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加文明是怎么起源的
印加文明是美洲大陆最大的文明中心南美中央安第斯山脉高原的印加人创造的印加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最大的中心,被后人称为“新世界的罗马人”。印加人是生活在安第斯山区,即现在厄瓜多爾尔尔、玻利维亚、秘鲁和智利北部一带的印第安人。印加人是奇楚亚语系的部落之一,印加最高统治者权威极高,被视为太阳的化身,被尊称为“印加·卡帕克”,本来含义是“首领”或“大王”的意思,现在意为“太阳之子”。每当最高统治者出巡时,臣民须匍伏道旁迎送。西班牙人到来后,简单地以“印加”一词指称这个国家及其居民,至今已是约定俗成了。早在公元前l000年左右,生活在今秘鲁和玻利维亚高原地带的印第安人就已进入了定居农耕的阶段,并创造了一系列古文化,其中较为着名的有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纳斯卡文化、莫契卡文化、提亚华纳科文化、瓦里文化、契姆文化等。人们一般将这些文化统称为前印加文化。
后来的印加人原为印第安人中克丘亚人的一支,居住在秘鲁南部高原,以狩猎为生。几乎像所有的古代国家一样,印加帝国的来历也是一团神话的迷雾。据传说,有一段时间,秘鲁的古代居民生活在一种无政府的混战状态中。不忍心看到这种堕落的太阳神,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曼科·卡帕克和马马·奥克约派了下来,向居民颁布戒律和法规,并教他们怎样理智而文明地生活。
这兄妹俩同时也是一对夫妻。他们带着太阳神父亲交给他们的一个金楔子,于公元1000年左右(一说为公元1200年)率领部落向北迁移,他们穿过了环绕喀喀湖的高原。最后到达了库斯科地区,这个金楔子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地下的地方,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栖息之地。在进入库斯科山谷不久,他们发现了目的地,因为,那个楔子进入了地下,而且永久地消失了。
印加帝国的一切都令人迷惑,关于黄金和财宝的传说使这里庞大的灰色石头也披上了金黄的色彩。图为印加首都库斯科的卫城———萨克塞华曼遗址
Ⅱ 印加文明指的是哪里人创造的文明
印加文明是美洲大陆最大的文明中心南美中央安第斯山脉高原的印加人创造的印加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最大的中心,被后人称为“新世界的罗马人”。
Ⅲ 我想全面了解一下印加文化
有几个网站可供参考
http://www.ctcc-web.cn/bbs/topicdisp.asp?bd=12&id=246&topage=
http://photo.qianlong.com/4404/2003/11/03/1060@1686854_5.htm
http://gb.chinabroadcast.cn/3821/2004/12/06/151@382579_3.htm
---------------------
寻找“印加”
编辑: 董雪枫 2004-12-06 15:21:39 稿源: 国际在线
印加文化启示
马丘比丘城(Mach Picchu)座落在南美洲海拔8000英尺的安第斯高原上。它是印加人在其帝国鼎盛时期,即大约公元1500年或更早一些时候修建的(差不多与哥伦布(Columbus)抵达西印度群岛同时)。在那个时候,制订修建一座城市的计划,是这些印加人最了不起的成就。1532年,当西班人攻占并洗劫秘鲁时,他们忽略了马丘比丘及其姊妹城市。此后,这个城市被人们遗忘了近400年之久,直到1911年冬季的一天,耶鲁大学的年轻考古学家海拉姆·宾厄姆(Hiram Bingham)偶然地发现了它。到这时,这座城市已被废弃了几个世纪,只剩下断壁颓垣。不过,正是在这座城市的残迹中,包含着各个时代及世界各地的各种城市文明的结构形态。
一座城市必须有一个物资供应区,作为它赖以存在的基础,而这个地区将能够提供充足的农业剩余产品;对印加文明来说,这基础就是那层层梯田上生长着的粮食作物。当然,这些梯田如今已是荒草丛生,一片萧瑟景象,而当时上面曾生长着马铃薯(它至今仍是秘鲁的特产),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当地特产的玉米。玉米最初是由北方传来的。这座城市又是一个举行各种庆典的场所,当印加人到来时,这里无疑生长着热带地区的奢侈品——古柯,印加贵族咀嚼着古柯叶,使庆典的狂欢达到高潮,而人们今天则从古柯叶中提取可卡因。
这种剃田文化的核心,是水利灌溉体系。这一体系先后由前印加帝国和印加帝国修建;它联结起所有的梯田,并通过水渠和水管,流经山间深深的沟壑,一直通向延伸至太平洋海岸的辽阔荒原,使这片荒原变得繁荣富饶起来。在中东的“肥沃新月”地带,文明是对用水量的控制,而在秘鲁,印加文明则建立在对灌溉系统的控制基础之上。遍及整个帝国的庞大水利工程体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管理。在美索不达米亚是这样;在埃及是这样,在印加帝国也是这样。就是说、这座城市和其它所有的城市由一个无形的网络联结起来,通过这个网络,当局的权威无处不至,人们能听到统治者的声音,收到他从中央发布的命令和信息。有三项发明支撑着当局的统治体系,它们是:道路、桥梁(尤其在像这样的一片荒原上)和通讯。它们从四面八方汇合到印加王所在的中心,又从这个中心散布开去。它们是一个城市与其它城市紧密联系的三大媒介,但是,我们突然发现,在马丘皮丘这个城市,情况却有所不同。
在一个大帝国里,道路、桥梁、通讯总是先进的发明,因为如果它们一旦中断,帝国的统治也就随之而终止,甚至导致统治阶层的垮台——在近代的革命中,它们是典型的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我们知道,印加王一直在精心保护这些设施。但是,在这些道路上没有车辆往来,在桥梁的建筑上也没有采用圆拱,信函也不是用文字写成。印加入的文化在1500年时还没有作出上述发明。这是因为美洲文明的开端延缓了几千年之久的缘故,而在它未来得及作出旧大陆已有的全部发明之前,就被外族征服了。
这看起来似乎很奇怪:已经知道如何利用滚木运送大块石料的建筑学竟没有发展到应用车轮;我们忘记了关于车轮的应用,关键是固定的车轴。这一点也颇为奇怪:人们修建了悬索吊桥,却没有想到建造拱桥。而奇中称奇的是,一种能够精心保存数字资料的文明形态,却没有将这些资料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这是否因为印加王也像他那些卑贱的臣民一样冥顽不化,抑或像推翻他的西班牙海盗一样粗野无知呢?
印加王用一节一节剪断的绳子,以数字形式记录信息,这种记事的绳结被称为“奎普斯”(Quipus)(!)。“奎普斯”只记录数字(其结头的安排恰如十进制),作为一位数学家,我对此倍感亲切,可以说,这些数字是一种像言语那样信息丰富、富于人性的标记;但它们毕竟不是语言。要而言之,描述一个秘鲁印加人生平的数字,就像电脑打孔卡片背面的数字一样,而卡片上凹凸不平的纹路,也就好比这些打结的绳索。当这个人结婚时,有关他的一段绳结就与另一家族的绳结联在一起。印加王军队的每一件装备,每一座谷仓和货栈,都如数在“奎普斯”上记录下来。事实上,秘鲁已经成为未来那种令人生畏的大都会,成为一座记忆库,帝国冷漠无情地用数字形式记载每一位臣民的行为,安排他的劳作,确认他的地位。
这是一种相当严密的社会组织结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位置;每一个人都供给衣食;每一个人——农民、工匠、士兵——都为同一个人工作。这就是至高无上的印加王。他既是国家的主宰,又是神明的化身。那些为印王效劳的匠人,怀着敬畏的心情刻石作画,以象征太阳、太阳神与印加王的关系。
然而,这又必然地是一个非常脆弱、外强中干的帝国。从1438年起,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印加王征服了3000英里的海岸线,从安第斯山脉以至太平洋海岸,莫非王土。但是,到了1532年,几乎是目不识丁的西班牙冒险家佛朗西斯戈,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仅率62匹令当地土着不胜恐惧的战马和106个步兵,进入秘鲁,转瞬之间,就征服了整个印加帝国。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砍去金字塔的顶端——俘获印加王。从此,这个帝国一蹶不振,而那些城市,那些美丽的城市,则被贪得无厌的西班牙强盗洗劫一空。然而,一座城市毕竟不只仅育一个中央政权。何为城市?城市即人民。城市是有生命的。它是以比村落富饶得多的农业区域为生存基础的社会,足以负担每一种手艺人的生计,使他得以终身专操其业。
这些手艺人早已谢世。他们的作品也已湮没无闻。那些缔造了马丘比丘文化的人们—金匠、铜匠、织工、陶工——的作品被抢劫殆尽。编织物腐朽了,铜器锈蚀了。留下来的只有石匠的作品,这是那些创造了这座城市的人们绝妙而高超的技艺的见证。——创造城市的不是印加王,而是那些手工匠人。自然,如果你为印加王工作(或为任何一个人工作),他的鉴赏趣味就会支配你,你自己也就不能有什么独创和发明。直至印加帝国来日来临,主匠们使用的仍然是横梁;他们从未发明拱形结构。这就是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文化时滞的差距,因为横梁的发明恰好是2000年前希腊人达到的最高成就,也是他们止步不前的所在。
…………………………
------------------
Ⅳ 印加人的祖先来自何方
关于美洲土着居民的来源问题,国际学术界有很多推论和假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亚洲起源说”,但这一观点是否能站得住脚呢?
美洲大陆是一块美丽、奇异、富饶的大陆,在哥伦布到来之前,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印第安人:在辽阔的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有策马飞奔、挥着响鞭、甩开绳套、追逐牛马的骑士;在巴西、秘鲁的茂密森林中,有赤身裸体的追猎美洲豹的勇士;在北极
夕阳映红的海面上,有驾驶着“芦苇马”小舟的爱斯基摩渔夫。这些勤劳勇敢的印第安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在美洲大陆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古文明。1492年哥伦布到来后,印第安人并没有因殖民者刀剑的压迫和《圣经》的诱惑而屈服或改变宗教信仰。今天,各国的印第安人仍在为反对种族压迫以及种族歧视而英勇斗争。应该说,印第安人才是美洲大陆的真正主人。但是,美洲大陆的主人——印第安人到底来自何方?他们是美洲大陆土生土长的呢?还是从其他大陆迁移过来的呢?对这一问题,国际学术界经历了一段长期的争论。
1884年,阿根廷着名古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弗洛伦蒂诺•阿梅吉诺提出,阿根廷的潘帕斯地区是哺乳动物进化的中心,是人类的摇篮,那里曾有过比旧大陆更早的类人猿。具体说来,在地质年代的第三纪里,阿根廷有一种平原动物,后来发展成了可以直立行走的四足类人猿,再后来进化为三足类人猿、两足类人猿最后形成了类人猿。正是由于这些猿类的迁徙,才使地球到处产生了人类。根据这种说法,美洲不仅是印第安人的故乡,而且还是整个人类的摇篮。
阿梅吉诺的观点引起了拉丁美洲境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专家们对他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研究验证,很快否定了他的学说。阿梅吉诺赖以建立自己理论的一些类人猿遗骨经不起古生物学、考古学和地质学的检验。一方面,他把一些动物遗骨误认为是类人猿遗骨,同时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发现的一块头盖骨经复原证实不是猿人的头骨,而是属于蒙古人种。另一方面,他又把这些遗骨的地质年代大大提前了。既然阿梅吉诺的“本土说”被否定了,那么美洲土着居民的祖先到底来自何方?他们什么时候迁徙到了美洲?他们是怎么到达美洲的?他们属于哪个种族?
“本土说”被否定后,学者们总体上认同“外来说”。然而,在“来源地”问题上分歧很大。大致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大洋洲起源说”。南太平洋中有连绵不断的岛屿,有些人据此认为印第安人的家乡在大洋洲,说南美印第安人中有的来自美拉尼西亚,有的来自波利尼西亚,有的来自马来西亚。但是也有人唱反调,说大洋洲的马来人是古代秘鲁移民的后裔。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大洋洲起源说在南美确实找到了许多语言学和民俗学的证据,但是,这些证据只能说明两者之间在比较晚近的时候有过交往,不能说明印第安人的起源问题。
二是“陷落大陆起源说”。此说认为与直布罗陀海峡平行的大西洋水面上,曾有一块名叫“大西洲”的大陆,那里曾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后来,这块大陆突然沉没了,幸存者逃到了美洲,并认为加勒比印第安人就是他们的后裔。
三是“西北欧起源说”。该说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从欧洲大陆向北经过冰岛和格陵兰岛进入美洲的。至于是哪一支人进入了美洲,有的说是爱尔兰人,有的说是日耳曼人,有的说是苏格兰北部和西部的盖尔人,有的说是丹麦的弗里松人,还有的说是克尔特人。
四是“以色列犹太说”。该说认为美洲印第安人与公元前722年被亚述人打败后的以色列各部落有关。持此说的学者认为,以色列部落被打败后纷纷外逃,一部分人滞留印度和中国,另一部分人经由鞑靼到达亚洲东北角,过白令海峡进入了美洲。持此说的学者声言在印第安人中间找到了许多与犹太人相同的体质特征、心理素质和风俗习惯。
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研究的深入,上述观点越来越多地遭到质疑。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又热起来,经过不断的考察和研究以及近年来大量的考古发掘,学术界逐渐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亚洲起源说”开始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同。
“亚洲起源说”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亚洲人,蒙古人型的亚洲人在4万年和1万8千年以前通过白令海峡的“陆桥”从阿拉斯加进入了美洲大陆。据地质学家测定,在冰川时期(公元前7—1.2万年),亚洲东北部与美洲西北部有陆桥相连。于是,人们作了如下的假想和猜测:远古时期,亚洲东北部的原始狩猎民族在追逐野兽或迁徙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就往来于白令海峡两岸,后来又从北美向南迁移,逐渐遍布美洲大陆。
随着我国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发展,我国学者又在“亚洲起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十分引人注目的“华北人起源说”。该说认为,古代印第安人来源于中国华北,中国文化对印第安人的文化有很深的影响。主张“华北人起源说”的学者们发现了一些非常有力的证据。
首先,古代中国人与印第安人在文化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在墨西哥古代奥尔梅克人文化中间,学者们发现他们的甬道图案与殷人的极为相似;—些印第安陶器上的饕餮纹和云香纹,与商周时代中国钟鼎上的图纹相似;在墨西哥瓦哈卡地区的印第安人中间,人称代词“我”、“你”、“他”的发音,与古代中国人称代词的发音相似;玛雅语称“人”为“镇”或“银”,与汉语发音接近;墨西哥一些印第安人称“花”也是“发”,发音与汉语完全相同。其次,一些考古发掘也证实印第安人与古代中国曾有联系。例如近年来,美国考古学家宣称在美国西海岸海底发现了属于3000年前的古代中国人的石锚等等。此外,1972—1974年,在我国河北阳原县虎头梁村附近的地层中发掘到200件楔状石刻。经考证,这些楔状石刻与北美阿克马克印第安遗址中发掘的楔状石刻相同。
再次,从史书记载当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印第安人曾与古代中国有过交往的根据。1761年 ,法国人德吉涅根据我国史书《梁书》中的材料,明确提出中国人在公元5世纪到过美洲。《梁书》是在公元636年由唐朝史官姚思廉撰成的,书中说,公元5世纪有5名僧人离开撤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东游,到达了一个名叫扶桑国的地方。公元13世纪,宋元之际的文学家马端临着《文献通考》,又讲到449年扶桑国有个叫沙门慧深的人来到我国。
但是,对于古代印第安人来源于中国这一观点,仍有许多学者表示异议,例如我国有一部分学者就对此提出了很多质疑。我国学者于本世纪30年代开始加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中,60年代又旧话重提,80年代初再次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此间肯定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史上有无扶桑国。肯定者不仅以《梁书》的记载为凭,还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九歌》中的诗句——“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以及《淮南子•天文训》和《山海经•海外东经》中的有关记述,认为扶桑国确有其事,且是指美洲的墨西哥等地。《梁书》中的记载“扶桑在大汉国东2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地多扶桑木,故以为名”,便是最有力的证据。反对者认为,扶桑国是一个虚构的假象,《梁书》中的这段史料如不是外国游僧的编造,也是着者的误记,不能为本。另外,也有一些学者不否认扶桑国的存在,但认为它不是美洲,而是日本。不过,中国与日本在唐朝时已有来往,《梁书》所指的扶桑国不可能是指日本。至于后来用扶桑指称日本那是后人约定的。扶桑不是指日本,但不能据此推断就是墨西哥。根据屈原的诗句看,扶桑应是一个无所详指的地域概念。咸池,日浴处也;扶桑,日出之所。饮马咸池,歇马扶桑,正是屈原浪漫主义胸怀和为楚国争雄之志的袒露。
此外,还有学者根据更早的中国史书资料来印证古代中国人与美洲有来往。其一:东汉人郭宪所着(一说是后来的六朝人伪托)《汉武洞男记》中及《唐书•文艺志》载:“汉元封五年,勒毕国贡细鸟,以方尺玉笼盛数百头,大如蝇,其状如鹦鹉。”有人认为,这条史料中的“勒毕”系行文误倒,应是毕勒,与秘鲁二字音似;至于细鸟,则是指拉美特有的蜂鸟。其二,郭宪的同代人苏鹗所撰《杜阳杂编》载:永泰元年,东海弥罗国贡碧蚕丝,云“其国有桑,枝干盘屈,伏地而生,大者亦连延数十里,小者亦荫百亩”。“虽并十夫之力,挽之不断”。有人认为,这条史料所说的“弥罗”与秘鲁几乎同音,当指现代的秘鲁;至于文中所说的“桑”,亦是指当地产的龙舌兰纤维。这两条史料中所提的“勒毕国”和“弥罗国”,倒是与“秘鲁”一词音近,而对“细鸟”和“桑”的描写,也颇像蜂鸟和龙舌兰纤维。中国文献中的这些有关中国与美洲古代之间的关系的信息,如果能得到其他资料的证明,那对揭开古代中国人远渡美洲之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些语言学和考古学上的证据不足信。 第二,古代中国人有无横渡太平洋的能力。古代中国人有没有到过美洲,其航海能力如何是一个基本的条件。肯定者认为,不但在南北朝,甚至远在殷商时代,殷人及越人就具备了东渡太平洋的能力。当时,中国船只已有风帆和舵桨,可载百数十人。殷人东渡,是因为周公旦攻破了“人方”国(今山东省),殷军不得不逃亡海外;越人东渡,是因为中原王朝和百越部落出现紧张关系所致,东渡的路线一是北太平洋航道,一是中太平洋航道,这两条航道都有顺风顺流存在。反对者认为,当时中国的航海能力不可能远渡美洲,因为直到8世纪鉴真东渡日本还5次受挫,一再陷入九死一生的境地,更不要说远在殷商时代前往美洲了。但是,近来国外有人孤帆横漂太平洋获得成功,这为古代中国人东渡美洲的可能性提供了佐证。
第三,古代中国文化对印第安文化有无影响。肯定者认为,自商代就有这种可能,认为美洲两大文化区——墨西哥和秘鲁,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有的文章证明,中国人可能在墨西哥的拉文塔建立了自己的都城。还有的文章认为,秘鲁文明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因为秘鲁文明是秘鲁沿海查文文化的继续,而查文文化又是受中国文化影响,在中美洲奥尔梅克文化传到后兴起来的。但是,这些推论是经不起事实检验的,即便古代中国人到过美洲,数量也毕竟有限,结果也只能是入乡随俗,谈何建立自己的都城。我们知道,在地理大发现时,美洲与欧亚大陆的主要作物品种不同,美洲产玉米、薯块和豆类植物,而欧亚大陆产小麦和水稻。熟知农耕的殷人不把小麦带到美洲是很难想象的。这一点如果不能说明殷人未到过美洲,至少也说明他们未在印第安人中间留下什么影响。有关车轮、风帆和拱顶知识,殷人不带到美洲,齐人也该带去了,但美洲印第安人却不知道这些知识。这也说明古代中国人即使到过美洲,但也未留下影响,否则,很难想象他们不把这些头脑中的知识传给印第安人,而只留下一些陶器或绘画雕刻品。再者从殷商时代起,中国已具有非常发达的政治组织形式,如若古代中国人对印第安文化有影响的话,必然早就会使印第安人的社会政治组织达到一个很高的阶段,但事实不是这样。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这些美洲最先进的人们,直到欧洲人到来时才发展到奴隶社会的早期阶段。
Ⅳ 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印加文化
南美安第斯高原是古代美洲的另一个发祥地。最早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是摩奇卡族、艾马拉族和克丘亚族,印加人是克丘亚族的一支。
“印加”一词,印第安语意为“太阳的子孙”,最初是指库斯科谷地一个部落的酋长。当西班牙殖民者同这个部族的人接触时,错误地用他们部落领袖的称号来称呼这个部族,“印加”这一名称就此便沿用下来。但据考证,印加文明是在今秘鲁库斯科谷地发展起来的。 据考古发掘约在公元前8500年左右,安第斯高原就出现了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居民。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始经营原始农业。自13世纪起,在库斯科谷地出现了印加人建立的地方性小国家。到15世纪中叶,他们建立了一个以库斯科为中心的强大奴隶奴隶制国家。16世纪初是印加国家的极盛时期,
1531年,西班牙殖民者头目皮萨罗率170多名侵略军进入印加国家。1533年8月29日,西班牙殖民者将阿塔瓦尔帕处死。印加帝国就这样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毁。 (1)、印加是世界上农业文明摇篮之一。公元前4000年,印加人就开始农业,随着农业的发展,他们培植了约40种农作物,仅薯类就有好几种,其他还有木瓜、南瓜、菜豆、番薯、番茄、可可、菠萝、龙舌兰、胭脂以及玉米、滨藜稻、花生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这些作物大多其他大陆所没有的,这是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
(2)、印加人在采矿、冶金方而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们能开采金、银、铜、锡等多种矿石并进行冶炼、但还不能冶炼铁。印加的古金银矿产丰富。印加人还用青铜铸成各种各样的工具,如斧、镰刀、刀、棍、针等。
(3)印加人的纺织技术水平较高。他们的各种棉、毛织品绚丽多彩,花纹华美精致,有几何纹、螺纹图案,也有花鸟鱼虫等景物。他们用棉花和羊毛织出的绒布,用以缝制衣服,制作毡毯。用羽毛和金银丝编织的布艳丽豪华,专供贵族享用。
印加人的陶器制品极具特色,制作精美的双耳小口尖底坛是代表作,其陶器的磨光技术、图案及装饰物都令人赞美不已。
3、印加人的宗教
在宗教上印加人保持着图腾崇拜的残余。公社以动物命名,印人崇拜祖先,视祖先为公社保护神。他们的宗教是对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崇拜。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起源于太阳。国王是太阳的化身,死后还会复活。国王的木乃伊祭奉在太阳庙里,坐在金椅上。远征时抬到战场上,以求战争必胜。为了举行宗教仪式,全因各地修建了众多的太阳神庙,其中最大的是库斯科的太阳神庙(也叫“金宫”)。
4、印加人的历法
印加人崇拜天体,他们的天体知识与宗教概念关系密切,同时也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他们在库斯利城中央建有高台。用来观测太阳的位置和确定农业节气;城外的东郊和西郊建有四座圆柱形石塔,用来观测太阳,确定夏至和冬至,以确定崇拜的时间和仪式。印加人采用阴阳台历。太阳历一年是365天零6个小时,以冬至为岁首;太阴历一年为354天,分为12个月。每月有3个10天的长周,为了适应—年的天数。每年有一个5天的段周。印加人对每个月都起一个名称。辅以相应的宗教仪式和活动。
5、印加人的建筑与交通
印加人时建筑和道路交通有显着特点,印加的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中心广场。周围有宫殿、太阳神庙、食品库等,庙宇和住房继承了石头建筑的传统,石块和石块之间不用任何粘合剂,竞能做到紧密合缝。古代印加驿道长达数千公里。境内有两条主要干线贯通全国:—条是高原道路,起自今哥伦比亚,纵贯厄瓜多爾尔尔、秘鲁、玻利维亚,再由阿根廷到达智利,另一条是沿海道路,北起通贝斯,向南贯穿秘鲁沿海一带,进入智利中部。在比鲁加斯,有一座用巨藤筑起的吊桥.长达60米,这两条主干道路旁还分出许多小道,通往全国各地,形成全国道路网。道路上每隔—定距离设有驿站,备有信使负责接力传递信息。关口险隘,还建有要塞和烽火台。
6、印加人的数学
印加人采用结绳记事法,称为“基普”。在一根横的粗绳上垂直拴上许多带色的细绳,上—面结着离主绳远近不同的结子,用结子的形状和位置记录数字、用颜色标志物品。距主绳最远的结表示个位,再加上—个结是十位数,然后是百位数和千位数,数目越大则越接近主绳。
7、印加人的语言与文学
印加帝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给人们之间的交往带来一定困难。为此,国家规定以克丘亚语作为标准语言通行全国。中国明代天启年间成书的《职方外记》中介绍秘鲁(译作“勃露”)时说:“其土音各种不同,有一正音可通万里之外,凡天下方言,过千里必须传译。其正音可达万里之外,维中国勃露而已”。这里的正音就是指克丘亚语。
印加人用克丘亚语创造了许多文学作品,《奥杨泰》是印加人流传下来的—部美丽动人们诗剧。克丘亚语作品还有宗教赞美诗、民歌、民谣、寓言、神话故事等。宗教赞美诗是宗教仪式及印加王礼拜太阳神诵唱的。主要内容是表示对上帝的钦佩、感谢、敬仰和歌颂,表现生活的欢乐、幸福,并且祈求上帝保佑帝国国泰民安。民歌、民谣多反映战争、劳动。《战歌》是—首短小民歌,表现了战争胜利者的欢乐。《姑娘,我要征服你》是一首反映印加人在集会、节日时青年男女恋爱、的民歌。印加人的寓言、神话故事富有哲理,反映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思想和生活。
8、印加人的医药学
印加人在医药学方面成就卓着。他们会制作木乃伊;外科手术会作开颅手术。最常见的麻醉药是从右柯叶中提取可枯碱,此外还有金鸡纳、藿香膏、番木鳖等药物。
9、印加人的教育很有特色
手工技艺是父子相传,—代代继承下去,文化知识的传授是在类似学校的“知识之家”中进行的。“知识之家”设有专职教师,他们被称为“圣哲贤人”,受到尊敬。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进入“知识之家”。他们按专业被培训,学习期限为4年。一般说来,第—年学克丘亚语,第二年学宗教和历法,第三四年则学会掌握基普以及其他专门知识。
印加人长期与东半球隔绝,他们创造的独特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由于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打断了他们的历史进程,使社会发展停滞,文化遭到毁灭。
Ⅵ 印加文明的起源年代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又一着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响范围北起哥伦比亚南部的安卡斯马约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马乌莱河,全长4800公里,东西最宽处500公里,总面积达9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0万。大体说来,它包括了现今厄瓜多爾尔尔山区部分、秘鲁山区部分、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半个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上述这一广大地区是美洲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区的居民已定居下来。到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区已出现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在公元前1000年中下期,发达的农业文化。已经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础,并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的最早形式。这标志文明开始形成。公元10世纪后半叶以后,中安第斯山区出现了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和兼并的局面。导致了一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印加入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前的各种文化基础。
印加文明是因印加人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建立印加帝国而得名的。印加人原是生活在的的喀喀湖中的一个部落,10世纪以后,他们逐步北迁,一路征战,于1243年来到现今库斯科,在瓦纳卡里山上扎下营寨。据印加入的传说,此时他们的首领是曼科·卡帕克。从曼科·卡帕克起,到1532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领阿塔瓦尔帕被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杀害,印加国大约经历了整整3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其问共传12世、13王。
Ⅶ 关于印加国起源的神话是什么
很久以前,在今天秘鲁的土地上,仍然棘荆丛生漆黑一片。既看不到光明,也没昼夜之分。正好有一天,创世主帕查卡马克(在印第安通用语中,“帕查卡马克”即“赋予世界生命的人”的意思)来到这里,心血来潮,便随手造就了第一批人类以及飞禽走兽。然后便来到后来的科利亚地区一个风景独秀的湖泊中隐居歇息,这湖就是今天的的的喀喀湖。
此后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帕查卡马克打算回到宇宙中遥远的居处去,便从湖中走了出来。此时的大地仍然一片漆黑,他所创造的那批人虽然已经开始了原始的生活,但不仅不懂得向赋予他们生命和灵魂的创世主感恩戴德,而且连最起码的敬夭畏神之心都没有,整天骂骂咧咧指天咒地,抱怨这抱怨那,甚至向走出湖面的帕查卡马克扔石块、吐口水。帕查卡马克一怒之下,把他们都变成了石雕像,有些正朝着湖的方向一边走,一边指指点点,有的正在涉水过河……
等心平气和之后,帕查卡马克仔细回味了那些野蛮人的抱怨,的确是自己的一时疏忽,不禁对自己的行为有些懊恼和后悔。于是便决定重新来过,只是这次有了比较周详的步骤和计划。
首先,他回到湖中小岛的小山洞里,召集众神商讨有关给黑暗中的世界带来光明的事宜。经过众神推荐,帕查卡马克决定由孔蒂拉雅•维拉科查男神和基利亚女神兄妹俩担此重任并结成夫妻,由孔蒂拉雅太阳神司白昼,以金星为前驱后卫,风雨雷电为仆役;月亮女神基利亚司夜间照明,昂座七星为仆役追随左右,并准许基利亚从每月抽出三天主理太阳宫中事务以尽主妇之职。帕查卡马克分派完毕,嘱咐他们道:
“贤兄妹夫妻不辞辛劳,以自己的光和热哺育世间万物,堪称万物生灵之衣食父母。为酬谢二位的奉献精神,贤兄妹夫妻之长子女及其后代当为此一方土地之主人,以施教化之功,恪尽教化之力,以历数十二为期,切记!切记!”
帕查卡马克指令太阳和月亮由东往西,交替运行,并约定当太阳升起的第一束光线照射进的的喀喀湖中岛上小山洞时,即为新人类生命的开始。
这一切工作完毕以后,帕查卡马克神就在现在的第亚爪纳科,按照人的模样雕刻了许多石像。有一般百姓的石雕像,也有将来统领这些人的首领像,还有许多孕妇和带着孩子的妇女以及许多尚在摇篮中的婴儿石像。这一切都是石头做成的。他把这些石像放在一边,然后,在另一边同样也做了许多石头像。然后,指令众神,在那些石像上刻上名字,并告诉他们哪些人该在哪些地区居住,繁殖后代,并约定,在太阳之子对这些人施予教化之前各自奉他们为自己的偶像……
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的第一束光芒照亮了的的喀喀湖心岛的小山洞,世界上一群新生命就这样诞生了。
帕查卡马克把其中两个人留在自己身边,对其他那些人说:“你们走吧!朝着太阳落山的方向走去,把那些人们从溪泉、河川、山洞和林莽中呼唤出来,并教给他们生存的技巧。”这批人便出发了。他们分别按神的意旨到他们指定的省份去。他们一到那里,就呼唤着石像上的名字并高声宣谕:“你们出来吧!就居住在这块荒无人烟的土地上,这是创世主帕查卡马克的旨意!”于是,恰如帕查卡马克所说的那样,人们便从四面八方跑来了。从此,这块土地上才有人居住。
帕查卡马克待这一切都按照他的意图安排妥当以后,又对留在自己身边的两个人说:“你们俩是太阳神的第一束光线所赋予的生命,在你们俩的身上有着太阳神的意志,你们的子孙,将辅弼太阳神之子成就功业,成为印加王族的一分子,你们俩要切记!切记!好了,你们也照着他们的样子去把人们唤出来!”他让二人朝着钦查(北方)和昆蒂(西方)分道而行然后到西北方汇合。
帕查卡马克分派走二人以后,就径直朝着库斯科方向走去。库斯科正处在安蒂(东方)和昆蒂之间的中心地带。他沿着通往卡什马尔克的山间小道走着,他一边走一边把人们呼唤出来,当他来到卡恰省卡纳斯人的聚居地时,卡纳斯(意为“火灾”)人不仅没有认出他们的创世神,而且一个个全副武装,杀气腾腾,一齐向他进攻,想把他杀死。帕查卡马克看到他们手执武器而来,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马上从天上降下火焰,焚烧他们居住的山头。那些印第安人看见大火临头,惊恐万状,纷纷把武器扔在地上,朝着帕查卡马克站立的方向爬行,来到这个留短发蓄长须、身着长袍的人面前乞求宽恕。帕查卡马克看到这种情状,便双手召来一根木棍,到有火的地方,打了两三下,大火就被扑灭了。这时,印第安人中一个机灵的人才认出他就是创造世间万物的神。
帕查卡马克在显示这番神通之后,继续赶路,以便完成自己对太阳神许下的诺言,为他的子女选中一块王城宝地。等到了距离库斯科三十公里的一座小山上,他坐了下来,呼唤出一批印第安人。然后带领他们来到库斯科,并向他们作出预言:
“你们在这里安居,等到一群大耳朵的到来,他们中间太阳神的长子长女来统领你们,教化你们,成为你们子子孙孙的国王和王后。”
然后,帕查卡马克从这里西去,会合众神如履平地般踏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