州土上的一座行宫。楚灵王时建的章华台是楚国层台建筑中的杰出代表。
其他的想要详细知道可参考《楚国风俗志》一书。 楚庄王曾向世人宣誓:“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表现了楚人的民族精魂。楚人,原为华夏部落首领祝融之后裔,祝融为黄帝后裔,后辗转迁徙至江汉地区,与当地的“三苗”土着人杂处繁衍,进而扩张崛起。按其易国都之先后,称为荆楚、陈楚、吴楚。按其所处方位,则分为南楚、东楚、西楚等。《史记·楚世家》云:“楚人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屈原《离骚》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至周成王时,鬻熊之重孙熊绎受封于楚蛮之地,“楚”这个正式的国名兼族名开始载于史册,熊绎被认为是“楚”之建国的始祖。熊绎五传至熊渠,熊渠以胆气和勇猛着称,在江汉之间深得人心。趁着周夷王时期中原动乱之机,扫荡周围蛮夷,扩大楚国疆土,揭开了吸收蛮夷文化及中原文化的序幕。《史记·楚世家》记:“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正是由于楚人长期处于非夷非夏、亦夷亦夏的特殊地位,才使楚人的民族偏见比较淡薄,容易与其它民族和睦相处。如诸夏在战争中经常俘掠敌方的人口为奴隶,尤其热衷于俘掠戎狄人为奴隶。可是,楚人对俘掠奴隶却没有兴趣。对被灭之国,楚人一向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因此,楚人的民族思想最有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统一。所有这些民族特征,后来的楚人刘邦都给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这就是大汉王朝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文明昌盛的泱泱大国的根本原因。
其次,楚人有着百折不回、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楚人初居于江汉之地,方不过百里,周围各国占尽了良田沃土,楚人只能被蜷缩在山地与平原的夹角当中艰难维生。《左传》载楚灵王右尹子革的话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正是这种筚路蓝缕的苦志精神,成就了楚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晋书》载:“ 冒以筚路蓝缕,用张楚国”。这种筚路蓝缕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融入了楚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楚人自强不息、问鼎中原的强大动力。楚庄王“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民族自信。卞和不惜两次刖足献玉的执着精神;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的爱国主义情操;刘邦“愿分父羹”的江山意识,都表明了楚人执着进取的民族魂魄。楚顷襄王21年(公元前278年)春,在秦、楚的最后决战中,秦将白起率领最强悍的兵力攻陷楚都“郢”城。他万万没有想到,所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在这场恶战中,楚人有逃亡的和战死的,却没有一个投敌献媚的。其中两个被俘的士兵,宁可咬断舌根和投火自焚,也不肯泄露楚钟鼎、鬲樽的埋藏地点。因此,楚人留下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不朽精神。直至最后,楚被秦亡,楚人仍顽强地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悲壮誓言。果不食言,十六年后的楚人刘邦兑现了先人遗言,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家王朝,建立起一统天下的大汉帝国,完成了问鼎中原、独霸天下的宏伟夙愿。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说:“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楚人介于华夏与蛮夷之间,立于东南西北之中,他们的习俗既有蛮夷之异,亦有华夏之同,具有极强的兼容性。楚人确信自己是日神的远裔、火神的嫡嗣,因而形成了独特的风尚——尚赤,尚东,尚左。因为祝融来自日出的东方,是帝喾的火正,生为火官之长,死为火官之神。《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帝德,光照四海,故命之‘祝融’,其功大矣!”日出东方,火播山野,是远古人征服大自然的信心和力量的源泉,是楚人自然崇拜与祖宗崇拜自然结合的原始信仰。正是由于日、火均为红色,富有激情和生命力,所以楚人尊红为贵,形成尚赤的风尚,以致有人把楚文明称之为“红色文明”。
“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其治国,其国治”。楚人尚火、尚红,是与其所处的恶劣环境密切相联的。因为,“筚路蓝缕,以处草莽”,有了火,可以烧荒开地,可以驱狼逐豹,更可以祛寒去湿、燎物成食。因此,在早期原始生态环境下,有了火,便等于有了生存下去的条件和力量。有了火,就有了“吉”和“利”,以致墨子竟将楚庄王能够成就霸业与他的“绛衣博袍”联系在一起。尚赤之风相沿不衰,直至今日我们汉人凡喜庆、旗帜、饰物、服饰,仍喜以红色,说明汉人之风即楚人之风矣。刘邦起义造反、试图登极称帝时,亦自名为“赤帝子”,并虚构了一个“赤帝子”斩“白帝子”的耸人奇谈,以“楚子”自居,目的是借以以此号召楚人,共同推翻秦王,实现“亡秦必楚”的目的。刘邦的军队一如项羽的军队,均为“赤帜”。《史记·历书》记:刘邦立为汉王后,“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这就是沿袭了楚国的历法和楚人的习俗。
另外,楚人以东向坐为最尊,南向坐为次尊。楚国公族的墓葬亦是头向从东,墓向与头向一致,也从东。其中的意蕴:一是作为日神的远裔,应朝向日出的东方。二是作为火神的嫡嗣,同样应朝最初的火神所居的东方。古人所讲方位的上下,除了东、南、西、北之分,还有左、右之分。南向在东向之左,尚左之风由此而来。周朝习俗则尚南、尚右,彼此适得其反。《孔子家语·问礼篇》:“坐者南向,死者北首,皆从其初也。”说的即是周人的习尚。在楚国,职官以左右区分,左为正,右为副。其习相沿至汉,再至唐、宋、明的汉人官制,均以左为上,右为下,文左武右,男左女右,长左次右等等。由此可见,汉习即楚习矣。鸿门宴上,按《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五人中四位是楚人,只有张良是韩人,席次则按楚俗安排:项羽、项伯东向坐,最尊;亚父范增南向坐,次尊;沛公刘邦北向坐,屈居下位;张良西向侍,叨末座。太史公记事,可谓平淡之中见精妙,廖廖几字就把楚人、楚俗交待的清清楚楚,无需加一字之褒贬,就把项羽的骄横之态和刘邦的忍辱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
刘邦爱楚服,平时喜穿短衣,交领、右衽、直裾,这是平民、贵族均可常穿的便服。所以《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述叔孙通见刘邦时,脱下长袍,换上短衣,以讨刘邦欢心。刘邦自幼爱楚冠,即是一种竹里漆丽的窄长的板子。因其家境不丰,刘邦自己便经常用芦苇或竹皮制冠自戴,这就是典型的楚冠,后称之为“刘氏冠”。刘邦称帝后,把这种长板楚冠前后加以玉珠旒苏,成为皇帝的专用冠冕,谓之为“平天冠”。说明刘邦非常眷爱楚俗,同样也说明汉俗多引自楚俗。刘邦与项羽一样,喜爱楚歌、楚舞,常引亢高歌,以诉衷怀,《大风歌》、《鸿鹄歌》便是其例。《汉书·礼乐志》说:“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汉朝的《房中乐》,曲名虽是周代,曲调即属于南音。 “龙凤呈祥”是楚人、汉人共同的景仰,共同的心声。楚人以先人的崇奉为本,以鸟为图腾(Totem: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在楚人眼中,凤是日中之火鸟,是祖先祝融的英灵,因此是至善至圣的神鸟。《白虎通·五行篇》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即是凤。他们喜欢以凤鸟喻人,把自己喜欢和崇拜的人名为凤鸟。如楚庄王即位后,整天寻欢作乐,不问国事,大臣伍举进谏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同‘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对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这里,伍举以鸟喻人,庄王亦以鸟自喻。屈原在《离骚》、《九章》、《远游》等诸篇中,反复咏颂“凤鸟”、“凤凰”、“鹭鸟”,把它作为美的象征,凭它的导引而上下求索。至今,汉人仍喜欢用“凤”字命名。如丰县古称“凤城”,相传有凤凰而得名,现多以“凤”字命名,如凤鸣塔、凤城镇、凤城宾馆、凤鸣大酒店等等。
楚人喜欢凤,后来才变得喜欢龙,这是楚文化扩张和兼容的典型标志。图腾形象中“龙”的原形一为蛇;二为鳄,是一个见首不见尾、首尾相照应的连体庞然大物。它是将马头、鹿角、蛇躯、鳞身、鱼尾、兽脚、鹰爪等特形集于一身的连合体。这种多种动物的集合体,正是各图腾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新的联合集团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启明星。许顺湛在《中原远古文化》第五章中,曾对炎、黄时代的33个主要图腾氏族进行排列,至尧、舜、禹部落联盟时,只剩下7种民族图腾,这表明在部落不断地扩张兼容中得以吞并和组合,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闻一多在其《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许多不同的图腾揉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龙的形象定型于战国后期至秦、汉之间,这一时期正是楚国北扩、楚文化北上,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三秦文化交融汇合的时期。因此,“龙”图腾的形成,象征着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华夏文化的奠基。从此,普天下的中国人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它预示着东方破晓,黄龙腾飞,中华文明的伟大时代即将来临。
注释:
⑧《史记·楚世家》
⑨楚·宋玉:《招魂》
⑩《史记·项羽本记》
⑪《墨子·公孟篇》
Ⅵ 为什么说:天上地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天上地头鸟,地上湖北佬的来历:楚民族是一个崇拜龙凤的民族。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是凤鸟的化身。《白虎通,五竹篇》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便是凤。故楚人对凤总存在着一种深厚的感情。他们尤其喜欢以凤喻人。传说楚庄王刚刚即位时,整天寻欢作乐不问国事。伍举便进谏问:“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曰:“三年不蜚不鸣,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伍举以鸟喻庄王,庄王也以鸟自喻。这鸟飞能冲天,自然便联想起楚人所景仰的那大得“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鹏者,凤也”。其凤后观有一头,上看有一头藏于身下,前看仰首观云。在古人的观念中,凤是一种神鸟。《山海经》说:“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凤鸟飞腾,继之以日夜”,“凤翼其承旌兮,高翱翔之翼翼”,“三凤其展鸣,惊天地,泣鬼神兮”, 三凤九头,“其志大兮,其慧远兮。”古时楚国辖湖北、湖南两地。自古英才辈出,而荆楚之地,又是楚文化的中心。湖北人勤劳且聪慧,举国皆知,故有一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