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文化兴起于什么时候

文化兴起于什么时候

发布时间:2022-08-12 03:04:15

⑴ 流行文化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它其实是某种特定风格的文化兴起的意思,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因此无法说出诞生的时间,因为不同的流行诞生于不同的时间。在中国,大概是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市场经济的主流地位得到确认,这为流行文化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合理性与合法性的条件,流行文化得以朝气蓬勃地发展起来。

⑵ 常言道:"中华五千年文化",实际上中华文化起源于什么时候具体纪年时代

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本来不是一个新颖的说法。民族史学者林惠祥在30年代讨论中华民族的起源时早就指出“中国文化盖以上古时华夏系之文化为基本要素,此种文化依次与其他文化接触而吸收之,吸收以后经一番错综混合而归于融化。”这些为华夏系所吸收的其他文化,林氏列举有黎苗文化、东夷文化、荆蛮文化、百越文化、山狄文化、氐羌文化等[21]。

发掘和研究殷墟文化的李济也早指出“殷虚文化来源的复杂
中国文明起源这个课题是研究中国文明史、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是一定会随着中国考古材料的增加与研究而有日进的。现在考古材料已积累到一种程度,使得这个问题分析起来头绪相当纷繁。下面将这些头绪初步梳理一下:试求指出讨论这个问题所需考虑的一些重要因素。
给文明下定义至少有两条人手途径。第一条是先决定文明这个概念之下包括什么具体的成分,然后再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找寻这些成分在哪一个段落中出现。如果找到,便知道文明在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哪一个阶段出现的。这样即使不能解决文明的起源问题,至少可以知道从何处何时来出发从事这个问题的研讨。先决定这个概念所包括的成分,一般是自社会科学通论的着作中去采取的:在中国一般采自所谓经典着作,即公认为真理的着作,如摩尔根的《古代社会》[25]。这本书把人类社会进化史分为三个大段,即野蛮(Savagery又译为蒙昧)、半开化(barbarism,或译为野蛮)和文明(Civilizafion)。每一个阶段都有很精确详细的定义;摩尔根氏对“文明”的定义是:“这一时代,如前所述,以声音字母之使用以及文字记录之制作而开始。”自摩尔根以后,把“文明”的定义加以扩充和定规化的企图是很多的。最近讨论中国文明起源的学者也采取这种界说的方式,把“文明”的内容规定清楚,然后到考古资料中去寻找。如邹衡分析“文明”的标志是:文字、铸造和使用青铜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已经发生了质变。例如二里头文化中成组宫殿群建筑的出现和都城的形成、青铜器中礼乐兵器的产生、文字的发明等等。这些又都是商周文明所共有的。龙山文化中没有这些因素,说明当时尚未跨人中国古代文明的门槛;二里头文化有了这些因素,说明已同商周文明直接挂钩。这样,我们就在考古材料中找到了中国文明的源头,这就是二里头文化即夏文明。”[26]李先登的看法也与这相同,他也“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是文字、青铜礼器与城市”[27]。

1.以裴李岗、老官台等遗址为代表的较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约7000—5000 B.C.)

2.仰韶文化(约5000—3000 B.C.)

3.龙山文化(约3000—2200 B.C.)

4.二里头文化(约2200—1500 B.C.)

5.殷商二里冈和殷墟期文化(约1500—1100 B.C.)

⑶ 中国古代市井文化兴起于什么时代

中国古代市井文化兴起于(宋元之际)。
宋元时商品经济繁荣,于是逐渐兴起市民阶层,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为我们展现了宋代繁华市井文化的场景.快速的都市生活节奏与情感节奏,决定了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的倾向,而市民文化直接推动乐宋代诗、词、散文和元曲的繁荣发展.
由于宋元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市民生活很丰富,由此产生了很多市民文学,比如话本.而由于这一时期民族间战争频繁,民族交往也相当频繁,人们用以前的比如唐诗这种简短的文学形式已经不能充分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因此产生了形式较为灵活,更能抒发情感的宋词.再比如,宋元时期,航海业高度发达,因此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得文化既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各有特色.可以说,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而民族交往的进一步融合是促进因素,也是一种方式.

⑷ “文化”一词的来历是什么样的,中国何时开始出现文化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开始主动的弘扬中国文化。我们每天都把文化挂在嘴上,要让我们准确的说出来什么是文化,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点困难的。文化这个词它来源于《周易》但是它最初的意思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到了西汉的刘向时期,文化这个词才逐渐地与我们今天表达的意思相接近。用我们现在理解的文化概念来讲,我认为是在夏朝时候最先出现文化的。

文化在现在被人们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留下来的,我们可以得到实物叫物质文化。那些精神文化则是我们无法触及,到但又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东西,这对于我们来说更加重要。我认为我国开始出现物质文化是在夏朝,而开始出现精神文化则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文化一直延续到我们现在,物质文化值得我们保护,精神文化值得我们不断学习。

⑸ 中西方现代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可以促进社会和人类进步的文化统称为现代文化,而现代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时间段就是在工业革命后所产生的新文化。现代文化的诞生,标志着民族的发展水平达到了一定阶段。而我国现代文化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推翻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而西方的现代文化则是文艺复兴之后推翻了宗教的统治,人们获得思想上的解放。

三、中西对比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互相碰撞并引发强烈的火花。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中国的现代文化,我们要时刻保持本心。对于外来优秀的文化虚心接受,而那些不良的文化则坚决抵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现代文化,能够得到发展和创新。

⑹ 中华文化起源于周朝,那么起源于何时何地呢

历史上的赵括,跟纸上谈兵故事里头的赵括是有区别的。

历史上的赵括,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才能和胆识的大将。

他能够与强大的秦军对峙,被围40多天,军队断粮多日,始终没有投降秦军。说明这个人还是非常有胆识的一个将军。

  • 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结果把赵括说成了一个无能之辈。

只要根据历史来分析的话,他的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他只是没有考虑周全,才被秦兵包围。战场瞬息万变,它的失败也是偶然事件而已。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赵括应该不是一个无能之辈,他可能被后来的很多小说家误解,难免出现歪曲和演义的成分。

⑺ 中国的茶文化兴起于哪个时代

目前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们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具有显着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师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茶圣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中国的茶艺由此产生。陆羽的《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可说公元780年陆羽着《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以后又出现大量的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又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从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宋代茶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茶叶还被当作特产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勃勃。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皇帝对茶事的兴趣也颇高,宋太祖赵匡胤即是位嗜茶之士,他在宫庭中设立专门的茶事机关。宋徽宗皇帝赵舍还亲着《大观茶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亲自写茶书的皇帝。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使茶文化十分兴旺,但茶艺却日渐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洁深邃的本质。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的步伐**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对品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现状,也无心再以茶事来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文化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明清时期散叶茶迅速发展,茶类品种日益丰富,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类饮茶法。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等茶具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茶书画的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清朝茶叶出口时已成为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⑻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什么时候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⑼ 中国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文学思想的发源——泛文学时代(春秋战国) 1、代表人物:孔子(儒)、老子(道)、墨子(墨)、韩非子(法) 2、主要特点:多元性、原创性、综合性,哲学与文学并重。 二、从广义向狭义文学的过渡——经学时代(两汉) 独尚儒家,罢拙其它,以儒家经典为唯一范本,只对经典进行阐释,皇帝掌握阐释权,不作发展,为统治者服务。董仲舒倡议,汉武帝施行。 三、中国文学思想的独立和成型——文学的审美自觉时代(魏晋南北朝) 1、代表人物: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等。 2、主要特点:玄学创立。去经学之繁琐,重抽象之思辩。 四、中国文学思想的繁盛——文化和文学的高峰(隋唐宋) 1、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杜甫、苏轼、程颢、程颐、朱熹等。 2、主要特点:诗词散文的鼎盛,宋理学创立。 五、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转折——文体大变革(元、明、清前中期) 1、代表人物:关汉卿、袁宏道、金圣叹、王阳明、曹雪芹等。 2、主要特点:转折点,文体大变,叙事、戏剧、白话的兴起,从上层文学到大众文学。明心学创立。四大名着诞生。 六、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新潮——思想转型(晚清至五四) 1、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鲁讯、胡适等。 2、主要特点:新文化的启蒙。 七、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新文化运动(五四至1949) 1、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 2、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现代文化的开端。 八、中国现代文学的的一统——毛泽东思想(1949-1978) 1、代表人物:毛泽东。 2、主要特点: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列主义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中,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不但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也指导建国初期的国家建设。 九、中国现代文学的复兴——自由、实用文学时代(1978- ) 1、代表人物:邓小平 2、主要特点:中国文化在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复兴。指导思想是:小平同志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使之更符中国现在的国情,发展才是硬道理。

⑽ 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峰都在什么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文化高峰,依次是东周时期(东周列国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叫六朝时期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宋元时期(或辽宋金元时期或大峙大统时期)。东周时期是中华文化系统基本建立的时期,中华人族创建了以易学(易道学)、语文学(华语学)、数学(数理学、数算学或数形学)、名理学(形名学或名学、詺学)、哲道学(道学包括心道学)为基础学术文化,以诸子百家分阈研究为特色,以实用格物学(包括医学、天星历法学、地理学、生物学、质化学——炼丹术等)、资生学(工学、农学、商学或货殖学、知识学)、格人学(包括武治学、礼治学、儒治学、人本学、教育学、法治学、策治学等)、资心学(包括文艺理论、文辞学、各种艺术)为致用学术文化,以天教(包括占卜、命运、风水、天神、地祇、鬼魂、怪灵信仰及祭祀及其产生的民俗文化)为神学统领的泰东神华文化系统。但是秦朝独尊酷法焚毁了中华文化体系的典籍,汉朝独尊儒术禁绝了神华文化体系全面复兴。
汉朝独尊儒术,汉代统治者把儒教与天教融合发展为儒教(儒家神学化并改造天教合并而成),促使道家走向神教化产生了道教,谶纬神学流行,为印度佛教东传创造了条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战乱导致独尊儒术不能通过专制权力全面实施,中华文化逐渐复兴。魏晋时期产生了融合名理原理与易、道、儒学形成的玄学(玄理学,与风水与测命术为核心的玄命学不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华文化复兴进入新高潮,产生了第二大文化高峰。但是由于处于战争频繁,苦难的中华人族把人生寄托在神教与命运信仰,易学进入第二次神秘化应用时期即风水术与测命术时期,加上秦汉毁灭中华文化体系导致文化断裂,中华文化体系没有全面复兴,其中名理学、易道学、哲道学基本断绝。而佛教附带传入印度文化,对中华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隋唐时期虽然处于大统一并且没有实现唯儒专制,但是受到儒道佛三大神教及汉代唯儒遗留影响,隋唐时期文化相对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诗歌艺术到达第二高峰。
经过隋唐战争、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末农民起义、五代十国大战乱,中华文化再次受到毁灭性摧残。契丹人建立辽朝首先统一北华地区,宋朝统一中原与南华地区。其后金朝推翻辽朝,从宋朝分裂的西夏先后依附辽朝与金朝,加上北亚各部,形成了北方阵营;唐朝分裂的大理依附宋朝,吐蕃、西域、朝鲜、日本、东南亚等以宋朝为宗主,形成南方阵营,形成了南北半统一的大对峙局势。由于宋朝全面继承了中华文化体系,加上宋朝实行文官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自由开放政策,中华人族的文化思创力得到释放,再次创造了中华文化极盛局面。元朝统一南北阵营并首次把青藏高原纳入直辖统治区,虽然为了防范宋统区人民实行等级统治,但是元朝继承宋朝思想文化自由开放政策,中华文化继续发展,形成了宋元文化极盛时代。宋元时期,中华文化宋元时期除了名理学、人本学没有恢复兴起外(宋初龙昌期复兴了名理学与人学,但被以思孟儒学为主流的韩欧程朱理学毁灭扼制,名理学由此断绝),诸如文学、艺术、经济、格物(科学)、技术、哲道学、治世学、数学、易学、心学等方面,都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科学技术与数学等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经济产值至少占据世界产值的70%左右(这个比例只有美国在二十世纪中后期达到这个水平),并且产生工商资本主义方式的萌芽。宋元文化成果通过宋代国际贸易与蒙元西征,传播到西亚与欧洲,推动的世界文化尤其是近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创新与大航海的实现。
明朝替代元朝后,全面返古再次实行文化唯儒、经济唯农、扼制工商与文化创新的极端专制统治,清朝照搬明朝文化唯儒经济唯农极端专制,禁锢了华人的文化思创力,导致泰东文化停滞甚至大倒退,泰东神华进入文化黑暗时代,被大步向前发展的西方迅速赶超后侵略宰割,儒家文化难以拯救中华危亡,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体系。但是在清末与民国时期,有识之士看到西方文化的致命弱点与中华文化的优势,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但由于政治思想分歧导致中华分治局面,分治各方对于中华文化复兴态度、方法及政策不一,没有形成中华文化复兴的统一态势。但是中华文化复兴已成不可扼制的浪潮。

与文化兴起于什么时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
© Arrange www.lianjie114.net 2012-2022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