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如何提现

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如何提现

发布时间:2022-08-11 22:03:11

Ⅰ 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当代世界,一方面文化多元性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强势文化往往可以对弱势文化发生主导作用。中华民族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足,中国文化要想在世界文化中保持住特色,就需要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吸取营养。因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性与精神诉求,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文化自觉的目的不是复旧,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也就是说,我们要思考在当今世界不同文化接触、碰撞的情况下,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这一深刻问题。
文化是什么?“文化在哪里?就在人们生活的行为和意识中。文化是代代相传的,是有子有孙的。它靠一个个人在他们生活中表现,改变和发展着,日新不已。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当深入到中国的社会文化、中国人的生活中去认识自己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按照费孝通先生的理解,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要想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我们应该关注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生活的影响。
文化与生活紧密相关,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最好先了解这个国家的生活,而想适应一个国家的生活,最好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当一个人对某个国家的文化了解、掌握并认同、赞赏以后,那么这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生活方式都可能会发生改变。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决定着他的文化范式,同时一个人的文化范式也影响着他的生活方式。所以,当下我们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两个重要作用与意义:第一,从精神层面来说,这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与美好,从而引起国人重视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找到中国人的信仰与精神归宿。
第二,从实践层面来说,通过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与魅力,让更多的中国人热爱中国文化,进而构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因为文化不是空洞的,它也需要生存发展的土壤和语境,而这最好的土壤和语境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是可以衰弱甚至灭绝的,但人总是要生活的,选择何种生活方式,就决定了选择何种文化。那些经常在《红楼梦》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诸如对诗、焚香、品茗、弹琴等生活场景,现在正慢慢复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当下的生活中,这可谓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当然,这并非是要搞形式主义,而是希望那些真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能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这种具有中国范儿的生活中去。这种中国范儿的生活方式,或许能够在日趋同化的全球社会的背景下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国家的中华民族的标记或符号。同时,具有中国特色或者中国范儿的生活方式,还要考虑到中国五十六个民族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让每个民族都能够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保持住本民族的特殊性。
总之,通过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因素,来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又可以间接地促进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精神层面讲,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为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提供独特的审美范式;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性,从而形成一种民族意识和家国意识,从而为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提供一种精神价值的向心力。我们应该借着文化自觉的东风,让中国文化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既能与异文化和谐交流、共同发展,又能保持住自己的独特性与民族性,让中国文化从自觉走向自信,从自信走向自强。

Ⅱ 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诸子百家
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 《管子》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着(《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巳节(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国戏剧

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梨园戏、歌仔戏等。

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故宫

汉字汉语

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Ⅲ 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
2、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3、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条件
纵观中国古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都形成
了一整套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必须格守的准则。
4、传统文化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大融合的重要力量,包括恢复古代奥林匹克竞技在内的欧洲“文艺复兴”是在吸取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完成的。

Ⅳ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它在历史上为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显着的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与精神之源,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治国理政价值理念、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担当,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需要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科学认知,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需要以客观礼敬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看到它在推动传统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要明晰它所蕴含的糟粕劣根,更要承认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经过创新转化在当今时代仍具重大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此激发传统文化的创造活力,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在规范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维系家庭的孝亲观念和培育个体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是华夏儿女保持族群认同和精神团结的文化符号。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我们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阵地,又要参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Ⅳ 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可以说,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就人生价值来说,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当鱼(生命)和熊掌(道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尽管这个"为"的有意识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后成为"人欲",但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它实际上支配着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价值追求.正因为如此,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儒学与现代化无缘的绝对化的观点实际上是不恰当的.
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闻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经典《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则是最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既是传统的,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同时又是现代的,甚至与后现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维传统的产物.无论是阴是阳,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异性的补充,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互补提供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观点来说,中国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补.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主要是作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发生作用,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认识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正因为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所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既是天人之际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也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所必需.

Ⅵ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有哪些

中国有众多的传统文化对现在社会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传统文化已经和教育和经济都相通了。中国现今的文化输出主要是以教育为主,因为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精神与物质的结合,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流传已久的历史瑰宝,更是现今文化发展的基石,当前,文化和创意融合是大势所趋,而将文化商业化,也是当下文化创意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创意化发展,已是迫在眉睫在中国内地,文化内容同质化严重,而此时结合现代科技的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放在了文化创意产业上,而现今传统文化的主要输出方式是以从小教育学生,经过给孩子设置一些课程的教授,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文化的熏陶,从人才素质及教育培养方面提升文化的输出。
二、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商业化,推动社会发展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这么优秀,却迟迟没有人愿意接盘呢,就是因为传统文化太古与同质化了,如果你现在问一个年轻人,京剧和江淮戏有什么不同,没人会给你答案,在他们耳中,那都是戏剧,具体是什么他们也不知道,所以现在的文化出现在大众眼中无差别的现象,这其实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将文化与金钱绑在一起,吸引更多具备商业头脑的人去运作,就会让文化得以创意化,更加能被大众接受。
一种文化想要发展下去,仅凭着传承人的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比如电影《哪咤之魔童降世》的火爆,其实就是文化创意的一个最好体现,导演饺子将中国神话人物哪咤进行创意化的包装,让整个人设都立得住,而且通过戏剧化的搞笑幽默让不同年龄人都能接受哪咤,从内心里喜爱哪咤这个神话人物,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Ⅶ 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摘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中华文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汲取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强调“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等思想,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倡导人们践行“言必信,行必果”等理念。这些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能为我们提供生存智慧和道德原则。但从逻辑上来说,如何解决指导思想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根本矛盾和冲突,是中华文化中所缺乏的部分。因此,我们不但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要“古为今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Ⅷ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作者:史焕翔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传承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挖掘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同中国当代文化相融通,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看,它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中,如何将这样一种“外来文化”融入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从相遇结合到融通发展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精神底蕴,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贯通、相互契合、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离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就无从谈起。毛泽东注重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命题解读马克思主义,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他创造性地用“实事求是”来阐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将“民惟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升华为“群众路线”思想;用“知行观”生动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近年来,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小康”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中国特有的“和合”思维的当代阐发;“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理念将传统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进行现代性转化;科学发展观秉承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基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其治国理政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治国安邦、修齐治平思想的超越与转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仁者爱人”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一种文化的活力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何种程度上吸收传统、再铸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不断融合创新,其合理的文化内核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其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思想源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内化于中国人精神世界、外化于中国人行为方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在急速转型的经济关系中发生嬗变,在价值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势,在道德领域呈现混乱迷茫态势,如何构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价值导向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型文化,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紧密相连,汲取其中优秀文化基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有助于遏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端正追求物质利益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私利化倾向。在义利关系上,传统儒家倡导“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价值取向。传统宗法社会,义利观根植于小农经济形态土壤中,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重义轻利”、“以义抑利”的倾向,没有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利益,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中不乏合理要素。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目标,对个人利益的过度追求不免滋生一些唯利是图、损公肥私的现象。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为指导,挖掘中国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要素,在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主张义利统一,有利于规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利化倾向,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助于加强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市场经济契约精神。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它与诚实信用的价值观存在天然的联系,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信”既是持家、兴业的重要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做人的内在道德要求。从市场主体角度而言,树立诚信意识,加强道德自律,确保市场经济交往活动中行为的道德稳定性,尤其在网络经济时代,诚实信用对市场中买卖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行;从市场秩序角度而言,建立诚信制度,将诚信融进社会主义法制经济中,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辅助功能,建立完善的个人、企业、中介信用制度体系,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等优秀基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巩固、拓展、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它强大的生命力,为创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文化资源。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彰显中国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前提。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文化血脉的延续,是建立中国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合理资源,继承传统、创新传统,将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当代文化融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色。“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正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中华民族才能坚定文化自信,渊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虽历经磨难却已经深深积淀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中,成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等,其中蕴含的自强、公忠、廉洁、修身等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没有中断的根基,是我们坚持文化自觉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的底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特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国文化经历辉煌、衰败未曾中断发展至今,历史和现实说明中国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特质。汉唐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宋明时期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结合本民族文化进行转化,为外来文化打上中国烙印,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依旧保持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特质,使中华民族在西方文化霸权、文化渗透的背景下依旧能坚定文化自信,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思想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融通,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升华;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和“流”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独特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一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蕴涵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传统儒家强调“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提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主张“天人合一”,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统一的和谐思想。中国传统宗法社会虽以家为本位,但注重将以血缘为基础的道德规范扩展到社会中,“仁义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仁义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它也是社会价值。”孔子讲“仁者,爱人”已经由血缘关系延展到“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中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观念都体现在社会维度中,为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提供价值支撑。不管从国家、社会、个人哪个层面出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都在个人道德的培育,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对个人道德修养、道德理想的培养,崇尚修身,提倡“仁义礼智信”,强调“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追求“君子”的理想人格,从而达致内圣外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源头活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从中获得精神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文化精神。

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当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人类正共同面对恐怖主义、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诸多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人民共同协作。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蕴涵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民族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愿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动着“和”的基因,始终崇尚和平、和睦

Ⅸ 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是:

传统文化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中国的传统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史前时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 ,到夏朝建立。之后绵延发展至今。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我国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形成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的中华传统文化。

主要种类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 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如,佛家的“烦恼”“差别”“平等”“世界”等。

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传统文化之间(如:儒家/道家之间;儒家/法家之间、儒家/佛家之间)存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他们之间相渗透,形成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文化形式等。

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古人用生活实践发现的真理,对我们今天的思想启迪仍然具有巨大作用。我们应该传承优秀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剔除迂腐僵化的部分,合理吸收,辩证看待。

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以经历科技实力为潮流,社会竞争日趋尖锐,精神世界未能同步发展,造成精神苦闷抑郁现象很普遍。而传统文化对天地自然的认识,精神领域的追求与阐述到达了极高境界,对我们回归精神家园具有方向性的帮助。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对天地人的解释确实是今人应该借鉴学习的。儒为做人,释为修心,道为知行。其实这些东西没有任何宗教色彩,由于历史原因,可能被异化甚至迷信。然而系统学习起来很庞杂,需要慢慢领悟,在生活中学习。它确实能给我们的精神提供无尽的滋养。

时代趋势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趋势,现代物质社会偏重物质力量没有错。但需要相应的精神世界来平衡人们的思想意识。而传统文化做为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而且表达方式非常接近我们的思维习惯,那都是老祖先的谆谆教诲。我们有责任传承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创造出属于今天的社会文明。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讨论这一问题前必须明确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浓缩出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独特性,才谈得上发挥其在新时代的价值。篇幅所限,本文仅从子女教育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人的家庭观是不同于西方人,如果说西方的家庭是开放的,那么中国人的家庭相对封闭,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在西方,子女一旦成年即脱离父母,独立组建家庭,与父母呈现相对平等的关系。而中国人的子女一辈子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父母生活。

一个简单的比喻即可看出中西方对家庭的不同理解。西方父母有点像教练员,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以及生活经历,教会孩子如何独立生活,子女一旦成年,就将他们推上人生赛场,父母只是指导、加油、助威,但比赛最终要自己去完成,父母无法代替。

阅读全文

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如何提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