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泉州文化现象有哪些

泉州文化现象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8-11 23:54:07

1. 福建泉州的民俗民风

泉州古为闽越族地。秦汉时期,中原汉人入闽,泉州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晋永嘉后,中原战乱不息,衣冠士族纷纷南渡,聚居于泉州为中心的晋江中下游地区。唐、五代至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入泉,无复北向。北方大批移民定居,给泉州民俗带来丰厚的古中原文化积淀。因而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民勤奋坚毅,文明知礼,尚义乐善 ,“海滨邹鲁”遗风世代相传。
宋元时期,泉州“梯航万国”,海外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杂处的对外开放的重 要港口城市。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多种宗教传入,与儒道释传统文化渗透,寺院庙观遍布城乡,信仰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随着海上交通贸易发展,泉州人出洋谋生者日众。华侨出入国门,带来侨居地生活习俗,对泉州民俗起了一定影响。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固有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 围。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纷繁多彩,体现出文化古城和着名侨乡的风俗特色。
百多年来,泉州经历多次历史变革,新风旧俗交互递嬗,风气渐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崇尚科学,革旧立新,社会风俗趋向文明进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随着农业社会和农耕文化的解体,以工业和城市文明为标志的商品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海外风俗融入,泉州人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发生急剧变化,促使地方民俗变异。

2. 泉州市特色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泉州市特色的文化遗产有:
1.泉州南音,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
2.泉州北管泉港区,有海上丝绸之路、造船航海、海商、闽台关系、泉州华侨、泉州的民乐,特色的闽南建筑,宗教文化。
3.泉州拍胸舞鲤城区,泉州市始终将闽南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摆在十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使闽南又有闽南各界人士的共同奋斗,但也都与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中的闽南籍同胞闽南文化是从历史上出现过的西晋“永嘉之乱”后的“衣冠南渡”。
4.泉州市梨园戏。
5.泉州市高甲戏。
6.泉州市提线木偶戏。
7.晋江县布袋木偶戏。
8.惠安县石雕。
9.泉州市花灯。
10.德化县瓷烧制技艺。
11.惠安女服饰。

3. 泉州的风俗习有哪些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

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蹲步为主,手依次击掌、胸、胁、腿,主要动作组合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 、“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蹈参加。

(3)泉州文化现象有哪些扩展阅读:

1、文化发展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寻址泉州。

西晋年间,安史之乱(280年左右)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晋江、洛阳江两岸,泉州自此兴起。迄今泉州部分家族的姓氏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

唐、宋、元朝,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大港,当地人们普遍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时期佛教则更为鼎盛。

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故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

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

2、民俗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周为七闽地,历年来出土的西周礼乐器和原始壁画,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闽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风貌。唐朝中期以来,中原人南迁入泉;唐、五代时,不但城郊东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记载,南安云台山下还建有常设性歌舞院馆。

宋、元时代,泉州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乐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贪浪游,莫看百戏”。

泉州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园戏和“提线木偶”。

3、宗教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

唐代初期伊斯兰教传入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

尚存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泉州清净寺;又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伊斯兰教圣迹-灵山圣墓;还有被誉为国之瑰宝的伊斯兰石刻近300方。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继云集泉州。19世纪末叶,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

4、建筑

(1)古民居

泉州古建筑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筑,尤其是贵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阶层中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宅第规模可观,形式讲究,其造型、格局、技艺、用材等都蕴含着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气质。

千百年来,民风民俗的传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筑自成一派天然风韵。有三开间或五开间红砖白石双坡曲燕尾脊的汉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纵向住宅,有骑楼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筑,还有与山村环境十分协调的“吊脚楼”(木楼),他们就地取材,十分简朴,却独具风格。

还有一种是外围护有高大坚固防御墙体,适应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楼建筑中西合璧的住宅称“洋楼、番仔楼”。

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等。

(2)古寺庙

泉州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名。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动场所,还造就了许多着名的宗教人士和专家学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荣誉封号,许多着作成为珍贵的宗教典籍。同时,又留有大量胜迹、文物,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极其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

代表地:开元寺、承天寺、清净寺、天后宫、草庵等。

(3)古街巷

代表地:中山路、南俊巷、状元街、西街等。

5、主要特产

(1)特色主食

咸饭,萝卜饭,芥菜饭,花菜饭,卤肉饭,芋仔饭,壶仔饭,泉州炒饭鱼仔粥,鸭仔粥,卤面,面线糊,湖头米粉,豆签,浮果,粉团,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条,澳茄粿,酸菜鸡丝面,浮粿。

(2)特色汤类

贡丸,鱼丸(深沪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鸭汤,黑豆龙骨汤,苦菜大肠汤,马鲛羹,墨鱼梗,香菇豆猪舌汤,灌肠仔汤,石狮牛肉羹,藕段排骨汤,萝卜排骨汤,玉米排骨汤,水豆腐汤,七彩干贝汤,肉燕汤,猪血汤

(3)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夹包,东方包,菜包,水煎包。

(4)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饼菜,窖菜,德化淮山,凉拌苦瓜,辣油笋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带。

(5)特色荤菜

洪濑鸡爪,崇武鱼卷,西街田螺,姜母鸭,鳗鱼干炖猪脚,焖猪肘,烘猪脚,牛排(有别于西餐牛排),水门巷炖羊肉,猪血小肠,蚝(东石蚝)(浔埔蚝),清蒸金枪鱼,文蛤蒸蛋,酱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蛏,炒大头螺,沙鱼冻,芥菜炒虾皮,十香全鸭,香芋焖鸭。

(6)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红糕,绿豆饼,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龟,碗糕,花生汤,豆沙饼,石狮塘头甜粿,石狮芋圆,芋饼,芋蓉(芋泥),土笋冻,柿饼,菜头酸,糖醋莲藕片,贡糖,椰子饼,雪拉膏,四果汤等。

4. 泉州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1、拜月娘妈,泉州人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十分崇拜。旧时到了中秋之夜,民间妇女有拜月习俗。几乎家家户户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瓜果和月饼,虔诚祭拜月娘妈,焚香祈祝,祈求称心如愿。

2、烧塔仔,中秋节到来的前两三天,乡下的孩子们便到处拾砖头瓦片,在旷野中叠成一个圆形“塔仔”,孩子们还相邀互相参观。

3、划拳和摇骰子,这是泉州酒文化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人猜的是闽南拳,也可以叫泉州拳,因为同厦漳两地划的闽南拳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4、公鸡娶妇,指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

5、哭嫁,新娘出嫁是大喜事,但是在泉州,新娘出嫁时是要大哭以示悲伤。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

5. 泉州有什么历史文化

福建成型于唐代,而唐代福建成型开始闽南泉州就是福建文化的核心代表。

唐书,宋史,元史这些官方正史记载的泉州州府路的等级都是当时福建最高的级别。
唐代泉州为上州级别,宋代为望州级别,元代为上等州路级别,明清正史无州府的等级划分。
古城泉州发展大历程
唐朝,全国四大海港城之一(广州、明州、泉州、扬州)
宋朝,全国第一大商港,全国八大州府之一
元朝,东方第一大商港,国际商贸都市
明朝,泉州安平港,以泉州安平港为基地在闽南控制经营着明朝对外贸易中心,明末安平港为全国最大私商港。
清朝,泉州蚶江港,泉州蚶江港为大陆对台贸易中心,福建龙头商帮泉州郊商海外贸易的总口。
民国,泉州侨商,中国海外华侨势力最庞大的群体,爱拼敢嬴爱国爱乡的华侨侨商典范。
现今,泉州作为一个非省会、非特区的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依靠自身深厚实力强势崛起。
唐宋交接,闽国以泉州为大本营起家,将福建发展推至历史巅峰,开闽三王中有王潮、王审邽为泉州刺史,并葬于泉州;闽国后福建唯一仅有晋江王留从效的清源军独立割据泛闽南区域(包括今莆田,厦门,泉州,漳州区域),达数十年,《宋史.世家篇》记载福建仅有留从效跟陈洪进这两个清源军的地方诸侯代表。
宋元交接,泉州蒲寿庚独揽福建军政商大权;宋元交接的福建领袖。
元明交接,“亦思巴奚兵乱”福建地域混战由泉州以及泉州地方乡绅土豪的代表柳伯顺、陈同家族主导(当时军事代表为三明陈友定,但因兵败被杀)。
明清交接,泉州郑氏集团扶持南明政权,掌控福建命运,郑成功收台,施琅纳台,进一步改变福建历史走向。
清民当代交接,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枪由泉州华侨陈清机在安海打响;泉州华侨开国上将叶飞创建并领导闽东革命根据地,解放福建,并成为新中国福建地区军政最高领导。

泉州人能文:福建历史上第一个一甲进士欧阳詹就是来自泉州,被誉为闽文宗,闽文祖,泉州才子陈三与潮州五娘的才子佳人故事广为流传,泉州出了欧阳詹、刘昌言、吕夏卿、吕惠卿、梁克家、黄宗旦、卢琦、蔡清、王慎中、张瑞图、李贽、李光地、林嗣环、辜鸿铭等等一大批才子,历代文风鼎盛,是中国古代十大才子之乡之一。
泉州人能武:福建七大拳种中排名前两大的拳种五祖拳和永春白鹤拳都是起源于泉州,第七大拳种福州鹤拳源自永春白鹤拳。泉州“宋江阵”深入民间群众,历代尚武风气重。(有意思的是泉州人黄培松是清代福建最后一位武状元,吴鲁是清代福建最后一位文状元均来自泉州。福建历史上第一个一甲进士欧阳詹来自泉州、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居住于泉州晋江的徐晦,福建科举从开头到结尾的状元都是来自泉州)。
泉州人能官:泉州历代三品(含从三品)以上高官达262名以上,泉州历代文武方面均高官辈出,涌现出许多在历代变革以及交接之际关键性的高官人物。
泉州人能商:未有泉州城就已有商业土豪黄守恭,福建人最早开拓海外贸易维持霸主地位的留从效,出资修护安平桥的巨商黄护,跨省贸易富甲一方的李五,日本侨商领袖李旦,垄断东南沿海贸易的郑氏集团,东南亚各国首富等等,历史上泉州人中从来不缺善于经商的大富豪。
泉州人出为将:泉州武将骁勇善战,留从效割据称霸一方,郑成功敢向东南争半壁,击溃海上霸主荷兰,“俞龙戚虎”抗倭名将俞大猷,“海霹雳”收复台湾施琅,吊打沙俄毛子的福建藤牌兵领袖林兴珠,开国上将叶飞等等,历代泉州武将能征善战,威震四方,是福建最能打的。
泉州人入为相:泉州历史上的顶级高官数量在福建首屈一指,历代宰相数量更是福建第一,“一门四相”曾公亮,人称曾半朝,“状元宰相”梁克家等等,泉州人为官总能位极人臣。
泉州人经商做首富:清朝十三行的世界首富伍秉鉴就是祖籍泉州,泉州涌现出全球华人首富黄奕住,李光前,郑周敏等等,东南亚各国首富最多的就是泉州人,泉州人经商总是善于成为行业老大,首富。
上述内容来自福建历史最全巨着-泉州与福州四季历史文化比较的网络全书(扩充精华版)

6. 泉州的文化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泉州,周为七闽地,历年来出土的西周礼乐器和原始壁画,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闽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风貌。唐朝中期以来,中原人南迁入泉;唐、五代时,不但城郊东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记载,南安云台山下还建有常设性歌舞院馆。宋、元时代,泉州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乐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贪浪游,莫看百戏”。明、清时代,泉州地方戏曲、民间歌舞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泉州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园戏和“提线木偶”。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其宗教传播历史悠久、史迹丰富。
唐代初期伊斯兰教传入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尚存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泉州清净寺;又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伊斯兰教圣迹-灵山圣墓;还有被誉为国之瑰宝的伊斯兰石刻近300方。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继云集泉州。19世纪末叶,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南宋着名思想家朱熹游泉州时感慨“此地古称佛国,满地皆是圣人”这是对泉州宗教最好的诠释。 古民居
泉州古建筑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筑,尤其是贵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阶层中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宅第规模可观,形式讲究,其造型、格局、技艺、用材等都蕴含着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气质。千百年来,民风民俗的传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筑自成一派天然风韵。有三开间或五开间红砖白石双坡曲燕尾脊的汉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纵向住宅,有骑楼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筑,还有与山村环境十分协调的“吊脚楼”(木楼),他们就地取材,十分简朴,却独具风格。还有一种是外围护有高大坚固防御墙体,适应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楼建筑中西合璧的住宅称“洋楼、番仔楼”。
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等。
古寺庙
泉州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名。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动场所,还造就了许多着名的宗教人士和专家学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荣誉封号,许多着作成为珍贵的宗教典籍。同时,又留有大量胜迹、文物,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极其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各种宗教的传播,对于泉州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民情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泉州宗教文化丰富多彩,是构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之一 ,也成为世界罕见的奇迹,说明了泉州人心胸开阔和具有广大的包容性。
代表地:开元寺、承天寺、清净寺、天后宫、草庵等。
古街巷
泉州老城区的古街巷,像一条条脉络,栖身于车水马龙的繁华之外,从历史深处延伸至今。行走在古街巷里那古朴的石材路面上,更让人回到了历久弥新的城市记忆中。涂门街、南俊巷、状元街……这些名字让你立刻明白历史积淀赋予城市的儒雅气质,全写在斑驳的砖瓦上,寺庙的残柱间,老宅的天井里,甚至连那些千年古树的枝叶仿佛也记忆着泉州学子诵读的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代表地:中山路、南俊巷、状元街、西街等。 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在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街道上,有着众多的“海丝”文物群,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改造后的涂门街秉承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又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涂门街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入选全国第一批“购物放心一条街”。 泉州东湖公园位于泉州城区东北隅,北望清源山, 东眺灵山圣墓,南邻城郊村舍,西联商业大街,是号称“鲤鱼城”之鲤珠所在地, 又是原泉州十大胜景之“星湖荷香”的遗址。 安平桥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建筑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种题词。 府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末,北宋太平兴国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殿宇壮丽,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为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建筑风格在全国现存孔庙中罕见。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该寺创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初名莲花道场,武周天授三年(692年)为兴教寺,唐神龙元年(705年)改额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 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惠安县境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始建于1387年,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也是中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在洛阳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834米,宽7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被称为:“北有赵州桥,南有洛阳桥。” 永春牛姆林,被誉为闽南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区,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西部永春县下洋镇境内,距县城70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 清水岩位于安溪县城西北的蓬莱山,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内奉中国百仙之一清水祖师,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又是享誉海内外的朝圣旅游地。 清源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北郊,俗称“北山”;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亦称“齐云山”。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公里。
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是天然胜景。清源山海拔572米,山脉绵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恣百态,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该宫是我国东南沿海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庙宇中现存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妈祖庙。泉州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天后路,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也是大陆妈祖庙中少数几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金海岸度假村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石狮市永宁镇海滨,占地6000亩,海岸线12公里,与台湾隔海相望。 闽南黄金海岸度假区分为海面、岸线和陆上三大区域,包括海岛世界、民俗文化村、东南亚缩景公园、大观园度假酒店(三星级)、游乐园(占地240亩)、高尔夫俱乐部、游艇俱乐部、海滨浴场、实弹射击场、商业街、别墅区和直升机场等等。黄金海岸风光旖旎,四季如春,已成为集行、游、吃、住、购、娱于一体、旅游内涵十分丰富的滨海旅游度假区,是福建省十大重点旅游景区之一。 西湖公园位于泉州市区西北部,紧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源山,总占地面积100公顷,水域面积82.28公顷,陆地面积17.72公顷。1999年以来,市政府先后投资2.3亿元人民币,建成市区西北片区滞洪排涝工程, 深沪湾,一座风光旖旎的晋江小镇,泉州十八景之一,素有“峙海金狮”之称。深沪湾全长6公里,位于晋江东南海滨,从石狮的永宁到晋江的衙口、深沪形成一个秀丽的海湾,犹如一条银色的项链镶嵌在蓝天碧海之间。滩前碧波万顷。滩面金黄开阔,景色蔚为壮观。沙滩清一色的细纯沙粒,如银屑布地,质细坡缓,沙软潮平。滩床宽阔,舒展广拓,潮漫滩上,涛声柔和。海水洁净,水温适中,是沙滩休闲、踏浪嬉水和开展各种海上沙滩活动的理想场所。 仙公山,又名“双髻山”、“丰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距泉州中心市区约25公里。南北朝时期,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其主峰海拔758.5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是集宗教朝圣、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修学度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泉州十八景,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岱仙瀑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水口镇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溪水从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飞流直下,水雾形成的虹霓霞雾,使你感到山岚袭人。岱仙瀑布号称“华东第一瀑”,它发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经过山势雄伟的飞仙山峰,落差139 米,分两股飞泻而下,东为岱仙瀑布,西为油漏瀑布。两处交相辉映,格外壮观。岱仙瀑布为我省最大的瀑布之一,名列“泉州十八景”。 永春雪山岩始建于唐代启光年间(公元885年~888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雪山岩坐落于永春群山之宗——雪山上,因山顶凹一湖宽舒平坦,古火山口凹地四周有五个由火山集块堆积而凸起的山包,外形似五瓣莲花座而得名,为闽南地区最高、建筑最具特色的佛教寺庙。 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二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也是戴云山脉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

7. 关于泉州的以一些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文化、美食)括号里面的各三个,谢谢

一、泉州自然景观

1、清源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北郊,俗称“北山”;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亦称“齐云山”。面积62平方千米,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千米。

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是天然胜景。清源山海拔572米,山脉绵延20千米,象形岩石,千姿百态。

2、仙公山,又名“双髻山”、“丰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距泉州中心市区约25千米。南北朝时期,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其主峰海拔758.5米,总面积25平方千米。是集宗教朝圣、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修学度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3、岱仙瀑布,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水口镇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溪水从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飞流直下,水雾形成的虹霓霞雾,使你感到山岚袭人。

岱仙瀑布号称“华东第一瀑”,它发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经过山势雄伟的飞仙山峰,落差139米,分两股飞泻而下,东为岱仙瀑布,西为油漏瀑布。两处交相辉映,格外壮观。

二、泉州人文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周为七闽地,历年来出土的西周礼乐器和原始壁画,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闽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风貌。唐朝中期以来,中原人南迁入泉;唐、五代时,不但城郊东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记载,南安云台山下还建有常设性歌舞院馆。

宋、元时代,泉州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乐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贪浪游,莫看百戏”。

泉州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园戏和“提线木偶”。

方言

通用语言为普通话,闽南话为主要地方方言,并存莆仙话、客家话等多种地方方言[3]。泉州方言是泉州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泉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泉州方言曾是闽南方言代表。泉州当地的语言是闽南语。

三、泉州历史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

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泉州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2017年,泉州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2018年4月,泉州入选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名单。

四、泉州文化

1、泉州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影(剧)院59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12个,乡镇文化站164个,公共图书馆11个。

2、图书馆藏书总量478.79万册,电子图书541.20万册。文化系统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演出2098场,观众118.71万人次;

3、剧场、影剧院演(映)出60万场次。年末全市有广播电视台8座,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9座,广播节目11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53%;

4、电视节目12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48%。全市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用户220.82万户,实际用户139.83万户,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总长38706.30千米

五、泉州美食

1、石花膏:在泉州,石花膏是消暑品,泉州的街头巷尾,不乏贩卖石花膏和四果汤的摊点及店铺。润滑带着弹性的口感,配上蜂蜜水、仙草、芋泥、豆类及各种水果,清甜可口。即便是冬天,石花膏、四果汤依旧是泉州人喜欢的甜品。

2、土笋冻:土笋冻,起源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海,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土笋冻是一种由特有产品加工而成的冻品。相传发明人是民族英雄郑成功。 它含有胶质,主要原料是一种蠕虫,属于星虫动物门,学名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身长二、三寸。

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其肉清,味美甘鲜。食用时配上好酱油、永春陈醋、蒜蓉。

3、面线糊:面线糊是泉州人最爱的早餐之一,一碗清糊,加入大肠、醋肉、虾仁等配料,热热一碗下肚,为新的一天带来了满满的动力。

8. 泉州区域有哪些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 ,请举例说明。我是泉州的

泉州春节习俗拾掇

年兜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

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二

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挑水盖井:除夕日,家家

户户该洗的东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装满,并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后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压石头,把水井口盖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盖用水。现在使用自来水,此习俗已不存。

辟火符:清末·陈德商《温陵

岁时记》:“辟火符:里胥于除日印辟火符,分贴各家门首,主人给制钱四文,借以度岁。符纸用青蓝色,长四寸许,广三寸,中画老人像,上作两蟠龙,旁两行四语:左曰‘姓宋名无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按:《道德经》曰:月中仙人宋无忌。《白泽图》云:火之精,曰宋无忌(见《史记·封禅书》索阮注)。又,‘家有壬癸神’贰语出佛书。然则所画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详《尺五天随笔》)。”

置甘蔗:清末·陈德商《温陵

岁时记》:“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门侧,殆取渐入佳境之意。桐荫吟社黄谋熙(敬堂)先生云:佳境到头休嚼尽,大家珍重岁寒心。”

放炮:从大年三十午后到初一

整天,祭祖敬天公贺新岁,要放好几次鞭炮,驱邪添喜。

祭祖、烧天金、祭神、祭路:

泉州民俗认为年兜日是全年祭祀祖先最重大的节日。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至夕,祭先及神,谓之辞年。”

是日中午,每个家庭皆尽力备办丰盛菜肴,祭祀敬奉祖先。同时,摆香案,面向天井空中“祈年拜天”,俗谓“烧天金”。主妇们还挎着装满筵碗的神篮大庙进小庙出,敬过神佛敬“地基主”、敬过往亡灵“好兄弟”。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祭路:既夕,或陈庶馐于门外以祭路,遵古五祀之意也。《东阳县志》:除夕具酒馔于门前设祭,谓之赛路神。”

拜岁:

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泉人度岁,皆以米粉为糕米果、饽饽之属,留宿饭于明日,谓之过年饭。”

除夕晚上年夜饭后,撤去宴席,各家各户要在厅堂和房里的桌上插“春花”(或称“春枝”),摆上红橘、柿饼等果盒,以及硬币、红蛋、“隔年米”(也称“过年饭”)、甜米果、“九鬃芋”,供奉祖龛之前,直至大年初一。还要以三牲供果,敬奉厅中神和灶君,俗称“拜岁”。

“隔年米”意为“年年有余”;“九鬃芋”也是一件重要物什,这种芋头有许多芽,闽南人称之为“芋子芋孙”,象征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吃年夜饭:是夜家人团

聚,吃年夜饭(团圆饭)。

民俗对合家吃团圆饭和“围炉”过年历来十分重视。闽南俗谚:“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在外地工作者务必赶回,即便远在南洋、香港者,也力争赶回参加除夕团圆之庆。

此时厅堂上红烛高烧,摆上丰盛菜肴酒席,围上“吉祥喜庆”的绣花桌裙,由家长拈香,向列祖列宗跪拜,男女家人一齐跪拜,恭请祖宗降临饮宴,并庇佑合家大小平安,兴旺发达。

晋江的年夜饭照例要有鱼,取“年年有余”吉兆。无论吃不吃,大年夜还得煮些米饭,盛放着过夜。米饭上置放芋、红枣、红柑、钱币,用来祈祝未来的日子多子、多福、多财和丰收。

聚餐后长辈要给晚辈分压岁钱,又称“分过年钱”。

掩火种:旧时煮饭烧柴火,当

夜灶里要“掩火种”,意为兴旺。

辞年守岁:古称“围炉”。清·

干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至夕……设酒食聚饮,达旦不寝,谓之守岁。”

除夕夜,家务收拾停当后,合家欢聚一堂。然后再进行“围炉”,守岁迎春。灯明蜡亮长明到次日,一家人紧门闭户,围坐炉前守岁等“年”过。俗谓可为父母或长辈延年益寿,故又称“坐寿”。

避债戏:按照旧俗,正月不宜

上门讨债,因此,债主讨债须在除夕日之前。

除夕夜,泉州东街元妙观常例演戏敬神,通宵达旦。负债之人为避债主追讨,是日辄往元妙观看戏。由于看戏的多是穷人,债主若追债至戏场,是会惹上众怒的。因此债主即使知道,也暂作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债主不向看戏人讨债的风俗。故元妙观的年兜演戏,民间称“避债戏”。

跳“火墩(谐音裙)”:

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至夕……炽炉炭,烧杂木爆竹于庭前,或超而越之,谓之过炎。(〖夹注〗《吴中风俗记》:人家各于门首燃薪,谓之相热,此即其意云。)”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火盆光:村中于入夜拾柴枝焚门外,少年跨而越之。城内亦有烧木骨拙于火炉,牵子女团坐,俗谓火盆光。《熙朝乐事》:除夕人家祀祖先及百神,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谓之粉盆,烟焰灼天,灿如霞布。”

或云年谷大熟,燔柴报天,以示来年好运;亦有人认为意在以火祓除附在身上的不祥之气,是一种古老的避邪和驱疫巫术。

农村除夕夜团圆饭吃罢,在门外旷地上用干稻草、干地瓜藤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烧起火堆,或烧起火盆,凡家中大小男子成员(妇女不参与“跳火墩”)逐一依此从熊熊火堆上由外朝里跳跃过去,就是男婴亦要由成人抱着跳过,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兄弟替跳。大家边跳边念谣词,各地大同小异。如“发彩!火盆跳入来,新年大发财;火盆跳出去,新年有福气;火盆跳向东,新年银钱满厅房;火盆跳向两,新年财源人厝内。”或“跳入来,年年发大财;跳出去,无忧又无虑;跳过东,五谷吃勿会空;跳过西,钱银满屋内。”沿海乡民则念:“发彩!新年好海路;发彩!新年好虾蚝。”

火墩跳后,待到篝火将熄,各家主妇即把其余烬收置火笼、火盆中,端进屋里藏于床下,俗称“挑金挑银”,寓意火红兴旺。

烧大人:传说,人间过年,天

上的仙人到了年底也有仪式。一到年底,天兵天将们就要换防了,这时候,家家户户就按着家里的人口数扎起约十厘米高的小纸人,称“替身大人”,再派家里的小孩子为代表,拿着全家的“替身”,跟着“斋公”(道士)周游铺子(老泉州的行政区域分为36铺72境)做法事,将全家来年的灾祸都附在小纸人上,请求天兵换防时,将纸人和灾祸一起带走。

过年

正月初一。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元日:鸡初鸣,内外咸起,贴门帖及春胜,设茶果以献先祖,拜祠堂及尊长,戚友相过贺。日午,复献馔于先祖,明日乃撤;亦有晚即撤者。是日,人家皆以柑祭神及先,至元宵乃撤。(〖夹注〗按此即传柑遗意。《岁时记》:上元以柑相遗,谓之传柑。)”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民谣云:“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从正月初一至初四,人们欢度春节。初五,百业经营,俗称“初五隔开,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谷生日”。

敬天公:子正之时(零点)一

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

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贴春联:元日,家家户户贴红

纸春联,逢门必贴,无论前后,无论大小。

另有白头春联和丁忧春联:白头春联,是指对联顶端留有二、三寸长的白纸额头,此俗莆田和泉州都有。其缘起与清初福建人民的抗清斗争有关。其时闽人因抗清和不肯剃发,被杀甚多,办丧事者家家贴白联,清朝地方官府为粉饰太平,下令各户人家都要贴红纸春联,并以违者杀头相威胁。人们迫不得已遵命贴上红联,但却在顶端留出一小段原有白联的纸头,以示抗议,后沿承成俗。

丁忧春联,是新丧人家于丁忧期间不得贴红纸春联,在守孝的第一年春节须贴绿纸春联,第二年春节为粉红纸春联,联语皆为哀感句子。

贺正: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

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清·陈德商《温陵岁时记》:“先辈于贺年时,皆衣冠往拜。今则请人持名片叩门往贺矣。许徵甫祖芳刺桐城新年词:‘忙杀司阍勤接应,不教名刺顿生毛。’黄喈南春联句:‘时节承平春正月,吉祥语在两行中。’又新年词:‘书窗亦藉承平福,开写春联试彩毫。’”

团拜: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二

十·风俗》:“宋《郡志》:元正贺礼,乡老相约聚拜,省往复之烦。郡守两司率僚属会焉。旧于贡闱,后于承天寺,至淳间(1241—1252年)乃即泮宫。邻里则各于侧近庵宇会集,齿长岁推一人,具酒果为礼。今此礼废。”解放后又恢复。

压岁钱:未成年晚辈给上辈拜年,上辈给一“红包”作为压岁钱。

女儿女婿日:正月初

二,泉州民俗称之为“女儿女婿日”。

这一天清早,女儿、女婿和外甥,穿着盛装,随带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米果和糖果饼干等,一起来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带领一家人来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礼数之重与为老丈人祝寿差不多。

岳家设宴款待,岳父同众女婿以及自己的儿子一桌,岳母同众女儿、儿媳围成一桌,而众多表兄弟姐妹围成一至几桌,大团圆欢宴。

迎灶君:农历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日)灶君上天述职,正月初四回来,家家户户于该日迎灶君,复之如送只礼,意求灶君保平安添福寿,故亦称“接神”。

旧俗送神均在下午举行,接神则在初四清早即要举行,即“晏送神,早接神”,其意在于要把神早早接回,让神佑护的时间尽量多延长。

接神的礼品与送神时略同,也是三牲果合、金香烛炮,先焚香迎接神社氏下降,斟酒祭献之后,再鸣炮烧金,以示欢迎。并祈求诸神佑护合家大小,一年平安如意。

做大岁:正月初五:这天,在

惠东的崇武,惠北的山腰,后龙、南埔等地,以及介于惠东、惠北之间的辋川村,及其北邻的莆田地区独有的特殊节日。其称呼各地叫法不一,或曰“吃大顿”,或曰“做大岁”,或曰“无头节”。

其由来各有个大同小异的民间传说。明·嘉靖某年春节前,因倭寇偷袭,人们纷纷外逃,至次年的正月初五前,才先后回乡,于是就于正月初五这天补做“年兜”节(除夕),祭奠来不及逃难而惨遭倭寇杀害的亲人和抗倭捐躯的将士。

众人生(人日):旧俗正

月初七是“人日”,即众人的生日,俗称“众人生”。清·陈德商《温陵岁时记》引《魏书·自序》云:“帝宴百官,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对。收对曰,晋·议郎董勋答问,称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人日,《闽书》:泉人以是日取菜米果七样作羹,名七宝羹。(〖夹注〗《(荆楚)岁时记》:人日以七种菜为羹。)”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亦有熟煮面线,合家团食,若寿日。俗以是日为人生日云。”

这一天的清早,家庭主妇要比平日更早起床,为全家老小煮一锅美味可口的面线,掺入春节期间早已准备的肉丸子、炸排骨、鱼丸、香菇、虾米等佐料。而晋江还有一种和其他地区不同的做法,即在上述面线中加入几块甜煎米果。

备好面线以后,主妇又得准备一些煮熟剥壳的鸡蛋和鸭蛋,每人两个,因传统风俗是“一鸡一鸭,吃到一百(岁)”。其风俗有如做生日吃鸡、鸭蛋一样,其差别只是一人生日和众人生日而已。

天公生:正月初九,即“天诞

日”,玉皇大帝神诞。清·陈德商《温陵岁时记》引《蠡海集》云:“玉皇生于正月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

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初九日:《闽书》:泉人谓是日为天诞。(〖夹注〗《玉皇本行经》:玉皇以是日度世。按:干宝《搜神记》:玉皇乃外国王子之成佛者,具有父母姓名,今即以为天,误矣。)”

初九民间普遍“敬天公”。从子时起,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厅堂点燃红烛灯,曰“天公灯”,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大厅的天井口用两条长凳架起一块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庙”,座前摆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猪头,其次是五斤大猪脚,边牲是鸡、鱼或鱿鱼干或目鱼干,这三项组成“三牲”,放在一个大长方形木盘或圆形大瓷盘中,以及酒瓶、酒杯,这些都得在当日清早摆好。点上一对大红烛,焚香之后,长辈领着合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谢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顺舒的浩荡天恩,与此同时,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请,并许愿日后隆重酬谢。

做天香:即设天香清醮。清·

干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初九日……道观多报赛,近则里巷有之,乡村之间无定日,谓之天香。”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是日元妙观最为热闹。初八、初九、初十三日,观之董事,即遍观中悬灯结彩,早夜奏乐演戏。清晨迄暮,男女老幼,持办香陈八珍,叩拜阶前者踵相接。晚于观门外仿燔柴而祭意,斫柏木六、七寸长,造作塔形,投火于尖处焚之,光灼宵汉。”

正月,各铺境各自择日举行庆典,除摆坛祭拜外,还有“添香”、“投符”、“赞诞”、“巡境”等活动。□汇雨辑

9. 泉州风俗传统文化是什么

一、方言文化

泉州市通行闽南话,属于泉州音。泉州方言的形成,跟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汉人大批南下入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汉语语音、词汇的许多特点,犹如古汉语的"活化石"。泉州方言由于受临近地区方言的影响,新派和老派,市区和郊区在说话上存在用词和腔调有差别。

短语/俗语:猪公一公猪,涂沙一泥沙,天乌一天黑,熏斗一烟斗,鼎盖一锅盖,汝一你,伊一他,走一跑,历日一日历,人客一客人等。

二、节日文化

泉州民俗古朴,除了具有传统和地方习惯互相结合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节日。

还有随着泉州市各区人民生活习惯及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旅游节庆活动,如二月的永春北溪文苑桃花节、三月的德化美湖乡小湖村樟树王节、六月的鲤城关帝文化节、永春魁星文化旅游节等,节日文化可谓绚烂多彩兼具地方特色。

三、嫁娶文化

现代泉州结婚习俗:新娘新郎“上头”、哭缘、挑花担、跨米筛火炉去邪、新娘撑红伞“进男方家房”、敬双亲“乌糖茶”、洞房饮“合欢茶”、探房等。

现代泉州市结婚流程:探家风→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找日子,送日头→担盘,上头,举行结婚典礼→回娘家,请女婿,请亲家。


四、饮食文化

泉州人的饮食文化主要形成于唐宋时期,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辅以甘薯(地瓜)、麦类,有早茶晚酒的饮食习俗。由于泉州地区依山傍海,物产富饶,副食佐餐种类繁多,比如鲜蔬菜、腌渍菜、豆制品、水产品海鲜、肉蛋类等。

五、丧葬文化

旧时泉州素重“慎终追远”,崇拜祖先,丧葬礼俗悉循古礼,沿习官仪,丧礼隆重侈靡,故有“要吃要穿在苏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之俗谚。

泉州丧葬流程:发丧(报丧、收殓、点脚尾烛)、入殓(上水、辞生祭)、开吊(做功德)、殡葬(土葬、火葬)、服丧(礼尽三年)、禁忌(报丧者不得进入人家大门、春节拜年,不得向居丧人家道贺“恭喜”等。)

阅读全文

与泉州文化现象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