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福建和台湾的两岸文化包括了哪些
台湾本省人大部分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厦门闽南金三角。可以说,台湾的文化和福建的闽南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台湾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闽南话和客家话为主。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近代史中,在荷兰人统治下长达38年,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也有50年,台湾光复之后,国民党时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湾和谐共存,从人们的思维、语言诸方面都有了台湾的特色,这一切都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这也是台湾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大差异,这是事实,也是绝对不可否认的。
台湾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别是福建妈祖,中国历史上的关公在台湾信徒甚众,由于台湾的地理环境,信仰妈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征,妈祖作为沿海人民的保护神,在台湾大受崇拜,这也是海峡两岸文化的最大共同点,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要充分意识到两岸文化异性,尽量寻找两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别是在妈祖文化、关公文化、南音、戏剧、旅游诸方面加强合作,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海峡两岸本同根,血脉相连一家亲;一衣带水一线牵,两岸携手情更深。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氏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氏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在中国人看来,姓氏是祖宗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寻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也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同胞的先祖绝大多数是各个时代的大陆迁台人员,大陆绝大多数的姓氏在台湾可以找到。1954年,据台湾有关部门调查的结果表明,台湾共有768姓,其中单姓764,复姓4。
在台湾同胞的姓氏中,人口最多的要数陈、林、张、王、黄、李、吴、蔡、刘、郭,被称为台湾的“十大姓”。这些姓氏均在数万户以上,有的多达十万户。
寻根认祖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特别重视乡土之情,依恋本源,讲究重生报本、尊祖敬宗。而当代世界各地华人华裔纷纷回归祖国故土寻根祭祖,正是中华文化、民族血缘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中原崛起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也离不开传统的文明和文化基础。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西晋灭亡后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后来的几次大的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今天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人口超过1亿,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及港澳台地区;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客家人根在河洛,不少台湾人和海外华人都称自己是“河洛郎”,认定“根在河洛”。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大演讲时提到:“在台湾,我们有原住民,有客家人,我们大多是‘河洛郎’。”而洛阳的洛阳桥,正是客家人普遍认同的最初迁出之地的标志。福建省泉州市也有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处,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是客家人从中原南迁的遗迹。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无数客家先民就是从这里走向异国他乡的。所以,无论是洛阳的洛阳桥,还是泉州的洛阳桥,对于客家人而言,其重大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固始是中原姓氏的一个重要的迁出地,在东南沿海和台湾等省的许多华人的族谱上都写有“光州固始”的字样。第一次南迁始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先后率兵3600名赴福建地区镇抚山民骚乱。陈政父子所率入闽将士及眷属8000余人,计有80余姓,落籍闽地。第二次南迁始于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乡民随农民义军入闽,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所率将士50余姓,也在闽地落户。据考证,在固始南迁的中原后裔中,既包括陈水扁的祖辈,也包括连战的先人。1953年台湾官方的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均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63个姓氏共670512户,占当年台湾总户数828804户的80.9%。这就意味着:每5户台湾居民中,有4户先民来自固始。固始成为东南人民眼中的“大槐树”。
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固始。福建与中原曾有四次人口大交流,许多固始人迁徙闽,繁衍子孙。至今台湾及闽南一带,陈、林、黄、郑四大家族的族谱上,也都明确的记载,其先祖为河南光州固始人。
寻根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寻根到中原,河洛是故乡。
姓氏文化史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里的一支奇葩,以姓氏文化作为切入点,润物细无声,能让广大的台湾民众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光辉,增强台湾人民的民族认同感。
㈡ 两岸三地有哪些文化差异 具体点的
现在三地文化中存在的真实差异,并没有为人们共同了解。从小处讲,比如保留社会历史信息的语言层面,我们有不同的方式表达。比如我们说掉头,台北叫回转,洗手间他们叫化妆间,我们这边说的电车台湾人会以为是地铁,我们说的地铁他们那边叫做捷运,很多称谓上的不同,不仅是用语用词的不同,背后还有文化历史社会的因素。
尽管我们三地是同文同种,因为三地成长道路太不同了,因此找不到差异很多事情交流起来会很困难。另外香港和台湾又不同。香港从一个殖民地到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法治社会,台湾从戒严到解严,到解除报禁、党禁,也有很大的飞跃。香港的基础制度,自由的市场经济,法治社会,言论自由,造就它整个文化气韵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极容易产生创意的,而且是与国际接轨的。它可能中国传统的东西保留得不如大陆与台湾多,但是它在文化传播力、文化产品生产能力方面,都有一定优越性。台湾没有“文革”造成的文化断裂,它中国传统的东西,在生活与教育上是延续下来的,这就使得很多人来到台北等地,感觉其显得比大陆更传统,有些传统的东西保留得比较好。大陆因为“文革”这样的运动,使得一些传统的东西断裂了,后来我们改革开放优先发展经济,现在情况有了变化,文化产业的兴起,我们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发展上,会比过去有一定成绩。这样产生的差异,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这样交流起来,相互碰撞就有更大的空间。
㈢ 两岸文化传承(厦门和台湾)
在人民网7月14日电 香港《文汇报》今日发表署名曾文仲的评论文章说,要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识两岸文化异性,寻找两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别是在妈祖文化、关公文化、南音、戏剧、旅游诸方面加强合作,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在新的领域推动创新。海峡两岸本同根,血脉相连一家亲;一衣带水一线牵,两岸携手情更深。愿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在求同存异的氛围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文章说,台湾本省人大部分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厦门闽南金三角。可以说,台湾的文化和福建的闽南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台湾讲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闽南话和客家话为主。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近代史中,在荷兰人统治下长达38年,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也有50年,台湾光复之后,国民党时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湾和谐共存,从人们的思维、语言诸方面都有了台湾的特色,这一切都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这也是台湾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大差异,这是事实,也是绝对不可否认的。
但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台湾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别是福建妈祖,中国历史上的关公在台湾信徒甚众,由于台湾的地理环境,信仰妈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征,妈祖作为沿海人民的保护神,在台湾大受崇拜,这也是海峡两岸文化的最大共同点,我们要充分寻找两岸人民大众都能接受的共同之处,和风细雨多做台湾人民的工作,特别是以文化作为切入点,润物细无声,让广大的台湾民众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光辉。
一道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人民的情与缘,更阻挡不了两岸人民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愿望。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来,福建省凭藉闽台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大批台湾同胞到福建寻根问祖、旅游观光、兴办实业,推动了海峡两岸人民的相互往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这一祥和的氛围对于同根同族的两岸骨肉同胞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当你走在台北街头,看看快乐的人群从身边经过,听着从霓虹灯下飘来的少男少女们的轻声细语,还有酒店服务员的亲切与殷勤,你也许会发现,其实,台湾每一个人都在做着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因此,你的内心就会充满了欣喜,因为,这才是台湾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所以,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台湾,用心去品味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台湾的兄弟姐妹,多找共同点,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台湾,一个令人难忘又神往的台湾,这对于我们多做台湾人民的工作是很有裨益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的文化不能说都一模一样,现实是肯定存在着差异,我们要找到差异,更要寻找共同的地方。而我们共同的价值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不论是祖国大陆或者是在宝岛台湾,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都比较认同,也有深刻的认识。我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更深深体会到这些共同价值观对文化的创新,企业的发展,两岸的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台湾云门芭蕾舞就是以传说中的故事,结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绎得令人神往,而我们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饰,风俗习惯,劳动场景再现了惠安妇女独特的精神风貌。这两者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说明海峡两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许多共同的支点。
㈣ 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共同的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民族认同中,文化甚至具有比血缘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一直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的源泉,也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台湾文化的母体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与祖国大陆其他区域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岸文化体现出同一性特征.台湾和大陆两岸文化具有同质同源性,这种同质同源的文化同一性又必然是两岸统一的基础,也是批驳和戳穿"文化台独论"的有力武器.
㈤ 两岸文化内涵分类
闽南文化主要是指泉州、厦门、漳州这三个地方的本土风俗。客家文化主要指的是闽西的客家人的文化。妈祖文化主要是指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侨乡文化主要是指闽粤两地华侨的文化。其实闽南文化也包含了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侨乡文化。因为闽南地区也有少部分客家人。妈祖文化主要是闽南人的海神信仰,由于妈祖在闽南人的心目中地位极高极其推崇,而形成的一种独立文化。闽南地区有很多华侨而形成的侨乡文化。
㈥ 海峡两岸传承文化有哪些
举办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古老民俗风情,增强海峡两岸民族认同感,赋予民俗文化新的时代气息和内涵,同时也为深化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打造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增添新的亮点。本次民俗文化节充分吸取以往3届闽都民俗文化节成功举办的经验,在办节思路、主体板块和活动形式、内容等方面积极创新,以突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民俗文化优势为切入点,通过“巡游表演、中心台演出、手工技艺展示”等三大活动板块集中展示福州民间传统文化的精粹和两岸民间民俗文化交流成果。
㈦ 台湾两岸有什么共同语言、文字、信仰、民间风俗、传统文化
饮食------台湾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节日喜庆时,多用鸡鸭等丰盛酒菜宴请客人。台湾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请客人,必备良酒。春夏之交,秋冬之际,多以中药炖煮动物性食品以提神补身。
居住-------台湾的房屋造型,大体可分为中、西、日式三种。
寿庆--------台胞喜欢过生日。男女成人后,每逢诞辰,都由家人准备素面、香烛等举行简单庆祝仪式。一般从50岁时起开始称寿。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90岁为耆寿,百岁为期颐。
行走------目前,台湾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摩托车。近些年来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的数量增加,比较方便,私人汽车大量增多。出租汽车普遍于市镇。有不少的客车备有冷气。但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区无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禁以剪刀赠人,禁以扇子赠人,禁以手巾赠人,禁以雨伞赠人,禁以镜子送人,禁以钟送人,禁以甜果送人,禁以粽子赠人,禁以鸭子赠人作“月肉”。
㈧ 两岸文化有哪些
海峡两岸共同享有中华文化的智慧
海峡两岸之间最重要的、金刚不坏的纽带,是我们共同享有的中华文化。通过不断的交流和研讨,我们可以把这根纽带扭得更紧。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他的伟大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为所有中华儿女共同享有的精神遗产;保存并弘扬以儒家学说为主干的中华文化,是包括两岸人民在内的所有中华子孙的天职。
中华文化的智慧体现在哪些地方?就体现和渗透在处理人和人(包括个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人和天(亦即自然与环境)的关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以及个人的身与心的关系方面。贯穿在这四大关系中的是中华文化中的哲学理念,就是“天人合一”,是“阴阳和合”,是“和而不同”。中华文化最早树立了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因为我们的先民从历史中,从大自然中,从现实生活中,正确地总结了人类社会应有的正常关系,即:无数个体是社会和国家的基础,个人的道德修养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于是形成了由己以达天下的“修—齐—治—平”道德之路。在中华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基础上,在治国和平天下方面又形成了“王道”思想。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称中国五千年来为“超稳定”的社会,但是他却没有注意到造成稳定的众多原因中的这一条。
当今世界的形势颇为类似中国的战国时代,群雄并争,吞噬资源,毁坏环境,弱肉强食。“霸道”充斥世界:人对人霸,国对国霸,人类对自然霸。究其霸之因由,归根结蒂是极力高悬一个“利”字,无限容忍一个“贪”字。这种霸道的世界绝对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而解决之道,除了对于霸道给予必要的抗争、阻遏,还需从长远、从根本处寻求出路,要在整个社会对利的贪求和对道德良知的珍惜二者之间求得相对的平衡。正是在这点上,中华民族可以做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来平衡身与心、物与魂、己与他的关系。这智慧和经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对德的崇尚和终生的追求;对于社会、国家和天下来说,就是“王道”。
“王道”的提法,首先见于《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此时“王道”所指,还是具体的周先王治理天下之道。到了《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时的王道,则指的是为王之道。至于把“王道”作为一种理想政治的专称,与“霸道”相对,恐怕还是汉儒的功劳。“王道”所指虽然有此变迁,但是其共同点则都是强调对内以德(仁、义)治国,对外则“修文德以来之”,视四海为一家。“王道”,即意味着包容、平等、友爱、融合,意味着以人类共同的幸福为终极目标,这正是当今世界和许多国家所欠缺的。我们愿意和台湾朋友一道,开展这一论题的研究,并努力把“王道”思想的精华介绍给全世界。(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许嘉璐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