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汉文化协会有哪些活动方式

汉文化协会有哪些活动方式

发布时间:2022-08-14 20:35:18

A. 用穿越古代的口吻介绍活动节目 很急!

笄,即簪子。笄礼是汉族女孩成人礼,像男子的冠礼一样,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笄礼开始前,肖书记发表讲话:“及笄意味着成人,你们将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希望你们明白自己在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责任。”同时他还指出穿汉服是传承汉文化的一种方式,而文化指的是文化精神。“与子同袍汉文化协会”的名字源于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诗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他还补充道:“并不是只有穿汉服才是弘扬中华文化,重要的是传承中华文化精神,而文化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希望
据主持人介绍,笄礼仪程较多,而本次及笄礼仪程有略微调整。参礼人员有正宾(有才德的女性长辈)——贸易与行政学院孙青老师,有司(为笄者托盘的人),赞者(协助正宾行礼)。二十位参加集体及笄礼的女生徐徐走到席子前跪坐,衣抉飘飘,神采奕奕。仪程以加笄(正宾盥手、赞礼盘发、正宾祝词)开始,还包括一拜父母、二拜师长、三拜轩辕黄帝(即朝北拜)等。主持人在及笄过程中,不时向现场的同学们介绍汉服不同的种类,样式,配色等。笄礼的行礼方式透出女性特有的柔美:一头长发,一根发笄,梳成一个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机械工程学院的冉波同学说:“人们穿上汉服,像回到了古代,这很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随后进行的是单人成人礼,仪式邀请到了笄者马跃灿的父母。马跃灿的父亲告诉记者他们是专程从主城区赶来参加女儿的及笄礼的,因为成年礼对孩子而言很重要。
自动化学院肖婷婷同学换下汉服后还是难掩激动之情,她说:“在大学里参见集体及笄礼很有意义,给了我一个有特色的成人礼。”据了解,活动参与者与工作人员穿的汉服有16套都是属于一个人——2006级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的林然学姐。她的这些汉服一半以上都是自己做的。林然现已毕业,但她还是经常抽空回到母校支持自己喜欢的汉文化活动。

同学们在各种活动中继承先人优良传统,其主要形式是有关狩猎、劳动的舞蹈。在内蒙古阴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上,刻画着狩猎舞的形象。人扮成飞鸟、山羊、狐狸等动物。有的头饰鹿角、羽毛,有的带尾饰。这种舞蹈的产生,与狩猎密切相关。 由于原始社会的人们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不足,产生了畏惧感,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把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作为圈腾,认为图腾能为人赐福或 降灾,把图腾奉为祖先和保护神从出土文物和古代岩画上见到的人面蛇身、鸟身人面、人面兽身的形象,就是氏族图腾的形象。传说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是以“龙”为图腾的华夏族先祖。伏羲氏舞名《凤来》,唱《网罟》之歌;女娲舞名《充乐》,是颂扬伏羲氏发明网罟,教民捕捉鸟兽和女娲制定婚配、教民嫁娶的业绩的。传说中牛首人身的炎帝,是以“羊”为图腾的羌族的先祖,炎帝的乐舞《扶犁》,唱《丰年》之歌,是歌颂炎帝教民播种五谷,发明农业的功绩,尊称他为神农氏。阴康氏舞名《大舞》,教民体育锻炼,以抗阴湿之病。葛天氏舞名《广乐》,三人操牛尾而歌八阙(段),祈求五谷丰登,鸟兽繁殖。黄帝以“云”为图腾,《云门》是黄帝氏族的图腾舞蹈;“凤鸟天翟”舞是帝喾时的图腾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帝尧时各氏族的图腾乐舞。这些远古氏族的乐舞,充满着青春与力量的斗争生活,也反映了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和巫术礼仪。 集古舞之大成的周代礼乐自夏禹传子于启进入了奴隶社会。经过夏、商两朝(公元前21~前11世纪)到西周建国,奴隶制达到鼎盛时期,周代的统治阶级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乐舞用于政治的社会作用,而制定出礼乐制度。为了贯彻这种礼乐制度的实施,周王室整理了前代遗存的乐舞,包括黄帝的乐舞《云门》唐尧的乐舞《大咸》、虞舜的乐舞《大韶》、夏禹的乐舞《大夏》、商汤的乐舞《大濩》及周武王的乐舞《大武》,总称为六代舞,用于祭祀。并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大司乐”,贵族子弟要受严格的六艺(礼、 乐、 射、御、书、数)教育。13岁入学,循序渐进,先学习音乐、朗诵诗和小舞。15岁开始学习射箭、驾车和舞《象》(《象》传说是一种武舞,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鱼虾等图腾的舞蹈)。20岁时学习各种仪礼和大舞。 在举行大祭时,由大司乐率领着贵族子弟跳六代舞。不同的场合演奏不同的乐舞,胜利凯旋时奏《凯乐》;燕享宾客,表演《四裔乐》、《散乐》;举行射仪时跳《弓矢舞》。在所有的祭仪场合中,一方面强调受命于天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强调等级区分的尊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奴隶社会政治文明的重大创造,集周以前古代舞蹈之大成。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争作霸主,礼乐制度已无法维护,奴隶社会的历史大厦已面临土崩瓦解之势。 巫舞及民俗祭祀舞蹈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崇拜图腾和迷信神鬼,逐渐产生了沟通人神之间的“巫”。由“巫”掌管祭祀占卜,求神福佐或祓除不祥。“巫”原是由氏族领袖兼任的。传说中的夏禹不仅是治水的英雄,又是一个大巫。他在治水中两腿受病,走路迈不开步,只能碎步向前挪移,这种步法称为“禹步”,成了后世巫觋效法的舞步,又称“巫步”。晋代葛洪《抱朴子》记载了两种“禹步”的跳法。商代开国的成汤也是一位大巫,商代初年大旱不雨,成汤以自身为牺牲,祷雨于桑林,降下了大雨。这种祷雨祭,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有遗留。汉代春旱求雨,暴巫祭共工,小儿舞8丈青龙。夏旱求雨,祭蚩尤,壮者舞7丈赤龙。秋旱求雨,暴巫祭少昊,鳏者舞9丈白龙。冬旱求雪,祭玄冥神。舞6丈黑龙。天涝淫雨不止,伐鼓而攻之以止雨。龙舞已变成民间欢庆节日的舞蹈。 源于巫术的蜡祭,传说开始于伊耆氏时代,是一种在年终举行的祈祝丰收、酬谢神的祭典。蜡祭的神有8位:①先啬(神农氏);②司啬(后稷);③农(农夫神);④邮、表、(茅棚、地头、井神);⑤猫、虎(猫、虎神);⑥坊(堤神);⑦水庸(河道神);⑧百种(百谷神),蜡祭时穿着黄衣黄冠的巫唱祭歌,乐队吹《幽颂》,打土鼓,跳《兵舞》和《舞》。举行蜡祭的这一天,成为农民休息娱乐的日子。蜡祭中的猫神、虎神都以神尸的具体形象出现,在楚国祭神歌舞《九歌》中神的形象是由巫觋扮演的。从《九歌》的诗篇可以看出这个大型巫舞表演情况:祭坛上布置着琼花芳草,桂酒椒浆;主祭者身佩美玉,手持长剑;乐队五音合奏,拊鼓安歌;“神灵”穿着彩衣翩翩起舞。汉代汉代初年巫风仍很盛,汉高祖常以巫祭祠天地山川。晋代着名的巫女有章丹陈珠等。传说他们姿容秀丽,善于轻步回舞,灵谈鬼笑,又会拔刀破舌、隐形匿影。《古今乐录》记《神弦歌》11首,是巫的降神乐歌。 巫舞流传在广大的地域。汉高祖祭祠天地山川就用了北方的秦巫、晋巫和南方的荆巫、汉巫等。巫教的流传在很大程度上是运用歌舞娱人,利用巫女的美色,用杂技、幻术、戏曲、绘画种种艺术手段,为人佑福、驱邪、医病,有眩人耳目的色彩。“巫”、“舞”同音,“巫,以舞降神者也”。至今残存在各地各民族的巫师,如:汉族的神巫、神婆,羌族的端公,满族的萨满,壮族的师公,纳西族的东巴,景颇族的董萨,藏族的羌姆,蒙古族的查玛,虽然所降的神灵不同,风俗各异,但活动都不外乎祈福禳灾、降神驱鬼,与原始巫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汉高祖曾令天下立灵星祠,祭祀灵星成为全国性祭祀活动。灵星是天田星,主谷。祭祀时跳灵星舞。舞者为童男16人,舞蹈动作是教民种田的劳动过程:除草、耕种、耘田、驱雀、舂??》中尚存“灵星小舞谱”。 俗乐舞兴盛的两汉时代秦汉时代民间俗舞有显着的发展。秦代已有了乐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汉代初年,高祖刘邦喜好民间的楚声、楚舞,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汉武帝扩大了“乐府”机构,任命李延年为协律督尉,大力采集民间乐舞,记录了吴、楚、燕、代、齐、郑各地歌诗 314篇,乐府中的乐工舞人有800余名。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还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国宾客。角抵年年增变,内容日趋丰富,因而又称为百戏。百戏中包括的项目有:①杂技──寻、跳丸、走索、冲狭等。②幻术──吞刀、吐火、易牛马头等。③武打──棍舞、剑舞、刀舞、对打等。④假形舞蹈──凤舞、鱼舞、龙舞等。⑤舞蹈──巾舞、舞、铎舞、舞、长袖舞、盘鼓舞、《巴渝舞》、建鼓舞、双人对舞。⑥歌舞戏──东海黄公,总会仙倡。由此可知舞蹈在百戏中的比重是很大的。 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从《盘鼓舞》这一节目体现出来。它既有“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飘逸美妙的舞姿,又有“浮腾累跪,跗蹋摩跌”高超复杂的技巧。《盘鼓舞》不仅注重舞蹈形式的提高,而且讲求以外在的舞容表现内在的诗意,对舞蹈的意境有所追求。融合众技的另一成果,是歌舞戏的出现。《东海黄公》中有人物,有假形;巫师黄公厌服白虎,表演人与兽斗是角抵戏的典型套路。黄公的法术不灵,终为白虎所杀,富于讽刺喜剧色彩。另一出《总会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图腾舞蹈和巫舞的进一步发展。两汉两汉时代由于封建制度趋于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有了提高,各地乐舞有了相应发展。各地着名的歌舞有:《东歌》、《东舞》、《赵讴》、《赵舞》、《荆艳》《楚舞》吴《越吟》《郑声》《郑舞》。 各民族乐舞文化的交流中华民族古老的乐舞文化,是在各族乐舞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中形成的。这种交流,夏代已有了,《竹书纪年》载:“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乐舞”。“后发即位,元年,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周代的六代舞也是各族乐舞的集中和交流。西域乐舞的传入,约在秦汉之际,汉初宫中已有《于阗乐》。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传入《摩诃兜勒》之曲,协律都尉李延年因胡乐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在接受外来乐舞影响下,加以创造发展。班固《东都赋》描写了汉代四夷乐舞齐集洛阳表演的盛况,有东夷的《矛舞》,西南夷的《羽舞》,西夷的《戟舞》和北夷的《干舞》。东汉灵帝好胡乐胡舞,京都贵戚皆相效尤。在汉画像石上有胡人表演杂技、幻术和鼓舞的形象。汉代的《盘鼓舞》,把中原的优美典雅和西域的热烈奔放相交融,形成了汉代舞蹈审美的特征。这个舞蹈在六朝时期就已湮没无闻,直到21世纪才发现在安徽、陕西的民间尚有流传。 中原和西域乐舞交流的另一成果,产生于北朝的征战时代。西晋丧乱,关中人士纷纷避难凉州,带去了汉魏传统乐舞。氐族吕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把平西域获得的《龟兹乐》与传于凉州的中原旧乐相合,产生了新型乐舞《西凉乐》,甘肃敦煌是西凉国都,敦煌石窟壁画记录了《西凉乐舞》的韵律神采。 自南北朝以来北方最重胡舞,隋大业年间的九部伎中,西域乐部占有6部,至唐贞观十六年(642)十部伎中又增《高昌乐》。盛唐健舞《胡腾舞》和来自康居的《胡旋舞》更是风靡一时。出自中亚石国的《柘枝舞》,流传到宋还盛行不衰。宋代的《柘枝舞》与中原的大曲歌舞形式相融合,改变了胡舞的原貌,发展成一种新的民族舞蹈形式。《柘枝舞》可算是继汉代《盘鼓舞》、北朝《西凉乐》之后又一中西乐舞结合的典型产儿,丰富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宝库。

B. 现在有哪些穿汉服的活动,比较大型的

汉服活动,是复兴汉文化活动的简称,而且大部分活动时间都是要求尽量穿汉服的。目前成都的汉服活动主要包括几方面的内容:1、传统节日举行的大型汉服公益活动,以介绍和宣传传统节日内涵为主,参加人员均以AA制来解决活动经费问题。2、林间雅聚,是以学习和感受某一方面的传统文化,比如古琴、茶道、川剧等。3、与学校、政府或者社会团体、商业组织合作举办的汉服活动,公益还是非公益,由每次具体情况而定。 补充: 世博会也可能穿,为了宣传、介绍 中华传统文化 。

希望采纳

C. 汉文化的节日节日的来由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中秋阖家团圆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重阳登高敬老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三是饮酒赏菊。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事。四是食重阳糕。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

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现在尽管没有再祭灶的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卖的关东糖、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D. 汉字文化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很丰富,具体有哪些

“教法”这一概念国内大致围绕三个方面去理解:一种是指教学方法论,也包含教学原则;一种指教学模式;第三种含义指教学技能。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五类。第一类方法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第二类方法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方法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第四类方法是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陶冶法等。第五类方法是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包括如发现法、探究法等。依据这一分类,我们将汉字文化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分为讲授法、演示法、训练法、陶冶法、问题探究法五种方式。

5.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汉字文化教育中,一些课程的学习方式是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进行的。如解字课程以“字形中的姓氏文化”“字形中的饮食文化”“字形中的服饰文化”等为问题,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汉字,通过研究总结得出认识;对联课程以“当地风景名胜与楹联”、“古今趣联故事”等为问题,通过报刊书籍或社会调查进行合作探究。

E. 重庆大学学子怎样过端午的

今(29)日从重庆大学采访了解到,重庆大学的学子们或是收拾行囊,踏上旅途;或是购票一张,回到家乡;或是走在公益的路上,让节日更有意义。即便是留在校园,也有众多意义深厚的活动为大家营造端午节的美好气氛。

少年四方游 记录成长的每一刻

这个端午节,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柴子博带着他的单反相机再次来到贵州,“算起来,这是我走过的第一百五十八座城市,我的单反也陪我走过四十座了。贵州好山好水好人家,实在是值得游玩。”柴子博向记者说道。

来到湖北恩施,给厉佳坤同学的最大感受便是“美”和“趣”。“风景优美,天色青蓝,云层洁白,像是一篇散文诗一样。”除了美景和淳朴的人家,恩施的美食也让人馋意上脑。

F. 中国青云汉文化社的社团简介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G. 以汉服为主体的汉文化宣传社(中学)可以有些什么样的活动【求同袍集思广益,谢谢】

汉服踏青。(汉服社成员, 广招全校有兴趣的师生)
表演语文教材里的叙事文言文内容。(一般都是穿汉服的时代嘛)
节庆演出,乐器表演可以穿汉服。主持人可以穿汉服住持。穿汉服朗诵诗歌,舞蹈节目。
如果是高中,可以去办汉服成年礼。
可以组织考试前,穿汉服拜孔。(这个很多想考好的学生,会去尝试的)

H. 请大家告诉我,汉文化协会的汉服评选如何参加啊胜出的话能得到什么

登陆他们的活动官网、官方微博就可以参与活动。胜出的话可以做相关企业的代言人或相关汉朝的剧组演员。

I. 中华汉文化协会是做什么的影响力如何

中华汉文化协会作为国内汉文化传播的公益性组织,旨在传播汉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作为国内最官方的汉文化组织,中华汉文化协会影响着国内有关汉文化的活动及组织。总部位于北京,影响范围不小。

阅读全文

与汉文化协会有哪些活动方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2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