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美洲分布着哪几种什么样的文化
属于古代美洲的三种主要文化是:阿兹特克(Azteca)文明、玛雅(Maya)文明、 印加文明
1、阿兹特克(Azteca)文明的孕育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阿兹特克文明的发祥地是墨西哥谷地。墨西哥谷地处于墨西哥中央高原,海拔200米,南北长100公里,东西60公里,气候宜人,水草丰盛,为阿兹台克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自然环境。而正由于这一绝佳的自然环境,墨西哥谷地又是自古以来人类活动繁衍生息的一个中心,人类从事劳动,创造的一个基地,这又为阿兹台克文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物质基础。
1069年,奇奇梅卡人的一支——墨西卡人的首领梅西——查尔丘特拉托纳克统率下,由神鹰威齐洛波特利指引,离开故乡阿兹台兰向南迁徙。12世纪末进入墨西哥谷地,沿特斯科科湖向南活动,13世纪初在湖西岸的查普尔特佩克山定居下来。由于他们来自阿兹特兰,所以通常被称为阿兹特克人。
“阿兹台克帝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帝国。它没有全境统一的行政机构。就是“三方联盟”也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也就是说,墨西哥谷地部落联盟不是政治联盟,而是军事联盟。盟主阿兹特克酋长为最高军事统帅,指导向外扩张,征服的目的不是霸占领土,而是扩大税收的范围和增加内贡的部落。“三方联盟”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不派遣行政官员,只划分了38个交税纳贡区,派遣收税官进行监督;战败的部落仍独自存在,自主发展,只是按时向“三方联盟”交税纳贡。由是观之,阿兹特克部落的酋长并不是“阿兹特克帝国”的国王或皇帝,并不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阿兹特克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基础,土地所有制分公有与私有,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各家的父亲分得一片土地,终身耕种,死后交给村社;如果连续两年不耕种,村社就得收回。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由土地所在的村社农民耕种,耕种技术很原始,没有耕畜,没有犁杖。使用“掘土棒”——一种装有石刀片的长柄农具。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生产,在湖区采用两种方式造田:A湖造田;B挖沟造田。阿兹特克人称这两种造田方式为“奇南帕”。人工小岛和台地土壤肥沃,一年四季均能种植庄稼和栽培花卉。玉米是主要种植物,其次是瓜类.豆类植物和辣椒。还有生长在缺水干旱地区的龙舌兰。
阿兹特克的手工业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各行各业活动在专门的街区。特诺奇蒂特兰最着名的行业是制羽业,原料是外地的贡品;匠人们用之制作成武士的头饰和盾牌,其他重要的行业有金银首饰,器皿制作等。产品除供应本地外,大部分销往全国各地。
贸易十分活跃。有当地的集市贸易和远距离贸易。特诺奇蒂特兰城中有许多大小广场,均用作商品贸易场所。商品来自“帝国”各地,各地商品在广场上分片集中摆摊。商品应有尽有。特诺奇蒂特兰是全“帝国”的商业中心,全国各地的商品运往那里,城里生产的各种手工业品又流向全国各地。从事这种商品贩运活动的商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不光从事商业活动,还充当间谍,收集情报,向京师报告,在扩张领土的征服活动中又是先遣人员.因此可以说,贸易和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是“阿兹特克帝国”生存和发展的一大支援。
“阿兹特克帝国”宗教的一大特征是众神并存。各氏族,各部落,各行各业均有自己崇敬的神。例如,商人的保护神是亚卡特库特利,制羽业的保护神是科约特利纳瓦尔等。这与阿兹特克人在扩张领土的征服过程中对各地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有关。阿兹特克人在得到被征服地区的贡赋时,也接受了当地的信仰。神灵无处不在。阿兹特克人从出身到死亡生命全部生活受宗教的控制。他认为神创造人时做出了自我牺牲,而人也要牺牲自己祭祀他们。因此,他们用活人献神喂神。
2、玛雅(Maya)文明孕育、兴起、发展于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恰帕斯和塔帕斯科两州的大部分地区。今伯利兹,今危地马拉大部分地区,洪都拉斯西部地区和萨尔瓦多。这一区域总面积达32.4万平方公里。根据地理特征和文化发展状况,这一区域从南到北分为三个地区 :A太平洋沿岸平原和山麓地带;B高原——又分为南部高原和北部高原;C低地——又分为南部低地,中部低地和北部低地。太平洋沿岸平原和山麓地带小河、小湖密布,食物资源丰富:盛产可可(可可豆用做货币,输出到墨西哥中部高原区);人们利用海水制盐,开展对外贸易,与奥尔梅克人有着接触。出现了早期的文明中心(诸如伊萨帕[Izapa].阿巴赫塔卡利克[AbajJaKalik].埃尔乌尔[ElBaul].乔科拉[C hocola]等)。这些文明中心建有贸易市场和神庙,控制着经过这一地带的贸易通道。与此同时,高原气候宜人,谷地适合人类生存繁衍,也出现了早期的文明中心。主要的中心是危地马拉谷地的卡米纳尔胡尤(Kaminaljuyu),以神庙建筑、石雕、陶器、绘画、象形文字展示其文化发展水平。低地丛林密布,雨量充沛,河湖众多,食物资源丰富,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玛雅文明的早期中心出现在中部低地和南部低地,最着名的中心是蒂卡尔(Tikal)和科潘(lopan)。这些中心衰落以后,北部低地(尤卡坦地区)兴起了奇钦伊察(chichenItza),乌斯马尔(Uxmal)和玛雅潘(Mayapan)三大中心。玛雅文明在低地的发展最具代表性。
3、 印加文明。印加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印加”为其最高统治者的尊号,意为“太阳之子”。15世纪起势力强盛,极盛时期的疆界以今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中心,北抵哥伦比亚和厄瓜多爾尔尔,南达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鲁南部的库斯科。16世纪初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印加人原为印第安人中克丘亚人的一支,居住在秘鲁南部高原,以狩猎为生。据传其最早的统治者曼科·卡帕克于公元1000年左右(一说为1200年)率领部落从的的喀喀湖地区向北迁移,最后定居于库斯科地区,并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张,占领整个库斯科河谷.传说印加在亡国前共历12个统治者,15世纪初第8代王维拉科查(?~1437在位)时,印加人的势力在安第斯山地区逐渐强大,从这时起印加人有较确切的历史编年。第9代王帕查库蒂(1438~1471在位)征服秘鲁高原的大部。其子托帕·印加·尤潘基(1471~1493在位)征服奇穆文化地区(今厄瓜多爾尔尔),后又扩张到秘鲁南部沿海地区。
11代王瓦伊纳·卡帕克(1493~1525在位)时,印加人征服整个安第斯地区,建立起强盛的国家,在他的统治下,帝国达到顶峰。1531年,瓦伊纳·卡帕克死后,长子瓦斯卡尔与异母弟阿塔瓦尔帕为争夺王位而发生内战,阿塔瓦尔帕与军队领袖结盟,击败瓦斯卡尔,但战乱使双方伤亡极大,加之此时瘟疫流行,国家元气大伤。1532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F.皮萨罗侵入印加帝国,诱捕并处死国王阿塔瓦尔帕,立曼科·卡帕克二世为印加王。次年11月,占领首都库斯科。1536年,曼科·卡帕克二世发动反对西班牙人的起义,1537年被镇压,曼科·卡帕克二世被迫逃亡,但其他起义者的反侵略斗争一直延续到1572年,至此印加帝国遂亡。
西班牙殖民军围攻印加首都库斯科(1533)。经济生活的印加人的文化在其他安第斯地区古代印第安人文化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在帝国成立前,已存在特殊风格的陶器,并使用青铜制品。印加人重视农业,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马铃薯。饲养羊驼和骆马,但不用于耕作,掘地用人工。修建梯田和远程水利灌溉工程发达,最长的水渠长达113公里。印加人还长于金属冶炼和加工,已能开采金、银、铜、锡等金属,生产工具和武器以青铜制造。金、银、铜等制作的首饰和日用器皿也很精巧。主要手工业部门除金属加工外,还有制陶、纺织等行业。
陶器造型优美,纹饰绚丽。纺织品主要为棉毛织物,其中有时夹有金线或鲜艳的羽毛,图案丰富多彩。但印加社会尚未出现自由手工业阶层,优秀工匠多专为宫廷服务。村社间多实行产品交换,故贸易不发达,无金属货币,交换的规模也有限,公共建筑和公益事业极发达。为统治广大的国土,首都库斯科与全国各地有许多道路相连接,主要的两条自北而南纵贯全国,沿海的一条宽约7.3米,长4055公里,内地的与之平行的一条宽4.3米,长达5229公里,沿线设有驿站和里程碑。印加时期的建筑在库斯科和马丘比丘等地仍有遗存,库斯科城的宫殿、庙宇和城墙均以巨石建造,衔接处不用灰泥,但仍极密合,刀片亦难插入,显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
印加人的基层社会组织是农村氏族公社(ayllu)。耕地归公社所有,分3部分,分别属太阳神、国王和公社成员,产品用于供应祭祀和祭司生活需要、**和军队开支以及维持公社成员生活,所有土地均由公社成员耕种,但耕作时需先种太阳神和国王的土地,然后耕种村社成员的份地和归村社所有之田。每征服一地后,均实行米蒂马耶制度,强迫被征服部落迁移到新地方,并移入忠于印加的居民进行监视。强迫被征服各族使用官方语言克丘亚语,同时把各地区统治者的子弟召来库斯科作为人质,以巩固帝国的安全。帝国内实行劳役制,25~50岁的男子均需服劳役。公共工程的兴建通过轮流抽调壮劳力的米塔制劳役形式来完成。被征服地区居民中的年轻力壮者则被选出从事某些特殊劳役,处于奴隶或半奴隶地位,因此有人认为尽管印加帝国还保留有许多氏族制残余,但已进入早期奴隶制社会。 印加国实行中央集权制。都城库斯科号称“世界中心”。国王称为“萨帕印加”(独裁执政者),是政治、军事和宗教的最高首脑,被尊为太阳神在人间的化身。全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为4个大行政区,由印加贵族任总督,总督以下的各级官员均从世袭的特殊氏族中遴选。国王常到各地巡行,地方长官则每隔一定时期被召到首都报告政务。
Ⅱ 南美洲的古文明 是什么文化
南美洲的古文明是印加文化。
南美安第斯地区印加帝国统治时期的印第安 人文化.“印加”,意为“太阳之子”.年代为15~16世纪早期.分布于厄瓜多爾尔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北部及阿根廷的一部分,中心在秘鲁南部的库斯科地区.印加人的历史印加族原为居住在秘鲁南部高原的一个讲歧楚阿语的小部落.据传其最早的统治者曼科·卡帕克于1000年左右(一说为1200年)带领部落来到库斯科,后来逐渐扩展,占领整个库斯科河谷.15世纪印加人在帕查库提·印加·尤潘基及其子图帕克的领导下,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帝国,疆界北起南哥伦比亚,南至智利中部,南北长达4000公里,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1530年,图帕克之孙瓦斯卡和阿塔瓦尔帕争位,阿塔瓦尔帕击败其兄,取得王位,但其国力已大大削弱.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印加帝国,次年诱杀了阿塔瓦尔帕,印加帝国遂告灭亡。
Ⅲ 南美洲的自然文化遗产
截止2016年7月17日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结束,南美洲共计11个国家拥有70项世界遗产(其中1项为2国共有,1项为6国共有,1项与欧洲、亚洲共有)。
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南美洲国家是巴西,共计20项;秘鲁拥有12项,位居第二;阿根廷拥有10项,位居第三。
Ⅳ 位于南美洲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1.冰川国家公园 Los Glaciares (1981年,世界自然遗产)
2.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圣安娜、罗雷托和圣母玛利亚艾尔马约尔村遗迹(阿根廷),圣米格尔杜斯米索纳斯遗迹(巴西)Jesuit Missions of the Guaranis: San Ignacio Mini, SantaAna, Nuestra Señora de Loreto and Santa Maria Mayor (Argentina), Ruins of Sao Miguel das Missoe(Brazil)(1983年,1984年扩展范围,与巴西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伊瓜苏国家公园 Iguazu National Park (1984年,世界自然遗产)
4.平图拉斯河的手洞 Cueva de las Manos, Río Pinturas (1999年,世界文化遗产)
5.瓦尔斯徳半岛 Península Valdés (1999年,世界自然遗产)
6.伊斯奇瓜拉斯托/塔兰帕亚自然公园 Ischigualasto/Talampaya Natural Parks (2000年,世界自然遗产)
7.科尔多瓦耶稣会街区和庄园 Jesuit Block and Estancias of Córdoba (2000年,世界文化遗产)
8.乌马瓦卡山谷 Quebrada de Humahuaca (2003年,世界文化遗产)
9.印加路网 Qhapaq Ñan, Andean Road System(2014年,与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爾尔尔、秘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
Ⅳ 南美洲的文化
南美洲的文化原以印第安人的文化为主,欧洲殖民者于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后引进黑奴以补充劳力,使本区血统复杂。因西班牙及葡萄牙带来的拉丁文化长期居主导地位,故南美洲常被称拉丁美洲。
但印第安文化并未消失,且融入非洲黑人文化,文化间彼此冲突与融合,形成合成文化,使南美洲的文化更加丰富。印第安人是南美洲最早的开拓者。安第斯山脉中段高原地带是南美大陆古文明发原地。
早在公元10世纪前后,居住在这一带的印第安人部族──印加人,建立了以秘鲁南部库斯科为中心的印加帝国。到15世纪鼎盛时期,其疆域北起厄瓜多爾尔尔北部,南达智利的塔尔卡,人口约900~1200万。
当时农业已相当发达,栽培玉米、豆类、马铃薯、木薯、昆诺阿藜等作物,驯养骆马和羊驼,在水利灌溉工程、交通驿道、建筑、手工业等方面也达到较高水平。光辉的印加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哥伦比亚、智利南部和巴拉圭是印加帝国以外人口较集中的地区。
(5)南美洲着名的文化是哪些扩展阅读:
文化变迁:
16世纪末,英国、法国和荷兰殖民者经过激烈争夺,分割了圭亚那地区和近海一些岛屿。从此,全洲进入了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时期。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随移民大批涌入,传播到南美各地,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也逐渐取代印第安语,成为普遍使用的正式语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斗争日益深入和广泛。南美国家带头发起反对超级大国海洋霸权的斗争,掀起了以收回民族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国有化浪潮,积极推行地区经济一体化。
现今的南美洲居民绝大多数信天主教,少数信基督教新教。印第安人用印第安语,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法属圭亚那官方语言为法语,圭亚那官方语言为英语,苏里南官方语言为荷兰语,其他国家均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
Ⅵ 介绍一下南美的各个古文明。
1查文
坐落在西安第斯山系布兰卡山脉东坡,属秘鲁安卡什省。公元前1500~前300年,这里曾出现查文·德胡安塔尔文化,是哥伦布之前时期美洲最着名的地区之一。
查文·德胡安塔尔古迹区位于安第斯山脉—高山谷地,海拔3177米。安东尼奥·巴斯克斯·德埃斯皮诺萨曾在1616年到过此地。他写道:“在靠近查文城的地方有一座很大的由雕刻巨石砌成的建筑。它曾是着名的圣地之一,就像我们心目中的罗马和耶路撒冷一样。许多印第安人都到那里去奉献他们的牺牲。”
查文一带产生的文化就叫查文文化。它存在于公元前1500~前300年,为南美洲地区最早的文明——萨利纳尔文明、马兰瓜文明和那斯卡文明开了先河。从1919年起秘鲁考古学家胡里奥·塞特尤开始研究这种文化,其研究成果使该地区闻名于世。1945年一次泥石流吞没了大量文物和建筑,1970年的地震又使这一地区再遭劫难。
查文城曾是宗教和文化中心,这一特点在建筑风格上有明显体现,尤其是纵横交错的长廊和高大的兰宋庙及泰优金字塔即为明证。此外,从巨石碑的雕刻装饰中也可略见一斑,其中有4米多高的兰宋花岗岩独石碑,用闪长岩雕成的2米高的拉依模狄石碑以及泰优方尖碑。
石板、房梁及石柱上的浅浮雕装饰一般以动物形象为主,如美洲豹、蛇、鹰及鳄鱼等,也杂有一些人像雕刻。查文最突出的艺术作品要数着名的镶嵌头像(即将人物头像嵌入墙上巨石之中),镶嵌头像至今仅在庙宇南侧城堡墙壁上有一幅尚存。
2昌昌
昌昌城是奇穆王国的首都, 十五世纪是该国的鼎盛时期, 不久即被印加帝国吞没。 这个哥伦布前拉丁美洲最大的城市的规划, 反映了其严格的政治和社会策略, 城市划分为九个“城堡”或者“宫殿”,都是独立的单位。
昌昌城建立于公元12世纪,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土砖城,那里的人们在远古时代就用黄金装饰建筑物,那里还盛传有些用贵金属制作的植物。
秘鲁位于安第斯山麓与太平洋之间,在其狭窄的沿海地区并没有石头这一自然资源,所以土砖便是人们造房的材料,所谓土砖即把泥土在太阳下烤干后制成的砖。而昌昌便是用这种土砖建筑造起来的是一个巨大古城的遗迹所在。
这古城曾是人口众多,强盛而富有的奇穆帝国之都。奇穆帝国的缰土就是从占地约16平方公里的昌昌开始的,随后向沿海地区伸展966公里。
据信,这个民族是从12世纪,强大的蒂亚瓦纳科衰落之后,才开始兴起。这个民族有很出色的建造者和工程师,他们还是金属制品的能工巧匠(若没有当地人民的聪明才干,昌昌一个如此严重缺水之城,难以幸存)。
城里一些主要的建筑群,都用是用各种不同开头的土砖所造,看上去简单朴实。但在另一些重要的建筑物上,有饰有金箔嵌在泥土墙面上的装饰图案。可惜的是那些最珍贵的东西已流失多年(今天还在传说,昌昌城的有些花园里,曾有过一些植物是用黄金制作出来的)。
关于昌昌城的建立,传说有个名叫内依姆拉普的人,从海上来到此地,建立起一座城市,此后他又往西去了。又传说这城与一条龙有关,而这条龙则创造了太阳与月亮。这种种传说与神话未能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但明显的是奇穆帝国具有发展社会团体的强烈意识。在昌昌城里许多不同地区都出现排列成矩形的各种建筑物,这无疑是逻辑与秩序的象征。
昌昌城的中心是庙宇般的查珠第城堡,有一个至今保存特别完好的议事厅。24个座席围着矩形庭院的土墙,看上去很像是个进行辩论会议厅。此厅内部传声效果不同寻堂,坐在不同座位上的人哪怕用低声轻轻说话,都能被听得很清楚(这种传声效果,至今仍能得以体现)。一些建筑,其中也包括这个议事厅,周围都修筑了防御性的土围墙。除此而外,周围还有巴拉科斯水库、一些居住区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平台等。查珠第堡似乎是昌昌城内十来个分散的建筑群中的一个。它们中有些建筑外面的围墙高达9.1米。
在其他一些有趣的建筑物中,更突出的是:赫瓦卡·艾斯米拉达(绿宝石庙)和赫瓦卡·阿克欧爱丽斯(彩虹庙)。前者是1923年才被发现的。此后两年曾遭暴雨的摧残。该庙宇是金字塔形状的,有两个寺院平台,周围有珍贵的浮雕,雕的是海底生物与鱼类。另一座塔形寺庙是彩虹庙,周围高墙环抱,墙上精心雕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这庙宇的名字同样使人联想起龙或者蛇一般的生物)。
在离特鲁希略不远处,在莫切河附近,人们传说那儿的神先创造了太阳与月亮,然后又创建了昌昌与这些金字塔形状的寺庙。太阳寺似乎更早于奇穆帝国,它属于莫奇卡人所有。据说是公元6世纪的产物。但也有些权威人士称,它建于此后200—300年间。结构是庞大的砖坯建筑,占地140平方米,在23米高处为一平台,平台高18米。月亮寺较近,也建于同时代。建筑学家认为两个寺庙是一个整体,很可能与葬祭有关。此外,还发现一个很大的墓地,那里曾有一些举行宗教仪式的建筑物。月亮寺以其壁画着称。有些画的是兵器,如盔甲,武器等一些无生命的东西。这些东西在莫奇卡陶器上也能见到,这一点更证实了这些寺庙是属于公元6世纪
3圣阿古斯丁
哥伦比亚中南部城镇,重要的考古地。在乌伊拉省南端帕帕斯荒原上,近马格达莱纳河上源,海拔1,725米。面积连郊区1,310平方公里,人口1.9万(1981)。附近斯塔图埃斯各地有类似中美洲玛雅文化的古迹(几百个巨大石像);离镇10公里的山岗上有大量称为“守卫者”的雕像,守卫在石棺墓丘之旁。建有“考古公园”和现代化旅馆。周围出产玉米、咖啡、甘薯、甘蔗、水果等。
4阿比塞
里奥阿比塞奥国家公园及其周围方圆1,500平方公里处,存在着大量的古遗址,留下了人类曾经在此活动的迹象。自1985年以来进行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三十六个前所未知的考古地点,均位于两千五百米到四千米之间的高度,这非常有利于对印加前的社会的了解。
5.玛雅文明(最主要)
玛雅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巴西、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
约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公元3~9世纪为繁盛期,15世纪衰落,最后为西班牙殖民者摧毁,此后长期湮没在热带丛林中。
公元1502年,哥伦布最后一次远航美洲,距离他第一次发现“新大陆”恰好10年。船在洪都拉斯湾靠岸,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兴奋地踏上久违的葱茏陆地。在当地的市场上,一种制作精美的陶盆吸引住他的目光,卖主告诉他,这漂亮的陶盆来自“玛雅”。这个神奇的名字,第一次传入了欧洲人的耳朵。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Hernan Cortez)率领西班牙军队横扫墨西哥,征服正处于文明鼎盛时期的阿兹特克帝国,“铲除一个文化,如同路人随手折下路边一朵向日葵”。此时,玛雅文明已近尾声,但在尤卡坦半岛上,还残存着一些玛雅小邦。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险队前往尤卡坦,试图用暴力建立西班牙殖民地,并强制推行基督教信仰。不肯屈服的玛雅人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游击战,直到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飞烟灭。18世纪末开始引起学术界注意,19世纪末发掘一批重要遗址,开始了玛雅文明的现代考古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研究进展较快,形成专门的玛雅学,是世界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玛雅文明的发展阶段,学者间说法不一。据美国考古学家N.哈蒙德的划分,可分为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3个阶段。
Ⅶ 南美洲的古文明 是什么文化
玛雅神话 玛雅人崇信太阳神,他们认为库库尔坎(即带羽毛的蛇)是太阳神的化身。他们在库库尔坎神庙朝北的台阶上,精心雕刻了一条带羽毛的蛇,蛇头张口吐舌,形象逼真,蛇身却藏在阶梯的断面上,只有在每年春分和秋分的下午,太阳冉冉西坠,北墙的光照部分,棱角渐次分明,那些笔直的线条也从上到下,交成了波浪形,仿佛一条飞动的巨蟒自天而降,逶迤游走,似飞似腾,这情景往往使玛雅人激动得如痴如狂。 在古代印第安神话的第一时期,也即玛雅文化时期,印第安人除部族之间标新立异的神话之外,还为多种行业和多种事物设立神祗。有着成千上万个神祗的古印第安人从中确立了他们所共有的,诸如未知名未谋面的创世神、大地神、空气神、水神和火神;有些则是某些人专有的山川河湖、树木花草和谷物动物神祗。诸神都是依据一定的时间序列,根据人们的意愿不断进行调整和更动。只要哪位神不符合他们的意愿,就不让他统治,也可将其废弃,随着印第安人所说的世界年龄的增长,不断以新神祗代替老神祗。至今在许多印第安部落还延续着“杀神”仪式,在新神祭祀典礼上,将一些过时的或被征服部落的神祗名标在食物上,将他们杀了吃掉。并且认为他们最终所选择的神是所有神中最重要、最高尚和最权威的。在印第安神话中,神对世俗的统治权并非一成不变的,而且神的职司也会时常更动,他们会死,会退休,会更替掌权。根据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以太阳周期计算世界年龄的方法,最后一个印第安太阳时代(第五个)从公元1043年算起,此前的老神祗大都早已淹死在大海里了,于是他们拥戴许多新神来代替古代的神。玛雅神话构思上的奇特,出人意料的色彩纷呈,动物神只掺入人世的活动更增加了神秘的色彩。在这里,神没有上帝那样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无所不在,说造人就造人。印第安创世众神可谓费尽心机,屡遭失败,最后历经千辛万苦才造出了人,拉美流传极广的“玉米人”的传说,其典故即出于此。在这里,我们也可看到,并非所有的人对神都崇拜得五体投地,有些部族不仅敢于与神抗争,而且还设法通过各种计谋甚至不惜对神施以美人计这样别出机杼的手段企图赢得与神的战争,这在世界上其他民族神话中也是极罕见的一段佳话。 印加帝国神话中的太阳印加帝国神话 印加帝国自始至终,上到印加王,下及普通百姓都尊奉太阳为唯一的主神,并通过多种形式崇拜他:印加王族及所有赐姓印加的人均尊称他为“太阳我父”,自承太阳之子奉神命执掌世俗事务;为他建庙宇且全部嵌以金箔,为他敬献多种祭物,贡奉大量金银珠宝,以感谢他的赐予;把帝国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以及土地上的出产作为他的财产施惠给国民,以便帝国之内没有冻饿乞讨之人;为他建造深官幽院,供他的那些永葆童贞的妻子(太阳贞女)居住。除太阳之外,他们还从内心里崇拜“帕查卡马克”为不相识的至高无上的神,对他的尊敬胜过太阳;但不为他敬献祭物,也不建造神庙,他们虽未看见他,他也从未现身,然而他们却相信他的存在。总之,除以上一位看得见和一位看不见的两位神之外,印加诸王不崇拜别的神。维拉科查神这位太阳之子在印加帝国中期显示诸多圣迹之后才被奉为新神,级别稍高于印加诸王。除此之外,风雨雷电被视为太阳的仆役而得到陪祭,月亮则被视为太阳的妻子和姐姐以及印加王的母亲得到敬重。星辰则因为是月亮和太阳官中的侍女和女仆得礼遇。所有这些都通过法律晓谕整个帝国,以致于这些神话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生活,到对外征伐乃至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历史现实交织在一起,殊难分辨。印加人数百年历史就是这样在神话中度过,直至在神的诅咒和启示的阴影中灭亡。 阿兹特克神话 阿兹特克人信奉许多的神,诸神形貌在雕刻和绘画文书中都留下了记录。他们认为神是产生自然现象的根本力量;同时,神界与世俗间的关系也按照宇宙论的方式构成,因而尽管有着众多的神祗,但仍能在一位“未为人知,未为人见”的唯一至高无上的神的统合之下形成诸如印加的很完备的神话宗教体系。除了这位无相之神以外,主要的神可大体分为与天、狩猎和战神有关的一群,与大地和农耕相关的一群,以及居间协调矛盾情形的一群。在与天有关的诸神之中,以战神惠齐洛波契特利与鹰结合为白昼太阳的象征;以黑暗之神狄斯克特里波卡与美洲虎(豹)结合而为夜晚太阳和世俗王权的象征;以及居间化身万千时而为风神,时而为守护神,时而为金星神,时而为创造神,时而又化身为文化神或文化英雄神的种种介于对立关系之中的羽蛇神奎兹尔科亚特尔,这三位神为最受崇拜。阿兹特克人相信,奎兹尔科亚特尔神与狄斯克特里波卡神之间的争执已造成世界的四度创造与毁灭。所以阿兹特克人的神话充满了对创造世界的欣喜与洪水滔天的恐惧交结之下的未世情结,这也许与他崇尚战争,又渴望和平的深刻矛盾,以及用活人献祭的嗜血性有关。阿兹特克帝国从这种无可调和的神话矛盾中产生,又在渴望调和的神话矛盾中消亡,就阿兹特克人而言,历史与神话是否与此攸关呢?这有待专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