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阳信县第一高级中学的文化传统
正是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无数学子对人生事业的执着赤诚铸就了一中精神,打造了一中品牌,让全体一中人始终凝聚强有力的核心,精诚团结,锐意进取,继续发扬光大百年老校的光荣传统,激发广大教师敢于拚搏、敢于胜利的斗志,树立求真、务实、诚信、创新的良好形象,真正使教书育人成为一种事业,使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民族未来奠基的办学理念,不成为上纲的教条。在无形中唤起传道授业的良知,重审为师者的职业道德。尤其是近几年来,为使教师博采众长,自主发展,不断汲取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考信息,学校定期聘请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每学期学校都要委派一大批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或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教研和业务培训。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学校投资200万元,装备了高标准微机室和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为每个办公室配置了电脑,实现了四机一幕进教室,千兆校园网、电视教学网、校园广播网的三网连通,并订阅购置了大量教育教学报刊和书籍,不但实现了网络管理和资源共享,也为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学校先后承担了合作学习等国家及省市级课题12项,在2002年、2003年全国奥林匹克及省市组织的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竞赛中,该校有5人次获全国一等奖、45人次获省一等奖、二等奖,被授予省奥林匹克竞赛优胜学校称号。先后有100余篇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教学刊物发表;18人在全市优质课评选中获奖;19人在全市教学研讨会上执教观摩课;10余教师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涌现出了一批(36人)在全市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省市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数学组被评为市教科研工作先进教研组,英语组为学校赢得了山东省英语特色教育重点实验学校和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学校自2003年以来获得了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员单位 、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基地 、滨州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三等功。
事业春常在,人生价更高。锁定人生坐标,一中成就未来。阳信一中人正在用青春热血铸造一中品牌,让一流的风貌和一流的业绩伴阳信教育事业一路走好。
‘贰’ 山东有啥民风民俗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它地区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闯关东"。山东人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奈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叁’ 山东传统文化有哪些
山东作为齐鲁故地,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现存传统民间艺术荟萃了戏曲、皮影、杂技、曲艺、舞蹈、剪纸、刺绣、年画、泥塑、风筝、雕刻、灯彩、布艺、服饰、漆器、瓷器、陶艺、神像、蜡染、编织、民绘、木艺、石艺、书画、酒品、饮食、家具等上百个民间艺术种类,其中,杂技、吕剧、刺绣、年画、剪纸、泥塑、黑陶等更是散发着浓郁馥香的民族艺术奇葩,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东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双手创造了数不尽的艺术珍品,他们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肆’ 求山东滨州市历史文化特点。如名人故居,剪纸及特产或者民俗活动
民间艺术
1978年,全区的民间艺术处于低谷阶段。1980年起,分布在中南部和黄河、徒骇河沿岸村庄的民间剪纸开始恢复,有鞋花、枕头花、门帘花、帐沿花、窗花、墙花、灯花、家畜、家禽、蔬菜、瓜果、花卉、鱼虫等一起出现,还有历史人物、戏曲人物等,逐步丰富起来。1985年,滨县民间剪纸赴济南展出,随后又晋京展出,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播出。 展品中3副作品被选送全国剪纸展。 1988年, 滨州市文化馆出版《滨州民间剪纸》一书,较详尽地介绍了全区民间剪纸的源流、题材、风格、花样种类等。1990年起,惠民县的木版年画、惠民县河南张村的泥娃娃,生产数量和艺术质量都有所发展,并不定时举办各种展览,吸引中外游客参观、购买。博兴县的柳编制品、无棣县的草编制品,从花样品类到生产数量都成倍增加,并畅销国内外。1991年,滨州市的剪纸、惠民县的木版年画、博兴县的柳编工艺品,联合在上海市举办民间艺术展览,1992年赴香港展出。至2000年,无棣县的草编制品从生产数量到创造花样均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畅销日本、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而扩展到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
遗址遗迹
一、西南庄遗址
位于邹平县苑城镇西南庄西, 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3米,为东周
至汉代遗存。出土北辛文化时期的石器有石斧、铲、磨盘;骨器有针、锥;陶器有敛
口钵、红顶钵、鼎、罐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小韩遗址
位于阳信县商店镇小韩村北两公里处,遗址呈漫坡状,略高于地面,面积约15万
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5米左右。采集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蚌壳红陶鼎、泥质红陶钵、
小口双耳壶、泥质灰陶三足高柄杯、彩陶罐,龙山文化时期的夹砂红陶器,商周时期
的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盆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丁公遗址
位于邹平县苑城镇丁公村东的高端口上,面积约24万平方米,为龙山文化时期的典
型城堡遗址。文化堆积厚3.5~5米,分为13层。清理了一批城墙基础、墓葬、灰坑、
窑址、房址遗址。出土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盂、泥质红陶罐;龙山文化陶器以夹
砂和泥质黑陶为主,次为灰陶和黄褐陶,纹饰有弦纹、堆纹、蓝纹、方格纹、刻划纹
和突棱纹等,器形有(yan) 、鼎、、鬲、盆、杯和器盖。岳石文化时期的陶器以夹
砂和泥质灰陶为主,次为褐陶和黑陶,纹饰多为绳纹、突棱纹、附加堆纹和划纹,器
形有罐、鼎、、鬲、尊和器盖。商周时期陶器多为夹砂和泥质灰陶、红褐陶,流行
绳纹。在1235号灰坑内发现一片龙山文化刻13个字符号的陶片,将汉字起源向前推进
800~1200年。 1985年,被定为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邹平工作站。1991年,被列
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路家遗址
位于惠民县胡集镇路家村东, 面积近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5米以上,主要为
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出土有黑陶盆、鼎足、器盖、石锛等;商周时期的有鬲、罐、
陶豆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利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店子镇利城村西南150米处, 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5米,
暴露有红烧土、灰坑等遗存。采集的龙山文化陶器以夹砂黑陶、夹砂红陶为主,纹饰
有弦纹、堆纹,器形有鼎、罐、杯;岳石文化有泥质灰陶尊形器、罐、夹砂黑陶盆、
鼎;商周时期有夹砂红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等;另有汉代遗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六、秦台遗址
位于阳信县雷家乡秦家村西北800米处, 为台形地遗址, 东西约400米、南北约
250米,遗址中部有一高5米的土堆,曾出土铜器,文化层距地表不足1米,厚度1.5米
左右。遗物有商周时期的陶鬲、灰陶罐、粗把豆、陶纺轮、石镰等。为省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七、棒槌刘遗址
位于阳信县水落坡乡棒槌刘村北, 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7米,采
集有商代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方格纹罐、纺轮及骨锥、蚌镰等。为省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鲍家遗址
位于邹平县长山镇鲍家村南, 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6米,下层为龙山
文化遗址,上面叠压商周至秦汉遗址。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镞、黑陶杯、鼎等,具有
龙山文化的特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兰家遗址
位于滨州市堡集镇兰家村东,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3米。1957年,
发现一批青铜器,有卣、觚、爵等。1960年,发现大量骨器,器物多具有商代晚期特
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大商遗址
位于惠民县何坊乡大商村南,面积近2.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发现有赤黄
色陶和黑陶、灰陶器物残片、堆纹鬼脸形陶鼎足、绳纹夹砂陶片及鹿角、骨器等。
属龙山文化晚期至商代人类居住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大郭遗址
位于惠民县麻店镇大郭村,面积3万平方米。出土器物有商代石斧、骨锥、磨石、
蚌镰、陶拍等。1973年,发现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鼎、方彝、觚、铣、戈、矛、
刀等青铜器和石锛、石铲、玉环等,墓室有二层台,台上殉葬六人,墓室东、西、北
侧均有一耳室,各殉葬一人一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寨卞遗址
位于博兴县寨郝镇寨卞村北1公里处,面积约9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3米,经钻
探发现16万平方米的城址遗存。采集的龙山文化陶器多为夹砂褐陶、黑陶和红陶,纹
饰有弦纹、竹节纹、堆纹,器形有鼎、盆、杯等;商周遗物有夹砂红陶绳纹鬲、泥质
灰陶豆等。据考,此为蒲姑国故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村高遗址
位于博兴县兴福镇村高村北,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米。采集的龙山文
化陶器以夹砂红陶、黑陶为主,纹饰有弦纹、堆纹,器形有、罐、鼎;商周时期有
夹砂红陶绳纹鬲、泥质灰陶簋等,另有汉代遗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郝家遗址
位于惠民县城关镇郝家村西南100米处,面积12万余平方米,为漫坡状台形遗址,
高出四周平地1米。文化层距地表较浅,堆积厚度3米以上。出土文物有商代陶鬲、陶
豆、罐和周代遗物。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东鲁遗址
位于博兴县曹王镇东鲁村西南,俗称“龙台子”,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
1.5米。 采集有商周时期的夹砂黑陶素面鬲、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另有汉
代、南北朝遗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贤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博兴镇贤城村西200米处,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5~2米。
经钻探发现长宽各1000米的城墙基址,遗址中发现有南北朝时期的寺庙遗址。采集有
商周夹砂褐陶素面鬲、夹砂红陶绳纹鬲,战国兽纹瓦当、泥质灰陶豆、鼎等。为省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西(feng)遗址
位于沾化县冯家镇西(feng)村西500米处,为漫坡台形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
文化层厚度约2米。 遗物有战国时期的灰陶豆、陶釜、素面罐、夹蚌红陶素面陶器。
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杨家古窑址
位于沾化县富国镇东杨村北,面积15.6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1.5~2米。1955年
试掘,清理东周墓一座,出土贝币、青铜剑、矛等。因徒骇河水冲刷暴露出大量东周
盔形器、滤器、鬲、盆等残片,器壁厚重,质地坚硬,烧制火候高,河岸边有几处显
露的残窑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信阳故城址
位于无棣县信阳乡谢家村西南500米处, 面积约200万平方米, 西南角残存城墙
500米, 最高处6米。文化层厚2米以上。出土文物有战国晚期的陶豆、罐、盘、铜剑
及少量齐刀币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龙华寺遗址
位于博兴县陈户镇赵楼村北, 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米,暴露有砖墙
基、灰坑等遗迹。出土北魏、东魏、北齐、隋代铜造像200余件和青釉瓷罐、瓶、碗、
壶、盘、杯、泥质灰陶瓦当、滴水、板瓦、筒瓦、砖以及北齐和隋代铜钱等。为省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一、王薄起义遗址
位于邹平县青阳镇西窝陀村东南雕窝峪内。 公元601年隋炀帝东征高丽,横征暴
敛,铁匠王薄在此聚众起义,后转战数十郡县达8年之久。
二十二、古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临池镇古城村,面积1.71万平方米,属商周文化遗址。遗址西南、东
南各有一段残存的于陵县故城城墙, 此城建于战国, 北宋宣和末年城圮。文化层厚
1.4米, 地表暴露大量陶片,有板瓦、卷云纹和树木纹半瓦当、方折豆盘等,文化层
中有灰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城墙夯土层发现有石斧、石镰等石器。
二十三、邹平故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孙镇东南1公里处, 西为利民桥和庆淄公路,中间为利民河,为汉代
邹平县故城。旧基暴露大量碎瓦片和旧城墙基夯土痕迹。
二十四、梁邹故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韩店镇旧口村北1.5公里处。 北宋宣和末年县城迁址后废。出土文物
有商周时期鬲腿、豆把等。
二十五、朝阳故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码头乡甜水村西2公里处。为古朝阳县城。出土文物有周代鬲腿。
二十六、高苑故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苑城镇王世庄。传为战国齐桓公之苑囿,汉置高苑县,后废。清称苑
城店。遗址1米之下有大量古代砖瓦。
二十七、先棣州故城遗址
位于惠民县辛店乡先棣州村东南。公元518年(隋开皇元年) 置棣州。此处先后为
棣州、乐安州及厌次县治所。公元828年(唐太和二年) 大水淹州城,为避水患,迁新
城。出土文物有铜钱、擂石等。
二十八、博昌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寨郝镇寨郝村西南, 探查面积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为春秋
时期齐国博昌邑,后为博昌县治所。采集有陶罐、瓦、盆、壶、铜削、盘等,出土石
造像碑,皆属汉、南北朝文化遗存。
二十九、延侯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湖滨镇安柴村西500米处,面积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1.5米。1981
年发现,采集瓦、罐、盆等陶器标本,属周、汉文化遗存。经考,此地为汉延乡侯国
之都城。
三十、卧佛台遗址
位于滨县旧城内西北隅。1954年,在卧佛台附近发现黑陶、蚌、骨器物和残片,
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卧佛台基被撤平,出
土文物流失甚多,遂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遗址范围扩大,重点区面积约
1500平方米,先后出土新石器时代到东周时期的文物有石斧、石凿、骨锥、鹿角化石
和陶豆、鬲、壶、罐、钵等陶片。1983年8月,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迹
一、魏氏庄园
位于惠民县魏集镇魏集村,建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系清朝“恩授布政司理
问”户部郎中魏毓炳四世孙魏肇庆的住宅。庄园主体由城堡、广场、水塘、花园四部
分组成,呈长方形,南北84米,东西46米,占地5.7亩。城墙为砖墙,高10米,底宽3
米, 顶宽1.5米,内砌立墙,外垒垛口,四面临街,为封闭式宅院。院内东南、西北
转角处建圆形碉堡,墙内侧上部及碉堡内遍布射击孔。围墙内以南北轴线,分三进六
院, 共有房屋256间,现存48间,均为砖木结构;前、中、后院,各为厅厢回廊组成
的四合院。正厅为二层楼,山墙辟门,设翻板吊桥与围墙连通。庄园布局严谨,房屋
画梁雕栋, 脊顶房檐有陶禽陶兽,颇具中国北方传统建筑特色。1994年4月,开始维
修倒座房、 客厅前后院、东西厢房和复原倒座,总造价200多万元 (2000年竣工) 。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王海石桥
位于博兴县曹王镇王海村东西大街中部,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建。为青石结
构三孔拱型桥,桥长6.5米,宽4.4米,高3.7米,每孔宽1.35米,起拱0.4米,从分水
石至孔顶1.2米,孔顶至桥面1.5米,孔眉浅浮雕卷草图案,中孔顶部刻一水兽头,獠
牙眦目。桥面铺青石板,每边栏杆用五块石板、六根石柱和两个石鼓组建。北侧中间
栏板上刻“凤阳桥”,下雕“双凤朝阳”图案,其余镌“八仙过海图”。南侧中间栏
板上刻“青龙街”,下雕“二龙戏珠”图案,其余镌“四季花鸟图”。南北两侧中间
一根石柱分别刻“明嘉靖岁在癸亥建志”和“清道光岁在戊申重修”铭文。为省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范公祠
坐落于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之享堂。1065年 (北
宋治平二年) 邑人知县韩泽所建。后经元、明、清多次修葺。范公祠分主殿和后殿,
皆为歇山式,四角飞檐,斗拱相扣。现有重修大殿三间。1990年,邹平县长山镇政府
集资6万元,对范公祠大殿的门窗、楹柱、石阶、匾额、塑像、殿内外装饰进行修复,
基本恢复了大殿的原貌。修建院墙、大门形成原有的格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唐李庵
位于邹平县邹平镇石樊鲁村西北300米会仙山北麓,小型佛教寺院,相传古有唐、
李二仙在此修炼而得名。所建年代失考。碑记最后一次重修为明隆庆年间。现存大殿、
东西偏殿、跨院僧房、藏经楼、客房及山门共32间。山门左右有重修寺碑四通。院内
植丁香、 古柏。省文化厅拨款2万元,于1986年春对唐李庵进行部分维修,主要修复
主大殿屋顶, 更换西殿后墙,修复东、西偏殿屋顶和安装所有瓦兽,同年5月竣工。
1996~1998年,县府先后拨款14万元,自筹资金6万元,对唐李庵主建筑群(大殿、东
西偏殿、影壁、山门、院墙) 进行重建与维修、恢复了原貌。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五、刘庙南清真寺
位于阳信县城南六公里的大寺杨村南隅,俗称刘庙南寺,建于1495年 (明弘治八
年) 。1924年毁。1927年重建。为境内最古老的清真寺。在此读经“挂帐”的执教者
遍及省内及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古、宁夏等省市区,占地3600平方米,建
筑面积800平方米。
六、大觉寺塔
位于无棣县城东南关,始建于公元639年(唐贞观十三年) ,高13级,八角形密檐
式砖结构。塔基高约2米,第一级南北各设一拱顶券门,南门上方镌刻“文笔冲霄”,
落款为“罗柱书” , 塔内筑券形踏步回廊,逐级相通。明、清曾三次修葺。1888年
(清光绪十四年)地震,塔倒其半。1957年经省批准拆除,塔基底部封存地下。1991~
1992年,由县政府集资和社会投资155万元,重建海丰塔。
七、吴式芬故居
明清间厅堂建筑。位于无棣县城南门里,是晚清金石学家吴式芬的宅第。吴氏家
族世代居官,明清时期科甲相继,素有“九世朝运”之称。故居古朴典雅、一宅两院,
南院原称“尚书府”,北院原称“尚书第”,布局呈长方形,坐西面东,占地7000余
平方米。1999年,利用省、县拨款13万元专项维修经费对故居内建筑物进行了抢救性
维修。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伍’ 传统文化都有哪些
1、舞狮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
2、风筝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3、泥人
泥人是雕塑的一种,使用泥土(天津西郊区古河道地下一米红色黏土为佳)为原料,多表现人物。着名的艺人有泥人张。
4、八卦
八卦,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用三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5、南拳北腿
中国古代武术素有南拳北腿之分,风格迥异,特点鲜明。日出于泰山之巅,空旷间,大开大合,蹿纵跳跃,舒展大方,这是北派武术的特点;月悬于小桥之上,竹林间,短桥寸劲,阔幅沉马,迅疾紧凑,此乃南派武术的特点。
‘陆’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省人民政府2009年9月27日公布) 一、民间文学(24项) 大舜传说 济南市历下区、诸城市 尧舜传说 菏泽市牡丹区 泰山传说 泰安市 秦始皇东巡传说 荣成市 徐福传说 胶南市、青岛市黄岛区、龙口市 扁鹊传说 济南市长清区 范蠡与陶山的故事 肥城市 颜文姜传说 淄博市博山区 庄子传说 东明县 奚仲造车传说 枣庄市薛城区、滕州市 公冶长传说 诸城市、安丘市 琅琊台传说 胶南市 柳毅传说 潍坊市寒亭区 鬼谷子传说 淄博市淄川区 牡丹传说 菏泽市牡丹区 伯乐传说 成武县 长勺之战传说 莱芜市 丘处机传说 栖霞市 刘备在平原的传说 平原县 凤凰山传说 东阿县 柳下惠传说 兖州市、平阴县 临淄成语典故 淄博市临淄区 大禹治水的传说 宁阳县 蒙山传说 蒙阴县 二、传统音乐(12项) 韶乐(箫韶乐舞、齐韶) 曲阜市、淄博市临淄区 博山锣鼓 淄博市博山区 商家大鼓 淄博市淄川区 石岛渔家大鼓 荣成市 黄河号子 滨州市 阳谷寿张黄河夯号 阳谷县 东平硪号子 东平县 挫琴 青州市 章丘扁鼓 章丘市 张氏吹打乐 莱芜市莱城区 牛屯鼓乐 定陶县 薛城唢呐 枣庄市薛城区 三、传统舞蹈(19项) 梆鼓秧歌 济南市历城区 地秧歌 高密市 德平大鞅歌 临邑县 莱西秧歌 莱西市 小章竹马 昌邑县 加古通 平阴县 月宫图 寿光市 火虎 邹城市 羊抵头鼓舞 东明县 担经 鄄城县、成武县 三皇舞 鄄城县 柳林降狮舞 冠县 蹉地舞 莱芜市莱城区 猴呱嗒鞭 苍山县 闹海 寿光市 独杆轿 枣庄市峄城区 四蟹抢船 枣庄市市中区 盐垛斗虎 东营市东营区 福山雷鼓 烟台市福山区 四、传统戏剧:(2项) 周姑戏 莒县、临朐县 蛤蟆嗡 冠县 五、曲艺(7项) 评词 济南市 山东渔鼓 汶上县、单县 东路大鼓 安丘市、滨州市滨城区、沾化县 西河大鼓 无棣县、阳信县 小曲子 东明县 枣木杠子乱弹 广饶县 临清时调 临清市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9项) 东阿杂技 东阿县 梅花拳 山东梅花拳学会、梁山县 文圣拳 汶上县 子午门 梁山县、东平县 徐家拳 新泰市 孙膑拳 青岛市市北区、青岛市李沧区、安丘市 大洪拳 菏泽市牡丹区、郓城县、滕州市 二洪拳 鄄城县、曹县 佛汉拳 东明县 二郎拳 巨野县 崂山道教武术 青岛市崂山区 济南形意拳 济南市 青州花毽 青州市 傅士古短拳 青岛市城阳区 临清肘捶 临清市 临清潭腿 临清市 吴式太极拳 莱州市 戚家拳 蓬莱市 牛郎棍 乳山市 七、传统美术(9项) 济南面塑 济南市 泰山泥塑 泰安市岱岳区 曹县木雕 曹县 威海剪纸 威海市 茌平剪纸 茌平县 黄县窗染花 龙口市 莱芜吕家泥塑 莱芜市 高密半印半画年画 高密市 鲁绣 济南市、文登市 八、传统技艺(41项) 崔字小磨香油传统技艺 潍坊市 棒槌花边技艺(临淄花边、青州府花边大套) 栖霞市、淄博市临淄区、青州市 微山渔家虎头服饰 微山县 五莲割花技艺 五莲县 枣庄民间缝绣技艺 枣庄市薛城区 曹县戏文纸扎 曹县 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 长岛县 潍坊仿古铜铸造技艺(潍坊仿古青铜器铸造技艺、潍坊市奎文区仿古铜印铸造技艺) 潍坊市、潍坊市奎文区 曹县龙灯制作技艺 曹县 曲阜大庄绢花制作技艺 曲阜市 威海锡镶技艺 威海市环翠区 即墨大欧鸟笼制作技艺 即墨市 聊城牛筋腰带制作技艺 聊城市东昌府区 高密菜刀工艺 高密市 德州古埙制作技艺 德州市 济南石家老陶烧制技艺 济南市槐荫区 曲阜尼山砚制作技艺 曲阜市 桑皮纸制作技艺 曲阜市、临朐县 柳编编织技艺 博兴县、曹县 胶南泊里红席编织技艺 胶南市 草编编织技艺(枣庄市薛城区庞庄麦秸手编技艺、垦利县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博兴草编) 枣庄市薛城区、垦利县、博兴县 曲阜琉璃瓦制作技艺 曲阜市 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 青州市 黄县民居雕刻技艺 龙口市 武定府酱菜制作技艺 惠民县 成武酱菜制作技艺 成武县 蠓子虾酱制作技艺 荣成市 强恕堂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桓台县 兰陵美酒传统酿造技艺 苍山县 玉堂酱菜制作技艺 济宁市 王村醋传统酿造技艺 淄博市周村区 通德醋传统酿造技艺 平原县 仲宫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济南市 宏源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寿光市 扳倒井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高青县 清梅居香酥牛肉干手工技艺 淄博市博山区 聊城铁公鸡制作技艺 聊城市东昌府区 济南油旋制作技艺 济南市 糖瓜制作技艺 文登市、莱芜市莱城区 滕州张汪竹木玩具制作技艺 滕州市 淄博陶瓷烧制技艺 淄博市 九、传统医药(7项) 宏济堂中医药文化 济南市 赵培印面瘫膏药制作工艺 淄博市张店区 扈氏鼻炎药膏制作工艺 淄博市 接骨膏制作工艺(全鸡接骨膏、活血接骨膏) 曹县 安驾庄梁氏正骨疗法 肥城市 董家骨科正骨疗法 安丘市 健脑补肾丸制作工艺 临清市 十、民俗(10项) 千佛山庙会 济南市 仿山山会 定陶县 桃源花供 曹县 长岛显应宫妈祖祭典 长岛县 宁阳斗蟋 宁阳县 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 淄博市周村区 章丘铁匠习俗 章丘市 转秋千会 莒县 胶东花饽饽习俗 烟台市、文登市 淄博花灯会 淄博市张店区
‘柒’ 阳信县传统节日的风俗 作文。 阳信县传统节日有什么传统节日吗
节日:第二十三届梨花会
内容:文化活动,游园赏花,特产展销。
希望我的回答给你得到帮助。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