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郑州以及河南的的文化遗产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太康县) (2007-05-05 21:06:34)
标签:道情 分类:魅力河南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太康县)
太康道情历史悠久,是源于春秋远古时代的民间戏曲艺术,分布在太康及其周边地区。剧目丰富,据普查统计有三十多个曲牌、曲调,包括三大类五大品种。三大类是:唱腔、表演、音乐,五大品种是:声腔派系、表演程式、音乐体系、曲牌子曲调、打击乐。太康道情这些类系的形成,既有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也有姐妹艺术穿插,最后形成太康道情的独自特色。原有古装传统戏160多个,现代戏60多个,这些剧目在长时期的流传中,有很多已失传。太康道情戏自形成之日起,经历了数次的沉浮于1957年才得以正名。
“少锄二亩地,也不能耽误看太康道情戏。”在豫东和皖北等地区,太康道情曾经以独具特色的魅力征服了千万观众,太康县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全国惟一的一个道情专业剧团———太康县道情剧团,赢得“天下第一团”的美誉。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地方小戏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道”不尽的过去事
阳春三月,慕名来到道情之乡——太康县。在当地人的引领下,进入黉(hong)学街北一条无名小胡同,前行十多米后停了下来。当地人指着挂牌为太康县黉学研究所院内的一幢三层小楼说:“这里就是道情剧团。”
木字招牌字体斑驳,木牌上的漆已经脱落。三层楼里,一楼是仓库,里面堆满道具和乐器;二楼是排练厅,仅有一张桌子和十来把木椅;三楼是演员的住室,眼下的情景已经说明了现今剧团的生存状况。
春季是演出旺季,剧团去漯河演出,家里关门落锁,听说来访道情戏,当地人还是热情地把曾经名噪一时道情戏演员朱锡梅请了来,14岁就进入县戏剧培训班学艺并登台演唱小生的她,因为嗓音饱满纯正,吐字清晰流畅,表演气质端庄,受到省内外观众一致赞赏,她主演过《王金豆借粮》、《张廷秀私访》、《李天宝吊孝》、《跪洞房》和《前进路上》等道情戏的代表剧目,多次到郑州、豫东、安徽等地演出,并灌制了唱片。
《王金豆借粮》剧照
朱锡梅拿出她的定妆照,回忆起当年演出时的盛况,脸上浮现别样神采:“我们在安徽界首公演时,连演十几场座无虚席,买不到戏票的群众,要求将演出实况用大喇叭传播出去,深更半夜大街上仍有上百人围坐在广播下面听,演员在街上行走,行人指点相告。我们吃饭、照相、洗澡、理发,群众毕恭毕敬,拒不收钱。剧团离开界首时,卖包子的小贩,担着包子撵到演员乘坐的汽车前,硬往演员手里塞包子。”
“当年我在郑州大石桥露天大舞台演出的时候,和常香玉、申凤梅这些大师唱‘对台戏’,这些不同剧种的主演谁也不敢休息,十场八场都不换人,要不观众不答应啊,当时大家都夸道情好听,着名现代豫剧《朝阳沟》里拴宝唱的‘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脚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其实就是移植我们道情的唱腔。”
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个。在豫东和皖北等地的乡村,随意拉个30岁以上的人,他或许就能大胆地哼段道情戏。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部道情戏《前进路上》,就曾唱遍大河上下,国内亿万观众因此知道了“太康还有这么好的道情戏”。上世纪80年代之后,《王金豆借粮》、《富裕之后》等名戏更是让无数人津津乐道。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总是载誉而归。如今的道情剧团每年的麦收前南征北战,演出400多场,而绝大部分演出是在农村,演出曲目大多是他们自编自演的题材,豫、皖、鲁农村的群众又给道情剧团送了个名字:“庄稼农户的剧团”。
扯不断的戏曲“情”
从太康返回郑州途中拐道道情剧团正在演出的漯河。太康县道情剧团团长张天印说起道情戏就打开了话匣:“春天是整个演出的旺季,秋收以后和冬天也都会到各地演出,今年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到各地表演,合同一直签到了农历四月十五。演出的地方很多,安徽临泉,河南项城、漯河、舞阳、禹州、许昌、开封、郑州,以及黄河北边的几个地方。我们每年都要排新戏,今年就排了《出宫恨》、《五世同堂》等。全团出来表演的共有60个人,最大的54岁,最小的14岁。全年能表演400多场,在河南省剧团当中首屈一指,总收入在30万~40万元之间。”
可是,和其他稀有剧种一样,道情发展并不景气。道情剧团面临着演出市场逐渐萎缩、经济困难的问题,生存时刻受到威胁。
“演员每年外出演出的时间,多集中在过完年的三四个月,而此后的夏收秋种,许多农民出身的演员还必须回到家中种田,两头挂念,其间没有工资,这种窘境迫使许多艺人离开戏曲舞台,下海经商。”经了解,一批道情新秀如吕清丽、李艳玲、刘粉霞、张小花、丁彩艳眼看着就要茁壮成长起来,可是受市场经济影响,有的去郑州唱戏剧茶座,有的外出打工。
“观众听戏就是看‘角’,现在演员太随意,啥剧都唱,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如果让老演员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培养新生力量,再加上政府对少数剧种给予相关扶持,太康道情肯定有观众。”已经66岁的朱锡梅仍然没有放弃她的道情情结。
一段光荣的家史
坐在简陋的房间里,太康道情剧团团长张天印依然兴趣盎然,随后,他缓缓讲述着道情的历史渊源和故事,就仿佛是在讲述自己的家事。
道情历史悠久,源于我国的道教,时奉老子为教祖,以《五千文》、《道德经》和《太平调极论》为主要道教论典,至东汉末年制定乐章(道曲音乐)诵诫新法,用诗、词、曲、歌等文学形式编写道教题材,诵唱道义、情理,合而为一,曰“道情”。
道情原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类似。之后,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锣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戏。内容有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4类。
自民国初年,道情从曲艺演唱形式走上舞台,人们称之为“道情班”。解放前夕,戏班离散,销声匿迹,建国后复得挖掘振兴。道情擅长演唱儿女家庭故事,情节曲折,以唱制胜,具有浓厚的地方乡音民俗色彩。
其表演特技堪称一绝,早期道情演唱时,穿插加入一些“绕口令”,如“百家姓与三字经混唱”等。而演员在扮演鬼怪角色时,要佩戴外形像鸡蛋的铜铃假眼,眼珠会滚动,惊奇可怕,这也是其他剧种所少有的特技。
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个。当时道情戏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流传着不少谚语,如“宁叫面发酸,也不能耽误看太康的道情班”,“任凭少锄二亩地,也不能耽误看太康的道情戏”,太康也因此被誉为“道情之乡”。
一段骄傲的经历
在豫东和皖北等地的乡村,随意拉个30岁以上的人,他或许就能大胆地哼段道情戏,道情的普及面之广令人赞叹。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部道情戏《前进路上》,就曾唱遍大河上下,国内亿万观众因此知道了“太康还有这么好的道情戏”。上世纪80年代之后,《王金豆借粮》、《富裕之后》等名戏更是让无数人津津乐道。
之前,曾听人说,太康道情剧团在当地有“金奖专业户”的美称。张天印抱来的一大摞荣誉证书和奖杯证实了此言不虚,原来太康道情屡次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总是载誉而归。
1992年,《王金豆借粮》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荣获八大奖项,剧团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2000年,道情剧团被评为河南省文化先进集体;2001年,《富裕之后》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大赛金奖,随后又拿得全国人口文化奖;2003年,在河南省第八届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太康道情剧团凭借一部《恋歌》摘得桂冠……与此同时,道情剧团还多次应邀进京献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深受首都百姓的青睐。
被誉为“天下第一团”称号的太康道情属全国稀有剧种。太康道情被国务院定为首批非质物文化遗产。
郑州日报大型系列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行
http//www.zynews.com 2006-03-23 11:10:22 中原新闻网-郑州日报
视力保护色: █ █ █ █ █ █ █ █
本报讯 为提高广大读者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本报从3月上旬开始,派出主力记者深入全省各地现场采访。从今天开始,这组饱含着记者热情和心血的报道,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行”系列报道的形式在本版连续推出。
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
下来的、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不以物质形态展现的文化的统称,其中包括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以及手工艺和手工技术,此外还有传统节日、民俗等重要精神文化遗产。
我省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抢救和保护工作也居全国领先水平。2003年,我省成立了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次年,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全省正式启动。今年1月中旬,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501项,我省上报的57项中,有20项荣列推荐名录。
记者采访了解到,根据《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我省已确定了第一批46个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保护名录和首批24个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并选出57个项目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时加大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力度,在国内率先举办了“河南文化遗产日”。
据了解,我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总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4年至2008年,为先行试点和抢救濒危阶段;第二阶段从2009年至2013年,为全面展开和重点保护阶段;第三阶段从2014年至2020年,为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
据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委员会负责人介绍,当前他们正在进行5个方面的工作:在全省各地调查发现民间文学、美术、表演艺术方面的优秀代表人物,100名入选者将被授予“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并从中选出10名重要传承人由国家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保护;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编辑工作,对民间口承文学进行抢救保护;开展河南十大民俗经典评选命名及编撰出版工作;对我省1949年以前创办的“老字号”进行全面普查,并予以记录;对我省民居民间建筑进行普查,对其中的经典予以合理开发利用。
河南省申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
(带“▲”的为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民间文学/口头文学:5个
1.花木兰传说(商丘虞城县)▲2.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驻马店汝南县)3.帝舜传说及文化空间(濮阳县)4.“白蛇闹许仙”传说(鹤壁淇滨区)
5.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焦作武陟县)▲民间美术:2个
1.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开封县)▲
2.王桥农民画(驻马店市汝南县)民间音乐:9个
1.板头曲(南阳)▲2.中州筝派(省艺术研究院)3.筹(许昌)4.司马懿得胜鼓(焦作温县)5.超化吹歌(郑州新密市)6.唢呐(焦作沁阳市)▲7.铜器舞(平顶山市郏县)8.大铜器(驻马店西平县、遂平县)
9.武陟盘鼓(焦作武陟县)民间舞蹈:1个
1.官会响锣(周口项城市)戏曲:14个
1.豫剧(省艺术研究院)▲2.曲剧(省艺术研究院)▲3.越调(周口)▲
4.大弦戏(省艺术研究院、安阳滑县、濮阳县)▲
5.罗卷戏(省艺术研究院、驻马店汝南县、开封通许县)
6.目连戏(濮阳南乐县)▲7.道情(周口太康县)▲8.宛梆(南阳内乡县)▲
9.四平调(省艺术研究院、商丘市、濮阳县)
10.大平调(省艺术研究院、濮阳县、安阳滑县)▲
11.道情皮影(三门峡灵宝市)12.罗山皮影(信阳罗山县)13.杠天神(驻马店新蔡县)
14.怀梆(焦作沁阳市)▲曲艺:5个
1.河洛大鼓(洛阳)2.河南坠子(省艺术研究院)▲3.王屋琴书(济源)4.灶书(信阳固始县)
5.丝弦道(驻马店平舆县)民间手工技艺:5个
1.杜康酒酿造工艺(洛阳)2.钧瓷(许昌禹州市)3.玉雕工艺(南阳镇平县)4.泥咕咕(鹤壁)▲
5.棠溪宝剑制作工艺(驻马店西平县)生产商贸习俗:1个
1.确山打铁花(驻马店)岁时节令:1个
1.九九重阳节(驻马店上蔡县)民间知识:5个
1.少林功夫(郑州少林寺)▲2.太极拳(焦作温县)▲3.八卦文化(省社会科学院)4.洛阳正骨(洛阳)
5.针灸铜人(省中医药管理局、开封)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9个
1.马街书会(平顶山)▲2.太昊陵人祖庙会(周口淮阳县)▲3.老子生日庙会(周口鹿邑县)4.浚县正月古庙会(鹤壁浚县)
5.盘古庙会(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南阳桐柏县、驻马店泌阳县)
6.百泉庙会(辉县市)7.大营社火(三门峡陕县)8.民间社火(鹤壁浚县)9.地坑院(三门峡)
2. 郑州的悠久历史
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 上古时代,郑州属九州中的豫州之域。
3600年前,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决之害,遂将国都自亳(今商丘)西迁于嚣(亦作隞;今郑州商城遗址),商朝自此开始迁都。仲丁二弟外壬仍建都于此。仲丁三弟河亶甲自嚣(今郑州商城)迁都于相(今安阳)。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州地区战乱不断,郑州地区的行政建置变化较大,加之魏晋后改郡县二级制为州、郡、县三级制,使这一时期的建置变化更为复杂。
五代时期,郑州辖管城、新郑、荥阳等7县,后梁时将阳武划归开封府,后晋时将中牟划归开封府。管城作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至唐代开元年(713-741年)以后,达到了经济鼎盛时期。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北宋朝建立,定都东京开封府,郑州属京畿路。皇祐五年(1038年)京畿路所辖的曹州、陈州、许州、郑州、滑州被定为辅郡。
元初将新郑县划归郑州,郑州属汴梁路。至元二年(1265年),新郑、密县改属钧州,荥泽、原武划归开封府。郑州仅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4县。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全国地方建置进行改革,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级制,管城县裁入郑州。时郑州虽仍领有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四县,但却是作为属州(县级)。同中牟、新郑、密县同隶属于开封府。
清承明制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制,郑州在清代曾两次升为直隶州。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直接隶属于河南省,雍正十二年(1734年)仍隶于开封府。
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称开封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郑县辟为商端口。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全国废除道一级行政建制,实行省县两级制,郑县直属河南省管辖。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在郑县城区设立郑州市,直属河南省领导。1953年2月,郑县撤消,其辖区划归郑州市及新郑、中牟2县。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市从此成为河南省省会。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国家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
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指导意见”指出郑州要发挥区位优势,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枢,彰显人文特色,建设国际化现代都市。
3. 郑州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郑州的文化遗产有:
1.新郑黄帝拜祖祭典。
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技艺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登封窑瓷苑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4. 郑州的历史文化有哪些出名的人物
黄帝,人文始祖,
许由,上古隐士,
子产,郑国名相,
列子,道家名师,
韩非,法家集大成者,
陈胜,农民领袖,
郑虔,艺苑大家,
杜甫,诗圣,
白居易,一代诗杰,
李诫,建筑宗师。
5. 发生在河南的着名历史典故或传说
一郑州篇:断臂求法,养虎为患,熙熙攘攘,立竿见影,多行不义必自毙,众怒难犯,东
道主,言不由衷,穷则思变,害群之马,克勤克俭,燕雀焉知鸿浩之志;
二洛阳篇:逐鹿中原,程门立雪,披荆斩棘,挑肥拣瘦,沧海横流,问鼎中原,运筹帷幄,
前倨后恭,一锥刺股,窃符救赵,汉魏文章半洛阳,七步成诗,才高八斗,乐不思蜀,洛
阳纸贵,河图洛书,数典忘祖,众志成城,罄竹难书,买椟还珠;
三开封篇:惊弓之鸟,开卷有益,阳春白雪,明珠暗投,五十步笑百步,铁面无私,杯酒
释兵权,三人成虎,四分五裂,南辕北辙,游刃有余,围魏救赵,杞人忧天;
四平顶山:叶公好龙,近悦远来;
五安阳市:充耳不闻,精忠报国,有胆有识;
六鹤壁市:爱屋及乌,酒池肉林,助纣为虐,信誓旦旦,盘根错节;
七新乡市: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黄袍加身;同心同德
八焦作市:异曲同工,心有灵犀
九濮阳市:名正言顺,孤注一掷
十许昌:空前绝后
十一漯河市:说文解字
十二三门峡市:中流砥柱,起死回生,吐哺握发,唇亡齿寒
十三商丘市:学富五车,扑朔迷离,江郎才尽,鹏程万里
十四周口市:民为邦本,女娲补天,推心置腹
十五南阳市:三顾茅庐,击钟鼎食
十六济源市:愚公移山
6. 发生在郑州的历史典故以及郑州的历史名人。
张勋在二七塔那砍过人头,我听我爷说的,真假不确定。
7. 郑州有什么民间传说。
郑州的民间传说还是很多的,不只见于公开的出版物,还有老百姓口头相传的,比如:
鲁班发明水磨,与二七区马寨镇水磨村有关;
王莽撵刘秀与贾鲁河源头的冰泉、暖泉有关,不过现在此二泉已枯竭;
刘邦项羽征战的鸿沟;等等。
下文由本人撰写:
“水磨村”与鲁班
说起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水磨村”村名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不知从何时起,在该村南流淌着一条河,河水最终入淮河。因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水利专家贾鲁对河水进行过治理,故这条河就被叫做贾鲁河。而水磨村就在贾鲁河的上游。
话说有一年夏天,我国历史上又一位着名的工匠鲁班因故来到当时的水磨村。鲁班看到村民加工粮食用的是石碾、石磨,也只是村中二三家大户才有,其他村民有条件的用牲口来拉磨,更多的则是人力来推磨,不仅效率低,而且也很不方便。鲁班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下决心要帮大家解决这个难题。
这一日,鲁班在该村几个张氏族人的陪同下游览贾鲁河,只见岸边竹林葱葱、芦苇摇荡、鸟声阵阵,河里鱼虾潜游。但鲁班心里有事,无心细看这迷人的景致。族人提议河上泛舟,鲁班也只好上船。船行不远,便见前方有一大坝拦住河水,几个人在坝前稍作停留便弃舟登岸,来到大坝上。在大坝一头有一个数米宽的闸门,河水从这个缺口飞流直下,蔚为壮观。鲁班看着如虹而泻的河水寻思良久,忽然茅塞顿开,为何不利用河水向下流的冲力来推动石磨加工粮食呢?乐得他差点掉到河里去。他急忙叫住那几个族人,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大家欢呼雀跃,都说是个好主意。回村后几个族人把鲁班大的想法告诉了众村民,大家说干就干,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按照鲁班设计的方案开始施工。大家先从大坝一旁岸边开出一条水沟,在水沟上头安装闸门,在大坝下边水沟的另一头建了一所房子,水沟通到房子里,在房子里安上改装后的石磨。需要磨面时,就把水沟上头的闸板提起,水冲动与石磨相连的大木轮子,木轮子再带动石磨,而且石磨转的快慢可由提起闸板的高低决定,不磨面时就放下闸板,非常方便。
后来村民为了纪念鲁班发明的这种“水冲磨”,就把村名改做“水磨村”了。
后记:我的家乡是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水磨村,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谊,于2002年初撰写此文,并刊登于2002年3月29日《郑州晚报》9版,原文照录,未改动。
8. 郑州城隍庙的历史典故
郑州城隍庙供奉的是汉刘邦麾下大将纪信。汉高祖刘邦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危难之中,纪信冒充汉王,使刘邦得以逃走。《资治通鉴》记载:“五月,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干余人,楚因而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楚皆呼万岁,出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以数十骑出西门遁去……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就是说的这个故事。
9. 郑州烩面的文化典故
天津的麻花,山西的醋,山东的煎饼,河南的面。河南人爱吃面,原因大概与地理环境有关。农业大省,沃野千里,一马平川,粮食主产区,小麦是主要农作物。而且地处中原和山西,陕西,山东相邻。
汤面,捞面,炒面,卤面,勤劳聪慧的河南人创造了很多面食。一天三餐不吃面,就跟丢了魂,缺了什么东西似的,没着没落,不踏实,感觉没吃饱。烩面,便是河南人创造的又一种美味小吃。
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到河南不吃烩面,那也很遗憾!烩面馆,在河南满大街都是,基本已是餐馆的代名词,到了烩面馆不要以为只卖烩面,炒菜、主食、酒类等一应俱全,叫烩面馆只是为了引人注目、招揽顾客罢了!这个烩面馆做的烩面好吃不好吃,全在你仔细观察,看看羊肉锅,闻闻羊肉味,是否是单锅下面,这里边很有讲究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
看大师傅下面也是一种美好享受,薄薄的面片,悠忽间拉成长长的薄条。像音乐家在指挥音乐,又似魔术师在玩高超的技艺。那白白的面片,上下翻飞,似游龙飞舞,像彩绸玩花,曲龙虬劲,瞬间下锅,眼还没看清怎么回事,面已下锅煮熟了。
汤白味鲜,面滑筋韧,放上几大块羊肉,辅以海菜丝、豆腐丝、粉条、香菜、鹌鹑蛋等,上桌时再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佳,就这样热热和和的一大碗滋补烩面就摆在你面前了。芝麻酱,盐,味精等多放在碗底,吃前用筷子一挑,那个香啊!
烩面碗也很有讲究,都是陶瓷蓝花大碗,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碗呢?据传一来河南地处中原,以农业为主,需要体力劳动。从祖辈那里沿袭了大碗吃饭,大碗喝酒,大力气做事,大胸襟待人的习惯,这一点很像陕西人。二来河南人好客,不会花言巧语,唯恐来客害羞,吃不饱,总是笑呵呵地问长问短,变着法的给你添饭,唯恐怠慢客人。
抗战时期,日军飞机经 常空袭郑州,当时有一位名厨叫赵荣光,特别喜欢吃面食。飞机来了,赵师傅就去躲飞机,回来后,就把剩下的面条加点羊肉汤烩烩再吃。久而久之,赵师傅发现重新烩过的面也很好吃,就潜心研究,在里面放些盐、碱,使之更筋,做出的面别有一番风味,后来就成了风靡一时的风味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