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什么是文化兴省

什么是文化兴省

发布时间:2022-08-13 01:45:47

⑴ 文化复兴是什么时代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谢谢您对本团队的支持

⑵ 文化兴省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现实意义就是改变形象,促进就业和发展

⑶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谁说的

蒋述卓。

2020年11月25日晚,“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第338期暨“四海一心”系列学术讲座在石牌校区图书馆一层报告厅举行。学校原党委书记、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蒋述卓以“文化兴国: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价值向度与实践意义”为题,带领学生探求文化自信的价值与重要实践意义,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坚持守正创新,建成文化强国方法

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转化和创新的对象必须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能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并使之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对内有利于净化灵魂、凝心聚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完成好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对外有利于反映中国立场、体现中国智慧、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价值的理念。

⑷ 什么是文化大省

文化大省建设高歌猛进

即将过去的2004年,是广东实施和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开局年。一年来,文化大省建设呈现出快马加鞭之势:多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陆续“上马”;打响城市文化品牌的大型文化会展、比赛,高潮迭起,硕果累累;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重要突破;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区域文化合作也迅速启动,成果初显。
回顾全年的广东文化发展态势,呈现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文化事业持续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文化消费旺盛的可喜局面,可谓旗开得胜,成果显着。

亮点

【亮点一】
大会展大赛事擦亮品牌

音像博览会:3万货单金额近10亿
9月26日至29日,由国家文化部和广东省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在广州举行。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国家级音像博览会,也是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音像会展活动。本届音博会共吸引国内外参展商220余家,接待客商和专业观众过万人,达成合作和交易意向3万多单,总金额近10亿元。音博会在广东的创立和落户,不仅成为我省新的文化品牌,也为强势的音像产业和产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搭建起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深圳国际文博会:“文化产业的广交会”
就在音博会举办不到两个月后,一台更大规模、更高档次的文化展会——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再掀高潮。13场大型行业和主题展览、10余场文化项目招商、拍卖和展销会、7场高规格文化论坛次第举行,国内外文化名流、投资者,精品文化产品和项目荟萃深圳,展销两旺,文化、经济双丰收,一个“文化产业的广交会”破壳而出,为广东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国际文化品牌。
国际纪录片大会将落户羊城
12月7日至9日,由国家广电总局外事司、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等联合主办的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在广州举行。本次大会首次在国内引进了“纪录片市场”的概念,大会将致力于发行渠道的开拓,首次在国内构筑纪录片的国际交易平台,首次在国内创造国际购片机构和中国制片人直接对话的机会,让中国纪录片以各种方式走出国门。据了解,该活动可能升级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并设立金羊奖,永久落户广州。
金狮奖金钟奖次第开花
今年国庆黄金周,第6届全国杂技比赛“金狮奖”在广州举办,40个团体的67个杂技节目在广州争夺桂冠。此外,已永久落户广州的金钟奖,社会影响逐渐扩大,共吸引了15万人参与了比赛和系列活动,每场观摩比赛的上座率都达到了80%以上。

【亮点二】
大工程搭起文化大省框架

9亿元“珍宝容器”破土
本月12日,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在广州市珠江新城南端破土动工。这座投资达9亿元的“珍宝容器”,将于2007年建成开放,成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新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广州歌剧院建设工程的筹备工作也于今年完成,开工在即。
除了省博新馆和广州歌剧院外,珠江新城内还将建广州图书馆、广州市第二少年宫、超高双塔(东塔和西塔)和广州电视观光塔。系列标志性建筑也都将于2004年内陆续启动,将在2010年前建设完成。届时,一个广州的“中央文化区”将在珠江新城南部横空出世。
广东科学中心奠基
今年3月,总投资19亿元,计划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的广东科学中心奠基,工程首期为投资3亿元的华南科技交易市场,建成后将成为集技术成果与产权交易、科技成果展示、科技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转化基地。
26层省档案新馆落成
4月,投资2.4亿元的档案新馆落成开放,新馆大楼高26层,建筑面积34598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建筑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档案馆建筑之一,成为广东又一标志性建筑。
中图“升级”方案出炉
12月,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公开招投标竞争结果揭晓,在未来6年中,政府将投资5亿元进行大规模改造与扩建,到2010年前将中山图书馆建成为全省图书文化交流中心、对外接待、参观访问、学术文化的窗口和全方位宣传的文化名片,成为一座注重人文和生态环境、具有岭南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图书馆。

【亮点三】
体制改革催生“联合舰队”

广电“联合舰队”诞生
2004年1月18日,国内首个全省性广电“联合舰队”——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挂牌成立。该集团以股份制等形式,对全省各市、县广电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各市县又对乡镇网络进行统一整合,实现全省“地下一张网”。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是目前国内第一个全省性广电集团。它的组建,将对广东乃至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省出版集团整体转制
2004年2月26日,广东出版集团完成重组,原由省新闻出版局直接管办的广东科技出版社等5家出版社,《新周刊》等2家报刊社和广东新华印刷厂等6家企业将划归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与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将进一步明晰理顺关系,促进全省出版与发行实现以产权和业务为纽带加强合作。全集团拥有27个成员单位,总资产34亿元,净资产21亿元,构建出以出版为主业、兼营多种媒体,编印发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出版集团。
9月6日,省政府正式批复省出版集团整体转制为企业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同意省出版集团整体转制为国有独资的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并授予该公司对省出版集团内所属成员单位占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和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家股行使出资人权利,实施经营、管理和监督,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国资授权经营,明确保值增值责任主体,表明广东出版改革已深入到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层面。
“星海”启动文艺院团改革
2004年12月3日,由广州交响乐团、广东省星海音乐厅、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合并重组的广东星海演艺集团挂牌成立,实行“一个集团,多种体制”,经营范围包括演出经纪、票务营销、广告宣传、艺术培训等多个文化经营项目。该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省艺术院团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亮点四】
泛珠合作打开广阔腹地

7月底,首届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合作会议在广州召开,来自泛珠三角区域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的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就区域文化合作的相关议题展开广泛探讨,并在八个方面达成了共识。
泛珠三角首个文化合作项目“珠联璧合——泛珠三角文物精华展”随之启动,于国庆节前在广东省博物馆亮相。本次展览展出的180余件(套)展品,都是各省、区馆藏档次最高、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物精品,更不乏世所罕见的国宝级文物,让广东观众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12月9日至10日,首届“泛珠三角出版论坛”分别在广州、珠海召开。内地9省区新闻出版局还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出版合作框架协议》,一致同意将通过协商,在内容生产、印刷复制、出版物市场、人才交流、信息共享、行政执法、信用体系建设、合作融资、宣传推广等9大领域展开全面合作。论坛的召开,让泛珠三角文化产业合作也进入了正式轨道。

【亮点五】
本报“历史文化行”掀起文化资源开发热

今年3月,在省委主要领导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由本报特别策划的《广东历史文化行》大型系列专题报道活动正式启动。报道历时9个月,共刊出整版以上规模的专题报道近40期,涉及全省所有地级以上市,对全省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文物遗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发掘与梳理,大大激发了各地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产的热情,在全省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热。
曾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高度关注的“包公文化”,今年成为肇庆市文化建设、旅游开发的重点。该市除组织出版包公题材图书、创作拍摄影视、戏剧作品,,还加快筹建以宋城墙、包公府衙为主体的宋城文化景区,发展民俗文化风情旅游业。本月18日,该市还举办了首届“端砚文化节”,计划在3年内,打造四大端砚基地,奠定“中国砚都”的地位。
在南越王赵佗“发迹地”龙川县,年内对赵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保护、开发。计划9年内投资1.5亿元,分阶段开发赵佗历史文化资源。在六祖故里云浮新兴,今年成功举办首届“六祖文化节”,一次招商引资过10亿元。在“碉楼之乡”开平,不仅成功冲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而且开发出了众多以碉楼为主题的精品旅游景点……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促进文化经济融合,成为全省文化建设的新潮流和新亮点。

前瞻
2005,谁是广东文化新热点?

展望即将到来的2005年,将是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关键年,各项工作都将持续推动并有更实质性进展。其中,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可能成为全年工作重点,而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则可能成为新亮点。

文化体制改革将广泛铺开
2005年,将可能成为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年,文化体制改革将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入地进行。显然,广东省出版集团在重组后整体转制企业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将成为我省国有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体制改革的一大方向,除了进一步实施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外,还将触及产权制度层面,进一步明确保值增值责任主体,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推进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星海演艺集团的成立,也开启了文艺院团改革的步伐。按照省里有关精神,大部分意识形态属性不是很强、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将在3至5年内实现与政府脱钩,转制为企业。显然,现有大部分文艺院团都在此列。虽然3-5年过渡期尚有时日,但相信大多数单位都会未雨绸缪、争取主动。2005年将是文艺院团的改革年。星海演艺集团所开创的资源互补、公益性与经营性单位相结合的组合模式,将是文艺院团改革的借鉴。

社会资本涌入文化产业
本月15日,由省发改委编制的《广东省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由本报权威发布,《目录》对我省文化产业投资领域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除新闻业、电台、电视台等少数几个行业被列为禁止社会资本进入外,其他大部分文化产业行业都鼓励、允许或设限进入。而据透露,此次公布投资目录只是广东大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第一步,有关部门将在我省允许制定的政策范围内,进一步简化、优化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审批手续,并考虑实施一定的财税优惠,刺激社会资本的投资。
预计在2005年前后,省内将出现新一轮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热,社会资本将大量涌入准入的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改革过程中,很多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走向市场,很多纯国有文化企业调整所有制结构,向股份制转变,这都将给社会资本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也将成为社会资本投资的一个新的热点。

⑸ 什么是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字面意思就是在文化上强大的国家,主要表现为对内表现为文化自信,对外表现为对其他民族有较强的吸引力。文化的自信和吸引力,从根本上说,来自文化的先进性。
文化强国的文化,总是能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代表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文化强国的国民,对自身文化的历史传统总是感到自豪和自信,有了这种自信,我们就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信心,更不会因为别人的批评和指责而无所适从。
(5)什么是文化兴省扩展阅读
文化强国标志:
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协同发展;
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
二是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充分激活。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领域运行的轴心原则就是不断地自我复制,自我表现,自我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如果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那么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就可以通过创新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文化软实力就会转变成文化生产力。
三是文化产业的规模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大幅提高,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引领潮流。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使其占到GDP比重的8%—10%,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
参考资料: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洪晓楠:从文化资源大国走向文化强国
网络—文化强国战略

⑹ 如何认识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文化育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对各行各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坚持文化育人必须抱守“育人为本”的理念
(一)文化是民族最基本的象征。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由人所创造,又为人所特有。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处理各种关系的综合体。文化蕴含一定程度的理性,但它并非理性选择的结果,而是由社会演化而逐渐形成的。它是一种包涵知识、价值观、伦理、制度、宗教的精神培育体系,不但反映了特定的物质文明,而且是精神文明的积淀。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所以,文化是民族最基本的象征。文化是一种影响和力量,是一种信念和方向,是一种凝聚的灵魂和血脉。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正如着名的台湾人文大师柏杨先生所言:“中国悠久而光辉的文化发展,就像一条壮观而伟大的河流……”
(二)育人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自古到今,文化是育人之本。从教育的产生来看,文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教育的过程来看,教育是利用文化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授过程,我们平常所说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等,其实都是文化育人。从教育的环境来看,文化是一个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的生态文化系统,它为人们提供了文化气息,营造了宁静心境,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教育用什么来培养人才?肯定回答是:文化。正如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所以,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文化能够帮助教育对象完成社会化,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意志的社会人。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把人类社会长期积淀的文化成果传递给教育对象,这是教育的根本基础。比如,我们在谈到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困难时,关注焦点还是投入不足的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现象是高等教育投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同样是金砖国家的印度(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后加南非),而对思想观念和文化上的缺失往往估计不足,这就导致了教育过程中偏离“育人为本”这一根本教育方向的状况。因此,我们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表明“育人为本”必须是教育的第一要义。“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所服务之对象——国家和人民,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以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
(三)文化是富国强民的生产力。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一般情况下,文化更多地表现为精神财富。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科技是一种生产力,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文化是生产力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文化生产力在当代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这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形成的明确认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将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强调无论是坚持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还是走文化兴政、文化兴业之路,其实都表明事业的发展要以文化生产力为基础、为核心,这是事业兴盛的基本保证。中央领导同志在我们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毛泽东同志也曾讲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里程碑式地立起了这样一面文化的旗帜,就是让我们有所指望,知所趋赴。因此,发挥文化旗帜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可见,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生产力、竞争力、创造力,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
二、坚持文化育人必须注重素质教育的提高
(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教育对象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它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教育对象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国民和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教育对象的态度、能力和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成人教育,是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成年人的教育;基本特点是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未来性;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协调发展。文化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在提高全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精神境界的丰富、文化需求的满足,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当前,人民群众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热切。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是我们党履行执政使命、执政职责的必然要求。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深入研究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问题,这一重大举措,将推动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良好局面的形成,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二)文化育人是科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文化育人的理念,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功利浮躁这种环境社会的影响,而提出的以素质教育内容中的文化教育为重点,来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一个理念革命。人的生命质量要表达尊严、情感、精神、信仰、能力、责任等诸多要素,通过文化育人所表达的素质教育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态度”建设。一个人对待人和事物的“态度”,其本质表达的是一种情感,其动力展示的是一种情趣,其内涵隐喻着丰富多彩的想法,其灵魂散发出创造的活力。所以,“态度”是一个人对待和处理问题的基础。二是“能力”建设。“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社会、对家庭通过活动来表达一份责任,而且还需具备支撑人性进取美德的心理素养和精神状态。“能力”的修炼是经验的结晶,表达了文化育人动态的吸取力。“能力”是思想的展示,表达了创造性学习和生活中的灵性和悟性。所以,“能力”是一个人对待和处理问题的质量的体现。正是这种“态度”和“能力”的修炼,构成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形成了文化育人提升生命质量的基本保障。这一理念,代表了我国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是科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2011年4月24日,我党领导人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一重要论述的内涵极为深刻,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党领导人之所以发出这样一个伟大的号召,其目的就是为了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我们坚持文化育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三)文化育人创新了素质教育“尚德”核心价值观。提升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以及人才的培养水平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塑造人的灵魂和培育人格要比造就人才更为重要。为了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市场影响力而忽视人格培养,那是“失去灵魂的卓越”。对此,文化育人创新了素质教育“尚德”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尚德”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抵制精神浮躁所表达的自律,是一个主体意识的觉醒。德的境界是善良与包容,德的修为是良知与伦理,德的修炼是责任与忍耐,德的襟怀是舒展无褶皱,德的气质雕琢出人生的高贵。素质教育“尚德”核心的确立,不是教育活动的增减,而是教育目的之创新;不是教育方向的改变,而是教育理念之升华。这种创新和升华,是对社会诚信与真诚做人信念的尊重。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行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往往要观照政治取向、社会价值和教育性的保障。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在于广泛地发挥影响、提升生命信仰的内在支持。“尚德”是从心灵与人的本性层面对人的素养提升所表达的教育性。因此,“尚德”成为心灵的环保,成为支撑生命质量的重要内涵。其次,“尚德”是人生价值观的理想归宿。强调“尚德”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树立“德润天下”的精神与理念,用“德”的标准形成基本的价值判断和教育导向,并转化为行为准则。“尚德”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所形成的牵引力和生命文化的原动力,是对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为公”和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理念的继承与光大。“天下为公”体现了人性美德的社会公德,“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人性美德的社会道德,而无论公德与道德,都是个人德行的自省。“尚德”的理念不但引领教育,还在净化社会。因此,“尚德”有“国训”之尊严,有天下为公之“公德”,有人性之自律、自省之道德,是人生价值观的理想归宿。再次,铸就美德是文化育人的目标。文化育人不是一种有形知识的灌输,而是向教育对象的思想理念注入人性中尚德、进取、责任、包容、感恩、良知、谦虚、勇敢等美德,以此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并潜移默化地浸润于灵魂和精神,其终极目标在于铸就人性的美德。一种理念涵养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塑造一种人才,社会的净化,只有通过文化表达的精神“过滤”,才能体现出创新力和凝聚力;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推广,只有通过文化的理念诠释,才能表达出适应发展的新境界。因此,文化育人是坚守人性美德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精神力量,是实现社会变化积极向上风气的思想资源。
三、坚持文化育人必须弘扬传承创新的精神
(一)文化育人必须遵循教育的内外部规律。认识文化育人的意义,关键是要搞清楚文化的特征、本质、价值和意义。文化的特征就是创新,创新就需要对现状进行反思,需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去重新构建。所以,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营造文化氛围,创新文化建设,是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而文化育人强调了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内外部规律。从内部规律来讲,必须关注主体灵魂的塑造、人格的健全和素质的发展,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从外部规律来讲,必须关注时代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特点,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承传与创新作用。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由此可见,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文化育人在发展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人才队伍过程中肩负着极为重要的特殊使命。
(二)文化育人必须基于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文化育人为核心推进文化承传与创新,关键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理念,明确目标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这一体系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规范性与导向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和适用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无论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坚持文化育人,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建设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体现党员干部的基本理念、文化传统、现实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确保教育方向的准确性和内容的正确性。
(三)文化育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国民之魂,文以化之。文化历来是人们极为重视和积极探寻的一个领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深入推进,全党全社会全民族对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呼唤文化自觉,呼唤文化立根,呼唤文化育人,已成为当代社会和当代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神圣使命。所以,坚持文化育人,就是坚持抓根本、抓基础、抓长远,这是文化为魂的深刻涵义。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的重要力量,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系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我们全民族全社会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实践证明,人类对于社会的研究,不是对人的研究,而是对文化的研究。历史留给后人的有形之物惟有文化。文化是永恒的。它有着超越时光的气脉,它凝聚着政治、经济,还有人性。文化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铸造人的精神和灵魂。而文化育人是以文化的价值体系所体现的意义和作用实施育人的一种手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之所以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力量”这样一个认定,就是表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永远离不开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价值体系对于人们的影响。所以,文化育人的理念,就是要通过文化上的活力和精神上的张力,来共同推动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文化育人和文化建设的实质性、重要性、必要性,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自觉把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我省人社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⑺ 建设文化强省有什么重要意义

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必须深刻认识推动我省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重大意义,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是贯彻中央精神、顺应文化发展新趋势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民族之魂、崛起之基,是发展之要、和谐之本,是沟通之桥、创新之道。当今时代,既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期、也是全球利益格局的调整期,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深入推进期、也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更加频繁期,既是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思潮的多元多变期,既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期、也是文化大家和优秀文化产品的相对短缺期,既是文化传播手段和途径的日新月异期、也是文化管理和改革创新的复杂艰难期。面对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并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浙江必须落实中央领导提出的“走在前列”的要求,切实担负起为文化强国建设先行探索的重大责任,准确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为全国文化改革发展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是立足现实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从我省实际情况来看,建设文化强省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从1999年开始,我省持续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下转第二版)

浙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为文化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走出了一条“创业创新、富民强省”的发展道路,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我省人均GDP已经超过7500美元。在大步迈向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征程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教育引导人的重要载体和基本方面;解决“文化饥渴”、满足文化需求、体现人文关怀,越来越成为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改善民生、扩大文化消费,越来越成为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重要内容和有效保障;追求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文化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衡量指标和显着标志。这些都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我们要立足于浙江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使全省人民不仅物质生活更加殷实,而且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是实现科学发展、构筑浙江未来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从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全面小康社会既要有发达的经济,也要有繁荣的文化;既要有物质财富的充裕富足,也要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从落实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看,文化不仅对经济增长有直接的贡献,而且对提升发展质量有独特的作用。没有文化的经济是缺乏生命力的经济。只有当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当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时,经济社会发展才会进入更高的阶段。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人的素质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如果在人的素质上不能实现一个很大的提升,发展将会陷入“文化瓶颈”。从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来看,文化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使文化真正成为引领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设文化强省是省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既充分体现中央精神又紧密结合浙江实际,既准确把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又顺应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抓好省委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兴起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热潮。

⑻ 中国的文化大省是哪几个

第一名:山东 山东又称齐鲁(周代齐、鲁两国均在其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里表现最优异并首先崛起的文化中心,涌现了一大批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文化巨子,如孔子、孟子、管子、曾子、孙子、墨子等等,他们为奠定中华文化的基脉贡献甚巨,尤其是孔子、孟子家乡,其地儒家学说思想渊源流长,亦素有“礼仪之邦 ” 的美誉 。宋代苏轼诗云:“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齐鲁学风为士夫文人所景仰,从中可见一斑。故有人称,山东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源,山东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并且在随后(指秦汉以后)的历朝历代中表现虽有些起伏,但总体上可称上佳。宋之前,其综合表现仅次于河南;北宋中后期之后,河南迅速地失去其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而风光不再,山东人文状况却较之其隋唐五代时期的相对低迷而有着显着的改观,并在北方诸省中,表现一直最出色、最稳定(即使是元代以来,长期作为都畿之地、挟政治优势的河北亦不能驾其而上),像“智神”诸葛亮、贾思勰、“书圣”王羲之、刘勰、颜真卿(祖籍山东)、王禹、张择端、辛弃疾、李清照、戚继光、冯惟敏、李攀龙、宋琬、王士祯、蒲松龄、孔尚任、赵执信、刘墉、傅斯年等都出自山东。所以,五个文化大省山东理应占有一席。 第二名:河南 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其在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表现也很突出,比如老子、庄子、范蠡、商鞅、李斯、苏秦、吕不韦、石申等也堪称那一时期出类拔萃的人物,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河南的人才从总体质量及对后世影响上虽然稍逊于山东,但在人才数量上却占有一定优势。尤有甚者,自秦汉以后迄北宋前期的一千多年里,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稳居中国文化中心的位置,晋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的说法;并且在盛唐时期达到其辉煌的顶点,钱仲联曾云:“唐诗大家胥出中州”可为印证之一。虽然北宋以后中州人才下降的趋势明显,但相对北方诸省,仍在高位上运行。先秦以后其地出产的代表人物有晁错、张仲景、张衡、向秀,阮籍、谢灵运、谢眺、庾信、钟嵘、玄奘、一行,“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一代文宗”韩愈、刘禹锡、岑参、白居易与元稹、李贺、元结、李商隐、程颢与程颐、岳飞、许衡、王铎、侯方域以及近代的冯友兰等等难以胜数。中州名人见于《二十五史》,事迹可查者不下5000人。据缪世鸿“历代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表,元之前各时期河南人才数量曾长期稳居前三(绝大多数时期列第一,总人数列第一)。亦可参观丁文江对《二十四史》辟有列传的历史人物进行籍贯考证提供的人物分布资料。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省份入选五个文化大省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名:江西 号称“文章节义之邦”的江西,在宋代以前,所出人才并不突出,除陶渊明之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后期迅速崛起并完全取代了河南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单就诗家而言,唐时“唐诗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时,则转而为“宋诗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韩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欧王苏黄”,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并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况且宋朝是华夏文化的造极之世,宋明时期又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第二个诸子百家时代,江西文化人无疑是其中的主角。两宋时期,众多文化巨子从江右喷薄而出,叱咤风云,开宗立派,引领潮流,晏殊、欧阳修、李觏、曾巩、王安石、黄庭坚、陆九渊、杨万里、姜夔、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也无疑是江西人文辉煌灿烂、如日中天的极盛之期,并且为华夏文化之登峰造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对中华文化的进程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余烈,在正统的文化领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后也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运行。元代以来江西所产的着名文化名人有马端临、吴澄、虞集、罗贯中、罗钦顺、汤显祖、宋应星、魏禧、朱耷、蒋士铨、陈三立、文廷式、李瑞清 、陈寅恪、萧公权、傅抱石等等,亦可称得上超超玄箸矣 第四名:浙江 “江浙”常并称,也为更好地说明问题,笔者先将其视为一整体加以论述,作为宋元至明初文化重心的江西,在长时期兴盛之后,大致在明代成化年间跌落较大,而宋元以来人文表现也一直很优秀的浙江,就在这时,终于大大地凌驾于江西之上了,加之,稍后的江苏人文状况也一路高歌猛进,先后迈越闽赣;从此,江浙互相颉颃,迭为雄长,开创了中国文化史江浙时代,成为中国文化中心,并一直保持至今!分论之:用人才辈出、经久不息来形容浙江决不为过,其文化起步远早于江西。宋之前,其文化名人有勾践、褚遂良、虞世南、骆宾王、贺知章等。宋元时期表现也相当优异,甚至人才总数上还超过江西,但其学术不占主流(重要性被大打折扣),顶级人物也远不如江西多。这一时期,浙江文化名人有沈括、林逋、周邦彦、陆游、吕祖谦、陈亮、叶适、吴文英、张炎、赵孟l、王冕、陶宗仪等。明前期即可与江西并驾齐驱,中期以后则大大超越,直至江苏崛起前,还独领风骚了一段时期。明清以后人物有刘基、方孝孺、于谦、徐文长、施耐庵、黄宗羲、袁枚、章学诚、龚自珍、吴昌硕、沈曾植、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秋瑾、鲁迅、丰子恺、潘天寿等数不胜数。是故,浙江堪称名副其实文化大省。 第五名:江苏 江苏与浙江相较,宋之前,江苏略胜(尤以两晋及南北朝时期表现更为明显)。宋之前,其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顾恺之、陆机、陆云、萧衍、刘义庆、鲍照、张旭、李煜等等,在南方诸省中表现最优异。但宋元时期有一段低谷(与自身比较),远不如浙江。只有范仲淹、秦少游、陈后山、范成大等少数几人可跻身于名家之列。不过,明中晚期以后其文化又重新崛起,并最终驾浙江而上成为人才密集度最高的省份(然近代以后浙江又有反超的迹象)。明清时期江苏文化名人有高启、王世贞、顾宪成、徐霞客、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祝允明、吴承恩、归有光、冯梦龙、陈子龙、郑板桥、金圣叹、顾炎武、钱谦益、赵翼、刘鄂、徐悲鸿、梅兰芳,真可谓群星璀灿、不胜枚举。所以,五个文化大省里面不能没有江苏。 第六名:湖南 古称“三苗”的湖南,近代以前,文物教化远逊于中原及东南地区,乃不争之事实。所谓“湖南人物,罕见史传”,即是古代湖湘乏才的真实写照。150前漫长岁月里,湖南只有唐时欧阳询、怀素,宋时周敦颐,元时欧阳玄,明时李东阳,清初王夫之等少数人可跻身于文化名人之列。19世纪后半叶,湖南人物凭籍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而成为军功时代的弄潮儿,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文化,迅速走强,可谓人文蔚起,曾国藩、程潜、毛泽东(以上三人是湖南近世如此强势之关键人物)、何绍基、王]运、杨度、谭嗣同、沈从文、琼瑶、龙应台、曾熙、谭延]、齐白石、贺绿汀、黎锦晖、谭盾、田汉、欧阳予倩、向达、蒋廷黻、蔡仪、李泽厚、方克立、黎锦熙、陈子展、刘大杰、杨树达、余嘉锡、周b生、曾昭抡、周光召等即是近世湖南籍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称之为名流辈出,决不为过。但随着时代性质的改变,湖南人文能否将强势继续下去确实是一未知数! 第七名:山西 宋元之前,古老三晋亦称文化昌盛之地,曾涌现过许多着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其中大思想家荀况,着名文艺家薛道衡、王勃、薛稷、王之涣、王维、卢纶、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祖籍山西)、温庭筠、司空图、张彦远、司马光、米芾、元遗山、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等,即是其中之代表人物,可谓群星灿烂、光芒耀眼,由此,也永远定格了山西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比较高的地位。但宋元以后,受日益炽热商业风潮影响,致全民皆商,斯文扫地,晋地文化事业从此一落千丈而几成文化沙漠。拿句时髦话来概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没能协调发展(人家徽州地区就处理得相当完美)。第八名:福建 福建是文化起步时间与江西差不多,且其文化最鼎盛之时期也在两宋。理W四大学派中闽有其一,即闽派。宋时,闽地出产的着名文化名人有|、柳永、r、朱熹(徽州人,生长于闽地)、元帧⒖饲f、烙稹⑧樵、袁小⒉滔宓取W艿乃道矗尽管其时福建杰出人物总数上不及浙江,影响上远不如江西,但与赣浙并列一甲还是可以的。元代时,与赣浙相较即黯然失色。明时虽有起复,但给人印象是名家众而大家稀;清代中前期无足道。元至清中前期,这600年中闽地能称得上杰出人物者只有杨荣、李贽、李光地以及不甚光彩的贰臣洪承畴等少数几人。晚清后得地利之便,人文蔚起,林则徐、沈葆祯、严复、陈衍、陈宝琛、郑孝胥、林语堂、冰心等等皆一时之俊才,共同谱写福建人文之新篇章。 第九名:河北 自古燕赵之人俗重气狭,好结朋党。故前有荆轲、高渐离、樊于期、田光等慷慨悲歌之士!后有刘关张赵(除关外均为河北人)结义兄弟生死相依之典型!河北是华夏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且其南部为中原之一部),宋以前,各时期人才数列位均在前五名(据缪世鸿“历代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表)。其综合排名列于豫鲁陕之后,居第四位;但其所出人才数量虽多,真正影响大的极少,甚至远不如其隔壁邻居――综合排名列于第七的山西。宋之前,其着名文化名人有,扁鹊、董仲舒、刘琨、祖冲之、郦道元、卢照邻、高适、刘长卿、贾岛等。两宋时,人才跌入低谷,排名列于十名开外。后由于长期建都北京,作为畿辅之地的河北,其人才数在北方诸省中,始终保持前两名之位置(元代时,甚至居于各行省第一)。元之后,河北所产杰出人物代表有,郭守敬、马致远、颜元、纪昀、翁方纲、张之洞、李大钊等等。第十名:湖北 作为古荆楚文化区之腹地的湖北,其文化起步期几乎与中原同时,先秦时,楚地即出现过屈原(中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宋玉、唐勒、景差等文化名人,在南方诸省中,绝无与之比肩者。只可惜后劲不足,在以后各时期的表现都难以称为上乘。秦汉至清末,其贡献的着名文化名人只有陆羽、孟浩然、杜甫(祖籍)、岑参(生于)、皮日休、宋祁、张居正、李时珍、袁宏道、杨守敬等少数几人。也难怪,近代大学者梁任公会给湖北贴上:“学者无闻”、“学者希焉”的标签。只不过,清末以后,得能吏张之洞苦心经营之利并沾民国首义区之光,使得其经济与政治地位明显提升,人文环境亦随之改观。黄侃、熊十力、王世杰、李四光、汤用彤、李济、闻一多、徐复观、曹禺等湖北籍文化名人之出色表现也足以使鄂省人文状况在全国的位置前移,但愿不会是如往常一样的昙花一现(有人总结:湖北文化发展的速率恰与我国统一发展的速率成反比,即当国家统一并快速发展时,湖北便无生机,但当国家分裂或变革之时,湖北便兴旺发展。对此,我深有同感)!

⑼ 云南的“桥头堡”战略的民族文化强省具体是指

全力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创新的文化视角实现云南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文化繁荣的“云南现象”、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和基层文化建设的“云南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十一五”时期的云南文化建设,直指全省城乡百姓对文化朴素而热切的期盼。2010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6%,云南成为全国6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省市之一。文化环境优良、文化名人集聚、文化精品迭出、文化产业兴旺的文化繁荣发展大格局正在完善。

⑽ 兴文化是什么意思

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文化兴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