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丧到什么时候成主流文化了

丧到什么时候成主流文化了

发布时间:2022-08-11 06:10:35

① 什么是“丧文化”,它又为何流行

情绪管理咨询机构:丧文化
定义丧文化
重庆心理医生寸草心理解释丧文化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我们可以对其种种属性进行描述。
①属于一种亚文化现象。它与主流文化息息相关,却又区别于其他文化,该文化覆盖的群体较为庞大,是一种独特的情绪情感文化。
②常常以网络社交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m。
③常以文字、图片、视频、表情包、音乐的形式进行文化呈现。其中在网易云音乐中我们能够看到文字、音乐形式的丧表达。
④丧表达的内容可以是: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颓废绝望的生存认知状态,个体所处在的悲伤、抑郁的情绪或心境,宣泄负面情绪的行为表现及其影响。

-丧文化何以存在.
①情绪的产生——重庆寸草心心理医生提示每个人的生活并非都风平浪静、一帆风顺,许多艰苦和伤害很难避免,它们会引发人们内心的不满、悲伤甚至是绝望。同时,即使面对中性甚至积极的事件,拥有消极认知的人们也会体验到负性的情绪。
②情绪的表达——个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单元,拥有表达与传播的自由和权利,也是人们调节情绪的途径之一,因此人们表达与丧有关的负性情绪和思想属于正常现象。
③情绪的传播——在过去几十年前,有关丧的情绪与思想只能通过书籍、书信、人际沟通等方式来传播,如今得益于电子产品与社交软件的发展,有关丧的信息传播得更快更广,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多人的关注,渐渐地丧文化成为了一种潮流。
天若有情天亦老,心有寸草心忧少!

② “丧文化”为什么会在年轻人中如此流行

丧文化是指当代年轻人在遇到生活,学习,感情的挫折打击时,就会出现失去生活目标失去生活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黑暗之中,丧文化其实 一直都有,只是在当今极为密集,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1993年还有头发的葛大爷出演的一部喜剧的剧照“葛优瘫”,这张表情包在当时极为流行。

再有一部分“丧文化”的流行原因是因为,当代年轻人的压力十分的大,在结束繁重的工作,不用再面对上司的责骂后,他们那无处宣泄的压力便被转移到了网上 ,因为网络上没有人认识他们,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畅所欲言,是以“丧文化”流行起来。“丧文化”的流行某种程度上来说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③ 什么是丧文化 丧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 学者杜骏飞认为, 丧文化是青年人的一种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反讽;另有研究者提出, 对丧文化的非主流标签化, 激发了青年群体集体意识从无到有的再次转变。此外, 还有从语言模因论和市场营销等角度对丧文化进行的分析。然而, 作为一种网络文化传播现象,“丧”文化有独特的呈现方式和载体, 从文化生产的媒介技术角度分析丧文化生成与传播应成为重点。鉴于此, 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文化现象还需要技术、人文、社会等多维视角的关照。(董子铭.情绪释放与技术催生:新媒介环境下的“丧”文化解读[J].新闻界,2017(11):45-51.)
目前有关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产生原因的分析, 学者们主要侧重于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青年亚文化等角度, 具体情况如下:
基于语言学对“丧文化”的流行原因进行解读的学者主要包括周培树 (2017) 、戚毅 (2018) 等。其中, 周培树 (2017) 认为可以使用语言模因论对“葛优躺”等“丧文化”的流行加以解释, 她强调当网络流行语一旦被模仿、复制并得以广泛传播之时就可以被称为模因, 她通过对有关“丧文化”的新闻报道进行梳理后认为, 由于“葛优躺”具有便于记忆、朗朗上口等特点, 容易被模仿和复制, 而且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动态搭配, 进而促使“葛优躺”等“丧文化”名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样一些新词语也符合网络青年求新求异的心理诉求, 因此, 得到了大量网络青年的追捧。戚毅 (2018) 认为, 作为流行语的“丧文化”中的“丧”一词, 在语法和用法上都有所创新, 并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 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语义色彩, 具体而言, 流行语中的“丧”, 与现代汉语中“失去、丢掉”的意义逐渐分离, 仅沿袭了“情绪低落、失意”的语义。
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对“丧文化”产生和流行的原因进行解读的作者主要有萧子扬 (2017) 、杜骏飞 (2017) 、董扣艳 (2017) 、冯铭钰 (2018) 等人。萧子扬 (2017) 认为, “丧文化”是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 它的产生和流行是由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普遍存在的焦虑状态所致, 因此, “丧文化”反映了新时期青年的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提出了“丧文化”产生和流行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互联网技术对现实的“拟构”;二是青年的“自我污名”;三是集体无意识的作用;四是互联网时代的情绪感染效应。杜骏飞 (2017) 主要借用习得性无助和回音室效应等社会心理学概念对“丧文化”现象加以了解读, 他认为“丧文化”是在习得性无助心理的作用下形成的, 而且由于回音室效应的存在, 导致“丧文化”现象在青年群体的互动过程当中不断重复出现, 使得人们存在某种幻觉 (错觉) ——“丧文化”就是主流文化。董扣艳 (2017) 认为, “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反映了我国90后青年群体在高速转型时期的生存和发展现状, 也呈现出了该群体复杂多样的社会心态。因此, 她运用社会焦虑、相对剥夺感、发展效能感等视角对“丧文化”背景下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进行了探讨, 并认为是由风险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市场经济的过度消费等原因导致的。
基于新闻传播学视角对“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学者主要包括于风 (2016) 、魏韬 (2017) 、董子铭 (2017) 、马睿 (2018) 、施思嘉 (2018) 等人。于风 (2016) 利用网络指数等大数据分析平台对“丧文化”的形成过程和阶段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进一步提出, 新媒体是导致“丧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 由于新媒体具有高效、便捷等特点, 促使带有颓废色彩的文字、图片等内容可以快速传播, 并获得网络青年群体的认可, 从而导致部分青年价值观发生了重要嬗变。[17]魏韬 (2017) 认为, 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导致青年亚文化研究更加复杂。一方面, 他强调互联网技术对于“丧文化”的发展、演变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 他认为由于网络空间中青年的行为具有表演成分, 因此仅仅通过网络青年“丧文化”的线上流行是很难说清楚该群体的线下状态的, 即需要从线上、线下两个视角对“丧文化”进行一个比较研究。[18]董子铭 (2017) 比较了社会心理学视角和传播学视角在分析“丧文化”时的差异, 他认为, 对于“丧文化”的产生主要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视角, 而对于“丧文化”的流行和广泛传播重点需要运用传播学视角加以剖析。而且, 从现代传播技术视角来看, “丧文化”得以长期流行和快速传播的原因有四点:第一, 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特征;第二, 表情包的批量化和文化狂欢的来临;第三, 技术与资本的联姻导致“丧文化”营销加剧;第四, 社交媒体的“部落化”倾向, 导致“丧文化”形成特定文化圈。[9]此外, 马睿 (2018) 、施思嘉 (2018) 等人均认为, 新媒体平台的高速发展是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传播和流行的重要社会背景, 可以认为, “丧文化”是新媒体背景下外来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交融与本土化发展的产物。
基于青年亚文化视角对“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学者主要包括施蕾 (2017) 、蒋建国 (2018) 、刘雅静 (2018) 、李佳昕 (2018) 、朱思良 (2018) 等人。其中, 施蕾 (2017) 认为, 作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一种代表, “丧文化”是社会心理、现实背景、媒介传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蒋建国、李颖欣 (2018) 认为网络亚文化侧重于强调“我们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一观点, 认为网络青年亚文化流行的原因在于获取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表达个人价值观, 而且这样一种诉求并非是个人主义的结果, 而是集体性的共同追求。因此, 当前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流行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指向。比如, 阶层固化、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孤独感和无助感的加剧等。[22]刘雅静 (2018) 提到, 和以往的青年亚文化进行比较, 尽管当前的网络青年“丧文化”呈现出新的特质, 如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等不同, 但是究其本质仍然没有脱离青年亚文化的核心范畴, 并没有因此对青年亚文化赋予新的文化意涵。因此, 她强调分析“丧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去理解和研究青年亚文化的过程。同时, 她进一步认为, 相对于传统青年亚文化在表达方式方面的“遮遮掩掩”, 新时期的“丧文化”的呈现更多是一种主动的过程。[23]李佳昕 (2018) 通过对伯明翰学派理论的阐述认为, 可以尝试以“结构模式”和“世代模式”为主要研究视角, 借鉴和使用“拼贴”、“同构”、“表意实践”等概念, 以此来分析和介绍以“丧文化”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的风格、特点。同时, 她强调, 阶层固化和上升渠道的紧缩、对主流文化的温和抵抗等是促使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24]
当然, 除了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青年亚文化等视角外, 还有部分学者尝试从身体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等视角对“丧文化”进行讨论。其中, 马文漪 (2018) 认为“丧文化”的流行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挑战, 存在诸多负面影响。覃春 (2017) 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课堂中存在的“丧文化”现象, 并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之上, 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刘政、唐珍 (2018) 结合身体认同视角认为, “自我降格”概念可以用来解释当前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的形成, 二者认为人们之所以热衷于“丧文化”目的在于人为地降低所要表述的事物的精神层次, “变崇高为低俗, 变庄严为幽默, 从而达到释放自我内心被压抑的情绪”。因此, 二者进一步强调“丧文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减压渠道。(萧子扬,叶锦涛,马恩泽.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的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北京青年研究,2019,28(01):53-60.)

④ 为什么会在全球大范围内集中产生“丧文化”

不知什么时候起,“丧文化”悄悄盛行。稍微逛逛各大论坛,有孩子在抱怨房价猛涨,有孩子在吐槽工资太低,有孩子在埋怨交友不顺,有孩子在倾诉学习太难。随处可见的颓废,仿佛把这个世界都浸满了。

其实,“丧”与负能量并不能划等号,热衷于“丧文化”的人也并不是对生活丧失了热情。“丧一丧”无可厚非,但最重要的,不能停止追逐梦想的步伐。辛勤的努力、挥洒的汗水,才是生活中最踏实的存在。

⑤ 是什么原因让“丧文化”越来越风靡呢

追溯起源,丧文化最早并不是发源于亚洲,最早是出现在欧洲,然后是出现在美国,之后进入了日本,最近几年出现在我国,现在已经小有规模,不出意外,将会“吃”掉很多人的脑子,然后变成比较有影响力的亚文化。


我们一定要留意语言的力量,话一出口,最先听到的是你自己。不管一个人说了什么话,说的次数多了,首先被说服的就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经常说一些很泄气的话,慢慢地他就变得很泄气了。另外,我们要有个常识,危机来了并不是谁的财富规模大伤害谁,而是谁脆弱伤害谁。

⑥ 如何看待现在流行的丧文化

其实我感觉现在把丧当做一种文化是一种很不好的体现。因为在我们的汉字的意义来说,丧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好的词语。它代表了人们的精神状态,处在一种低迷的状态。而且现在丧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文化。其实也是无可避免的。可能是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也可能是因为对自身的一些不满。种种的原因导致了这个文化现在比较流行。

其实我感觉我也属于丧文化的贡献者的一份子,我是我也是一个日常比较丧的人。对什么都兴致缺缺,每天都感觉自己活的不太如意,我也意识到了这种思想是不对的。但是真的很难去改变,但是某些东西就是因为有挑战性才值得去做,我已经试着让自己去变得乐观积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尝试让自己过的开心。毕竟开心是属于自己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想,这样去做的话。丧文化终究会实现他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化为乌有。

⑦ 为什么“丧文化”在年轻人中如此流行

当代社会也是属于年轻人的社会,年轻人在社会当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领导者。但是当代年轻人却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丧文化”,一般都是设置一些伤感的头像或者一些消极的情绪。这些文化其实对于年轻人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帮助,但是却十分流行。也许正是这个社会压力太大,年轻人喜欢以此来自嘲,又或者是自身能力赶不上社会的变化,就容易导致负面情绪产生,这种文化也就逐渐流行了。

不管是因为什么流行起来的这种“丧文化”都是一种负面消极的影响。当代年轻人应该把目光放远,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而不是以这种文化来传播思想,所以,继续努力吧!

⑧ 为什么“丧文化”在年轻人中这么流行

前段时间,以葛优的“北京瘫”为首的丧文化火遍了网络,很多年轻人对于这样的丧文化感同身受,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份子。那么到底何为丧文化,又为何在年轻人中,丧文化这么的流行呢?

我想着这和现在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就业很难,就业率很低,很多人辛辛苦苦的读完了大学,但是最后却是家里蹲。竞争太激烈了,即使当初刚踏上这个社会时,或者说时刚刚进入大学时,我们都是踌躇满志,谁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憧憬,相信很多人都幻想过自己的美好的未来,但是我们都被现实打败了。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都说现在的社会发展态势就是有钱人越来越有钱,贫穷的人越来越贫穷。的确,富人所掌握的资源比普通家庭多太多,富人家的孩子所接受到的教育,艺术熏陶也会比普通人家的孩子好很多,社会就是这样的不公平的,但是你说真正的有钱的人有多少呢?大多数还是小康家庭,那么这些孩子知道了自己已经比别人落后了,也许你现在所追求的东西就是人家一出生就拥有的。

⑨ 丧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为什么这么流行

01、丧文化不是我们传统说法的文法,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是青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因为各种事情的不顺利而对产生的负面情绪的一种表达,比如学习不顺、工作压力、感情失败。是当今年轻心理状态与社会环境的缩影,比如说前两年爆火的“葛优躺”,自嘲也是丧文化的一种表现,比如说自己是菜鸡或者咸鱼等等。生活的压力压在身上让人喘不过气,坚持许久的事物却失败,比起鼓励青年人更希望共情,但过度丧文化会影响人的心情,对待丧文化应当是一种娱乐心态,并且了丧而丧很没必要,所以很多年轻人正在弘扬正能量,抵制毒鸡汤丧文化,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⑩ 为什么丧文化在年轻人中这么流行

“丧文化”之所以会流行,一方面来至于社会给予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来至于社会媒体部分的不良报道,于是一步步击溃了部分年轻人的斗志。

除此之外,现在部分媒体喜欢把个例当作普遍现象写,于是传递给人就是比较丧的思想。比如部分人喜欢走后门,比如努力不如家境好等等,虽然这些是社会上存在的现象,但绝对不是常态,而一旦经过媒体的大肆渲染,就很容易让一部分人失了斗志,甚至不能客观看待自身问题,一味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出身的不优越。

所以“丧文化”的流行主要还是现在的社会整体把年轻人的人生道路安排得过于死板,很多人在里面又活不出自我,最后便开始全盘否定拥有的一切。

与丧到什么时候成主流文化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
© Arrange www.lianjie114.net 2012-2022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