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文化带给人的感受是什么
第一个会想到儒家思想,两千多年啊!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礼教,等级,尊卑。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思想繁荣,到秦汉的思想专制,虽然指导思想不同啦。但是,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不利于思想的繁荣的。但是,却有利于多民族的统一。汉以后的儒家思想已成为国家束缚下层人民的工具,培养人的奴性,让人不去反抗统治者,让人有一种严重的等级束缚,而君主却带着施舍的施行仁政、德政。反正,我是不太喜欢的,现在倡导什么和谐社会啊,不也是因为现在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就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种种社会矛盾,领导人为了使国家不出现动荡,就像前苏联吧。而倡导的一种适用于他们统治的思想工具。说白了,政治和经济决定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仅此而已。
2. 作为中华儿女,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哪些(请举三例)
1、中国神话
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瑰宝,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在寓言、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
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份,最初的文字记载散见于《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中。
晋代至明清时,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志怪小说”或“神魔小说”的类别,当中很多是参考了神话、传说和仙话,其中有名的当属《封神演义》、《西游记》及《聊斋志异》等。
2、儒家思想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发扬四端 、讲究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和仁(仁爱)、孝(孝顺长辈)、忠(忠天下)、诚(公平和讲求事实)、恕(具有同理心并推己及人) 。
为历代儒客和士大夫所尊崇,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是一种人生哲学。
3、道教
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国道教获得了新生,逐渐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新时期宗教政策的指导下,中国道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4、汉字
汉字不仅在中国地区中存在,也被日本等汉文化圈国家使用,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汉字是在图形符号的简化过程中形成的。
在山东省泰安市发现“大汶口陶符”距今约6000年,已是汉字诞生的雏形,比殷墟甲骨文要早2000多年。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动物甲骨上的甲骨文为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同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5、戏曲
京剧又称京戏,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3. 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诗词,对诗词印象最深刻。自从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咱们的白话文迅速的是取代了文言文在我们社会中的地位。我们现代社会的话,大家说话平时在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都是使用的白话文。所以的话不论是唐诗宋词元曲在我们现代社会中用于交流的话是比较少的。大家平时沟通的时候都是使用的白话文,就比如说你吃饭了吗?我还没吃饭了,不会说饭否?否。 正是由于现代人的交流的话是越来越通俗,所以诗词出现的也就越来越少。诗词在我国流传了很久,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而且诗歌是我们特有的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哪怕在经历上千年,我相信诗歌对于我们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的深远的。
除了诗词的话,我们可以想到的,还有汉服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不得不说诗词是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的,有一句话说的好,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确实是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风雅气质。
4. 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唐诗、宋词、长城、故宫、中国功夫、汉字、汉语、京剧等
5. 文化知识的学习,带来了一些什么启示1000字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这些东西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在学习传统文化《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匪浅。
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
做人要懂得感恩。佛法里说人有四种恩德必须报答:父母、师长、国家和众生。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对很多人来说,感触最深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成长,供我们读书,教我们做人的道理;长大后,离开了他们,他们在家乡仍然是无尽的惦念。
父母已逐渐老去,有一天一定会离我们而去,尽孝的时日无多,作为子女,应该做得越多越好,让他们尽享天伦之乐。我自己深有体会,父母亲养育了十个子女,母亲因操劳过度,得了肝癌,在患病期间,还早早起来为我烧粥做饭,怕我上班迟到,怕我劳累,为我做好准备。
在弥留之际,还竭尽全力为子女操劳,多给子女一份爱。因为母亲的病确诊的晚,当我做子女的得知噩耗时,都来不及怎样去回报母亲的爱,报答母亲的恩,只有抢着时间多陪一下母亲,短短的十五天母亲离我而去,留给子女的是自责、后悔、遗憾,而这份遗憾永远无法弥补。
之后,我的兄弟姐妹吸取了这惨痛的教训,把对母亲的思念化作怎样照顾好父亲的行动,日后的生活中,舍不得得罪父亲,父亲的冷暖、爱好、健康都在子女的言语、行动中得到体现。现在,父亲已进高龄,由于子女的尊重、珍惜,身体、精神都很好。
这个暑假,我问父亲想到北京玩吗?父亲说:“想到广西桂林看看你舅舅、舅妈。”就这样,虽然自己家经济不是那么宽裕,还是带老爸去桂林玩了一星期,带老爸到桂林的景点看看,这可乐坏了老爸。看到桂林的奇石山峰、岩洞,老人家赞不绝口,看到“刘三姐印象”。
老爸怀疑是神仙下凡,我告诉老爸是人工合成的,老爸说,现在人真聪明,科技发展真快。一趟访亲旅游,给老爸长了见识,了却一桩心愿。我一家人也感到很高兴,能陪陪老爸走走。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们应感恩我们的祖先,因为他们打开我们智慧的大门,让我们享受的到传统文化带给我们好处。在这个世上,父母是最无私爱我们的,他们的爱让我们的人生阳光普照。孝敬父母要趁早。
写好作文的技巧
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
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如何理解“文化”的含义
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群体整个的人造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产品。
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汉语中文化的含义:“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功”、“武力”相对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这里面既有政治主张,又有伦理意义。
考古学、文化学中“文化”的概念:在考古学中,“文化”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
7. 提到“我眼中的文化”,会想到什么呢,求大神指导
二胡的悠扬踩着三月斜雨的韵脚,沁过薄雾和窗纱,微微的还有些许暖意。冉冉檀香弥漫着空气,让我不觉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长河中。
天地初开,万物终归混沌。祖先们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无一不体现着祖先们的智慧,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争鸣,如一声春雷惊雨,给华夏大地一场润泽。道家,法家,儒家、诸如雨后春笋纷涌而出。其文学思想,道德学说更是沿用至今,令我们受益匪浅。而反自春秋《诗经》开始,先秦散文,魏晋文学,后唐诗宋词元曲,品读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学的博大精深。从孔子的“诗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给人们打上了一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这种忧患意识逐步上升到爱国精神,体现了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崇高天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精神。“仁者爱人”的高尚道德。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功业抱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的天人共鸣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当世界文化的铁蹄滚滚袭来时,总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抵挡。在这个物质利益至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欲望,拜金,权利等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洋节”,昔日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这些情况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欢的,是没错。可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漠视?那些我们曾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都哪去了?我记得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奥巴马也曾说“当中国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时,就是我们攻打这个民族的时候”觉醒吧!我希望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来构建我们的祖国辉煌。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淅淅小雨尽苦泣。
8. 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中国学术史可以分为“古代”和“近代”两个时期。“古代”学术延续了几千年,形成一套中国话语体系和研究方法。“近代”学术起于西风东渐,到现在已基本纳入西方模板,就连“国学”也差不多放到西方的框架和方法中去研究了。
从19世纪下半叶起,中国人大规模引进西学,开始了中国学术的彻底转型。这一方面打破了中国学术封闭的状态,让国人接触西方思想和文化,对改变国人观念、推动中国转型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种新的思想定见的形成,即凡是西方的都是“进步”的,凡是中国的都是“落后”的。这种判断固化之后,就成为一种观念崇拜,如宗教一般进入中国人的思想。
现在,中国人头脑里装满了“进步”、“发展”、“先进”、“落后”、“规律”、“必然性”这一类西方文化特有的概念,为了不“落后”,因袭照搬西方话语,也就成了中国学术“进步”的一个标志。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越来越“欧化”、“美化”,其原因就在这里。这不是说,中国学者不是在做中国学术,而是说,有更多的中国学术变成了西方学术的传声器:套用西方方法、论证西方结论、用西方语言说话,甚至直接重复西方话语。
从历史背景看,这是可以理解的。明清以后,中国日趋封闭,其思想与学术也日益僵化,丧失了应有的活力。19世纪中叶,西方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给中国造成深刻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了解西方,将注意力锁定在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理性”上,认为这些是西方强盛的基础。对意识到自己的欠缺而急迫盼望摆脱困境的几代中国人来说,汲取西学便成了“进步”之事。这导致近代以后中国学术的全面转型,从内容到方法、思维方式、语言,皆以“西”为师,及至今日,“西”师已成定型。
以“西”为师经历了几个阶段:19世纪首先“欧化”,20世纪初“欧化”与“美化”交叠,然后是一统“苏化”;经历了“苏化”以及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时,人们发现中国与世界又脱钩了,再一次进入自我封闭状态。为改变这种“落后”状态,思想、学术界再次引进外国“产品”,这一次主要是美国“产品”,其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由此可见,中国人对西方(以及西方学术)的态度明显和“中国落后”的心态有关,人们希望引进“先进”,改变“落后”。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了解和介绍,我们对西方学术和西方思想已经不再生疏,甚至相当熟悉了——该翻译的差不多都翻译了,现在甚至已开始翻译三流、四流作品;外来成果的权威性已经绝对树立,如一篇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就可以是中国学界百谈不倦的经典。西文新出现的词汇立即在中国使用,于是中文就不够用,出现许多新造术语;西文的某个新概念,更不用说“新体系”,一经出现,用不了多久就在中国刊物上被“复制”。中国人经常说:我们对西方的了解,比西方对我们的了解多得多。这是决然不错的。总之,中国与西方的接轨很通畅,中国学术已经不封闭了。
但问题出在缺乏思考,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的危机是迷信盲从,而不是封闭无知。无疑,我们对西方学术仍需要关注,抱虚心学习的态度,紧追学术前沿,舍此就不能进行学术交流、不可开展学术对话。但无论是学习借鉴还是交流对话,都意味着“先了解、再吃透、有思考、做分析”。笔者认为,这12个字很重要,做好学问需要这12个字。
其实,西方学术中最值得赞赏的是它的独立思考与批评精神,有了批评才有创新,也才有活力。西方人在不断批判自己:康德批判、黑格尔批判、“科学理性批判”、“工业资本主义批判”,等等;通过批判前人,后人成就出新的理论和新的体系,如亚当·斯密批判重商主义,凯恩斯批判国家放任主义,新的“主义”在批评中产生,西方经济学就是这样发展的。设想哪一天,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例如“哈贝马斯批判”、“新自由主义批判”这样的作品,即便它显得幼稚,也是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到那时,中国就出现“大师”了。
学术要求思考,思考是批评的第一步。中国学术不能再人云亦云,不能再唯“外”是从了。现在缺少的正是思考,是在思考基础上的分析与批判,这是当前中国学术最大的障碍。现在的中国学术不是无知,而是没有自信,中国学术应当构筑自己的话语了。
这篇文章是别人写的,看完感触很多,看了你的提问,本来想自己写的,写了一些感觉不够全面,不如把这篇文章拿出来,一起分享一下。一个民族富有与否,不是看这个民族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看这么民族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学术界往往最能够反应当代人的文化世界,想想古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思考,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创新和态度,根本没有古人做学问的态度了。唉,不写了。
9. 当人们,提及文化,我们就想到了艺术和历史。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网络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10. 说起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中华文化最有代表的肯定是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另外就是中国的文字!